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一阁消防史

合集下载

天一阁防火措施

天一阁防火措施

天一阁防火措施
天一阁是一处古建筑,其防火措施应十分重视:
1. 定期检查电路及用电设施,确保电源负荷合理,避免因电器故障引起火灾。

2. 在建筑物架空层施工、灯光音响使用等活动中要注意对线路敷设、设备摆放、布线等操作,杜绝短路、过载等问题的产生。

3. 配备足够数量的报警装置,包括手动报警器、感烟探测器等,确保及时发现火灾。

4. 确保建筑物内部消火器、消火栓正常使用,定期检查维修,办公室、文物储藏室要配备干粉灭火器。

5. 消除易燃、易爆品库存,严格禁止在建筑物内利用明火作业,避免有火源存在的危险。

6. 建筑物内废弃纸张、木材等易燃物要及时清理,避免堆放过多,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

7. 定期对空调、暖气及其管道进行清洗和维修,避免设备故障引发火灾。

8. 建筑物内设置有效的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防火安全演练,提高发生火灾时的应急能力。

以上是针对天一阁防火措施的基本要求,需全面贯彻并执行到位,确保建筑物及内部文物安全。

天一阁

天一阁

天一阁秦氏支祠
天一阁百鹅亭
“跃容墓 麒龙华前 麟门贵祭为 招”,亭明 宝 枋。代 ”“额此万 等双等亭历 图狮处结年 样戏雕构间 。珠有精遗 ”“巧物 鱼雍系
天一阁麻将馆
天一阁简介
黎 横 月 落 不 曾 知
筒 来 索 去 犹 半 日
天一阁万工轿
北拆有百它此据轿耗 京卸专片采轿雕需费 参,门可用属饰八了此 加使的拆榫头人个一轿 非新拆卸卯等物人万是 物娘轿的结轿的抬多清 质子师花构,多,个末 文方傅板联是寡又工民 化便跟组结现及称时初 展出随成,存工“,宁 ,入在,没最艺八故波 大。迎没有豪水抬称式 获在亲有一华平大“花 赞 的轿枚的而轿万轿 誉 队门钉一分”工, 。年伍,子顶为。轿因 曾里迎,花三花”制 送负亲由轿等轿。造 责时几。,根此时 2006
天一阁藏书楼
天一阁藏书楼,又称宝书楼建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 清康熙四年,范钦曾孙范光文在阁前叠山理水,植树筑园。 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海礁石堆成九 狮一象等景。
天一池
特色防火
在建楼时,范钦还在楼前开凿一方水池,名为“天一池”。水 池其实是消防池,环植竹木,池水经暗沟与藏书楼旁边的月 湖连通,如遇意外,便能引水灭火。
图 片
天一阁简介
天一阁藏书文化
天一阁旅游信息
建 筑 布 局
天一阁西大门 好 事 流 芳 千 古
良 书 播 惠 九 州
郭 沫 若
后裔 居住生活之处。它处于高墙环绕的天 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 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的 精心安排,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
天 一 遺 形 源 長 垂 遠
--南 雷 深 意 藏 久 尤 難

浅谈消防文化

浅谈消防文化

感悟消防文化在北京的那段时间我会经常一个人去逛老北京的胡同,去古寺上香,故宫去过不只一次。

我喜欢那种古香古韵,时常会为一面屏风,一处门楣惊叹不已。

但有时也会为香炉旁的灭火器纠结小半天,我怪它太煞风景。

就不由得会想到故宫,每个殿前会有一口缸,敞口细底,这种灭火器才配得上这雕镂玉筑的宫殿。

这也就是现信可见的古人的最直观的消防。

说到消防首先要介绍一下“消防”一词的来历。

“消防”一词,可以说是日本语,在江户时代开始出现这个词。

最早见于亨保九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武州新仓郡的《王人帐前书》,有“发生火灾时,村中的‘消防’就赶到”的记载。

到明治初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消防”一词开始普及。

但“消防”的根在中国。

日本的文字是从中国的汉字演变而来,汉字早在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就开始传入日本。

“消防”一词不仅字形与汉字完全相同,字义也无差别。

其实消防两字我要分开理解,很显然,“消”指的灭火,“防”指的是防火,可见消防不只要灭还要防。

我国古代消防并不称消防,而称火师。

而周称司煊、司耀;宋代称防隅、潜火军;元代、明代称救火兵丁;清代初年称防范火班。

虽然“消防”一词最早出现在清代,但是消防这种行为早在人类学会用火的同时,就已经出现了。

因为在学会用火的同时,就要学会防火。

而火文化是人类最早的文化,也可以说是一切文化的基础。

人类开始用火,表明人类开始控制了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曾经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说过;“火的利用,开创了人类的先河。

”人类文化从火开始,就是现在和将来,人类在走向太空和宇宙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火,航天火箭和宇宙飞船的动力燃烧,就是从古至今利用火的继续。

所以说火创造了文化,发展了文化。

人类社会无论什么时候,也离不开火,离不开消防,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消防历史、消防文化作为一种观念、一门学问,论历史人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消防上作出贡献,据统计,在《春秋》、《左传》中记载过旱灾、水灾、冰雹、地震等自然灾害70次。

浅析文物古建筑消防防火安全

浅析文物古建筑消防防火安全
重要。
[ 关键词] l 譬 建筑 ; 史物 ; 防 火 中图 分类 号 : T G 2 l 3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9 — 9 1 4 X( 2 O 1 4 ) 2 9 ~ 0 3 7 1 O 1
文物古 建筑
文物 古建 筑作 为历 史遗 存 , 是 古代 劳动 人 民智慧 的结 晶, 是 祖先 给我 们 留
护事 业 。
燥、 老化 后 , 含水 量很低 , 极 易燃烧 。 第三, 古建筑 中多 采用松 、 柏、 杉、 楠等 木材 ,
特别 是 松树 和柏 树 , 木材 中含 有大量 松油 , 能够加 大火 势 , 一旦 燃烧起 来 , 将 增
加 火灾 的严 重 和扑 救 的艰 巨性 。 2 防 火 间距 小 , 容 易导致 连 烧
防责 任制和 岗位 防 火安全 责任 制 ; 严 格各项 防 火安全 管理 制度 , 明确 单位 的 消
下 的宝贵遗 产 。 保护 好这笔 宝 贵遗 产 , 弘扬 民族文化 , 延 续历 史文脉是 我们这 一 代 人的 职责 和 义务 。

