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说课稿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
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作者介绍】王维(701-761,一说699—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753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纳兰性德(1655.1.19—1685.7.1),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课后作业一、读拼音,写词语。
sūn bó bo()把船tíng bó()在hé pàn(),自己上岸,走进sì miào()。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竹喧归浣.女。
()2.随意春芳歇.。
()3.身向榆关那畔.行。
()4.聒.碎乡心梦不成。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将学习《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含深刻的哲理。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传达的哲理,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所传达的深刻哲理,感受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资料,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诗的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跟读。
朗读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
朗读结束后,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三首古诗,注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21古诗词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三首古诗词的内容。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并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词《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的阅读理解、朗读背诵和欣赏。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其内容,掌握生字词。
难点: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具与学具准备:PPT课件古诗词文本生字词卡片小组合作学习表格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词,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自主学习生字词。
三、合作探讨(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四、欣赏与感悟(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朗读与背诵(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作业设计:1. 抄写三首古诗词,并注明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谈谈自己的感悟。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重点关注的细节: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强化记忆,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次教学中,板书设计需要体现出古诗词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堂教学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堂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静夜思》、《春晓》、《将进酒》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写作技巧;3.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3.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汉语古诗词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静夜思》、《春晓》、《将进酒》三首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2.理解古代诗词的写作技巧;3.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2.掌握古诗词的抒情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静夜思》、《春晓》、《将进酒》三首古诗词的课件;2.教学辅助材料:包括图书、视频等相关资源;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的古诗词朗诵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
2. 学习三首古诗词(20分钟)分别讲解《静夜思》、《春晓》、《将进酒》三首古诗词的背景、意境和作者,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
3. 诗词朗读(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静夜思》、《春晓》、《将进酒》的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4. 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的古诗词内容,分组展开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5. 总结(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的三首古诗词的特点和自己的收获。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静夜思》、《春晓》、《将进酒》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写作技巧,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欣赏古诗词的兴趣。
六、课后作业1.默写三首古诗词的诗句;2.回家后尝试朗读三首古诗词,并录音上传到班级群中。
经过这节《古诗词三首》教学的优质课堂教案,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古诗词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三首》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朗读《古诗词三首》,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并表达诗词意境。
二、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词三首》的意境和内涵。
2.正确朗读《古诗词三首》,体会其中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三首》中的含蓄之美。
2.发挥想象力,积极表达对诗词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教师:熟悉《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学生:提前学习并熟悉《古诗词三首》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谈论《古诗词三首》的标题,引发学生对诗词的好奇。
2.学习:逐句解读第一首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蕴。
3.朗读:分组朗读第一首古诗词,注重语调和表情的表达。
4.讨论:让学生谈谈对第一首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确保学生掌握。
2.学习:继续解读第二首古诗词,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抒情意境。
3.朗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逐句朗读第二首古诗词。
4.创作:让学生仿照第二首古诗词,自行创作一首小诗。
第三课时1.复习:检查学生的诗歌创作,鼓励他们展示并分享。
2.学习:解读第三首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朗读:自由朗读第三首古诗词,展示学生对诗词的体会。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和体会。
六、课堂作业1.背诵一首《古诗词三首》。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词,写下对其的感悟和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不仅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培养了对诗歌的喜爱和表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创作,将诗词的美好传达给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以上即为本节课的教案,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过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1《古诗词三首》(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教案:《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体会诗词中的美感和哲理。
教学内容:1. 诗词内容:本节课将学习三首古诗词,包括《登鹳雀楼》、《春晓》和《静夜思》。
2. 诗词背景:了解每位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3. 诗词分析: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意境。
2. 教学难点: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体会诗词的美感和哲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简短的介绍,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诗词学习(15分钟):a. 学习《登鹳雀楼》:引导学生朗读诗词,解释生词和句子,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b. 学习《春晓》: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c. 学习《静夜思》:通过朗读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4.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正确朗读、背诵三首诗词,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赏析。
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2. 《春晓》3. 《静夜思》4. 古诗词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作业设计:1. 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包括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诗词的深度解读和感悟还有待加强,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对比分析”部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对比三首诗词。
