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1课标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_3
人教2011课标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_34
第3课远去的路课时 2教学目标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并能运用所学视觉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副有路的风景画。
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教学重点绘画或拼贴一副以鹿为主题,具有视觉现象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通过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路,懂得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展示设备学生:第一课时:铅笔彩色笔(水彩笔、油画棒)等第二课时:剪刀、胶水、双面胶等工具。
彩色纸、皱纹纸等各种纸材或生活中可以利用的废旧纸或布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可以轻易地在画纸上画出上下左右,而要画出真实的前后关系则显得困难重重。
远古时候,画家一直为无法表现真实的空间关系而苦恼。
埃及壁画中世纪绘画绘画是一件神奇的事,一旦你掌握了一定的透视技巧,就可以在平面的画纸或画布上表现出具有深远感的三维空间效果。
看教师演示。
教师可用一到两分钟快速在黑板上演示一幅有行道树的远去的马路速写,引起学生好奇。
(只看效果,先不分析规律)二、了解规律,欣赏名画展示一幅具有明显远近效果的马路照片。
我们经常走在马路上,看到的情景是否和这张图片相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近处马路到了远处有没有变化?马路两旁的树木有没有变化?路上的行人远近有何变化?学生回答。
一学生到屏幕前指出看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总的来说就是近大远小。
看画家如何画远近关系。
欣赏法国画家西斯莱《塞夫勒道路》霍贝玛《米德哈尼斯的林荫道》结合名画欣赏,说说画家表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欣赏课本P7最上方四幅马路效果图,看看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一、学生练习练习要求:运用所学知识,画一条有视觉现象的远去的路。
六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第3课 远去的路》人教 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风景画的画法和基本构图方式。
2.学生能够根据主题和情境自主绘画,并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创作出符合主题的作品。
3.学生了解画面中颜色的搭配和表现作用。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绘画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让其了解艺术作品对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3.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了解风景画的构图方式。
2.学生通过创作实践,能够运用基本颜色和技能来表现画面中的情感和主题。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2.互动探究3.学生创作1. 导入提问学生们曾经看过的有意思的风景画,让学生们谈谈这幅画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和联想。
2. 学习风景画基本构图通过讲解风景画的构图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构图中各个部分的重要角色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学生设计一个合理的构图。
3. 深度解析《远去的路》通过讲解《远去的路》这幅风景画的构图方式和色彩搭配,教师引导学生们理解图中表达的主题和意境,激发学生们对美的感受和表达兴趣。
4. 探究画面中的颜色表现作用引导学生们观察画面中的颜色搭配和运用方式,分析色彩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们理解到画家是如何用色彩来表达情感和主题的。
5. 学生创作让学生们根据主题和观感到的情境,自主创作一幅风景画,并运用课上讲解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6. 展示作品鼓励学生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互相交流欣赏,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体会。
六、教学评价根据学生作品的创意性、表现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来进行评价,让学生们知道自己在何处需要继续努力,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们对风景画的构图方式和色彩的表现作用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学生们也进一步了解了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题,提高了自己的美学素养和艺术表达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本课程对学生们的绘画基础要求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去的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去的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远去的路》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道路由近及远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和学习透视知识。
通过道路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透视现象非常浅显和便捷,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由此及彼,道路两旁的路灯,树木,建筑物也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内容,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本课设计的思路。
学情分析:透视现象从三年级就开始让学生渐进的理解,因为有了足够的认知经验,到六年级,学生已经非常轻松的能说出生活中的很多透视现象,但是要引导学生将透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构思。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学具:课本、彩笔、作业纸教具:课件、模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透视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立体空间形象思维能力。
能够创作一幅表现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绘画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感受生活中客观物象所呈现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用自己身边的材料制作小学具,认识教材中的示意图。
