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选标点与翻译的做题方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 标点符号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标点符号技巧
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标点符号有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和答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标点符号技巧:
1. 逗号(,):逗号常用于分隔并列的名词、短语或句子。
在选
择题中,逗号通常用于分隔一个选项中的不同内容,帮助学生理清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2. 分号(;):分号常用于分隔彼此有关联的句子、短语或条目。
在选择题中,分号通常用于分隔选项中的不同部分,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选项的整体意义。
3. 冒号(:):冒号常用于引出解释、说明或列举的内容。
在选
择题中,冒号通常用于引出选项的解释或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选项的含义。
4. 破折号(——):破折号常用于引出或强调一个概念或事实。
在选择题中,破折号通常用于引出一个选项的重要信息或提示,帮助学生更好地判断选项的正确性。
5. 括号(()):括号常用于插入补充说明、解释或举例。
在选择
题中,括号常用于补充选项中的进一步解释或举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选项的含义。
除了以上常用的标点符号技巧外,学生还应掌握其他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如问号、感叹号、引号等。
在解答选择题时,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题目意思,提
高答题的准确性。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标点符号的误用,切忌乱用标点符号,以免影响选项的理解和答题的准确性。
标点与文言文翻译方法
(6)“变”指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 译。这往往用在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 难以解决时,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用修辞 或用典的地方,如《过秦论》中的“金城 千里”,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 城防”。类似这种语言现象,诸如:藩篱 (边防)、布衣(平民)、会猎(会战)、更衣(上 厕所)、山陵崩(死),这些词语如果照 直译出,反而不顺,甚至与原意不符。 这时就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 翻译,以使译文前后衔接, 上下贯通。
(6)并列词句带连词,连词前面不用顿(并列 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同、或、甚至、 尤其、直至、特别是、以及、还有、包括、 并且、或者 ”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 如果有三个以上并列成分,连词只用在最后 两个并列成分之间。 ) a、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 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b、如果后天下雨,或者我突然有事,我就不能 到你那儿去了。
二、标点
1、顿号 ⑴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有的句子并 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 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例: a.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 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b.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 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 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2、虽欲以汉为名,其实无所受命,何以见信于 众乎?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 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调整 译例1:虽然想把汉当做名声,那实际上 过去,使译句畅达。
没有被授命,怎么事, 可实际上并没有接受汉室的命令,凭什 么能被大家信服呢?
3、方望以为更始成败未可知,固止之,不听。
⑷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概数 即约数,是不确切的数目,中间不能打顿号。) 例: a.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 (5)词语并列加语气, 要用逗号不用顿(带 有语气的并列词语间用逗号) a.什么黄花呀,木耳呀,干笋呀,蘑菇呀,满满 的装了一篮。 b.院子里有黄瓜啊,茄子啊,豆角啊,很是“丰 盛”。
翻译的解题步骤文言文
夫翻译者,言语之变通,文意之转换也。
盖以一国之言,达他国之听,以通天地人之情,以解古今中外之隔阂。
翻译之难,在于传神达意,不拘泥于字面,而求其意蕴深远。
故解题翻译,当循以下步骤:一、审题明意解题翻译,首当其冲者,审题也。
审题者,辨题意、识题旨、察题型也。
题意不明,则翻译无的放矢;题旨不清,则翻译不得要领;题型不察,则翻译难以应对。
故审题宜细,宜深,宜广。
二、字词解析字词为翻译之本,无字无词,何谈翻译?故解题翻译,必先解析字词。
解析字词,当辨其音、义、形、色,察其文法、语境、语义。
音义相通,则翻译无碍;文法得当,则翻译流畅;语境相合,则翻译准确;语义相融,则翻译传神。
三、句式调整翻译非字词之简单相加,而需句式之调整。
句式调整,旨在使原文之意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同时符合译入语之语法规范。
调整句式,宜遵循以下原则:主谓一致,时态语态,语序排列,连词使用。
四、意译与直译翻译有直译、意译之分。
直译者,逐字逐句,忠实原文;意译者,以意为主,灵活变通。
解题翻译,当根据原文之风格、语境、目的,选择意译或直译。
意译虽失之字面,但得之意蕴;直译虽忠于字面,但失之意境。
故意译与直译,宜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五、润色修饰翻译成文后,宜细心润色修饰。
润色修饰,旨在使译文更加通顺、生动、传神。
润色修饰,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词语替换,句子调整,修辞运用,语气调整。
六、校对检查翻译成文后,宜进行校对检查。
校对检查,旨在发现并纠正译文中的错误。
