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以来我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特征与影响

合集下载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调整地方行政区划范围、规模和层次等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和意义1. 背景我国是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大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人口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行政区划的存在和调整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地方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实现地方政府的精细化管理。

2. 意义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因为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不同,适度的行政区划调整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有利于提升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可以促进地方发展。

通过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可以实现不同地区的优势互补,促进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合理的行政区划划分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行政管理需要,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撑。

1. 主要内容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界线的划定、行政级别的调整和辖区范围的重新划分。

在这些内容方面,地方行政区划调整主要是依据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调整或设立新的地方行政区划,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2. 原则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遵循国家的统一领导。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必须要遵循国家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以确保各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遵循科学规划。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需要充分考虑各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资源分布情况和人口分布情况,以科学的规划来推动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

三是尊重地方实际。

在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各地方的意见,确保各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的城市布局和行政区划调整综述.

中国的城市布局和行政区划调整综述.

中国的城市布局和行政区划调整综述(附图):由于,中国在2010年以后才能实现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现在是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并将延续相当长时期(日韩现在仍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中国至少应在2030年以后才能真正实现市场主导的市场经济。

因此,中国区域经济体系和城镇体系的构建主要靠政府的推动。

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布局主要运用梯度理论,将中国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并分别发展为高梯度、中梯度、低梯度地区。

但,这种发展模式加剧了区域间的矛盾,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这种区域间的梯度转移,也大大地增加了梯度转移的成本。

事实上,层次扩散模式才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才更有利于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产品经济发展为服务经济的过程;(经济发展规律为:产品经济—服务经济—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文化经济。

)而,服务经济的发育和繁荣是与相应规模的人口聚集为前提的:只有3000人以上的社区,才会有较完整的社区服务业;只有1万人以上的社区,才会有较发达的社区服务业;只有10万人以上的城市,才会有较完整的生活服务业;只有30万人以上的城市,才会有较发达的生活服务业;只有100万人以上的城市,才会有较发达的工业服务业;只有200万人以上的城市,才会有较公正高效的行政服务业;只有300万人以上的城市,才会有较发达的公共服务业(含航空、地铁等);但,城区人口超过800万以后,却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城市病;城区人口超过1200万以后,便会产生相当严重的城市病。

所以,效益最好、最适合人们生活的城市人口规模为300-800万人口;不过,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人口规模却是:800-1200万人口。

根据城市的影响力大小,城市可依次分为:地方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国际性城市—国际化城市—世界城市。

目前,世界经济总值的3-5%可产生一个世界城市,根据中国的国情,到2100年中国的GDP总值将达到世界的22%,中国可以产生5-7个世界城市;为了使中国的世界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城镇体系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必要尽早将:华北的中心城市北京、华东的中心城市上海、南部的中心城市深圳、中部的中心城市武汉、(深圳是最开放、最包容、最创新的城市,这是所有龙头城市应有的特质。

1997-2007年中国城市用地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997-2007年中国城市用地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02 7.415 -0.756 0.939 9.591 1.274 0.926
2007 7.919 -0.801 0.951
9.714
1.214 0.942
30 卷 5 期
张 利 等: 1997-2007 年中国城市用地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09
结果(表 1)可以看出,回归效果较理想(判定系数均

扩张幅度 指数。
表 3 不同区域城市用地扩张情况统计表
Tab.3 Statistics of urban land expansion of different regions
区域
城市数 /座
UEI /%
高于 平均增速
城市数/ 百 分比

/%
低 于平均增速
城市 数 百分 /座 比/%
中 Hausdorff 分维类比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28],其模
型如下:
N (r)∞r-D
(3)
式中:N(r) 为大于某城市用地规模的城市数目;r
built-up areas in China
年份 lnS1

判定系数 结构容量 分维值 判定系数
R2


R2
1997 6.972 -0.713 0.923 9.442 1.319 0.913
数,将其转化为
2007 年的研究样本仍然为这 222 个城市。本文中
ln Sr = ln S1 + q ln r
(2) 城市用地规模用市辖区的建成区面积表示。
2.1.2 分形理论 虽然位序-规模法则能够较好的描述城市规模
3 城市用地扩张特征分析
的分布规律,但是对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模型的参数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我国的行政区划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和调整。

这些变革对于我国的国家治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行政区划变革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我国的行政区划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郡县制度。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行政区划不断地进行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全面的重新规划,建立了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等行政区划。

这一行政区划体系为新中国的国家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行政区划变革是基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治理的要求。

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行政区划的变革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1.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变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对于更加便利的生活和更好的社会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行政区划的变革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好的治理能力,更加有效地为人民服务。

