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中学语文论文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桑沛霖明代著名散文家,人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有“明文第一人”的美誉。
归有光散文源出司马迁之《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极为朴实,感情十分真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确是名至实归。
归有光散文,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乃至主仆之间的深情。
这一类散文,言近旨远,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细节生动,画面优美。
《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最能体现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其中尤其以《项脊轩志》最为感人至深。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通过写项脊轩这一间破屋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对项脊轩前后的异样感情,以及通过对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三个女人的言行等细节描写,于细微之处,传达出了作者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一间破屋项脊轩在作者笔下,自己少年时光读书用功的书房,即文章的描述对象项脊轩,也就是所谓的旧南阁子,在修葺前后,不仅面貌完全不同,从中更是体现了作者完全不同的感情。
在修葺之前,作者描述项脊轩“室仅方丈”,只“可容一人居”,甚至在下雨天想把书桌换个地方也不可能,突出了书房之小。
“百年老屋”,这是突出了书房之十分陈旧。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说明了书房不仅陈旧,而且还很破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说明书房还很阴暗,是一间连阳光都难照到的破旧小屋。
但就在这样的一间破屋里,归有光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
等到稍为修葺之后,项脊轩这一间破旧小屋,在作者的眼里,就“亦遂增胜”了。
不仅如此,作者还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并觉珊珊可爱。
因为在读书人的心目中,有满架的书籍,有幽静的环境,有半墙的明月,有斑驳的桂影,这实在应该算得是一个好地方。
在这里,作者以人“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鸟的“时来啄食,人之不去”的宁静幽雅,以及“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优美诗意,表现了自己在修葺项脊轩之后的喜爱之情。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抒情散文,借对项脊轩变迁兴毁的描绘,写出了对轩的深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三代亲人的深沉怀念。
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似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形散而神聚。
或喜或悲,作者极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传写人物神情、仪态,抒发至真至诚至朴的情感。
作者起笔就抓住项脊轩的独特细节来勾绘其特点。
“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体现其"小”;“百年老屋”表现其“旧”;“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地步。
突出其“破”;“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写出其“暗”。
这“渗漉““下注”“顾视无可置者”等细节极形象地写出轩的惨境,你一定会问:既然项脊轩如此可怜、可悲、可叹,为什么作者对它有着如此深挚的眷恋之情,并且专门为它写一篇志来歌咏它,纪念它呢?这就是作者设下的一个悬念,也是为下文写轩的幽静美景作铺垫,用的是欲扬先抑手法。
他不象一般的作者那样急于解除读者的悬念。
而是很从容地描述他是怎样地对小小项脊轩大加修葺的:“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
”娓娓道来,如拉家常。
语言描绘之细致入微,叙事状物之精美周到,仿佛是归有光亲自在对我们讲解他修房的经过一样。
他的口气是那样亲切自然,哪里补,哪里修,哪里开窗,哪里植树,说得是那样委婉动听,毫不罗嗦,在浅淡清新的笔墨中饱含了深深的爱美怜惜之情。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作者还“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锦上添花,美中溢彩,集香花翠竹、佳卉美木于一室,安能不使“旧时栏?,亦遂增胜”呢,令小小的项脊轩增添了无限使人伶爱的风雅之情。
在用词造句方面,精练准确,上下文词词相扣,句句相联。
文中的“上”、“前”、“垣”、“周”、“南日”、“反照”、“洞然”等词与上文的漏、暗、旧老、小窄相对照。
于细微处显波澜——浅谈《项脊轩志》中的细节艺术
先是 归 有 光 在 项脊 轩 的读 书 生 活 。开 篇 的 细 节描 写 中处 处渗透着作者 “ 于此 , 居 多可 喜 ” 感 情 。 “ 年 老 屋 . 泥 渗 的 百 尘 漉 , 泽 下 注 ; 移 案 , 视 无 可 置 者 。 ” 象 地 写 出 了 作者 对 雨 每 顾 形 项 脊 轩 旧 时的 印 象 , 下 文 描 写 修葺 后 的项 脊 轩 形 成 对 比 . 与 写 出 了作 者 为之 所 付 出过 的劳 动 、 寄 托 的情 思 。 脊 轩 见证 了 所 项 作 者 的付 出 , 就更 值得 怀 念 , 刘 亮 程 的 话 说 , 脊 轩 是 归 也 用 项 有 光 “ 生 今 世 的证 据 ” 小 鸟 时来 啄 食 至 不 去 ” 儿啄 今 。“ 人 鸟 食 , 不 因 人 的 到来 而 离 去 , 是 因为 “ 阶寂 寂 , 并 这 庭 树影 斑 驳 ” , 更 是 因 为人 与 小 鸟 在 长 期 的相 处 中达 成 了 惬 意 。 屈 原 以 兰桂 譬 喻 美德 ,后 人 又 以竹 子 象 征 志 节 ,杂 植 兰 桂 竹 木 于 庭 ”让 “ . 我 们 看 到 了作 者 的 志 趣 高 远 , 到 了作 者 自十 五 岁 (余 自束 想 “ 发 读 书轩 中” 时起 对人 生 的满 怀 希 望 与 憧 憬 就 寄 寓在 这 月夜 ) 摇 曳 的斑 驳 桂 影 中 了 。