校对检查,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字词错误,语法错误,逻辑错误,文化差异。
七、总结反思翻译完成后,宜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旨在提高翻译水平,积累翻译经验。
总结反思,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翻译方法,翻译技巧,翻译心得,翻译不足。
总之,翻译解题步骤,需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审题明意,字词解析,句式调整,意译与直译,润色修饰,校对检查,总结反思,缺一不可。
翻译之道,虽漫长而艰辛,然得其中味,实乐也。
文言文的标点与翻译
第十章文言文的标点与翻译第一节文言文的标点一、古代句读1.从考古资料看,我国的标点符号起源很早,甲骨文时已经萌芽。
2.甲骨文使用线号表示语言的不同层次。
3.金文、石鼓文均有表示停顿的符号。
4.汉代,标点符号已达十五种。
但可惜的是当时未能加以规范和推广。
5.唐代以后,句和读有了明显区分: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二、句读与今天标点符号的区别1.首先,古人所说的读的地方,并不一定就是逗号,也许是顿号、分号;所说的句的地方,也未必使用句号,还可能是问号、感叹号。
2.古代的句读只是标明了句子的起讫而已,至于句子是疑问还是陈述、感叹、祈使语气,没有说明。
三、标点文言文的原则1.标点后的句子符合原意;己未,或走马过汝阴王之门,卫士恐。
有为乱者奔入杀王,而以疾闻,上不罪而赏之。
(《资治通鉴》按:南朝宋顺帝被废后封汝阴王,当时卫士奉齐高帝之命监守他。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己未,或走马过汝阴王之门,卫士恐有为乱者,奔入杀王,而以疾闻。
上不罪而赏之。
2.标点后的句子符合情理;徐羡之起自布衣,——沈密寡言,不以忧喜见色。
颇工弈棋、观戏,常若未解,当世倍以此推之。
(《资治通鉴》)正确的标点是:颇工弈棋、观戏常若未解3.标点后的句子符合规范;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愿足下详审之。
(《史记》)正确的标点: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愿足下详审之。
四、标点文言文的注意事项1.明词义。
(1)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史记》)此例标点错误原因在于对“去”的古义理解有问题,应该理解为“离开”。
所以上面的标点当为: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2)注意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史记》按:附骥尾: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以譬颜回因孔子而名彰也)这里的标点问题就是因为对“类”的理解有偏差引起的。
文言文的标点与翻译
古文的翻译
一、古文翻译的标准
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不 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1.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2.达(译文要通畅明白) 3.雅(译文要典雅优美)
❖ 二、古文翻译的方法
❖ (一)直译: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 译。直译重视译文中词语与原文中词语间的对应关 系,要求译文和原文尽量做到词词相关联,句句相 对应。适合散文的翻译。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资治通鉴》标点本)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4.充分利用文言虚词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左传·襄 公三年》,中华书局1957年版《春秋左传读本》)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5.充分考虑行文特点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江淹 《别赋》)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 5.增(增译) ❖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语句,对一些
简古的语句要补足和增加一些成分 。 ❖ 6.调(转译) ❖ 合理调整语序,使一些特殊的语句符合现
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 (二)意译:就是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 去翻译。意译时可增删、调换词语,可以 重新安排句子结构,甚至可以在深刻理解 原文的基础上,从原文词句的束缚中争脱 出来,只统摄原文大意进行翻译。适合一 些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的翻译。
二、古书标点的要求
❖ 1.字句必须能讲通 ❖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 4.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三、标点 Nhomakorabea文的方法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华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 如成者。(《三国志·华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 语·乡党》)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古文标点与古文翻译
古文标点与古文翻译古文标点在古书中,句子经常重复。
前人阅读时,需要自己断句。
破译句子时,用“,”或“O”标记。
句子中的停顿标记在单词下面,句子末尾的停顿标记在单词旁边,这就是句子阅读。
《说文》:“知识的终结。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古人注释古籍,不分断句,但注释一般都在该断句的地方。
大多数笔记都是断句。
现存古籍,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且未必都正确。
古籍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书写和传播方式有关① 口头流传成书(如彝语)② 口语和听力教学与传播(如诗歌)3这与中国古典语言的特点有关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①崇古之风②训诂之风文言语言的形式特点①对称性在古代,四极被遗弃,九州被分裂,天空没有覆盖,地球没有负载。
火会燃烧但不会熄灭,水是巨大的但不会停止。
野兽吃壮族人,猛禽捕食老年人和弱者。
(淮南子兰明篇)② 许多虚词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君子之道与恶人之道(《论语》《颜渊》)君子之道与恶人之道(孟子第一任滕公)③ 节奏清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易经系辞上》)④押韵如果春天是宁静的,风景是明亮的,波浪是平静的,天空是晴朗的,沙鸥是丰富的,锦鳞是游泳的,海岸是忧郁的和绿色的。