例如,《登鹳雀楼》是一首七言绝句,而《春晓》和《静夜思》都是五言绝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词《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三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2.难点:感悟、品味诗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乐等;2.教材:准备《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原文;3.的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和背景。
2.呈现(15分钟)教师分别呈现《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重点词语。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难读字,注意学会正确发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
教师提示:《山居秋暝》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题目“山居秋暝”是什么意思呢?关键是要知道“暝”的意思,再看书上的注释我知道了“暝”是日落十分,天色将晚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居住在山里看到秋天傍晚的景色。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四时景物皆成趣”,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和《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三篇课文,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年四季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描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不同季节的景或事,或咏景言志,或借景物抒发情感,或借景描写表达思乡怀旧之情,三首古诗词都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季之美》主要讲了四季当中每个季节最美的是一天的什么时候以及怎样的美。《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月迹》一文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21《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内容:1. 学习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静夜思》。
2. 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3. 分析诗文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课本。
3. 相关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习《登鹳雀楼》(10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探讨诗文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诗的美。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10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探讨诗文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诗的美。
四、学习《静夜思》(10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探讨诗文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诗的美。
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业设计:1. 抄写并背诵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和分析三首古诗,使学生对古诗的内容和形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说课稿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
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作者介绍】王维(701-761,一说699—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753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纳兰性德(1655.1.19—1685.7.1),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课后作业一、读拼音,写词语。
sūn bó bo()把船tíng bó()在hé pàn(),自己上岸,走进sì miào()。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竹喧归浣.女。
()2.随意春芳歇.。
()3.身向榆关那畔.行。
()4.聒.碎乡心梦不成。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孙、泊、愁、寺”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全班交流: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学生背诵,教师相机点拨。
2.导入:《望庐山瀑布》让我们领略了瀑布的壮观,《春晓》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写景的古诗。
(板书:山居秋暝枫桥夜泊)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背诵写景的古诗,在诗歌中入境,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山居秋暝》《枫桥夜泊》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点拨:(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山居秋暝》中注意读准“暝(míng)”“喧(xuān)”“浣(huàn)”;《枫桥夜泊》中注意读准“啼(tí)”“钟(zhōng)”。
3.书写指导(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孙、泊、愁、寺。
(2)教师示范书写,指导书写。
点拨:①“孙、泊”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书写“孙”字时,左边的“子”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右边的“小”的“点”要穿插到“提”的下面。
②“愁、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愁”字上大下小,心字底要写得舒展;“寺”的第二横最长,“土”的竖和“寸”的竖钩不要对齐写。
(3)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
4.解读诗题(1)引导学生读诗题“山居秋暝”,并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2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榆、聒”等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词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语言应用: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景。
默写《枫桥夜泊》。
思维能力: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审美创造: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1.会认“榆、聒”等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难点: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与生活,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语言应用:掌握“言—象—意”的诗歌阅读方法,品读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思维能力: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化为画面,把握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审美创造: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一、导入,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春晓》二、初读课文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
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
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有“诗佛”之称。
传世有《王右丞集》。
2.写作背景,这首诗当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此时已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后期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教学目标】认识生字“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愁、寺”等6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2.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词是传承古今的绝唱,是民族血脉的力量,更是语言文字的华章。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1.古诗词三首。
二、解题: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读题达意,透过题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地点、时间……)三、回顾前置性学习任务:“我是朗读者”——诵读三首诗词“我是插画师”——选择一首诗词配画“我是书法家”——抄写《枫桥夜泊》“我是采集员”——搜集并整理三首诗词的资料课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预习任务,一定收获颇丰,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交流展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诗词领读”——读准字音,读好诗句《山居秋暝》读准字音“暝”“浣”、读好停顿、语调语速。
《枫桥夜泊》看来练了很多遍,熟悉得能背下来了。
《长相思》讲“榆、畔、聒、更”。
理解了字义,读得更从容。
过渡:我们先来看前两首唐诗,昨天选择“插画”的同学好多都描绘了这两首诗的景色。
学习任务二:“插画解读”——文画关联,图解诗意(一)《山居秋暝》1.图解诗意:参照诗句,解说配画,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板书:月、松、泉、石、竹、女、莲、舟小结:清泉流动,浣女嬉戏,更衬托了山林的幽静。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2.想象声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这画中有没有声音呢?(水流声、嬉笑声、鸟鸣声、风声……)读出这山林的自然之美——读出这雨后的清新之美——3.配乐朗读如果为这首诗配乐,应该是什么风格的?(惬意闲适)4.借助资料,感悟诗情:“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维为何如此惬意留恋?小结:山林、秋雨、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在王维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洗去尘埃的意境,王维寄情山水、心志高洁的写照。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教案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2)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学会通过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山居秋暝》、《夜书所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2)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1)学习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2)通过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诗词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简要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三首古诗词。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词,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首诗词的异同。
