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后对中国公民社会的理解
公民社会
根据帕特南的研究,他最后将影响民主有 效运转和治理绩效的关键因素归结为以下 理论模式: 社会组织+公共参与=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信任合作=社会资本
[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 中文版,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案例2.加拿大蓝桥事件
英属哥伦比亚省在加拿大西部, 省会维多利亚是个海滨城市。 2009年4月,市政委员会通过 一项议案,准备投资6-7千万加 元,修建一座新桥,来代替已有 80多年历史的詹森街大桥 (俗称蓝桥)。据说,这是该 市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工程 项目。对此,市民们纷纷质疑: 为什么要建一座新桥? 这么大 的投资,钱从哪儿来?花得值不 值?旧桥难道已经不能维修利 用了吗?
市民与市政府的互动
市民:带头人发起反对,在当地电台、电视台、 报纸上积极参加讨论,表达反对的声音,建立专 门网站扩大影响,发起万人签名反对活动,要求 全市市民公投表决建桥方案。 政府:组织专家巡回演讲,化解疑惑,利用当地 电台、电视台、报纸宣传政府意图与承诺,建立 专门网站向公众提供更多细节和信息,做市民安 抚工作,应民众请求举行全民公投。
经验二
要对国家权力起到切实的制衡作用必须有公民社会。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托克维尔指出,“以社会制约权力” 是除了三权分立之外另一种制衡公共权力的重要、有 效方式,其实质就是以公民社会制约国家权力。 亨廷顿指出:公民社会“制约国家权力,从而为实现 社会对国家的控制以及作为这种控制最有效方式的民 主制度提供了基础”。单个的、分散的公民经由各种 团体、组织、媒介积聚成强大的力量,可以对公共权 力形成更为强有力的制约,从而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 监督。
争论:中国有真正的公民社会吗?
悲观派:清华大学孙立 平为代表,认为目前还 不存在公民社会 乐观派:中央编译局俞 可平、何增科、北大 高丙中、清华王名、 贾西津为代表,认为 中国公民社会已经出 现,茁壮成长。 公民社会2.0版
中国的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
中国的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张镇镇(上海大学社科学院,上海 200444)摘 要:“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的英文对应词都是civil s ociety,但实际上“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意指不同的组织和领域。
在当今中国,公民社会指的是享有公民权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共同体,指向政治领域;市民社会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人生活领域和社会组织,指向经济领域。
关键词:公民社会;市民社会;公民;市民;政治社会;经济领域中图分类号:D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847(2010)06-0004-03本文系上海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公民精神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发展”(基金项目:A.16-0116-09-701)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张镇镇(1981-),女,山东滨州人,上海大学社科学院2007级博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前学界对公民社会和市民社会的研究中,认为“公民社会”和“市民社会”都是对同一英文civil s ociety的不同译法,只是有些微差别,“市民社会”是最为流行的术语,也是civil s ociety的经典译名,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中译名。
但这一术语在实际使用中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贬义,传统上一直把它等同于资产阶级社会。
“公民社会”是改革开放后引入的对civil s ociety的新译名,是一个褒义的称谓,它强调civil s ociety的政治学意义,即公民的政治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喜欢使用这一新的译名。
不少学者实际上交叉使用公民社会和市民社会两种译法,前者强调civil s ociety的政治学意义,后者着重于其社会学意义。
[1]实际上,“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虽然都来自于英文civil s ociety,但实际上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意指的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得到说明:一、从构成主体看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的本质区别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承担者。
电大社区治理自测题
第一次自检自测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4分)1、一位社会学家在1887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来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这位社会学家是谁 A.亚里士多德 B.霍布斯 C.滕尼斯 D.帕克参考答案:C2、美国学者在1978年提出了社区的五项功能,分别是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
这位美国学者是谁A.华伦 B.桑德逊 C.滕尼斯 D.亨利参考答案:A3、我国学者在1985年提出了社区的八大功能说,认为社区包含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卫生功能,社会功能,娱乐功能,宗教功能,福利功能。
