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之与世界性文化矛盾[上]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冲突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冲突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冲突文学作品是一种强有力的传播与传承文化、表达历史与现实的手段,其中文化冲突是一种普遍的主题,在文学创作中得以反映。

文化冲突是指在不同文化之间发生的矛盾和冲突,也是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文化冲突不仅仅存在于作品题材的选择上,也表现在小说、诗歌、戏曲等文学形式的表达方式中。

文化冲突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复杂和困难。

在文学作品中,文化冲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各种文化意识形态、习惯、价值观等不一致,也可能是由于不同民族、宗教、地域等因素所引发的矛盾。

而这些矛盾和冲突,往往会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角色塑造和作者的态度等方面。

首先,文化冲突显现在作品的题材选择和刻画上。

比如,现代西方文学中,常常出现描述西方和东方文化殊异的作品,如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保罗·科日维茨的《断头皇后》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文化氛围、价值观念的塑造和对人物描写的植入等方式,让读者了解并认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对立,展现文化冲突在文学中的特殊魅力。

其次,文化冲突还表现在作品结构、情节和人物塑造中。

比如,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黑人女主人公佩奇因为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遭受了来自白人社会的压迫和苦难,在小说中,作者以一种深刻的历史角度考察了种族和性别在现代美国文化中的地位,反映了文化冲突带来的社会问题。

最后,文化冲突还通过情感表达和文学形式传递给读者。

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文艺创作的重要功能是传递情感和表达意义。

从这个角度看,文化冲突作为文学的题材和表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情感内涵。

比如,在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和他的父亲、叔父之间的复杂情感,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心理冲突和家族关系纠葛,也表现了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文化冲突与情感体现的完美结合。

总之,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冲突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广泛存在的主题。

文化冲突不仅反映社会现实,而且深刻影响了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通过文学作品,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对立,感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纯美情感。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2009959036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2009959036

民族文学好世界文学的关系在讨论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系前,我们有必要先搞明白什么事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是一个很早就出现的概念,但在实际运用中,这个概念的含义一直存在着相当的歧异和含混。

歌德之后,有许多学者想赋予‘世界文学’以明确的意义,但似乎都不十分成功。

这些看似令人惊异的说法其实来自对“世界文学”的特定理解至今没有一个确定性。

“民族文学”的概念在中国的境遇似乎更尴尬,人们完全赋予它另外的含义。

这使有关讨论难以取得真正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关于这两个概念的通常理解中实际上常常隐藏着西方中心论和汉民族中心论(大汉族主义) 的无意识。

“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这两个概念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世界文学不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学之外、也不是所有民族文学之外独立存在的文学,世界文学就是具有一定世界性的民族文学或由民族文学构成的互相关联的多边文学。

从逻辑上讲二者之间是一般与特殊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所以以我的理解就是,不管是世界还是民族,都是拥有其文学的,所以民族文学即文学的民族性,世界文学即文学的世界性。

而世界文学包含了以民族文学为中心及其多边文学。

说的通俗一点:民族文学就是狭隘的文学。

比如鲁迅,我们认为很伟大,其他人一看不知所云。

所以即使他文字字数很多,却不会得到诺贝尔奖。

世界文学比如泰戈尔,体现人类大爱的一些东西在里面。

民族文学是文学民族性的反映,是文学在该民族内部各地各集团的文化交流中碰撞整合而呈现出来的文学的民族共性。

就其发生而言,是人类文学活动不自由的结果,即源于物质条件—交通、传递、保存、信息等的限制。

由于民族的文化环境不同,构成文学的民族特性,表现在独特的民族性格、独特的社会生活、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语言、独特的体裁、独特的表现手法。

所以民族文学具有其独特性,各民族文学之间是不会完全相同,多多少少都有其个性化的因素。

例如汉民族文学和美利坚民族文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学。

民族文学在世界大融合的环境中依然保留其独特性。

中国当代小说作品中的文化冲突

中国当代小说作品中的文化冲突

中国当代小说作品中的文化冲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当代小说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也引发了文化冲突的出现。

本文将探讨中国当代小说作品中的文化冲突,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国近代以来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当代小说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一些作家通过刻画角色的思想、生活方式和世界观,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女主人公红高粱通过她与丈夫马贵相爱的故事,表达了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二、城市与乡村的冲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也愈发明显。

这种城乡差异在当代小说作品中成为了文化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家们通过描写不同人物在城市与乡村生活中的经历和矛盾,展现了城乡之间的文化碰撞。

例如,李碧华的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主人公苏慧东在城市中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遭受到了传统价值观和家庭观念的限制,引发了文化冲突。

三、不同代际之间的冲突中国社会的变革使得不同代际之间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分歧,这种代际冲突在当代小说作品中得到了广泛探讨。

一些作家通过刻画不同代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展现了传统与新潮意识之间的碰撞。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主人公福贵与他的儿子阿贵之间存在着世代相传的家族观念的冲突,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

四、城市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传统文化也逐渐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

这种冲突在当代小说作品中得到了深刻描绘。

作家们通过刻画城市中的现代化生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张力和矛盾,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例如,莫言的《蛙》中,主人公蛙在城市中努力保持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但却无法逃离现实的冲击和摧残。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小说作品中的文化冲突多种多样,涉及到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城市与乡村的冲突、不同代际之间的冲突以及城市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地方性文学”的多元探究与价值考量

“地方性文学”的多元探究与价值考量

2021年第2期第61卷(总290期)No.22021Vol.61General No.290“地方性文学”的多元探究与价值考量*贺仲明摘要:“地方性文学”是近年来中国文学中兴起的一股创作潮流。

它传达出以地域性为中心的文学观念,致力于细致全面地展现地方风习,并蕴含着较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