(范仲淹岳阳楼)标点不等于标点断句正确不等于文义理解无误兴元年间,一位名叫法金的僧人住在景山,他的路很高。
兴元年间,当人们称他为景山长老(唐玉林上卷)a时,一位名叫法金的僧人住在景山上,他的路很高。
当时,人们称之为“老道山”。
B在兴元,一个叫法金的和尚。
有了公路,它就住在景山。
当时,人们称它为景山长老。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A陛下也被建议向自己寻求建议,以便理解好的方式,遵守和接受优雅的话语,并深入执行前皇帝的最后法令。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古書的翻譯
嚴复《天演論·譯例言》 :“譯事三難: 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不 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信、 達而外,求其爾雅。”
(一)準確地理解原文,並用規範的現代漢語 譯出來。例如:
射其右,斃於車中。(《左傳 成二年》)
譯文:又射他車右的人,那人死在車中。
按:譯文將“斃”譯為“死”誤。 “斃”在 古代有“倒下去”的義項。“斃”的本字本作 從 犬 敝 聲 的 獘 , 《 說 文 ·犬 部 》 訓 為 “ 頓 踣 也”。“頓踣”就是“一下子就倒下去”的意 思。斃是獘的異體字。
马融《长笛赋》“观法于节奏,察度于句 投。”投、逗古字通。
最早“句读”二字意义没有不同,分开讲 可以称为“句”,也可以称为“读”,后 人做区分,句意完整的句子称为“句”, 语意不完整的停顿称为“读”。
句,标形如“○”,相当于今用之句号,有 大中小之分;
读,标形如“、”,相当于今用之逗号。
二、分析句读的意义
能否正确分析句读,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文 义。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酿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
养猪大如山老鼠条条死 人才十分丑陋并无一双好手脚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人遥指杏花村。 無雞鴨可無魚肉可青菜蘿蔔不可少一文 錢不得(地主和长工的故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笛 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 涣《凉州词》)
古人句读使用并不普遍。《后汉书·班昭传》 “《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马融伏于阁下, 从昭受读。”
唐人李匡文“学识如何观点书”。
《禮記·學記》:“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 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 向也。”
顾炎武《日知录》:“句读之不通,而欲从事于 九丘(州)之书,真可谓千载笑端矣。”
技巧二 文言文翻译题遵循“5步骤”
答案: ①者„„也,判断句 “于”,省略句 以,状语后置句 句
②为„„所,被动句
③省略
④于,状语后置句(也称介宾短语后置句) ⑤ ⑥于,状语后置句 ⑦唯„„是,宾语前置 ⑩被,见,
⑧于,状语后置句 ⑪为,被动句
⑨之„„者,定语后置句
被动句
⑫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
第三步,明察活用,补省略 词类活用、省略成分的发现,这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理顺句 子的结构来解决。主、谓、宾、定、状、补是文言文句子的主要 成分,因为各自的功能不同,往往由不同类型的词语充当,当考 生发现某个位置上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时,就可以从词类 活用的角度去思考,如文言文中的“使使„„”“使”本来是名 词, 这里两个名词连用, 就可以确认第一个“使”活用为动词了, 这两个词翻译成“派遣使者”。
[即时演练]
2.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对画线句子的句 式类型作判断,有语言标志词的指出来。 岳飞诉冤 ①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②为奸人秦桧所杀, ③魂赴天庭,④诉冤于灵霄殿。
飞曰:“⑤吾事君以忠,事亲以孝。⑥以血肉之躯往来于 刀林箭雨之中,未敢自恤?⑦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 ⑧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⑨士民之有识者,云集麾下。 绳兀术,捣黄龙,迎二帝有回矣。心之竭诚,人神共鉴。 ⑩孰 料忠而被谤,信而见疑,⑪为奸人害,如是正气不张,⑫则良 善何恃?” 帝命拘桧,庭杖而死。
第一步,左顾右盼,通句意 准确翻译句中重要词语的前提是“通句意”。“通句 意”, 即大体通晓要求翻译语句的意义; “左顾右盼”是“通 句意”的具体方法,即根据“句不离段”的原则,将句子置 于段中,根据语境把握句意,包括人物、事件,句内、句外 的各种关系等。
[即时演练]
1.结合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误译解析,写出正确的译文。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 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 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 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 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 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古文的标点与今译
原文: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译文:
丈夫也疼爱可怜他的小儿子吗?
男子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
原文: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译文:
范增屡次看项王,举起佩戴的玉向他示意三次。
⑶要符合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则,符合相关时代的典章制度。
一般说来,古文标点中出现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对词义的误解造成的,此外,也有因为不了解古代汉语语法、音韵及修辞特点而标点失误的。不过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注意确切地理解词义,因为这是最容易出错并且不易改正的地方。
3.标点古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标点古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两条:
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安身立足?