文物 古 建筑 的消 防特 点
1 耐 火 等级 低 , 发生 火 灾 系数高 原 因主 要有三 个方面 , 一是 , 古 建筑 绝大 多数 以木材 为主要建筑 材料 , 以木 构架 为主 要结 构形 式 , 因此 , 占建筑 的耐 火等级 相对 较低 , 极 容易 发生 火灾 。 按
照 耐 火等级 划分 , 古 建筑 一般 属于 三或 四级 耐火 等级 , 古 建筑物 种 的柱 、 粱、 屋
顶 等构件 , 也都低 : 现在 所规定 的耐 火极限 , 这些 主要构 件一旦起 火 , 很快 会形 成 凶猛 的火势 , 危害 古建 筑 的保 全 。 二是, 由于 古 建筑 中 的木 材经 过多 年 的干

中国传统书院“天一阁”建筑群研究

中国传统书院“天一阁”建筑群研究

中国传统书院“天一阁”建筑群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古国,西起世界的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东至太平洋的东海岸,在这片广大的地域中,高原、盆地、山脉、丘陵平原、江河湖泊,所有这些大自然的赐予,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她的文明还在颂扬,只有她的文化被人们荣耀。

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和艺术水平,已经达到当时世界建筑技术的顶峰。

中国的古代建筑形式都以间为单元,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体系,并以石头、土砖和一些土材配合,组合成一种特有的组合体。

并且组合的形式因地制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既求区分明确、规整有序,也较灵活多样,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联系。

我们开展书院历史和中国教育史等方面的研究,推动海内外学术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

是为了完成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只有研究好和保护好中国传统书院文化,才能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使用合理,功能齐全的场所,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并使之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中国传统书院研究,不仅为设计、建设更好的书院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先决条件,使中国传统书院不愧为中国书院文物和书院文化史料的收藏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和交流中心;同时也为当前我国关于书院这一类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经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那么作为中华名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传统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教育机构,开创的一种独特的社会办学体系制度,因此,具有较高程度,较大规模,建筑上也形成自己的特点。

书院的建设,形成其讲学、藏书、祭祀——“三大事业“的功能特点和学规、学田、学舍等完备的管理制度,保证了较为自主、稳定的发展。

讲学的讲堂、藏书的藏书楼、祭祀的祠堂,这些建筑形式油然而生。

藏书的地方,从来就怕着火。

那么藏书楼的建造设计就要独具匠心,并且有着严格防火制度,才得以杜绝火患。

而“天一阁”算得上是一部中国古代藏书楼消防设计与管理的教科书。

心得体会天一阁导游词5年级 天一阁藏书楼导游词

心得体会天一阁导游词5年级 天一阁藏书楼导游词

心得体会天一阁导游词5年级天一阁藏书楼导游词在实践中慢慢成长。

为消防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提供硬件保障。

培训后感想范文2经过公司举行的这次培训,以备发生事故时能及时启动,学会心得体会。

对到期的器材及时换药,配备足够数量的消防器材并定期对消防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保障消防安全的各项工作能正常有序开展。

四是消防器材配备要到位,并严格抓落实,结合分厂实际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要根据有关消防的法律法规,提高职工在火灾事故发生时的施救和自救能力;三是制度措施要到位,对于心得体会。

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通过开展消防培训和消防演练,听听心得体会。

确保各项工作能顺利进行;二是宣传教育要到位,切实把消防安全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相结合,查处并整改消防安全隐患,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检查,一是要加大对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力度,对于心得体会。

我们还要做好安全工作,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其次,有了这种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不断修炼自己、勇攀高峰的意识,学历、资力、某个阶段的能力早已不是决定性的因素,适者生存”。

要生存、要发展、要成功,天一阁。

南轩。

”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1、克服消积情绪。

“物竞天择,状元厅,画帘堂,昼锦堂,博雅堂,心得体会。

曰:“云在楼,有宅六栋,粉墙黛瓦、黑柱褐梁,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

书画馆在秦祠西侧,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

心得体会。

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

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

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看了天一阁导游词5年级的人还看了:藏书楼。

下一页分享天一阁面积约万平方米,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蓄水以防火。

康熙四年,引水入池,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

楼前有“天一池”,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心得体会。

宗教古建筑场所消防安全培训PPT精选文档

宗教古建筑场所消防安全培训PPT精选文档
2013年3月3日晚11时 许,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永嘉枫林镇的圣旨门街突 发大火,15多间明清时代 建筑被烧毁。建筑起火时 ,曾有居民用水管去接水 ,不料却没水。这条曾是 浙南闽北最有名气的古街 面临消亡的命运,火毁的 明代店铺不仅仅是旧房子 而是不能复制和再生的文 化。
29
典型火灾案例剖析
2、云南香格里拉火灾(2014.1.11)
1、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 不少宗教活动场所建设年代久
远,建筑结构以木结构和砖木结构 为主,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耐 火等级为三、四级。据统计,现代 建筑物中木材的使用量不超过0.03 立方米,而有的宗教活动场所木材 使用量高达数立方,如:山西应县 佛光寺释迦塔,每平方米使用木材 4.78立方米,其火灾负荷比现代建 筑大了整整148倍!加上木材普遍采 用松、柏、杉等含有大量可挥发性 物质的树脂材料,更增加了火灾的 危险性。
故居与天一阁藏书楼在防火间距分隔的二堵墙中有门,但是
门与门之间不直接相对,都是错开位置的,这充分体现了古
人在建筑防火设计中的智慧。
三是藏书楼及周边设置足够的安全出口用于安全疏散。
四是阁前凿一水池,蓄水备用,池水终年不涸。上述这
些说明主人在建楼之初从书楼的布局、结构和设施配套都首
先注意书楼的防火安全。
27
典型火灾案例剖析
3、永嘉县岩头镇丽水街火灾(2012.11.15)
2012年11月15日,永嘉县岩头 镇百年古街丽水街失火,4间木质结 构的古屋化为灰烬,所幸没有人员 伤亡。据附近居民反映,此次火灾 起火点所在房屋,已是两年内第三 次失火。
28
典型火灾案例剖析
4、永嘉县枫林镇圣旨门街火灾(2013.3.3)
16
消防工作现状

天一阁导游词作文(2)

天一阁导游词作文(2)

天一阁导游词作文(2)
天一阁导游词作文
当时范钦认为书最怕火,为了防火,就费尽苦心,查阅了许多本书,最后在《易经》中看到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因此受到启发,所以就取其以水克火之意,把藏书楼改名为“天一阁”。

现在请大家抬头看这儿的天花板,上面有许多图案,这些图案上画的一些水纹和水兽,也是象征着以水克火。

下面请大家跟我出来看一下外面的这个水池,叫做“天一池”,是当时范钦建造用来防火的。

天一池里的水是与西边的月湖相通的。

天一阁还有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东园、凝晖堂、麻将馆、花轿厅、秦氏之祠、南园……这些都是天一阁重要的组成部分。

