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活着》中的生命意识
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
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余华是80 年代崛起的先锋小说家,余华的作品充满了大量的暴力、死亡和苦难。
《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和态度的作品。
小说主人公富贵经历了坎坷的一生。
他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他而去,他以平淡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们的悲惨命运。
看似无所谓,实则内心承载着巨大的痛楚。
他在承受了亲人们远去后的悲伤中隐忍的生活着,并且还可以真切地回忆起亲人们的死亡过程,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顽强而执着的生活态度。
一.活着就要学会承受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所谓“活着”,实际上是在苦难中挣扎,是痛苦地生存,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承受一生中的不易。
突发的、毫无预见的灾难与苦痛只能学会承受。
活着不仅要学会承受生命旅程中的愉快与幸福。
也要学会承受艰难与苦难。
小说主人公福贵的生命实际上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残酷,人生的悲剧完全理解、认识了以后,以一种不惊不喜的平常态度、宁静心情来对待生活。
主人公富贵看似戏剧性的人生实则充满着很强的真实性。
余华在这里警示人们要珍视生命,要包容生命出现的一切苦难,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二.活着就要学会隐忍主人公富贵在抗战爆发后,输光了家产00 亩田地,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父亲在痛骂儿子一顿后,变卖了家产,还清了儿子的赌债,但也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
不久,母亲重病,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的半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两年后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
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超量抽血而丧失生命。
女儿凤霞虽然脑筋不好使,但是勤劳、心底善良,嫁给了城里搬运工的二喜,生活平淡而踏实,但不久却死于难产。
不久富贵的妻子家珍也离开他。
女婿二喜时常到家里帮忙干活,日子还算清闲,只是好景不长,二喜在工作时意外死亡。
而与他最后唯一能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却因吃豆子太多被活活撑死。
《活着》中的生命意义与人性探索
活着中的生命意义与人性探索1. 引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该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的一生,向读者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以及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本文将围绕《活着》这部作品展开讨论,深入探索其中蕴含的生命意义和对人性的思考。
2. 生命在绝望中的存在福贵在小说中经历了各种苦难和磨难,他失去了妻子、女儿和儿子,在绝望中艰难地活下去。
尽管面临困境,福贵从未放弃对生命的希望。
这显示出生命在极端环境下依然有价值,并呼应了人类对于抗争与存活欲望的努力。
3.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观念通过福贵一生所经历的悲喜离合,读者可以深刻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何在。
作者用所叙述人物形象来表达诸如家庭、爱情、友谊等价值观念,在靠近死亡边缘时,在一个个生命的节点上,使读者深感人生百味和人性复杂。
4. 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小说中还反映了人类的善良和残忍、爱与仇恨、友情与背叛等对立面。
通过描写福贵及其他角色的行为举止,作者对于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这样的叙述不仅使读者更加了解人性特点, 也引发了我们自身对于道德和伦理要求的思考。
5. 生命意义的启示与思考《活着》通过福贵一生中所经历的各种挫折和痛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关于生命意义和人性探索的启示。
该作品引导我们思考: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坚韧?以及取舍之间如何保持自己内心最根本价值观等问题。
结论《活着》这部作品通过悲惨而真实地展示出生命中的挣扎和探索,唤起了读者对于生命意义和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通过福贵的一生,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和希望,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光暗。
阅读本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并启发我们思考和感受人性的深度。
(字数:约365字)。
《活着》: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思考
《活着》: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思考引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本文将探讨《活着》中呈现出来的关于生命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读者对自身存在和价值观念的启发。
主体1. 生命的脆弱性在小说中,福贵经历了家族衰败、饥荒、战争等种种苦难,揭示了生命在面临困境时显得脆弱不堪。
作者通过描述福贵一家面对饥饿的折磨和死亡威胁时,向读者展示了个体在面对死亡威胁时会做出怎样惊人且感人的努力。
2. 生存与希望尽管受到巨大苦难的折磨,福贵仍然坚持活下去,并寄托着希望。
这表明即使在最困难和绝望的境地,人们依然有能力保持乐观并找到希望。
小说中福贵的选择与坚持给了读者对生命的重要启示:即使条件再差,人们也能够通过不屈的意志和信念来寻找生存和希望。
3. 生命的价值《活着》还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小说以福贵一家为例,通过他们在各种困境中不断努力求生的故事,展示了生命才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财富。
