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22-3 珠江三角洲主要经济指标

合集下载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目标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目标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战略目标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及东北亚经济环境政治多极化和经济、科技、文化的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的两大潮流,谋求和平、稳定和发展是国际社会的主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生产力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进一步突破了民族、国家的疆界,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世界经济格局正逐步形成,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随着经济形式的激烈变化,亚洲太平洋地区已逐步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世界各国看好中国市场发展前景.在缓和的大背景下,我国与周边国家和相邻地区的范围内正逐步形成东北亚经济圈、伊斯兰经济圈、南亚经济圈等若干联系密切的经济圈.我国加快实施沿边开放战略,已经使对外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的单国单向开放变为多边多向开放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近年来随着亚洲国家的快速发展,加上美国西海岸、欧洲以及加拿大太平洋沿岸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重心出现东移趋势,特别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积极介入,将进一步推动“东北亚经济圈”的迅速发展,使东北亚有可能成为与北美、欧洲并驾齐驱的全球重要的经济——文化圈.从“东北亚”内部来看,尚存许多制约因素,如东北亚各国之间经济实力参差不齐,经济合作处于较低水平,区域内地缘政治较为复杂,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区域内缺乏多边合作协调机制.尽管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但东北亚区域合作还是不断发展,因为区域内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技术、劳动力、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上存在极强的互补性,因而东北亚的区域合作与经济发展具有非常良好的前景.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地处东北亚内陆中心地带,是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处于欧亚大陆桥中国内地铁路网络的联结点上,是我国各省区进入俄罗斯的重要通道,是我国面临东北亚地区的“窗口”.目前看,哈尔滨在东北亚区域中经济相对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比较落后,参与未来东北亚区域合作面临诸多困难,但哈尔滨已有的经济基础和其在区位上的优势决定了未来哈尔滨在东北亚合作中的地位.二、国内环境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从全国来看,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等几个发展较快的经济区.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为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同时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东北地区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从近些年经济发展速度上看,不如东部沿海地区.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开放程度的提高,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加强,将为下一步的经济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国家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这为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哈尔滨在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发展指数测算结果,通过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等方面指标综合评定,综合排序名列第10位,在东北10个大中城市比较中,综合排序名列第3位.表2-1、2-2、2-3表2-1 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发展指数测算结果2003年表2-2 城市竞争力分析指标体系表2-3 哈尔滨各项指标在东北地区主要城市中的地位2002年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三、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环境分析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最东北部,纬度最高,与俄罗斯相接壤,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老工业基地.2003年底,全省总人口3815万人,国内生产总值443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615元,三次产业比例为::,农业总产值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300亿公斤以上,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出现恢复性增长,重型机械设备、特种钢、子午胎、机制纸、亚麻、建材等生产基地建设得到加强.汽车、石化、食品、医药等产业发展迅速.煤炭、制糖、纺织等产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得到压缩.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非国有经济成份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亿元.进出口总值达到亿美元.已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作为省会城市哈尔滨市在省内各城市中的首要地位十分明显,哈尔滨市区GDP占全省比重为%、人口占%.哈尔滨在省内除人均GDP指标排在大庆之后外,其余指标均位于全省之首详见下表2-4.表2-4 黑龙江省内城市各指标比较2002城市年末市区建成市区GDP固社会地方城乡外商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在省内已初步形成哈大齐城市带,这一地带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是以我国重要的机电工业城市哈尔滨为核心,以横贯我国最大平原——松嫩平原的滨洲铁路为纽带,连同我国最大的石油城市大庆,重要的机械工业城市齐齐哈尔和新兴的中小城市绥化、安达、肇东、双城、阿城等组合而成.这一地带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和重要机械工业基地之一,是我国内陆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地带.哈尔滨在这一地带的城市首位度为,拥有44%的城市人口、44%的工业企业、41%的工业产值、73%的高等学院、58%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哈尔滨的发展变化对这一地带乃至全省将产生重大而深运的影响.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综合评价一、发展优势1、国内独有的寒地景观和地域文化哈尔滨市冬季漫长,寒冷干燥,素有“冰城”之称,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为冰雪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国内独特的资源优势与地缘优势.“哈尔滨冰雪节”是闻名的冬季旅游项目,已经成为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众多的文化景观使哈尔滨拥有了更多的城市魅力,多种历史渊源的渗透,使哈尔滨形成了西洋文化、宗教文化、社会风情文化、现代文化、多元文化相互重叠的城市文化特色,形成了自然景观、历史景观、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城市风貌格局.2、可支撑国际性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哈尔滨市位于东北亚中心位置,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对外是沟通日本、韩国、俄罗斯的重要通道,对内是沟通全国各地与俄罗斯和东欧等国家的重要桥梁,在对俄罗斯和独联体及东欧国家、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具有很强的经济发展互补性及重要的战略位置.哈尔滨还是我国东北黑河、绥芬河、满洲里和珲春4个沿边开放城市的连接点,是黑龙江省域中心城市.优越的区位条件为哈尔滨市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和交通枢纽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地位哈尔滨市已基本形成5条铁路京哈、滨绥、滨洲、滨北、拉滨、10条国、省级公路京哈、同三、哈大庆、哈萝、哈伊、绥满、哈绥、方通、方虎、哈五、航空港和松花江航运系统为骨架的交通网络,水陆可通过三个方向的出口与全国各地、东南亚和俄罗斯、东欧国家联系.