3.国家治理的要求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行政区划的变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行政区划的调整和优化,可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使国家治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以上这些因素都为我国行政区划变革提供了坚实的动力和背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行政区划变革正在不断地进行。

三、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的具体内容和特点1.区域发展策略的调整我国的行政区划变革不仅仅是单纯地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和变更,更多的是对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和优化。

通过对行政区划的调整,可以更好地为区域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2.政府职能的重组通过行政区划的变革,可以实现政府职能的重组和优化。

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可以使得政府职能更加明确和有效,提高政府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新中国建国以来行政区划变化详情

新中国建国以来行政区划变化详情

新中国建国以来行政区划变化详情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有利于行政经济管理、推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等原则,兼顾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经济、生活上的密切联系及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几经变迁,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四十余年时间里,省级行政区划在1954年、1959年、1969年、1988年、1996年五个年头变化较大。

1950年的省级行政区:195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虽已解放,但国民经济建设尚未走上正轨,故省级行政区基本上沿袭旧中国的划分,全国共设有52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9个省、12个直辖市、9个行署区、l个自治区、1个地方。

29个省:河北省、山西省、平原省、绥远省、察哈尔省、辽东省、辽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松江省、热河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山东省、福建省、浙江省、台湾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省、贵州省、云南省、西康省。

12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沈阳市、抚顺市、鞍山市、本溪市、西安市、南京市、武汉市、广州市、重庆市。

9个行署区:旅大行署区、苏北行署区、苏南行署区、皖北行署区、皖南行署区、川东行署区、川南行署区、川西行署区、川北行署区。

l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l个地方:西藏地方。

1954年底的省级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中,国民经济建设逐步得以恢复,原有省级行政区划已暴露出了不少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弱点,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国政府在1954年对我国省级行政区进行了建国后最大规模的调整,撤销了原省级行政区中的7个省(松江省、平原省、绥远省、宁夏省、辽东省、辽西省、察哈尔省)、9个直辖市(沈阳市、抚顺市、鞍山市、本溪市、西安市、南京市、武汉市、广州市、重庆市)、9个行署区(旅大、苏北、苏南、皖北、皖南、川东、川南、川西、川北),恢复了安徽、辽宁、江苏、四川等四省的建制。

1954年底,我国共有32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6个省、3个直辖市、1个自治区、1个地方、1个地区(昌都地区)。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地方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区域利益等因素,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合理和不科学的现象。

对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必要性1.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一些地方行政区划在现有结构下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可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存在历史遗留、矛盾复杂的问题,调整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

3. 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一些地方行政区划人口不平衡,调整可以促使人口均衡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可以推动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1. 合理性原则:调整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进行,不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2. 公平性原则:调整应确保各方利益的公平,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注重社会公正和稳定。

3. 可行性原则:调整方案应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实践的可行性,避免资源浪费和行政混乱。

4. 历史传承原则:调整应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1. 制定合理的调整方案:根据研究成果和实地调研,制定具体、可行的调整方案,确保调整效果显著。

2. 进行社会公众参与:在调整过程中,应充分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加透明度,提高社会参与度。

3. 逐步实施调整:调整应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兼顾各方利益,尽量避免较大幅度的冲突和矛盾。

4. 加强协调和配套措施:调整后,应加强各级政府之间的协调配合,完善相应的政策和制度,确保调整的顺利进行。

2. 社会稳定影响: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可能涉及到部分地方的利益调整和矛盾解决,需加强社会稳定工作,处理好各方关系,以确保社会稳定和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行政区划变更特征及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行政区划变更特征及趋势

总第155期城市问题2008年第6期[文章编号]1002—2031(2008)06—0077—0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行政区划变更特征及趋势罗震东[摘要] 根据变革的特征和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行政区划变更归纳为三种:撤县设(县级) 市;县、市升格或地区改(地级)市;撤县(市)设区。

基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三种行政区划变更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与趋势,并认为行政区划变更是市场化分权改革在城市层面的反映。

[关键词]城市行政区划变更;分权化;特征;中国(中图分类号]D035.5[文献标识码]A由于行政区划所具有的双重属性,同时城市作为国一导言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和中国中央集权行政体制中地方层面的主要节点,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行政区在行政分权的框架下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对外划变更的研究因此可以成为研究分权化与中国城市开放与国际经济接轨,通过权力下放即行政分权推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并籍以从制度角度解读行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分权化、市场化和全球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机制,为中国城市的进化(对外开放)是中国近30年来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一步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的制度基础。

城市研究者关于市场经济与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行政区划变更非常频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然而透过经济的表象,从政治繁,形式也很多样(表1)。