而且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作者通过揭示福贵一家成为剥削对象、受尽苦难的过程,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并珍惜每一个生命。
4. 自我反思与内心追求小说通过福贵一家在遭受苦难时对自身价值观念的重新审视和反思,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目标的态度。
通过描述主人公经历种种痛苦后忠诚于亲情、友情以及追求光明与正义等原则,读者被激励着认真审视并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愿望和理想。
结论《活着》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通过揭示生命的脆弱性、生存与希望、生命的价值以及自我反思与内心追求等主题,引发了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读者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并对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和调整。
通过福贵一家的故事,我们被提醒要以敬畏之心看待每一个生命,感悟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并积极寻求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目标。
《活着》中对生命的反思
《活着》中对生命的反思《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深刻反思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人生的价值、生命的脆弱性以及生死的观念等方面对《活着》中对生命的反思进行探讨。
一、人生的价值《活着》通过描写福贵一生的起伏和遭遇,深刻反映了人生的价值。
福贵在贫苦的农村家庭中长大,经历了战争、饥荒、土改等一系列社会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努力生存,承受着巨大的苦难和痛苦。
然而,尽管生活对他来说充满了困难,他依然坚持活下去。
这种对生命的坚守和对生活的执着,展现了人生的价值。
二、生命的脆弱性《活着》还通过福贵一生的遭遇,揭示了生命的脆弱性。
福贵在经历了家庭的破碎、亲人的离世之后,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脆弱。
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饥荒的可怕,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不确定性。
这种对生命脆弱性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的珍惜和对于生活的思考。
三、生死观念的转变《活着》中对生命的反思还体现在生死观念的转变上。
福贵在经历了亲人的离世和自己的患病之后,对于生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有限,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
他逐渐从追求物质财富转变为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生死观念的转变,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于生活的重新定位。
综上所述,《活着》通过福贵一生的遭遇,深刻反思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它从人生的价值、生命的脆弱性以及生死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对于生活的重新认识。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考,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让人们对于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注: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发挥。
)。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王周辉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死亡。
通过主人翁福贵对孤独的体会,对苦难的承受,对死亡的超越,及对温情的救赎来反映作者对生命意识的探究。
关键词:《活着》;苦难;生命意识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用死亡讲述活着、以死亡肯定生命意义的故事,旨在使人勇敢地面对生与死的挑战。
作者以冷峻而貌似“残忍”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福贵一家人的苦难史与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倒,从饱尝生活艰辛到身不由己卷入战争洪流,从接受他的亲人一个个走在他的前头到最后与一头叫做“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生活。
在厄运弥漫、磨难接踵而至的日子里,与福贵相关的人相继谢幕,唯有福贵在唱着主角之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生命的张力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从而绽放出永不凋落的生命之花。
死亡像爱情一样,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是日常生活必要的而又非常自然的内容。
死亡又是极其残酷的,余华无疑是写死亡小说的好手。
“死亡”意象如“暴力”一样贯穿于余华的整个创作中。
甚至到了《活着》,死亡已经上升到了主题的高度。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老人一生经历了亲人各种各样的死亡,自己却仍顽强的活着。
先是父母被自己气死,再是儿子为了救人献血过多而死,接着妻子由于患软骨症死去,再是女儿难产而死,跟着女婿因为工作事故丧命,最后是小外孙吃豆子撑死。
福贵老人经历了这一连串的苦难,他为什么没有悲观,没有消沉而一直顽强的活着呢?这是因为“余华成功地为福贵找到了一条缓解苦难的途径——忍耐,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着这种宽阔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
“活着”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坚若磐石的生命信念,展示了生命深处最顽强的精神力量。
“正是因为忍耐的存在,使得这部小说变得沉郁、悲悯而又顽强、坚定,没有血与泪的控诉,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更没有绝望的嚎啕,只有福贵在一个个亲人离去后的承受———那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宽容和忍耐,坚韧与高迈。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及“活着”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用死亡讲述活着、以死亡肯定生命意义的故事,旨在使人勇敢地面对生与死的挑战。