4.诗词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2)教师通过描绘诗词中的画面,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
5.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诗词,感受诗词所传达的情感。
6.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长相思》、《山居秋暝》、《夜书所见》板书设计:长相思——(修辞手法、意境)山居秋暝——(修辞手法、意境)夜书所见——(修辞手法、意境)七、作业设计1.抄写三首古诗词,注意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结合诗词意境,用自己的话描述诗词中的画面。
3.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分析,体会诗词的美。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词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于古诗词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意义,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意义,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词的图片、音乐等。
2.诗词文本:准备三首古诗词的文本,标注好基本的韵律。
3.黑板:准备好黑板,以便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诗词的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强调诗词的韵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词,教师纠正发音,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朗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词三首》的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掌握《古诗词三首》的诗意表达和意境描绘。
3.能够理解《古诗词三首》中的意义和情感。
4.掌握《古诗词三首》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词三首》的背诵和朗读。
2.《古诗词三首》的意义理解与感悟。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和表达。
2.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听音乐或者引用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三首进行初步了解。
2. 学习诗文(15分钟)让学生轮流读诗,重点解释生字生词,并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3. 诗词赏析(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诗句的意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涵。
4. 朗读训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诗词的朗读训练,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5. 诗词背诵(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诗词的背诵,鼓励学生理解并内化其中的情感。
6. 小结与反思(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诗词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古诗词三首》为教学内容,结合诗词的背景知识和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情感,并通过朗读和背诵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在小组讨论中展现出对诗词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情感体验。
但也需要注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和朗读表达能力,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综合训练,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以上为本节课《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朥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古诗词三首》是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领略古人优美的诗词和文化内涵。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和赏析三首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与理解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朗读并理解《古诗词三首》;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古诗词三首》的诗意表达和赏析。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古诗词中含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词氛围,向学生介绍今天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
2. 学习诗词(15分钟)逐句解读三首诗词,深入讨论诗句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3. 听读朗诵(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诗词朗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词的情感与意境。
4. 集体赏析(15分钟)共同欣赏诗词,展示学生的朗诵成果,讨论诗词的意义和情感。
5. 情感表达(10分钟)学生就诗词内容进行情感表达,写下诗词赏析或个人感悟。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习进行总结,展望下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古诗词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课后完成《古诗词三首》的朗读作业;2.完成诗词的赏析心得。
六、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朗读表现和理解程度;3.诗词赏析心得的深度和表达。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在课堂互动和情感表达方面还有待加强。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古诗词三首》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三首古诗词: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和王昌龄的《采莲曲》。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文学智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材还提供了相应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诗词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方面仍有困难,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不足,也影响到对诗词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意,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感受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意,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诗词的意境,了解古代文化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原文、图片、视频等。
2.教学用具:投影仪、音响设备、诗词卡片等。
3.背景资料:收集有关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古代文化背景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庐山瀑布、绝壁、荷花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
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停顿和语气变化,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古诗词三首》的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词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古诗词三首》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夜泊枫桥的孤寂和思念故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和理解《古诗词三首》的内容。
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词文本、生字词卡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每首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每首诗,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词义解析:讲解生字词的词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 诗句分析:分析每首诗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每首诗,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书写每首诗的和关键诗句,用不同的颜色标注生字词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词三首》中的优美句子。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背诵。
3. 写一篇关于《古诗词三首》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 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关键。
在导入《山居秋暝》时,可以展示一幅秋日山居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景象。
接着,可以讲述王维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从而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文本分析:《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展现了山居村民的淳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人是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流水声、浣女归来的喧笑声,以及渔船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枫桥夜泊》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长相思》描写了将士们在边塞军旅途中因风雪声大而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体现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此外,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词的韵味和意境。