根据变革的特征和对城或制度角度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历程与机市发展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城市数量的影响,将制的研究尚不多见,而这却是一个越来越迫切需要1978年以来的县级以上主要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归关注的领域。

纳为三种:撤县设(县级)市;县、市升格或地区改行政区划作为中央统治地方及中央与地方分权(地级)市;撤县(市)设区。

其中撤县设(县级)市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国家和县、市升格或地区改(地级)市是改革开放以来最结构形式的空间投影,具有管理与空间的双重属性。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摘要: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历史背景、调整原则、调整效果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为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政治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治理一、引言地方行政区划是指为了行使行政管理职责,按照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而划分的一级行政单位。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次调整,既有根据政治需要调整的,也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的。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权力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历史背景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地方行政改革,随着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对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也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三、调整原则在地方行政区划调整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原则: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需求的变化来进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提升地方治理能力。

2. 原则上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原则:在调整过程中应尊重历史文化传统,不随意改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和范围,以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和文化。

3. 涉及群众利益的公平原则: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应尊重群众的意愿,保证群众合理的利益,不损害群众利益。

4. 基于现实情况的稳定原则: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应稳妥进行,不一刀切,尽量避免对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的不利影响。

四、调整效果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地方治理能力。

一方面,调整后的地方行政区划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

调整后的地方行政区划能够提升地方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促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议题。

在这个背景下,对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意义1.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推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2.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对于促进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的行政区划下,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可以更加顺畅,有利于交流,有利于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推动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对于促进政府管理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可以降低政府管理的成本,提升管理效率,促进政府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问题1.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目标不清晰。

在实际的地方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有些地方存在着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导思想,导致调整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和矛盾。

2.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程序不规范。

在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存在着程序不规范、程序不透明的问题,导致调整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纠纷和矛盾。

3.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成本较高。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较高,而且调整过程中也面临着较大的阻力和挑战。

4.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社会影响较大。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不仅仅涉及政府机构的变化,而且还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益,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

三、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基本原则1.合理性原则。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目标、范围、程序、标准等都应该具有合理性,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规律,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民主性原则。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应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浅谈区划调整的利弊

浅谈区划调整的利弊

浅谈区划调整的弊病内容提要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一般说来,行政区划是以在不同区域内,为全面实现地方国家机构能顺利实现各种职能而建立的不同级别政权机构作为标志。

行政区划的层级与一个国家的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国土面积的大小、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状况等因素有关。

主题词行政区划区划调整统筹规划一、行政区划概念:行政区划就是国家根据政治和的需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充分考虑经济联系、条件、分布、传统、、地区差异、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二、区划调整的成因:(1)城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现行行政区划设置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镇户籍制度和农民进城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人口大幅度增加,城区规模成倍扩大,原有地域空间和行政区划格局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不得不调整行政区划、拓宽地域空间。

(2)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原有市区行政区划格局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切块设市模式造成的,二是改革开放前行政区划管理不规范造成的。

我国今天的大中城市是由过去的中小城市发展而来的,在建市之初,很多城市的市区就是某个县城或地区行政公署驻地,地域空间很小。

这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受到行政区划体制的制约时,自然就要求改变这种历史上形成的行政区划格局。

(3)改革开放前行政区划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也是造成大中城市市区行政区划格局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重要原因。

建国初期大中城市的市辖区设置不需经中央政府批准,也没有具体标准,一个市设多少个市辖区,市辖区的面积应该多大,都由各市自己确定,这样就导致有的城市市辖区设得过多,有的城市设得偏少,有些人口规模相近的城市,市辖区的数量相差一倍以上。

历史区划数据分析报告(3篇)

历史区划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区划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了解历史区划的发展趋势,本报告通过对历史区划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历史区划的发展规律,为城市规划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历史区划数据来源于我国各级政府公开的行政区划资料,包括行政区划代码、行政区划名称、行政区划面积、行政区划人口等。

2. 数据处理(1)数据清洗: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剔除错误、重复和异常数据。

(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历史区划数据库。

(3)数据标准化: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保数据的可比性。

三、历史区划数据分析1. 行政区划面积分析(1)总体趋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行政区划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

其中,1949年至1978年,行政区划面积增长较为缓慢;1978年至2000年,行政区划面积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0年至2019年,行政区划面积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2)地区差异:东部地区行政区划面积增长较快,西部地区增长较慢。

其中,东部地区平均每年增长0.3%,西部地区平均每年增长0.2%。

2. 行政区划人口分析(1)总体趋势:我国行政区划人口总体呈增长趋势。

1949年至1978年,行政区划人口增长较为缓慢;1978年至2000年,行政区划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0年至2019年,行政区划人口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2)地区差异:东部地区行政区划人口增长较快,西部地区增长较慢。