这位学者是谁A.夏建中 B.徐震 C.俞可平 D.史柏年参考答案:B4、下面哪项不是农村社区的功能A.经济功能的市场化和行政化 B.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情理性 C.社会互助和保障功能的继续维持D.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多元化参考答案:D5、下面哪项是当代城市社区的功能A.经济功能的市场化和行政化 B.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弱化C.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日益冲突D.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连贯性参考答案:B6、法国社会学家在1893年著作完成《社会劳动分工论》,他是谁A.迪尔凯姆B.滕尼斯C.韦伯D.帕森斯参考答案:A7、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创建了一种理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的主流理论模式,这种理论的名称是A.文化功能主义 B.社会功能主义C.系统功能主义D.信息功能主义参考答案:C8、现代化不包括A.工业化 B.城市化C.理论化 D.感性化参考答案:D9、中国城市社会自1949年以后,逐渐形成了什么样的组织模式和社会管理方式A.单位制 B.人事制 C.劳资制 D.企业制参考答案:A10、我国城市社会中和单位制想配合的是一种什么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A.城市街居组织模式B.办事处组织模式 C.依附关系组织模式D.分配组织模式参考答案:A多选题:(共8题每题4分)1、社区的基本要素有哪些A.人口 B.地域 C.社会互动 D.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参考答案:A B C D2、按照美国学者法林提出了三种社区类型,是哪些A.地理社区和空间属性的社区B.精神社区和物质社区C.身份和利益社区 D.个人网络社区参考答案:A C D3、社会学家亨特和沙特斯根据居民认同感的程度把社区分为哪些类型A.面对面的街区B.具有共同感的邻里关系 C.标准社区 D.扩大的社区参考答案:A B C D题目分析:这事根据人们之间的联系强度进行的社区分类,属于基础知识。
心得体会:对“公民社会”思潮应保持政治上的警惕
对“公民社会”思潮应保持政治上的警惕当前,“公民社会”思潮在我国思想领域仍有影响,并努力证明自己的正当性。
辨识这一思潮,需要把握它的思想背景和主要观点,以认识其政治实质。
我国“公民社会”思潮的产生背景“公民社会”是西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古已有之的理论范式,包括黑格尔和马克思在内的很多思想家都曾讨论过,但各自的理解不同。
20世纪里这个范式一度淡出现代政治理论领域。
到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重现研究的高潮,主要基于三分法,将公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并列为社会的组成部分。
这种理解不仅突出其在政治权利层面蕴含的要求,强调公民的政治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而且赋予其组织化、制度化特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推销西式民主和“普世价值”的“标配”,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由此形成世界性的公民社会思潮,以致“公民社会思想在任何关于民主化的讨论中都处于中心地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在客观上提出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建设的理论需求。
面对中国社会领域的现实需要,一些人将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引入,以推动中国社会的“重构”。
在此过程中,出现对西方理论的盲目推崇,陷入以外国理论裁剪中国现实的窠臼,不仅把“公民社会”作为讨论我国民主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基本范式,也将它作为批判当代中国现实的武器,对“公民社会”思潮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公民社会”思潮的政治诉求西方公民社会理论流派纷繁,在“公民社会”的内涵、构成要素、价值原则、实现条件等问题上都缺乏共识,公民社会理论中很多观点、结论也饱受质疑和批判。
我国“公民社会”思潮把西方的社会结构视为通用模板,以此为标准设计我国“公民社会”,并借此表达鲜明的政治诉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选择性描述国家—社会关系模式。
国家—社会关系问题是公民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
西方学术界对此的描述是多样化的,包括“公民社会制衡国家”理论、“公民社会对抗国家”理论、“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理论、“公民社会与国家共生共强”理论、“公民社会参与国家”理论等。
浅论当前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环境——读《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有感
环境迫在眉睫。
关键词 : 公民社会 ; 制度环境 ; 发展环境
文 章 编 号 :7 — - 0 3 — 7 - (0 00 - 9 - 2 9 8 7 8 76 7 1 02 1 )3 0 7 0
收稿 日期 :0 0- — 1 2 1- 7 2 - 0
科 学 合 理 的 分 类 标 准 。近 年 来 国 内 学 者 提 出 了 多 种
分类方 法 。
( ) 乏政 府 明确定位 二 缺 由 于 当 前 我 国 x- 民 社 会 的 研 究 尚 处 于 起 步 阶 , J  ̄ 段 , 公 民社 会 的 研 究 不 深 入 , 此 政 府 机 关 不 能 够 对 因 充 分 的 看 到 公 民 社 会 对 于 中 国 特 色 政 治 制 度 建 设 中 的 重 要 作 用 , 面 的 看 到 了 公 民社 会 的 消 极 的 方 面 , 片 不 论 是 专 家 学 者 , 是 政 府 官 员 , 承 认 没 有 正 确 认 还 都
一
、
文 章 内容 简 要 概 述
文 章 的 最 后 部 分 强 调 了 应 该 从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为 公 民社 会 的 发 展 创 造 良好 的 制 度 环 境 : 政 府 部 门 应 该 端 正 态 度 ,与 公 民 社 会 对 社 会 政 治 事 务 实 行 合 作
《 国公 民社 会 的 制度 环 境》 分 为 四个 部 分 , 中 共 开 篇作者 用 了大部 分 的篇幅描 述 了与 公 民社会 相关 的众 多 相 关 概 念 , 出 公 民社 会 是 国家 或 政 府 系 统 , 指 以及 市 场 或 企 业 系 统 之 外 的所 有 民 间组 织 或 民 间 关 系 的 总 和 ,它 是 官 方 政 治 领 域 和 市 场 经 济 领 域 之 外 的 民 间 公 共 领 域 , 其 基 础 和 主 体 是 各 种 各 样 的 民 间
公民社会
一、公民社会1、含义: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还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处于“国家”控制之外的民间领域,由公民个人自主行为或自由公民的合作行为组成;二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实际上就是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公民个人自由与基本权利不受侵犯、公共决策由自由公民多数决定等这样一些规则组织起来的现代社会的代名词。
2、来源:“公民社会”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指的是“城邦国家”或“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合法界定的法律体系之下结成的伦理--政治共同体”。