它的出现,呼应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状况,也关联着地域文学的历史境遇和当前现实。

现实合理性赋予了这一创作充分的意义,但也应该警惕它存在的某些极端化和封闭化特点。

民族国家主体性、现代性和适度性是“地方性文学”书写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地方性文学;地域性;嬗变;民族国家DOI :10.13471/ki.jsysusse.2021.02.006一、“地方性文学”:文学地域性的当代嬗变地域性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视角,也是一些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

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中,受交通不便利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大都被限制在比较狭窄的区域范围之内,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不同地域的个性化特征。

它既包括自然地理和生活风物上的差别,也包括语言、文化、风俗等文化方面的不同。

这些差异在文学场域中的体现,就是文学的地域性。

前人对文学地域性问题已经进行了较丰富的研究,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关文学地域性的理论建设一直未臻完备,其思想的局限性也受到很多质疑——最典型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关系决定论对丹纳“环境决定论”文学思想的批判性冲击。

特别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学地域性问题更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无论是在文学理论界还是在现当代文学研究界都处于冷落和停滞的境地。

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地方性文学”的崛起和兴盛却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其理论上的标志是“地方性文学”(以及相关联的“地方性知识”)概念的出现以及围绕它的丰富讨论。

“地方性知识”的首倡者、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的著作《文化的解释》等①受到不少学者(包括人类学和文学学者)的积极介绍和大力赞誉,其思想观念被广泛引用。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分析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分析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分析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学体系,各自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本文将从主题、文学设备、价值观以及风格上对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在文化背景、哲学观念以及创作手法上的差异与互补。

一、主题中国文学注重表达和弘扬传统文化、历史意识以及中国人的情感体验。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主题大多与国家命运、伦理道德、家庭观念等紧密相关。

其中,国家命运类的作品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描述了帝国衰落与兴起的故事,强调天命与人力的辩证关系。

而家庭观念类的作品如《红高粱家族》、《家》则探讨了家庭关系的纠葛、亲情的力量。

而西方文学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便注重个人的抒情、自由等主题,如希腊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归来故事,探讨了追求自由和控制命运的主题。

到了现代,西方文学也逐渐关注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冲突,如《1984》、《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作品。

二、文学设备中国文学倾向于用诗人的语言去象征和抒发情感,如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及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若以情感为基点,中国文学则注重通过美感的传递来表达情感。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加注重于剧情和角色的刻画,以及对细节和语言的描绘。

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通过人物的对白和个人独白,展示了矛盾的内心、命运的无奈以及智慧的探讨。

同时,西方文学也借助叙述者的视角创造了许多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如狄更斯的《双城记》以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

三、价值观中西方文学在价值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文学强调家国情怀、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美德,如孝顺、忠诚、礼义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念,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入的表达与传承。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多关注自由、平等、个人追求等价值观。

例如,《美国的全民底层》中描述了社会阶级的困境和人权的争取,表达了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同时,西方文学也注重探索个体的心理和身份,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揭示了人性的荒诞与恐怖。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形势与面临的若干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形势与面临的若干问题
整理课件
文化建设的科技基础
• 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 技术突飞猛进,一方面促进了传统 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升级改造,一方 面促进了新兴文化业态的产生。
整理课件
• 故宫数字手段的运用,就明显丰富了展 示内容,使观众能够多层次、多侧面、 立体式地看到故宫。
整理课件
文化建设的内在基础。
• 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建设在进入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主动 调适。经过改革,文化建设焕发出 新的生机,为文化发展做好了准备。
整理课件
三、兼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 1.防止把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对 立起来。
• 现在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宝贵,当然是 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不可能生活在 古代,不可能生活在传统文化里。
整理课件
• 鲁迅认识到传统 文化对当时中国 人的毒害,但是 却并不否认传统 文化他整理过六 朝文学作品,以 中国传统故事翻 写出《故事新 编》。
整理课件
• 其次是有效供应不足,这又表现在两 个方面。 一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布局和结构问 题。城乡发展不协调。二是文化产业 和文化市场确实获得了很大繁荣,但 好东西太少。
整理课件
• 文化资源分布不平均
整理课件
• 三俗充斥网络
整理课件
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 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是目前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也特别需要文化的参 与和支持。而文化产业目前却没有发 挥应有的作用。现在我国有20多万个 文化企业,但绝大多数小、散、弱、 差。我国印刷复制业总产值达到5746 亿元,而美国一家印刷复制企业的年 收入就达到1000多亿美金。
• 这种做法搞坏了文化遗产的形象,搞倒了 群众的胃口,应该引整理起课件 注意。
谢谢!
整理课件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文化冲突与交融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文化冲突与交融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文化冲突与交融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文学也逐渐成为了世界文学舞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中国文学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融,这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学现象。

首先,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文化冲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解构上。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

这种转型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层面的变革,更是对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重新审视。

许多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他们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揭示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解构,不仅是一种文化冲突,也是一种文化交融的过程。

其次,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文化交融体现在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上。

中国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也积极吸收和融合了西方文化的元素。

他们通过对西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将西方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技巧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这种文化交融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同时,这种文化交融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冲突。

在吸收和融合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中国作家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避免盲目模仿和西化。

此外,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文化冲突和交融还体现在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碰撞上。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在现代中国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碰撞。