其次,要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意的方法。
学生通过感悟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榆、畔、更、聒”4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孙、泊、愁”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景。
默写《枫桥夜泊》。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感悟诗词表达的情感;比较三首诗词在写景抒情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难点:想象三首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寄托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山居秋暝》《枫桥夜泊》课时目标1.会写“孙、泊、愁、寺”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要点把握1.了解山水田园诗,结合《山居秋暝》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原诗,并配以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内容。
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经》和被尊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也有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和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到了唐代,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杰出诗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唐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出示的图片,这两幅图片分别切合了这两首诗的意境,大家想象画面中的景色,初步感受一下这两首诗。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两首古诗,观看插图,初步进入古诗的意境。
3.教师板书“山居秋暝”四字,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明确:“山居”,即诗人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这样组合在一起,我们就明白了诗题的意思是:诗人于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教师介绍《山居秋暝》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近体诗的相关知识。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有多篇佳作传世,多咏山水田园。
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创作背景《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
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近体诗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等,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
近体诗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明确节奏。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生字,解释重点词语。
教师相机纠正。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歇:尽。
王孙(sūn):原指贵族子弟,诗中指诗人自己。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吟诵诗歌。
明确朗读节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图文结合,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各学习小组利用工具书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查阅,并尝试直译,试讲诗意。
(补充注释:[新]刚刚。
[喧]喧哗。
[春芳]春天的花草。
[自]自当。
)(2)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试讲诗意,然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译文。
(出示诗歌翻译并配图。
)4.赏析诗句,领会意境。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指导解疑。
)(1)王维诗歌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从这首诗里,你能找到几幅图画?小组讨论,分别用几句话来描述画面。
(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教师后展示多媒体课件。
)明确:诗中有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
第一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是“明月松间照”。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是“清泉石上流”。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缎闪闪发光。
第四幅是“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
她们正在竹林里嬉戏追逐,嬉笑声传到了竹林外。
第五幅是“莲动下渔舟”。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惊扰了荷塘月色。
(2)颔联和颈联的四幅画面中哪些为静景?哪些为动景?分别从什么角度着笔?明确:“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均为动景。
“明月松间照”是从视觉的角度着笔,“清泉石上流”是从听觉的角度着笔,“竹喧归浣女”是写所闻,“莲动下渔舟”是写所见。
动静结合,视听互见,充分展现了山村的自然美。
(3)颈联中全是村民的活动,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人的感觉仍然是“静”呢?明确:王维的山水诗善于用热闹的字面表现幽静的境界。
正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诗人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平和恬静,体味出平和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
我们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4)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说是“空山”呢?(多媒体展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确: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二字显示此处如世外桃源,表现出了环境的幽静,暗合作者远离世俗的愿望。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小结:这首诗描绘了清幽明净、淳朴美好的山居生活图景,创造了山雨初霁、静谧幽美、如诗如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隐居山间的纯朴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5.扩展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歌咏田园美好风光的比比皆是。
诗人或表现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或展现向往隐居生活的情怀,或寄托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读来令人深深陶醉。
除了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作品?课下找一找,积累并背诵。
积累示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南宋]陆游《游山西村》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过渡:刚刚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也欣赏到诗中优美的画面。
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寒山寺就是因此诗而名噪一时,枫桥也成为苏州名桥,名重江南。
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吧。
2.理解诗题。
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枫桥夜泊”即客船夜里停泊在枫桥下面。
诗题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事件。
3.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其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幽美的秋夜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诗人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4.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教师相机纠正。
夜泊(bó) 愁(chóu) 寒山寺(sì)(2)播放生字书写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笔顺。
◆书写指导:[泊]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氵”略呈弧形。
[愁]上下结构。
下部“心”宜正,托住上部。
[寺]上下结构,“土”两横上短下长。
◆易错提示:[泊]右边是“白”,不要多写一横,写成“自”。
[寺]上面是“土”,不要写成“士”。
(3)引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4)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再读古诗,了解诗意,与同桌交流学习。
阅读要求:①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②观察教材中的插图。
思考:图上画了什么?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③同桌之间交流有疑问的地方。
6.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想象诗中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情景,谈谈自身的感受。
(示例:拂晓的时候,月亮落了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2)你是怎么理解诗中的“对”字的?(有人认为是张继面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还有人这样理解:诗人因为心里忧愁,所以他眼里的景物也是忧愁的,故而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它们也因为忧愁,所以相对无眠。
)(3)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话把“江枫渔火对愁眠”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怀念,使满怀愁绪的“我”难以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