好了,天一阁呢我们就游览完了。

它是宁波人引以自豪的文明星座。

请大家记住它的宣传口号: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
谢谢大家!。

浅议古建筑火灾的原因及防火对策

浅议古建筑火灾的原因及防火对策

浅议古建筑火灾的原因及防火对策浅议古建筑火灾的缘由及防火对策****历史悠久,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家乡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古迹名胜众多。

境内有唐代文通塔、宋代镇淮楼、妙通塔、明代明祖陵以及“东方庞贝〞水下泗洲城,更有韩信钓台、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等有名人文景点。

文物古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局部,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是不行再生的人文资源,爱护好这些古建筑,利在今世,功在千秋。

由于古建筑的自身特点,打算了古建筑在火灾危急性、防火措施、消防管理等方面与一般的建筑有很大差异,甚至大相径庭。

下面,从这几方面谈一下古建筑防火对策。

首先我想说一下对古建筑防火的必要性。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高堂大厦、琼楼玉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火灾,顷刻之间化为乌有。

近代就有天安门城楼遭雷击起火。

秦代的阿房宫、始皇陵,“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明清两朝的北京故宫,几百年间烧毁过多少次,如今真正的明代以前建筑,已经所剩无几了。

古建筑古建筑起火,造成的火灾损失是无法以金钱来估量的。

除建筑物本身的艺术价值以外,在建筑物内一般还保存着大量的历史雕塑、绘画、古代碑刻等具有极强观赏价值的宝贵文物和艺术品。

古建筑是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一旦发生火灾,造成严峻的后果,我们都有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

古建筑往往和当地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当地的旅游资源。

成为当地政府收入的一局部,一旦发生火灾,确定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假如火灾扑救不准时,造成游客伤亡大事,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1998年临汾市尧庙发生特大火灾,烧毁广韵殿砖木构造建筑一座,尧王等泥塑9樽,挺直经济损失450多万元,损毁的历史文化价值更为宏大。

其次,我认为引起古建筑火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

从古建筑存在的火灾隐患上来看,古建筑大多以木构造为主,因为年月长远,绝大局部未经防火处理;用火用电管理不严,电器线路老化与私拉乱接现象严峻;缺少消防给水,没有消防专用供水管网;消防车道不畅,消防车几乎根本进不去古建筑区等。

探访天一阁

探访天一阁

“趁年轻,穷游去”——“宁波篇”之天一阁“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天一阁,我国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后经扩建为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月湖湖畔,主要由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天一阁、尊经阁、千晋斋、明州碑林、东园、南园、水北阁、云在楼、状元第、秦氏支祠、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组成。

走进门口,映入眼帘的是天一阁创建者范钦的青铜头像。

范钦,明朝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号东明,所以他的书屋也叫做“东明草堂”。

草堂位于头像右侧,堂中间是宽敞的大厅,隔后墙稍远处向前立着一块大木墙,墙前方是八仙桌、太师椅,另有4把椅子分左右两列排开。

大厅两旁的廊道摆放着古色古香的书架,前面是书案,案上笔墨纸砚一应俱全,一旁摆着厚厚一叠书(不过是道具,珍本当然不会入俗眼)。

更值得一看的是对门墙上的“麒麟”砖雕,一只高约2米的麒麟踏着云彩,栩栩如生。

四围连接着许多方框,框里面雕着“礼、义、孝、悌”的典故。

在草堂和故居中间的夹道上,有一间小房子,门锁着,从木窗可以看到里面摆放着雕板、刻刀、毛笔、石墨、宣纸、毛刷、木滚子等,这里显然是古时印书的小作坊。

对面就是范氏故居了,因为范钦是武官,所以他的家也叫做“司马第”。

故居中陈列着范氏一家子的蜡像。

如若你盯着蜡像的眼睛或嘴巴看,感觉眼睛会眨、嘴巴会张开似的,做的相当逼真。

后方有个小院落,几棵古柏依然挺立,记录着天一阁的沧桑。

沿着一条青石板路,穿过几个拱门,眼前豁然明亮——不错,这是天一阁到了。

环山抱水,立柱飞檐,山石嶙峋,鱼游潜底,古树参天,雀鸣蝶舞,好一处天地灵秀之境。

位于中央的是宝书阁,天一阁建筑群的主体。

阁楼分两层,下层五间,上层六间,分别罗列着各式各样的书架。

上层不开放,在下层透过窗棂,可以看到里面整齐摆放着几个大书柜,都上锁。

阁中藏有明代各类善本古籍、经传,还有历代科举名录、各地方志(最全最广,为地方志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阁门上悬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匾额,书着“天一阁”,两边柱子上挂着一副对联,曰:“天下藏书此一家,人间庋阁足千古。

中国古代建筑天一阁

中国古代建筑天一阁
年间重建的重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 (重檐歇山顶手绘图配 套) • 秦氏支祠 • 戏台的屋顶由16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 (配斗拱单檐歇山手绘图) • 白云庄 • 主体建筑为五开间三进木结构平屋,四周围墙,环境清幽 • 从整个建筑风格来说整个天一阁的建筑风格属于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风格,在宁波这块地方又自成一 体,将两种风格溶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从审美角度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从文化角度来说,建筑是立体的历史。天一阁建筑群以美丽的 语言给我们讲述了宁波的传统文化,诠释了宁波的精神内涵。林泉雅洁、楼阁清癯的天一阁触摸着宁波 士人诗书传代的不绝文脉,金玉满堂、富贵繁华的秦氏支祠代表了宁波商人进取爱乡的赤子情怀。“明 州天一富藏书,福地琅环信不虚”,天一阁建筑群实乃藏书之福地。
• 宝书楼平面布局采用六开间的偶数,这种格式在浙东民居中是不多见的。传统的堪舆学讲究对称,以中 堂为轴,两两相对,所以开间多为奇数。其实,宝书楼“天一地六”的形制暗合了堪舆学中“天一生水 于北,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的原则。
• 尊经阁 • 中国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
谢谢观赏
制作人:刘晓晴
天一阁由来
•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 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 ,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 ,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 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 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 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 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 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 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 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 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 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 园林的风貌。
天一阁整体布局
• 天一阁面积约2.6万平方米,分 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 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 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 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 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 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 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 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 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 ,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 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 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 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 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 ,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 相映照。

浅谈文物古建筑消防隐患及预防对策

浅谈文物古建筑消防隐患及预防对策

浅谈文物古建筑消防隐患及预防对策浙江省是文物大省,有着十分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古代建筑,这些文物和古建筑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积淀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加强文物古建筑消防管理,确保消防安全,是我们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由于文物古建筑自身的特点及管理上存在的一些盲点,使其存在着大量的火灾隐患,极易诱发火灾事故,造成难以弥补的火灾损失。