作者以冷峻而貌似“残忍”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福贵一家人的苦难史与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倒,从饱尝生活艰辛到身不由己卷入战争洪流,从接受他的亲人一个个走在他的前头到最后与一头叫做“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生活。
在厄运弥漫、磨难接踵而至的日子里,与福贵相关的人相继谢幕,唯有福贵在唱着主角之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生命的张力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从而绽放出永不凋落的生命之花。
《活着》虽然接二连三地发生死亡,但作者不再沉溺于死亡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而将目光转向探求“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生命无常中人们彼此关爱相携,使人感受了生命的意义。
[1]“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2]‘活着’是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3]本文试以《活着》为研究对象,探析《活着》的生命观与“活着”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观;忍耐;现实意义绪论人,作为自然界生命的主体,其物质、精神生活、价值观也随着历史的更迭而发生变化。
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最普通也最原始的话题变得日益突出了,即我们应该抱着什么心态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余华的《活着》将触角探伸到一个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将全部的不幸集中浓缩于主人公福贵一家身上,把对人生的痛苦加以延伸与夸张,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笔下,福贵不单单是福贵了,而是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缩影。
作者有意淡化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背景,转而向我们讲述普通老百姓如何在悲惨的生活遭遇下,努力挣扎着生存,好好活着。
分析余华作品《活着》的生死观
分析余华作品《活着》的生死观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事情,正因为有了死亡的存在,才能让我们认真地对待生命;正因为死亡随时都伴随在我们身边,才促使人们要活得有意义,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最大的价值。
虽然死亡只是关乎个人的事情,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大事情,因为一个人的死亡必然会为亲朋好友带给沉重的打击。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只顾玩乐的纨绔子弟,但家族的没落及至衰败后不得不把活下去的重担加在他的身上,亲情与爱情的力量促使他要重新改变自己以往的生活态度,于是他就过上了早出晚归的农民生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传达爱的义务。
在经历过周围亲人相继离去后,他有时候想起来虽然会很悲伤难过,但又感觉一如平常,至少家人的死亡都是由他自己埋葬的,不用担心以后他也离开人世不能照顾家里的人了,这就是爱的责任与义务。
活着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最重要的就是要勇于担负起自己的义务,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过好每一段生活,无论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都要承担下来。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关乎每个人对待死亡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每个人今后的人生选择。
死亡的相对意义就是生,在小说中,人物的死亡就预示着活着的重要意义,所以就根本谈不上消极的人生态度。
如果一个人只看到悲观的生活意义,那么所有的生活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一切都只会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一直到死亡的来临。
这种问题的产生就在于他不明白生与死的真实含义,其实,活着也可以说就是在等待死亡的过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清楚地明白生与死之间的真谛,才能更好地活着。
对于生与死的问题,在许多学术上也有所体现,或者可以说人类的生死意识就在警示每个人对待生命的看法,个体生命的生存与死亡都是有一定期限的,启发人类要重视生命个体。
在《活着》中,体现了主人公福贵孑然一身的悲惨生活,死亡无情地掠夺了他身边的每一样有价值的物体,最后只给予了他活着的躯体,使他独自支撑下去。
所以纵观全文,余华还是对生命抱有希望的,尽管叙写了死亡近乎剥夺了福贵亲人活着的希望,乃至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福贵的活着正表明了作者心中仍有对生活的期冀。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在余华的《活着》中,生与死的主题贯穿始终,以一种深沉而质朴的方式展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命运的无常。
这部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却以最真实的笔触描绘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以及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人们所展现出的无奈与希望。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本是个富家子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荡不羁和挥霍无度使他家道中落,从此走上了一条充满苦难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死亡如影随形,不断地夺走他身边的亲人。
先是他的父亲在他赌博输光家产后气死,母亲也在贫困和疾病中离世。
随后,他在战争中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发现女儿凤霞因一场大病变成了哑巴。
妻子家珍是福贵生命中的一抹温暖。
她勤劳、善良、坚韧,始终陪伴在福贵身边,不离不弃。
