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各类教材通用)
记叙文阅读总复习课件
(二)
句 子 含 义 和 作 用
1· 重点句子的作用
结构方面作用: A开头句子 :点明中心 设置悬念 总领全文 引起下文 埋下伏笔 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情节发展 奠定感情基础 B 中间句子:承上启下 过渡 深化主题 结构完整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 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 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 代背景综合考虑。
自然环境 描写指对日、
月、星辰、天气、自然 风光等的描写。
作用
1、能烘托气氛 2、表现人物的心情 3、表现人物的品质 4、突出人物身份地位 5、推动情节的发展起 衬 托中心意思的作用。
考
点
四
赏析技巧 分析人物
(一)写作手法及运用
4 、一句话中的两个词能否交换
答题格式: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 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词语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语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不能互换。
词语的调换
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 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 描写了……对象……所以……
分析标题
标题作用: 1· 概括中心事件(《最后一课》) 2· 标明行文线索(《背影》) 3· 点明中心思想(《伤仲永》) 4· 吸引读者关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骆驼祥子》) 5· 一语双关,有象征意义 (《爸爸的花儿谢了》 《骆驼祥子》 )
考 点 二
理清顺序 找准结局的顺序来写
2.语言表达效果
1.给读者的感受 2.表达了作者或者文中人物的什么情感 答题格式: 1.运用了( )修辞手法,有( ) 作用。 2. 分析深层含义:给我们( )启示 (印象﹑道理)等.
宁波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整理
宁波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整理第1篇:宁波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整理1、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结合议论和抒情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的类别:从写作的对象看,常常可分为四种:(1)写人(2)叙事(3)写景(4)状物3、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把故事情节通过叙述者“我”来传达给读者,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之感。
(2)第二人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乐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情感。
(3)第三人称5、记叙文的结构(1)总--分(2)分--总(3)总--分--总(4)分--分。
这是一种既无总起,又无总结,只是分别叙述事情各个阶段或者事情的几个方面的结构方式。
第2篇:整理笔记复习法大家在课堂上所记的笔记,往往比较杂乱,只有经过整理的课堂笔记,才能成为清晰、有条理,好用的参考材料。
边复习边整理,是使所学知识深化、简化和条理化饭过程。
1、忆。
这是整理课堂笔记的重要前提。
课后即抓紧时间,对照书本。
笔记,及时回忆有关的信息。
2、补。
课堂上所记的笔记,是要跟着老师的讲课速度进行的。
而一般的讲课速度要比记录速度快,因此笔记就会出现缺漏、跳跃、省略等情况。
在忆的基础上,及时做修补,使笔记有“完整*”。
复习时结合课本和练习资料,有了新的体会、发现,也可以补充进笔记里。
3、改。
仔细审阅笔记,对错别字、错句及其他不够确切的地方进行修改。
其中,特别要注意与解答课后练习或与教学目的有关的内容的修改,使笔记既准确有全面。
4、编。
用统一的序号,对笔记内容进行提纲式的、逻辑*的排列。
注明号码、梳理好笔记的先后顺序,使笔记有“条理*”。
概括各知识要点,写出内容摘要。
5、分。
以文字或符号、或*笔划分笔记内容的类别。
例如,哪些是字词类,哪些是作家与作品类,哪些课文是分析类,哪些是问题质疑、探讨类,哪些是课后练习题解答等。
语文六年级下册小考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高效备考(23张PPT)
任务一
1.结合事例,具体分析表达方式的作用。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借物寓情、融情于事/理)。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坦率真挚,质朴诚恳。
任务一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任务一
范例二: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1.阅读语段,明确该句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该句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由“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可知,此处运用了_______描写。
⑧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⑨我爱昙花。【链接材料】昙花,常绿灌木,主枝圆筒状,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花大,白色,在分枝边缘上,多在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供观赏。原产于墨西哥。
小试牛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昙花终于怒放①我爱昙花。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亩,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
答案: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角度写两岸的景色和月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任务二
2.结合事例,请你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任务二
1.结合事例,请你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记叙文专题阅读复习
看清题目要求
病例
20、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赏析第⑦ 段中的划线句。