原文: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译文:
⑷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先看第一种:当断而未断。例如: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⑵不当断而断。例如:
使尽之,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而与之。《左传》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使尽之,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而与之。《左传》
范增屡次给项王使眼色,举起佩戴的玉向他示意多次。
原文: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译文:
给养完备并且按季节活动,则天不能使人生病。
给养完备并且按季节活动,则天不能生病。
原文: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不信。
译文: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第三节古书的标点关于标点,有许多笑话流传于世。
如:一个秀才帮人做谋,写了一张介绍新娘情况的条子: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但结婚那天,新娘并不好看,原来秀才写的是: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一、什么是句读古书是没有标点的。
古人读书的时候,需要自己断句。
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就叫“句”。
在一句话没有完,但是在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的下边加一个点,这就叫“读”。
合起来就叫“句读”。
但古人所说的句读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还不完全一样。
首先,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
例如《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两句后面,如果用古代断句的办法,就都是加圆圈(就是“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算一句,“而况大軱乎”也算一句。
而按现代的语法,“技经肯綮之来尝”和“而况大孤乎”都只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合起来才算一句。
在两个分句后面,应该用逗号(,)和问号(?)。
而且,古代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
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句读中反映不出来。
我们今天给古书标点,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要断句,即弄清楚句子的起迄。
如果把不该断开的地方断开了,就叫把句子点破了。
不要把句子点破,这是标点古书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要弄清楚句子本身的语气,弄清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要在弄清楚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如果断句断对了,但标点符号使用得不对,就说明对文意的理解还有问题。
怎样才能正确地标点古书呢?这个问题不是在一堂课里能够解决的。
这堂课的目的是讲几个在标点古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在标点古书时参考。
二、标点古书的要求(一)标点后的字句必须能讲通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弄清楚句子的起讫,不要把句子点破,如果把句子点破了,把这一个句子的“头”安到了上一个句子的“脚”上,或者把这一个句子的“脚”安到了下一个句子的“头”上,那样,句子必然就讲不通了。
文言文的标点与翻译
一、何为句读
1.何为“句读”?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
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 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 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2.句读符号
ヽ
し 〇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绝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 用于句未的停顿。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左传· 襄
公三年》,中华书局1957年版《春秋左传读本》)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5.充分考虑行文特点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江淹 《别赋》)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古文的翻译
5.增(增译)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语句,对一些
简古的语句要补足和增加一些成分 。
6.调(转译) 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合理调整语序,使一些特殊的语句符合现
(二)意译:就是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
去翻译。意译时可增删、调换词语,可以 重新安排句子结构,甚至可以在深刻理解 原文的基础上,从原文词句的束缚中争脱 出来,只统摄原文大意进行翻译。适合一 些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的翻译。
止而识之也。”
二、古书标点的要求
1.字句必须能讲通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4.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三、点古文的方法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华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
如成者。(《三国志· 华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文言文翻译答题技巧方法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其辞简而意深,其义隐而理显。
然译之不易,盖因古今语言之差异,文法之变迁。
故欲精通文言文翻译,须得法也。
兹为诸君略述文言文翻译之技巧方法,以期为学海之舟指引航向。
一、熟读原文,把握大意译文言文之前,必先熟读原文,理解其大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故需反复诵读,以识其字,明其词,悟其意。
把握大意,方能为译之根本。
二、了解时代背景,掌握文化内涵文言文多出自古代文献,了解其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意。
同时,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典故、成语、风俗等。
掌握这些文化知识,有助于准确翻译。
三、遵循“信、达、雅”原则翻译文言文,应遵循“信、达、雅”原则。
所谓“信”,即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删;所谓“达”,即通顺易懂,不晦涩难懂;所谓“雅”,即文采飞扬,富有韵味。