下面就文物古建筑存在的火灾隐患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并谈一谈如何搞好预防工作。

一、火灾危险因素(一)结构性因素。

文物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历经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日晒风吹雨淋,造成建筑木质腐蚀、干燥、疏松,含水量远远低于一般自然干燥的含水量(约在12_18%之间),成了全干材。

同时文物古建筑材料又多用油脂含量高的柏木、松木、樟木等优质木材建造,且其表层涂有大量的油漆涂料,极易燃烧。

(二)火灾负荷因素。

现代建筑要求火灾负荷量平均每平方米的木材的用量,不宜多于0.03立方米。

在文物古建筑中,大体上每平方米含有木材1立方米(包括其它可燃物折合木材的用量),那么文物古建筑的火灾负荷量比现代建筑大31倍。

由此可见文物古建筑火灾危险性之大。

(三)扑救困难因素。

1.文物古建筑在设计建造上往往存在先天缺陷。

建筑之间大多间距很小,没有消防通道,更无法设立防火墙,消防设施及水源无法满足施救的需要,因而,对防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燃烧速度快,温度积聚迅速。

木构架建筑在起火以后,必须在15_20分钟内实施有效施救,否则会出现大面积燃烧,最高温度可达800_1000℃。

LOcALhOst 文物古建筑中的木材,由于长期的干燥和自然的侵蚀,往往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裂缝,其牢固情况比疏松的松木还要差。

有的大圆柱,并非完整的原木,而是用几根木料拼接而成,外面裹以麻布,涂以漆料,发生火灾时,木材的裂缝和拼接的缝隙,成了火势向纵深蔓延的途径,加快了燃烧速度。

同时,文物古建筑的屋顶相当宽大且坚实,发生火灾时,屋顶内部的烟雾和热量不易散发,温度容易积聚,导致轰燃现象,使古建火灾难以扑救。

天一阁古籍保护方法

天一阁古籍保护方法

天一阁古籍保护方法
天一阁,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私家藏书楼,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古籍。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古籍保护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天一阁古籍保护的相关措施,以确保这些古籍能够传承下去。