1、运用抒情的表现手法,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 爱。 2、运用正面描写,写父亲面对孩子时心会变 软,从而突出的关爱是多么亲切。 3、内容上:写出了父亲对孩子温柔的爱,结构 上:承上启下。Fra bibliotek答案示例
2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无论什么样的父亲,当儿女依恋 他时,内心都会变得柔软,感到幸福。(1分)
句子的作用
不能删,结构上与前文相呼应,内容上突出
了主旨。(结构内容各一分)
四、句子的作用(结构上和内容上)
五、人物性格分析 六、知识拓展
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题格式:通过
什么 事情,表达(赞扬、 抒发)了 什么 感情 (精神、品质)
第18题
参考答案
1、写自己通过在医院经历的一场父爱的的事情, 从而懂得了父爱并及时珍惜父爱。 2、年轻人的父亲帮他按摩,父亲照顾很细心, 儿子倍受感动,让“我”感触极深。
3、一位父亲在医院里为生病的儿子按摩的情景, 让我深受感动,引发了我对亲情的理解与思考。
本文叙述了一位父亲在医院里为生病的儿子
按摩的情景,让我深受感动,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六段中加点词语的运用
答案示例
19、运用了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儿子感受 到父爱时内心的激动
答案示例
句子的赏析
逐词推敲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吴老师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 等类的文章。记叙文种类繁多, 包容广阔。凡是以记叙为主要表 达方式的文章都可以叫做记叙文。 包括小说、散文、随笔、回忆录、 游记等文学作品,也包括史传、 神话、传说、童话、寓言和故事 等,还包括新闻、报告文学等
复习《记事类文章阅读》语文六年级下册
复习《记事类文章阅读》语文六年级下册在六年级下册的语文学习中,记事类文章阅读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通过复习这一内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类文章,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记事类文章,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下来。
在阅读这类文章时,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就像是为我们搭起了理解文章的框架,让整个故事变得清晰明了。
比如,我们来看一篇名为《难忘的拔河比赛》的文章。
时间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五下午,地点是学校操场,人物是六年级的两个班级同学,起因是学校组织班级之间的拔河比赛,经过是双方同学在比赛中的激烈较量和精彩表现,结果是其中一个班级获得了胜利。
搞清楚了这六要素,我们就能在脑海中清晰地呈现出整个拔河比赛的场景。
在阅读记事类文章时,我们还要关注文章的叙述顺序。
常见的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这是最常见的方式,读起来比较自然流畅。
倒叙则是先把结果或者最精彩的部分放在开头,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再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来叙述。
插叙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之相关的内容,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比如说有一篇文章《那一刻,我长大了》,作者先讲述了自己在经历某件事情后突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然后再回过头来详细叙述事情的经过,这就是倒叙的手法。
通过这种方式,能让读者一下子被吸引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作者有了这样的感受。
除了六要素和叙述顺序,我们还要留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像是给一幅画上色,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这些都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以《第一次骑自行车》为例,作者在描述自己第一次骑自行车时,详细地描写了自己握住车把时紧张得手心出汗,脚踩踏板时颤抖的动作,以及摔倒后心里的害怕和重新站起来时的坚定决心。
这些细节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也能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
(完整word版)小学语文叙事类文章阅读专题及答案
叙事类文章阅读专题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事或几件事有条理地用文字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觉这些事情,从中理解一个道理,收到一种精神的激励或思想的教育。
依照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㈠掌握记事文表达的“六要素”记人叙事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与事情的来由、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我们在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认识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到那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
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怎样。
若是这样找到答案,我们就会很快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㈡理清表达的线索一篇记述文,无论篇幅长短,总有一条贯穿文章向来的线索。
线索是叙事文章的脉络,起着结构全文的作用。
在阅读时掌握了线索,就等于掌握了文章的叙事的条理,进而一步一步去领悟作者写这件事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阅读时还能够从中学到作者选择资料、组织资料的方法。
㈢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准时间、必然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必然要弄清事情发展的次序。
表达的次序主要有正叙、倒叙、插叙,这些表达的次序形式都是依照中心思想的需要而灵便使用的。
在解析倒叙与插叙时,要弄请他们温正叙接茬的地方,这样有助于文章的条理和连结。
㈣抓住文章重点,注意综合表达方法按事情发展的次序写的文章,是要依照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