难点:对近大远小透视规律的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运用。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学习用具准备情况,组织好学生纪律。
二、导入新课出示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老师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模型。
根据学生观察结果教师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1请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这一现象(学生回答)。
3.看画家如何画远近关系。
(课件图片欣赏)欣赏法国画家西斯莱《塞夫勒道路》霍贝玛《米德哈尼斯的林荫道》4.结合名画欣赏,说说画家表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1)路的变化(2)树木的变化(3)电线杆的变化5.教师小结:近大远小、是透视现象。
6.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的现象。
(欣赏图片)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其他的透视现象吗?请举例说明。
7.教师小结什么是透视现象:外界的物体透过瞳孔投射到眼睛的视网膜上,就会出现远处的物体小,近处的物体大这一现象,其实外界物体的尺寸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由我们的视觉、错觉造成的,我们把它叫做近大远小。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课件
其他内容
面 课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欣 赏
制 作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课 后 拓 展
其 他 内 容
精品文档 欢迎下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课 后 拓 展
其 他 内 容
范例欣赏
封 面 课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欣 赏
制 作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课 后 拓 展
塞夫勒道路(油画) 1873 西斯莱(法国)
其 他
内
容
范例欣赏
封 面 课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欣 赏
制 作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封
面
课
义务教育教科书 美术 六年级上册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第3 课
欣 赏
制
作
远去的路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课 后 拓 展
其 他 内 容
封
教学导语
面 课 题
教 学 导 语
范 例 欣 赏
在自然界中,我们所见的景物都是近大
制 作
方
法
远小、近宽远窄。本来宽广的路,会慢慢消
学 习
提
示
失在远处的地平线上。
范 例 欣 赏
制 作 方 法
学 习 提 示
学 生 作 品
学 习 要 求
站在低处看
站在高处看
站在左边看
站在右边看
课 后 拓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 第三课《远去的路》教学课件
Y UA N Q U D E L U
塞夫勒道路(油画)
思考:
在大自然界中,离你远与近的景物有么变化规律? 近大远小 近宽远窄 近实远虚
学生讨论: (1)通过这几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2)欣赏观察图片(了解马路,地铁站近大远小,近
宽远窄的消失现象)这种现象我们称它为透视现象。 (3)视平线的概念是什么? (4)心点是什么?
视平线
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透视中,在视平线以上的物体是近大远小,视平线以 下的是近小远大。
心点
心点是位于观察者正前方透视视觉中心的消失 点。心点是眼睛正对的一点,必须交织在视平 线上。
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远小的原理
我来动手做一做!
1.凸显透视的变化规律来表现(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 低远高的变化)
2.注意色彩的搭配 3.尝试自己创作
4.画出视平线,心点,消失线,用透视的原理画出“远去 的路”
作品欣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 远去的路教案与教学反思精品教案
第3课远去的路教案与教学反思课时 2教学目标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并能运用所学视觉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副有路的风景画。
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教学重点绘画或拼贴一副以鹿为主题,具有视觉现象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通过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路,懂得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展示设备学生:第一课时:铅笔彩色笔(水彩笔、油画棒)等第二课时:剪刀、胶水、双面胶等工具。
彩色纸、皱纹纸等各种纸材或生活中可以利用的废旧纸或布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复习导入课件出示以前的写生作品,回顾以前学过的写生知识,提示在写生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视觉现象来描绘物体。
引导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在练习纸上画一条由近到远的道路。
分析学生的练习作业中的透视运用,导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了解规律,欣赏名画展示一幅具有明显远近效果的马路照片。
我们经常走在马路上,看到的情景是否和这张图片相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近处马路到了远处有没有变化?马路两旁的树木有没有变化?路上的行人远近有何变化?学生回答。
一学生到屏幕前指出看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总的来说就是近大远小。
看画家如何画远近关系。
欣赏法国画家西斯莱《塞夫勒道路》霍贝玛《米德哈尼斯的林荫道》结合名画欣赏,说说画家表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欣赏课本P7最上方四幅马路效果图,看看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一、学生练习练习要求:运用所学知识,画一条有视觉现象的远去的路。
学生练习,教师辅导二、作品展示与评价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来评价。
找出有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办法。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去的路》教学课件
远去的路
学校: 教师:
这种现象叫透视现象
近(大)远( 小) 近(高)远( 低) 近(宽)远(窄)
介绍两个新朋友
“找找我在哪里”
嗨,小朋友 们,我叫视平线, 是与你眼睛平行 的一条水平线, 平视时我与地平 线重合。
嗨,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消 失点,随着视线 的延伸,景物会 逐渐聚于一点, 这个点就是我, 你能找到我吗?