一、环境控制
1.温湿度控制:古籍对环境的温湿度非常敏感,因此,天一阁古籍保藏场所应保持恒温恒湿。

温度控制在18-22℃,相对湿度控制在45%-55%之间。

2.防尘:灰尘对古籍的损害很大,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灰尘对古籍的影响。

如定期打扫卫生,使用空气净化器等。

二、防虫防霉
1.防虫:古籍容易受到虫害的侵蚀,应定期进行防虫处理。

可以使用天然植物精油、中药材等无毒、无害的防虫剂。

2.防霉:保持库房干燥,防止霉菌滋生。

若发现古籍有霉变迹象,应及时处理,使用专业的古籍修复方法进行修复。

三、古籍修复
1.修复原则:古籍修复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古籍的原貌。

2.修复方法:采用专业的古籍修复技术和材料,如纸张、浆糊等,对受损古籍进行修补、加固。

四、数字化保护
1.数字化拍摄:对天一阁古籍进行高清数字化拍摄,保存古籍的原貌。

2.数据库建设:建立古籍数据库,方便研究者查阅,同时降低古籍的实体使用频率。

五、安全管理
1.防火:加强库房消防设施的建设,定期进行消防演练。

2.防盗:加强库房的安保措施,确保古籍的安全。

总结:天一阁古籍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藏书楼防火及其对现代图书馆的参考价值

古代藏书楼防火及其对现代图书馆的参考价值

【 关键词】 藏书楼 图书馆 防火
定就是“ 烟酒切 忌登楼 ” , 直到现在楼 内也未安装任何 电器设备 , 这 条禁令也仍在发挥其应有作用。此外范钦还规定 了过道及门内外 不得堆放 杂物 , 以免影 响行走 , 清道光 时天一阁还订立过 1 1条管
理细则 , 这些都保 障了天一 阁几百年来未受火灾损 失。 文渊阁等藏 在我 国五千多年 的历史 中,无数私人和官方 的藏书楼 为文化 书 楼 也 仿 照 了天 一 阁 的 防火 制度 。 的传承与发扬起到 了重要作用 。 古代藏书楼最 大的厄运 是火灾 , 许 二、 现代 图书馆面临的火灾危险 多公私藏书都毁于大火,因此也 出现 了以天一阁为典范 的注 重防 现代图书馆与古代 藏书楼相 比,虽然在设备和技术上有 了很 火的藏书楼 , 历经 数百年仍保存完好 。 大进步 , 管理也 更加专业 , 但是仍不 能彻底杜 绝火患 , 主要威胁在 古代 藏书楼 防火 以下几个方面 。 ( 1 ) 设计 理念。古代藏 书楼 从开始就注重 防火, 首先表现在命 ( 1 ) 电气设备失火是主要 的火 灾危 害。 现代图书馆都大量 应用 名和建筑设计上。 明代 范钦 私家藏书楼名 为天一 阁, 其底层 为六间 了电气 设备 , 包 括照明设备 、 信息化 电子设备和配套线路等 , 如果 分隔 , 谓 之“ 地六 ” , 顶层六间相通 , 意 为“ 天一 ” , 建 筑 物 和 书 橱 的 数 不及时检修和更换, 很 容 易 发 生 电 路 故 障 引发 的火 灾 。 目尺 寸 俱 为 六 的 倍 数 。这 些 设 计 取 自汉 郑 玄 《 易经 注 》 “ 天一生水 , ( 2 ) 易燃物 品大量集 中。 现代 图书馆都藏有大量的图书、 报纸、 地六成 之 ” 的说法 , 一和六这 两个数字都 具有 水的含义 , 就是 为了 书画 、 照片底片 、 档案文 献等, 这 些物品 的材质 极易燃烧 造成灾难 以水克火 。 清代 为《 四库全书》 修建南 北七 阁藏书楼 时, 也借 鉴了这 性后果。尤其是在 高热 的灯光长 时间照射下, 材料温度缓慢升 高, 些设计思路和命名方式。 进 入 早 期 阴 燃状 态 。 其次表现在谨慎选址上 , 不管是 民间的天 一阁, 还是皇家 的南 ( 3 ) 管理不善 引发的火灾。 现代 图书馆都是开放 式的, 空间大、 宋秘书 省、 清 代文渊 阁等 , 皆与居 住区保 留一 定距 离 , 以免被其他 人员出入 自由, 如果有读者或工作人 员违反 防火规定 , 特别是使用 地方的火灾波及。另外各藏书楼都靠近 水源, 便于及时取水救火 。 明火, 就可能增加火灾风险。 藏书楼在装饰的设计上常常与水有关, 也 有 以水 克 火 之 意 。 如 天 一 ( 4 ) 犯罪分子蓄意纵火 。现代 社会 仍然 有很 多不 安定 的因素, 阁的建筑物和书橱都绘有水藻、 水波纹 、 水兽、 水 神等装饰 , 文 渊阁 图书馆人流量大、 易燃物多 , 容 易成为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 的袭击 等南北七阁都装饰有水龙纹、 水波纹 、 水 兽、 水草 等, 其主色调采用 目标 。 黑色, 也是 源 于 黑色 在 五 行 中属 水 , 用 水 来 避 免火 灾 。 三、 古 代 藏 书 楼 防 火 经 验 对现 代 图 书馆 的 借 鉴 ( 2 ) 建筑材料 。中国传统建筑 以易燃 的木质 结构为主, 为此许 ( 1 ) 安全教育 。 首先, 要从思想 上高度重视防火工作, 认识到火 多注重防火的藏书楼采用砖石等耐火材料修建,特别是建筑 技术 灾是图书馆最大的危害之一 , 加强宣传 教育 , 提高员工和读者 的防 较为进 步的明清时期。明代 嘉靖年间修 建的皇史成全部采用砖石 火安全意 识, 采取各种措 施防患于未燃 。 结构, 没有一根木 头, 清代皇家藏书楼也多采 用砖墙和琉璃瓦等 防 ( 2 ) 管理机构和制度 。健 全管理机构 , 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火材料。 民间藏 书楼 中的天 一阁整栋墙体使用砖砌 , 上海书 隐楼使 和各岗位 责任 , 健全消防工作组织体系 。 根据本馆实 际情况制定消 用 了清晚期中西合璧式的石库门结构,而落成于民 国初年的嘉业 防安全 管理制度和突发火灾应急预案, 健全 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 , 堂, 除使用砖石材料外 , 还采用 了钢 筋混凝土 、 铁皮 、 玻璃等新式建 严格 管 理 , 及 时 发现 和 消 除火 灾 隐 患 。 筑 材料 来防火。 ( 3 ) 配套设施。 根据 图书馆规模配置相 应的消防设施, 消防栓 、 ( 3 ) 配套设施 。为 了隔离火源和及时灭火 , 藏书楼配置水源的 灭火器和应 急照 明设备是最基本 的消防器材,大 中型图书馆必须 方法十分普遍。相传汉代萧何所建石渠 阁, 阁下有石砌沟 渠, 既能 设有消 防控制 中心 , 安装火灾报警系统和 自动灭火 系统等设备 。 定 引水灭 火, 还能排涝和防盗 。 南宋秘书省大 院内也开凿 了四通八达 期检 修 , 确 保 消 防设 施 能 随 时发 挥 作 用 。 的水渠 , 清代南北七阁都修有水渠和水池, 以防范大火。天一 阁前 ( 4 ) 定期举 行消防培 训和演习 。消防安全不可能一劳永逸 , 还 修建有 天一池, 终年不涸 。将这一方法做到极致 的当属嘉业 堂, 首 要定期开展 防火培训 , 提 高图书馆员工和读者的防火意识 , 要 求所 先 在四周开挖一条小河, 然后又在主楼前修建荷花池 , 最后 在书楼 有 工 作 人 员 学 会 使 用 灭 火器 和疏 散读 者 , 进 行 防火 演 习 。 庭 院内摆放 大水缸 , 保障水源充足。 ( 5 ) 建筑 防火。在新建 图书馆时, 要在设计和建造中考虑 到防 各藏 书楼的围墙和绿化带 除了美观和 防盗之 外,也起 到了重 范火灾 , 必须达 到国家对于 图书馆的防火标准 。 图书馆与其他建筑 要 的防火作用。 南宋秘书省在书库四周修 建了绿化带和 围墙, 还留 要有缓冲带 , 书库 内设安全 出口、 防火分区 、 防火隔离门等 。 有 一定 空地“ 充巡道以御火灾 ” 。天 一阁在生活 区和 藏书楼之间保 总之 , 古代藏书楼 的建设与管理尽管存在诸多不足 之处, 但仍然表 持 了一定防火 间距 , 用 两堵墙 隔开, 并且 门与 门之 间错 开位置 , 这 现 出古人对防火的重视和独特智 慧,对现代 图书馆 防火工作有着 体现 了范钦在 防火设计上 的独特智 慧。 极 为 重 要 的借 鉴 意 义 。 此外, 嘉业堂还购 买了新式灭火 喷水机, 张鉴《 南浔刘 氏嘉业 堂观书记》 认 为“ 其设备之周至, 公家 图书馆对之有愧色矣 ” 。 参考文献: ( 4 ) 管理措施 。 藏书楼要防范火灾 , 在建筑 设施完善后 , 最重要 【 1 】 徐雅 玲. 古 代 皇 家藏 书楼 防 火 典 范及 其 措 施 U 】 _ 兰台世界 , 的就是严格 管理 。 南宋时期 设有 专门的防火机 构——潜火 司, 这个 2 01 1. 防火机 构准备有水 桶等取水 工具, 日夜 巡逻 、 防火 防盗 相结合 , 政 [ 2 】 徐雅玲. 古 代 私 人 藏 书楼 防 火 典 范及 其 防 火 之 道 Ⅱ 】 . 兰 台世 府还制定刑法严惩纵火者 。 范钦好友 丰坊 曾建有家藏万卷楼 , 因酒 界 。 2 0 1 1 .

浅谈天一阁消防史

浅谈天一阁消防史

浅谈天一阁消防史及其未来展望摘要:本文结合天一阁藏书史,对这座著名藏书楼400多年的防火历史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并结合天一阁的现状,对天一阁现代化的消防设备与手段进行了介绍,同时在文末提出了自己富有创意的大胆设想。

关键词:天一阁消防文化历史轨迹发展设想有道是读书难,藏书更难。

自古以来,火灾一直威胁着书籍的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是造成许多藏书楼被毁的罪魁祸首。

著名学者钱谦益的藏书楼——绛云楼,仅因一幼女剪烛火,不料火星落入纸堆中,燃起大火,造成“楼与书俱烬”的结果。

纸书怕火,一遇火即刻化为灰烬,不给藏书者留下任何弥补的可能。

所以防火成了藏书家藏书的重要任务。

被誉为“人间庋阁足千古,天下藏书此一家”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61-1566),由明兵部右侍郎范钦始建,至今历经四百余年,依然屹立于浙东,成为中华藏书文化的标杆。

今天,天一阁不仅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还拥有30万册的藏书,这与它有效的防火措施密不可分。