其中,东部地区平均每年增长1.2%,西部地区平均每年增长0.9%。

3. 行政区划数量分析(1)总体趋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行政区划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

1949年至1978年,行政区划数量变化不大;1978年至2000年,行政区划数量逐渐减少;2000年至2019年,行政区划数量减少速度逐渐放缓。

(2)地区差异:东部地区行政区划数量减少较快,西部地区减少较慢。

中国行政区划调整利耶弊耶_肖林

中国行政区划调整利耶弊耶_肖林

中国行政区划调整利耶弊耶□肖林F OCUS聚焦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市黄浦区、卢湾区两区建制撤销,设立新的黄浦区,“撤二并一”相关程序仍在进行中。

在此之前,类似的调整并不鲜见。

例如,北京曾将老城区的“四区合并为两区”,广州曾将老的东山区和芳村区分别并入了越秀区和荔湾区,天津、重庆、沈阳、深圳、厦门等也都有调整的举动。

有关专家表示,在中国行政版图上,正发生着一场罕见的大范围高层级行政区划调整热潮。

这是中国转型期的特有现象,为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必要的行政区划调整势在必行。

更重要的是,此轮行政区划调整的目标则直指行政为经济让路,它所承载的国家战略和整体功能显著提升。

中国行政区划在渐进推行6月8日,上海市举行“撤销黄浦区、卢湾区建制建立新的黄浦区工作大会”。

会议宣布,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上海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同意撤销黄浦、卢湾两区建制,设立新的黄浦区。

批复要求,行政区划调整涉及的各类机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涉及的行政区域界线要按规定及时勘定,所需人员编制和经费由上海市自行解决。

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规定和国家土地管理法规政策,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优化总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行政区划调整后,新的黄浦区面积达20.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0.9万。

早在1990年4月,国务院便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20年间,浦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誉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2009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

新浦东雄踞东海之滨、杭州湾畔,内连扬子江、外眺太平洋,面积1210平方公里,占全市1/5左右,常住人口412万,经济总量占全市1/4以上。

2009年11月,天津官方宣布,国务院正式批复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方案,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同意并入新设立的滨海新区。

2010年1月11日,天津滨海新区政府机构正式揭牌。

2010年6月18日,适逢重庆直辖市成立13周年,中国内陆唯一的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挂牌成立。

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效应研究

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效应研究

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效应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长,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本文将从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动因、影响、利弊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动因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规模增长: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原有的行政区划可能无法满足人口分布和服务需求,需要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2.发展不平衡:有些城市行政区划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可能发展过快,而另一些地区发展滞后,需要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来促进城市各地区均衡发展。

3.资源整合:行政区划调整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好的整合利用,提高城市整体的综合效益。

4.优化管理:通过对行政区划的调整,可以使城市管理更加高效,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满足市民需求。

二、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政治影响:行政区划调整可能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重新划定地方政府辖区,影响地方政府的权责。

2.社会影响:行政区划调整会影响市民的生活,可能改变市民的行政隶属关系,对市民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3.经济影响:行政区划调整可能会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改变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及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三、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利弊城市行政区划调整既有利也有弊:1.利:调整行政区划可以使城市更具竞争力,促进城市整体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2.弊:调整行政区划可能会引起社会不稳定,造成资金浪费,影响市民的生活等问题。

四、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城市规划:行政区划调整可以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发展。

2.政府服务:行政区划调整可以优化政府服务资源配置,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使市民生活更加便利。

3.城市形象:行政区划调整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促进城市发展及投资。

在总体上,城市行政区划调整虽然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但在长远发展中对城市的促进和优化将具有积极作用。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时间里,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发生了多次调整。

这些调整主要是为了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和地区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本文将就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进行研究。

一、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1. 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进入到全面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阶段,需要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以便更有效率地推进建设。

2. 1949年后,我国人口在增长,城市化进程在加速,需要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以实现更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 1997年我国成功收回香港后,国际地位有了显著提升,需要更符合国家实力的地方行政区划。

4.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加快推进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可以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可以加强地方政府的职能和服务能力。

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可以更加清晰的划分各个区域的职责,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2. 可以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民生福祉。

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可以更加贴合各个区域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从而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3. 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加快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可以更加精细地分配资源,实现区域间、城乡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加速全国现代化进程。

4. 可以更加适应我国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可以更加实现新时代政府工作要求,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1. 北京市的调整2015年,国务院决定将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北戴河区、抚宁区划归到北京市,成立了北京市雄安新区。