学习提示: 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站在低处看
站在高处看
站在左边看
站在右边看
小试身手: 一起创设情景画说说1.作者?2.作品名称?
3.画面中描绘了 什么内容?
4.通过观察,找 出其中的透视现 象?
小朋友的作品
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远去的路》课件
第3 课
远去的路
范例欣赏
塞夫勒的道路(油画) 1873 西斯莱(法国)
范例欣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新线(油画) 现代 韦启美
生活中
近大远小、近宽远窄
的视觉现象
学习提示
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站在低处看
站在高处看
站在左边看
站在右边看
作品赏析
作业
作业要求:
利用生活中近大远小的现象。 用大小的树,道路,路灯,房子,人物等元素。 完成一幅符合透视现象的画。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3课 远去的路》 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版课程概述《第3课远去的路》是六年级美术上册的教学内容之一。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种绘画技法——透视。
透视是人们在绘画中所使用的一种方法,即用数学的原理和规律,把画面转换为看起来更加真实、更加立体和逼真的画面效果,是绘画中最重要的基础技法之一。
在本节课堂中,学生将通过学习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通过实际的绘画实践活动,达到对透视技法的掌握和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了解透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透视的技法。
2.通过实际的绘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表达、想象、创造能力。
3.了解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感受透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和技法。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透视的应用技巧。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教师介绍“透视”这一绘画技法。
2.学生通过观察画布上的画面,感受其中的透视效果。
第二步:学习透视基本原理和规律1.学生通过课本中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教材资料,了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和技法。
2.教师在黑板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第三步:学生进行实际绘画实践1.教师提供不同的绘画素材,如方格纸、铅笔、彩笔、立体图形等。
2.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素材,在画布上进行绘画实践,体验透视技法的应用。
第四步:学生观察生活中透视的应用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寻找生活中透视的应用。
2.学生可以通过拍照、收集、绘画等方式,记录生活中的透视场景。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和回顾。
2.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和收获。
教学评价本节课堂融入了生活元素,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了多种不同的教学形式,如画画、观察、拍照、收集等,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美术 Appreciation ability.。
人教2011课标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_33
《远去的路》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2、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具学具:范图、作业纸、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1、导入: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观察到了什么规律?生:近大远小。
2、新授:(1)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去的路》的基本规律。
(出示课题:远去的路)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2)什么是透视呢?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3)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4)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学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5)教师示范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4)整理画面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四、作业展示(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
(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2)、老师统一点评。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版
-构图的理解:构图对于作品的视觉效果有直接影响,但学生对构图的原理和技巧掌握不足,容易导致作品显得单调或失衡。教师应通过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构图原则。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道路在美术作品中的基本概念和象征意义。道路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线条,它还象征着人生的历程、时间的流逝等。在美术作品中,道路可以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来表达这些深层的含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教材中的作品《远去的路》。分析画家如何运用线条、色彩和构图来表现道路的主题,以及它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1.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通过分析教材中的美术作品,掌握道路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提高对美术作品的解读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法创作出富有个性化和创意的道路主题作品,提升美术创作技能。
3.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通过欣赏和创作活动,学会从多角度评价美术作品,形成独特的审美观。
-讨论道路在美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人生道路、成长历程等。
2.学习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表现手法,创作一幅以“远去的路”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掌握线条的粗细、曲直、交叉等表现方法,以及色彩的冷暖、明暗、对比等运用。
-了解构图的原理,如平衡、对比、节奏等,使作品更具艺术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道路主题的作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观察和分析教材中的《远去的路》,他们开始注意到线条、色彩和构图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我想,这就是美术教育的魅力所在,堂上,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道路的象征意义,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一点。在实践活动环节,我鼓励学生们大胆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创作中。看到他们认真讨论、用心绘画的样子,我感到很欣慰。
人教小学美术六上《第3课远去的路》PPT课件
视平线
消失点
消失线
这两种透视现象有什么不同?