四、掌握翻译技巧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原文意思翻译,意译即根据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进行适当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字字落实,注意词性。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较多。
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词义,注意词性。
3.活用修辞,丰富表达。
文言文中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翻译时,可适当运用现代汉语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
4.注意句子结构,调整语序。
文言文句子结构严谨,语序固定。
翻译时,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规则,适当调整语序,使译文通顺。
五、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翻译完成后,需反复修改,力求精益求精。
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修改:1.检查是否有遗漏或错误。
2.调整句子结构,使译文更通顺。
3.润色语言,使译文更具文采。
4.对比原文,确保译文忠实于原文。
总之,文言文翻译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不断积累。
掌握以上技巧方法,勤加练习,方能游刃有余,翻译出高质量的文言文作品。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在语文学习和考试中,文言文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考查我们对文言文词汇、语法的理解,还检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解题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词句,准确无误地把原文翻译出来。
这要求我们不能随意增减内容,更不能曲解原文的意思。
2、达“达”指的是译文要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要避免生硬、晦涩的翻译,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3、雅“雅”则是在“信”和“达”的基础上,尽量使译文生动、优美,富有文采。
不过,在考试中,我们重点追求的还是“信”和“达”。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1、留保留原文中的一些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等,不需要翻译。
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沛公”“霸上”就可以直接保留。
2、删删除原文中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比如句首发语词、句中停顿词、句末语气词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之乎者也”等。
3、换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吾”换成“我”,“日”换成“每天”,“省”换成“反省”。
4、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比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要将其调整为正常的语序。
例如“何陋之有”应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就是宾语前置的调整。
5、补补充原文中省略的成分,使句子完整通顺。
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翻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衰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这里补充了省略的主语“士兵们的勇气”。
三、文言文翻译的解题技巧1、积累常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这是翻译文言文的基础。
我们要多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如“走”“去”“使”“假”等;还有常见的文言虚词,如“而”“以”“于”“之”等。
可以通过背诵文言文课文、做相关练习来加强积累。
高考文科历史答题技巧全国卷
高考文科历史答题技巧全国卷高考文科历史答题技巧1、优先关注“阿拉伯”(关注历史年代和数据)历史选择题的阅读,快速准确提取信息是最重要的能力。
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是很容易看到的信息。
在一大堆汉字里面找到找到阿拉伯数字还是是很容易的。
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就是解题的钥匙。
因为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不是年代,就是与答案有关的数据。
2、“穿衣戴帽”是重点(关注标点符号括号引号书名号的作用)大家知道在汉语言的表达中,标点符号占重要地位。
这里的“穿衣”就是指括号和书名号。
括号在历史选择题中的出现往往是用来解释说明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书名号的出现意味着材料的出处已经告诉。
材料的出处了解了,材料的作者、作者的立场等许多问题就得到解决。
“戴帽”这里指的是引号,历史选择题中出现的引号,要么就是关键信息,要么就是强调的学科术语。
在材料中运用标点符号的知识,进行快速解题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3、绝对化的选项一般错误4、省略号后有答案,否则也会被省略5、抓大放小抓主流,有全集时不选子集6、矛盾的互补选项中必有一个是答案7、答案一般是主流,陌生选项不靠谱8、看见什么选什么(题目考察的是历史现象)9、看见什么不选什么(题目考察历史本质、规律、特点)全国卷历史选择题应该怎么秒杀一、识记型选择题解题指引该类题主要有直接设问不完全叙述设问的特点,一般导语明确,题干及信息叙述简明、清晰、准确,选项简短,只是选项具有似是而非的感觉。
通常以文字或数字形式来考查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判断应用、推理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和评价等能力,属于简单题。
解答此类题目的首选方法是排除法,即首先对选项宏观浏览,对于与题意无关和肯定错误的选项首先排除,然后从剩下的选项中运用熟悉的原理进行推断、筛选、排除,直到得出答案,如典例方法一。
也可以从题干出发直接联系相关概念、原理等对比选项判断,但这一方法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记忆要求较高。
浅谈《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中的句读与翻译
浅谈《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中的句读与翻译摘要:《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是高校历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断句与翻译能力是该课程的任务之一。
要正确断句,应反复阅读,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内容符合情理,标点符合古汉语语法和音韵。
翻译主要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应坚持“信”“达”“雅”原则。