这一调整的背景在于,北京市人口繁多,经济发展趋缓,城市压力日益增加,需要将部分非首都功能转移出去,以加强首都城市功能。

此次方案的实施,旨在推进首都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

同时,此次调整还有着振兴雄安地区,建设国家新区的意义。

中国行政区划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中国行政区划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中国行政区划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一、我国行政区划管理概况简单地说,行政区划就是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

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国家行政管理和政治统治的需要,遵循有关的法律规定,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和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实行行政区域的分级划分,将国家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系统,并在各个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建立政府公共管理网络,为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明确空间定位。

行政区划是一个国家权力再分配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国家统治集团意志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习俗等各种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客观反映。

广义的行政区划还包括对已有行政区域的调整(变更)。

行政区划变更的内容按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以下6类:①建制变更,包括增设、裁撤、改设(如县改为市)。

②行政区域界线变更,即行政区域扩大或缩小。

③行政机关驻地迁移,包括新增设行政区确定新的行政中心。

④隶属关系变更,即A行政区由甲管辖改为由乙管辖,对A来讲就是隶属关系变更,而对甲、乙而言,实际上是行政区域界线变更。

⑤行政等级变更,包括升级和降级。

⑥更名和命名。

更名指行政区专名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的划分,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民政部门具体负责,以行政机关的名义逐级上报,经有关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核批准,以法律、法令或批复的形式公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第三十一条又规定:“国家在必要的时候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1977年行政区划

1977年行政区划

1977年行政区划1977年,中国开始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调整,涉及到省级、地级、县级行政区划的划分和调整。

这一调整是为了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规范行政管理体制,同时也考虑到地理、人口、经济等因素对行政区划的影响。

首先,1977年的区划调整对省级行政区划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划分。

一些原来的省级行政区域进行了细分或合并,使得这些行政区域更加合理和适应当时的发展需求。

比如,1977年前,河南省包括郑州、安阳、新乡等地在内共有13个地级市,而在调整后,全省划分为17个地级行政单位,即郑州、洛阳、安阳、新乡、许昌、平顶山、信阳、南阳、开封、焦作、鹤壁、濮阳、周口、漯河、驻马店、三门峡、济源。

其次,地级行政区划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新设了一些地级市,既是扩大了行政管理范围,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当地的地理、人口等优势。

例如,1977年成立了几个新的地级市,如宜昌市、岳阳市、常德市等,这些市的成立也使原地级行政单位更加分散和合理。

再次,县级行政区划也经历了一些调整和划分。

一方面,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一些较大的县进行了拆分或合并,使得县的大小更加均衡。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满足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新设了一些县级单位。

例如,湖北省的十堰地区在1977年成立了新设的县级行政单位,包括竹山县、郧阳县、房县、丹江口市等。

此外,1977年的行政区划调整还包括了一些特殊的地区划分,例如设立了一些自治州、立县、省辖市等。

这些特殊行政区域的设立,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地的特殊需求和发展。

总体来说,1977年的行政区划调整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行政管理体制,更好地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一调整使得行政区划更加合理、科学,也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也更好地发挥了地理、人口、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随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根据国家的战略目标和需要,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合并、划分、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国际环境的变化。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对我国的改革发展和提升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任务。

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探讨其影响因素、合理性、方法和路径,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地方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范畴。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行政区划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之中。

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不仅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环境变化的需要,更是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的需要。

而且,由于历史遗留和地域差异等原因,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现状存在一些不合理性和矛盾性,有的地方行政区划甚至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障碍。

进行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是我国政府的一项紧迫任务和基本职责。

1.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地方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础,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

合理的地方行政区划设置能够为区域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调整和完善地方行政区划,有利于促进各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步伐,实现全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 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地方行政区划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合理的行政区划设置能够更好地为政府提供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效能,推动政府职能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和提升。

通过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可以更加精准地为民众提供服务,减少行政管理的成本和浪费,提高政府运行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3. 优化政府管理结构。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1997年至2007年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

1997年至2007年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

1997年至2007年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一九九七年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北京市:1.撤销通县,设立北京市通州区,区人民政府驻通州镇。

(国务院1997年4月29日批复国函[1997]30号)2.将房山区人民政府驻地迁至良乡。

(民政部1997年11月17日批复民行批[1997]25号)河北省:撤销沧州市郊区。

将原郊区的南陈屯乡(不含王希鲁村)、小王庄乡(不含三里庄、北赵家坟村)划归运河区管辖;将原郊区的小赵庄乡、南陈屯乡的王希鲁村、小王庄乡的三里庄和北赵家坟村划归新华区管辖。

