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灵——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源动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肖川赵颖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之际,在全球化与多元化浪潮的冲击下,整个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新课程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与变革。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作为承载中国教育未来希望的主力军,也正面临着前所未见的矛盾与困惑:教师一方面肩负着应把诸如全球利益高于一切、国际理解、人类共同体、多元化相互依存等观念融入课堂的职责,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担因民族传统受到多元化的过度冲击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日益疏离;教师一方面意识到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应顺应年轻一代多元、独特、丰富的成长需求,另一方面又受缚于传统的学术性学习要求;教师一方面对充溢着爱和关怀的教育氛围、民主的教育方式、互动与合作的教育过程充满憧憬,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接受应试教育、分数至上指挥棒的指挥;教师一方面只想心无旁骛地好好教书,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投身琐碎、机械、重复的日常学校事务……

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再存在一种固有的、不变的模式供教师们去遵循。面对着诸多的矛盾与困惑,教师必须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教学道路。在这个注定艰难的过程中,一些幸运而勤奋坚持的教师,在痛苦与挣扎中,丰富了教学经验,职业的胜任感和成就感不断增强,心灵与职业的契合度得以提升,从教师群体中脱颖而出,收获了专业成长和人生幸福。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幸运。面对教育现实需要变革的现状,面对教育生活中的一个个困境、一次次挫败,很多教师沉溺于自身的无力感中,选择了麻木。面对困境和矛盾,他们不再仰望、不再眺望、甚至不再失望、不再挣扎,而完全归咎于外部因素的不理想,进而完全寄希望于制度、体制的变革和外部环境的改观。然而,变革是缓慢的、不尽如人意的。在等待、失望和继续麻木中,很多人慢慢陷入了悲观和怀疑,对作为教师的内在价值和生命意义产生了迷惘,进而迷失了自我,产生了职业倦怠,这是多少教师专业成长之路的可悲写照啊!

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的人生幸福休戚相关,难道在这关乎教师自身成长和幸福的生命主题中,教师能做的只是等待外部体制的变革吗?除了等待,我们还有另处一种选择:唤醒心灵的力量。如果说,外部环境和体制的保障是教师专业

成长的重要条件,那么教师的内心在心灵和生命诉求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和不竭源泉。教师中的很多人之所以成为教师,是因为他们一度相信心灵的力量至少和客观世界一样真实,一样强大有力,可以给予他们影响客观世界的力量。只是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很多教师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那么,作为教师,为了学生、为了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幸福、为了教育改革,我们怎样才能找回失落的心灵呢?

一、心灵与自我的融合

教育是复杂的心与心的交流,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只有投入真实的心灵,才能迎来真正的教育。同时,教师的心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在教育活动和教学生活中不断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顺应心灵的指引,不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才能使教师生涯常活常新、意蕴丰富、幸福圆满。然而,要想使心灵的力量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首先要认清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心灵从何而来呢?一个人心灵的形成来源于自我形成的神秘过程,来源于一个人所有的生活经历和生命历程,来源于使“我”成其为“我”的所有内力与外力的合力,是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集的结果。“这些力量包括:我的基因组成,赋予我生命的父母的性格;我成长的文化环境,有支持过我的人,也有伤害过我的人;我对别人和对我自己做过的有益的或无益的事情,爱的得体验和痛苦的感受——还有很多很多。”心灵与自我是相互融合的,要想认清心灵就得首先认清自我以及这些构成自我的力量,从而使心灵与自我不致分离,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体现真我、投入心灵,收获真正的教育。

教师要实现心灵与自我的融合,需要在烦琐、忙碌的工作之余不忘为自己的内心留下一方净土,在这方净土上我们与自已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我们可以提问:“我是谁,我是如何成为我自己的?”“我为什么做教师?”“我的教育观是什么样的?”“我的思维和情感方式是怎样的?”“我的优点和局限分别是什么?”“我现在还好吗?”“我在恐惧什么?”“我要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在提问的同时,我们当然不要忘记倾听,倾听来自心灵的声音,并认真接受来自心灵的指引。“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

在这种深层次的对话中,我们扎根心灵,更深刻地剖析自我、坦白自我、反

思自我,实现心灵与自我的融合。一个好的教育者必须先了解自我,产生对自我的认同,把真实的自我投入教育实践中,才能产生教育智慧,进而更好地教育学生。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言“如果我们教育者并不了解自己,不了解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只是以知识填塞于孩子心中,使他通过种种考试,那我们又怎么能够建立起一个新的教育呢?学生在那儿等着受人指导、帮忙;然而如果指导者、帮忙者内心混乱、狭窄、充满了理论学说,是个国家主义者,那么,他的学生自然就和他一模一样,教育便成了延续混乱和斗争的方式了。”

二、心灵与角色的融合

从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作为个体的教师就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角色。能否从心灵深处认清自我与教师角色之间的关系,即能否树立正确的关于教师角色的自我意识,直接关乎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和职业幸福。不同教师、同一个教师的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其教师角色的自我意识不尽相同。有学者将教师的职业存在状态分为3种,即以此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状态、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状态、服务社会和完善自我的发展状态。

传统观念下,教师被赞美为以奉献自我生命去成全学生成长、促进教育发展的“蜡烛”“春蚕”。这种牺牲自己、奉献别人的精神虽然崇高但不免凄凉和悲惨,虽然神圣却不免脱离现实而难有说服力。这种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只强调教师的外在的工具价值,而未涉及教师自身的生命发展和内在生命价值,同时也忽略了教师的现实生命质量和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对于作为工具人的教师而言,教师这一职业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自己只是教育的工具,毫无自身的内在尊严和价值可言,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变成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他从中满足的只是生存与生机的需要。面对教育改革的浪潮,为维持生计而不至被淘汰,也许他也会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但这种调整注定是被动的应付执行,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了一句空话。

正确的教师角色定位应致力于教师心灵与角色的融合,使教师从心灵深处认同教师这一职业角色,从而更好的地投身教育实践。教师的职业角色具有教人“求真、向善、至美”的“育人”属性,然而教师在承担“育人”职责时,也不应该放弃“育我”的追求。因为只有在育人的同时,把“求真、向善、至美”的目标融入到教师自我生命成长的历程中去,在见证学生成长的同时,使教师体验在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