即使生活艰辛,家珍也从未抱怨,而是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家。
然而,她最终也因劳累和疾病离开了福贵。
儿子有庆是个活泼可爱、善良懂事的孩子。
他每天都要跑很远的路去学校,却从不叫苦。
但命运却残酷地夺走了他的生命,他因给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
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情节,一个无辜的生命就这样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消逝。
女儿凤霞长大后嫁给了二喜,本以为生活会渐渐好转,可凤霞却在分娩时大出血去世。
紧接着,女婿二喜在工作中意外身亡,只留下了外孙苦根。
然而,就连苦根这最后的希望,也在贫苦的生活中因为吃豆子过多而夭折。
在一系列的死亡面前,福贵却依然坚强地活着。
他的活着,并非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接纳。
每一次亲人的离世,都像是在他的心上划了一道口子,但他没有被痛苦击倒,而是选择带着回忆继续前行。
《活着》中的死亡,并非是简单的生命终结,而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的生命如同蝼蚁,随时可能被命运的车轮碾碎。
有庆的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的滥用;凤霞的死,则揭示了医疗条件的落后和生活的艰辛。
这些死亡,不仅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哀。
毕业论文 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苦难主题
毕业论文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苦难主题
余华《活着》这本书我去年看过,当时还挺有感悟的。
当时我爸重病,我买了《活着》《西藏生死录》等几本有关活着与死亡的书籍。
其中我觉得苦难意识表现在:活着就要忍受苦难、疾病、不公、绝望、贫穷、死亡、无聊、平庸。
在这些之余,也会偶尔有些活着的幸福与感动吧!
当时看这本书时,每当看到有人死亡时,眼泪就直流,我觉得这真是个大悲剧啊,男主福贵怎么能这么苦难,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的女人,被学校要求献血,因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庆抽血过多被间接害死了,福贵和县长还是认识的(好像是当兵认识的,有点忘记了),可怜瘦弱的有庆,就那么无辜的死了。
福贵亲手埋葬了儿子有庆、妻子家珍、女儿、女婿、外孙,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的活着,他活着,也不知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惩罚,说不清,每个人理解不同,或许别人都觉得福贵可怜,得承受失去所有亲人的痛苦独自苟活人间,但他就是活着,或许活着本身就是活着吧,活着就好好活着。
我觉得余华《活着》,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遭遇,表达了人在所处社会大背景下的无奈,在命运面前无法掌握生死的无奈。
有一种只能“听天命”的悲凉。
文中,以福贵的回忆来讲述的,按我的想法,他应该哭得稀里
哗啦,悲痛欲绝,然而,他像是讲别人家的故事一样,并没有伤心欲绝。
或许他接受了,看淡了,明白了要活在当下,他和他的牛,一起活着。
这本书真的很好,陪我度过了痛苦的时光,每当遇到痛苦的事,遇到绝望的事情,想想福贵,还是得平淡的走下去。
《活着》生命意识探析
《活着》生命意识探析摘要:生命意识是《活着》的核心主题之一。
余华在展现生命主题时,通过人与动物的互文来反思人性,同时在小说中也尝试用死亡书写回答活着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他以独特的笔法勾勒了底层人物的时代群像,以自己的理解深刻剖析了小人物与大时代的关系。
关键词:活着;生命意识;死亡书写引言《活着》一文中,余华用真实而平静的笔调勾勒了“福贵”的一生,从中可窥见20世纪40至80年代中国农村的生存状态。
生命意识是《活着》表现的核心主题之一,读者对“生命”的感受方式除了通过写福贵“活着”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作者笔下的十次死亡。
第一人称视角带来的真实感让读者清晰地感到福贵本人对死亡的反应逐渐变得平淡,平淡到只有身为生物的应激反应,而没有极度痛苦。
死亡的阴郁始终笼罩全篇,叙述风格却极为冷静平淡,福贵命运多舛的人生经历与他面对人生的平静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感。
也正是因为福贵的韧性和近乎宗教式的对“活着”的坚持,数十年沧桑后他依然能够坦然平静地面对自己的一生,显示出常人难有的安详与知足。
纵观全篇对“生命”这一主题的阐发,可以看出作者有意将人与动物的界限模糊,福贵与“福贵”牛的比照是人性与动物性互文的明显体现。
由此引发的是余华在序言中多次提及的“活着的意义”,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活着是为了亲情、爱情、地位等等,福贵的结局却证明了“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1不为别的。
即使他曾放荡不羁、游手好闲,即使他一生一事无成、生活清贫,即使他一生跌宕坎坷、苦难重生,无论生活好与坏,福贵选择了活着,诠释了活着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余华以福贵一人的人生勾连出整个底层中国的时代群像,以福贵及其家人对自己生命的毫无掌控力来表现时代感。
《活着》既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也是对时代与个人关系的深入思考。
在主导话语支离破碎的九十年代,余华的一系列乡土题材的作品也完成了对传统和历史叙事的消解。
以相对西化的视角进入中国农村,从宗教哲学中最终极的“生命意义”入手,完成了他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想象。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病重,去县城找医生被抓壮丁 ;为了儿子有庆上学, 送走女儿凤霞 ;当面对可 以说间接害死了儿子的凶 手春生时,他选择了原谅;为了哑女凤霞找个人家, 无条件的选择 ;他一次一次埋葬了自己的亲人 ,父 亲、母亲 、有庆 、春生、家珍、凤霞、二喜 ,并且一次一 次 地 活 了 下来 ,最 后 与外 孙 苦 根 相 依 为 命 ,但 不 幸 的命运 又 一次 紧随 了他— — 苦 根也 死 了。他终 于 完 全丧失了希望 ,可却没有选择妥协——他买了一头 老牛,从此相依 为命。这一切都体现了“忍耐”二字。 这两个字是支撑他的动力。《圣经》说,“爱是恒久忍 耐 ”,这话 也 可 以理 解 为 ,恒 久的 忍 耐可 以产 生 爱(当 然也产生勇气),福贵正是这样 ,苦难加上忍耐,塑造 了他宽广 、坚韧、温婉的性格 ,对福贵而言 ,苦难已经 消失于无形 ,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道禅思想中那种面 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正如作者所说,《活着 > 讲 述 了一 个人 和 他 的命 运 之 间 的友 情 ”,“写人 对 苦 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活着 ·韩文版 前言》)。在“给收尸人留钱”的那段文字中我们可以 明显看出福贵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是 多么的平静 ,甚 至是 近乎 麻木 的平 静 。面对 命运 带来 的 一次 又一 次 苦难 他选择 了默默承受,将这些苦难都隐藏在自 己的 忍耐 中。福贵 主张 用忍 耐 来应对 生 命 中出现 的 苦难。他认为只有忍耐才能使生命免受苦难与不幸 的威 胁 .才可 以产 生活 着 的勇气 和 力量 。忍耐 才 是 最大勇气的活着。这种对命运的承受与忍耐是福贵 活下 去 的动力 。