作 者 写 可 喜 本 意 并 不 是 为 了 写 “ 喜 ” 而 是 为 了下 文 写 可 . “ 悲 ” 铺 垫 . 更 好 地写 “ 悲 ” 可 作 为 可 。 作者 写 “ 可悲 ” 总 写 了 四次 。 . 1忆 大 家 庭 的 衰 败 。从 整 个 大 家庭 的分 崩 离 析写 起 。作 . 者 用 “ 犬 西 吠 ” 客逾 庖 而 宴 ”鸡 栖 于厅 ” 个 细节 写 出 了一 东 “ “ 三 个 大 家庭 逐 渐 把一 座堂 皇富 丽 的 宅 第 搞 成 了 大杂 院 。作 者 作 室 , 听 见 几个 球迷 慷慨 陈 词 地 说 , 们 中 国 队 不 行 , 几 个 就 我 有 球迷 说 , 中国 队 只是暂 时不 行 , 以后 会 在 足球 上 领 先 的 , 于是 两
项脊轩志写作手法
项脊轩志写作手法《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项脊轩为线索,通过记述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写作手法上,归有光运用了多种手法,如细节描写、情景交融、对比衬托等,使得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意蕴深厚。
一、细节描写《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文章开头对项脊轩的描写:“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项脊轩的狭小、破旧和阴暗,也表现了作者对家族衰落的悲凉和感慨。
二、情景交融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大量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家庭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例如,文章中通过对庭院中小鸟鸣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和谐的向往和对家族没落的无奈。
又如,文章中通过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情感的追求。
三、对比衬托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和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文章中通过对母亲和祖母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和谐的向往;又如,文章中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家族衰落的悲凉和感慨。
四、叙事抒情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叙事抒情的手法,通过记述家庭生活中的琐事和情感纠葛,表达了作者对家庭、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例如,文章中通过对母亲和祖母的言行举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和谐的向往;又如,文章中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家族衰落的悲凉和感慨。
五、运用典故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运用了典故的手法,通过引用历史故事、传说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文章中引用《论语》中的“鲤趋而过庭”来表现自己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家族传统的传承;又如,文章中引用《左传》中的“枕戈待旦”来表达自己对家族复兴的渴望和对光宗耀祖的追求。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项脊轩志》艺术特色分析
《项脊轩志》艺术特色分析《项脊轩志》表现出很强的艺术功力和写作技巧,分别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细节“撩”情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
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
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
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如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
再如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
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
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
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
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
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质朴“增”情文章动情的另一个原因是语言质朴,不加藻饰。
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
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特色赏析
每一 个 形 象 . 只有 三言 两 语 的 简短 描 写 . 它 们 都 但
皆为 浓缩 了作 者 深情 的意 象 ,所 以叙事 效果 极 佳 。 读 过之后 . 不仅 难 以 忘 怀 . 且 能 “ 览 者 恻 然 有 而 使
修葺 、 饰后 的项 脊轩 :余 稍 为修 葺 , 不上 漏 。 整 “ 使 前
了人亡 物 在 、 世 沧 桑 的感 慨 以及 对 项 脊轩 . 祖 三 对 母 、 亲 和 妻子 的深 切怀 念 。在 文章 中作 者 淋漓 尽 母
致地 显 示 了选取 生 活琐 事 、 常 景物 表 现人 物 的音 平
充分 表 达 了作者 对项 脊轩 的深厚 情怀 脊轩 的一 项 再遭 火 。使 人感 受到 作 者遭受 的生活艰 难 坎坷 : 但 多次 火灾 中项脊 轩得 以保 全 . 叫人体 会 到 了作者 又
绍 出来 的 。 过 老妪说 出“ 通 某所 , 而母立 于 兹 ”造 成 ,
鸟 时来 啄食 , 人至 不 去 三 五之夜 , 明月半 墙 , 影 桂 斑驳 . 移影 动 . 风 珊珊 可爱 。 在作 者笔 下 . 时 的项 ” 这
脊轩 严 实 完 整 , 独立 明亮 , 花木 增 胜 , 寂静 美 丽 , 作