3、中国公民社会产生: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是单质构造、二层结构、计划经济、单位制度的国家。
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国家政策的改变、民营经济的新生、新社会群体的出现、社会进入转型时,所有这些变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使得过去几十年内形成的“国家—民众”二层结构开始分化为“国家—民间社会(公民社会)—民众”三层结构。
发展程度: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与社会变迁之后,中国的公民社会已经初具规模,处于初步的正在发展中得公民社会。
其重要的特征是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中等收入阶层正在形成,中介组织逐步发育,社区自治不断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逐渐增加。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制度安排存在严重缺失、社会结构两极化较为严重,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不够快、民间资本的大量流失、社会道德基础脆弱,诚信成为最稀缺的社会资源、公民意识总体上来说还比较薄弱。
二、政党制度1、含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党: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的社团。
有四种涵义:一是指居民基层单位;二是指至亲好友;三是指有首领的群体;四是由以上含义引申取来的政治上的官僚帮派的勾结政党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整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
论NGO在中国的发展
NGO在中国的发展摘要:在国际上,以非营利、非官方为特色的NGO组织在环保、卫生、慈善和公共事务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NGO在我国的出现时间还相对较短,在政策法规、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上不甚明确,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在本文中,通过分析我国NGO 组织的发展历程、现行状况,找出阻碍NGO发展的障碍,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NGO 问题分析组织发展路径探讨NGO,是英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社会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
NGO与政府的区别在于:它不靠权力驱动,也不是经济体,尤其不靠经济利益驱动。
它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
NGO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始于20 世纪80 年代,随着全球人口、贫困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发现仅仅依靠传统的政府和市场两级还无法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一种回应,NGO 迅速成长并构成社会新的一级。
大量的社会学家将NGO称为政府和社会之外的第三部门,认为NGO 的兴起是对传统的政府——社会二元社会结构的颠覆,从而形成了新的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三元社会结构,而且未来社会中NGO 的作用会越来越大,甚至在很多领域分担政府的职能,比政府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这些变革带来了很多积极的正面效用,但也由此带来新的社会问题与矛盾。
如何妥善处理这些社会问题与矛盾,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1。
为此,必须探索新的治理模式。
NGO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它的发展与完善在协调社会利益主体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具有政府与市场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将成为经济、政治、社会变革中的助推器一、NGO在我国的发展概述NGO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总的来看还不很发达,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有相当的差距。
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
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公民社会的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
在公民社会概念的界定部分,分析了公民社会的含义和特征。
在中国公民社会的分类部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组织和活动。
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部分探讨了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对公民社会发展的影响。
接着从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现状、挑战和机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趋势、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
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以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制度环境、发展现状、挑战、机遇、发展趋势、重要性、未来发展建议。
1. 引言1.1 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简介中国公民社会是指在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个领域,由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自发组成的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空间。
它是一个社会自组织和自治的领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受到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领域。
