中国给排水发展史-刘可
中国城镇供水事业辉煌发展的50年(一)
中国城镇供水事业辉煌发展的50年(一)中国城镇供水事业辉煌发展的50年(一)摘要:中国城镇供水事业辉煌发展的50年关键词:城镇供水自1879年旅顺引泉供水到1949年,我国供水事业在漫长的70年中发展滞缓。
到1949年,只有72个城市约900万人喝上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仅240.6万m3,多数供水工程由国外设计,其中主要水厂还由外国人管理。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供水事业,特别改革开放后供水事业更蓬勃发展。
到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的95.9%,建制镇人口的79.12%,共32330万人饮用城镇供水系统的水。
城市人均居民用水单耗为141.5L/d,人均综合用水单耗为556.3L/d,已超过欧洲各国水平。
总供水能力已发展到20992万m3/d,城市日供水能力与高峰日需水量之比已为1.20,供需矛盾已缓解。
供水水质有很大提高,其中大城市和部分城市供水水质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已有能力自行设计、施工和装备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供水工程。
技术进步成果辉煌。
节约用水取得显著成效。
回顾50年的辉煌成就,我国供水工作者正满怀壮志,将以更佳的水质,更可靠的供水,更好的服务,更高的经营效益和投资效益来适应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
1建国初期及50年代——始创时期我国供水行业始于1879年旅顺引泉供水。
1883年上海以黄浦江为水源的杨树浦水厂开始供水。
到1949年全国只有72个城市有城市供水系统,日供水人口仅900余万。
我国广大县镇几乎没有现代化供水设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国供水行业开始蓬勃发展。
(1)开始自行建设一批供水工程建国后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个供水工程是1952年由天津市自来水公司设计施工、规模为1.5万m3/d的新乡市供水工程,以后福州洪山桥水厂,无锡梅园水厂,30万m3/d的上海长桥水厂,10万m3/d的天津芥园水厂扩建工程,兰州西固一水厂的黄河引水工程,洛阳、包头大型渗渠工程等相继投产。
国内外排水工程发展史
国内外排水工程发展史《国内外排水工程发展史》嘿,今天咱就来唠唠国内外排水工程的发展这档子事儿。
先说说国外吧。
早在古代罗马,那可就有相当厉害的排水工程了。
罗马人建的那些个下水道啊,那真是让人惊叹。
你想啊,在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么高科技的工具,全靠人力和简单的器械。
罗马的下水道可不是随随便便挖挖的,那是有规划的。
据说,那些下水道宽敞得很呢,人都能在里面行走。
我就想象啊,那时候是不是有调皮的小孩偷偷钻进去探险,结果在里面迷了路,吓得哇哇大哭,最后被大人找出来的时候,满脸黑乎乎的,就像个小煤球。
后来呢,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始重视排水工程。
工业革命一来,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污水也越来越多。
这时候就必须得升级排水系统了。
他们开始用砖头、石头来建造更加坚固、更大规模的下水道。
我有一次去欧洲旅游,在一个古老的城市里,就看到街边有那种很有年代感的下水道井盖。
我好奇地趴在井口看了看,那里面黑洞洞的,还散发着一股潮湿的味道,仿佛能看到当年污水在里面流淌的样子。
再看看咱国内。
咱中国古代也有自己的排水智慧。
像故宫,那排水系统简直是一绝。
每当下大雨的时候,故宫里的雨水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很快就排走了。
故宫的地面有一定的坡度,雨水就顺着这些坡度流到各种沟渠里。
我记得有一次去故宫参观,正好赶上下小雨。
我就特意观察了一下,雨滴落在地上,然后缓缓地向低洼处流去,最后消失在那些小小的排水口。
那时候就觉得,古人真是太聪明了。
到了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影响下,也开始逐步建立现代化的排水工程。
不过,一开始也是遇到了不少困难。
城市发展太快,排水设施的建设有点跟不上。
但是咱中国人就是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不断地学习、改进。
现在很多大城市都有了很完善的排水系统,像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先进的理念。
如今,国内外的排水工程都在不断发展。
国外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像污水处理技术,能够把污水变得干干净净。
国内也在不断追赶并且创新。
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排水工程的发展都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中国给排水发展史——刘可
中国给排水发展史文/刘可罍,中国最早的盛水容器之一,在此之前,远古的人类茹毛饮血,或以兽角海螺,或以木竹做为盛水的器皿,农耕狩猎劳累时饮用。
人类使用了工具,懂得了水,利用了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青铜瓷器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水不再是江河湖泊,而以器皿为载体进入千家万户。
历史的的文明大多发源于河流,这源于古代的农业以种植业为支柱,而在古代城市的选址也要考虑农作物的灌溉,城市的供水,防洪,防火(用水来灭火),或者是航运,运输一些物资到一些比较远的地方等,古代人一般定居在一些地势比较高的地方或者崖壁,这当中可能也考虑了排水的因素,一些废水废弃物等可以流向远离自己居住的地方。
我认为人类最早应用修建是应该是排水设施而不是给水设施,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最早的排水设施是位于河南的龙山时代遗址,是都邑城址南门土路下面的三根陶排水管,管道层层相套,有一定的坡度,雨污水在城内收集后排入城外;而最早的供水管网目前发现于东周时期,在阳城,位于现在的河南登封县告城镇附近,很巧呀,最早的供水设施和排水设施均发现于河南,也许正是因为黄河流域是人类早期的居住地。
阳城地势比较高,取水比较困难,东周时期的人们就从更远的地方的水源地用陶管输送到城外的清水池,然后再通过陶管输送到城内供人们使用,当时技术已比较先进,有陶管直通,陶管三通和陶管四通,还有取水的构筑物如澄清池和阀门坑,再后来出现了井,井成为了人们最主要的取水来源;马桶的雏形最早出现于4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流域,中世纪在历史上一真被史学家称为黑暗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还没有卫生的概念,人们随地大小便,甚至把大小便随意的泼洒到路上,当时的路当然跟现在相差甚远,或躲到树后或躲到建筑旁大小便。
便桶仅在贵族中使用,直到19世纪的早期,欧洲下层社会的人们才开始使用便壶。
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出现马桶,人们在享用便捷的室内给排水设备时也应该记着这个名字,托马斯·克拉伯,冲水马桶的发明者,当时的第一个马桶被装在了女皇的私密卧室里,再后来,到18世纪的中期,布拉梅改进了马桶,发明了U型弯来用来防臭。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史记1——给排水经历的前世今生!