时对 孩 子 关心 爱 护 . 问寒 问 饥 的 神情 。 灵 活现 地 活 表 现 出来 借 老妪 之 口描绘 出 “ 以指 叩门扉 ” 再 娘 的 轻 微 动 作 . 现 慈母 怕 孩 子 受 惊 的心 情 . 使 人 有 表 更
来说 . 是 “ 居 于此 , 可喜 ” 就 余 多 。 但 是 , 脊轩 发 生 了 巨大 变 迁 : 先是 , 中通 项 “ 庭
的兴废 . 与之 有 关 的 家庭 琐 事 和 人 事 变 迁 . 达 写 表
细节描写在《项脊轩志》中的抒情妙用-2019年文档
细节描写在《项脊轩志》中的抒情妙用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语言,以及景物片断等加以具体、生动、细腻的描写。
所谓的细节,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在文学作品中,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
细节描写是所有作家都青睐的一种写作技巧,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它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但都集中在最富有表现力的细微一点。
通过一点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塑经典的人物形象,譬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形象。
提起孔乙己,我们都会想起他“排出九文大钱”,用手“扣住”小碟,绘声绘色向讨要茴香豆的孩子讲解“回”字写法的样子。
在“排”和“扣”的背后,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以及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本文就结合《项脊轩志》,重点谈谈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表情达意作用。
一、环境细节渲染感情每个人在记忆的深处都有一所老屋,特别是像作者这样有着坎坷经历的人。
作者从哪个角度突破,三两笔能勾勒出它的特点?老屋由盛而衰,破败不堪之后再经修葺。
作者对它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
归有光选择了两点:一是静,一是雅。
给予人最突出的印象还是幽静。
但又不是死一般的沉寂,依然富有生机,常常从动态中显示静境。
所以开篇作者就说,“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这句话表面看起来矛盾,“有声”怎么能说“寂静”,细细琢磨,意境深远。
连远处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清晰可闻,可见小屋的庭阶多么的寂静。
抓其一点,以动衬静。
这一段另一处精彩的细节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一般情况人来鸟飞尽,院落显得异常安静,但本文却不这样写。
小鸟啄食,人来不走,写出了人和自然的和谐静谧,则从动态中显示了静境,寓意深远。
老屋的雅,作者则借助陈设植物。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借书满架”,整日“偃仰啸歌”。
屋中所陈之物是作者志趣所在。
兰桂譬喻美德,修竹象征志节,种植兰桂竹木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志趣高远。
《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之美
“ 吾儿 ,久不 见若影 ,何 竟 E l 默 默在 此 ,大类女 郎也? ” “ 吾家读 书久不
效 ,儿之成 ,则 可待乎 ! ” “ 吾 祖太
常公宣 德 间执此 以朝 ,他 日汝 当用 之! ”一句 比一句急切 。由于细节 选
她 由衷地希望归家能在家道 中衰 的时
候 出来一个可 以光耀 门楣的人物 以振 言语 细节 吐真情 Fra bibliotek如写祖 母语 ,
作细 节饱 含着深 情。于是 “ 语 未毕 , 余泣 ,妪 亦泣 ” 。林纾 曾说 : “ 震川 之述老妪 语 ,至琐 细 ,至无 关 紧要 , 然 自少失母 之儿读之 ,匪不流涕矣 。 ”
神 色细 节传 浓 情 。如 写祖 母 神
色, “ 比去 ,以手 阎门 ” ,喃喃 自语 的神 态 ,包 含 着 多少 期 待 与 慈 爱 。 “ 顷之 ,持一象笏 至” ,想到年事已高 的祖母 挪动颤巍巍的脚步 ,捧来 那
于是乎 “ 长号不 自 禁” 。
在,回味无穷 。中国古典诗 歌讲求 意
家族的门面 ,重要 客人都是在厅堂会 面 ,但现在厅堂是鸡的柄息之处 ,鸡 屎也拉得到处都是 ,归家连最起码的 门面也装不 出来 了 ,的的确确是在走
才能体现出母亲听到孩子哭时那 种深 深关切 ,又温柔细腻的母爱 ,只有母
亲的心才会如此细腻 !一个简单 的小 动作 “ 叩” ,使 学生 重温 一 次母爱 ; 个 简单的小 动作 “ 叩” ,使得 一个 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 ,令人读来如 闻其声 ,如见其人 ,倍感真切 ,其动
子; “ 拍” 、“ 打” ,太过用力 了又太 大 声 ,半夜 三 更 ,可 能会 吓着 小孩
子 。唯有鸡啄 米似的频 频 “ 叩”门 ,
细节中见真情至性 ——《项脊轩志》细节发微
○百艺学问细节中见真情至性——《项脊轩志》细节发微□邱君颖福建省福州市闽清高级中学摘要:《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借助人的最不经意之处、事的最不宏大之处、情的最不热烈之处、景的最不起眼之处,见微知著,不事雕琢,用平淡之语表达深情。
关键词:归有光;细节描写;平淡;真情至性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文章写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生活琐事。
作者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勾勒小轩的一草一木、演绎亲人爱人的一举一动,文笔细腻,感情真挚。
细节的动人之处往往在于,它是人的最不经意之处、事的最不宏大之处、情的最不热烈之处、景的最不起眼之处。
文章先是叙述作者将原本狭小破旧昏暗的项脊轩稍为修葺,并对庭院做了一番美化。
院里“杂植兰桂竹木”,兰竹雅致,桂香四溢,可见作者情操高尚、品行高雅。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以半墙月光为底,描上婆娑摇曳的斑驳桂影,犹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作者对人生的满怀希望与憧憬,也寄寓在这片月光桂影之中。
对庭院景物的“最不起眼之处”的细节描写,烘托出了作者早年读书生活的情怀。