哈尔滨铁路干网发达,铁路营业线达 km,往西南连接全国各地,往南经大连、营口通往世界各地,往西北经滨洲与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接轨,通往欧洲各国,是跨越欧亚大陆桥的连接点;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是全国八大机场之一,已与国内近30个主要城市及部分国家地区通航;松花江航道是东北北部地区江海联运的通道之一;哈尔滨市有10条公路呈放射状通往东北各地,与周围地区紧密相连,是全省最大的公路运输中心.优越的交通条件,为哈尔滨城市建设发展以及成为东北亚经贸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利条件.4、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哈尔滨市腹地资源丰度居于首位,哈尔滨市域腹地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前景良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哈尔滨本身来看,非金属矿藏种类多、贮量丰富,能源矿藏中天然气和煤的前景良好;土地资源丰富,质量好,利用率高,全市人均占有土地和耕地面积分别为亩和亩,土地利用率高达%,高于全国及全省水平;生物资源丰富,种类多样,野生经济植物、药用植物、珍贵毛皮动物开发潜力很大,植物主要有蕨菜、薇菜、明叶黄、黄花、人参、金银花、刺五加等,珍贵毛皮动物有紫貂、水獭、猞猁、麝鼠、香鼠等及三花五罗等珍贵鱼种;森林覆盖率高,达%,活立木蓄积量3847万m3;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亿m3,但利用率低,开发潜力巨大.从全省腹地来看,已探明矿产资源达54种,储量占全国前三名的有8种,居全国前十名的有28种,其中石油、森林煤炭资源名列全国前茅,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是我国着名的商品粮基地,大豆、甜菜、亚麻、马铃薯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多样的资源中心地位使哈尔滨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前景广阔,潜力巨大.5、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哈尔滨市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渐趋合理的产业结构为其大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医药、汽车、食品、机械为主导产业的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现有工业企业单位475个,其中锅炉厂、汽轮机厂、电机厂、飞机制造厂、铝合金加工厂、电表厂等企业的产品在全国名列前茅.亚麻厂是亚洲最大的亚麻纺织企业,轴承厂是全国三大轴承厂之一,此外医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国家又把老工业基地改造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哈尔滨市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质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强城市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优势将进一步加强.6、潜力较大的科技人才优势哈尔滨市科技实力雄厚,人才储备丰富.市内现有大专院校24所其中哈工大博士学位点29个、中等专业学校48所、科研机构153家,形成300多个学科的科研网络.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万人,两院院士27人,博士生导师700余人.全市每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科学家与工程师分别为31人、23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多,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六位.从企业科技实力看,在哈尔滨国有单位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万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万人,占50%左右;而且学科齐全,工程力学、焊接、工业机器人、飞机导航、电站设备、电工仪表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综合科技实力在全国位于前列.二、发展机遇1、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驱动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哈尔滨市不仅是向南联系吉林省、辽中南地区以及华北地区的重要枢纽,也是中俄交通和贸易的重要中心,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哈尔滨市加入经济全球化,将强化与辽中南地区,尤其是沈阳、大连等城市的区际联系,加强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经济联系,利用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便宜的优势,将资本源、技术源、信息源和知识源通过不同的“管道”,从日本、美国等国家尽快导入哈尔滨.经济全球化能使哈尔滨市成为国际资本和技术转移的重要场所、外资进一步聚集的热点地区;经济全球化将使哈尔滨获得外国先进技术和信息的机会增加,有利于加快地区产业升级进程,优化产业结构,为产业结构转型提供可能;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哈尔滨具有低成本、低价格优势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出口;经济全球化将促进哈尔滨出口贸易,增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哈尔滨扩大外资引用的领域,优化外资投资结构,参与世界劳动地域分工,拥有更大的产品市场和更大的地区影响力.2、加入WTO——对外贸易的发展潜力我国加入WTO,哈尔滨市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与周围区域国家的联系将更为密切,将促进哈尔滨对外贸易尤其是对俄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哈尔滨市将利用优势的沿边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势进一步发挥西进东出、南联北开的战略作用,通过建设完备的市场体系和四通八达的商品贸易网络,恢复哈尔滨市作为国外商家进驻中国市场战略重地的地位.3、高新技术产业与信息经济——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取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当前正在继续的这场科技革命正推动着产业重心从以钢铁、汽车、化工为代表的主导产业位移到以电子计算机、新材料、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兴主导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一跃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信息经济的影响下,哈尔滨市有实现跳跃发展的条件.目前哈尔滨市科技教育产业发达,大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聚集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为哈尔滨市提供了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创新源泉.哈尔滨市的信息产业较为发达,技术型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型基础设施齐全,这些为哈尔滨市的信息港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4、东北亚经济圈——再次辉煌的契机随着亚洲国家的快速发展,加上美国西海岸、欧洲以及加拿大太平洋沿岸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的主轴正在由北大西洋移到亚太地区,这将进一步推动“东北亚经济圈”的迅速发展.东北亚各国为谋求经济的发展,需要充分地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利用资源优势的互补、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的互补,通过对外贸易等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哈尔滨市是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以及开展中俄贸易的前沿;对外是沟通日本、韩国、俄罗斯的重要通道,对内是沟通全国各地与俄罗斯和东欧等国家的重要桥梁,在对俄罗斯和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经济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哈尔滨市也是东北亚经济圈北部最大的城市,具有承南连北的地理优势和一定的沟通基础,将成为东北亚经济区北部整合发展的中心.5、国家宏观政策——城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中央确定的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使内陆省会城市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哈尔滨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更为重要的是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给哈尔滨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21世纪,我国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城镇化的步伐,必将创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哈尔滨形成以投资类产品为主的工业经济提供了发展机遇,更有利于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分析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地区发展重心的变迁,可以看出发展重心经历了由南向北推进的趋势.