给排⽔科学与⼯程专业发展史记1——给排⽔经历的前世今⽣!⾦鸡辞岁,⽟⽝迎春,回⾸2017,我们的⽔业⼤家庭已逾⼗万⼈,在您的陪伴下我们⼜度过了美好⽽充实的⼀年。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让我们放缓拼搏的脚步,好好陪伴家⼈。
本次春节假期,⼩编特地编辑了“专业史记”栏⽬,供⼴⼤同⾏闲暇时阅读,不忘初⼼,筑梦前⾏!⼩编导语给排⽔科学与⼯程专业是我国给⽔排⽔⾏业中⼀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该专业在我国⾃1952年在我国3所⾼校正式开设时算起,已经⾛过了60多年的历程,如果从已考证到的1911年北洋⼤学开设“卫⽣⼯程学”课程初具专业雏形算起,则已逾百年,为给排⽔⾏业培养了⼤批专业技术⼈才,为⾏业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让我们⼀起来回顾⼀下给排⽔专业的前世今⽣吧~本⽂综述了我国给排⽔科学与⼯程专业的基本概况,包括:专业设置、发展历程、办学规模和近年来的专业教育建设成果。
通过对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的总结、专业名称的变⾰过程、⼈才培养⽅案和教学基本要求的制定、专业评估认证⼯作、实施“卓越⼯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专业规范的制定等,反映了我国给排⽔科学与⼯程的专业发展与专业建设的整体情况。
1专业设置专业名称:“给排⽔科学与⼯程”,简称“给排⽔”,属于⼯学门类⼟⽊⼯程类。
该专业原名称为“给⽔排⽔⼯程”,于1952年设⽴,2006年部分院校将该专业名称更名为“给排⽔科学与⼯程”。
2012年教育部修订颁布的《普通⾼等学校本科专业⽬录》将“给⽔排⽔⼯程”和“给排⽔科学与⼯程”专业名称统⼀确定为“给排⽔科学与⼯程”(专业代码081003)。
该专业培养从事给⽔排⽔⼯程规划、设计、施⼯、运⾏、管理、科研和教学等⼯作的⾼级⼯程技术⼈才,服务于⽔资源利⽤与保护、城镇给排⽔、建筑给排⽔、⼯业给排⽔和城市⽔系统等领域。
2专业早期发展历程我国给排⽔学科的⾼等教育始于20世纪初。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的进程,根据饮⽤⽔⽔质的净化与消毒、市政供⽔的管道输送、居民⽣活污⽔的收集、输送与排放等⽅⾯的技术进步,在⾼等教育的⼟⽊⼯程技术⼤类中,发展形成了作为给排⽔⼯程学科前⾝的卫⽣⼯程的学科⽅向。
浅谈建筑给排水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建筑给排水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
建筑行业在新形势下既享受着发展机遇也面临这巨大的挑战,其中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整体质量,因此对其进行相关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标签:给排水工程;建筑;现状1、我国建筑给排水的发展历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我国建筑给排水工程的发展速度是非常迅猛的,具体的讲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其中1949年到1964年是第一阶段,在这几年内,我国先后实施与废止了《室内给排水和热水供应设计规范》,这标志着我国建筑给排水工程逐渐走上规范的发展之路。
同时,我国开始是想给排水相关的专业教育课程,成功设置了给排水试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64年到1986年是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与行业认真分析了给排水工程特点,对以往的工程进行了反思与总结,逐渐摒弃之前盲目照搬他国经验而与实际国情相背离的工程技术,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技术体系,颁布了《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
从1986年至今是我国建筑给排水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给排水的发展速度是最为显著的,工程技术日渐完善,形成了一套建筑消防、热水供应、建筑排水与给水于一体的建筑给排水工程专业体系。
2、我国建筑给排水工程现状2.1建筑给水工程现状2.1.1增压设备增压设备在整个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如果增压设备不好的话,非常容易导致工程地区出现停水、缺水等水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
如果想满足人们的用水补给,使建筑的给水能力得到增强,就需要对给排水系统进行优化。
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二次加压的措施。
利用深压供水的策略,采用增压设备,以满足较高楼层用户的给水。
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完善,在我国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已经广泛应用了气压、水泵等增压设备,而且这些设备越来越现代化,能够为提高建筑给水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1.2分区分质给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不仅对水的供给数量有越来越多的要求,对水的供给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中国建筑给水排水技术发展回顾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h t t p ://w w w .c h i n a c i t y w a t e r .o rg中国建筑给水排水技术发展回顾金雷 姜文源建筑给水排水是给水排水中不可缺少而又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筑给水排水的完善程度,是衡量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及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筑给水排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建筑给水排水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4)房屋卫生技术设备阶段,即初创阶段;第二阶段(1964~1978)室内给排水阶段,即反思阶段;第三阶段(1978~1988)建筑给水排水技术的发展阶段;第四阶段(1989~至今)建筑给水排水技术的成熟阶段。
本文将对中国建筑给水排水技术的总体发展概况分阶段作简要介绍。
1 第一阶段(1949~1964)房屋卫生技术设备阶段,简称房卫阶段,即初创阶段。
自1949年建国时起至1964年《室内给水排水和热水供应设计规范》开始试行时为止。
其主要特征是从全面采用苏联理论起步至开始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其主要标志是我国开始设置给水排水专业,房屋卫生技术设备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第一代通过专业培养的建筑给水排水专业技术人员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形成自己的专业队伍。
此阶段的发展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研方面:第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进行,建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建筑给水排水有3项立项。
基础课题的研究包括卫生器具给水配件额定流量的测定,如1959~1961年对截止阀水龙头的数据测试;生活用水量标准的测定,是1958~1961年国家科委和原建委组织有关单位在325个观测区实测数据基础上参考国外情况确定并于1964年正式颁布试行;1964年引进苏联规范后对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公式的研究等。
关于我国给排水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探究
