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老子及道家思想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无为:“不妄为”还是“不作为”?
(二)生态哲学
1、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2、天人合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 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了补充和对立面 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 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 术理想、审美兴趣。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 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 彼取此。 (十五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2、追求意境的含蓄、朦胧、飘渺
中国艺术举凡绘画、诗词、音乐、讲究的 是一种"意境",并以此为最高的审美准则。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 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 的影响。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 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五十七章)
•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对立的双方,即 对立统一。
• 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老子
认为转化是循环的,不懂得对立转化有 条件。
庄子的主要观点:
1、追求“自然”、“本真”的存在状态。 2、“齐物论”
“齐万物”、“同是非”、“一死生”
“和而不同” 《左传·昭公二十年》 “美寓于杂多”黑格尔《美学》
3、“中”与“和”兼容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从“中”的角度上,取文与质的两端的中间点,追 求适度;另从“和”的角度看,只有文与质两方面结合, 才能生出美来。“文质彬彬”,是两要素间的最佳关系 形 态。
第三讲
老子及道家思想
1、老庄简介 2、道家思想体系及核心
——“道”、朴素辨证法 3、道家价值观 4、道家审美特质 5、天人合一、中和之美
一、老庄简介:
1、老子:(前571—?) 李耳,字聃,世称老聃,楚国(安
徽涡阳县)人,与孔子同时略早。孔子曾 问礼于他。做过周朝的“收藏室之史”, 约50岁左右离开东周去秦国,过函谷关写 下《道德经》。
五、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
(一)天人合一
天:天道,天地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人:人道,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
“天”包含着“地”,“人”和与人相对应的 “天地”是统一的一体。
1、《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 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
2、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与 我为一”。
3、儒学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天人相 副”“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
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是儒家的 中庸之道。
1、中
“中”者,正也,中正、适度、准确源自文库得当。
“尚中”:对正确的崇尚追求。
(1)《荀子·宥yòu坐》载孔子观宥坐之器得出的结 论——不偏不倚
(2)孔子进一步提出获取“中”的一整套原 则
——中庸
中:正确、适度、中正。
庸:用。
中庸:用中
“执两用中”,在事物的两端、两极、两面之 间求“中” ,使事物保持持中不偏、均衡统一的 势态,如此事物才发展、才平衡、才和谐有序。
追求遗世独立、追求绝对的自由
二、道家思想核心
(一)核心:“道”
1、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
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地母,吾不
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第二章)
3、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4、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章)
我国哲学史、思想史的大家巨匠,道 家始祖宗师。
老子《道德经》:
五千言韵文,八十一章,文约义丰。语录 体,文字工整,被誉为一部哲学诗。
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包罗万象,涉及 宇宙本体、天地演化、万物生育、人生修养、 治国用兵各个领域,但皆有一条主线贯通其中, 这就是自然无为的法则。
充满思辨,是一部训练思维的奇书。
• 社会理想:
小国寡民
• 政治主张: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忘情寡欲、 绝学无忧、见素抱朴、 无为而治
2、庄子: (前360?——前280?)
名周,宋之蒙(河南商丘)人,尝 为蒙之漆园吏。《庄子》共33篇,具有 宏大之美。

道家学派的继承者,认为现实社会: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敝屣富贵,淡泊名利,清静无为,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礼记·中庸》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yì》
2、和
(1)“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 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国语·郑语》
又“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
※ 和:即“和谐” 。是万物昌盛,生生
不息的内在根据。是相异要素的统一 。
(1)大音希声:
最完美的音乐,是作为‘道’的音乐,是音乐 的自身。这种音乐,我们是听不到的。
追求所谓“道的境界”的音乐。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 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 笑,不足以为道。
4、北宋的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 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
(1)肯定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2)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 (3)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
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 协调。
(二)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 本形态,古代中国人思考社会人生 问题都以中和之美为最高理想。
关于“道”的内涵:
① 道是世界的本原。 ② “道”是作用于万事万物的产生、发 展
与消亡的客观规律。 ③ “道”是一种神秘的境界。伟大、渊
深,玄妙,朦胧恍惚。
(二)朴素的辩证法: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
随。
(第五章)
3、追求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
“无待”、“无己”
庄子追求精神和人格的独立和自由。要想获得 真正的自由,必须使自己处于很高的层次。
三、道家价值观
注重天道、自然,轻视人事。追求 出世,独善其身,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 命。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 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志, 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