从东北地区良好的装备工业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资源的整合、东北亚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间合作的加强,很可能在东北地区形成我国新的经济快速发展区.依据“十六大”报告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以及小城镇快速发展,必将得到国家政策极大的支持,这为哈尔滨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存在问题与面临的挑战1、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亟需优化2003年哈尔滨市生产总值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4872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位于第11位.资本力、贷款余额增长率、金融市场交易增长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城市整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工业结构调整尚不充分,国企改革任重道远,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到2001年底才扭转持续9年的工业净亏损状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投资结构来看转型滞后,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资金占%,在利用外资方面同我国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仅相当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低于东北地区的长春、沈阳、大连等城市.从产业结构上分析,哈尔滨市已完成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高级阶段的转变,2003年产业比重与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农业的比重高居第一位,二产居第十三位,三产有一定的虚高度化的成分.哈尔滨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整体还不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结构不均衡,城市经济活力不足.2、社会软件环境亟待改善,城市开放度明显不够社会软环境包括政府管理、社会体制、文化科技环境、思维观念、社会保障、社会秩序等多方面.哈尔滨的社会文化竞争力、秩序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均居于选取的24个城市20位以后的水平,说明社会软环境的总体水平还十分落后.政府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意识不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上,“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比较严重,在人才政策、农村政策、产业政策、私营经济政策等方面不够灵活.这些严重影响了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新的社会软环境的建立势在必行.哈尔滨市近几年外向型经济进展迟缓,2003年进出口总值19亿美元,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少,经济还囿于区域经济的小循环中.海关进出口总值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于15位.从表2-5可以看出哈尔滨目前仍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这一状态阻碍着城市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和良好的制度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阻碍着哈尔滨与市域外的经济主体间的接近与交流.表2-5 十一个城市开放性竞争力注:贸易依存度=城市出口额+城市进口额/国民生产总值×2依据哈尔滨市总体规划战略研究成果3、城市用地结构矛盾突出,城市功能得不到很好发挥哈尔滨市区人口密度大,产业聚集,第二产业70%以上的产值都是由中心区创造的,老城人口密度高达4万人/km2,人均城建用地仅人,人均公共绿地为.近年来中心区开发强度逐步增高,开发容积率多在2以上,中心区高层住宅建设占房地产开发项目的30-40%,且布局散乱,尤其是公共空间严重不足,城市中心区用地结构矛盾突出.从城市功能发挥上看,一是大量工业用地集中在市中心区,既无发展空间,又占居城市黄金地区并且给市区造成环境污染;二是城市教育科研用地随发展明显不足,对哈尔滨较具优势的产业发展产生影响;三是体现中心城市职能的大型公共设施用地严重不足,娱乐、旅游、展览、会议、博物馆等设施无发展用地;中央商务区、特色文化区、大型体育区在市区条件好的地段没有合理的位置;四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批发业和餐饮业增长速度较快,而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水平的金融、保险、旅游、中介服务业发展较慢;五是开发区比较分散,土地利用集约性差.4、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哈尔滨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各类污染未完全控制,加上水土流失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已使哈尔滨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全市湿地面积由1987年的229km2减少到2003年的192km2,松花江水体由于近年来的水量减少,加上生活、生产污水排放严重超标,污水处理率仅为16%,垃圾处理率仅为%,使水质明显恶化;大气环境按国家大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属于中度污染;建成区%的人口处于55-65dB噪音环境中;中心区大面积绿地严重缺乏,地面硬质化多,绿地草坪少,地表水流失严重.随着毁林开荒、滥砍乱伐,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日益加重,致使春季沙尘暴现象经常发生,河流的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资源的衰竭日益严重.大城市病日趋突出.5、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交通压力大近年来,哈尔滨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没能跟上城市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水源供水能力不足,地下水超采严重,饮用水严重超标,目前每日缺水32万t,供水普及率仅为%;二是城市电源总体上偏重于城区西南部,电源分布与负荷分布不完全一致,使部分地段供电不足;三是防洪工程隐患较多;四是城区交通压力较大,哈尔滨机动车每年以大于10%的速度增长,而道路增长仅为2%左右,城市公共停车场严重不足,二环以内仅能满足30%的停车需要.第三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一、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及指标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2020年哈尔滨市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城市经济体系更具活力,更加开放,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借助于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契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劳动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完成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建成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特大城市.2、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规划2020年市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2010年哈尔滨市生产总值达到3030亿元,2020年达到7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3660美元,2020年达到8300美元.详见表2-6确定哈尔滨市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3;2020年,按照增强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强化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第三产业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7:.结合小康城市及现代化城市建设标准,确定2004—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年均增长%计算,达到99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年均增长%计算达到3830元.城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

