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3.1 从闪电谈起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3.1从闪电谈起 教案
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2)了解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模拟闪电现象的实验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并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愿望。
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要用到原子结构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观看一段有关闪电的视频,让学生看到雷电的壮观场面。
(二)、进行新课1、电是什么(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摩擦起电。
这时物体带静电。
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的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其中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依靠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物体失去电子带上了正电,物体得到电子带上了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注意事项:摩擦起电只有在干燥的环境下才容易发生。
潮湿、手上有汗无法完成静电实验。
(2)两种电荷: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凡是与玻璃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正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凡是与橡胶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负电荷。
2、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学生小组完成活动2,并且提问学生得到的结论是什么?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教师演示活动3,用手摇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
闪电的实质:带异种电荷的云层间或带电云层和大地间的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3、验电器验电器的作用:实验室里总是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验电器的构造: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片组成。
验电器是怎样工作的呢?当一带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正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了物体);当一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负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由带电体转移到验电器上)。
13.1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沪粤版九年级上册)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沪粤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研究闪电这一自然现象,引导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与弊、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产生原理,知道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理解静电的利与弊。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2. 教学重点: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闪电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3. 实验:进行静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的产生和消失,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4. 讨论:分组讨论静电的利与弊,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闪电的产生原理2. 静电的产生和消失3. 静电的利与弊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闪电的产生原理。
2. 列举生活中静电的利与弊,并提出相应的防止和利用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通过讲解闪电的产生原理,让学生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产生的。
讲解静电的产生和消失,让学生知道物体带电的原因是由于电子的转移,而静电的消失是由于电荷的中和。
讲解静电的利与弊,让学生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静电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如静电吸附、电击等。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验电器的认识4、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静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活动学习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原因,了解摩擦起电,消除对“电”的神秘感,并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实质。
2、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1、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2、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你了解闪电是怎么回事吗?并列举生活中很多例子,比如毛衣静电、梳子梳头发等二、教学过程探究点1电是什么[阅读课本]P43“电是什么”[思考]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让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近轻小物体,如泡沫小球、小纸屑等。
观察并谈谈自己的发现。
[归纳提升]现象:用塑料笔杆摩擦头发,再让摩擦过的笔杆靠近小纸屑,看能不能吸引小纸屑。
发现: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思考]为什么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引导学生思考。
然后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摩擦起电的实质。
发现: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小组讨论]1.什么叫正电荷? 2.什么叫负电荷?[归纳提升]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另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思考]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创造了电荷B.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C.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D.梳子失去了一些原子核[分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所以A、D都是错的,梳子带上负电,是梳子得到电子。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案:13.1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的产生:通过摩擦、接触、感应等方式使物体带电。
2. 电荷的种类:正电荷和负电荷。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利用导电体、绝缘体、避雷针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掌握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毛皮和橡胶棒、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闪电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闪电的产生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的产生,引导学生认识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课堂实验:通过实验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静电现象。
4. 例题讲解:运用教材中的例题,讲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静电现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静电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3.1 从闪电谈起一、静电现象的产生1. 摩擦起电2. 接触带电3. 感应带电二、电荷的种类1. 正电荷2. 负电荷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2.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四、静电的防止和利用1. 利用导电体、绝缘体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2. 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是我最重要的使命。
因此,当我面对“13.1从闪电谈起”这一教案时,我决定采用一种轻松、有趣、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闪电,认识自然。
一、设计意图1. 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认识自然现象;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难点:理解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用于记录观察结果。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闪电的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闪电的壮观。
然后,我提问:“你们知道闪电是如何形成的吗?”让孩子们自由发表意见。
2. 知识讲解:我利用课件,详细讲解闪电的形成原因,以及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
3. 观察实验:让孩子们分组观察天空,寻找闪电的痕迹。
每组记录下观察到的闪电现象,并讨论闪电的形成原因。
4. 实践操作:每组分别进行一次模拟闪电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感受闪电的形成过程。
5. 讨论交流:邀请几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实践体验,让孩子们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难点:理解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我发现,孩子们在观察、实践和讨论中,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同时,我也意识到,部分孩子在理解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1 从闪电谈起
给学生短暂的时间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认定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一种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人们把它规定为正电荷;一种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人们把它规定为负电荷.
