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补角、对顶角教学案苏科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上册 6.3 余角、补角、对顶角(第1课时)教案 苏科版 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 6.3 余角、补角、对顶角(第1课时)教案 苏科版 教案

6.3余角、补角、对顶角(1)一、教学目标目的与要求 了解互余、互补、的概念,熟练掌握余角、补角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能准确地画出图形,掌握角的关系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培养说理论证能力,会进行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重难点1、互余、互补、的概念,余角、补角的性质。

2、概念及性质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三角板演示:观察图形,找出α,β之间的关系。

(二)、新授如果2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2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complementary angle),[kCmpl[55ment[rI ]简称互余,其中的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如果2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这2个角叫做互为补角。

(supplementary angle),[sQplI5ment[rI ]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

练一练 课本P158页做一做。

例1、如果∠α=200,那么∠α的补角等于( )A 、200B 、700C 、1100D 、1600例2、一个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大____________例3、若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 31 还小200,求这个角。

想一想:如果∠1与∠2互余,∠1与∠3互余,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 如果将上述题中的互余换成互补,如何? 总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补充练习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A 、两个互补的角中必有一个是钝角( )B 、一个角的补角一定比这个角大( )C 、互补的两个角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直角( )D 、两个互余的角都是锐角( )E 、钝角的平分线把钝角分成两个锐角( )F 、两个锐角的和必定是直角或钝角。

( )G 、如果∠A=400,∠B=500,那么∠A 与∠B 互为余角( )H 、如果∠A=400,∠B=500,∠C=900,那么∠A,∠B,∠C 互为补角( )2、如图所示,在直线AB 上取一点O ,过点O 画一条射线OC ,再分别画∠BOC、∠AOC 的平分线OE 和OD ,则∠DOE 等于多少度?图中有哪些角互余?哪些角互补?3、已知∠α是∠β的2倍,∠α的余角的3倍与∠β的补角相等,求∠α、∠β的度数。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补角与对顶角教学设计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补角与对顶角教学设计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6.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并能够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与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逻辑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其性质。

●运用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难点●灵活运用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几何证明和计算。

突破方法●利用直观教具(如角度尺、几何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导入●通过复习之前学习的角度相关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展示实际生活中涉及余角、补角、对顶角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呈现●使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展示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规律。

操练●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四、学习准备与作业布置学习准备●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本节课内容,对余角、补角、对顶角有初步了解。

●准备必要的学习工具,如直尺、量角器等。

作业布置●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理解。

●鼓励学生查找生活中的余角、补角、对顶角实例,并记录下来。

五、课堂活动设计1.角度测量游戏:学生分组,利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并比较角度大小,找出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实例。

2.案例分析:分析一些与余角、补角、对顶角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建筑设计中的角度问题。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余角、补角、对顶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六、整体把握与评估策略整体把握●关注整个第六单元知识点框架体系,确保本节课内容与其他知识点相互衔接。

●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检验并调整方向,确保教学进度符合要求。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 余角、补角、对顶角教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 余角、补角、对顶角教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 余角、补角、对顶角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节主要介绍了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示,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实数、代数式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但部分学生对于角度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2.掌握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3.能运用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及其性质;2.难点:对顶角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示,引导学生发现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余角、补角和对顶角概念及性质的PPT;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关于角度的图片和生活实例;3.练习题:挑选一些有关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关于角度的图片,如剪刀、眼镜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中的角度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余角、补角和对顶角。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并用图示进行解释。

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运用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 余角、补角、对顶角 教案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 余角、补角、对顶角 教案

余角、补角、对顶角(2)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顶角的定义2、3、能应用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简单推理说明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2、难点:运用性质推理说明三、教学过程1、复习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余角:两角之和为90,则这两个角互余;其性质为同角的余角相等;补角:两角之和等于180,则这两个角互补;其性质为同角的补角相等。

2、新课引入:问题:直线AB和直线CD相交于点O,图中有哪些角?OBACD其中有互补的关系的角,那么∠AOD与∠BOC是什么关系呢?(1)定义: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则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如上图中的∠AOD与∠BOC,∠BOD与∠AOC是对顶角。

观察总结:两直线相交所成角,一种关系是互补,一种关系是对顶角(有公共边)。

例1 下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有()对例2 三条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图中共有()对对顶角。