关于我国给排水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探究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建筑给排水的发展历程,我国建筑给排水自1949年建国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房屋卫生技术设备阶段即初创阶段、室内给排水阶段即反思阶段、建筑给排水阶段即发展阶段。
同时,还对建筑给排水设计思路作了一些简要说明。
关键词:给排水;设计;发展历程;基本思路一、关于我国建筑给排水设计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交往的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现阶段高新技术的应用日趋成熟,特别是先进的建筑设备使我们的给排水设计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社会各部门生产效率的日益提高,建筑中最大的一类——住宅建筑的设计便相应地产生了一系列变化。
目前住宅建筑的小区规划趋向于更具人性化的多层次住宅组合,不再仅仅追求立面和平面的美观和合理,而是追求空间上布局的流畅和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更是要在有限面积的地块里,在空间上力求土地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于是选择一种符合各方面规范、卫生安全而又经济合理的供水方式,对我们给排水设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国建筑给排水自1949年建国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房屋卫生技术设备阶段即初创阶段。
自1949年至1964《室内给水排水和热水供应设计规范》开始试行时为止。
其主要标志是我国开始设置给水排水专业,房屋卫生技术设备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
第一代通过专业培养的建筑给排水专业技术人员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形成自己的专业队伍。
2、室内给排水阶段即反思阶段。
自1964年至1986年《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被审批通过时为止。
其主要标志是通过工程实践,对以往机械搬用国外经验并造成失误进行了认真总结和反思,进而形成和确立有我国特色的建筑给排水技术体系。
3、建筑给排水阶段即发展阶段。
自1986年至今。
1986年以来,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给排水专业迅速发展,已成为给水排水中不可缺少而又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在发展阶段,专业队伍上已具备积累了一定经验并经过专业培训的设计、施工、安装管理人员;技术上积累了以前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的新技术,专业技术有了明显的突破和发展,其中消防给水系统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发展尤为突出;组织上成立了全国建筑给排水工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和中国土木学会给排水学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
给排水从业者不可不知的中国著名给排水专家
给排水从业者不可不知的中国著名给排水专家(刘可整理/排名不分先后)第一名:顾康乐,(1901-1999)给水排水工程专家,我国给水排水专业的创始人之一,为新中国许多大、中城市给水工程的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创了我国卫生工程的起步。
在我国创办并讲授市政工程课程,撰写的《沟渠工程学》等是我国第一套市政工程专业大学教材,主持了上海、洛阳、兰州等数十个工业大城市的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为我国城市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二名:过祖源,(1905-)给水排水专家,我国给排水与环境科学开拓人之一。
早年从事水利工程和卫生工程工作,为创建和开拓我国早期的卫生工程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他首先推动了我国给水排水设计工作,其后又开拓了水污染防治科学研究工作,并在开创环境保护科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给水排水界他与顾康乐有“南顾北过”之称.第三名:陶葆楷,(1906-1992)给排水工程与环境工程学家、工程教育家,是我国卫生工程、环境工程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培育的几代科技人才,为发展我国给水排水专业和环境工程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长期研究实践的总结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雨量实用计算公式,为改善我国环境工程的落后面貌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老人一生坚韧不拔,培养了很多给排水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视薪火相传。
第四名:许保玖,(1918-)给水排水教育家和科学家,他在水处理工程领域教学研究几十载,硕果累累。
许保玖教授在全国给水排水工程和环境学科中具有极高的学术声望,为全国给水排水工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许先生为我国给排水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教数十载,循循善诱,桃李遍天下;箸述几十年,笔耕不缀,文华盖水业。
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生以全新的视角,统观给排水的历史与发展,审视给排水的作用与内涵,提出了“水工业”概念和“水质科学与工程”学科名称。
第五名:李圭白,(1931-)中国工程院院士,市政工程专家,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
灌溉及我国灌溉排水的发展史
灌溉及我国灌溉排水的发展史1.灌溉原则灌溉量、灌溉次数和时间要根据药用植物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而定,要适时、适量,合理灌溉。
2.灌溉种类主要有播种前灌水、催苗灌水、生长期灌水及冬季灌水等。
3.灌溉方法分沟灌、畦灌、喷灌、滴灌、渗灌、浇灌等。
(1)沟灌法即在垄间行间开沟灌水,灌水沟的距离、宽度应根据植物的行距和土壤质地确定。
沟灌适用于条播行距宽的药用植物,如颠茄、紫苏、白芷等。
沟灌的优点是侧向浸润土壤,土壤结构破坏小,表层疏松不板结,水的利用率高。
(2)畦灌法本法是将灌溉水引入畦沟内,使水流逐渐渗入土中。
畦灌法适用于密植及采用平畦栽种的药用植物,如红花、北沙参等。
缺点是灌水欠匀,灌后蒸发量大,容易破坏表层土壤的团粒结构形成板层,空气不流通,影响土壤中好气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因此,灌后要结合中耕松土。
(3)喷灌、滴灌法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型灌溉方式,优点较多,如喷灌,雾点小,均匀,土表不易板结,节水和节约劳力。
滴灌,是使灌溉水缓缓滴出,浸润作物的根系土壤,能适应复杂地形,尤适用于干旱缺水地区。
(4)浇灌法用喷壶或皮管浇水,仅适用栽培小面积药材使用,但阳畦育苗时使用广泛。
4.我国灌溉排水工程发展历史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紧缺、水旱灾害频繁,特殊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决定了中国农业必须走灌溉农业的发展道路。
我国是世界上从事农业、兴修水利最早的国家,早在5000年前的大禹时代就有“尽力乎沟洫”、“陂障九泽、丰殖九薮”等农田水利的内容,在夏商时期就有在井田中布置沟渠,进行灌溉排水的设施,西周时在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已经有较多的小型灌溉工程,如《诗经,小雅•白华》中就记载有“泥池北流,浸彼稻田”。
意思是引渭河支流泥水灌溉稻田。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大量土地得到开垦,灌溉排水相应地有了较大发展。