广州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广州开发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广州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广州开发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59344162 11351879 58721176 84828536
1642555 2127827
166
200884 228097
497801 304224 27953856
53897 18007001
9892958
16624948 1382053
10380710 2815721 3466771 9010001 5799355 5256501 4110926
57967316 10301076 56672998 53483921
(万
(万
(万 (万 (万
(万 (万 (万美 (万美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10000 yuan)
Infrastructure
Industry Total Profits yuan)
Industrial Profit Local Disposable Financial Resources yuan) Local Government Financial Expenditure
yuan) Total Sales of Industrial Products
yuan) Total Exports
10000) Total Imports
10000)
(10000 (10000 (USD (USD
Number of Projects (Contracts) for Utiliz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合同利用外资金额
(万美
元) 外商直接投资实ted Value of Foreign Capital to be Utilized (USD 10000) Total Amount of Foreign Capital Actually Used (USD 10000)

广州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广州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06
结论
主要发现
广州市经济持续稳定发 展
近年来,广州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GDP总量逐年增加,且失业率也得到了有 效控制。
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
广州市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 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 和质量提升。
广州市创新能力不断提 升
广州市财政收支平衡
广州市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大力 推进创新创业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了城市 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广州市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支出结构合理, 财政收支基本保持平衡。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官方公开数据和已 有的文献资料,未能深入实际进行实 地调研和访谈,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 准确性和可信度。
指标分析不够全面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研究时间等限 制,本次研究未能对所有相关指标进 行深入分析,可能影响结论的全面性 和准确性。
经济发展优势
地理位置优势
广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 广东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华南地 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具有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政策优势
广州市政府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政 策,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和现代服 务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 有力的政策支持。
人才优势
广州市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 ,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和科技 创新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 才保障。
经济发展劣势
人口老龄化问题
广州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对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 场带来了一定影响,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
广州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程 度的制约。同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也越来越高,对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广东_三来一补_与_三资_企业形式外资比较

广东_三来一补_与_三资_企业形式外资比较

提要/三来一补0和/三资0经济是广东利用外资的两种主要形式,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两种形式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本文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三来一补0和/三资0经济在广东的发展态势,阐明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区别,并运用计量的方法比较它们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结论是:这两种形式的外资对广东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都不明显,目前不宜以/优劣0来区别它们,而应该着力于把外资引向与国内产业高度关联的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增长,许多经济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更是遥遥领先。

/三来一补0和/三资0经济是广东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也是广东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进入90年代,广东经济面临着/争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0的紧迫任务,社会各界对广东经济增长方式和利用外资的作用与成效进行了讨论。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两种利用外资形式的认识存在着两方面的误区。

一是有人认为/三来一补0是广东改革开放之初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三资0经济是/后来居上0。

二是对这两种形式的外资对广东经济增长的作用的评价存在着两种极端,一种认为/三来一补0是低级的形式,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促其向/三资0经济这种高级形式转型,另一种观点则过分强调/三来一补0的作用,对其局限性认识不足。

本文将运用计量方法比较它们在广东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三来一补0和/三资0经济在广东的发展态势/三来一补0是外商(主要是港商)对内地投资的起步形式。

7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省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其优势只是/一块地皮两只手0,而外商对内地改革开放的政策更是心存疑虑,于是便试探性地采用/三来一补0这种投资少、见效快、简单明了的形式到广东进行投资。

随着外商对广东投资环境的熟悉和对内地改革开放政策坚定信心,他们才逐步兴办/三资企业0。

从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外贸出口结构和实际利用外资结构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三来一补0和/三资0企业这两种基本形式的发展态势。

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解释

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解释

附件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一、结构优化指标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100%2.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指三次产业的GDP结构与从业人员结构差距百分点的总和。