EACFBDO(2)性质:对顶角相等OBDCA因为∠AOC+∠COB=∠BOD+∠COB=180,所以∠AOC=∠BOD(同角的补角相等)例3 如图,直线a和直线b相交,(1)已知∠1=40,则∠2=___,∠3=___,∠4=___;(2)已知∠2+∠4=280,则∠1=___,∠2=___,∠3=___,∠4=___;(3)已知∠1 :∠2 =2 :7,则∠3=___,∠4=___。

4231例4 如图,直线AB,CD 相交于点O ,∠DOE=90°,∠AOC=72°,求∠BOE 的度数。

BECODA解:∵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AOC=72° ∴∠BOD=∠AOC=72°(对顶角相等) 又∵∠DOE=90°∴∠BOE=∠DOE-∠BOD=90°- 72°=18°例5 如图,直线AB 和直线CD 相交于点O ,∠DOE=∠BOD ,OF 平分∠AOE ,∠AOC=30,试求∠EOF 的度数。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学设计1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学设计1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余角、补角、对顶角》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分类、对顶角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对角的进一步分类和理解。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余角和补角的定义,以及如何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同时,通过探究对顶角的性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顶角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角的分类知识,对顶角的性质,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如何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方法还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余角、补角的定义,掌握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方法,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探索对顶角的性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余角、补角的定义,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对顶角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探索对顶角的性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余角、补角、对顶角概念及求解方法的PPT。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关于余角、补角的实际问题,以及对顶角的实例。

3.学生活动材料:学生分组合作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角的分类知识,对顶角的性质。

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1)介绍余角的定义,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求一个角的余角。

(2)介绍补角的定义,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求一个角的补角。

(3)引导学生观察对顶角的性质,通过实例验证对顶角的性质。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 余角、补角、对顶角 教学案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 余角、补角、对顶角 教学案

6.3余角、补角、对顶角(1)学习目标1.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补角,知道余角、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2. 经历观察、操作、说理、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有条理的表达数学问题;3. 会运用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来解决问题.学习重难点正确区分余角和补角,并会运用余角、补角的性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图中∠α和∠β的度数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二、数学化认识1、互为余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2、互为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三、基础训练1、比比谁厉害(1) 40°的余角是_______,135 °补角是________。

(2) 模仿上面的例子,想一个角让你的同桌说出它的余角或补角!思考:怎样的角有余角、怎样的角有补角?2.找朋友(1)对A 组中的每一个角,在B 组中找出它的补角,并用线连接;(2)B 组中有哪些角的余角在C 组中?分别找出这些角,并用线连接.3、填表想一想:同一个角的补角与它的余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α的 度数∠α的 余角 ∠α的 补角 0500450120(0<n <90)0n321A C B D 12 34 图2 四、例题讲解例1、已知∠α与∠β互为补角,且∠β比∠α大30°,求∠α、∠β的度数 .五、探索归纳如图,如果∠1与∠ 2互余, ∠1与∠3互余,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想一想1. 如图,如果∠1与∠ 2互余, ∠ 3 与∠4互余,∠1 =∠ 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2. 如图,如果∠1与∠ 2互补, ∠ 3与∠1互补, 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3.如图,如果∠1与∠ 2互补, ∠ 3与∠4互补,∠1 =∠ 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结论: 余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 余角相等。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 余角、补角、对顶角 教案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 余角、补角、对顶角 教案

6.3《余角、补角、对顶角(2)》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对顶角概念;(2)掌握对顶角的性质,并利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学会简单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进行合理猜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孔成像”问题,感受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培养数学兴趣;(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3)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二、教学重点理解对顶角概念并掌握对顶角性质.二、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概念并应用对顶角性质.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小孔成像:师: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首先请大家阅读这个材料(展示小孔成像图片)师:我们可以将其数学化,将小孔成像中的光线抽象为两条相交的直线,请仔细观察并思考:图中的两条直线共构成了几个小于180°的角?生:4个师:哪4个?生:∠AOB,∠AOB’,∠A’OB,∠A’OB’师:观察∠AOB和∠A’OB’,这两个角存在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师:我们之前学习角的时候说角有哪几个构成要素?OBB' AA'生:两个,顶点和角的两边 师:那先从顶点的角度来看 生:顶点是同一个 师:角的两边呢? 生:在一条直线上师:角的两边都是射线吧,我们把射线OA 反向延长一下,射线OB 反向延长一下(作图) 生:反向延长线师:所以说OA 和OA ’互为反向延长线,同样的OB 和OB ’也互为反向延长线师:我们总结一下,这两对角在位置上的特点有:共顶点,角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PPT )[设计意图]小孔成像数学化,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激发学习兴趣。