我们阅读时,就要搞清楚,这件事拥有哪些特点,又是抓住那些重点,是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
其他,记事文章善于运用综合表达,以记述为主,夹杂讨论和抒情。
在运用讨论时,经常是把所记述事件自己包含的深成心义提示出来,要言不烦,画龙点睛,以加深读者的理解。
在运用抒情时,有时是依照所记述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感觉;有时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浸透在字里行间,情随事发,使事、理、情熔为一炉。
阅读时要注意领悟和学习。
【什么是正叙?】正叙也称正叙. 表达的手法之一. 正叙就是依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进行表达的方法。
小学语文记叙文复习PPT课件
第13页/共22页
第14页/共22页
第15页/共22页
第16页/共22页
第17页/共22页
第18页/共22页
第19页/共22页
第20页/共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页
第21页/共22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2页/共22页
( 7)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构) (8)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7页/共22页
4、尾段作用:
(1)画龙点睛,点明文章的中心;
(2)深化文章的主题;
(3)感情升华;
(4)照应题目;
(5)呼应开头;
(结构)
(6)使文章结构完整
5、中间语段作用:
(1)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承上启下) (2)内容上(写语段内容) (3)揭示事件的意义 (4)独句或独句成段,起强调作用,强调了(本 段的内容)
第8页/共22页
6、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特征; (2)渲染、烘托---------氛围; (3)烘托人物的--------心情; (4)为后文的情节或人物作铺垫 (5)多次出现前后照应,推动情节的发展
7、社会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第9页/共22页
第4页/共22页
11、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12、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13、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概括具体相结合, 实写虚写结合,仰视俯视、鸟瞰、移步换景、定点观 察等
第5页/共22页
二、常见题型及应答方法: 1、标题作用
(1)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揭示(暗示)文章的主旨; (3)点名文章的线索 (4)交代描写的对象 (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六 初中 记叙文阅读复习(WORD)
记叙文阅读复习一.阅读训练要点1.整体感知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与中心不同,应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入手。
语言表述形式:主谓句,谁做什么(谁怎么样)2.明确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可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倒叙:把结果写在前面或把后发生的事写在前面。
这样或为了今昔对比或为了能造成悬念,加强表现力,突出记叙的重点。
插叙:中断叙事,插入另一件相关的事。
插叙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3.了解线索线索在文中可能是某个物件、文中的一句话、行踪、事件发展或贯穿全文的某种感情。
有时文章的题目就是线索。
(如:白杨礼赞:线索是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4.理解记叙的中心和详略的关系凡是能具体生动地表达中心的材料一定要详写。
次要材料要略写,目的是使中心表达得更充分、更完整。
5.分析结构,划分文章的层次,归纳段意。
方法:(1)按事情发展或时间推移、顺序划分。
(2)按空间位置划分。
(3)按事物内在联系划分(此类文章一般分为三部分:总分总)注意:不同表达方式的运用往往是段落划分的依据或标志。
6.能分辨出文中使用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注:议论句主要是表达感受、表明观点、挖掘含义、揭示本质。
7.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字词、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词语:(1)词语的指代作用。
(一般指代上面的一句话。
如:中考说明34页第3题,“那样”一词指代上一句,焚香磕头,卜问吉凶)(2)词语的表达作用:词语的含义+用词生动形象+句子的内容+情感表达。
(如:下面的阅读训练二的第5小题)句子:(1)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达情感或突出事物特点。
(如:对老家的阳光,母亲常情不自禁地说:“闻闻看,太阳光好香哩” 这一句生动而形象地表达了母亲对老家阳光充满诚挚深情的爱)(2)分析修辞手法或细节描写的作用,结合语境具体表述。
(如:中考语文课外阅读试题精选中《蝴蝶的金翅膀》一文中第6题。
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件-(1)ppt课件
14、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 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扬抑、托 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 (正衬、反衬)
15、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方法
a.按时间、空间的结构来划分; b.按人物、情景的变化来划分; c.按空间顺序来划分; d.按选材角度的变化来划分 概括内容要抓住语段的要点,用简明准确 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记叙文阅读
——复习专题
第一部分 记叙文基本知识
1、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 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 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从广义上来讲: 小说、散文、人物传记、寓言、童话、 消息、通讯等,都属于记叙文。)
12. 限字题的解答
(1). 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
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 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 去除无关