(国务院1997年10月21批复国函[1997]96号)山西省: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设立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

(1)小店区辖原南城区的坞城、北营、双塔3个街道,原南郊区的亲贤、黄陵、小店、西温庄、刘家堡、北格6个乡镇及原南郊区小店镇昌盛西街。

(2)迎泽区辖原南城区的迎泽、桥东、文庙、柳巷、老军营、庙前6个街道,原南郊区的孟家井、郝庄(不含狄村)2个乡。

区人民政府驻棉花巷。

(3)杏花岭区:辖原北城区的涧河、三桥、鼓楼、坝陵桥、大东关、职工新村、敦化坊、巨轮9个街道,原南郊区的杨家峪乡及原北郊区的中涧河、小返2个乡。

区人民政府驻解放路。

(4)尖草坪区辖原北城区的尖草坪、光社、上兰、南塞、迎新街、古城6个街道,原北郊区的新城、向阳、上兰、柏板、西墕、柴村、马头水、阳曲8个乡镇及原北郊区东社乡的小东流、大东流、西流3个村。

区人民政府驻柴村镇迎宾北路。

(5)万柏林区辖原河西区的万柏林、和平、千峰、兴华、下元、杜儿坪、南寒、白家庄、大虎沟、开城里、官地11个街道,原北郊区的西铭、化客头、王封、小井峪、东社(不含小东流、大东流、西流3个村)5个乡。

区人民政府驻西矿街。

(6)晋源区辖原河西区的义井、罗城2个街道,原南郊区的晋源、姚村、金胜4个乡镇。

区人民政府驻晋源镇。

23562676_新中国70_年行政区划调整的历程、特征与展望

23562676_新中国70_年行政区划调整的历程、特征与展望

新中国70年行政区划调整的历程、特征与展望[摘要]行政区划是国家权力分配和政策制定的基础,是行政管理的基本空间单元。

行政区划调整是否得当,不仅影响国家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关系到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间,中国的行政区划调整经历了四个时期:探索时期、加速时期、调整时期和优化时期。

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特征是:不同时期行政区划调整的主导目标不同、同一时期不同区域行政区划调整的重点不同、行政级别越高的政区调整频率越低、行政区划调整的空间尺度不断细化以及行政层级调整趋向扁平化。

进入新时代后,中国行政区划的调整要注重完善行政区划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城镇型政区的设置标准、探索不同的设市模式、完善行政区划调整的评估机制以及明确行政区划管理的主体并赋予其必要的权威。

[关键词]新中国70年;行政区划;行政区划调整;新时代[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8CJY0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9CJY002)[作者简介]张可云,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李晨,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1)01-0118-11张可云李晨【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一、引言行政区划是指出于国家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在一定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基础上,并在充分考虑历史渊源、民族分布、经济联系、人口密度、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地区差异和国防安全等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行政区域进行的分级划分,其结果是在国土上建立起一个由若干层级、不同幅员的行政区域所组成的体系。

〔1〕行政建制、行政单位和行政区域是行政区划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区划调整则主要指行政建制的变更,诸如行政层次和行政级别等与地方行政单位相关事项的变更以及对行政区域的划分和调控。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格局的变化,地方行政区划调整问题愈发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是指对我国行政区划进行合理划分和调整,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地域面貌的变化,提高地方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本文将从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的现状、调整的必要性、影响因素及调整的原则和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的现状目前,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呈现出多层次、复杂的特点。

按照行政级别,我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等四级行政区划。

在各级行政区划下,又有市、县、乡、镇等多级行政单元,使得我国地方行政区划体系层级齐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

地方行政区划划分不够科学合理。

一些地区的行政区划划分不合理,导致一些行政单元面积过大,行政管理难度加大;另一些地区则出现了行政区划划分过细,造成资源和管理的浪费。

这种情况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效率。

地方行政区划划分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行政区划划分导致了不同行政单元的发展水平不均,制约了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而且,由于相关政策和规划的不适应,一些地区的行政区划划分也会受到限制,局限了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管理和发展规划中的自主权。

地方行政区划划分不符合人口分布和生活习惯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行政区划划分与当地人口分布和生活习惯不相契合,使得一些地方在人口管理、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着困难和矛盾,制约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水平。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目前存在着种种问题和矛盾,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制度改革。

二、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变化,调整地方行政区划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和需要。

调整地方行政区划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

第一,调整地方行政区划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原有的地方行政区划在资源分配、产业布局、城乡关系等方面已难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7年以来我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特征与影响张莉李伟摘要:通过对我国1997年以来全国行政区划调整研究,把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类型分为地改市、撤县(市)设区、区县调整和市辖区内部调整等类型,总结了各类行政区域调整演变的时空特征及规模分布特征,分析了行政区划调整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数量、人口规模和城市行政地域范围的影响。