著名的如魏国西门豹在邺郡(现河北省临漳)修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和改良盐碱地,楚国在今安徽寿县兴建蓄水灌溉工程芍陂,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我国建筑给排水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吨 的银海 水厂 ,并敷 设 了一 条小 管径 的直饮 水供 节水 水嘴 ;大 小便器 设计采 用节 水型产 品且选用
水管 道 ,实现 了新会 区 的分区 分质供 水 ,方 便 了 大便 器冲 洗水 量小 于 6升 的冲 洗水箱 ,并在 千 阳
百姓 的生 活 。反观 发达 国家 ,美 国的做法 是 ,建 县 西 新 区幼 儿 园及 中 国水利 水 电第 三 工 程局 有
这样 :饮用 和炊 事用 水 (优 质用 水)占 15%,盥洗 、 施 ,进行 二次加 压 。常 用 的增压 设备有 水泵 、气
洗 澡 、洗衣 (标准 自来水)占 60%,卫 生、浇 花 、 压 给水 设备 以及变 频 调速给 水设 备 ,且 我 国在 此
洗 车等 杂用 、冲 厕 (低 质水 )占 25%。由于在 小区 领 域 的技术 已较 为成 熟 。建筑 给排 水设 计 中常用
便 、使用 率低 、二次 污染 的弊 端 ,而相 比管 道供 中也严 格 执行此 项规 定 ,所 有工程 均设 计采用 了
水 ,投 资相 对较 低 。广 东江 门在 2015年铺 设约 节水 器材 、器 具,既节水 又节 能 。其 中 ,给 水水
51公里 DN1200输 水管 线及 建成 日供水 量 l0万 嘴设计 采 用陶 瓷芯等 密封性 能好 、能 限流 的合格
(20世 纪 70年代 引入 日本 )一起 ,向用户 提供 三 我 们 的 子孙 喝 上 充足 的淡 水就 要 从 现 在 开始 节
种 水 :第 一种 水 为优质饮 用水 ,主要 为 厨房炊 事 约 每一滴 水 ,提 高 自身的节 水意识 。
用 ;第 二种 为一 般 生活用 水 ,包括 洗涤 、卫 生 、
(3)采 用 增 压 设 施 。 我 国 的 水 厂 发 展 远 远 不
漫谈建筑给排水设计与发展
漫谈建筑给排水设计与发展一、建筑给排水设计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建筑给排水自1949年建国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房屋卫生技术设备的初创阶段。
1949年-1964年《室内给排水和热水供应设计规范》(试行)标志着我国开始设置给排水专业,在房屋卫生技术设备中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
我国第一批通过专业培训的建筑给排水技术人员走向社会中,有了自己的岗位,逐渐组成自己的团队。
2、室内给排水的反思阶段。
1964年-1986年《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被审批通过时标准开始了工程实践阶段,对以往机械套用国外研究成果导致的失误进行分析、总结、反思,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给排水技术体系。
3、建筑给排水的发展阶段。
自1986年到现在,伴随建筑业不断的发展,建筑给排水专业也在伴随其不断进步。
在发展阶段,我们的技术团队已经具有专业技巧,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并经过专业的培训,同时将国外优良的技术引进使用,促使建筑给排水专业技术有了明显的突破。
并且确定了全国建筑给排水工程的标准,为我国建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建筑给排水设计改进1、做好节水和开源设计在建筑给排水系统中,根据水质标准设置给水系统,普通生活给水系统由单独一套管网进行自来水输送;直饮水系统由专门管网供应,从而为优质水资源提供有效保障;回用水也有专门管网供应,主要是提供辅助生活用水。
正因为系统分管网的设置,才能有效确保了优质水源的合理使用。
做好节水开源,也是建筑给排水设计的根本要求。
在进行建筑给排水设计时,应该将节水和开源的思想贯穿其中,不断提高建筑水资源的利用率。
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提高雨水、生活废水的循环利用,设置雨水回收系统,都能高效率的达到节水开源的目的。
2、做好水箱及水泵的设计传统的水箱加水泵供水方式,虽然定期清理了水箱、水池,但仍不能避免由于水循环不畅,滋生绿苔细菌等二次污染,对人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新型的无负压加压供水设备,能够有效利用市政原有给水压力,配合使用隔膜膨胀罐及稳流器,能够大大减小水箱体积,既有效减少了水污染,又能达到节能及节约空间的效果。
五十九年风雨路 一段创新发展史——建国以来我国建筑给水排水技...
五十九年风雨路一段创新发展史——建国以来我国建筑给水排水技术发展历程回顾10月26日,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游客——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师——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亲自规划和设计了鸟巢和水立方中的给水和排水系统。
以游客的身份近距离欣赏凝聚着他们智慧结晶的鸟巢和水立方,设计师们倍感自豪又感慨万端:从鸟巢欣赏到水立方,他们花费了半天时间,而他们的前辈和他们,从一无所有到今天借助鸟巢和水立方向全球展示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成果,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历程。
建筑给水排水在整个给水排水工程中是上接城市给水工程、下连城市排水工程的中间阶段。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水平的先进程度,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房屋建筑水平、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建国以来,我国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技术从无到有,从一味模仿“苏联老大哥”,到自主创新,经过几个不平凡的阶段的发展,正日臻成熟。
从一边倒“学苏”到顺势调整 我国建筑给水排水专业体系的基础初步奠定建国初期(1957年之前),我国除上海市尚有建国前原上海市工务局制订的《卫生设备设计规程》之外,其他省市均没有建筑物内部的给水排水设计规程或规定。
当时的工程设计基本上以前苏联的设计规范即“建筑法规”为依据。
我国高等工科院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也以前苏联《房屋卫生技术设备》一书作为建筑给水排水这一课程的教材。
因此,我国当时的给水排水设计师从设计理论、设计方法、设计程序等方面基本上都是按照前苏联的设计管理体系开展工作的。
但从专业技术范围讲,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已不是单纯的民用建筑“房屋卫生技术设备”的范畴,工作内容已延伸到工业建筑、工厂区、居住区等范畴内的给水排水工程方面的全方位(如生活给水、生活热水、消防给水、屋面雨水及建筑水处理等)内容。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期间,随着一批批建筑工程的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给水排水行业出现了一些不同程度的工程事故,并给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影响。
中国给水发展历史
中国给水发展历史中国给水发展历史姓名:李小艳学号:02130083班级:研13专业:市政工程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中国给水发展历史摘要:中国给水的发展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本文从古代给水开始直到早期自来水厂的兴起,对中国给水的发展作了一个总的叙述。
并对各个时期几个典型的城市供水作了分析,例举了各个阶段的学术成果和给水技术进展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工程概要,并对以后给水的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给水给水发展学术成果代表性工程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水,水是城市的血脉,城市的发展一刻不能离开水。
考古学证明:人类四大文明的发祥地就位于长江与黄河、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的两河、恒河和尼罗河等广大流域中。
近代有人制作的人口密度分布模型表明:点状水资源——如湖泊,水井等密度线是一个围绕水源的同心圆,而在线形水资源——如河、江等附近则与之平行分布在两岸的环绕带。