论 《活着 》中余华的生命意 识
席 薇
(公安边防部队广州指挥学校基础部文化教研室 广东 广州 510663)
《活着》的生死哲学与人生价值观
《活着》的生死哲学与人生价值观概述《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坎坷命运。
这部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描写,探讨了生死哲学和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活着》中所体现的生死哲学与人生价值观。
生死哲学在《活着》中的体现1.对死亡的思考:小说中,福贵经历了家族变故、家庭分崩离析等一系列悲惨遭遇,但他始终保持坚强乐观的态度。
他以平常心面对自己和亲人的死亡,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死哲学。
2.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尽管福贵经历了无数痛苦和困苦,但他依然寄托希望于每一个新的早晨。
这种追求生命意义、积极面对困境的精神,在小说中呈现出深刻而感人的艺术形象。
人生价值观在《活着》中的体现1.家庭与亲情的重要性:小说中,福贵对家人的深情厚爱始终不变。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他也尽力保护着自己所剩无几的亲人。
这种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在故事中彰显出人生价值观中一种坚守及忠诚的品质。
2.劳动与奋斗的意义:福贵一生都是以劳动为生,他坚持通过辛勤努力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虽然并未如愿,但在过程中却得到了智慧、成长和满足感。
这种对于劳动与奋斗意义的探索呼唤着读者思考一个人人生中实践价值观扎根于奋斗之中。
《活着》对读者的启示•逆境是成长的机遇:小说中主角福贵经历了许多磨难和坎坷,但他从每一次挫折中汲取力量,并为人们展示了克服困境、乐观面对生活的精神。
这启示了读者在逆境中寻求成长和力量的重要性。
•亲情的珍贵:小说中,福贵为了保护亲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让读者重新思考自己与家人和亲人之间的关系,懂得珍惜拥有并用心去爱。
结论《活着》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命运的描写,反映了生死哲学与人生价值观在一个普通农民身上所体现的重要性。
小说通过展示福贵坚忍、积极乐观的态度,表达了对于生死和人生意义深入探讨的思考,并激发了读者对于真实生活中所面临困境和价值选择的思考。
它呼唤我们在逆境中保持坚强与勇敢,珍视家庭与亲情,并用劳动与奋斗来追求更高层次的生命意义。
从生存哲学角度谈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
从生存哲学角度谈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生存哲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余华作品《活着》所蕴含的深刻生命意识。
通过剖析主人公福贵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历程,我们将揭示这部作品如何以朴实的叙述和深邃的哲理,呈现了生命的无常、坚韧与意义。
《活着》不仅是一部描绘个人命运的史诗,更是一部揭示生命本质和生存哲学的巨著。
通过对其生命意识的解读,我们将对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概述余华《活着》的基本情节和主题,以便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
接着,我们将从生存哲学的角度,探讨作品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包括生命的无常与坚韧、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等方面。
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分析福贵如何在困境中坚守生命,以及他如何在人生的起伏中找寻生命的真谛。
我们将总结《活着》所传达的生命意识对现代人的启示,以及在当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这种生命意识。
二、余华《活着》的生存哲学解读余华的《活着》不仅是一部描述人生苦难的小说,更是一部揭示生存哲学真谛的杰作。
从生存哲学的角度来看,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在极端困境下如何坚守生命意识,如何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通过主人公徐福贵的人生经历,展现了生存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徐福贵经历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变革,每一次变革都给他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然而,尽管命运多舛,徐福贵却始终坚守着生命的底线,没有选择放弃。
这种坚守,正是生存哲学中强调的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小说通过徐福贵与亲人的关系,探讨了生存中的爱与责任。
徐福贵的亲人在苦难中相继离世,但他始终铭记着他们给予的爱与温暖。
这些回忆成为了他在苦难中坚持下去的动力。
这种爱与责任,让徐福贵在绝望中找到了希望,也让他在孤独中找到了陪伴。
这种对爱与责任的坚守,正是生存哲学中强调的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维护。
小说通过徐福贵与老牛的相依为命,展现了生存中的坚韧与乐观。
在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去后,徐福贵只剩下一头老牛作伴。
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浅析
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浅析第一篇: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浅析浅析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摘要:余华的《活着》为我们上演了一幕幕死亡与苦难的悲情剧,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没有太过的悲悯情愫,却如泣如诉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公子哥如何由浪荡子民到下层贫民的坎坷人生。