接着,作者叙述了一个大家族的“三世变迁”。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先是竖起了隔断的篱笆,划清界限,阻止来往;继而筑起一道道墙,“往往而是”,一派四分五裂之状!“东犬西吠”,兄弟分家不和睦,连各家的狗也“交恶”,一幅闹哄哄的场面!“客逾庖而宴”,人言“君子远庖厨”,归家也是读书人家,客人却要穿过乱糟糟的厨房去吃饭,可见诗书礼仪的架子也难以讲究了,书香门第早已是“过去时”。
更让人唏嘘感叹的是“鸡栖于厅”,厅堂是一个大家族的门面,重要客人都是在厅堂里接待。
但此时厅堂成为鸡的栖息之所,可以借此想象厅堂多么脏乱!归家连最起码的门面也装不出来了。
对家族分崩离析的“最不宏大之处”的细节描写,透出作者对分家后家族的衰败没落、族人间的隔阂疏离,感到的无奈与悲凉。
作者对祖母、母亲的描写最为细致入微,大多通过不经意间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浅析《项脊轩志》的细节美
浅析《项脊轩志》的细节美《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一篇叙事抒情散文。
作者“借一阁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文笔细膩,情感真挚,耐人品味。
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年时代读书的书屋,正是这间小小的书屋,记录作者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也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和作者的凄凉身世以及怀才不遇的沉重感叹。
文章读来感人至深,不仅是由于文章的结构布局美和语言质朴美,还表现在作者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演绎亲情,含蓄表达自己沉痛的心情,《项脊轩志》一文写了三代人与项脊轩有关的生活细节,亲人的一举一动,小轩的一草一木都情深似海。
先是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这一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年时代读书生活过的书斋的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
作者采取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先极力叙述项脊轩原来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作者笔下的项脊轩修葺后明亮、幽雅、安静,充满了诗情画意,迷人可爱,如:“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楣,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屈原以兰桂譬喻美德,后人以竹子象征志节,种植兰桂竹木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志趣高远。
作者此时内心的喜悦来自对现实的超然,但这种超然是暂时的,它恰恰反映了作者所负的责任的沉重。
想想作者自十五岁(“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时起对人生的满怀希望与憧憬也就寄寓在这月夜摇曳的班驳桂影中了。
接着写家庭的分崩离析,作者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五分裂之状。
归家庭院原本南北为一,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予厅”,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产生的颓废、衰落、混乱不堪的情况表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写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
从《项脊轩志》中学到的写作手法(原创)
从《项脊轩志》中学到的写作⼿法(原创)
《项脊轩志》是⾼中课本⼀篇写景、叙事、抒情兼⽽有之散⽂。
这篇课⽂因其情感真切⼀直打动许多读者。
我在教学时,发现本⽂有好⼏种写作可以借鉴的⼿法,下⾯简要谈⼀谈。
1.⼈物细节描写
⽂中⽤了⼏处细节描写来刻画⼈物形象。
如:“娘以指扣门扉⽈:‘⼉寒乎?欲⾷乎?’”仅⼀“扣”⼀“问”就把⼀位关爱⼦⼥的慈母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再如:“⼀⽇,⼤母过余⽈:‘吾⼉,久不见若影,何竟⽇默默在此,⼤类⼥郎也?’”这句话就传达出祖母对孙⼦的责备与更多的关爱。
“⽐去,以⼿阖门”,⼤母是怕别⼈来打扰孙⼦读书。
“顷之,持⼀象笏⾄,⽈:‘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汝当⽤之!’”祖母对孙⼦读书取得功名的期望⼀⽬了然。
这⼀系列的动作、语⾔,把⼈物的⼼理、形象都刻画得很细腻。
2.写⽇常⼩事、家事,传达真情
读《项脊轩志》给⼈最⼤的感受就是“真”:真⼈真事真情感。
作者并未写什么⼤波⼤浪,也未写什么⼤⼈物,⽽是仅仅抓住项脊轩的变化来写这个家庭⼈事的变迁,传达他的喜与悲。
如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这⼏个字就传达了这样⼏个信息:⼤家庭分崩离析了,庭中开始是篱笆,后来变成墙,⼤家不互相往来了;作者的情感是遗憾、⽆奈。
再如“时⾄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学书”,写妻⼦向我学习,对往事回忆的这件⼩事却折射出夫唱妇随、夫妻恩爱的⼀个场景,作者依然⽤这些平常⼩事显出真情来。
⽂⾔⽂的学习,我们不仅要掌握其中重要实虚词以及句⼦,其中的写作⽅法更是我们作⽂时可以借鉴学习的。
《项脊轩志》细节赏读
《项脊轩志》细节赏读《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梁启超创作的一篇小品散文,描写了主人公项脊轩的生活细节。
本文重在描写与写意,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以下是对《项脊轩志》中的细节进行赏析。
文章从主人公的住所“项脊轩”的门开始,描写了这扇别具特色的门。
门板破旧、开关不便,门口还长满了野草,使得别有一番野趣。
这个细节展现了主人公项脊轩的随性与自由,他不追求过于奢华的居住条件,反而喜欢这种简陋的门,体现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
接着,文章描述了屋中陈设的细节。
书架上散乱地堆放着许多书籍,一副破旧的钓竿斜靠在书架上,用作晾晒书籍。
墙上挂着各种字画,有的斑驳、有的破损,却仍然透露出一股艺术氛围。
这些细节展现了主人公项脊轩对于知识与艺术的追求。
他喜欢阅读,热衷于收藏书籍。
他也把书籍当作艺术品来欣赏,展现了他对于艺术品的独特眼光。
文章还描写了主人公的饮食细节。
项脊轩自种了一亩小菜园,每天早上亲自采摘新鲜的菜叶,加入米粉中煮成清粥。
他喜欢吃素,不认为肉食是必需品。
菜园里还有一棵开着小小白花的花椒树,主人公会用花椒叶来给菜粥增添特殊的香味。
饮食细节表现了主人公对于自然与简单生活的向往。