而且流域气候条件越干燥、人口居住密度就越趋近水源。
这无疑表明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也由跟随自然到遵循自然规律人为开发水源。
我国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所发现的供水设施,是目前所知长江流域最早的人工水源的结构形式。
几千年来,人类的聚居,市井城镇的形成,古代城镇供水随着历史的脚步在不断地进步、发展。
1 古代给水发展1.1掘井和掘井技术的发明确定掘井技术的发明者历来有不同意见。
据《孟子》及《史甜·秦本耙》二书所载,知道伯益是一个跟禹治水的人。
当时已处于石器时代末期或铜器时代初期的发展阶段,已经具有简陋的挖土工具了。
掘井技术的发明促进了村落和市集的形成。
《史肥正义》说:“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贷卖,古言市井。
”在古代建都或择地集居时,井泉的有无往往为先民所重砚。
《易拯》并卦木义就引有这样的记载:“井者穴地出水之处。
……隆山李氏日:自古国邑之建必先视其泉之所在,是以公刘刽京于幽之初,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先卜其井泉之便,而后居之也。
中国给水发展史--水处理论文
中国给水发展史课程:水处理理论指导老师:姓名:学号:完成日期:2013.10.16摘要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水,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
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也由跟随自然到遵循自然规律人为开发水源。
我国从很早就开始了对给水的研究与利用。
古代,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和与自然灾害搏斗的历程中建立了符合自身江河特点、水土资源条件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和完善了供水科学和技术。
这在华夏民族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和领域。
近代,旅顺龙引泉供水,这是我国近代给水事业的起。
1882年在上海建成了杨树浦水厂。
我国给水事业,在曲折中缓慢地发展着。
建国到现代的50年里,我国给水事业经历了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历程。
在这半个世纪中,不断摸索前进、努力实践、不断发展,终于建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给水技术体系和设备供应体系。
现在,水危机推动着水工业的形成和发展,水工业正迎来大发展的时代。
而且,我国正在进人高新技术时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正在不断被引人水工业,高新技术也正推动水工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未来的社会,我们会拥有更加完善的供水设施与给水技术。
关键词:供水;水工程;发展目录摘要 (I)前言 (1)正文 (1)1古代的供水工程 (1)1.1水源的发展 (1)1.2供水设施的史发展 (2)1.3古代净水技术 (3)2近代城市供水工程 (4)2.1近代最早的城市供水 (4)2.2整体发展状况 (5)3 建国后我国城市供水发展 (5)3.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城市供水发展 (5)3.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城市供水发展 (6)3.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城市供水发展 (8)4现代我国城市供水发展 (12)4.1城市给水现状与规划 (13)4.2城市给水存在的问题 (13)4.3城市给水工程发展特点 (15)5给水工程的前景 (16)结束语 (17)参考资料 (18)前言水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中国给排水发展史——刘可
中国给排水发展史文/刘可罍,中国最早的盛水容器之一,在此之前,远古的人类茹毛饮血,或以兽角海螺,或以木竹做为盛水的器皿,农耕狩猎劳累时饮用。
人类使用了工具,懂得了水,利用了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青铜瓷器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水不再是江河湖泊,而以器皿为载体进入千家万户。
历史的的文明大多发源于河流,这源于古代的农业以种植业为支柱,而在古代城市的选址也要考虑农作物的灌溉,城市的供水,防洪,防火(用水来灭火),或者是航运,运输一些物资到一些比较远的地方等,古代人一般定居在一些地势比较高的地方或者崖壁,这当中可能也考虑了排水的因素,一些废水废弃物等可以流向远离自己居住的地方。
我认为人类最早应用修建是应该是排水设施而不是给水设施,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最早的排水设施是位于河南的龙山时代遗址,是都邑城址南门土路下面的三根陶排水管,管道层层相套,有一定的坡度,雨污水在城内收集后排入城外;而最早的供水管网目前发现于东周时期,在阳城,位于现在的河南登封县告城镇附近,很巧呀,最早的供水设施和排水设施均发现于河南,也许正是因为黄河流域是人类早期的居住地。
阳城地势比较高,取水比较困难,东周时期的人们就从更远的地方的水源地用陶管输送到城外的清水池,然后再通过陶管输送到城内供人们使用,当时技术已比较先进,有陶管直通,陶管三通和陶管四通,还有取水的构筑物如澄清池和阀门坑,再后来出现了井,井成为了人们最主要的取水来源;马桶的雏形最早出现于4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流域,中世纪在历史上一真被史学家称为黑暗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还没有卫生的概念,人们随地大小便,甚至把大小便随意的泼洒到路上,当时的路当然跟现在相差甚远,或躲到树后或躲到建筑旁大小便。
便桶仅在贵族中使用,直到19世纪的早期,欧洲下层社会的人们才开始使用便壶。
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出现马桶,人们在享用便捷的室内给排水设备时也应该记着这个名字,托马斯·克拉伯,冲水马桶的发明者,当时的第一个马桶被装在了女皇的私密卧室里,再后来,到18世纪的中期,布拉梅改进了马桶,发明了U型弯来用来防臭。
给排水专业的历史
给排水专业的历史我国在建国前及建国初期采用当时的欧美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在高等教育中没有独立设置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设在土木工程专业中。
民国时期顾康乐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办了市政工程专业,教授沟渠工程学、净水工程学等课程。
民国时期的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开有给水工程、下水道工程等课程。
1952年,中国的高等教育采用苏联模式,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几乎同时设置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同济大学当时称之为上下水道专业,后1954年改称给排水专业;清华大学当时称之为给水及下水工程专业,后改名为给排水专业)。
我国高等教育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由此诞生。
当时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隶属土木工程学科(现在也是)。
1958年,全国有8所院校设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这8所院校史称给排水的老八校。
他们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湖南大学、天津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和兰州铁道学院。
1977年:清华大学给水排水专业更名为环境工程专业。
1979年,同济大学在给排水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环境工程专业。
198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环境工程专业。
因此说中国的环境工程专业由给排水专业衍生而来。
关于两个专业的关系,会另文介绍。