教师提问: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同学们在刚才的实验中发现它们之间的作用有什么规律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电学.
感受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激发探索科学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一)电是什么
[活动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1.教师演示实验:将塑料梳子(塑料直尺、塑料杆圆珠笔)、玻璃棒或橡胶棒在尼龙布料、丝绸或毛皮上摩擦几下,再将棒靠近碎纸片、头发等轻小物体.
教师提问:请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教师演示实验:教师用讲台上摆放的实验器材,如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细线、铁架台等器材做摩擦起电实验.
教师提问:实验中玻璃棒和橡胶棒都带了电,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按照课本图13-4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观察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如图13-1-1(a))
(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观察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如图13-1-1(b))
(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观察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如图13-1-1(c))
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兴趣.
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实验过程,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该实验也可以找学生上讲台演示,并说明演示过程,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指导学生边探究边交流,并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从闪电谈起 教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13.1 从闪电谈起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4.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重点难点】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家用电器.电灯使城市的夜晚变得绚丽多彩,电脑将我们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现代家庭的厨房里,有多少电器呀!电在现今这个社会已经是太普遍了,而人类最先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一道道闪电,像一把把利剑,划破寂静的长空,催动着滚滚雷声……那么电是什么?闪电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将开始学习有关电学的简单知识.导入2:视频导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闪电的视频.闪电是怎样产生的?电是什么?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将逐步解开电的奥秘.导入3:问题导入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学生踊跃回答后教师补充:电是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课堂探究】1.从闪电谈起学生自主读课本P43内容,并做“活动1”,完成下列内容.(1)用准备好的塑料尺在自己或同学头发上摩擦后靠近碎纸屑,你观察到的现象是摩擦过的塑料梳子或玻璃棒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你的结论是: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由此可知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摩擦起电是指: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研究发现自然界存在着两种电荷,人们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学生自主探究课本P44“活动2”“活动3”,依据实验现象填写.(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发现它们之间相互排斥的现象.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吸引的现象.(2)我们可得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闪电形成的原因是带异种电荷的云层间或带电云层和大地间的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4)尖端放电是指物体带电时,它的尖端容易产生放电现象.3.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观察验电器构造,对照课本P46图138[讨论与交流]回答:(1)验电器的主要构造: 金属杆、金属球、金属指针.(2)验电器的用途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3)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当带电体接触未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或金属指针)上,金属箔(或金属指针)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4.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阅读课本P46~47内容,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1)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的原理是: 给物质微粒带上某种电荷后,这些带电微粒就能在异种电荷的吸引下定向运动.(2)避雷针的原理是利用物体尖端容易放电的现象.1.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可使玻璃棒带电;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也会带电.你是怎样认识到它们所带的电荷是不同的?实验发现,凡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与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因此可以推理出玻璃棒和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不同的.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B )A.摩擦时原子核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B.摩擦时核外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C.摩擦时原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D.摩擦可以创造电荷3.如图所示,甲、乙两个通草球用丝线悬挂着,当乙球靠近甲球时,两球互相排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甲球带正电,乙球不带电B.甲球不带电,乙球带负电C.甲球带正电,乙球带负电D.甲、乙两球都带负电或都带正电4.如果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这表明验电器的两个箔片( D )A.一定都带正电B.一定都带负电C.一定带异种电荷D.一定带同种电荷5.验电器的金属箔因带正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一定角度,此时用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验电器金属箔张开的角度( B )A.一定增大B.一定减小C.变为零D.无法判断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的是( A )A.高大建筑物上要安装避雷针B.油罐车尾部常拖一条铁链C.钢丝钳手柄上装有绝缘套D.电视机屏幕上会吸附灰尘1.尖端放电的形式尖端放电的形式主要有电晕放电和火花放电两种.在导体带电量较小而尖端又较尖时,尖端放电多为电晕型放电.这种放电只在尖端附近局部区域内进行,使这部分区域的空气电离,并伴有微弱的荧光和嘶嘶声.因放电能量较小,这种放电一般不会成为易燃易爆物品的引火源,但可引起其他危害.在导体带电量较大电位较高时,尖端放电多为火花型放电.这种放电伴有强烈的发光和破坏声响,其电离区域由尖端扩展至接地体(或放电体)在两者之间形成放电通道.由于这种放电的能量较大,所以其引燃引爆及引起人体电击的危险性较大.2.静电产生的原因任何物质都是由原子组合而成,而原子的基本结构为质子、中子及电子.科学家们将质子定义为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电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但是由于外界作用如摩擦或以各种能量如动能、势能、热能、化学能等的形式作用会使原子的正负电不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摩擦实质上就是一种不断接触与分离的过程.有些情况下不摩擦也能产生静电,如感应静电起电,热电和压电起电、亥姆霍兹层、喷射起电等.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而产生静电的普遍方法就是摩擦生电.材料的绝缘性越好,越容易产生静电.因为空气也是由原子组合而成,所以可以说,在人们生活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可能产生静电.要完全消除静电几乎不可能,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控制静电使其不产生危害.。
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新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
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新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教案: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闪电谈起,通过对闪电的了解,引入物理概念和研究方法。