他不喜欢过于麻烦的饮食,而是享受清淡的素食,尝试用自然的调料为食物提供更多的味道。
文章还描写了项脊轩对于寻常生活细节的关注。
他喜欢观察身边的小动物,比如蜜蜂、蚂蚁等。
他还会观察窗外的风景变化,感受大自然的变迁。
这些细节表现了主人公的细腻与用心。
他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从而使得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项脊轩志》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项脊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态度。
他追求简朴而自由的居住环境,喜欢阅读与艺术,热衷于观察自然与生活细节。
通过赏析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到他对于自由与人文的追求。
这也是《项脊轩志》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的原因之一。
《项脊轩志》细节赏读
《项脊轩志》细节赏读《项脊轩志》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世说新语》中的一篇散文,由东晋作者陆机所作。
全文以描写作者耕读之乐、与君子交朋友为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细节展示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情感,展现了东晋文人的风貌和生活境况,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情趣的叙事文。
文章的开头便是对“项脊轩”的描写:“东篱下耳挂其椊,南阳觉之曰此何木也?其叶蓮之颠然,而叶冬坚若丹,采之不绝手。
”这一片段以描写自然景色开篇,生动地刻画了自然景物的美丽和神奇。
这种写景手法,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使读者对文章产生兴趣。
而且,这样的描写不仅仅是客观的,更有着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随后,文章转入了作者个人的生活状态:“度独立而喜好,心在安而敏慕,亲近邻送以璞笔笺,求嘉木而止耕。
”这一片段揭示了作者在“项脊轩”生活的情景,表现出了他的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质朴宁静的生活态度,令人敬佩。
这种生活态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尤为珍贵,而且给今人以启迪。
文章接着描述了作者对耕读生活的热爱,以及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处的愉悦:“于是推几就书,区区窥临,以陶陶子之串鹊为戏。
”这一段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作者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情趣。
作者追求淡泊寡欲的生活方式,以勤学苦读之快乐。
与此作者与朋友一同欣赏书籍,互相启发,交游而乐,衬托出耕读生活的美好与情趣。
再往后,文章以交友为主题:“南阳何仲宣字子蒿,休之东城。
是岁与之游梨园。
”作者通过对与朋友何仲宣的友情描写,表达了对志同道合朋友的珍视和尊敬。
朋友之间互相陶冶,相互交流,不仅仅能够取长补短,还能够共同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这样的交友观念,也正是当时文人的交际内涵和社交伦理的延伸。
整篇文章,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示了陆机对自然美、对耕读生活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陆机通过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优美的文笔,展现了一幅宁静致远、淡泊雅正的人生画卷。
文章也贴近生活、真诚感人,给我们当代人以启迪,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也能体味到那份恬静淡泊之美。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
归有光《项脊轩志》——细节描写欣赏归有光是名代后期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原出于司马迁的《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明清三大思想家之一地黄宗羲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归有光为“当代欧阳修”。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出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
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着诗一般的意境。
今天,我们欣赏这篇经典散文中的经典细节描写。
请看第一段。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小鸟家雀儿什么的飞来偷食儿吃,人来了,啄食的小鸟还不知飞走。
我们可以从这动态描写中感觉到小院的幽静,所谓“以动衬静”。
归有光用一件细小的生活现象,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进一步让人感觉到项脊轩环境的幽雅静谧。
在这样明亮、幽静的环境中,主人公的生活习惯如何呢?请看第四段“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古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归有光恐怕也是为的这些“金钱、美女、高官”东西。
所以,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闭门苦读圣贤书,久而久之,竟能以脚步声来判断家里往来行人。
也许大家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吧?某些人开玩笑时会这样夸张地说:你放个屁,我就知道你想说啥哩。
这一句细节描写,即写人又写环境,人在这种环境里达到了美的极致。
下面,我们再欣赏几处有关回忆人的细节描写。
请看第三段。
借老妪的话描绘了母亲“以指扣门扉”这一细节动作,又问“儿寒乎?欲食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听到老妪关于母亲这样的诉说,对于幼年丧母的人来说,多末亲切多末温暖多么值得眷恋啊!写祖母“以手-----自语------”一个轻轻关门的动作,几句喃喃自语,细致入微地透露出老祖母内心的喜悦和对孙子的殷切期待之情。
这不禁令我想起当代著名作家巴金散文《爱克尔的灯光》中的四个字:长宜子孙。