研究表明:1997年到2004年我国各类行政区划调整频繁,之后大幅减少,2011年以来又呈增多趋势。

1997年以来撤地设市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和沿海落后地区,东部地区各等级规模的城市通过合并、拆分和重组等手段进行了较多的市辖区内部调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的超大城市进行了大量的撤县(市)设区,扩大了市辖区规模。

中部地区城市市辖区扩张动力不足,进行区县调整的次数多于比撤县设区的次数。

行政区划调整扩大了我国城市市区人口规模和城市行政地域范围,使得要素合理流动,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

但在发达地区行政区划手段无法在区域层面上解决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急需创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与区域协调机制。

关键词:城市行政区划调整1引言近三十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数量经历了快速增长过程,与此同时,我国城市进行了频繁的行政区划调整,市镇设置标准几经改变,行政区划调整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城市化过程的重要因素。

国内学者对行政区划与城市化的关系、全国行政区划变更趋势以及单个城市的区划调整研究等进行了全面研究[1][2][3][4],但是对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具体形式及影响研究较少。

本研究拟从全国层面上研究各类行政区划调整时间、空间及所在城市的规模特征,分析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完善目前的行政区划调整思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文中各行政单元的数量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8-2013)》,城市的人口、经济、面积等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8-2012)》,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98-2012)》中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部分进行整理,并参考了中国行政区划网()以及行政区划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提供了1997年、2000年、2005年的中国1:25万县级行政边边界,结合行政区划调整对2005年县级行政边界进行处理得到2013年的行政边界。

本文所指的研究区域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2中国城市行政区划变更的特征分析2.1总体特征2015105撤地设市撤县设区撤市设区区县调整市辖区之间调整图1 1997-2013年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演变图1997年以来我国行政区划调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7年到2004年,这一时期我国各类行政区划调整较为频繁。

1997年冻结县改市后,以扩大了城市市辖区规模为主要特征的撤县(市)设区成为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类型。

第二阶段为2005年到2010年,行政区划调整的数量有所减少。

2003年民政部门提高了撤县设区的标准,行政区划调整的重点又从撤县设区转向了市辖区调整与区县调整。

2002年到2005年区县调整的数量逐渐增多,同期每年市辖区调整的次数也多于撤县撤区与撤市设区。

第三阶段为2011年至今,行政区划调整的数量又有增加的趋势。

2.2撤地设市市管县的主要目之一是以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拉动所辖县乡的经济发展[5]。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及中西部较发达地区率先进行了大规模的撤地设市。

1997年我国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已经完成了撤地设市工作,之后撤地设市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

1997年到2013年我国撤地设市的数量为69个,其中东部地区11个,中部地区28个,西部地区30个。

从省级空间分布来看,撤地设市数量超过5个的有云南、广西、甘肃、四川、山西、安徽、江西和内蒙古(图2)。

1997年到2003年撤地设市频繁,共有65个地区撤地设市,其中最多的为2000年,撤地设市的数量为20个。

2003年后撤地设市数量大大减少,仅有4例,撤地设市在全国范围内基本结束。

到2012年底,我国333个地级行政单元中,共有285个地级市、15个地区、30个自治州和3个盟。

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西部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没有设市外,我国大部地区已以完成了撤地设市工作。

图2 1997-2013年中国新增地级市分布图2.3撤县设区与撤市设区为了扩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增强中心城市的实力、协调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的关系、解决市县同城双城等问题,近年来全国进行了大量的撤县(市)设区工作[6]。

1997年到2013年共有41个地级以上城市分55次撤销了60个县,19个地级以上城市分20次撤销了29个县级市。

1997年以来撤县(市)设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7到1999年,这一时期撤县(市)设区的城市个数较少,每年不超过3个。

第二阶段为2000到2002年,撤县(市)设区的数量呈现激增的态势,每年撤县(市)设区的城市数量都超过10个,三年间共有28个城市撤销了43个县。

第三阶段为2003到2010年,这一时期撤县(市)设区的数量骤减,平均每年仅1.75个城市进行了撤(市)设区,而且2005和2008年没有发生撤县设区。

2011年至今为第四阶段,撤县(市)设区的城市数量又出现了逐步增加的趋势。

撤县(市)设区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

1997年到2013年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行撤县设区的次数分别为50次、9次和16次,比例分别为66.7%、12%和21.3%。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撤市设区的次数分别为33次、14次和8次,而被撤销的20个县级市有17个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仅撤销了3个县级市。