计算公式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三次产业GDP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比重:指按海关统计的货物进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货物出口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全部货物出口总额×100%4.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也即消费率,指按支出法核算的GDP中,居民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居民消费支出÷国内生产总值×100%5.城镇化率:指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地区常住人口总数×100%6.城乡居民收入比: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以农为1)。

计算公式为:—1—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区域发展差异系数:指所辖区域内各地区人均GDP的离差系数,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系数越大表示差异程度越高。

计算公式为:区域发展差异系数=各地区人均GDP的标准差÷各地区人均GDP的平均值二、产业升级指标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占比,高技术制造业按照国家统一的统计标准进行汇总。

计算公式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0%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进行汇总。

2020年广东跨上11万亿新台阶的“四梁八柱”(中)

2020年广东跨上11万亿新台阶的“四梁八柱”(中)

2020年广东跨上11万亿新台阶的“四梁八柱”(中)广东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杨新洪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与“双统筹”,推动广东经济运行“前低后升”,从历史负增长底点开始新的起点,呈现“烟斗形”走势,稳中求进,来之不易。

本文从支撑11万亿这一大经济体量的主要因素解构入手,重点分析由投资、新经济、R&D支出、“四上”企业市场主体组成的“四梁”和农业、规上工业、建筑业、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批零住餐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主要行业构成的“八柱”对广东“经济大厦”的支撑作用和影响,并根据百名景气企业家信心调查提出意见建议。

《广东经济》分上、中、下三期刊发。

“八个行业”支撑:显示此消彼长的广东经济犄角性与互补性2020年广东经济跨上11万亿新台阶,从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建筑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增速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工业增长1.3%实现正增长,对经济增长正拉动;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同比负增长,对经济增长负拉动。

总量(亿元)增长(%)比重(%)拉动率(%)地区生产总值110760.94 2.3 100.0 2.3 农、林、牧、渔业4916.02 4.0 4.4 0.2 工业38903.90 1.3 35.1 0.5 建筑业4651.507.5 4.2 0.3 批发和零售业10634.94-4.4 9.6 -0.4 批发业5978.260.6 5.4 0.0 零售业4656.68-10.4 4.2 -0.5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3360.13-3.4 3.0 -0.1 住宿和餐饮业1605.14-22.0 1.4 -0.4 住宿业187.44-20.1 0.2 0.0 餐饮业1417.70-22.3 1.3 -0.3 金融业9906.999.2 8.9 0.8 房地产业10625.65 4.3 9.6 0.3 其他服务业26156.67 5.5 23.6 1.2 营利性服务业14410.12 4.9 13.0 0.6 非营利性服务业11746.55 6.3 10.6 0.6 第一产业4769.99 3.8 4.3 0.1 第二产业43450.17 1.8 39.2 0.8 第三产业62540.78 2.5 56.5 1.3表14 2020年广东分行业增长、拉动与构成情况表——“八个行业”支撑之一:规上工业是经济的“稳定器”规上工业经济回升明显,尤其是其中的制造业回暖对全省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增强。

广东省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1-6 各部门机构数

广东省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1-6  各部门机构数

Villagers' Committees (个) Industrial Enterprises
(unit)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bove Designated Size
#国有工业
State-owned
集体工业 建筑业企业 #国有企业
Collective-owned (个)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22.18
1128 11
19632 379804
42134 200 212
36124 482
41.58
1123 11
19793 584259
50591 127 124
116949 269
101.90
1114 11
19801 626046
55415 148 112
126534 294
109.95
16541 2444 2514
72 2276
293
22 24 79 4452 186 450 3309 507
22 24 79 8164 189 850 6553 572
22 24 79 25484 182 159 21740 2013
2 3 95 32347 187 1781 25891 4488
县、市广播电视台 研究机构数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s in Counties and County-level Cities (个) Number of R&D Institutions (units)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双核”发展浅议——基于广州市和深圳市产业统计数据分析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双核”发展浅议——基于广州市和深圳市产业统计数据分析

4. 广州市与深圳市工业、三次产业发展对比分析
4.1. 广州市和深圳市工业发展比较
4.1.1. 基于区位熵分析区域优势产业
区位熵分析分别基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1和国家层面做了两次计算。分别以广州市和深 圳市工业细分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比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中国) 行业产值占中国 (珠 江三角洲城市群) 工业总产值比重得到。 第三产业区位熵计算则采用行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 增加值计算。 从下面所示两个表格看, 深圳市工业有 10 个行业全国区位熵超过 1, 而广州市有 17 个, 几乎为深圳的两倍。 深圳的优势产业门类较少且偏重于计算机、 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广州的优势产业门类分布相对均衡,体现出了重化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在三角洲地区的优势。 全国层面,两个城市的优势产业有一定同质性,广州与深圳有 7 类优势产业门类相同, 分别为文教美工、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水的生产 和供应业、家具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和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这说明二 者在这几类行业存在一定的竞争性。
ij>2
则表示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3.2. 波士顿矩阵法
又称四象限法,由美国管理学家布鲁斯·亨德森(B. Henderson)首创,起初用于分析 产品市场引力。基本原理是将在坐标图上,以纵轴表示企业销售增长率,横轴表示市场占有 率,各以 10%和 20%作为区分高、低的中点,将坐标图划分为四个象限,依次为“明星类产 品(★)”、“问题类产品(?)”、金牛类产品(¥)”、“瘦狗类产品(×)”。后被引用到产 业分析,基本方法是以各行业产值(或增加值)占所属产业总产值(或增加值)比重作为 X 坐标,该行业产值(或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作为 Y 坐标,与横坐标平行的直线 Y=b 表示该地 区某产业年均增长率;与纵坐标平行的直线 X=a 代表支柱行业的临界比重值,一般选 a=5%。 由这两条线将各工业产业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珠三角九市区域经济数据(分地级)