最典型的细节描写,当属文末第六段,为点睛之笔、为千古绝唱,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探微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探微作者:潘伟峰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0年第18期《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撰写的一篇满载着亲情与爱情的文章。
这篇文章最值得我们琢磨的就是它的细节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煞费苦心,融入了作者对家道中落、人亡物在、人生失意的深切喟叹。
一、“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熟悉狗的人都知道,狗对熟悉的主人会很亲热和友善,而对陌生人则充满敌意,稍一靠近就会汪汪大叫,所以,“东犬西吠”这一个细节十分有力地表现了分家后,一家人没有了亲人之间该有的密切与融洽,变得生疏和冷漠了。
我们也都知道,厅作为家里用来会客、议事的地方,要特别注意整洁,鸡是轻易不能进来的。
但分家之后,大家都把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小家上,少有人去打理作为公共场所的大厅,鸡就有了在这里栖息、游玩的机会。
鸡这种家禽喜欢啼叫,公鸡打鸣喔喔喔,母鸡下蛋咯咯咯,还会频繁大小便,如此一来,这个曾经十分庄重、整洁的大厅就变得脏乱不堪了。
因此,“东犬西吠,鸡栖于厅”这个看似稀松平常的细节,却十分深刻地为我们表现了一个大家庭分崩离析以后的混乱与亲人之间的隔膜,此情此景,无疑会在归有光的心底造成深深的伤痛,同时,也会让归有光更加珍惜亲情,更加怀念亲人。
二、“每谓余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作者幼年丧母,他对母亲的记忆是模糊的,所以,在写追忆母亲时,他着重写了与母亲生前关系密切的老妪的回忆。
这里也有一个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每谓余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每”是“每每、常常”的意思。
母亲去世后,作为佣人的老妪还会时时记起“我”的母亲,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常常跟我讲述母亲生前的种种情景,连一些噓寒问暖的小事都不肯放过,并希望“我”牢记在心,如果母亲生前没有善待作为佣人的老妪,焉能如此?而更加传神的是,老妪在跟我讲述这些琐事的时候,常常会在我的哭声中不由自主地跟着哭泣起来,她的哭同我的哭一样,是对母亲的怀念、感恩,是对母亲去世的难过、悲伤,这更能有力地烘托出母亲的善良。
项脊轩志文本解读
项脊轩志文本解读《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家中项脊轩的经历和感受。
本文以其细腻的描写、深情的笔触,展现出了作者对家庭、亲情和爱情的真挚情感,同时也在描写中流露出了作者对光阴易逝、岁月无情的感慨。
项脊轩是作者家中的一处住所,作者在这里度过了许多时光,也有着许多难忘的经历。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展现出了对家庭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了祖母、母亲和妻儿,表达了自己对家庭温暖的渴望和思念。
同时,作者也在文章中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感叹岁月无情,自己已经年在中年,回忆过去,感慨万千。
除了对家庭的思念和怀念,作者还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友情和爱情的认识。
作者认为,友情和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能够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温暖。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一位好友,两人曾经一同读书、游玩,相互扶持,互相帮助。
这篇文章中的友谊,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情的赞美。
《项脊轩志》是一篇情感真挚、文笔优美的散文,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展现出了作者对家庭、亲情和爱情的真挚情感,同时也在描写中流露出了作者对光阴易逝、岁月无情的感慨。
这篇文章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拓展:1. 《项脊轩志》中的情感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通过对情感的细节描写,展现出了自己对家庭、亲情和爱情的真挚情感。
例如,作者在文章中写下了对祖母、母亲和妻儿的思念和怀念之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亲情的珍视。
同时,作者也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友情和爱情的认识,展现出了自己对友情和爱情的真挚情感。
2. 《项脊轩志》中的描写不仅展现出了作者的情感,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和珍视。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展现出了对家庭的温暖和怀念之情,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光阴易逝、岁月无情的感慨。
3. 《项脊轩志》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感叹岁月无情,自己已经年在中年。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秘妙
师道二○二○年第十二期义呢?他输了一场,就够了,后面即便是赢也仍旧是输,这是帝王之位、之势、之心态所决定的。
高高在上的帝王是‘只能有赢没有输’的。
因此从齐威王的角度看,他不会要求再赛一次,那场输是无法弥补的。
对事(赛马)他是输了,但他能拥有这样的臣,以事观人,他是欣慰的,他仍是赢家。
因而,从这点看,他有足够的胸怀来容纳自己的输,这也体现他王者的风范。
因此没有必要再赛一场。
”学生这样的思考和理解不正是给老师一种多元的启迪吗?老师是能够从学生这样的发言中获得成长的,这就是师生在课堂上的共生。
如果教师不让出“C位”,只当学生是来听讲的,来接受提问的,那么,教师永远也遇不到这样的成长机会。
以上的教学事件,绝非个别现象,当课堂上教师让出“C位”,让学生也有机会站上讲台,学生“小老师”的角色会扮演得很好,甚至给教师极大的惊喜。