关键词:《中国历史文选》;句读;直译;意译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8-0181-02《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是高校历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及利用文言史料的能力,能够准确地断句与翻译,这是读史、治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那么,如何断句、翻译呢?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词法、句法、音韵等古汉语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
鉴于此,本文就《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中的句读与翻译问题做一简单探讨,但愿能对历史专业学生句读与翻译能力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文言文的句读古代的典籍文献是无标点的,阅读典籍的人需要自己断句,在应该停顿的地方标出记号,在一句话终结的地方打一个圆圈,叫作“句”,在一句话当中需要暂时停顿的地方标“亅”或点个“丶”,叫“读”。
古人十分重视对学童断句的教授与训练,认为掌握断句是读书与治学的最基本要求。
《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
”唐孔颖达疏曰:“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韩愈在《师说》中亦云:“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这是说,教学生学会断句,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
对于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查找、利用古代文献是经常的事情,有很多文献没有标点,都需要自己断句,不少同学常常把句子读破,既误解了史料的原意,又闹出了不少笑话。
那么,应该如何断句呢?其一,反复阅读,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
在对文言材料加标点之前,首先应该反复阅读,做到真正把握材料的意思。
标点符号文言翻译已混词口诀
标点符号、文言翻译、易混词口诀复习法一,常见标点符号的口诀复习法1、问号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
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
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
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2、感叹号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
3、顿号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
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
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4、分号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
5、冒号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6、引号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
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7、括号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
二,文言翻译歌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三,常见易混词辨析口本领能耐用功夫,时间时候用工夫;无序改变用变幻,由此变彼用变换;陈述意愿用反映,引起评论用反应;总括一切用凡是,所有事情用凡事;同意提议用附议,再次讨论用复议;客观情况用现实,目前现在用现时;由此造成用以致,延伸扩大用以至;校对改正用校正,指教改正用教正;具体条文用制订,大政方针用制定;原来意图用本意,本来意义用本义;开始使用用启用,重新任用用起用;具体财物用物资,客观事物用物质;支配管辖用权力,享受权益用权利;总加数量用总和,综合起来用总合;衡量检查用考查,实地观察用考察;彼此响应用相应,互相衬托用相映;超过限度用过度,转入下段用过渡;付诸执行用施行,尝试办理用试行;边线分界用界线,事物性质用界限;独到见解用创见,创立建造用创建;和平条约用和约,简单合同用合约;非常急速用急遽,变化迅速用急剧;查实证明用认证,证人证据用人证;全军首领用统帅,统辖率领用统率;欢乐兴奋用欢欣,喜爱心情用欢心;马上立即用及时,到预定时用届时;部下属下用部属,安排布置用部署;启发有悟用启示,公开声明用启事;已得利润用赢利,谋求利润用营利;推卸摆脱用推脱,借故拒绝用推托;违背触犯用违犯,不遵纪律用违反;节约剩余用节余,结余存额用结余;不再进行用停止,受阻不前用停滞;报告来到用报到,新闻宣传用报道;爱护培养用抚育,精心喂养用哺育;含混不清用隐晦,顾忌不说用隐讳;恭敬送上用呈献,显露出来用呈现;简明扼要用简洁,直接了当用简捷;某时形势用时势,一个时代用时世;一定要做用须要,一定要有用需要;到期为止用截止,到何时候用截至;学习经历用学历,学习水平用学力;精神智慧用神智,知觉理智用神志;配合适当用协调,和谐统一用谐调;法律条文用法制,依法治国用法治;精微语言用微言;隐晦批评用微词想念思念用眷念;留恋不走用眷恋。
历史文选标点与翻译的做题方法
历史文选标点与翻译的做题方法历史文选标点与翻译的做题方法第一节文言散文的标点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读书的人自己先断句,然后在该停顿的地方打个记号。
不加标点的文献典籍,一般叫白文。
在一句话结束的地方,做个圆圈,叫“句”;在一句话没有结束但要停顿的地方打个亅(钩),或点个丶(读zhù),叫钩识,或“读”(dòu)。
“读”就是暂时停顿一下的意思,从意义上来讲就是逗。
句和读合起来便叫句读。
元代黄公绍编篡、熊忠举要的《古今韵会举要》说:“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古代人很早就重视断句的训练,认为正确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
《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
”唐孔引达疏曰:“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这是说,训练学生正确断句,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一项基本内容。
1982年9月在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南晏村出土的一件两诏秦椭量,容器外底刻的秦二世诏第一行“疾”字右下,第二行“焉”字右下,第三行“帝”字右下,第五行“德”字右下,都刻有L形符号,当是古代的标点,即钩识。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使用标点符号的实物见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就已有关于句读的解说。
例如:丶:有所绝而识之也。
(卷五下)亅:钩逆者谓之亅。
象形。
(卷十二下)レ:钩识也,从反亅。
(卷十二下)根据《说文》的解释,这几个符号,其实就是当时的人读书时所做的记号,并不是真正的文字。
许慎把它们作为文字来解释,这是欠妥的。
此外,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也常常会涉及到断句,也即标点的问题,例如:*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
言惧而名礼,其庶乎?《左传?庄公十一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言惧而名礼,绝句。
或以名绝句者,非。
”这是说,这句话应该在“名礼”之后断句,而不应该在“名”之后断句。
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答题方法及断句技巧