整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原理,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静电和雷电的相关知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闪电的形成原理和静电、雷电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闪电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毛皮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上课之初,我会提问:“大家有没有见过闪电?闪电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闪电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以及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闪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闪电的形成原理和静电、雷电的关系。
2. 活动重点:闪电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闪电,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闪电与天气、气候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闪电、静电和雷电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点细节:闪电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补充和说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
课件展示了闪电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闪电的外观和产生的环境。
实验演示则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从而理解闪电与静电的关系。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1. 闪电的定义与分类2. 闪电的形成原因3. 闪电与天气的关系4. 防雷知识与技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概念,掌握闪电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防雷知识与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难点:闪电的分类及防雷知识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闪电视频,让学生观察闪电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如何形成的,与天气有什么关系。
2. 知识讲解:(1)讲解闪电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概念。
(2)解释闪电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闪电与天气的关系。
(3)介绍防雷知识与技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几个与闪电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闪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闪电的定义与分类2. 闪电的形成原因3. 闪电与天气的关系4. 防雷知识与技巧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一下闪电的现象,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 列举几种防雷措施,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 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
它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产生的放电现象。
当正负电荷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闪电。
2. 防雷措施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
避雷针是通过将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建筑物和人身安全;避雷带和避雷网则是通过引导雷电电流流入地下,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危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闪电视频、讲解知识、分析例题、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闪电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 册13.1 从闪电谈起 教教学设计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和目标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的第13个单元是电。
本单元的第1个课时的学习内容是从闪电谈起。
在学习这个课时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相关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明白如何保护自己避免雷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从生活实际中观察闪电,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导入闪电的概念。
可以用以下问题来指导学生: -你们有没有亲身经历过闪电? - 闪电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闪电会产生?3.2 实验探究(15分钟)在导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闪电产生的过程。
实验步骤如下: 1. 准备一个模型闪电球和一个橙子。
2. 将模型闪电球接触到橙子的表面,并慢慢移开。
3. 观察是否会出现闪电现象,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闪电的特点,并引导他们思考闪电产生的原因。
3.3 理论学习(20分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闪电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1. 闪电的形成原因:大气中不同层次的云之间产生快速放电,并伴随着强烈的光和声现象。
2. 闪电的特点:闪电具有极高的温度、亮度和威力,会对人和物造成极大的危害。
通过理论学习,让学生对闪电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3.4 分组合作探究(15分钟)把学生分为小组,要求他们选择一个观察闪电的场景(例如:夏天的晚上、雨天等),观察并记录闪电的现象。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闪电,勾勒闪电的形状等等。
然后,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总结出观察闪电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3.5 安全保护知识(10分钟)向学生讲解保护自己避免雷击的方法和措施。
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1. 室内安全:避免在窗户或水龙头附近站立,尽量远离金属物品。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我设计了一次以“闪电”为主题的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闪电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从实践中学习”的理念,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让孩子们深入了解闪电。
思路是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观察闪电的图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然后,我将向孩子们介绍闪电的基本知识,并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探究闪电的产生和传播。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闪电的基本知识。
2. 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基本知识和产生原理。
难点:闪电的传播过程和防雷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闪电演示仪、闪电图片、PPT、黑板、粉笔。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向孩子们展示闪电图片,让他们自由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2. 讲解:向孩子们介绍闪电的基本知识,包括闪电的产生、传播和防雷方法。
3. 实践活动: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使用闪电演示仪进行实验,观察闪电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记录下来。
4. 讨论: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闪电的传播过程和防雷方法。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闪电的基本知识和产生原理。
难点:闪电的传播过程和防雷知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掌握了闪电的基本知识和防雷方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但是,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孩子对闪电的传播过程不够理解,需要我在下次活动中更加详细的讲解。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观察闪电,并记录下来。