同一类角的共同点分析,为对顶角本质关系准备。

【对顶角的定义】师:因此,我们给出对顶角的定义: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我们把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 余角、补角、对顶角-余角、补角 教案.doc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 余角、补角、对顶角-余角、补角 教案.doc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6.3《余角、补角》(1)教学设计【设计思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以生活、数学和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索、猜想、交流、发现、推理,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推理打下基础。

《余角、补角》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分为三个步骤:一、通过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1)从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入手,探索两块直角三角板上角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观察、寻找它们互余、互补的关系。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演示,寻找、发现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二、引导学生归纳互为余角、补角的概念,利用相关练习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三、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探索余角、补角的性质。

性质的探索主要是通过在具体识图过程中,发现一些角与角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两个角互余、互补的性质。

【教学内容分析】余角、补角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及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基础上,对角的关系作进一步探讨,余角、补角的性质也是今后学习对顶角相等及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重要基础。

教材在编排意图上已开始对学生提出说理的要求,为今后的数学推理证明、几何模型建构作一些铺垫准备。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

(2)探索并掌握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3)初步掌握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

(4)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认图能力,发展空间概念。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6.3余角补角对顶角1余角和补角教案(新版)苏科版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6.3余角补角对顶角1余角和补角教案(新版)苏科版
情感升华:
结合余角、补角、对顶角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余角、补角、对顶角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及时反馈:教师应及时将作业的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对于表现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作业评价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让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材料三:《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本材料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设计、艺术作品等,展示了余角、补角、对顶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几何知识实用性的认识。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探究一:余角和补角在实际图形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周围寻找含有余角和补角的图形,如窗户的角、墙角等,并进行测量和计算,观察余角和补角的实际效果。
-难点四:解决含有多个余角、补角的复合问题。在复杂问题中,学生需要能够理清角度之间的关系,正确求解。
举例: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如一个多边形内多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计算,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方法一:讲授法。对于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通过生动的语言、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知识。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余角、补角、对顶角》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概念、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角的运算。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余角、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数学语言的严谨性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定义,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其性质。

2.难点:对顶角的性质的证明。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数学题目和实例。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角的概念和分类。

例如:“什么是锐角?什么是直角?什么是钝角?”等。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

首先,介绍余角和补角的定义,通过实例来解释这两个概念。

然后,引入对顶角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对顶角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题目练习,巩固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理解。

题目可以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解答题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理解。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苏科版6.3余角、补角、对顶角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苏科版6.3余角、补角、对顶角优秀教学案例
六、课后作业
1.巩固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实例导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例,如购物、建筑工人施工等,引导学生关注角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活实例导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例,如购物、建筑工人施工等,引导学生关注角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2.情境模拟: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如教室内的座位安排、道路交叉口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余角、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角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几何直观,提高空间想象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采用观察、思考、交流、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相交线等基本几何知识,对于角度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他们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会因为对概念理解不深而出现混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案例,将以生活情境为导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探讨的方式,发现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案例的实践,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讨论,共同探讨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余角、补角、对顶角》说课稿3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余角、补角、对顶角》说课稿3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余角、补角、对顶角》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余角、补角、对顶角》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节的内容,这一节主要介绍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及其性质。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角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首先介绍了余角的定义,即两个角的和为90度。

然后介绍了补角的定义,即两个角的和为180度。

接着引入了对顶角的概念,即两个角位于两条相交直线的对立位置,它们的度数相等。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根据对学生的前期观察和了解,大部分学生对角的概念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这些概念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困难。

比如,对于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学生可能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举例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这两个概念。

另外,对于对顶角的性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背后的原因。

因此,需要通过图形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证明对顶角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及其性质,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能够准确地给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并能够判断两个角是否为余角或补角。

2.能够理解对顶角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对顶角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余角、补角和对顶角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主要是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及其性质。

具体来说,学生可能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存在以下困难:1.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容易混淆,需要通过举例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这两个概念。

2.对对顶角的性质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图形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证明对顶角的性质。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1《余角补角对顶角》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1《余角补角对顶角》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1《余角补角对顶角》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余角补角对顶角》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6.3.1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分类以及角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旨在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的是一群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对角的概念和分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索并掌握这些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

2.教学难点: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黑板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索并掌握这些概念。