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答题方法及断句技巧01十种方法1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2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3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4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简洁通论十六古文标点与翻译
正确标点: 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 者贵之,欲以倾魏其诸将相。建元元年,丞相绾 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籍福说武安侯曰: “魏其贵久矣,天下士素归之。今将军初兴,未 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魏其为 丞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 让贤名。”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于是乃以魏 其侯为丞相,武安侯为太尉。籍福贺魏其侯,因 吊曰:“君侯资性喜善疾恶,方今善人誉君侯, 故至丞相;然君侯且疾恶,恶人众,亦且毁君侯。 君侯能兼容,则幸久;不能,今以毁去矣。”魏 其不听。
4、符合音韵
主要是指韵文,要符合古代音韵的规律。
四、标点的基本方法
1、纵览全篇,把握脉络。 2、先断后点,由易到难。 古书标点中常见的错误有二:
一是点破了句子。即不该断的地方断了。 二是用错了标点符号。 借助古汉语的一些词语标志和语法特征。 1)虚词 句首:夫、盖、故、唯(维、惟)、今(若、且)夫 句尾:也、矣、乎、焉、耳、哉、邪、而已 分句间的连词:是故、是以、然则、然、则、虽然
——孝景帝三年,吴、楚等诸侯国叛乱,(为了平叛),皇上考 察皇族和窦家的人,(觉得都)不如窦婴更有才能,于是就召见 窦婴(赋予重任)。窦婴入朝拜见皇上,坚决推辞说有病不能以 胜任。太后也很惭愧。于是皇上说:“天下正有危难,王孙怎能 推让呢?”于是就提升窦婴作大将军,赏赐黄金千斤。窦婴就讲 了袁盎、栾布等名将贤士和赋闲在家的(官吏),(把他们)推 荐给皇上。(皇上)赐给窦婴的黄金,窦婴都陈放在廊庑下,(属 下的)军吏经过,就叫(他们)酌量拿一些去用,黄金没有拿到 家里去。窦婴镇守荥阳,监视齐、赵两国的军队。吴、楚七国的 反叛全部平定之后,窦婴被封为魏其侯。游士和宾客们都争相投 靠到魏其侯门下。孝景帝时,每次在朝廷商议大事,各位列侯都 不敢与条侯、魏其侯以平等的礼节相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选标点与翻译的做题方法历史文选标点与翻译的做题方法第一节文言散文的标点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读书的人自己先断句,然后在该停顿的地方打个记号。
不加标点的文献典籍,一般叫白文。
在一句话结束的地方,做个圆圈,叫“句”;在一句话没有结束但要停顿的地方打个亅(钩),或点个丶(读zhù),叫钩识,或“读”(dòu)。
“读”就是暂时停顿一下的意思,从意义上来讲就是逗。
句和读合起来便叫句读。
元代黄公绍编篡、熊忠举要的《古今韵会举要》说:“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古代人很早就重视断句的训练,认为正确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
《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
”唐孔引达疏曰:“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这是说,训练学生正确断句,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一项基本内容。
1982年9月在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南晏村出土的一件两诏秦椭量,容器外底刻的秦二世诏第一行“疾”字右下,第二行“焉”字右下,第三行“帝”字右下,第五行“德”字右下,都刻有L形符号,当是古代的标点,即钩识。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使用标点符号的实物见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就已有关于句读的解说。
例如:丶:有所绝而识之也。
(卷五下)亅:钩逆者谓之亅。
象形。
(卷十二下)レ:钩识也,从反亅。
(卷十二下)根据《说文》的解释,这几个符号,其实就是当时的人读书时所做的记号,并不是真正的文字。
许慎把它们作为文字来解释,这是欠妥的。
此外,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也常常会涉及到断句,也即标点的问题,例如:*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
言惧而名礼,其庶乎?《左传?庄公十一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言惧而名礼,绝句。
或以名绝句者,非。
”这是说,这句话应该在“名礼”之后断句,而不应该在“名”之后断句。
“绝句”,就是此处该断句的意思。
*(重耳)及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裸。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闻其骈胁,绝句。
欲观,如字,绝句一读至‘裸’字绝句。
”有时,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并不用相关术语表明断句。
例如:*如是百姓劫则致畏,嬴则敖上,执拘则最,得间则散,敌中则夺。
《荀子?彊国》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指出:卢文弨曰:俗本“上”字在下句首,今从宋本移正。
《外传》亦同。
又如:*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东汉郑玄注:“四者漫游之道,桀纣所以自祸。
”四者之祸,即指长、从(读如纵)、满、极,故应在这四个字后面断句。
此外,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一般总是在该断句的地方。
例如:*子曰:“诗三百,(孔曰:篇之大数。
)一言以蔽之,(包曰:蔽,犹当也。
)曰:思无邪。
(包曰:归于正。
)子曰:道之以政,(孔曰:政,谓法教。
)齐之以刑,(马曰:齐整之以刑罚。
)民免而无耻。
(孔曰:免,苟免。
)道之以德,(包曰:德,谓道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格,正也。
)《论语?为政》*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陈澔注:比年,每岁也。
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亲行。
比音畀。
)天子五年一巡守。
(《舜典》曰:“五载一巡守”;《周官?大行人》曰:“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孟子》曰:“巡守者,巡所守也。
”守,去声。
)陈澔注:《礼记集说?王制》(括号里的)注文总是在该断句的地方的,这在古书注解中已经是一种固定的做法。
因此,我们阅读古书,看到有注解的地方,就知道那里该断句。
但是古人不是每句话都加注解的,有些在古人看来比较浅显的词语或句子就不一定加注解了,这就要靠我们自己来断句。
宋代人刻书,开始加句读了。
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云:“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监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
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
惟蜀中字本与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其加句读的方法,毛晃《增韵》说:“今秘省校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中间。