中国公民社会的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传统社会团体、非营利组织、专业协会等。
这些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是指政府对公民社会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
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限制,制度环境对公民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正文2.1 公民社会概念的界定公民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多义性概念,不同学者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公民社会有着不同的理解。
简单来说,公民社会是指在政府和市场之外,由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自发组织起来,参与社会事务并发挥作用的领域。
公民社会强调自由、平等、协作和社会责任,是社会民主化和市场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公民社会的概念界定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公民社会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自发社会组织形式,不同于政府和市场。
公民社会是一个由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构成的网络,包括NGO、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等。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俞可平公民社会和民间组织公民社会就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
《21世纪》:俞教授,我们知道您是国内较早研究公民社会和民间组织的学者之一。
最近一个时期来,“公民社会”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热门话题,但许多读者对这个概念的涵义并不十分了解,您能否解释一下什么是“公民社会”?俞可平:公民社会主要是一个与政治社会(国家)和经济社会(企业)相对应的概念,其主体是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
在我国学术界,公民社会常常又被称为市民社会和民间社会,它们是同一个英文术语civil society的三个不同中文译名。
虽然国内学者目前仍然交叉使用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和民间社会三个术语,但这三个不同的中文称谓事实上并不是完全同义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差别。
“市民社会”是对civil society的经典译名,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中译本。
但这一术语在传统语境中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贬义,许多人事实上把它等同于资产阶级社会,而且容易把这里的“市民”误解为“城市居民”。
“民间社会”最初多为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近代的民间组织时加以使用。
这是一个中性的称谓,但在不少学者特别是在政府官员眼中,它具有边缘化的色彩。
“公民社会”是改革开放后对civil society的新译名,这是一个褒义的称谓,它强调公民的公共参与和公民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喜欢使用这一新的译名。
在我看来,公民社会就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
公民社会的组成要素是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的公民组织,包括公民的维权组织、各种行业协会、民间的公益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同人团体、互助组织、兴趣组织和公民的某种自发组合等等。
由于它既不属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又不属于市场系统(第二部门),所以人们也把它们看作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
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概念虽旧,问题常新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 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极富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概念。
自1990年起在我国知识界一直备受关注。
civil society的汉语表达,除了公民社会外,还有市民社会、民间社会两种常见的不同译法。
“市民社会”是中国大陆1990年初期通行的译法,“民间社会”则主要是台湾的用法。
与“公民社会”这个用语相比较,“民间社会”无法表达出civ il society民间社会概念过于边缘化,突出强调了官民对立和台湾社会的那种自下而上的运动特征,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不具备普遍性(邓正来,1993);“市民社会”几乎被认为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且“市民”从字面上特指城市居民,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而且,无论是“民间社会”还是“市民社会”都无法表达出civil society中公民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这一意涵。
因此,“公民社会”就成了晚近中国较为一致的用法。
一般而论,公民社会乃是指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
“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是一种市场、社会、国家各守其位,各负其责,三者之间保持协调、均衡、互补关系的状态”(张祖桦,2004)。
由于它既不属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又不属于市场系统(第二部门),所以人们也把它们看作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t he third sector)(俞可平,2006)。
在哈贝马斯看来,公民自由地组合在一起,使本是私人的人们形成公众,从而能以群体的力量处理普遍的公共利益问题(哈贝马斯,1999)。
公民社会首先构成了公民个人自由与权利有力的保护屏障。
在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拉尔夫·达仁道夫看来,“自由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亦即立宪国家、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
