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开拓与开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矿井开拓与开采

2.1 煤层埋藏及开采条件

2.1.1 地质构造及特征

1、地层及地质构造

(1)地层特征

矿区地表出露的主要地层为第四系(Q)、石炭系下统摆佐组(C1b)、上司组(C1s)、旧司组(C1j)、详摆组(C1x)、汤耙沟组(C1t)。由新至老简述如下:1)第四系(Q)

黄色、黄褐色粘土、亚粘土及植物根系,含砾砂、砂岩、泥岩碎块,主要分布在缓坡及沟谷地带,厚0~20m。

2)摆佐组(C1b)

地表掩盖强烈,未出露完全,地层剖面仅测制其底部地层;浅灰、灰白色厚层至块状燧石结核灰岩,顶部为细晶白云岩。以白云岩与下伏上司组泥晶灰岩分界。厚大于40m。

3)上司组(C1s)

上部灰岩页岩段:岩性主要由灰色中厚~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泥质灰岩、黑色页岩组成。含燧石条带或团块。含丰富的动物化石,主要有双壳类、珊瑚等。

中下部砂岩页岩段:由石英砂岩、页岩组成,以页岩为主,中夹多层泥质灰岩薄层,底为细粒石英砂岩。

下部灰岩段:主要岩性组合为泥晶灰岩、泥质灰岩夹页岩,以泥晶灰岩为主,含燧石团块,产丰富的动物化石,主要为双壳类、菊石、珊瑚等。

底部为泥质灰岩,与旧司组页岩分界。本组厚420~500m左右。

4)旧司组(C1j)

分布于矿区南西部,岩性以深灰~灰黑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黑色页岩、泥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以底部中厚层状泥晶灰岩、泥质灰岩与下伏祥摆组页岩分界,属整合接触。本组厚约150~210m。

下部以泥质灰岩与页岩组成,向上页岩增多。中部以泥质灰岩及泥晶灰岩为主,夹页岩薄层,含少量燧石团块,产双壳类化石。上部以页岩夹泥晶灰岩为主,含燧石团块。

5)详摆组(C1x)

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以页岩、砂岩为主,上部夹泥灰岩(或泥质灰岩)薄层。厚230~452m。含煤8~9层,单层煤厚0.1~1.90m,多以煤线及透镜体产出。根据岩性组合及含煤特征可分为三段。

第三段(C1x3):厚140~204m,平均厚172m,主要岩性组合为:中~厚层状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薄煤层及煤线组成,含菱铁矿团块及条带。

上部主要岩性黑色页岩夹泥质灰岩,含少量菱铁矿团块,产双壳类、腕足、珊瑚等化石。

中部主要为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局部夹石英粉砂岩薄层,含较多菱铁矿团块及条带,厚度较大,岩性单一。

下部主要由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煤层组成,含煤层三层:M1、M2、M3;其中M3为局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不可采。

以底部M3煤层底板石英砂岩与下伏页岩分界,标志清楚,属整合接触。

第二段(C1x2):厚125~215m,平均厚度170m,主要岩性组合为: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组成旋回性韵律。上部夹薄煤层或煤线,页岩中含菱铁矿团块及条带,产双壳类,海百合化石,以及生物遗迹化石。以底部厚层状石英砂岩与下伏页岩、砂质页岩分界,标志清楚,属整合接触。

第一段(C1x1):厚113~147m,平均厚130m,为主要的含煤段,主要岩性组合为: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煤层或煤线。产双壳类、海百合化石,生物遗迹化石,以及碳化植物茎叶化石碎片等。

矿区含煤层八层,有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三层,编号为M5、M5、M9。M5、M9在矿区内较为稳定,属全区可采煤层,M3为极不稳定煤层,属局部可采煤层。

6)汤耙沟组(C1t)

本组总厚560.2m。主要岩性为灰~深灰、灰黑色中厚—厚层状致密灰岩及结晶灰岩,下部夹硅质灰岩、页岩、炭质页岩;顶部为泥质灰岩,局部为燧石结核。自下而上颜色变浅,硅质含量减少,泥质成分增多。产丰富的动物化石。主要有双壳类、珊瑚、腕足、海百合等。

(2)地质构造

矿区主要构造单元为六盘水断陷威宁北西向构造变形区,主要构造形迹位于龙街向斜南部扬起端与北西向翻努背斜交汇部位,总体呈单斜构造,次级褶皱不发育。地层总体走向近北西西,倾向南西,地表倾角10~39°,一般10~20°左右。矿区共发

现断层13条,在南西部老锅厂以南一带,特别是浅部大小断层较多。

1)褶皱构造

翻努背斜:位于矿区北东,轴向310~320°,核部地层为上泥盆统地层(D3)。因翻努背斜位于拟建矿井边缘,对煤层开采影响不大。

2)断裂构造

F1断层(呢起崖断层):位于矿区外北东部,断层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全长近5000m,倾向南西,倾角较陡,断于汤粑沟组灰岩之中。为区域性正断层,该断层对本矿区范围内煤层无直接影响。

F2正断层发育于矿区东部,走向100°~120°,倾向北东,倾角约70°,落差20-40m。对井下的开采有一定影响。

F3断层:位于矿区北东部,呈北西南东向延伸,北西起于山后头汤粑沟组灰岩,推测与F4相交。向南东延伸,斜穿矿区后在王家院子逐渐减弱,消失于旧司组灰岩之中,全长3800m。断层倾向北东,倾角较陡推测大于60°。是一条南西盘(下盘)下降,北东盘(上盘)上升的逆断层。受此影响,在锅泥沟附近造成区内各煤层错断。井下见该断层上盘煤层下挫近30m,对矿区东部煤层影响较大,造成对煤层的连续性破坏。

F4断层:位于矿区西部边界处,呈北东~南西延伸再转向近南北向,全长近4500m。断层倾向西,倾角约45°。断层沿地层倾向切割矿区所有地层,造成煤层错动变形,据地表岩性判断短距在60m以上,上盘(西)上升,为逆断层,断层向南东方向逐渐减弱,南东不消失于上司组灰岩中。下一步有待查明该断层对煤层的影响程度,本次以该断层作为矿区西部自然边界。

F5正断层发育于矿区南部,走向30°~50°,倾向北西,倾角约70°,落差20~40m。断层沿地层倾向切割矿区所有地层,造成煤层错动变形,对矿区东部煤层影响较大,造成对煤层的连续性破坏。对井下的开采有一定影响。

另外ZK9-1、ZK1-1钻孔中均揭露了次级小断层。

综上所述,区内受以上断层影响,发育较多次级小断层,其断层走向多为北东至南西向,这些次级断层对煤层的稳定性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矿区总体属单斜构造,地层倾角平缓至中等,区内褶皱构造发育,大小断层较为发育,断层走向以北西向为主,并伴生较多次级小断裂,对煤层的稳定性、连续性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造成煤层的重复或缺失,其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

2.1.2 煤层及煤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