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重点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心理的定义、研究对象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或动物的行为、经验以及心理活动的进化、发育和生理学机制
的学科。
●·研究对象:以人的心身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PET和FMRI的原理
1.正电子闪射脑扫描(positrum emission tomograph,PET)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葡萄糖H3探测脑细胞的活动情况,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三维摄影机扫描,显示人在某种思维活动中同位素在脑内相应区域的分布图。
2.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当人脑因在内外刺激作用下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脑激活区的血流、血容积及血氧消耗增加,这导致磁共振信号的差异,从而可反映相关脑区的激活状态。
鲁利亚的功能系统学说
●一是调节大脑觉醒水平和维持适当紧张度;二是接受、加工和分析来自外部和内部环
境感觉信息的;第三是计划、调节和执行不同复杂活动的。“脑”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活动的,所有的行为都需要这三大功能系统的相互作用。
●每一个功能系统都有着分层次的结构,至少是由彼此重叠的三种类型的皮层区组成
●同时脑中的每一部分或区域都在每一种行为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树突、轴突构成。
●神经元
●尼氏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部位)
●树突-“树突棘”
●轴突-始端无髓鞘、兴奋阈低、神经冲动的
●始发部位。
●髓鞘-始段远侧端开始
● CNS中由少突胶质细胞构成
●周围神经由施万细胞构成
●神经胶质细胞
●数量为神经元的十倍;
●所占脑内细胞比例与进化程度呈正比;
●大胶质细胞-主要组成;包括星形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施万细胞、感觉上皮支持细胞
静息电位及其机制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细胞膜存在着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是存在于静息的细胞膜内外两侧的,故称跨膜
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细胞外记录和细胞内记录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细胞膜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细胞内液高K+ 和A-(有机负离子的总称),细胞外液中含有大量的的Na+、CL-等
●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是Na+的50倍。
●K+的外流使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
●维持: Na+ - K+ 泵
●特点:1、只要细胞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而未受外来刺激,静息电位就稳定在某一固定
水平。
●2、如果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在-70—-90mV之间。
局部电位的常见类型和特征
●阈下刺激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Na+内流引起部分去极化的反应称为局部电位,是一
种电紧张电位。包括感受器电位、突触后电位、效应器电位等。
●特征
●等级性:反应程度随刺激强度而变。
●局限性:只引起局部的电紧张。
●总和性:局部电位可以相加或相减。
●分时间总和及空间总和。
动作电位及其机制
●动作电位是指神经或肌肉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急剧转变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并能传导下去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动作电位的出现与细胞膜通透性改变(Na+通道开放)有关。
●由于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它本来就有被动地向膜内扩散的趋势,而且静息时膜内存
在着相当数值的负电位,这种电场力也吸引Na+移向膜内。
●Na+内流使膜内正电荷增多,膜内电位负值消失以至于出现正植,即去极化和超射(或
反极化)。膜内电位为正而膜外为负。
●很快进入了所谓“失活状态”,发生复极化过程,至静息电位水平。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
●双向性;
●“全”或“无”;
●绝缘性;
●相对不疲劳性;
●跳跃传导;
●传导阻滞。
化学性突触传递过程与特点
●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使其对Ca2+的通透性增大。
●细胞外液的Ca2+进入突触小体膜内。
●一定数量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紧密融合并出现破裂口,突触小泡内所含的神经递质
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去。
●递质经弥散作用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产生局部的
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电位有两种类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特点
●单向传递
●突触延搁
●突触整合(总和)
●等级性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如何产生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神经冲动传导到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化学
递质。
●递质在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a+、K+、Cl-,特别是Na+的通透性提高。
●Na+内流使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持续时间约10毫秒。
●突触后电位是局部兴奋,当其达到一定程度(即阈电位水平)时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
一次动作电位,并迅速传导开来。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神经冲动引起突触前膜兴奋后如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递
质经扩散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使后膜对K+,Cl-,特别是Cl- 的通透性提高,引起K+外流和Cl-内流。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使局部区域出现超极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
位。
●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去极化即不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
中枢递质有几类?
●递质-直接作用于受体,传递信息
●胆碱类:乙酰胆碱(Ach);
●单胺类: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d)
●氨基酸类: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
●兴奋性递质:谷氨酸(Glu);
●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
●调质-间接调质递质的活动,影响信息传递
●神经肽:阿片肽、胆囊收缩素等
●候选递质:NO、CO、腺苷
非联想式学习的定义
●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与之相应在脑内引起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变化,从而出现
行为变化
联想式学习的3种形式
●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
习过程
●尝试与错误学习
●经典条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