长期让出“C位”的教学,让我的课堂收获累累硕果,学生的潜能被发挥出来,师生之间实现了相对平等的交流,相互启迪共同成长,课堂学习真的达到了深度语文的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责任编辑黄佳锐《项脊轩志》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读者往往被文中的细节描写所传达的艺术效果所感染,诚如林纾所言:“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
”分析《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文章不少,但很多文章只是分析某一细节具体的艺术效果,鲜有对细节何以能产生这些效果的秘妙作揭示。
孙绍振教授指出:“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受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笔者借助孙绍振《文学创作论》中关于“细节”的论述,揭示《项脊轩志》中细节描写的秘妙。
一、描写家庭分裂细节的秘妙:以局部特点细节更好地表现整体孙绍振指出:“好的细节以局部的特点出现时就强调了整体,它以物象的实体出现,同时包含着作者的个性,它主体的形式出现同时也表现着环境。
”也就是说细节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它能超越细节的有限性,它能表现出整体、环境,交融着生活和作者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作者:————————————————————————————————日期: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中学语文
论文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 桑沛霖
明代著名散文家,人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有“明文第一人”的美誉。
归有光散文源出司马迁之《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极为朴实,感情十分真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确是名至实归。
归有光散文,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乃至主仆之间的深情。
这一类散文,言近旨远,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细节生动,画面优美。
《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最能体现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其中尤其以《项脊轩志》最为感人至深。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通过写项脊轩这一间破屋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对项脊轩前后的异样感情,以及通过对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三个女人的言行等细节描写,于细微之处,传达出了作者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一间破屋项脊轩
在作者笔下,自己少年时光读书用功的书房,即文章的描述对象项脊轩,也就是所谓的旧南阁子,在修葺前后,不仅面貌完全不同,从中更是体现了作者完全不同的感情。
在修葺之前,作者描述项脊轩“室仅方丈”,只“可容一人居”,甚至在下雨天想把书桌换个地方也不可能,突出了书房之小。
“百年老屋”,这是突出了书房之十分陈旧。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说明了书房不仅陈旧,而且还很破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说明书房还很阴暗,是一间连
阳光都难照到的破旧小屋。
但就在这样的一间破屋里,归有光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
等到稍为修葺之后,项脊轩这一间破旧小屋,在作者的眼里,就“亦遂增胜”了。
不仅如此,作者还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并觉珊珊可爱。
因为在读书人的心目中,有满架的书籍,有幽静的环境,有半墙的明月,有斑驳的桂影,这实在应该算得是一个好地方。
在这里,作者以人“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鸟的“时来啄食,人之不去”的宁静幽雅,以及“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优美诗意,表现了自己在修葺项脊轩之后的喜爱之情。
不仅如此,在项脊轩这一间破屋中,最令作者产生感情的,还在于“妻子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些生活细节。
尤其是妻子归宁之后转述小妹语的卿卿我我中所体现出来的夫妻间的深情厚爱,全都是这间破屋作了见证。
悲喜之情两重天
就是项脊轩这一间小屋,因为重修,室始洞然,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这一段景物描写之中,倾注了作者多少的深情?字里行间,把作者年轻时项脊轩中读书生活的怡然自得表现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
可惜,这样的喜悦之情太过短暂。
同样是生活在这一间小屋之中,因为“诸父异爨,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作者心中的悲哀之情开始逐一流露出来。
对于力争振兴大家庭的作者来说,“诸父异爨”,是何等沉重的打击。
虽然“异
爨”这一细节只表示叔伯的分家,但是对于追求儿孙满堂的大家庭生活的传统知识分子来说,所感受到的沉重悲哀之情,非现代人所能感同身受的。
更何况“始为篱,已为墙”六个字的陈述之中,叔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也是作者心目中无可奈何之痛。
作者心中之痛还不止于此。
辜负了祖母阖门、持笏的关心、疼爱、期待之意,这是作者心中的第二个悲哀。
少年丧母,早早失去了慈母之爱以及不得奉养慈母于眼前,这是作者心中的第三个悲哀。
虽然夫妻恩爱婚姻美满,但是中年丧妻,娇妻西归,以至于百无聊赖之中,室坏不修,此为作者的第四个悲哀。
而作者“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一细节描写之中,更是包含了作者对项脊轩的无限深情。
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则更是悲从中来。
所谓“人亡物在”“物是人非”也莫过于此了。
当一切美好尽皆消逝,尤其是破屋尚在,娇妻早亡,则枇杷树生长得越高,作者心中的悲哀也就越深。
这触景生情之下人亡物在的感慨,又怎不令作者心境悲凉?