400多年来,历代守阁人均视防火为首要任务,不管是最初的宝书楼、近代的北书库,还是现在的新古籍库房,一直延续着藏书防火保卫战。

一、宝书楼的防火措施宝书楼是第一代藏书楼,又称“天一阁”。

不管是建筑布局,还是建筑结构以及之后的藏书管理,天一阁无不体现着范钦当初建阁时在防火问题上的深谋远虑,可算得上是一部明代藏书楼消防设计与防火管理的教科书。

首先从阁名说起。

之所以冠名“天一阁”,是范钦取《易经》郑玄注文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将藏书楼建成楼上一通间,楼下六开间的格局,与“天一”、“地六”之意相吻合,取“以水克火”之意,祈求免遭火灾。

可见范钦在藏书楼的防火问题上可谓用心良苦。

其次让我们整体看一下天一阁的布局,可以发现范钦应用了很多防火技术。

天一阁座落于月湖之滨,坐北朝南。

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

楼前凿一水池,命名为“天一池”。

范钦以水克火的方法,在楼前修筑水池储备消防水源,池水经暗沟与月湖连通,使池水终年不竭,万一失火,可就近汲水抢救,此为设计者高明之一。

悠悠百年天一阁,天下藏书此一家

悠悠百年天一阁,天下藏书此一家

悠悠百年天一阁,天下藏书此一家文化宁波2017-08-02“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仅八个字就能总结宁波的文化底蕴与经济实力。

其中,“书藏古今”指的是天下第一藏书阁——天一阁。

从印有“南国书城”的匾额大门进入,印入眼帘的是后人为了纪念范钦做的石像,墙上印有“溪山逸马图”。

进入“东明草堂”,这里是天一阁建成前范钦先生原来的藏书楼,因为范钦号东明,故题“东明草堂”一称,又称“一吾庐”。

其实在当时,宁波的藏书楼有很多,但都先后遭受战乱、火灾而损坏。

范钦于是想,战乱无法避免,火灾可以防止。

于是为了防止火灾,范钦查阅了许多历史和关于这方面技术的书本,最后在《易经》中得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段话,受到启发,想到书纸最怕火,而水能制火,就是这个原因就把藏书楼取名为“天一”,意思就是以水制火使藏书楼能世代传承下去不被火患所毁。

因此,范钦建造书楼的时候,楼上整一层为一大间,以“天一生水”之意,而楼下建有六间房取“地六成之”之意,这样就以《易经》的一段话而造就了如此的藏书楼,建楼的同时在楼前挖凿一水池,蓄水防火。

水池中与东面月湖想通,这样水池的水就不会干,水池取名为“天一池”,于是阁名由此得出。

“到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天一阁历经400多年,依然完好的屹立在那里。

藏书阁的主人范钦可曾想过,以前,立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但是黄宗羲却破例登阁,之后,天一阁就放松了外族人不得入阁的规矩。

但是要求允许入阁之人必须有渊博的学识,端正的人品,良好的声誉,可谓大家风范。

或准入阁,算得上是对此人的加冕。

于是,达官显贵名门学仕,毕生最大的光荣,莫过受邀进阁。

直到现在,他的私人藏书地成了民族文化的象征。

有人说:“懂得欣赏天一阁文化的人,好比爱好书法的人去了兰亭、乐于攀登的人上了泰山一样。

”的确,天一阁的文化气息不仅仅匿于阁中的藏书室。

江南特色的庭院周边有一处碑林。

碑文斑驳,不知哪处是自然风化脱落,哪处残留当年大火的伤痕。

天一阁防火之谜

天一阁防火之谜

"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三大家族图书馆”分别是意大利的马拉特斯塔图书馆、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图书馆和中国的天一阁。

首先是选址。

天一阁位于范钦家生活区的 东部,与生活区用一条甬道隔离开来。

这条甬 道,有点儿像我们现在所说的防火隔离带,目的 就是隔断生活区域的火源。

在这条甬道的北侧,我们能看到一堵高墙,这墙是天一阁的南墙,这堵墙比生活区的建筑 高了许多,被称为"封火墙"o 如果生活区着火了,火舌不易蹿过高高的封火墙墙体,可以尽量避免天一阁跟着遭殃。

是细数一下,你会发现天一阁的一楼竟然有六 个开间!要知道一般古代建筑的开间数多是奇数 、三、五、七、九个开间,追求的是一种对称美。

那么天一阁的六个开间又是怎么回事 呢?■ B HI 1«■ ■n Hi . ■ HI i n丽 iilinrllTi天一阁正面线描示意图天一阁与生活区之间的甬道_天一池从甬道走进天一阁的南庭院,院中有一汪碧水,这就是天一池。

相传天一池与宁波的月天一阁南墙也是天一阁名字的由来。

在一楼正堂的隔栅和天花板上,还绘有水波纹、水草和水兽等与水相关的图案。

作为一个知识渊博但认知仍然有限的古人,范钦认为这些设计都原来,这是范钦采用了源自《易经》中的一句话"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一楼六个开间,与地接近,意思是"地六"。

二楼是一个大通间,与天接近,意思是"天一"。

这可以起到以水克火的作用。

湖相通,池水终年不会干涸,万一起火,人们就 可以及时从这里取水灭火啦。

接着我们就来到了天一阁。

乍看之下,你会想这座两层小楼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呀!但天花板上的水波纹图样那么,天一阁能防火真是这些玄妙的说法起了作用吗?当然不是。

天一阁之所以能保存至今,除了以上提到的防火措施,更在于其严格的管理制度。

范氏家族一直严格执行范钦定下的禁止烟火入阁的规定,直到今天,天一阁的一楼楼梯边还有一块"烟酒切忌登楼”的大字禁牌。

“水”与天一阁——从“水”文化说到天一阁保护的灵魂

“水”与天一阁——从“水”文化说到天一阁保护的灵魂

“水”与天一阁——从“水”文化说到天一阁保护的灵魂“水”与天一阁——从“水”文化说到天一阁保护的灵魂徐炯明历史上藏书楼毁于火灾的事例不胜枚举,如宋代叶梦得、朱常山藏书楼,藏书均三万卷以上,但这两家藏书楼俱毁于火。

宋代学者尤袤的“遂初堂”,在宋光宗时荣极一时,但很快就书烬于火。

明代杭州张翱藏书楼、著名学者钱谦益“绛云楼”也因未严格控制用火而毁于一旦。

由此可见,藏书楼如果要控制好“火”,就必须解决好“水”的问题,否则其藏书与藏书楼便时刻存在“火”的隐患,命运可想而知。

这正是我国历代藏书家在建设、管理藏书楼中煞费苦心思虑、经营的难题。

天一阁自明代嘉靖年间建造留存至今,已近440年历史,一直未受到人为火灾的影响,岿然独存。

在我国藏书史上创造了奇迹。

成为了历史最悠久、书籍保存最完好、世界排名第三、亚洲排名第一的著名藏书楼。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审视天一阁的建筑氛围和环境布局,有必要对藏书创建人范钦和其家族在建设、管理天一阁藏书楼上独到的精神思想。

