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1课标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_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去的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所涉及的是典型的美术基础知识透视,主要学习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实远虚的透视变化规律。但是在小学美术六年级对类似需要逻辑推理的美术知识主要是感受和体验。所以,通过让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回忆生活中的感受,对近大远小的道路变化有准确认知的同时,欣赏艺术作品中是如何利用近大远小的变化表现出空间感的,并能简单区分视平线、透视线、消失点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伸向远方的路,了解绘画透视规律远近距离感是怎样产生的,并在平时的绘画中加以运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力等美术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知识

教学思路:本课知识点就是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空间关系,运用视平线、消失点、透视线等知识点绘画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围绕这一知识点,可采用“观察—演示—欣赏—尝试”的教学策略。

一是通过观察绘画作品、自然界中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发现、分析、总结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从而培养学

生学会观察及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二是通过教师演示具有视觉现象的笔直大路和蜿蜒小路,可进一步形象直观地了解视觉现象的变化,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蜿蜒的小路的透视现象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

三是通过欣赏名家或学生优秀的体现视觉现象有路的风景画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四是通过尝试让学生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

学具准备:PPT 风景图片铅笔涂色颜料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情景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每天上学、放学最熟悉的景物是什么?

2、出示PPT、观察图片(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路的照片如:树林,河边路、草原路等),问题:我们看到的道路有一个什么共同现象?

师生交流后,共同总结出:两条平行的路边越来越近。

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感觉会很宽、相反,离我们远的会感觉很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视觉现象,出示课题——《远去的路》。(师板书)

(二)发展阶段

1、展示图片,分析问题

①欣赏关于路的风景绘画图片(意图:路除了照片还可以是绘

画作品)与名族柱图片分析柱子的远近带来的大小变化。

问题:在大自然中,离你近和远的景物、有什么变化规律?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运用观察、发现、分析的方法,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

屏幕出示结论

(透视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②观察生活中的图片,启发学生谈一谈生活中见到过的近大远

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

引出消失点知识并分析讲解。

消失点定义:如当你沿着公路线去看两条边,

去看两边排列整齐的树木时,两条平行的路边和两排树木连线交与很远很远的某一点,这点在透视图中叫做消失点

2、讨论,分析图片找出消失点、透视线以及如何运用透视的

特点作画

欣赏图片:了解视平线、消失点、透视线。

消失

视平线

透视线

(教师黑板演示:注意三者之间关系,消失点在视平线上,透视线无限延长连接消失在消失点上。)

问题:如何运用透视的特点作画呢?

观察图2、3分析两幅从不同角度观察,眼前的树木发生了怎样的视觉变化?

师生师生共同总结:从不同的角度看,视平线、消失点、透视线都有变化,产生不同的透视现象。

分析图5教科书第7页中最上面的四幅图。(从四个角度去观察:从低处看路、从高处看路、从左边看路、从右边看路。这是第二节课

内容不做深入分析)

小组讨论: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视觉变化?

师生共同总结:从不同的角度看,观察的位置发生变化,会产生不同的透视现象。

3、欣赏作品,联想创作

4、教师演示,拓展思路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

创作一幅能表达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关于路的画,发挥你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人物交通工具等,让画面变得更丰富生动。

(四)展示与评价阶段

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等,找出优点,指出不足和改进方法。

(五)师生共同总结今天学到的透视现象,鼓励学生平时多多观察、分析看到的事物,爱动脑,多思考,从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去探索,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和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