这句话准确地概括出了公民社会的价值。
公民社会的存在使个人避免以原子化的个人单独地、直接地面对其自由侵害(尤其是来自于公权力侵害)的弱势地位,可以更为有效地抵御和制约这种侵害。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发展
“ 市民社 会包 括各个个人在生产 力发展 的一 定阶段 上的一切 物质 交往 ”∞因而 市 民社 会也 就 是 从 生 , 产和交往 中发 展起 来的社 会 组织 。由于 市 民社 会 这一术语 在实际应用 中带有 一定的贬 义 , 多人把 许
它等 同于资 产阶级 社 会 。“ 民社 会” 我 国改 革 公 是
社会 的观念经 黑 格尔进 入 马克思 的思想 。在 马克 思 看来 , 随着社 会利益分化为私人利 益与公共 利益 两 大相对独立 的体系 , 整个社会就分 裂为市 民社 会 和政 治社会 两个 领域 。前 者 是特殊 的私人 利 益关
系的总和 , 者则 是普遍 的公 共 利益 关 系 的总 和。 后
开放 后对 c isc t 的新译名 , il i y v e o 这是一个 褒义 的称 谓 。在这 里我们 把公 民社 会 当作是 国 家或政 府 之
外 的 所 有 民间 组 织 或 民 间 关 系的 总 和 , 组 成 要 素 其
、
公 民 社 会 (iisc t) 界 定 c lo i y 的 v e
① 马 克 思 , 格 斯 :- 克思 恩格 斯 选 集 > 第 一 卷 )人 民 出版 社 .9 2年 版 . 4 页 。 恩 ( B ( , 17 第 1 ② “ 三 部 门 ” 一 概念 由 美 国学 者 T・ 维 特 等 人 于 17 第 这 列 9 3年 提 出 . 非公 非 私 . 不 是 国家 机 构 也 不 是 私 营企 业 的第 三 类 组 织 。 即 既 51
维普资讯
素 : 统 “ 义 轻利 ” 传 重 的价 值 观 念 根本 无法 抑 制 社
但 其数 量和种 类都 十分有 限 。到 了 2 O世 纪 6 O年 代 , 团的类 别 仍然 十分单 调 , 社 主要 是 工 会 、 年 青 团 、 联 、 协和 工 商联 等 9类群 众 组 织 , 国性 妇 科 全 社 团的数量 不到 1 O个 , 方 性社 团也 只有 6 0 O 地 00
中国公民社会_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
中国公民社会_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引言公民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代表着个体权利的实现与社会公平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公民社会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成就。
本文将探讨中国公民社会的概念、分类及其制度环境,以期深入了解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概念:中国公民社会的内涵与特征公民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与文化中有不同的内涵。
一般而言,公民社会是指在政治体制内,个体与团体通过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和行使权利来实现自身利益及社会发展。
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其特征包括民间组织繁荣、市民意识觉醒、公民参与程度提高等。
分类:中国公民社会的组织形式与领域中国的公民社会可以分为两大领域:政治公民社会和经济公民社会。
政治公民社会包括政治参与、维权和公共治理等方面,经济公民社会则主要涉及市场经济、消费者权益保护等。
在政治公民社会领域,民间组织如非政府组织(NGO)、基金会等为公民提供了积极参与政治及社会事务的平台。
在经济公民社会领域,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等发挥了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
制度环境:中国公民社会的政策与法律保障政策及法律保障是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法律,以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
例如,2016年颁布的《公益组织法》明确了对公益组织的扶持、监督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公益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工会、共建股份制等措施,使得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谐。
挑战与展望: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尽管中国公民社会近年来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公民社会在行动自由、言论自由等方面仍受到一定的限制。
另一方面,公民社会组织的融资与资源缺乏仍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未来,中国公民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同时,公民需要增强自我意识、行使公民权益,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促进公民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研究贾耀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近年来,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
尽管如此,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将从公民社会概念入手,探析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意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公民社会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中国公民社会若干问题研究公民社会(CivilSociety)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概念,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的产物。
目前,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之中,学术界对中国公民社会一些重要范畴和概念还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所以,在讨论中国公民社会的相关问题之前,有必要首先明晰公民社会的内涵与外延。
一、公民社会的概念公民社会,又被称为市民社会或民间社会,它们是英文CivilSociety的三个不同中文译名。
“这三个不同的中文称谓事实上并不是完全同义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差别”。
“市民社会”最为流行,是对civilsociety的经典译名,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中译本。