3.例题解析:分析并解答一些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练习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讨论解题方法,教师巡回指导。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余角、补角、对顶角1.余角:两角和为90度2.补角:两角和为180度3.对顶角:在相交直线上的两组相对角,大小相等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6.3 余角、补角、对顶角(区一等奖)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6.3 余角、补角、对顶角(区一等奖)

余角、补角、对顶角(1)教学设计常熟市东张中学王秋忆【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知道余角、补角的性质.2.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猜想—推理的认识过程,学习有条理的表述,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3.体会类比、从特殊到一般、方程、等量代换等思想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生成.难点:余角与补角概念和性质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引入:1、请大家动动手:以你喜欢的方式将手中的白纸折叠一次。

说说折叠产生的新的角之间有哪些特殊的数量关系(学生展示交流,寻找折叠产生的下图作为示范)2、同桌合作,将手中的两张长方形纸片摆成如图所示(课件),探究在转动的过程中,α与β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引出概念:余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符号语言:因为∠α+∠β=90°所以∠α与∠β互余反过来,因为∠α与∠β互余所以∠α+∠β=90°;或∠α=90°—∠β或β=90°—∠α补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符号语言:因为∠α+∠β=180°所以∠α与∠β互补反过来,因为∠α与∠β互补所以∠α+∠β=180°;或∠α=180°—∠β或∠β=∠α请学生说说刚才作为示范的纸片中的互余、互补关系。

然后沿着红色折痕剪开,问:这种关系还成立吗注: 互余、互补是指两角在数量上存在着一种特殊关系,与位置无关。

二、强化概念:1、填表:想一想,同一个锐角的补角与它的余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例1:已知∠1与∠2互为补角,且∠2比∠1大30°,求∠1、∠2的度数。

(一种是通过推理说明一种是方程思想)三、动手操作、探究性质:1、请大家一起动手折一折……(记长方形纸片一边为AB,在AB上任意取一点O,通过折叠,产生以O为顶点的直角)2、学生展示交流折纸成果3、请你观察:所折图中以O为顶点的角中,找找老师所指角的余角。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补角、对顶角》教案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补角、对顶角》教案

《余角和补角》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现实情境,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2、使学生能用简单的代数思想——方程思想来处理图形的数量关系;3、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教学难点:方程思想来处理图形的数量关系.学法指导:通过学生动脑想,勤钻研,主动地学习,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萨斜塔.比萨斜塔建于1173年,工程曾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历经约二百年才完工.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二.探究新知.1.探究互为余角的定义:教师活动:讲解.学生活动:观察图形,得出结果:∠1+∠2=90°.12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2.探究互为补角的定义:教师活动:讲解.学生活动:观察图形,得出结果:∠3+∠4=180°.43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3.问题1.找朋友(朋友的条件:互余或互补).80︒65︒46︒44︒25︒10︒问题2.判断对错.小结1: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主要反映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与角的位置无关. 4.练习1.填表并思考问题:②一个锐角的补角与其余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结2:1、锐角有余角,直角、钝角没有余角;锐角、直角、钝角都有补角.2、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 练习:(1)70°的余角是 ,补角是 .(2)∠α(∠α<90°)的余角是 ,它的补角是 .教师提醒:(如何表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锐角∠α的余角是(90°—∠α).∠α的补角是(180°—∠α).三.例题讲解.例1如图,点A 、O 、B 在同一条直线上,射线OD 和射线OE 分别平分∠AOC 和∠BOC .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解:∵射线OD 平分∠AOC ,射线OE 平分∠BOC ,∠AOC =140°,∴∠COD =21∠AOC =70°, ∠COE =21∠BOC =21(180°-∠AOC )=20°, ∴∠DOE =∠COD +∠COE =90°.所以,∠COD 和∠COE 互为余角.同理,∠AOD 和∠BOE ,角AOD 和∠COE ,角COD 和∠BOE 也互为余角.例2如下图,货轮O 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 在它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40°,南偏西10°,西北(即北偏西45°)方向上分别发现了客轮B 、货轮C 和海岛D .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客轮B 、货轮C 和海岛D 方向的射线.画法:以点O 为顶点,表示正北方向的射线为角的一边,画40°的角,使它的另一边O B 落在东与北之间.射线OB 的方向就是北偏东40°,即客轮B 所在的方向.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画出表示货轮C 和海岛D 方向的射线.教师讲解.四.巩固练习.1、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余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2、已知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31还少20°,求这个角的度数.(视时间情况) 五.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6.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上)