珠三角九市区域经济数据(分地级)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由EPS整理。
增加值(亿元) 中山市 396.50 539.40 637.90 753.37 850.63 904.42 1,074.10 1,223.25 1,353.64 1,463.70 江门市 425.10 425.40 514.60 615.66 737.49 777.45 872.21 997.27 960.82 1,013.00 肇庆市 195.50 113.40 149.40 201.60 262.81 319.67 456.67 587.30 669.31 791.10 广州市 1,627.10 1,844.00 2,221.00 2,592.48 2,956.57 3,117.34 3,644.96 4,140.59 4,264.16 4,754.90 深圳市 1,913.00 2,483.50 2,886.60 3,230.07 3,618.32 3,593.05 4,233.23 4,995.10 5,355.85 5,889.10 珠海市 261.40 315.50 388.00 465.19 509.38 506.76 619.39 714.29 720.25 775.60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由EPS整理。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广州市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115.50 130.20 145.10 149.87 167.72 172.28 188.56 204.54 213.76 228.90 深圳市 14.20 9.70 7.00 6.94 6.66 6.69 6.47 6.55 6.30 5.20 珠海市 18.60 19.30 21.10 25.97 29.08 28.82 32.36 36.55 39.02 43.10 佛山市 82.30 75.80 75.70 82.18 95.18 95.77 105.40 118.86 130.53 139.10 惠州市 83.00 75.10 78.10 78.24 90.66 90.29 102.38 116.51 124.56 136.70 东莞市 27.70 19.60 11.80 11.90 12.30 14.79 16.57 17.88 18.76 20.10 中山市 30.50 30.80 31.90 38.02 44.33 45.26 50.74 58.45 62.17 66.90

广东省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22-1 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广东省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22-1  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Total Exn) 40643.62
Total Imports
(100 million yuan) 27970.16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ctually Utilized (USD 100
million) Local Public Budgetary Revenue (100 million yuan)
Per Capita Annual Disposable Income of Permanent
47911.0
Residents
(yuan)
Per Capita Annual Disposable Income of Permanent
52129.1
Urban Residents
(yuan)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
(万人) Urban Population (万 Employed Persons at the Year-end (亿 Gross Domestic Product
(10000 persons) (10000 persons) (100 million yuan)
Primary Industry
Delta
(100 million yuan)
Savings Deposits by Resident
54607.65
Loans in Renminbi and Foreign Currencies in All
131084.22
Financial Institutions
(100 million yuan)
=规10模0)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
元)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
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

广东省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22-7 东翼主要经济指标

广东省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22-7  东翼主要经济指标

Total Population with Residence Registration at the
Year-end
(10000
pEemrspolnosy)ed Persons at the Year-end
(10000
persons) Employed Persons in Urban Areas
106.2 104.3 106.6 106.0 105.9 21961 942.03
680.64 110.93 6957.09 558.79 3030.07 3368.22 39957
105.0 104.6 103.3 107.0 104.7 22076 1451.14
2.0 -12.8
5.0 4.6 3.3 7.0 4.7
(yuan)
2018
15476 1737.81 1047.80 1914.14
2019
2019比 2018
增长% Growth Rate in 2019 over 2018
1744.46
0.4
1053.23
0.5
1919.31
0.3
667.01 127.14 6514.48 485.37 2897.32 3131.79 37547
Gross Domestic Product
(100 million
yuan) Primary Industry
Secondary Industry
Tertiary Industry Per 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nydueaxn)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preceding
year=100) Primary Industry