本文试就“水”与天一阁的紧密关系,探讨研究天一阁建设上的科学理念和管理上的人文情怀。

一、天一阁藏书楼的“引水”(一)理念上引水防火的“水”概念天一阁藏书楼在其建造之初,其主人范钦就已经充分考虑了书楼与防火的关系。

因此,在建造时就将书楼的防火措施做到了全方位的布局,特别是在理念上将“水”的概念表现在建筑形制、纹饰等方面,使人看到书楼,就想到防火。

1、藏书楼建筑开间形制的“水”理天一阁藏书楼的建筑设计形制与隔“火”紧密相关。

首先是主人范钦将藏书楼建造成与传统建筑不相符合的建筑规制。

从其外观看为六开间楼房建筑,即民居建筑五开间的西侧加一楼梯间,形成书楼的独特偶数开间建筑制——“六开间”。

范钦为何会考虑建造成这种形制呢?原因在于《周易·系辞》郑康成注曰:“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偶,阴无配,未得相成也。

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

“天一阁”的来名与防火

“天一阁”的来名与防火

“天一阁”的来名与防火
王乐群
【期刊名称】《安徽消防》
【年(卷),期】1993(000)010
【摘要】座落在古城宁波西南隅美丽的月湖之畔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
老的私人藏书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以其丰富完整的藏书蜚声中外,并以它创建四百余年来安然无恙而成为中国消防史上的范例.
【总页数】1页(P32)
【作者】王乐群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8
【相关文献】
1.天一阁:古代藏书楼防火的典范 [J],
2.到基层去,到防火灭火的一线去——176名机关官兵走向防火灭火第一线 [J],
徐星;陈山
3.天一阁,一脉相承徽派建筑的防火理念 [J], 李俊
4.一名森林消防员的防火纪实 [J], 程雪力; 厉晴晴
5.天一阁防火之谜 [J], 李瑶瑶;夜歌儿(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天一阁消防史及其未来展望摘要:本文结合天一阁藏书史,对这座著名藏书楼400多年的防火历史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并结合天一阁的现状,对天一阁现代化的消防设备与手段进行了介绍,同时在文末提出了自己富有创意的大胆设想。

关键词:天一阁消防文化历史轨迹发展设想有道是读书难,藏书更难。

自古以来,火灾一直威胁着书籍的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是造成许多藏书楼被毁的罪魁祸首。

著名学者钱谦益的藏书楼——绛云楼,仅因一幼女剪烛火,不料火星落入纸堆中,燃起大火,造成“楼与书俱烬”的结果。

纸书怕火,一遇火即刻化为灰烬,不给藏书者留下任何弥补的可能。

所以防火成了藏书家藏书的重要任务。

被誉为“人间庋阁足千古,天下藏书此一家”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61-1566),由明兵部右侍郎范钦始建,至今历经四百余年,依然屹立于浙东,成为中华藏书文化的标杆。

今天,天一阁不仅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还拥有30万册的藏书,这与它有效的防火措施密不可分。

400多年来,历代守阁人均视防火为首要任务,不管是最初的宝书楼、近代的北书库,还是现在的新古籍库房,一直延续着藏书防火保卫战。

一、宝书楼的防火措施宝书楼是第一代藏书楼,又称“天一阁”。

不管是建筑布局,还是建筑结构以及之后的藏书管理,天一阁无不体现着范钦当初建阁时在防火问题上的深谋远虑,可算得上是一部明代藏书楼消防设计与防火管理的教科书。

首先从阁名说起。

之所以冠名“天一阁”,是范钦取《易经》郑玄注文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将藏书楼建成楼上一通间,楼下六开间的格局,与“天一”、“地六”之意相吻合,取“以水克火”之意,祈求免遭火灾。

可见范钦在藏书楼的防火问题上可谓用心良苦。

其次让我们整体看一下天一阁的布局,可以发现范钦应用了很多防火技术。

天一阁座落于月湖之滨,坐北朝南。

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

楼前凿一水池,命名为“天一池”。

范钦以水克火的方法,在楼前修筑水池储备消防水源,池水经暗沟与月湖连通,使池水终年不竭,万一失火,可就近汲水抢救,此为设计者高明之一。

天一阁的西边为范宅的生活区,由于生活区用火的部位多、用火频率高,相对而言发生火灾的概率就高,为了防止因生活区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危及藏书区,范钦将藏书区与生活区划分成两个区域,前后错位,形成既相连又分隔的两个独立防火分区,此为设计者高明之二。

范式故居与天一阁中间有一条走廊,宽1.7米,两边均为弓形封火墙。

这样的布局格式在范宅内筑起了一道强而有力的防火隔弄,即使生活区发生火灾,再凶猛的火势也很难逾越此条“防火巷”,殃及到天一阁藏书区,从而起到了有效的防火作用。

这不禁令人感叹,范钦在设计天一阁时的独具匠心。

再细看天一阁的建筑设计,更可以发现藏书阁集防火技术于一身。

天一阁的外貌,整体结构为两层砖木结构,坡屋面,上覆小青瓦,上下两屋前后挑檐,东西两头山墙是弓形封火墙,墙体高出屋面一尺许。

在当时的明代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建筑材料主要以砖、木为主,房屋的结构只能是木结构,木构架最大的弱点是易燃烧。

古人在同火灾长期斗争中总结出用不燃材料包护可燃材料的“木结构不外露”的科学防火方法,以此增强木结构的耐火性能。

范钦在天一阁的建设中就采用了这种“木结构不外露”的科学防火处理手段。

如天一阁四周的墙体均为砖墙,两头山墙封闭外露的梁柱并且高出屋面,楼下地面铺设水磨方砖,屋面盖瓦并加铺望砖,由此可见天一阁除了门、窗之外,木结构基本上被不燃的砖瓦所包护。

再看室内,二层为藏书之用,中间未分隔,一通到头,木地板,前后两面均是窗户。

一层则不为藏书之用,大门开在中轴线上,中间是大厅,三开间,地面有方块水磨砖铺设,天花是大方格“井”字结构排列,绘了许多水波纹的图案及水兽,色彩至今鲜艳如新,试想范钦当初是想采用这些图案镇火吧。

二、范氏家族藏书防火史范钦(1506-1585)字尧卿,一作安钦,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人。