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抛弃苏联模式,向西方国家学习。
当时本科专业调整压缩,教育部计划将给水排水专业取消,合并分割到暖通(当时被被改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环境工程等专业。
后被保留。
1998年-今,给水排水专业几易其名,在困境中挣扎,教材或文献中曾出现的名字有:水工业工程、水质科学与工程、城市水工程、水务工程、城市水环境工程等等。
最新的名字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该名称已经出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的本科招生简章上。
给排水专业的最高领导机构是给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第一位主任是张自杰先生、第二位是李圭白先生、第三位是崔福义先生(现任)。
国内给水工程发展史
国内给水工程发展史《国内给水工程发展史:从挑水到净水入户》嘿,今天咱来聊聊国内给水工程的发展史,这可是个挺有趣的事儿呢。
想当年啊,那时候还没有什么现代的给水工程。
我听我爷爷讲,他们小的时候,喝水可不容易。
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去村里的井边挑水。
那井可深了,井口一圈的石头都被打水的绳子磨得滑溜溜的。
爷爷说,他当时小小的身子,挑着两个水桶,晃晃悠悠地往家走,水还一路洒,到家就剩下半桶了。
这挑回来的水可不能随便浪费,一家人一天的吃喝洗漱就靠这两桶水。
后来啊,慢慢就有了那种集中供水的大水池。
我老家的村子里就建了一个,那水池高高的,像个大碉堡似的。
不过这水可没经过啥处理,就是从附近的河里或者井里抽上来,然后就分到各家各户了。
这水有时候可浑了,放一会儿盆底就有一层泥沙。
我记得有一次,我妈用那水洗衣服,洗完了衣服上还有沙子的颗粒感,把我妈气得直嘟囔。
再后来,城市里开始出现了自来水厂。
这可是个大进步。
那时候我到城里亲戚家玩,看到水龙头里流出清澈的水,觉得可神奇了。
亲戚告诉我,这水是经过自来水厂处理的,消毒、过滤啥的都做了,能直接喝。
可是在农村,还是得继续用那种不太干净的水。
随着时代的发展,给水工程越来越先进了。
现在回到老家,发现村子里也通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那水呀,和城里的一样清澈。
再也不用担心水里有泥沙,也不用担心喝了会生病。
而且,很多家庭还装上了净水器,说是为了让水更健康。
从挑水到现在的干净自来水入户,国内的给水工程发展真是巨大的。
这可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还体现了咱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前爷爷挑水的辛苦,到现在轻轻一拧水龙头就有干净水的便捷,这其中的变化真的是天翻地覆。
我想,未来的给水工程肯定还会不断发展,说不定还能有什么更神奇的技术,让水变得更加健康、更加方便地送到每家每户呢。
这国内给水工程的发展啊,就像一场长长的马拉松,一步一步地跑到了现在这个美好的样子。
国内外排水工程发展过程
国内外排水工程发展过程排水工程,这可真是个关乎咱们生活品质的大话题!咱先说说国外。
在那些遥远的国度,排水工程的发展那也是历经了风风雨雨。
你瞧,古罗马时期,人家就有了相当出色的排水系统。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人们在石头铺就的道路下,精心设计着让污水流淌的通道,这得多有智慧呀!他们的排水道就像是一条条地下的小河,默默地带走城市里的脏水和废物。
这是不是有点像咱们家里的下水道,只不过规模更大、更复杂?再看看近代的欧洲,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人口激增,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排水的压力可就大了去了!那时候的工程师们绞尽脑汁,不断改进和扩建排水系统,不然城市不得变成一个大臭水坑啊?转过头来,咱们看看国内。
古代的中国,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排水智慧。
像那些古老的城池,都有着巧妙的排水设计。
还记得故宫的排水系统不?那一道道沟渠和涵洞,在下雨天就能发挥大作用,雨水乖乖地流走,一点儿也不捣乱。
这难道不是古人留给咱们的宝贵财富?到了现代,咱们国家的城市发展那叫一个迅猛。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口越来越多,排水工程自然也得跟上步伐。
新的技术、新的材料不断涌现,让排水系统更加高效、更加可靠。
你说,如果没有良好的排水工程,城市一下雨就积水成河,那咱们还怎么愉快地出门?还怎么享受美好的生活?这不就像一个人身体里的血管,如果血液循环不畅,能健康吗?所以啊,国内外的排水工程发展,都是为了让咱们的生活更加舒适、更加美好。
它就像是城市的默默守护者,虽然不显眼,但却至关重要。
咱们得感谢那些为排水工程付出努力的人们,是他们让咱们的城市不再被污水困扰,让咱们能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生活。
你说,这排水工程是不是特别了不起?。
城市给排水发展史发展史结课论文
城市水工程的发展史班级:——姓名:——学号:——摘要:水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人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都对用水的水质和水量有相应的要求。
人们为了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由天然水体取水,经适当处理候,供人们生活和生产使用,然后排回天然水体。
本文将对城市水工程的发展史做一个简单的概述,并展望下未来水工程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城市水工程;发展史;前景一、城市水工程的发展史在我城市排水工程建设历史悠久,秦代已有用以排除城市雨水的管渠。
历代帝王的京都大多建造了较为完整的排水系统。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城市排水设施很差,各大城市都没有完整的排水系统,仅有局部雨污水合流制管道。
管材为陶土管、陶瓷管、石棉水泥管和砖、石拱沟,材质差、管径小,污水就近排入水体,排泄能力很低。
污水处理设施仅上海、南京两市有4座城市排水处理厂,其日处理能力共计4万m3.实际上能勉强坚持正常运行的只有上海西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1.6万m3,仅占全市污水量的5%左右,90%以上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我国城市排水属于城市建设部门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归属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1952年成立建筑工程部;1953年建工部设城市建设局;1955年国务院设立城市建设总局;1956年成立城市建设部;1958年设立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1979年又成立国家城市建设总局;1982年撤消国家城市建设总局,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1988年国家环保局划出,改称建设部。
历次机构变更中,城市排水分别隶属于城市建设局、市政工程局、城市建设司。
50年代初期全国十几个大城市建成的城市排水管渠仅有3000km.许多大中城市的排水工程主要以治理雨污水。
完善排水系统为重点,如北京龙须沟、上海肇家浜、南京秦淮河,武汉黄孝河、天津市海河改造及污水改造工程等治理工程。
在旧中国,没有专门的城市排水设计、科研机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排水事业的发展,1954年成立建筑工程部给水排水设计院,随后又设立了东北(长春)、华北(天津)、西北(兰州)、西南(成都)、中南(武汉)5个部属设计院,另有北京、上海、天津市等市政设计院。
1949~2000年中国用水状况及发展分析--续论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基础
1949~2000年中国用水状况及发展分析--续论南水北调工
程的规划基础
柯礼聃
【期刊名称】《地下水》
【年(卷),期】2002(024)003
【摘要】水资源利用情况如何,关系到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大局.本文从整理研究我国以往的水账入手,以用水效率为核心,对用水要素进行宏观分析并参考国外的相关资料,就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趋势以及一些热点问题作初步探讨,提出个人的见解.