接踵而至的亲人的死亡无疑带给主人公福贵极大的失落,痛楚和遗恨,但主人公最后仍能安适地活着。
是什么让一个普通甚至平凡的的中国农民在经历了大风大浪后仍能平淡地去面对?是怎样的生命意识让他如此平静地对待生死?又是什么激发着他对生的希望呢?通过作品,我们看到人与命运的不可抗争性,死亡重击的考验让生命更为丰厚,坚韧,亲情的救赎与感化,以及中国农民身上所特有的忍耐力,让福贵复杂多变的人生单纯到只是为“活着而活着”,或许人生的旅途有太多的不公,但福贵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阐释了生命的真谛,不管尊贵或者卑贱,不管舒适或者痛苦,只要活着就是最大幸福。
关键词:余华;《活着》;人生观;生命意识八十年代中期,余华作为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崛起于文坛,1992年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成为他创作成熟期的一部力作,也是其创作风格的一个分水岭。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搜集民歌的年轻人,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自己一生的经历,主人公徐福贵曾是地主家的浪荡少爷,因好赌输光了家产,气死了固执的父亲,母亲重病,福贵进城请医,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两年后,他回家时母亲早已病死,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抽死了儿子有庆,女儿凤霞聋哑,好不容易风光出嫁,一年后却死于难产,妻子家珍亡故于困扰她多年的软骨病,女婿二喜死于搬运时的一次意外事故,外孙苦根又在吃豆子时撑死,直到后来,福贵只得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面对一次接一次的变故与死亡,作品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呐喊与彷徨,也没有太多的埋怨与控诉,只是用平淡的笔墨让人们在死亡的伴随下完成了一次生命意识的哲学追问。
所谓的生命意识是人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本能的生存、死亡意识。
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苦难主题 毕业论文
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苦难主题中文摘要:《活着》写于一九九三年,作者余华是八十年代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小说一出世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世界。
很多读者都被主人公福贵所经历的巨大苦难,和他对人生的极大温情所感动。
本文将从小说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苦难主题的演变两方面入手,探寻作者余华对人生苦难应变机制的思考及其对人生苦难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活着》生命意识苦难主题终极关怀Abstract:The novel <Living> was written in 1993, its author Yu Hua w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and writer of pioneer's novel in the eighties. The publication of the novel has received people's extensive concern, even has gone to the world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protagonist good fortune expensive enormous suffering gone through, and his great tender feeling in life moved a lot of readers. Two respects will be set abou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consciousness and suffering theme that the novel demonstrate for this article, combine author Yu Hua of it to life suffering exploration, emergency of mechanism, try on theory " live " to the ultimate care of the suffering in life ".Keyword:<living> Life consciousness Suffering theme Ultimate care《活着》写于一九九三年,作者余华是八十年代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浅析余华长篇小说《活着》蕴含的人生哲学
浅析余华长篇小说《活着》蕴含的人生哲学《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位农民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和生命的无常。
小说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包括生死观、人性观、家族观等课题。
下面本人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是生死观。
小说中所涉及的人们,均生活在一个特别的时代,这个时代注定了他们的生活不会轻松,也不会长久。
因此在这个时代下,小说反复探讨了“生”和“死”的意义。
在主人公福贵临死之前,“活着”这个观念似乎是他最大的追求。
他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希望能够继续“活着”,不断地迎接新的生命。
福贵与他的老父亲一同在村子里做工,并且有着抵制破坏的想法,认为只有村民们团结一致、迎难而上,才有可能“活下去”。
这也使福贵一直坚持活到世界末日的信念,即使他在经历重重苦难时失去了许多东西,但他依然相信,人活着意义所在,就是继续拥有并珍惜自己的生命。
其次是人性观。
在《活着》中,小说反复探讨了人性的本质。
在不同的时期,人们的理念、信仰不同,社会的道德标准也随之不同。
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多数都被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做人的本性,甚至价值观已经被西化染指。
尽管在福贵的眼中,“红旗飘飘,人人握拳,人心齐,泥佛也能活过世界末日”是一个非常朴素的信念,可是这种朴素的信仰却成为了福贵心灵掌控人性的力量。
通过小说中人物走出自己的世界,对外界世界的认识,对生命的重新认识和对人性的敬畏,来探讨人性的本质,由此影射出当代人性存在的不少问题。
生死之交、爱恨情仇,甚至家庭矛盾等,都在小说人物的行为中得到了多方位的呈现。
这其中,包含了人性深层次的探讨和社会文化深层次的剖析。
再次是家族观。
《活着》中,家族观成为了整个小说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这种大背景下,人们充满了家族观。