数学:6.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上)

6.3余角、补角、对顶角 教案[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补角,知道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2.会运用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来解题.3. 经历观察、操作、说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说明发展空间观念,学习有条理的表述.[重难点]灵活运用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教学过程]一. 情境创设:用一副三角尺,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课本中的图6--15. α∠与β∠的度数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引入余角、补角的概念.二. 讲授新课.1. 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注:⑴角α的余角表示为α-︒90,角α的补角表示为α-︒180.⑵互余、互补是指两角在数量(度数)上存在着一种特殊关系.与位置无关.2.做一做.1.填表想一想,同一个角的补角与它的余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已知3组角:(1) 对A 组中的每一个角,在B 组中找出它的补角,并用线连接;(2) B 组中有哪些角的余角在C 组中?分别找出这些角, 并用线连接.例一. 如图,如果1∠与2∠互余, 1∠与3∠互余,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 解: 2∠与3∠相等.1∠与2∠互余, 1∠与3∠互余.∴.1903,1902∠-=∠∠-=∠︒︒ (余角的定义).32∠=∠∴ (等量代换)想一想:如果1∠与2∠互补, 3∠与4∠互余,31∠=∠,那么2∠与4∠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引导学生模仿例题的说理过程,说明42∠=∠的过程及理由.)2. 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三. 随堂练习.1. 书本159P 的.3,2,1ex ex ex2. 判断题.1.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一定大于平角. ( )2.一个角一定小于它的余角,也小于它的补角. ( )3.如果两个角互补,则它们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 ( )4.如两个角互补,则一个角为锐角,另一个为钝角. ( )5.互余的两个角的比是,6:4则这两个角分别是︒40、︒60. ( )6.如果,80,60,40︒︒︒=∠=∠=∠C B A 那么C B A ∠∠∠,,互为补角. ( )7.用一副三角板的内角可画出大于︒0且小于︒180不同度数的角共有11种. ( )3. 已知一个角的补角和这个角的余角互补,求这个角的度数.4. 一个角的补角加上︒10,等于这个角的余角的3倍,求这个角.5. 如图,,90︒=∠=∠=∠BOD AOC EOC 问图中有与BOC ∠互补的角吗?[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课后作业]《补充习题》8382-P 余角、补角、对顶角(1)P余角、补角、对顶角(1) 《随堂练123》137136。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1《余角 补角 对顶角》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1《余角 补角 对顶角》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1《余角补角对顶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1《余角补角对顶角》是初中学段数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

这一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对之前所学角度知识的巩固,又是后续学习更多复杂几何知识的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它们的性质及其应用。

余角和补角是对角度概念的扩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对顶角则是为学生引入更复杂的几何图形中的角度关系,为后续学习三角形和其他多边形的性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度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角度概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几何画板、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2.教学素材: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几何图形。

3.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等。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余角、补角、对顶角教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 余角、补角、对顶角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节主要介绍了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直观的图形,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实数、几何图形的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他们对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耐心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数学证明的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对顶角的性质证明,以及如何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

2.探究新知: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图形,发现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和证明这些性质。

3.巩固新知:教师提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余角和补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 余角、补角、对顶角-余角与补角 教学案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 余角、补角、对顶角-余角与补角 教学案

如果别人思考数学的真理像我一样深入持久,他也会找到我的发现。

——高斯6.3余角、补角一、学习目标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2、经历观察—猜想—说理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3、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在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感受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师生交流中获益.二、学习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三、学习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展示比萨斜塔图片,引入互为余角的概念.2、展示长江护堤图片,引入互为补角的概念.(二)、探究归纳:1、活动:请一位同学任意说出一个角(小于180°),比一比,看谁先说出这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思考:(1)、是不是所有的角都有余角?(2)、是不是所有的角都有补角?(3)、同一个角的补角和余角的关系。

2、探究余角和补角的性质(1)如图,如果∠1与∠ 2互余,∠1与∠3互余,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1 2 3归纳: .变化:如果把上题中的互余改为互补,∠2与∠3相等吗?归纳: .(2)如图,如果∠1与∠ 2互余,∠ 3 与∠4互余,∠1 =∠ 4,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归纳: .变化 :如上图,如果∠1与∠ 2互补, ∠ 3与∠4互补, ∠1 =∠ 4,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归纳: .三、新知运用1、如图,∠A+∠B=900 ,∠BCD+∠B=900,∠A 与∠BCD 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为什么?2、如图,直线CD 经过点O ,且OC 平分∠AOB 。