【总页数】7页(P125-130,168)
【作者】柯礼聃
【作者单位】北京市宣武区白广路二条二号,中国,北京,10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2.1
【相关文献】
1.习近平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J],
2.习近平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J],
3.习近平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J],
4.习近平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止强调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J],
5.1949~2000年我国用水趋势的分析研究——兼论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基础 [J], 柯礼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给排水发展史文/刘可罍,中国最早的盛水容器之一,在此之前,远古的人类茹毛饮血,或以兽角海螺,或以木竹做为盛水的器皿,农耕狩猎劳累时饮用。
人类使用了工具,懂得了水,利用了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青铜瓷器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水不再是江河湖泊,而以器皿为载体进入千家万户。
历史的的文明大多发源于河流,这源于古代的农业以种植业为支柱,而在古代城市的选址也要考虑农作物的灌溉,城市的供水,防洪,防火(用水来灭火),或者是航运,运输一些物资到一些比较远的地方等,古代人一般定居在一些地势比较高的地方或者崖壁,这当中可能也考虑了排水的因素,一些废水废弃物等可以流向远离自己居住的地方。
我认为人类最早应用修建是应该是排水设施而不是给水设施,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最早的排水设施是位于河南的龙山时代遗址,是都邑城址南门土路下面的三根陶排水管,管道层层相套,有一定的坡度,雨污水在城内收集后排入城外;而最早的供水管网目前发现于东周时期,在阳城,位于现在的河南登封县告城镇附近,很巧呀,最早的供水设施和排水设施均发现于河南,也许正是因为黄河流域是人类早期的居住地。
阳城地势比较高,取水比较困难,东周时期的人们就从更远的地方的水源地用陶管输送到城外的清水池,然后再通过陶管输送到城内供人们使用,当时技术已比较先进,有陶管直通,陶管三通和陶管四通,还有取水的构筑物如澄清池和阀门坑,再后来出现了井,井成为了人们最主要的取水来源;马桶的雏形最早出现于4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流域,中世纪在历史上一真被史学家称为黑暗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还没有卫生的概念,人们随地大小便,甚至把大小便随意的泼洒到路上,当时的路当然跟现在相差甚远,或躲到树后或躲到建筑旁大小便。
便桶仅在贵族中使用,直到19世纪的早期,欧洲下层社会的人们才开始使用便壶。
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出现马桶,人们在享用便捷的室内给排水设备时也应该记着这个名字,托马斯·克拉伯,冲水马桶的发明者,当时的第一个马桶被装在了女皇的私密卧室里,再后来,到18世纪的中期,布拉梅改进了马桶,发明了U型弯来用来防臭。
国运兴则给排水兴,历史最终眷顾了元大都和明清的北京城,在这个时期,中国劳动人民给排水技术发展和土木工程的修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大量的管渠得以修筑,一处处古迹向世人展示着那个时期的辉煌,是中国城镇发展史上的举足轻重的一笔。
由于历史上的中国闭关锁国,重文学而轻科学,造成了中国近现代在给排水技术发展上的落后。
中国的第一座水厂位于上海,印象中还是外国人修建的,随着建国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城市的水厂管网得以修建,特别是小城镇的一些水厂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起来,管材也经历了水泥管镀锌管铸铁管到新型PE管材的过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小城镇的水厂如我的老家就是依山而建的小镇,小镇主要的水源是白马堰,大概是六七十年代修改的,水库位于山下,海拔较高水厂依水而建,重过重力输送到镇上的千家万户,水厂处理工艺过于简单,水质硬度较大,口感极差,如何在乡镇发展过程中提供水质水压,采用廉价可行的水处理方案值得去研究思考。
我简单介绍下我国城市供水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第一是城市发展对供水的要求超过了水厂的供水能力,以郑州这个城市为例,日用水量大概在一百一十万方左右,夏季用水量会偏高,缺口应该也有一二十万方;大家都知道郑州是一个依黄河而建的新城市,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城市北向发展至黄河边,其余向东西南发展,而城市水厂因为水源的缘故集中在黄河以南,在城市的正北方东北方和西北方,目前河南正遭遇大旱,因为地势的原因,市区的西南部分大量地区停水,给居民和工厂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而在南水北调中线及尖岗水库也就是市区的南部修建水厂迫在眉睫,这就是城市供水足的一个典型例子;第二是城市管网老化严重,有些城市的供水管线还是七八十年代修建的,供水管网爆管现象严重,给水管网更新换代,极时替换也是需要城市管理者去要做的一件事;第三是水质污染严重,工业污水随意的排放,加之随意扔垃圾,造成很多水源地水源变质,河流湖泊富营养化,我们百分之九十的城市水源地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些污染物以酚类,硝酸盐等为主,危害人民的生活,灌溉水对农作物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主要的还是影响了城市供水的安全,如何可持续的发展,工业发展的利益与民众安全哪个更重要,是执政者需要权衡和考虑的问题;第四是水质标准还偏低,跟其它发达国家比较起来还差很多,这个就不细说了。
第五是城市供水应急机制还需要完善和建立,干旱期的城市供水如何解决,这个城市有没有必用水源,还有供水水质检测体系,水厂出水出现问题就要极时的来解决,不能等到进入用户末端污染了才去处理。