一方面,这种对话和碰撞带来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

另一方面,这种对话和碰撞也带来了一些文化冲突和矛盾。

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需要通过对话和交流来解决,以实现文化的共融和共享。

总之,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文化冲突与交融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这种冲突和交融既是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动力。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Western CultureFENG Jian-min XU Li-hongDepartment of Foundational Education, Yantai Nanshan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5713Abstract: Culture is a social phenomenon, is a product which people have been creating for a long time. And it is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social and historical sediment. Accurately speaking, culture is history, geography, traditional customs, life style, literature and art, criterion of conduct, mode of thinking, value concept of a country or a nation.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uch as differences in integrity and individuality;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onversation; differences in value concept and moral criteria; differences in social relation; differences in social ceremony; differences in social customs and so on.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Key words: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选题集合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选题集合

最全面的英语论文题目,总有一款选题,会在茫茫题海中,击中你的心,荡漾起你的灵感,让你写起英语论文来妙笔生花,文思泉涌。

英语论文题目大全一英语文化选题 (1)二中西方文化论文选题 (9)三商务英语选题 (18)四翻译类毕业论文选题 (24)一英语文化选题1 从《远离尘嚣》看偶然与巧合2 从亨伯特看纳博科夫的流亡观3 透过餐具看中西方饮食文化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主角——勃莱特5 从文化视角探讨隐喻的翻译6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熊》中人与自然的关系7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常用英语修辞格汉译8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优势9 自我身份的探寻—评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10 浅析英文报纸中体育新闻用语的模糊修辞11 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当幸福来敲门》中探究美国人的个人主义12 中美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13 表现主义技巧在《推销员之死》中的运用14 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情况调研15 浅析英语中六种基本颜色词的英美文化内涵16 浅析广告翻译中的文化顺应处理17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房地产广告的差异18 浅析动画《加菲猫》和《加菲猫之双猫记》中的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19 圣经原型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20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21 顺从的女人——分析《荒凉山庄》中埃斯特的形象22 从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看节日的文化内涵23 成人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象征主义的体现24 简析网络时代英语全球化25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26 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比较中美情景喜剧差异27 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宿命28 《蝇王》的启示:理性的呼唤29 中文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歧义现象分析30 从中美婚宴差异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31 影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口语输出的因素32 《走出非洲》:走出迪内森的矛盾态度33 旅游宣传资料中的误译与解决方法3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华顿《纯真年代》中的埃伦35 电子词典与英语学习36 英语习语与基督教37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米利亚性别身份分析38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欣赏幽默翻译39 英语缩略语和其语用功能40 英专和非英专学生英语作文中错误的对比研究41 武汉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和其对教学的启示42 中西行星命名的文化探源43 英语新闻中的新词44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对“三美”理论的探索45 从电影《七宗罪》浅析原罪46 浅论体态语的社会功能47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48 中国和西方国家婚俗的比较49 浅析合作原则的违背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50 浅析电影《推手》中中美家庭的文化冲突51 从广告语言看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52 用言语行为理论浅析英语广告中的双关语53 论新闻英语汉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54 以Of Study(《论读书》)的两个中译本为例浅析译者主体性55 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反战文化研究56 中国英语热的真相——文化帝国主义57 中美恭维语对比研究58 论民族中心主义与美国媒体近年来涉华报道59 从弗大枪击案看美国的枪支问题60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与比夫的父子关系61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杨克的悲剧根源62 从正负值面子理论简析中美面子差异63 中国菜名翻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64 从旧南方到新南方——斯佳丽·奥哈拉在内战前后的成长历程65 探究家乐福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66 汉语对英语写作词汇的负迁移作用67 《美国悲剧》的消费文化分析68 从二语习得角度对比分析英语习语学习中的翻译导向模式与文化导向模式69 礼貌原则在英文商务信函中的应用70 南方哥特式小说特征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体现71 城市公示语的汉译英探索72 归化与异化理论在汉语歇后语翻译中的应用73 《婚礼的成员》中弗兰淇·亚当斯双性同体现象的研究74 论《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共存75 广告语言模糊性的语用研究76 利用美剧进行英语听力自主学习77 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研究78 从文化视角看中国白酒广告79 从功能翻译看《围城》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80 对《达罗卫夫人》中克莱丽莎和塞普提默斯形象的研究81 公示语汉译英错误和对策探析82 探究美国安利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83 运用写长法促进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84 中美“面子文化”对比分析85 英汉恭维语和告别语的对比分析86 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87 新闻英语汉译的翻译技巧浅析88 中美家庭文化比较89 从文化的角度浅析中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90 华中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高级英语学习状况调查91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馈赠礼仪刍议92 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93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消费主义94 从戴姆勒克莱斯勒事件看文化因素对跨国企业合并的影响95 对中美离岸外包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分析96 从"老友记"中看合作原则在英语称赞语和其回应语中的应用97 浅论美国文化与美语词汇98 英汉植物词语联想意义的跨文化对比99 