”如《礼记?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所恶于前、毋以从前。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
”逗号代表读分之微点于字中者。
民国期间,在新式标点产生以前,出书一般是在该停顿的地方点一个点,或圈个圆圈。
例如教材中所举的例子。
(见下文)断句不正确,说明对文章中某些句子或某些语词还没有理解。
正确的断句,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词语、语法、音韵以及要有比较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
大抵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字句必须能讲通在对文言散文标点之前,应反复多读几遍,做到真正理解古人的意思和具体语词的意义之后,再进行标点。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这样,再进行标点就可靠得多了。
当然也有标错的。
例如:*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
相与夫街谈巷说。
必有可采。
击辕之歌。
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
未易轻弃也。
曹植《与杨修书》在第一句的意思是“现在把我年少时写的辞赋一篇送给你”,其中的“往”是送去的意思;下一句里的“相与”,是相给的意思;而“夫”在文言文里一般是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或提起下文。
原来的标点法,表明没有读懂原文,字句讲不通。
正确标点应该是:*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
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又如:*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资治通鉴》卷三十七在这一句里,“不售”指老百姓卖不掉的东西,可由官府负责收购暂为保管起来;“欲得”指老百姓想要得到的东西,这是不能收购的,应由官府给予之。
所以,“与”是给予的意思。
原文没有读懂“与”的动词义,把它当成连词来理解了,结果标点有误。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收不售,与欲得。
*其春,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子”。
天子于是幸绛氏城,拜卿为中大夫。
遂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毋所见,见大人迹云。
《汉书?郊祀志》句中的“宿”,标点者误以为止宿之义,其实“宿留”是一个词,为汉人常语。
《汉书?五行志》:“其(飞雉)宿留告晓人,具备深切。
”又《李寻传》:“唯弃须臾之间,宿留瞽言。
”唐颜师古均注云:“宿,音先就反;留,音力救反。
”《后汉书?韦彪传》:“子其宿留乎?”李贤注:“宿留,待也。
宿,音秀,留,音力救反。
”可见“宿留”是叠韵连语,不应分开读。
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标点后的句子,意思如果不合情理,或与上下文的意思相违背,那就有错误了。
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按照这种标点法,则战败的士兵争着投水是为了死,这不近情理。
争投水是为了逃命,而不是为了死。
所以,在“争投水”之后应加逗号:“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
”皆肘之,使立于后。
《左传?成公二年》綦毋张丧车以后,想搭乘韩厥的战车,故曰“请寓乘”。
但是,把“从左右”也括在里边,成为綦毋张对韩厥讲的话,意思就不好理解了。
要么站在左边,要么站在右边,怎么能从左右呢?所以应把“从左右”移到括号外边,这样,下文的“皆肘之”也才有着落。
*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明通鉴》按照上面的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的分三路兵不相应。
查《明史》卷一三O、一三一,应当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个人,都是早年随朱元璋起兵的名将。
这样的标点与原意和史实都不合,应改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三、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标点的文言散文,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及虚词的用法;如果是韵文,在押韵的地方还必须符合古代的音韵。
例如:*建一宫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
唯善,故能举其类。
《左传?襄公三年》在古代汉语里,的确有“也夫”连用的例子,如《论语?宪问》:“莫我知也夫!”这种用法是表示感叹的,但本句的情况不是这样,本句是陈述一个道理。
且“夫唯”在古代汉语里也经常连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本句正是用在陈述句句首的。
所以应改为:建一宫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左传?昭公十六年》这是唐孔颖达给《左传》作疏时引东汉服虔的断句。
“字小之难”不成句,故此句断句误。
孔颖达疏曰:“侨闻为国家者,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事大国养小国不为难也,无礼以定其位,是国之大患。
”且本句前之“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与后句“无礼以定其位之患”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只是在宾语与动词之间用一个“之”来复指。
全句意思是:治理国家并非难在不能事大字小,而是担心无礼以定其位。
所以应把“大”字后边的逗号去掉。
*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金埴《不下带编》卷三原标点者把“非第”看成“不是高贵的门第”,与“卑贱”并列起来。
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相当于“不仅”,与下句表示递进意的“而愈”相呼应。
所以此句应断为: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又如:*间者,月数以春夏与日同道,过轩辕上后受气,入太微帝廷扬光辉,犯上将近臣,列星皆失色,厌厌如灭,此为母后与政乱朝,阴阳俱伤,两不相便。
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汉书? 两夏侯京翼李传》这是李寻以星占为根据劝哀帝退近臣、求贤良的一段话。
句中的“外臣”是李寻自称,“窃”是自谦之辞,后边不应有表示决断语气的副词“即”,致使“窃信天文即如此”句意不清。
其实,本句中的“即”是表假设语气的连词,意为若如此的话,就……。
就是说,“即”应连下读,而不应连上读。
此句当为: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史记?项羽本纪》此句言项羽率士卒破釜沉舟,以示拼死一战的决心。
所示者是决心,而不是必死,故知当在“心”字下断句。
为: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kuì,割)羊无血。
《易?归妹》古代如此断句,误。
清人武亿说:“此‘筐’、‘羊’一韵,‘实’、‘血’一韵,亦隔句用韵法。
”筐、羊同属阳部,实、血同属质部,隔句押韵,即交韵。
上六,是卦名。
此句应断为: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又如:*卫侯贞卜。
其繇曰。
如鱼竀尾。
衡流而方羊裔焉。
大国灭之。
将亡。
阖门塞窦。
乃自后踰。
《左传?哀公十七年》晋杜预在“衡流而方羊裔焉”句下注曰:“衡流方羊不能自安裔水边,言卫侯将若此鱼。
”刘炫以为“卜繇之辞文句相韵,以‘裔焉’二字宜向下读之。
”孔颖达疏曰:“诗之为体,文皆韵句,其语助之词皆在韵句之下”;“此之‘方羊’与下句‘将亡’自相为韵,‘裔焉’二字为助句之辞”;“且繇辞之例,未必皆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