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一阁消防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天一阁消防史及其未来展望

摘要:本文结合天一阁藏书史,对这座著名藏书楼400多年的防火历史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并结合天一阁的现状,对天一阁现代化的消防设备与手段进行了介绍,同时在文末提出了自己富有创意的大胆设想。

关键词:天一阁消防文化历史轨迹发展设想

有道是读书难,藏书更难。自古以来,火灾一直威胁着书籍的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是造成许多藏书楼被毁的罪魁祸首。著名学者钱谦益的藏书楼——绛云楼,仅因一幼女剪烛火,不料火星落入纸堆中,燃起大火,造成“楼与书俱烬”的结果。纸书怕火,一遇火即刻化为灰烬,不给藏书者留下任何弥补的可能。所以防火成了藏书家藏书的重要任务。

被誉为“人间庋阁足千古,天下藏书此一家”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61-1566),由明兵部右侍郎范钦始建,至今历经四百余年,依然屹立于浙东,成为中华藏书文化的标杆。今天,天一阁不仅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还拥有30万册的藏书,这与它有效的防火措施密不可分。400多年来,历代守阁人均视防火为首要任务,不管是最初的宝书楼、近代的北书库,还是现在的新古籍库房,一直延续着藏书防火保卫战。

一、宝书楼的防火措施

宝书楼是第一代藏书楼,又称“天一阁”。不管是建筑布局,还是建筑结构以及之后的藏书管理,天一阁无不体现着范钦当初建阁时在防火问题上的深谋远虑,可算得上是一部明代藏书楼消防设计与防火管理的教科书。

首先从阁名说起。之所以冠名“天一阁”,是范钦取《易经》郑玄注文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将藏书楼建成楼上一通间,楼下六开间的格局,与“天一”、“地六”之意相吻合,取“以水克火”之意,祈求免遭火灾。可见范钦在藏书楼的防火问题上可谓用心良苦。

其次让我们整体看一下天一阁的布局,可以发现范钦应用了很多防火技术。天一阁座落于月湖之滨,坐北朝南。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凿一水池,命名为“天一池”。范钦以水克火的方法,在楼前修筑水池储备消防水源,

池水经暗沟与月湖连通,使池水终年不竭,万一失火,可就近汲水抢救,此为设计者高明之一。天一阁的西边为范宅的生活区,由于生活区用火的部位多、用火频率高,相对而言发生火灾的概率就高,为了防止因生活区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危及藏书区,范钦将藏书区与生活区划分成两个区域,前后错位,形成既相连又分隔的两个独立防火分区,此为设计者高明之二。范式故居与天一阁中间有一条走廊,宽1.7米,两边均为弓形封火墙。这样的布局格式在范宅内筑起了一道强而有力的防火隔弄,即使生活区发生火灾,再凶猛的火势也很难逾越此条“防火巷”,殃及到天一阁藏书区,从而起到了有效的防火作用。这不禁令人感叹,范钦在设计天一阁时的独具匠心。

再细看天一阁的建筑设计,更可以发现藏书阁集防火技术于一身。天一阁的外貌,整体结构为两层砖木结构,坡屋面,上覆小青瓦,上下两屋前后挑檐,东西两头山墙是弓形封火墙,墙体高出屋面一尺许。在当时的明代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建筑材料主要以砖、木为主,房屋的结构只能是木结构,木构架最大的弱点是易燃烧。古人在同火灾长期斗争中总结出用不燃材料包护可燃材料的“木结构不外露”的科学防火方法,以此增强木结构的耐火性能。范钦在天一阁的建设中就采用了这种“木结构不外露”的科学防火处理手段。如天一阁四周的墙体均为砖墙,两头山墙封闭外露的梁柱并且高出屋面,楼下地面铺设水磨方砖,屋面盖瓦并加铺望砖,由此可见天一阁除了门、窗之外,木结构基本上被不燃的砖瓦所包护。再看室内,二层为藏书之用,中间未分隔,一通到头,木地板,前后两面均是窗户。一层则不为藏书之用,大门开在中轴线上,中间是大厅,三开间,地面有方块水磨砖铺设,天花是大方格“井”字结构排列,绘了许多水波纹的图案及水兽,色彩至今鲜艳如新,试想范钦当初是想采用这些图案镇火吧。

二、范氏家族藏书防火史

范钦(1506-1585)字尧卿,一作安钦,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任湖广随州知州,迁工部员外郎。因与武定侯郭勋不和,调任江西知袁州府,升广西参政,分守桂平。转福建按察使,迁陕西左使、河南副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辞不赴。嘉靖三十九年(1560)回乡归隐。酷爱典籍,为官多年,每至一地,广搜图书。抄有丰坊的藏书,丰坊“万卷

楼”幸存余书悉归于他。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建藏书楼名“天一阁”。

天一阁藏书楼的建筑设计,无论是布局还是在建筑上都采取了多项有效的防火措施和技术,层层设防,可以说已经是相当完善了。但是火灾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防患于未然。也因为天一阁的二楼是藏书区,全是可燃物,遇火即燃,火灾危险性很大,因此必须杜绝一切火源入内,所以范钦订立了严格的族规“烟酒切忌登楼”,以加强重点部位的防范。范钦一直活到80岁,临终时他把大儿子大冲和二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把遗产分成两分,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全部藏书。范钦长子范大冲,放弃了其他的家产,唯独继承了藏书!他还继承父志,陆续征集了一批新书入阁。范大冲之后,范氏子子孙孙都以藏书为使命,保护书籍,预防火灾。

据文献记载,清康熙四年(1655),范钦的曾孙范光文请了能工巧匠,在天一池边上用海边的礁石堆筑了“九狮一象”假山。整座假山的造型构砌以“福(象形字)、禄(会意字)、寿(象形与典故)”三字为主体。想必范光文当初修建天一池假山时,有借“福、禄、寿”这三吉星之吉兆,来保佑池前这座藏书楼兴旺、平安、免受灾害。道光九年(1829),范筠甫、范邦冉等范氏后人在节省祀田之余,竭尽全力,对藏书楼进行了一次大修,使藏书阁防火能力得以加强。光绪三十四年(1908),即建阁300余年后,缪荃孙随宁波太守夏闰枝去天一阁看书,“范氏派二庠生衣冠迎太守,茶毕登阁,约不携星火”,可以见范氏家族对防火制度执行之严,即便是当地知府概莫能外。1949年5月,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第22军郑君伦接到上级的命令,带领一个班的兵力去保卫天一阁。当时范钦嫡系子孙范鹿其在天一阁守院,他告诉郑君伦,天一阁内不能生火,也不允许吸烟,天一阁内的书不能乱翻。郑君伦当即向士兵宣布三条纪律:一、天一阁内的每一件物品不能有乱动和丝毫的损坏;二、要注意礼貌,谢绝老百姓参观;三、禁止烟火。纪律下达后,部队驻扎在天一阁西大门旁的边门里,平日生火做饭都在院外,士兵没事的时候不能乱动,24小时站岗。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天一阁在范氏家族管理的383年里,始终遵守“烟酒切忌登楼”这一家规,世代相传,数百年如一日守护着这批珍贵的藏书,从未发生火灾事故,这是中国藏书史上的奇迹,既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