一个被忽视的“准则英雄”——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100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101 英语娱乐新闻的文体特点102 自然主义视野中《儿子与情人》主人公保罗的性格分析103 美国价值观对《老友记》中主要角色的影响104 中西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研究105 广告双关语的作用106 中美交流思维模式的差异107 浅析《灶神之妻》中的多元文化主义108 合作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应用109 透过“超女现象”反思美国大众文化对中国传统精英文化的影响110 浅析《飘》中女主角——斯佳丽女性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111 King James Version中的形式对等与Good News Bible中的动态对等之比较112 从《绝望主妇》第一、二季看美国社会的平等观113 论《名利场》中萨克雷讽刺艺术的运用114 《喧哗与骚动》象征意象的分析115 当代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其在美剧《超能英雄》中的反映116 中世纪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繁荣117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Moment in Peking的两中文译本118 分析《远大前程》中郝维香小姐悲剧的成因119 论英语广告语中面子威胁行为的礼貌补救策略120 浅析中英茶文化差异121 合作原则的违反在网络聊天语言中的体现122 中英文文学作品中传统婚姻观念的对比123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梦124 浅析议论文语篇衔接词12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形成与幻灭126 圆满的精神之旅——重新解读李尔王的一生127 商务谈判中模糊限制语的分析128 后殖民女性主义在《喜福会》中的体现129 论《卡斯特桥市长》的自然主义特色130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131 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和翻译132 惠普公司和联想公司企业文化对比研究133 网络聊天室中网络语言的词汇构成特征134 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中的后殖民主义135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对比分析136 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英谚的翻译137 以黑人女性主义解析《日常用品》138 言语行为理论在公示语中的应用139 合作原则基础上的外交话语含义分析140 探究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141 在中英文化背景下对隐喻的理解142 浅析汤姆·索亚性格特征143 交际教学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44 浅析商品说明书的翻译145 从电影《花木兰》中看中美文化的嫁接146 从语言文化差异视角看英汉幽默翻译147 冰山下的真相——运用冰山原则分析海明威的《五万大洋》148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和谈判策略的选择149 美国广告语中的文化价值观探析150 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151 简述现代英语流行语152 从《毕业生》看美国六十年代的反文化运动153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和语言策略154 浅析论英国工会在战后英国政治重建中的角色定位和其政治文化内涵155 新闻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二中西方文化论文选题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语音和拼写之差异英汉词汇中色彩词的语义来源于地名的英语词汇的隐喻映射临沂方言对英语辅音音素发音的负迁移和方式汉英文字发音特点对比关联认知语境对话语标记语的解释英语重音看汉腔英语浅析中美反倾销法律和实践的差异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美版权侵权行为结构的差异略论中美日韩学前情感教育之民族差异绝对音高:普遍性差异与言语关键期的研究———基于中美两所音乐从地名透视中美社会心理差异谈中美两国地学本科高等教育的几点差异贸易统计差异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中美刑法因果关系的差异略论中美日韩学前情感教育之民族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一个独特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析中美文化价值观念与新闻报道之差异浅谈中美文化差异对税收的影响谈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人本管理龙文化、大国心态、中美关系———对中国“受害者心理”的历史与中西文论(美学/诗学)中的结构特征之差异中西文化群已观的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全球化框架下的文化整合中西宪政文化传统的差异与宪政理念的殊归中西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和其文化成因中西形式思维初期的差异和其原因中西作家漂泊心态的差异和其对文学的影响中西运动休闲文化发展理念的传统差异与渐进融合中西自然价值观差异之我见徐讨早期对西方义化思潮的接受中国文学之与世界性文化矛盾(上)———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应激源感知的文化和性别差异:对留学中国的非洲学生和西方学生的意识形态、文化批判与人的解放(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美西方消费文化对我国进口构成的影响西方宪政的文化底蕴西方现代民主文化成因的历史分析西方文明精神的整合———论中世纪对现代西方文明生成的文化价值西方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西方文化寻根思潮的跨世纪演化——透视“新时代运动”西方文化寻根的“凯尔特复兴”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词汇汉译西方文化霸权的运作程式和理论形态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和其精神气质———兼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西方企业文化研究初探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文化取向和其对文化研究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和其启示与限度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初探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发展轨迹西方城市社区的历史文化特点文化研究:传媒作为文本世界———西方传媒批判理论研究札记之一晚清福州开埠与西方文化的传播外语教学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分析学的时犹太人对中世纪西方文化复兴的贡献中国文学之与世界性文化矛盾(下)———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化、易卜生戏剧的神秘倾向与西方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自我超越之比较性与暴力:从狂欢到娱乐——论西方影视的大众文化特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在发展民族文化中借鉴西方艺术探析西方文化的特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试论重视对西方文化影响的研究世纪之交的美学新发展———“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生态和能量系统: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又一新基础———论中国地域三资企业中中方职员与西方职员在人际关系上的跨文化冲突透析赛珍珠对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借鉴———兼论赛珍珠研究中的西方文化儒学:光耀海外的中国文化———浅谈儒学在西方与东亚的传播与运儒家文化与西方思想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融合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对我国青年价值观的影响碰撞与变异——西方文化冲击下印度传统文化的变异和其现代化转型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论马尔库塞对当代西方文化艺术的批判论当代西方文化研究语境里的大众文化略论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旅行与西方文化——《旅行者的思想》内容介绍康德哲学与近代西方文化自觉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和得失建构世界美学的一个转折点———“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多元文化教育:西方民族教育的实践和其启示对西方政治文化的哲学思考兼论西方自由主义从文化研究到文学研究:范式转换与观念变革———西方文化研究述道德自主与文化习俗———综论西方儒学研究中的情境主义取径从汉英词汇的比较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美国“十条诫令”看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从生态-能量系统通往更深层的文化唯物主义——论中国地域文化研超越与创新:20世纪的西方文化思潮和文学发展从“颜色”看中西方文化之差异从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异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取譬”与“是”———从判断系动词看中西方文化哲学的生成和框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中西文化差异与英汉词汇的内涵中西文化差异与旅游资料的翻译中西文化差异与国际广告翻译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中西文化差异对涉外商务活动的影响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活动的影响