中国区域统计年鉴目录

中国区域统计年鉴目录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0目录Contents第一章经济区域统计资料Chapter 1.Statistics of Economic Zone2-1 东部10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09年) 3Main Indicators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10 Eastern Provinces(2009)1-2 中部6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09年) 5Main Indicators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6 Middle Provinces(2009) 1—3 西部12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09年) 7Main Indicators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12 Western Provinces(2009、1—4东北3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09年) 9Main Indicators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3 Northeastern Provinces(2009)1—5 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09年)11Principal Aggregate Indicators on National Econonh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NationalityAutonomous Areas(2009)1—6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13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1—7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14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of Y 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1-8海峡西岸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15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of the 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 Coast of Taiwan Straits1-9北部湾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15Main EconoIIliC Indicators of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1—10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16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of Guanzhong&Tianshui Economic Zone第二章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资料Chapter 2.StaffstiCS of Province2-1全国行政区划(2009年底) 19Divisions of Administrative Areas in China(End of 2009)2—2主要能源、黑色金属矿产基础储量(2009年)20Ensured Reserves of Major Energy and Ferrous Metals(2009)2—3主要有色金属、非会属矿产基础储量(2009年) 21Ensured Reserves of Major Non—ferrous Metal and Non—metal Mineral(2009)2—4水资源情况(2009年) 22Water Resources(2009)2—5森林资源情况23Forest Resources2-6湿地面积24Area of Wetlands2—7 国内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2009年) 25Gross Domestic Product and Gross Regional Product(2009)2-8地区生产总值收入法构成项目(2009年)26Income Approach Components of Gross Regional Product(2009)2-9 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2009年) 27Gross Regional Product by Expenditure Approach(2009)2-10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2009年) 28Gross Capital Formation and Its Composition(2009)2—11最终消费支出及构成(2009年) 29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and Its Composition(2009)2-1 2居民消费水平(2009年) 3uHousehol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2009)2—13人口数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09年) 3lTotal Population and Birth Rate,Death Rate and Natural Growth Rate(2009)2—14人口城乡构成(2009年) 32Population by Urban and Rural Residence(2009)2—15按i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2009年底) 33Number of Employed Persons at Y ear—end by Three Strata of Industry (2009)2—16按城乡分就业人员数(2009年底) 34Number of Employed Person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End of 2009)2一17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2009年底) 36Number of Employed Persons in Urban Units by Sector(End of 2009)2—18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和指数(2009年) 39Total Wage Bill of Employed Persons in Urban Units and Related Indices(2009)2—19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指数(2009年) 40A verage Wage of Employed Persons in Urban Units and Related Indices(2009)2.20职业介绍工作情况(2009年) 4lSituations of Job Services(2009)2-21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及失业率43.Registered Urban Unemployment Persons and Unemployment Rate2—22按城乡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 44Total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in the Whole Country by Rural and Urban Areas(2009)2—23按赣记注册类型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 45Total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in the Whole Country by Status of Registration(2009)2—24全社会同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2009年) 47Sources of Funds of Total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in the Whole Country(2009)2—25全社会住宅投资(2009年) 48Total Investment in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Whole Country(2009)2—26按丰要行业分伞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 49Total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in the Whole Country by Sector(2009)2—27全社会施工、竣工房屋面积和价值(2009年) 52V alue and Floor Space of Buildings under Construction and Completed in me WholeCountry(2009)2—28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建设房屋建筑面积和造价(2009年) 53Floor Space and Cost of Buildings Developed by Enterprises for Real Estate Development(2009) 2—29按用途分商品房屋销售面积(2009年) 54Floor Space of Commercialized Buildings Sold by Use(2009)2—30按用途分商品房屋平均销售价格(2009年) 55A verage Selling Price of Commercial Buildings by Use(2009)2-31财政收入(2009年) 56Government Revenue (2009)2—32财政支出(2009年) 59Government Expenditure(2009)2:3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2009年) 62Consumer Price Indices and Retail Price Indices(2009)2.34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2009年) 63Consumer Price Indices by Category(2009)2—3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类指数(2009年) 64Price Indices of Agricultural Means Production by Category(2009)2—3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66Price Indices for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2—37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2009年) 67Per Capita Annual Income of Urban Households by Sources(2009)2—38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9年) 68Per Capita Annu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Urban Households(2009)2—39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9年底) 69Ownership of Major Durable Consumer Goods Per 100 Urban Households at Y ear-end(2009) 2.40按来源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9年) 72Per Capita Annual Net Income of Rural Households by Sources(2009)2—41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2009年) 73Per Capita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Rural Households(2009)2.42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现金支出(2009年) 74Per Capita Cash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Rural Households(2009)2—43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9年JR) 75Ownership of Durable Consumer Goods Per 100 Ruml Households at Y ear—end(20091 2—44城市建设情况(2009年) 77Statistics on City Construction(2009)2—45城市供水情况(2009年)178Basic Statistics on Tap Water Supply in Cities(2009)2.46城市燃气情况(2009年) 79Basic Statistics on Supply of Gas in Cities(2009)2.47城市集中供热情况(2009年) 80Basic Statistics on Heating in Cities(2009)2.48城市市政设施(2009年) 81Basic Statistics on Municipal Infrastructure in Cities(2009)2.49城市公共交通情况(2009年) 82Basic Statistics on Public Transportation in Cities(2009)2,50城市绿地和园林(2009年) 83Basic Statistics on Parks and Green Areas in Cities(2009)2.51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情况(2009年) 84Basic Statistics on Urban Sanitation in Cities(2009)2.52城市设施水平(2009年) 85Level of Public Facilities in Cities(2009)2。