撤市设区比撤县设区更加集中于我国东部地区。

从省际空间分布来看,撤(市)县设区主要分布于我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地区及西部的成渝地区。

撤县(市)设区主要发生在超大城市和中等城市。

如表1所示,超大城市的数量较少,仅占我国地级以上城市数量的5%,但撤县(市)设区的次数却占总次数的33.3%,中等城市的数量较多,占我国地级以上城市数量50.4%,因此撤县(市)设区发生在中等城市的比例也较高,占37.3%。

但撤县设区与撤市设区发生在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

撤县设区次数最多的为超大城市,约占总次数的40%,而撤市设区则主要发生于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其比例分别占45%和25%,从来没有小城市进行过撤市设区。

表1 1997-2013年撤县(市)设区在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分布(个/次,%)2000年地级以上城市撤县(市)设区撤县设区撤市设区个数比例次数比例次数比例次数比例超大城市13 5 25 33.3 22 40 3 15特大城市25 9.5 9 12 6 10.9 3 15大城市54 20.6 9 12 4 7.3 5 25中等城市132 50.4 28 37.3 19 34.5 9 45小城市38 14.5 4 5.3 4 7.3 0 0 合计262 100 75 100 55 100 20 1002.4区县调整区县调整不涉及区县建制的变化,只涉及区县边界的调整,一般会将县的某部分划入市辖区管辖,从而增加市辖区的面积。

东部和中部地区区县调整的次数远高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进行过区县调整的省份的比例最大。

1997年到2013年共进行了42次区县调整,东部19次,中部16次,西部9次(表2)。

除港澳台外,我国中部地区9省中有6个省进行了区县调整,东部12省有7个省进行了区县调整,西部10个省中仅4个省进行了区县调整,可以看出中部地区进行过区县调整的省份所占的比例最高。

表2 1997-2013年区县调整在各地区与等级规模城市的分布(次)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合计东部地区0 4 3 11 1 19中部地区 2 0 8 6 0 16西部地区0 3 0 3 1 7 合计 2 7 11 20 2 42从区县调整所在的地级市的规模等级来看,1997年到2013年区县调整在我国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发生的次数最多,分别为20次和11次,二者之和占总次数的73.8%。

就中部地区而言,共进行了16次区县调整,发生在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次数分别为8次和6次,而中部地区进行的9次撤县(市)设区中,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次数分别仅为2次和3次。

所以中部地区的城市进行区县调整的次数多于比撤县设区的次数,并且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仅有2次区县调整发生在特大和超大城市。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中部地区缺少带动能力较强的超大城市和特在城市,城市规模扩张的动力不足。

中部地区的城市进行区县调整的次数低于撤地设市的次数,但远高于撤县(市)设区的次数。

说明中部地区的发展需要城市数量的增加,来带动周围县乡的发展。

与此同时,一些发展较好的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不突出,因而仅进行区县调整,而不需要大量撤县(市)设区。

东部地区尽管进行区县调整的次数最多,但与撤县(市)设区相比,则次数较少。

撤县(市)设区仍然是东部地区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手段,可以极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满足产业发展与布局的需求,从而更加增强了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

2.5市辖区内部调整为解决城区布局不合理、促进城市功能区的发展以及开发区向城区的转型[4],市辖区内部调整的方式正在被许多中心城市政府广泛采用。

表4 1997-2013年市辖区内部调整在各地区与等级规模城市的分布(次)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合计东部地区8 0 9 9 0 26中部地区 2 4 4 4 0 14西部地区0 3 1 1 2 7 合计10 7 14 14 2 47市辖区内部调整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

1997年到2013年我国东部地区进行了26次调整,中部为14次,西部为7次,其所占的比例依次为55.32%、29.79%和14.89%(表4)。

市辖区在各个规模等级的城市均有所发生,其中超大城市10次,特大城市7次,大城市和中等城市都是14次,而小城市只有两次。

这一时期市辖区调整与我国城市所处的地带有较大相关性,但与城市的规模等级相关性较差。

由于我国80年代之前设市模式主要采用切块设市,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各个等级规模的城市都会面临诸如城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只是东部地区的城市由于发展较快,问题更加突出。

3行政区划变更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影响3.1对城市数量的影响1997年之前我国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之后有所减少并趋于稳定。

改革开放到1997年之间,不论是地级市的数量还是县级市的数量都在迅速增加,新设县级数的数量远远大于新设地级市的数量。

1978年年我国地级市和县级市和数量分别为98个和92个,到1996年数量分别增加到218个和445个,县级市的个数在这一年达到了最大值,之后开始减少,到2012年减少到368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