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中西礼貌语用差异成因探析中西方艺术表现差异和其根源浅探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日常会话中导致的语用失误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中西方美学差异生成的地理与社会之源中西方财务会计差异比较中西法律文化差异探源中硒传仿信用龙念钓八点差异中西诚信伦理的主要差异有体与无体:中西方自由诗的本质差异谈中西方思维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试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和其对厨具设计的启示浅议中西逻辑思维模式的差异和其语言表达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在汉英语言中的体现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点滴中西方送礼与受礼文化之差异中西方思维差异与写作风格对比分析中西方企业理财环境的差异分析中西方广告创意水平差异刍议中西方管理者收购差异和其在中国实施的建议中西方古代哲学思维的差异和对音乐的影响中西方古代对天体变速运动的认识差异试论中西文化差异与对外汉语教学求职网络的性别差异:以失业群体为例———兼论社会资本的中西差浅议中西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差异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浅谈中西绘画的差异中西选举制度的差异和其相关性论中西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态的差异与整合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英汉语法特点的影响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育道德差异文本观念的中西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略论中西传统思维方式之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经济伦理差异都是刮痧惹的祸———从《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东中西部区域农业差异和其特征分析淡泊与亲密:中西传统友爱情感的差异从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看旅游资料中景物描写的翻译从民族思维模式解析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以言破言”与“能指优势”——论中西文学批评在语言意识上的一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英语语用策略跨文化交际中的两种语用失误中美价值观差异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英译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中西方伦理价值观之比较论跨国商务礼仪文化的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女性问题的多元化:21世纪女权主义干预的机遇与挑战传统餐饮文化与餐饮企业竞争战略宗教背景下的中西体育文化自然选择下的中西文化主位意识·文化自觉·逻辑自恰———中西音乐关系问题的若干再思中西饮食文化消费心理比较浅谈中西现代文化精神与小说批判性之异同中西文化语境差异对商务活动的影响分析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辜鸿铭的中西文化观浅析论钱穆的中西文化差异观剖析林风眠艺术功能论中凸现的中西文化冲突面子:中西文化差异探析中西文化传统视野下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西方传统体育的文化意蕴中西文化差异探析中国和合文化从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浅析从中西方哲学冲突解析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文化障碍浅谈语言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学习英汉习语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称赞与应答相邻配对中所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2008北京奥运会:中西文化的契合“协调”与“抗争”:不同的中西文化模式分析论“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从中西文化的交融、对接看武“天机说”与“迷狂说”———谈中西古代灵感论和其文化差异论走出文化的自大与自卑———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反思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的探析浅析中西无神论比较的文化意蕴在英语教学中培养交际能力要注重中西文化差异用文化产业改变中西部现代化发展逻辑和路径隐喻性思维与中西文化认知颜色词在中西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现代社区整合的内在机制———兼论中西文化伦理和社会联结方式文化哲学视野中的中西爱情伦理对比文化异葩——“和而不同”的中西文化文化互视与自我镜像———利玛窦译名政策背后的中西文化互释透过中西文化的差异看中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唐君毅的中西文化观数字的文化内涵与中西翻译论林语堂中西文化的融合思想分析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邓小平中西文化观的历史地位礼貌中西文化区别的表征乐为中西文化架桥铺路———何丙郁院士访谈录跨文化语用比较分析下的中西礼貌原则之文化差异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探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探析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探析体育的差异中西方哲学冲突解析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文化障碍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谈人才测评本土化中西方文化差异看中西方的护理从京师大学堂的创建透射出中西文化冲突分析三商务英语选题商务英语作为一个专业所面临的问题管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商务英语专业校内、校外实训对比分析商务英语专业实现实用性价值的有效途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分析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之探索商务英语中商务电子邮件教学的意义与策略商务英语中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商务英语中的误译研究商务英语信函的语篇特征分析商务英语信函的功能语篇研究商务英语写作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调查研究商务英语听力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分析商务英语听力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商务英语谈判中的否定语言策略商务英语名词化的功能特征分析和教学建议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探索商务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策略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探析商务英语介词I N的翻译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教学中关于飞机旅行的教学要点商务英语教学中对商务文化知识的突出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培训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探析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文化导入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探析商务英语交际中的度范畴解析商务英语和其教学的ESP理论视角商务英语会话中的评价和其功能商务英语合同用语规范化浅析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特点和其教学方法分析商务英语翻译中错译的主要原因探析商务英语翻译适用理论的多角度分析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若干问题的理解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和翻译技巧商务英语的特点与翻译商务英语的特点和翻译商务英语的前学科发展史概述商务英语的词汇策略和其翻译商务英语常见误译诊断商务英语毕业实践环节建设与完善商务信用证英语应用研究商务合同英语的句式特点和其应用任务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任务教学法与商务英语教学的联姻认知语境与商务英语写作的关联性研究师范类院校商务英语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提升途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新发展商务英语中正式信函的写作方法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典型错误商务英语口语的教学论商务英语口译的素质要求基于商务英语的实证主义翻译研究模型商务英语函电教学方法商务英语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策略商务英语的词汇特点商务英语报刊阅读技巧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差异和其不对等翻译商务英语名词的词义变化和理解商务英语教学法商务英语函电中的语用合作原则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商务英语报刊文章标题的特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兴趣模糊语言在国际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商务英语浅谈剑桥商务英语口试中的应试策略企事业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技巧初探模糊语在商务英语中的语用功能与策略分析。