珠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分析

珠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分析

珠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分析作者:黄圣航董善清成洁怡张秋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4年第09期摘要:文章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人口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分别进行时序分析和时空分析。

11年间,珠三角城市群人口与经济耦合协调总体发展趋势向好,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能力较强,但部分城市存在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停滞和失调的状况。

建议继续强化珠三角核心区域竞争力,辐射带动周围城市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方案,构建新时代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以人才激活城市群的经济协同发展。

关键词:珠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湾区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其发展目标是要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这需要增强湾区内城市群各区域发展协调性,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以促进经济实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而珠三角城市群的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人口问题是制约和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珠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带头区域,其聚集效应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大量的人口迁移影响了整个区域的人口结构。

同时,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质量分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市经济增长质量的递进能力增强。

因此,面对区域人口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增长能力的增强,如何协调好人口与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学者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和政府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国外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人口与经济的研究较少,多是针对英美等发达国家城市的人口与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

而国内针对珠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发展的研究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从城镇化角度分析经济与人口之间的关系,如城市扩张对人口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分析、集聚特征与经济绩效;二是从产业结构的发展分析经济与人口之间的关系,如经济互动与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与旅游产业;三是将人口或经济与其他子系统一同分析其间的协调发展,如产业-人口-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12 13019 20369 40661 47112 53738 60010 61862 69281 77937 84637 93838 100787 107481 114879 123319 129206 136335
地区生产总值 指数(上年=100)
Index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Employed Persons at the Year-end (10000 persons)
1902.93 2822.60 2963.93 3107.38 3232.88 3412.10 3572.01 3747.94 3885.49 4023.42 4208.12 4353.75 4519.08 4687.84 4869.74 4872.39
98.5 100.6 101.7 104.0 104.1 103.9 103.3 102.6 102.9 102.8 102.2 103.1 104.8 103.6
第二产业 Secondary Industry
119.9 122.5 114.6 118.3 118.7 116.0 111.9 109.6 115.5 112.1 108.8 111.2 108.7 107.5 107.2 107.2 107.2 105.1
(preceding year=100)
117.3 120.5 113.9 115.7 116.8 116.3 112.8 110.9 113.1 111.1 109.5 110.7 108.6 108.6 108.0 107.8 106.8 106.4
第一产业8.2 104.4 103.6
22-3 珠江三角洲主要经济指标 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年份 Year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第一产业 Primary Industry
第二产业 Secondary Industry
153.77 346.94 460.17 559.23 567.69 631.40 698.72 694.61 772.96 876.91 928.85 984.03 1030.07 1073.87 1153.92 1181.53 1265.53 1427.68
#城镇人口 Urban
Population
年末户籍总 人口(万人) Total Population with Residence Registration at the Year-end (10000 persons)
1696.63
2981.23 3516.06 3771.33 3919.89 4119.52 4375.17 4645.88 4687.17 4770.19 4802.55 4848.41 4969.10 5089.64 5245.70 5413.11 5562.26
注:2006-2009年年 据第四次全国经
Note: The year-end Population adjusted in
年末常住人口 (万人)
Permanent Population at the Year-end (10000 persons)
2369.93 3292.03 4289.78 4547.14 4735.47 4930.68 5138.48 5361.72 5616.39 5646.51 5689.64 5715.19 5763.38 5874.27 5998.49 6150.54 6300.99 6446.89
2371.57 2372.76 2563.60 2763.32 2821.27 2872.47 2920.82 2967.02 3024.57 3073.87 3105.01 3156.02 3207.94 3265.69 3350.52 3475.10 3628.04 3767.72
年末就业人员 (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Gross Domestic Product
(100 million yuan)
1006.89 4077.74 8471.28 18426.64 21866.00 25971.88 30212.28 32478.00 38028.65 43890.08 47939.37 53472.83 57844.44 62541.37 68196.86 74953.26 80440.72 86899.05
441.65 1984.48 4044.38 9377.60 11266.58 13165.60 15107.89 15709.73 18655.55 21430.14 22670.54 24809.05 26763.44 28097.17 29741.79 32004.91 34038.02 35853.63
第三产业 Tertiary Industry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Per 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yuan)
411.46 1746.32 3966.73 8489.80 10031.73 12174.88 14405.68 16073.65 18600.14 21583.03 24339.99 27679.75 30050.94 33370.33 37301.15 41766.82 45137.18 49617.74
#城镇单位 就业人员 Employed Persons in Urban Areas
495.46 636.10 675.38 718.88 724.38 767.05 823.67 927.40 969.59 1552.80 1555.45 1532.73 1547.13 1560.00 1603.20 1699.00
公路通车
货运量
邮电业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