但这一术语带有一定的贬义,许多人将它与资产阶级社会等同,把这里的“市民”误解为“城市居民”。
“民间社会”的称谓较中性,多为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近代的民间组织时加以使用。
而“公民社会”则是改革开放后学者对civilsociety的新译名,这是一个褒义的称谓,它强调civilsociety的政治学意义,即公民的公共参与和公民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笔者采用俞可平先生的定义,即“公民社会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
公民社会的组成要素是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的公民组织,包括公民的维权组织、各种行业协会、民间的公益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同人团体、互助组织、兴趣组织和公民的某种自发组合等等。
”二、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意义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公民民主权利的坚强后盾。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变迁
主性 和合 法性 都 得 到 了极 大 的增 强 。首 先 , 些 民 这
维普资讯
第2 2卷 第 3J 9 J
20 I 0 6{ 8J J Nhomakorabea华
北
水
利
水
l ‘ L L
院
、
: 撤 ( l科 版 ) } :
V I2 o . 2 NO 3 . Au . 0 6 g20
Jmr a , No t h n n t ue o t rC n e' { n l‘ rh C i a l si t fWae o s l f t v
● , ●
摘
要 : 中 国 改 革 开放 以 来 , 会 进 步 的 步 伐 明 显 加 快 , 个 建 立 在 宪 法 和 法 律 所 赋 予 的 公 民权 利 基 础 上 的 公 民 社 一
社会 正在 悄 然 兴起 。 以 政 治 参 与 的 深 化 、 层 民 主 与 社 会 自治 、 作 与 共 治 等 为 显 著 特 点 的参 与 型 、 作 基 合 合
● , ● , ■ , ● ● , ● , ● , ● ● , ● 一 ■ 一 ■ ● ● 一■ 一 0 , ■ , ● 一 - 一 ■ ● ,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 - 一 - 一 ● 一 ● 1
- -- 一 - 一 - , - 一 - 一 - 一 ● , - 一 ● - , - ■
型 政 府 治 理 模 式 已 经 显 露 雏 形 , 将 随 着公 民 社 会 的 发 育 和 完善 而 走 向成 熟 , 为 实现 良好 的 社 会 治理 、 并 这
推 进 社 会 主 义政 治 文 明 建 设 提 供 了 广 阔 的 空 间 。 关 键 词 : 公 民社 会 ;政 府 ;治 理 模 式
中国公民社会_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
中国公民社会_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一、引言公民社会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理论和概念,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现代国家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的重要标志。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公民社会的概念、分类以及制度环境,并分析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挑战。
二、公民社会的概念公民社会是指在国家和市场之外,由自愿加入的公民组成的社会组织网络。
它是在法制框架内,独立于国家和市场的第三部门。
公民社会具有自治性、公共性、多元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在公民社会中,公民可以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发表个人意见,维护权益,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三、公民社会的分类根据公民社会组织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公民社会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照组织目标来划分,如慈善组织、专业组织、文化艺术组织等。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照组织形式来划分,如非政府组织(NGO)、社会团体、基金会等。
这些分类方法体现了公民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建立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公民社会组织,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公民社会。
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公民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民社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五、中国公民社会的挑战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政府监管的限制、公众参与意识的不足、社会信任度低、法律环境不完善等问题都制约了公民社会的发展。
此外,薄弱的组织能力、融资困难、人员培训等问题也是公民社会发展的挑战。
六、中国公民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参与。
政府应该加强公民社会组织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为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
同时,公众也应积极参与公民社会的建设,增强公民意识,提高社会参与的能力和质量。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演进与国家治理模式的变迁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演进与国家治理模式的变迁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市民社会一直是国家治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也在不断演进,并影响着国家治理模式的变迁。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演进和国家治理模式的变迁两个方面来分析。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广大市民自发组织起来,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追求民主和自由的社会组织。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演进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期阶段初期阶段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相对薄弱,市民社会组织较少,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这一阶段的市民社会缺乏自治和参与的意识,对国家治理模式的影响较小。