中国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异同和辩证关系

中国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异同和辩证关系

中国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异同和辩证关系文学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它是语言和思想的结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出了各具特色、千差万别的文学作品。

对于文学,不同的文学理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解读方式,而中国和西方的文学理论也存在着异同之处。

本文将探讨中国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异同和辩证关系。

一、文学的定义和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的定义是比较广泛的,不仅包括文学作品本身,更包括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和文学作品的阅读解释过程。

因此,中国的文学理论更强调文学的价值取向,将其视作道德教育、社会思想启迪、文化传承的有力工具。

例如,晋代文学家陆机曾说:“好文章,不仅可以感化人的思想,而且可以感化人的性情。

”这是中国古人对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的准确总结。

而在西方,文学的定义相对狭义,更侧重于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表现和文学作品对读者的意义和价值的传达。

西方的文学理论也更加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结构审美和意义创造力的实现。

例如,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意象”和“游戏”,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体现在具有突出的意象和巧妙的语言结构上。

二、文学审美理论的异同文学审美是文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与美学意义。

在中国文学中,文学审美理论更强调感性和文化内涵的融合。

例如,《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强调涵义较深刻、感情较为真挚、意境较为细腻。

这些文学作品中所表达出的审美观,更多的是通过诗词歌赋深刻、意境细腻地表达了审美者当时的心境和思想感悟。

而在西方文学中,文学审美理论更强调艺术性和意义性的融合。

例如,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性和独创性,主张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意义。

而现代主义文学则更强调对语言和形式的挑战,试图打破传统文学的审美和结构模式,开创出一种全新的文学审美范式。

三、文学批评理论的异同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理论。

在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中,文学作品的分析通常是针对作品中的意义和思想内涵进行的。

例如,对于《红楼梦》,针对其中的家族衰落、人性本恶、命运无常等主题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其内在的哲学意义和作为文化符号所代表的价值。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马克思和 恩格 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曾科学地预 言 :“ 由于开拓 了世 界市场 ,使一 切 国家的生产 和消 费 都成 为 世界 性 的 了 ……过 去那 种地 方 的和 民族 的 自给 自足 的和 闭 关 自守状 态 ,被 各 民族 的各 方面 的 互 相往 来 和各 方面 的互相 依赖 所 代替 了 。物 质 的生 产是如 此 ,精神 的生产 也是如此 。各 民族 的精 神产品 成 了公共 的财 产 。 l ”【 1由此看 出,全球化虽 然主要表 现 为经 济 全球 化 ,但 经济 全球 化 的进 程 必将 扩散 并 影响到政 治、文化等领域 。因此 ,文化全球 化是全球 化 的一 个 重要 组成 部 分 ,尤 其在 当今的 知识 经济 时 代 ,由于信息传播 的高 效性 ,文化全球化 已经成为文 化发展 的必然趋 势。但全球化是一把双 刃剑 ,对 文化 的发展 尤 其如 此 。一 方 面全 球化 对 人类 文化 的 发展 产生积 极的推动作用 ,给各种文化交 往、借 鉴和融合 提供 了契机 ;另一方 面 ,由于 当今 的文化 全球化是 以 西方发达 国家 的精神 、价值观念 为轴 心 ,西方文化在 交 流 中处 于 主导性 的地位 ,表 现 出明显 的 文化霸 权 和 文化 殖 民化 的 倾 向 ,这 给 相对 弱 势 的发展 中国 家 的文 化发 展 带来 侵 害 ,甚至 危 害发 展 中 国家的 文化 安全。 改革开放 以来 , 中国的文化得 到 了一 定的发展 , 呈 现 出空前 的 “ 繁荣 ” ,但是 ,在 文化 全球化 的大潮 下 ,中国优秀 的传统 文化不断受到冲击 ,社会主义 的 文化 建设 面 临诸 多 风 险和挑 战 ,文化安 全 的 问题 也 日渐凸现 出来 。首先 ,中华 民族 的价值观 、道德观 遭 受冲击 ,价值体系遭受侵蚀。“ 当前在西方 ( 美国 )消 费 文化 的侵 蚀和 影 响下 ,流行 于 中 国大众 文化 中普 遍 的文化 理 想 失落 、对 崇 高和 神圣 的遗 忘 从某 种 意 义上正 是文化全球化 的负面反 映 。 : "『 1传统文化 中优 秀 的人 文精 神 、道 德价值 理 念 是 中华 民族 赖 以生存 和 发展 的精 神支 柱 。 当今这 些 优 秀思 想观 念在 急 剧 的社会变迁 中 ,不仅没有得到 发扬 光大 ,反 而遭 受质 疑和挑 战 ,导 致西方极端个人 主义 、拜物主 义等不 良 价值观趁虚 而人 ,极大地危害 中国的社会发展 、文化 建设和人 的发展 ,引起诚信缺 失和行为失范 ,甚至造 成社 会秩序 的失 控和严 重 的社 会危 机 。其 次 ,“ 文化 殖 民主义”对社会主义 文化事业发展 的侵 害。西方文 化利用 现代 信息 技术 的成果 大量 传 入我 国 ,严 重 影

《现代文学史》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部分)

《现代文学史》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等主编)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文学”部分)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填空类知识]1、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2、1898年前后,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

其中,《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3、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4、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示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敬告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又于1919年1月声言《新青年》同人“拥护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民主)和赛恩斯(science,科学)两位先生”。

6、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的《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7、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一批知识分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

8、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字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稍后,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两篇重要文章阐述了新文学应当具有的思想内容。

9、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

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10、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1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记录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深刻思考;他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点染而成的。

12、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

性文学-看古代各国性状况

性文学-看古代各国性状况

从经典性文学看古代各国性状况在世界古代文学宝库中,一些焕发出灿烂光辉的文明古国都有具有世界性代表意义的性文学,这可以以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代中国以及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很大的日本等国家和民族的情况来进行说明。

古希腊的著名戏剧中也有许多性的内容,无论喜剧还是悲剧都是如此。

例如在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吕西斯忒拉忒》里就很典型。

在他的其他作品里也不乏性内容,特别是他的《青蛙》一戏,性内容更多。

其实,古希腊作家的作品中有性内容的比比皆是,例如欧里庇得斯的《厄勒克特拉》、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勒克斯》中都有许多性内容,对乱伦的描述更多。