无论是福贵的父亲,还是福贵本人,尽管事情的发展都是逆着他们跑的,但他们对家族的责任感和之间的情感,却从始至终得到了表达。
在贵福的心中,靠着老父亲和祖传宗教的心灵支撑,小小的家庭成为了他心中最坚强的防火墙。
论《活着》的生命意识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论《活着》的生命意识[摘要]余华在《活着》中通过福贵一家的生存困境表达了人生即苦的观念,但同时在死亡中赋予了“活着”的信念,既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表现了他生之坚韧和生之乐观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意识人生困境一、人生之困境在《活着》这篇文章中,余华不再是他前期小说呈现出的那种由暴力、血腥、杀戮、欺骗和阴谋等造成的黑暗世界,取而代之的是直接通过现实和历史来表现,即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之下,在日常生活的坎坷描述中展现人的生存艰难与死亡。
小说的背景设置分别在战乱的民国时期,大跃进时期,三年饥荒时期和文革时期。
四个特殊的背景共同造就了一个十分严酷的生存环境。
福贵年轻时嗜赌如命,败光家产后,父亲被活活气死,不久,母亲也不治身亡,然而,真正的悲剧才开始渐次上演,儿子不幸抽血过量失去生命,女儿难产死亡,妻子积劳成疾过世,女婿意外致死,最后外孙也因多吃了豆子胀死······福贵一次次得面对亲人的逝去,在命运的夹缝中求生存,却对抗不过命运,只能承受着失去亲人的悲痛,无奈地叹息一声。
福贵一系列不幸的经历似乎昭示着余华对宿命力量存在的首肯,在他的笔下,人就如同命运之神手中牵动着的木偶,不管怎样挣扎都逃不脱命运的安排。
面对命运的安排,福贵选择的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赋予他的责任,现实给予他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可以说,福贵一生的遭遇也反映了余华对生之苦中隐藏着的宿命观的无奈态度。
苦难具有恒在性与普遍性。
人,不管在哪个国度,不管有着善意还是恶欲,都无法改变苦难,苦难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苦难的宿命。
既然人类的命运是苦难,那么,余华更乐于表现的是人类承担苦难的品性,这才是余华对苦难叙述的用心所在。
对苦难叙述不是余华的目的,承担能力才是余华《活着》这部作品执着的表达。
试析余华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
的。而富贵还在为“家里人都 是我亲手送的葬”而 自豪 。这也是一个 老 人 ,在经历 了那么多的事之后 ,淡然地面对世界。后来富贵买了头牛,在
生命 意识 是人在各种社会 活动中所展现 出来 的一种本 能的生存 、 死亡 的意识 。对一个生命来说 ,生命意识是相对于死亡而言的。而又因 为死亡具有不可经验性 ,因此生命意识 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对生命 意识 的理解 中,古代 以“乐生安死”为要点 。在经过五四时期时以鲁迅 为 代表 对这一思想进行 升华的同时 ,还 不断对处于“无 知”时期的 国民进 行启蒙 。在经历着不断的沉 淀时,余华对生与死的看法在继承中华千年 的传 统文化 的基础 上不断创新 ,大 胆的提出“人是 为了活着本身而 活 , 而不是 为了活着之外 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而这一思想 ,在《活着 》中也 有充分体现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
余 华 界正是 意我 义国的八追求九十,在年不著断名的的创“作先锋中派,用”作冷家酷,的他笔执法著,于叙对述生着命对世真 是与老做牛到
安稳 的生 为 了活着
活。 本身
这种 而活
活着 。
不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渭是
一种
莫大
的勇 气
,不
是苟
活
,而
、 生命 的看 法 ;揭露人性在 面对现实时展 现出来的贪婪 、残
(二 )享 受孤 独
押 出去 后 ,富 贵 经 历 了第 一 次 面 对 残 忍 的 死亡 ,他 的父 亲被 他 活 活 气 说 “生,容易 。活 ,却不容易。”富贵在看过那么多的死亡之后 ,不断重新
死。而之后 ,他决定重新做人 ,在路边摆摊之后又靠表演皮影戏为生 ,妻 认知 自己,不断面对困苦 ,从 不退缩 。这种人格上的坚持也是一种伟大。
浅析《活着》中的生命意识
生杀死,有庆也不会活过来,福贵总是说春生欠了他一 条命,其实这句话是对自己说的,他是想对有庆有所交 代。女儿在怀苦根的时候,因难产而死在医院里,福贵 便用自己前世好像与医院有仇这样的解释来表达凤霞的 死亡原因,他安慰二喜要坚强地活下去,因为还有儿子 和亲人,福贵的话显示出福贵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顽 强。可不久妻子家珍也离开了他,太多太多的亲人都离 他而去,这种无奈与悲伤是没有人可以理解的,但是福 贵依然很淡定的面对家珍的离去,他哭泣是因为他的不 舍。面对这些苦难,福贵表现出极大的坚忍不拔,他依 然平静的生活,二喜在工地上被砸死,这是自然死亡, 他无可奈何。可是苦根的性命却是自己造成的,他恨自 己糊涂,连自己最后的亲人也离开他了,这个时候他反 而心里踏实了,家里所有的人都是他亲自埋葬的,这样 他就不用担心了。福贵总是用包容的心态对待这个世界, 对待自己的生活。
浅析《活着》中的生命意识
余逸兴 宝鸡文理学院
摘要:先锋作家余华的《活着》描写了福贵的一生, 亲人一个个离去,但是福贵并没有绝望,而是努力地活 在被死亡包围的阴影中,这正是余华想表现的“向死而 生”。作品在诠释命运荒诞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生命 意识:人在死亡轮回中爱和人性强大的力量,在面对苦 难和死亡中的坚忍不拔。作品描写了人性的善,这是余 华对生命存在意义的重新思考,他对生命的重新认识, 福贵一直在找活着的希望,这也是作品的主旨,为普通 善良的生命寻找活着的动力。
关键词:余华;《活着》;重复死亡;生命意识
死亡是自命的必然结果,无人能躲避死亡。死亡虽 然残酷,但是一个拥有丰富情感的人对于自身或者周边 亲人的死产生的痛苦伤心与恐惧等复杂的心理情感,也 会对死亡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感悟,从而战胜它。富贵的 一生被死亡所缠绕,他在失望与希望之间游走,在亲人 的慰藉和离去中寻找活着的勇气与信仰,表现出对生命 的顽强与信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活着》中的生命意识
作者:余逸兴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0期
摘要:先锋作家余华的《活着》描写了福贵的一生,亲人一个个离去,但是福贵并没有绝望,而是努力地活在被死亡包围的阴影中,这正是余华想表现的“向死而生”。
作品在诠释命运荒诞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生命意识:人在死亡轮回中爱和人性强大的力量,在面对苦难和死亡中的坚忍不拔。
作品描写了人性的善,这是余华对生命存在意义的重新思考,他对生命的重新认识,福贵一直在找活着的希望,这也是作品的主旨,为普通善良的生命寻找活着的动力。
关键词:余华;《活着》;重复死亡;生命意识
死亡是自命的必然结果,无人能躲避死亡。
死亡虽然残酷,但是一个拥有丰富情感的人对于自身或者周边亲人的死产生的痛苦伤心与恐惧等复杂的心理情感,也会对死亡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感悟,从而战胜它。