我们的城市供水在将来会呈现规模大,复杂性强,远距离输水等特点,可喜是我国在特殊水处理领域研究成果也较多如集成化的水处理设备等,水厂管网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外资参与也会更多,分质供水虽然争议较多,但在一些地方也进行了一些试点,广域供水理念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可。
中国的城市排水也经历了一些阶段,像我开始所说的古代排水沟便是古代人为社会文明所做的贡献,我把排水发展分为这么几个阶段:一是混沌期,这个时候人们没有什么排水的概念,只要古城市的排水对居住没有影响就顺其自然,大水漫盖,通过大循环或者小循环排入水体;二是被迫文明期,这期间排水的发展影响到了人类的正常生活,人类有意识无意识的进行精心的设计,修建一些明沟暗沟管涵进行排水,来更便捷的生活;三是创新期,在一些排水管道的适当部位增加一些简单的处理设施,处理后再排放,如工业时代;四是再生期,污水排放污染水体,想办法处理后再使用,像在末端设置沉淀池,化粪池,中水设备等,这个时期可以称为技术发展期;五是可控期,发生在未来,我甚至可以想像人类可以完美的调配全球的水资料,人类文明高度发达,可以影响改变某一地区的城市排水。
建国后的城镇排水建设从50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60年代的备战备荒,70年代的污水处理及污水干线大修,80年代引起重视,政策及排水规范出台,90年代大兴土木,百家争鸣,百花齐发,再到21世纪城镇化进程得以大发展,一路走来,取得了很多成就,也伴存在着太多的问题。
关于城镇排水我有自己的几点看法:第一,我国一般采用雨污分流制,但部分县市仍然靠原有的排洪渠雨污合流,建议继续加大投入,雨污分流的改造不能停止;第二,坚决杜绝新排污口未经处理达标排入水源地或者城市地上河,这需要执法部门加大力度,使其违法成本高于企业所得利益;第三,城市污水管网的规划要具有前瞻性,配套的管线综合,有条件的话,一次规划到位,避免后期运行过程中频繁的改造,这需要每个城市管理者与参与者有足够的远见;第四,严禁污水管网串联至雨水管网,这在现实中很多城市都有发生;第五,修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必须大量的兴建,因为已经在超负荷的运行,我以前在其它地方也讲过,城市发展需要投入足够多的污水处理厂,或者做简易的污水初处理,又或者做一些人工湿地都无不可。
第六,城市污水管线不可过长,给一般企业或者个人偷排雨水的可能,因为城市雨水管网一般比较高,地块雨水排不到进去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想到向污水管网中排放,污水管线拉的太长,在管内腐化,加重了污水处理厂的负担;第七,加强防坠落网的安装;第八,加强对污水处理科研的投入,变废为宝,修建完善的城市中水管网,让整个城市可以不断的循环当中,可持续发展。
关于雨水,比较热门的话题就是城市内涝防治,暴雨强度计算,虽然室外排水规范新版本已发布,我想谈谈我的几点看法,原来在土木在线上也和其它网友交流过。
一是气候原因,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造成了降雨的不均匀和极端天气的出现,而城市管网本身无法应对;二是城市发展硬化增多,绿化减少,雨水无法下渗,径流增大;三是自然调蓄物如河流湖泊等被破坏,雨水量峰值提前;四是地上河的原因,部分平原地带地上河水位过浅,暴雨时河面骤然上升,雨水倒灌;五是平原地带道路设计坡度过小,雨水汇流时间加长,而山地城市暴雨时下游端积水严重,不能有效的分流;六是城市管网雨污水错接严重,未进行有效的改造;七是雨水口常被垃圾等堵塞,与市民的文明程度有关;八是提高城市地上河的设计标准,保证河道不漫溢;九是暴雨强度,暴雨雨量的公式急需合理的修定,建议采用差别式的计算方式,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不同资料建立不同的模型,做出适合每个地区的暴雨计算公式并按多年最大日校核;十是考虑建设大型的雨水排水涵及大型雨水调蓄构筑物;十一是城市管理者们要舍得去投入,不要只做些面子工程,市政排水管道和那些光鲜的高楼大厦同样重要。
2013,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10年内解决城市内涝,希望所有的给排水从业者和城市管理者共同努力,10年后还子孙后代一个没有“海”的城市。
以上就是我国市政给排水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有发展,更有缺陷,在不断的完善中前行。
说完了市政给排水,我们再来说说我国建筑给排水的发展,我把中国建筑给排水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期,从1900年说起,当时还是大清王朝的晚期,这一年的8月份八国联军侵略中国,造成了一场浩劫,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文化的融合与入侵,联军带来了国外的一些给排水理念,他们按照西方的模式建立了一些领事馆和建筑,当然也包括室内的卫生设备。
而在当时国外的给排水技术已比较完善与先进,像德国在1910年左右已经修建了将近70个污水处理厂。
随着新民主主义运动的兴起,中国的一部分人也开始觉醒,民国时期,国内建筑给排水发展几乎是0,这个时期一大批有志之士远赴海外留学,学习国外的先进给排水知识,在抗日战争开始之前,中国已有了给排水部分基础学科体系。
在日本投降之后,个别地方恢复了国民经济的建设,进行了城市配套管网的规划设计与研究,学习国外,部分上流社会的人们家中均有完善的室内建筑给排水设施,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就爆发的内战,中国建筑给排水发展极度缓慢,战火侵扰着祖国大地,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第二个阶段是起步期,从建国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我国最早出现了给排水专业,当时称为房屋卫生技术设备,主要还是学习共产主义阵营的苏联老大哥,模仿他们的起步,同时也在培养自己的建筑给排水队伍,引进了设计秒流量的概念,编制了中国第一本规范,图纸,手册等,这个时期国人已有建筑给排水的概念,人们开始注重生活品质,国家开始重视科学发展,填补了我国建筑给水排水专业设计无规范、教学无教材的空白,为确立我国建筑给水排水专业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现在泰斗级的老前辈。
第三个阶段是停滞期,就是文革时期,国内的建筑给排水没有什么大的发展,苏联人援建的一些项目问题频发,室内热水系统制热较差,学苏联那套“双立管”排水系统也比较容易堵塞,这段时间一部分专家学者对屋面雨水,立管排水能力,医院排污排废进行了一系统的探索与,但还停留在国外那套,研究课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与当时的政治大气候有关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