可能像希腊神话一样,反映出那个时代这种杂交状况在当时现实生活中的残余。

在古罗马时期,最重要的性文学著作是奥维德的《爱经》(又称《爱的艺术》)。

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们把它推崇为一部启蒙著作。

他们认为,此书表明了爱不仅是一种动物本能或需尽的义务,而是一种需要人精心培养的复杂又充满人性的升华了的两性关系。

直至今日,人们读这部书,还可以了解2000年前古罗马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貌,那时的性知识、性技巧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印度也是东方的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视性爱为神圣悦乐的国家,古印度的一些性文学艺术的价值更为突出,像一串串光彩夺目的珍珠,照耀着历史发展的道路。

印度的性文学在体裁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史诗或叙事诗,如《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二是论述,以《欲经》为代表;三是故事集,通常取名“夜谈”或“夜话”,其代表作品就是《鹦鹉七十夜谈》。

从总体来看,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虽然有不少性的内容,但并不是性爱著作。

印度的第一部性爱著作是《欲经》,也有译为《印度爱经》、《卡玛箴言集》的。

这是世界性文化史的经典著作之一。

印度人认为,性是生活中最自然、最美好的事情,《欲经》的作者婆蹉衍那所强调的性的至高无上的愉悦正是当时社会观点的一种集中表现。

中国古代性文化的背景

中国古代性文化的背景

中国古代性文化的背景中国古代性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中形成的性观念、习俗、行为,以及有关于性的知识、文艺、道德规范和诸般社会体制等。

中国古代性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中形成的性观念、习俗、行为,以及有关于性的知识、文艺、道德规范和诸般社会体制等。

中国属大陆性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所组成,受不同地域、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有着各具民族特色的性文化。

中国各民族的发展极不平衡,虽然随着交通的发达,人员交往(包括通婚、商贸往来和争战)等民族之间的交融,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相对落后民族的文化发展,但始终不能达到同步,因而表现出一定的性文化差异。

另一方面,性文化又有其特殊性,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地区之中性文化便可有相当的差异,例如游牧地区一般较农业地区对性更为宽容。

而即便在一时代同一地区中也还存在着阶层上的区别,例如“士大夫——市民——乡民”之间的区别,但见于经传的通常只是士大夫的性文化观,市民的性文化观或可见于小说和野史,而乡民的性文化观却较难考查。

在朝代更迭战乱饥荒时期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情况下,性关系常变得松散,而在农业定居已稳定若干世代的情况下,宗族和宗教等传统势力就会给性关系带来种种难以逾越的限制。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

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时代,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阶段。

至黄帝以后,转为父系氏族部落,并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历史传说反映出,汉族远古先民包括来自羌、夷、苗、黎等不同氏族部落集团的人,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的接近、交往和斗争,逐步融合为同一族体。

这一融合过程延至春秋战国时期,分布区域也扩展至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在秦朝汉代国家统一的条件下,形成为汉族。

自秦汉至今的2000多年间,历代都有不少汉族人民通过屯垦、移民、掳掠、流亡等方式移居边疆各地,与边疆少数民族交错杂处,共同开发边疆,其中不少从而融入当地少数民族之中。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学习参考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学习参考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等主编)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文学”部分)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填空类知识]1、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2、1898年前后,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

其中,《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3、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4、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示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敬告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又于1919年1月声言《新青年》同人“拥护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民主)和赛恩斯(science,科学)两位先生”。

6、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的《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7、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一批知识分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

8、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字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稍后,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两篇重要文章阐述了新文学应当具有的思想内容。

9、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

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10、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1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记录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深刻思考;他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点染而成的。

12、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文学的民族性是文学在该民族内部各地各集团的文化交流中碰撞整合而呈现出来的文学的民族共性。

就其发生而言,是人类文学活动不自由的结果,即源于物质条件—交通、传递、保存、信息等的限制。

由于民族的文化环境不同,构成文学的民族特性,表现在独特的民族性格、独特的社会生活、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语言、独特的体裁、独特的表现手法。

文学的民族性是文学发展的一种不自由的结果,但文学的世界性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本质要求。

首先它是文学创作目的的要求。

在讨论文学产生的动力时,可以找到许多动力,但根本动力却是基于人类交流思想感情及求美的愿望,而且这种愿望越来越得到加强。

其次它是文学对人类的一种认识的冲动之结果,必然把文学推上世界性的层次。

最后是文学的特殊性质就是文学表现美,是美的,是审美的。

这使文学具有了征服人心的力量,不同民族的人因为美沟通了彼此的心灵。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同一事物呈现出的两种属性,而这两种属性又是同一的,即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愈是世界的,愈是民族的。

首先,丧失了民族个性的作品,特别是不优先关怀民族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作品,不可能形成对人类的真切关怀。

缺少民族个性,便丧失了文学的本质特征。

所以文学的民族特性的发展愈鲜明、愈丰富、愈充分,就愈具有世界性。

其次,民族文学唯有置于世界性的文学交流之中,才可能得以发展与繁荣,民族文学的特性才可能得以保存与发扬,才可能以自身的不断发展、丰富,不断成熟而赢得世界意义和世界地位。

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是中外文学发展史上的客观事实,也是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促进文学全球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各民族文学一经形成,不仅是自己民族的,更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迟早要趋向于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优质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优质课件