富贵的一生被死亡所缠绕,他在失望与希望之间游走,在亲人的慰藉和离去中寻找活着的勇气与信仰,表现出对生命的顽强与信仰。
一、作品中的死亡现象和生命姿态
福贵在面对亲人一个个的死去,并没有绝望也没有放弃生活,这也是这部作品与以往作品的大不相同之处,《活着》中对于人的精神状态的肯定,福贵以“向死而生”的生命姿态表现出生命的价值与坚韧。
家产散尽与父亲的死亡使福贵终于醒了过来,他开始负起了自己的责任。
可平淡的生活刚开始,便不幸被抓壮丁,三年的从军生涯度日如年,每日都在恐惧死亡与思念亲人中度过。
战后福贵活着回家,让他更加珍惜生活与生命。
母亲在他当兵的两个月时候去世的,死的时候还对家珍说福贵进城不是赌博的,听到这样的话福贵更加无地自容,他悔恨之前的胡作非为,面对父母的去世以及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福贵更加有责任感,加倍对家珍和孩子们好。
命运没有就此放过福贵,接下来他所面对的一系列的死亡,直击心窝,这些不幸在福贵的内心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虽然难过却没有失去理智,而是坚强地承受。
他得知有庆是死于输血,恨不得以头抢地,血溅三尺,但当他发现春生是县长时,怒气消了很多。
他告诉春生,那个孩子是他唯一的儿子。
但是他知道县长是春生,他也不想再去杀人也不想去计较。
霎那间对于仇恨的放下,一方面是出于对春生的友情,另一方面是他豁然的性格,对于生命顺其自然的认识,他认为活着并不容易,把春生杀死,有庆也不会活过来,福贵总是说春生欠了他一条命,其实这句话是对自己说的,他是想对有庆有所交代。
女儿在怀苦根的时候,因难产而死在医院里,福贵便用自己前世好像与医院有仇这样的解释来表达凤霞的死亡原因,他安慰二喜要坚强地活下去,因为还有儿子和亲人,福贵的话显示出福贵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顽强。
可不久妻子家珍也离开了他,太多太多的亲人都离他而去,这种无奈与悲伤是没有人可以理解的,
但是福贵依然很淡定的面对家珍的离去,他哭泣是因为他的不舍。
面对这些苦难,福贵表现出极大的坚忍不拔,他依然平静的生活,二喜在工地上被砸死,这是自然死亡,他无可奈何。
可是苦根的性命却是自己造成的,他恨自己糊涂,连自己最后的亲人也离开他了,这个时候他反而心里踏实了,家里所有的人都是他亲自埋葬的,这样他就不用担心了。
福贵总是用包容的心态对待这个世界,对待自己的生活。
二、自我拯救的生命意识
作品中震撼的死亡描写,不仅仅是想表现生命的荒诞不羁,同时这部作品中也折射出了很多生命的哲学意义,人面对苦难时候所表现的坚忍不拔。
福贵一直没有放弃生命,是因为他有着自我拯救的生命意识,将自己从悲痛中拯救出来,在福贵被抓去做壮丁的日子,他和他的战友随时都面临着死亡,他明白自己随时可能会丢失性命,因此每天都提心吊胆的,并每天想办法填饱自己的肚子,其实他自我拯救的方式并不复杂,他只是想简单的活下去,他没有远大的抱负,也没想过要立多大的功劳,在解放之后,他毫不犹豫地回家。
生老病死是一个人本身必然发生的事,但是当这种必然的事降临在自己最亲最爱的亲人身上,面对这些因为死亡而带来的伤痛和苦难,福贵全部承受了下来。
当满头白发的他只有老牛相伴,他依然很淡定悠然的向别人去倾诉他的一生。
好像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好像都在他的身边。
在对着老牛倾诉完后,他便会觉得很满足。
其实,福贵精神上的自我安慰是自我拯救的最突然的表现。
福贵的生命姿态有着一种普遍的意义,他使人联想起加缪的《西西弗神话》。
《活着》中的福贵形象固然没有加缪解释中的西西弗式的顽强抗争的主观意志,但是他在荒谬苦难的命運面前没有放弃活下去的希望,勇敢地面对,努力地活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荒谬的蔑视,对命运的抗争,是自我拯救,福贵和西西弗强大的生命力有某种相通之处。
三、余华对生命认知的重新思考
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强烈冲击了中国文坛,八十年代的文坛对西方作品进行大量的模仿,余华受到了卡夫卡,马尔克斯等作家的影响,成为先锋文学的代表,掀起了一场现代派文学的热潮,但一味模仿而没有生活的血肉和民族的基因的文学发展是不可能长久的。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转变,革命、阶级等伴随着政治的转型而淡出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关注当下现实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境地成为新时代的精神文化潮流。
他对此作出思考:“一成不变的作家智慧迅速地奔向坟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捉摸不定与喜新厌旧的时代,事实上让我们看到一个严格遵循自己理论写作的作家是多么可怕,而作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于朝三暮四。
”[1]
如果说时代社会氛围和文学潮流的变化是带来余华创作转型的外因,那么,余华个人的生活和思想转变则是其创作转型的内因。
90年代的他开始对人的生存进行更深一层思考,认为“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一切常识提供的价值都开始摇摇欲坠,一切旧有的事物都将获得新的意
义。
在那里,时间固有的意义被取消……时间的顺序在一片宁静里随意变化。
生与死的界限也开始模糊不清,对于现实中死去的人,只要记住他们,他们便依然活着。
”[2]他开始对生命中的偶然性和神秘性、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进行思索,把自己的生死观灌注到人物的命运中,尊重人的存在,回归人的心灵感受。
他力求一种精神真实观,意识到文学创作活动本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形式之一,理所当然也应该为人类的精神负责,不能一味注重人的外在生活形式而忽略人的心灵。
《活着》表明,生命是人存在的基础和核心,福贵所展现的精神就是对活着本身的坚守和执着,人生因苦难、死亡而饱受苦痛,生命因真情、包容、爱而彰显光辉,人要好好地活着,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其它以外的东西活着。
这些生命意识既真实地反映了以福贵为代表的广大中国民众在荒诞曲折的社会历史命运面前的坚韧和无奈,也表达了作家自己对人生、生命、命运、人性等的思考和彻悟。
四、结论
读过《活着》的人都会不由自主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这就是余华想要通过福贵告诉大家的生命哲理:生命本身没有什么目的,而人们为了生活而设置的目的,人活着就是为了生命的本身活着。
余华在《活着》的序文中提到,他相信《活着》是讲述了一个眼泪的宽广和丰富的故事,余华所指的眼泪是一种力量,一种“活着”的力量,可以承受所有命运的苦难和超越死亡的生存意识。
余华相信福贵更多地是感受到了幸福。
人生不只是有苦难、悲剧的故事,也是有希望和幸福的故事。
生命的存在固然有许多苦难和不平,而承受不幸的能力可以消解现实的残酷,从而做出生命最根本的追求——活着。
参考文献:
[1]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144,160.
[2]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M].北京:作家出版社,20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