紧要的修饰语,② 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 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 将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
如有,必须修改。 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第二部分 常见试题及解题思路
1.整体感知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 2.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 体把握文章; 3.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文章的中心内容 4.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部分主要考查概括能力,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表述、判断、选择等。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规律,能独立、准确地阅读篇幅较长的记叙文体,能基本把握其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记叙文的基本常识、阅读的基本题型及基本解答方法。
【考点归纳】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教学安排】七课时(知识讲解三课时,巩固练习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进行专题复习:记叙文的阅读。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从广义角度理解,初中阶段所学随笔、写景状物的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新闻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范畴。
对记叙文的考查,包括课内教读记叙文的语段和课外整篇的记叙文,其考查点一般有以(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二、记叙文的基本文体知识:按一般文章体裁来分文章可分为记叙文(其中含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1、记叙文的种类:一般分记事为主的、记人为主的、写景为主的三种。
2、线索: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将有关的场面贯穿起来构成情节的整体。
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1)以时空转移为线索;(2)以一人(或人的感情等)、一事、一物为线索(一般贯穿文章的始终)。
如《藤野先生》明线为对藤野先生的崇敬的怀念,暗线为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多数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
3、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 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 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 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敢相 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 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 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 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 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 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 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 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冰镇可 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 1、(3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童年时因一场车祸而致 残的“我”,在爷爷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困难,终于战胜自 己穿过马路买来一瓶可乐。 • 2、(4分):环境(景物)描写(1分);交代事件发生 的时间地点(1分)、烘托人物的沮丧心情(1分),为下 面情节发展作铺垫(1分)。 • 3、(3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那场车祸带给自己的 悲观胆怯。 • 4、(3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通过心理、动作、神态 描写,真实、细致地写出了“我”战胜自己迈出勇敢一步 的过程。 • 5、题目含义(2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冰镇饮料及其 带来的美好、成功的生活。作用(2分):给文章提供了 一个线索(1分),暗示主旨(1分)。
•
•阅读《微笑的可乐》,回答以下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叙述的事件。(3分) 2、开头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3、第四段“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突然 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一句中的“一座山”指什么? (3分) 4、“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在我踏上 路的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这个 句子好在哪里?(4分) 5、请说说题目”微笑的可乐“有什么含义?在文中有什 么作用?(4分)
(完整版)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
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章 , 完成下列各题.—-————-———-——————-—--——————我曾给学生讲过一个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一一朋友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回家,母亲盼呀盼,终于得到儿子要在除夕之夜回到家里的喜讯.那天,在爆竹声中,母亲包好了三鲜馅儿的饺子,专等着儿子回来后下锅。
馅是精心调的,应该正对儿子的胃口.但是,母亲心里还是有一些忐忑,她想预先知道这饺子的咸淡,便煮了两个来品尝。