(一)中国文化的特质
1.人文传统
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 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这使中 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 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
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染上厚 重的人文色彩。
“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
中国文化三大精神—— 天、地、人三才之道:
• “天”的精神——自强不息 • “地”的精神——厚德载物 • “人”的精神——为群体的利益而奋斗
人是什么。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这种差异集中体
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西方 人总是习惯于把自己与自然分离开来, 他们认为人同自然除了与欲望有关的 方面以外,没有什么相同之处,自然 的存在只是为了让人利用而已。而东 方人则十分注重整体性与和谐性,他 们强调自然界的统一,强调顺应宇宙 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主张人与自然的 和谐。
在此后数千年间,诸文明民族创造的 文化,生灭消长,此起彼伏。
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埃及文化、巴比仑文化于两千年前 趋于黯淡;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化被来自中亚的亚利安人扫灭; 创建过太阳金字塔的玛雅文化,也衰败于中美洲丛林; 光芒万丈的希腊文化,则被罗马所取代; 罗马文化又因日耳曼蛮族入侵,而毁灭殆尽,…… 唯有东亚大陆崛起的中国文化,却于坎坷跌宕中延绵
西方的个人本位主义的主要表现 是强调个人的自由、个人权利、个人 的独立性,而缺乏个人对家庭的责任 和义务。
个人本位主义在西方近代不仅是人们处理
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处理个人与社 会、个人与非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准则。 在中国古代,家族本位主义则被引伸发展 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本位主义。
在当代,我们不能也不必要把个人本 位主义引进来,但西方那种重视个人权利、 个人自由、个人独立性的传统仍值得我们 借鉴。我们应当把这种传统与中国家庭本 位主义中重视个人职责和义务的传统结合 起来,形成新的社会本位主义,用以调节 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之与世界性文化矛盾[上]
文学之与世界性文化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中国文学的化,民族化、西方化等不仅困扰着20
世纪中国文学创作的实践命题,也困扰着20世纪中国文艺的理论命题。

中国文学之现代化,走西方化路线还是走民族化路线?人们一直存在争议。

如何从理论上民族化与西方化之得失,对此理论界也莫衷一是。

本文试图地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过程中西方化与民族
化倾向纠葛缠绕、交替消长的曲折过程,对“西方化与民族化”这一中国文学之现代化进程
中反复出现的基本命题进行反思,并结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当代状况正面提出“世界化”观念。

一、“西方化”及其历史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从五四新文学革命开始的,按照胡适的总结,这个现代化在语言形式上以“白话文”为特征,内在精神上以“人的文学”为特征。

胡适进一
步认为,“白话文”的理念是他提出的,而“人的文学”的理念是由周作人提出的。

无论是提
出以“白话文为正宗”的胡适,还是提出“人的文学”理论的周作人,在当时都是西化论者,
即主张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必须走西方化的道路。

周作人的“西方化”观念主要侧重在文学精
神上,他认为,中国古代的东西就如同遗传基因一样是永远地在我们的血液里的,所以用不着我们着意继承或者模仿,而外来的东西则相反,“我们欢迎欧化是喜得有一种新空气,可以供我们享用,造成新的活力”[1],周作人希望借西方的新鲜血液使中国文学获得新的精神动力,当然周作人也强调这种借鉴必须以“遗传的国民性”作为“它的素地”[2],
也就是说周作人对“西方化”是有一定保留的。

比较而言,胡适的“西方化”观念主要侧重在
文学形式上,而且态度比周作人彻底、激进,“吾惟愿今之文学家作费舒特【Fichte】,
作玛志尼【Mazzini】,而不愿其为贾生,王璨,屈原”。

“西化论”者如何对待中国古代白
话文学传统呢?胡适从“白话语言”的形式角度对辽、金、元之后中国白话文学传统做了肯定,对《水浒》、《西游》、《三国》推崇备至,不过他对上述古典古代白话文学作品的推崇是从“对欧洲中古路德、但丁反对拉丁文,建立本国的俚语文学的比附”出发的,其立
意点依然是在鼓励中国现代作家向西方人,做路德、但丁上,并非真的要人们向中国传统白话文学靠拢。

事实也的确如此,周作人、钱玄同换了一个角度--从思想的角度--就对上述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生出了否定的看法。

周作人差不多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贬得一钱不值,在《人的文学》[3]一文中,周作人把《聊斋志异》看成是“妖怪书类”,把《水浒》、《七侠五义》看成是“强盗书类”,把《三笑姻缘》看成是“才子佳人类”,把《西游记》看成是“迷信鬼神书类”,并说“这几类全是妨碍人性的生长,破坏人类的平和的东西,统应该排斥”。

钱玄同,他一方面极赞成“语录以白话说理,词曲以白话为美文,此为文章
之进化”,“小说为近代文学之正宗,此亦至确不易之论”,但是,一谈到内容,他的观点
就立即来了个大转弯,他说,“词曲小说,诚为文学正宗,而关于词曲小说之作,其有价
值者则殊鲜。

[4]”钱玄同从“高尚思想”、“真挚感情”角度遴选中国古代白话小说,选来
选取,却几乎把那些古代白话小说全部否定了。

周作人、钱玄同者是从思想内容角度对中国传统白话小说展开批评的,他们把小说定位在为“人本主义思想”做宣传鼓动上,不约而
同地把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看成是“才子佳人”、“诲淫诲盗”、“神怪不经”、“迂谬野史”而加
以挞伐,主张中国文学必须在精神上西方化(启蒙化)。

从上述,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五四时期西化派作家强调文学白话化,却大多对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特别不感兴趣。

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征,是现代横断面式短篇小说的发达,与之相关的是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式微。

明清白话章回小说,大多有“拟话本”的形式特征,保留了小说作为“说书”的口语体式,但是,在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小说家一方面强调小说要用“白话”、“口语”,另一方面恰恰在形式上革除了明清白话小说的“说书”特征,他们开始用白话文写作,但是这白话文的“现代小说”却恰恰不再具有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因“听-说”这一“说书”特征而发展起来的特殊的口语化表现技巧,而向着“纯书面/案头读物”方向发展。

这至少从表面上看是个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