还可以让孩子们通过网络或书籍搜集更多关于闪电的知识,进行分享和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闪电的产生原理:让孩子们了解闪电是如何产生的,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九年级物理上册13.1从闪电谈起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1节“从闪电谈起”,粤教沪版。内容包括闪电的形成、雷电的物理现象、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的利用等。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电流、电压等基本电学知识,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静电现象和雷电知识,主要包括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用、雷电的形成和雷电的物理现象。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也掌握了雷电现象的基本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答案:最终一个物体的电荷量为3C,另一个物体的电荷量为5C。因为电荷的总量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是不变的,所以当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充电后,它们的电荷量之和仍然是8C。当它们接触后,一个物体的电荷量减少到0C,另一个物体的电荷量增加到8C。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静电现象和雷电知识的收获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静电现象和雷电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静电现象和雷电知识,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活动2]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1.猜想假设制度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交流合作总结结论2.教师演示实验:教师用讲台上摆放的实验器材,如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细线、铁架台等器材做摩擦起电实验.3.教师提问:实验中玻璃棒和橡胶棒都带了电,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4.引导学生按照课本图13-4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1.教师演示实验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3.学生分组合作的意识4.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5.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2.实验器材,做实验3.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方案,师生共同完成探究[活动3]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1.教师实验演示:用手摇动起电机手柄,当起电盘转动起来后,两个金属球就会带上不同的电荷.摇动起电机手柄,当转速逐渐增大时,看到了什么现象?2.指导学生带着下列三个问题阅读教材第45页课文,回答问题:(1)闪电是怎样产生的?(2)什么叫尖端放电?(3)你知道哪些放电现象?1.学生阅读第45页信息浏览模块.2.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上述问题.(1)闪电是带异种电荷的云层间或带电的云层和大地间的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2)实验表明,物体带电时,它的尖端容易产生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尖端放电.(3)学生回答后可作适当补充,如:冬天穿衣或脱衣时,经常有电火花产生.1.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严谨和艰辛2.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出示实验室用的验电器仪器,让学生说出其构造(1)当带电体接触不带电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为什么会张开呢?(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说明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多少不同.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表示带电体带的电荷量多,传给验电器的电荷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识的学习走向生活,运用于生活。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人入胜的闪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掌握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理解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掌握静电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闪电与静电的联系和区别,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闪电击中树木的视频,引起学生对闪电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演示:用气球、塑料尺、毛皮等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静电的产生和消失。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粘附灰尘、梳子梳头发等。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难点:闪电与静电的联系和区别,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的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闪电和静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但在实验操作和团队协作方面还有待提高。
拓展延伸: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闪电和静电的理解。
开展科学竞赛或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静电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理论讲解环节在理论讲解环节,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中心,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探究闪电的现象,让幼儿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闪电的现象,知道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并能够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四、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观察闪电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2. 探究闪电:让幼儿自由发表对闪电的看法,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3. 创作环节:分组进行创作,一组用画笔描绘闪电,另一组用彩泥塑造闪电。
4. 分享环节: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闪电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 活动难点:让幼儿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并能够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幼儿们对闪电现象充满了好奇,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积极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闪电的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们在生活中观察自然现象,并用语言或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可以组织户外活动,让幼儿们亲身体验自然现象,增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幼儿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九年级全一册初三物理同步备课(沪粤版)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了解闪电的形成和产生的原因; 2. 掌握闪电的主要特征和一般处理方法; 3. 理解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防护方法。
二、教学准备1.课件:PPT演示;2.音频视频设备:播放相关视频片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用一个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话题:“你们见过闪电吗?闪电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来了解学习本节课的必要性。
2. 发现与讨论(10分钟)1.呈现闪电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并与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
引导学生留意闪电的形状、颜色、亮度等方面的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闪电会产生噼啪声?3. 知识讲解(15分钟)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通过PPT演示,详细讲解闪电的形成和产生的原因。
1. 闪电的形成:讲解云层中正负电荷的分离和对流的过程,以及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的放电现象。