透视现象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位置,透视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正 面观察物体时会产生一点透视现象,侧看物体时会产生两点透视现 象,从极高或极低处看物体时会产生三点透视现象。
一点透视现象
一点透视图
绘画时,需考虑不同的透视现象而采用相应的 透视法,其中以一点和两点透视法较为常用。
平面
立体空间
用色彩也可以表现立体空间感!
透 视: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表 现立体空间的方法。
远去的路
看图思考(点击小图看大图)
近处与远处有什么变化? 说说自己的感受。
回 小
《法国风光》 摄影作品
图
回
小 图
《河道》 摄影作品
Unit 1 Drawing Development
《江南水乡》 摄影作品
以及交通工具等,让它变得更美。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近大远小的现象? 透视现象有哪些规律呢?
以树木为例,观察近处与远处的变化,找一找有哪些透 视现象?
近( 高)远(矮), 近( 宽)远(窄), 近( 疏)远(密)。
透视的基本规律: 近( 大)远(小), 近( 实)远(虚)。
消失点
视平线
所有柱子等逐渐变小集中到一点 然后消失。
两点透视现象
两点透視現象
消失点
消失点
两点透视图
二种基本的透视:平行透视 和成角透视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一点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
成角透视:又叫两点透视,两点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林间小道》 作者 : 霍贝玛 国家 [荷兰]
有趣的透视现象
作业要求:
远 小 的寻。透找视生效活果中,熟再悉充的分具发有挥透你视的现想象象的力画给面它,添表加现上出人近物大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3课远去的路-人教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道路景象,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识别和表现能力。
2.提升美术表现技能: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手法,创作出具有空间感和视觉冲击力的道路场景作品,增强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远去的路》这一课的内容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在学习如何运用线条、形状、色彩描绘道路景象时,积极投入,课堂氛围活跃。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在回答问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线条、形状、色彩的协调运用和画面构成的合理性。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示例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构建空间感和创作个性化的作品。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道路景象描绘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线条表现道路的曲折。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在掌握知识点方面的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适当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在课后加强辅导,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详细点评,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4.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审美情趣。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简单的绘画练习,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线条、形状、色彩在创作中的应用。
六年级美术上册《远去的路》PPT教学课件,共12页
①
②
远去的路 ——用路描绘故事 表达情感
凌晨 大树和白雾 工人车辆出出入入 那是爸爸上班的路 无论多么辛苦 您从来不会流露
《工厂里的马路》
用路描绘身边的故事,回忆“自己走过的路”
或“印象深刻的路”,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温馨提示: 1.主题突出,表现出路的深远感。 2.色彩搭配协调。
·我想评价的作品是
远去的路
由近及远观察这条路,看一看汽车、路面、路灯都有哪些变化?