2. 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完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开始得到发展。
一些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逐渐涌现,市民社会开始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并提出自己的诉求和建议。
这一阶段的市民社会对国家治理模式的影响开始显现,并推动着国家治理模式的变迁。
3. 成熟阶段二、国家治理模式的变迁1. 传统模式2. 民主模式3. 多元模式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治理模式已经向多元模式转变。
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决策者,各种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开始参与国家治理和公共事务。
政府和市民社会共同协商,形成一种多元化的国家治理模式。
1. 社会需求的变化2. 政府的认识转变政府逐渐意识到市民社会的重要性,开始倾听市民的诉求和建议。
政府与市民社会组织互动,形成一种共治的国家治理模式。
3. 国际环境的影响国际环境的变化也对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和国家治理模式产生影响。
倡导民主和多元化的国际风潮,也推动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治理模式变迁。
四、结论。
试析公民社会的兴起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推动作用
试析公民社会的兴起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推动作用
张晓燕
【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9)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迁,公民社会在中国逐步兴起并不断发展,并对中国的政治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公民社会的兴起有利于重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政治民主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充分发挥公民社会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
【总页数】3页(P11-12)
【关键词】公民社会;政治民主;政治发展
【作者】张晓燕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1
【相关文献】
1.试析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公民意识 [J], 王景虹
2.大众传媒的权威依附和公众依赖——试析大众传媒在促进当前中国社会政治化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J], 赵建;贾志立
3.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政治稳定模式变革 [J], 张立国
4.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动态多元公民社会之构建与作用 [J], 韩茜
5.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公民和公民社会的兴起 [J], 王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后对中国公民社会的理解
作者: 俞可平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02-11-01
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
它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盈利的私营经济的一部分。
换而言之,它是处于“公”与“私”之间的一个领域。
通常而言,它包括了那些为了社会的特定需要,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行动的组织,诸如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NGO)、社会组织、专业协会、工会等等。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是一本大杂烩,收集着不同的学者文章,反映着学者对公民社会的不同理解,体现着看待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
书中收录了七篇文章,这几篇文章比较注重案例研究:王颖、孙炳耀所写的《中国民间组织发展概况》一文首先指出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所导致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政治环境的宽松是民间组织得以飞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俞可平所撰写的《中国农村民间组织与治理的变迁》是对福建漳浦东升村的典型的案例研究。
选取该村作为研究个案,是因为从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政治结构来看,该村具有较大的典型意义与前瞻意义;孙立平的《民间公益组织与管理:“希望工程”个案》也是一个个案研究,通过考察希望工程来表现我国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市民自治与社区治理方式的变革》意图通过调查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具体变化及其过程,以揭示我国城市具有真正意义的市民以及市民社会组织正在崛起;《行业协会与经济领域中的民间治理》一文重点关注经济领域的重要社会团体-行业协会;本书的收官文章是俞可平的《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
作者指出公民社会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为政治学意义(更
为强调“公民性”,即公民社会主要由哪些保护公民权利和公民政治参与的民间组织构成)和社会学意义(强调其是介于国家和企业之间的中间领域)。
而公民社会组织具有四个特点:非官方性、非营利性、相对独立性以及自愿性。