2. 闪电的产生原因:结合大气层的特点和天气现象,解析导致闪电产生的各种因素,如云与地之间,云与云之间,云与空气之间的电荷分布不均等。
4. 主题剖析(15分钟)1.闪电的特征: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总结闪电的主要特征,如形状、颜色、亮度、持续时间等。
2.闪电的危害:讲解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危害电力设施、影响通信、引发火灾等。
同时,强调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的重要性。
5. 拓展学习(10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闪电的有趣知识和实用防护方法,如躲避闪电的安全地带、室内避雷和安全用电等。
6. 梳理归纳(10分钟)结合课堂讨论和知识讲解,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总结。
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总结成几句简洁清晰的话语,并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7. 小结与提问(5分钟)通过问题提问的形式,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闪电的知识,并写一篇作文分享给同学。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我的教案: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闪电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规律。
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2. 掌握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3. 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
难点: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的深入理解,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闪电演示仪,气球,塑料尺。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1)课堂开始,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见过闪电?闪电是什么颜色的?它是如何形成的?”(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我引导学生关注闪电的形成原理。
2. 自主探究:(1)我为学生提供有关闪电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
3. 合作交流:(1)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运用气球和塑料尺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
4. 课堂小结:(2)学生通过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
2. 活动难点: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的深入理解,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闪电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规律。
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表现出对物理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1)邀请气象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闪电及其相关知识;(2)组织学生进行家庭科学实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探究静电现象;(3)开展“身边的物理现象”主题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粤沪版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
第1节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1、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难点: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原子结构【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自主预习案】1、把塑料尺放在头皮上摩擦一会,就发现塑料尺碎纸屑。
2、电视屏幕上容易粘有灰尘,是因为屏幕带,能吸引物体。
上述现象说明带电体能。
3、(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之间相互;这说明自然界中只有电荷,即电荷和电荷,人们把规定为正电荷,把规定为负电荷,同时也说明了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4、电荷量:(1)定义:电荷的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
它的单位是,简称。
符号是。
5、原子是由和组成的,带正电,带负电;6、元电荷:最(大、小)的带电微粒叫做元电荷。
和都是元电荷,前者带电,后者带电,并且带电数量相同。
7、摩擦起电的原因:两个不同种材料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教(强、弱)的物体上的就会转移到束缚电子能力教的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上了(正、负)电荷,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就带上了(等量、不等量)的电荷。
所以说。
摩擦起电(是、不是)创生了电荷,而是的得失。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13.1从闪电谈起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的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静电的产生:通过闪电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掌握正负电荷的定义。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学习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静电现象的应用:了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闪电现象,了解静电的产生,掌握正负电荷的定义。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静电现象。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的产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静电现象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毛皮和橡胶棒)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闪电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闪电现象,并提出问题:“你们对闪电有什么看法?闪电是由什么产生的?”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闪电是由云层中的电荷产生的,正负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解释。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关于静电的问题,让学生当场解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5. 静电实验(10分钟)教师演示用毛皮和橡胶棒产生静电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的产生,并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六、板书设计13.1 从闪电谈起静电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闪电现象,并说明闪电是由什么产生的。
2. 解释一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给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答案:1. 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
它是由云层中的电荷产生的,当正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通过闪电放电,产生巨大的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从闪电谈起
一、说教材分析
1、知识构成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摩擦起电是学生熟悉的电现象之一,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
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2、课标要求:一是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了熟悉的生活现象“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会吸引碎纸屑”“摩擦过的气球会使细水流弯曲”等现象,引起学生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课标的第二个要求是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材编排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这个重要的实验,以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中,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四、教学过程设计
实验演示: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将玻璃棒或橡胶棒与用电器的金属球接触,观察所发生的现象;用力多试探几下玻璃棒或橡胶棒,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当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