视平线
消失点
塞夫勒道路(油画) 1873年 西斯莱(法国)
站在低处看
站在高处看
站在左边看 站在右边看
塞夫勒道路(油画) 1873年 西斯莱(法国)
初踏黄金路 ( 版画 ) 现代 李焕民(中国)
学生作品欣赏 《通向远是
,
还可以改进的地方是
。
人教2011课标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_17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远去的路》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道路由近及远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和学习透视知识。
通过道路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透视现象非常浅显和便捷,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由此及彼,道路两旁的路灯,树木,建筑物也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内容,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本课设计的思路。
学情分析:透视现象从三年级就开始让学生渐进的理解,因为有了足够的认知经验,到六年级,学生已经非常轻松的能说出生活中的很多透视现象,但是要引导学生将透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构思,还需要教师多引导。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学会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道路的变化,由此及彼,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中其他物体的透视变化。
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欣赏图片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问题:ppt中描写什么的?石径什么意思?师生交流后,共同总结出:小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远去的路》。
二、导入新课1、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生:近大远小。
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去的路》的基本规律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远去的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所涉及的是典型的美术基础知识透视,主要学习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实远虚的透视变化规律。
但是在小学美术六年级对类似需要逻辑推理的美术知识主要是感受和体验。
所以,通过让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回忆生活中的感受,对近大远小的道路变化有准确认知的同时,欣赏艺术作品中是如何利用近大远小的变化表现出空间感的,并能简单区分视平线、透视线、消失点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伸向远方的路,了解绘画透视规律远近距离感是怎样产生的,并在平时的绘画中加以运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力等美术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知识
教学思路:本课知识点就是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空间关系,运用视平线、消失点、透视线等知识点绘画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围绕这一知识点,可采用“观察—演示—欣赏—尝试”的教学策略。
一是通过观察绘画作品、自然界中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发现、分析、总结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从而培养学
生学会观察及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二是通过教师演示具有视觉现象的笔直大路和蜿蜒小路,可进一步形象直观地了解视觉现象的变化,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蜿蜒的小路的透视现象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
三是通过欣赏名家或学生优秀的体现视觉现象有路的风景画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四是通过尝试让学生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
学具准备:PPT 风景图片铅笔涂色颜料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情景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每天上学、放学最熟悉的景物是什么?
2、出示PPT、观察图片(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路的照片如:树林,河边路、草原路等),问题:我们看到的道路有一个什么共同现象?
师生交流后,共同总结出:两条平行的路边越来越近。
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感觉会很宽、相反,离我们远的会感觉很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视觉现象,出示课题——《远去的路》。
(师板书)
(二)发展阶段
1、展示图片,分析问题
①欣赏关于路的风景绘画图片(意图:路除了照片还可以是绘
画作品)与名族柱图片分析柱子的远近带来的大小变化。
问题:在大自然中,离你近和远的景物、有什么变化规律?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运用观察、发现、分析的方法,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
屏幕出示结论
(透视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
②观察生活中的图片,启发学生谈一谈生活中见到过的近大远
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
引出消失点知识并分析讲解。
消失点定义:如当你沿着公路线去看两条边,
去看两边排列整齐的树木时,两条平行的路边和两排树木连线交与很远很远的某一点,这点在透视图中叫做消失点
2、讨论,分析图片找出消失点、透视线以及如何运用透视的
特点作画
欣赏图片:了解视平线、消失点、透视线。
消失
点
视平线
透视线
(教师黑板演示:注意三者之间关系,消失点在视平线上,透视线无限延长连接消失在消失点上。
)
问题:如何运用透视的特点作画呢?
观察图2、3分析两幅从不同角度观察,眼前的树木发生了怎样的视觉变化?
师生师生共同总结:从不同的角度看,视平线、消失点、透视线都有变化,产生不同的透视现象。
分析图5教科书第7页中最上面的四幅图。
(从四个角度去观察:从低处看路、从高处看路、从左边看路、从右边看路。
这是第二节课
内容不做深入分析)
小组讨论: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视觉变化?
师生共同总结:从不同的角度看,观察的位置发生变化,会产生不同的透视现象。
3、欣赏作品,联想创作
4、教师演示,拓展思路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
创作一幅能表达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关于路的画,发挥你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人物交通工具等,让画面变得更丰富生动。
(四)展示与评价阶段
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等,找出优点,指出不足和改进方法。
(五)师生共同总结今天学到的透视现象,鼓励学生平时多多观察、分析看到的事物,爱动脑,多思考,从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去探索,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