关于治理概念,作者指出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本书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人们,公民社会的兴起已经并正在对中国的整个社会生活发生日益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大量涌现,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正在中国迅速崛起,并且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日益深刻的影响。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是中国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表现,它不仅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进程,而且也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直接得益于其制度环境的改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修改了宪法,进行了以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法治国家等为重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规范民间组织的法律、规章和政策,转变了对公民社会的态度,所有这些都是直接促成公民社会迅速成长的制度因素。
当代公民社会论者一般都把公民社会组织看作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是公民社会的基础和主体。
当代一些主张三分法的学者甚至在二者之间划等号,把公民社会等同于或狭义化为公民社会组织,将公民社会组织的数量作为判断公民社会成熟程度的测量工具。
一般认为,公民社会组织,指的是有着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
它不同于传统的社会共同体,不是建立在血缘或地缘联系的基础上,也不是带有强迫性的组织,并且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社会成员基于共同利益或信仰而自愿结成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的社会组织。
它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1)非政府性,即这些组织是以民间的形式出现的,它不代表政府或国家的立场,而是相对独立于党政权力系统。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与政府没有关系甚至与政府相对抗,恰恰相反,它并不排除国家的进入或干预,而需要国家为它的活动提供一种秩序,同时也需要国家对它的不足进行救济。
(2)非营利性,即它们不把获取利润当作自己的主要目的,而通常把谋取公共利益和提供公共服务当作其首要目标。
在现代民主政治的条件下,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
公民与政府的合作,是社会和谐的关键。
和谐社会需要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融合,但同样不可缺少的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团结合作。
公民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作者俞可平看来,公民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能够发挥以下重要作用:
第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推进,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正在不断涌现,它们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观察一下你周围的实际生活,你就可以发现,你周围的民间组织也不在少数,除了正式批准登记的村民组织、居民组织、社区组织外,还有大量的自发组织,如各种各样的业主委员会、维权组织、公益组织、互助组织、民间研究机构、松散的群众组织、利益团体、兴趣组织、形形色色的俱乐部等。
它们对社会政治生活正在发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第二,在利益已经多元化的现实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最大的挑战来自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利益矛盾,而越来越多的利益冲突的主体就是各种合法的或非
法的、紧密的或松散的、长久的或临时的民间组织。
无论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主权利的角度,还是从邻里和睦、诚信友善的角度,都离不开做好各种民间组织的工作。
第三,就其性质和地位而言,民间组织是联结政府与公民的纽带和桥梁。
我曾经讲过,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是社会和谐的实质性要素,也是所谓善治的本质。
从古今中外的治理经验来看,政府与公民的合作,主要是通过民间组织实现的。
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作,特别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共同管理,既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解决政府与公民直接或间接冲突的重要途径。
第四,民间组织深深地植根于民众之中,它们既是公民自治的主体,也是社会管理的主体。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这里的民主,主要指群众的广泛参与和自我管理。
我们倡导的政治参与是一种有序的参与,也就是有组织的参与。
除了政府的组织外,大量的应当是公民自己的组织,即民间组织。
群众自我管理或公民自治,也不是无组织的,无秩序的,而是井然有序的,至少要求有一个管理或自治的主体,这个主体在许多情况下就是民间组织。
同样,中央提倡的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也必然涉及到民间组织,因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主要是各种合法的民间组织。
总而言之,党和政府对民间组织应当既积极支持、热情帮助,又正确引导、合理规范,营造一个有利于公民社会健康成长的制度环境,防止民间组织成为政府的对立面,使公民社会更好地与政府合作,齐心协力建设一个民主、公平、善治、宽容的和谐社会。
最后,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重点是什么呢?通过大量研究文献表明,我认为应该是以下两点:1、高度重视民间组织在培育公民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架设政府与社会的桥梁; 2、高度重视政治参与在培育公民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政治参与是迈进现代文明社会的阶梯,政治参与是实现主权在民的必要条件。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已初步形成,增强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更有利于中国加快公民社会的进程。
姓名:罗赛美
学历: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