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任湖广随州知州,迁工部员外郎。

因与武定侯郭勋不和,调任江西知袁州府,升广西参政,分守桂平。

转福建按察使,迁陕西左使、河南副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辞不赴。

嘉靖三十九年(1560)回乡归隐。

酷爱典籍,为官多年,每至一地,广搜图书。

抄有丰坊的藏书,丰坊“万卷楼”幸存余书悉归于他。

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建藏书楼名“天一阁”。

天一阁藏书楼的建筑设计,无论是布局还是在建筑上都采取了多项有效的防火措施和技术,层层设防,可以说已经是相当完善了。

但是火灾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防患于未然。

也因为天一阁的二楼是藏书区,全是可燃物,遇火即燃,火灾危险性很大,因此必须杜绝一切火源入内,所以范钦订立了严格的族规“烟酒切忌登楼”,以加强重点部位的防范。

范钦一直活到80岁,临终时他把大儿子大冲和二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把遗产分成两分,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全部藏书。

范钦长子范大冲,放弃了其他的家产,唯独继承了藏书!他还继承父志,陆续征集了一批新书入阁。

范大冲之后,范氏子子孙孙都以藏书为使命,保护书籍,预防火灾。

据文献记载,清康熙四年(1655),范钦的曾孙范光文请了能工巧匠,在天一池边上用海边的礁石堆筑了“九狮一象”假山。

整座假山的造型构砌以“福(象形字)、禄(会意字)、寿(象形与典故)”三字为主体。

想必范光文当初修建天一池假山时,有借“福、禄、寿”这三吉星之吉兆,来保佑池前这座藏书楼兴旺、平安、免受灾害。

道光九年(1829),范筠甫、范邦冉等范氏后人在节省祀田之余,竭尽全力,对藏书楼进行了一次大修,使藏书阁防火能力得以加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即建阁300余年后,缪荃孙随宁波太守夏闰枝去天一阁看书,“范氏派二庠生衣冠迎太守,茶毕登阁,约不携星火”,可以见范氏家族对防火制度执行之严,即便是当地知府概莫能外。

1949年5月,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第22军郑君伦接到上级的命令,带领一个班的兵力去保卫天一阁。

当时范钦嫡系子孙范鹿其在天一阁守院,他告诉郑君伦,天一阁内不能生火,也不允许吸烟,天一阁内的书不能乱翻。

郑君伦当即向士兵宣布三条纪律:一、天一阁内的每一件物品不能有乱动和丝毫的损坏;二、要注意礼貌,谢绝老百姓参观;三、禁止烟火。

纪律下达后,部队驻扎在天一阁西大门旁的边门里,平日生火做饭都在院外,士兵没事的时候不能乱动,24小时站岗。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天一阁在范氏家族管理的383年里,始终遵守“烟酒切忌登楼”这一家规,世代相传,数百年如一日守护着这批珍贵的藏书,从未发生火灾事故,这是中国藏书史上的奇迹,既有赖于天一阁范氏家族十三代人的坚守,更与范氏家族有效的消防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是不可分割的。

三、北书库的防火措施鸦片战争后,由于英军的人侵掠夺、官吏侵吞、贼入盗卖,到解放前夕,天一阁藏书总数仅13000多卷。

解放军南下大军挺进浙江时,周总理指示,要保护好天一阁,使天一阁免受了解放战争的炮火。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设立了文物保护机构,多次拨款对天一阁书楼进行维修,1976年开建新书库,1981年2月建成,大大改善了天一阁藏书的保管条件和防火能力。

书库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因其位于天一阁之北,故称北书库。

北书库为三层水泥砖瓦建筑,坐北朝南,建筑东西两边墙头为马头墙,建筑具有防火防潮防蛀等功能,为当时保存条件一流的藏书库。

新中国建成以来,天一阁一直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注,1978年2月,省文化局批准成立宁波市天一阁文物保管所,6月,天一阁建立独立机构,全称为“宁波市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1982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被公安部、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文物安全一级风险单位。

1994年11月,宁波市博物馆与天一阁文物保管所合并,建立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自此馆内领导班子继续传承范钦“烟酒切忌登楼”祖训。

把防火工作视为重点工作来抓,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为确保天一阁安全无事故,坚持以防为主,以查促防。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消防管理,不断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各项消防规章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消防环境。

馆内以法人代表为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组建义务消防队,由保卫部为主要消防负责部门,每月召开一次安全消防专题会议,讨论解决在安全、消防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难题,部署安排消防安全工作事宜。

严格按照消防的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单位的各项消防职责、消防应急预案、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义务消防队细则等等。

并以台账的形式登记,利用消防台帐这一平台,做到检查巡逻有记录,安全活动有方案、整改隐患有文书、责任落实有步骤。

保卫部每季度都会根据季节特征开展消防工作,定期组织单位员工开展季节性消防安全培训、消防演练、119消防宣传等活动。

每年馆内都会拨大量的消防安全经费用来增添消防设备,并进行日常的保养、维修。

发展至今,天一阁博物馆馆内已有近120个烟感探头、150个灭火器、36个消防栓、2个消防主机、2个消防安全宣传阵地。

“有再强的灭火能力,不如没有火情的发生。

”天一阁博物馆始终本着这一宗旨,积极开展人防队伍的建设,强调“心防”,人人具备安全意识,用心去防。

馆内经常性地开展消防宣传教育,牢固树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

每逢元旦、春节、五一、十一四大节日期间,馆内都会进行一次全方面的消防安全检查,特别是北书库,本着无死角的检查方式,对库房的消防探头、灭火器、电线线路进行安全检查。

在北书库的右侧还专门设立了保安值班室,有保安24小时值班,并有狼犬巡逻,确保北书库藏书,安全无事故,藏久不散。

四、新书库的防火措施随着天一阁得蓬勃发展,天一阁收藏的古籍越来越多,至今馆藏古籍已达30万卷,但古籍在北书库的“栖身”条件却越来越拥挤。

并且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现代化火灾犹如猛虎般吞噬一处又一处。

北书库内的设施设备已陈旧、电线也已经老化,其自身的消防能力已不能应对多形式的现代化火灾。

因此当地政府开始投资建设新书库,并列入宁波市“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

2008年,位于天一阁北侧的新书库正式动工兴建,2010年3月通过验收,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7000万元。

经过内部配置、环境质量测试与净化,到2010年9月15日,天一阁馆藏所有古籍、字画、碑帖等文物经过四次搬迁,均已迁入新书库。

新库房的建设将天一阁传统防火措施充分应用于自身。

在藏品库房与辅助用房之间设置了隔离带,传承了范钦把生活区与藏书区隔离的防火理念,形制传统,典雅庄重。

同时,它还传承了“天一生水”的建筑设计理念,仿照宝书楼前“天一池”,蓄两池清水,池中睡莲宛转,游鱼历历,将宝书楼的意境延伸至此。

新书库不但融入了宝书楼的防火理念,而且延续着北书库防火形式,在物质的防火能力上,加入人防、强调心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