∠AOD 与∠BOD 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说明你的理由。

A C D AC BD O 1 4 2 3 B四、小结回顾,反思提高。

巩固练习1、 判断:⑴︒90的角叫余角,︒180的角叫补角。

数学:6.3余角、补角、对顶角(第1课时)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上)

数学:6.3余角、补角、对顶角(第1课时)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上)
学生填表
设 计 意 图
通过不同 的练习强 化学生对 概念的理 解
⑵想一想:同一个角的补角与它的余角之间有怎样的 数量关系?(设∠α = n°,则∠α 的余角为 90°—n° ∠α 的补角=180°—n°,∠α 的补角比∠α 的余角大 90°) ⑶试一试: (例题)已知 3 组角: A:10°,55°,75°,100°,145° B:35°,80°,105°,125°,170° C:10°,15°,35°,55°,115° ① 对 A 组中的每一个角,在 B 组中找出它的补角,并 用线连接 ② B 组中哪些角的余角在 C 组中?分别找出这些角, 并用线连接 3.如图,∠AOB =30°,∠BOC=60°,∠COD=30°,则 ∠AOB 与∠BOC 的关系是__________,∠BOC 与∠COD 的 关系是__________, 而∠AOB ____∠COD (填 “<” 或 “=” 或“ > ” )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猜想:同一个角的余角 ______。请你说明这句话的正确性。 课本 P159 例 1 想一想:∠1 与∠2 互补,∠3 与∠4 互补, ∠1=∠3,那么∠2 与∠4 有怎样的关系? 为什么? 归纳: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一. 应用拓展 1. 一个角的补角的余角等于这个角的 数。 2.如图, O 是直线 AB 上一点, ∠AOE+∠FOD=90° OB 平分 ∠COD,图中与∠DOE 互余的角 有哪些?与∠DOE 互补的角有哪些?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四.回顾反思 经过本课的学习,你有那些体会: (1)学习了余角、补角的概念 (2)学了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 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 (3)经历“观察——猜想——说理”的认识过程,发 展了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五.作业 见同步检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余角、补角、对顶角(1)
学习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补角,知道余角、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2. 经历观察、操作、说理、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有条理的表达数学问题;
3. 会运用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正确区分余角和补角,并运用余角、补角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图中∠α和∠β的度数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
请你用一副三角板操作一下!
二、数学化认识
1、互为余角的概念: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
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简称互余.
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
2、互为补角的概念: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
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 三、基础训练
1.填表
想一想:同一个角的补角与它的余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2.已知3组角:
A 组
B 组
C 组
(1)对A 组中的每一个角,在B 组中找出它的补角,并用线连接;
(2)B 组中有哪些角的余角在C 组中?分别找出这些角,并用线连接。

3.判断: ∠α的 度数 ∠α的 余角 ∠α的 补角 0500450120(0<n <90) 0n
010055075010001450350800
1050
12501700100
150350550
115
(1)90°的角叫余角,180°的角叫补角。

( )
(2)如果∠1+ ∠ 2 +∠3=180 ° ,那么∠1、 ∠ 2与∠3互补。

( )
四、例题讲解
例⒈如图,如果∠1与∠ 2互余, ∠1与∠3互余,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
想一想
1.如图,如果∠1与∠ 2互余, ∠ 3 与∠4互余, ∠1 =∠ 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2.如图,如果∠1与∠ 2互补, ∠ 3与∠4互补,
∠1 =∠ 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结论: 余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 余角相等。

例2.如图,直线AB 与CD 相交于点O ,∠2与∠3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为什么?
五、当堂反馈
1.判断:
(1)如果两个角相等,则它们的补角相等。

( )
(2)如果∠1 =40 °,∠2=60 °,∠3 =80 °, 那么∠1、 ∠2、 ∠3互为补角。

( )
2. 填空:
(1)一个角是36 ° ,则它的余角是_______,它的补角是_____。

(2) ∵ ∠1和∠2互余,∴ ∠2=_____- ∠1;
∵ ∠1和∠2互补,∴ ∠1=_____- ∠2 。

3. 如图, ∠AOB= ∠COD=90 °, 则∠BOC 与∠AOD 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为什么?
j
43214321321O D C B
A O D C
B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