三个至情的女人
在项脊轩中,归有光的生活中有三个至情的女人,即对自己充满了关爱之情的祖母,对自己充满了慈爱之情的母亲,以及与自己恩爱有加的妻子。
祖母,母亲,妻子,生活中,这三个女人给作者所带来的或悲或喜之情,也无一不是通过细节得以充分的体现。
祖母,一个对作者充满了关心、疼爱和期待之情的人。
祖母到项脊轩中“过余”,“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对孙子的殷殷期待尽在不言之中。
“比去,以手阖门”,祖母轻轻悄悄的动作之中体现不想打扰孙子读书
的关爱之情;“顷之,持一象笏至”,表达了祖母在“吾家读书久不效”之后对于作者的深深期待。
母亲,一个对儿女充满了慈爱的人。
通过老妪之口描述的“以指扣门扉”后的“儿寒乎?欲食乎?”的问答,一位慈母的拳拳之心在这一叩一问中表露无遗。
妻子,一个对自己充满了恩爱之情的女子。
“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于平平淡淡的话语中,平淡无奇的动作中,渗透着妻子对丈夫无限的羡慕、浓情的蜜意,以及自己为有这样一位丈夫的骄傲与自豪。
只是,昔日祖母的关爱,母亲的慈爱,妻子的恩爱,这一切到皆随岁月流逝,独有项脊轩还在,却再无人出入了。
一间破屋,两样感情,三个女人,这就是《项脊轩志》所给予读者的全部。
而这一切,无不通过最平淡无奇却又最感情深挚的细节中得以体现。
通过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归有光让破屋、感情、女人三者在文章里建立起自然而然的情感联系:破屋的存在,让自己的读书生活弥足珍贵;破屋的修葺,让自己有巨大的快乐;在修葺之后的项脊轩尽情读书,自己才格外满足、无比幸福;因为清贫的生活,祖母的关爱、母亲的慈爱、妻子的恩爱,才显得格外温暖。
因为贫苦的生活,大家庭分离的“诸父异爨”格外悲凉;因为贫苦的生活,三个女人的去世更给自己沉重的感情打击,让自己无比悲哀,仿佛失去了整个世界和对为了的全部向往。
修葺前后的项脊轩,诸父异爨的大家庭,走近自己又离开尘世的亲人,彼此之间的对比、衬托,让悲喜之情逐层推进,文章最后“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深深感喟,形成了情绪喷发的高潮。
妻之“死”与枇杷之“亭亭”,消逝与生长的细节对比,隐含了两个典故。
《世说新语·言语》谓:“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
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庾信《枯树赋》云:“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典故流露出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化用到《项脊轩志》,则是“人亡物在”的无尽悲伤和深深凄楚。
况且“人亡”,对亡人的怀念依然。
于是情绪中既有昔日疼爱、慈爱、恩爱的温馨余韵,又有今日孑孓一人的无限痛楚甚至绝望。
清人梅曾亮评价此文“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此神明其法者也”,“此种文字,直接《史记》,欧韩不能掩之”(《评校古文辞类纂》),林纾说“凡文人之有性情者,以文学感人,真有不能不动者”(《古文辞类纂杂记》),钱基博说“此意境人人所有,此妙笔人人所无,而所以成震川之文,开韩、柳、欧、苏未辟之境”(明代散文》),并非虚言。
在《项脊轩志》中,喜与悲、希望与失落、温馨与绝望纠缠在一起,无穷无尽,都是因为归有光出色的细节描写,让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无限的情绪。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