一尝之下,母亲大惊失色,饺子馅儿里竟然忘了放盐!母亲看着两屉包好的饺子,绝望至极。
她知道可以让儿子蘸着酱油吃,她也知道即使蘸着酱油吃,儿子也会欢呼“好吃死了”, 可她不愿意让千里迢迢赶回来的儿子吃到有缺陷的饺子, 怎么办?这个聪慧的母亲,居然从邻居那里讨来了一支注射器,调好了盐水,开始逐个给饺子“打针”儿子回到家里,饺子也注射完毕。
母亲煮好了饺子,让儿子尝尝味道如何。
儿子尝了,连说“ 好吃”。
这时候,母亲得意地举起那支注射器给儿子看,向儿子夸耀说,她 ,可以将一个缺陷修复得让他察觉不出来。
可是,儿子听着听着就哭了,他在想,这些年他一个人在外面打拼,也曾吃过很多饺子,那些饺子,咸的咸,淡的淡,他都咽下去了,有谁能像母亲这样在意他的口味?为了让儿子吃到咸淡适宜的饺子,母亲竟想出了这样高妙的法子.吃着这交织着母亲的爱与智慧的饺子,哪个孩子能不动容?我多么欣慰,几年前,我将这样一个暖心的故事植入了孩子们的心田,我本不指望收获什么的,甚至以为那些听故事的人很快就会将它淡忘了.但是,这个同学居然能把这则故事铭记这么久!我相信,铭记着这则故事的人会珍惜母亲做的每一餐饭,会在寡淡的饭菜中品出一种难得的真味与厚味。
母亲摆出一场爱的盛宴,只等着她心爱的小鸟来啄。
幸福的小鸟啊,你无须刷卡,只管欢畅地啄食、尽情地享用这人间的珍馐吧。
1。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为文章你写一个简洁的标题。
六年级语文(统编版)-叙事类文章阅读总复习-教案
(三)怎样写的—感悟表达效果
掌握阅读叙事类文本的方法和步骤。
三、
躬行实践
阅读《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完成相应的试题。
此环节,把所学的阅读方法在实践中迁移运用, 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四、
布置作业回顾小结
回顾本课所学的叙事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灵活运用。
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修改、完善本节课学习单上的题目。
整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对叙事类文本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认识。
二、
复习阅读方法和步骤
(一)写了什么—把握主要内容 把握主要内容可以从方面去考虑:
1.扩展题目
2.串联要素
3.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二)为什么写—理解情感内涵
1.感悟人物形象
(1)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
(2)关注环境描写பைடு நூலகம்
2.体会表达情感
3.领悟文章道理
(1)关联、分析人、事、物特点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叙事类文章阅读总复习
学科
语文
学段: 第三学段
年级
六年级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年 12 月
六年级语文(统编版)-总复习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 、 复习文本特点,明确本课任务
1.回顾所学叙事类文本
2.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课件
三、人物形象角度
考察角度
①文中交代人物身份、地位、经历等的句子; ②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 ③文中其他人物(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议论)句。 ④具体事件 ⑤抒情议论句、环境暗示人物句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 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本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 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负的功课:骨学、 血管学、神经学。
②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 楚、印象深刻。
《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 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 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
定义:所谓记叙顺序是指叙事前后安排的次序。主要包括顺叙、倒
叙、插叙、补叙。
倒叙
①定义:先把结果(或者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 面叙述,然后再交代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倒叙提前的只是 某个部分,其余的内容还是要按照顺叙来写。
常见为具体事物象征某种精神品质。
如《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 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 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 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记
叙贰
文 考 察 角 度
一、标题角度
1.标题含义
表层义:标题字面含义+文中主要内容 深层义: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作者情感主旨
作用:便于抒情, 增强文章的亲切感 和感染力;面对面 沟通,便于拉近与 读者的心理距离。
第三人称
“她”“他”“他 们”:以旁观者的 身份叙述,较客观 冷静地审视事物。
《记叙文阅读复习》
记叙线索:
❖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 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 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 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 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 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 的线索。
(3)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 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 言辛辣幽默 。
(4)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 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 意料的感人效果。
(5)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中心突出。
的思想感情,叫直接抒情。 一种是寓情于景或托物抒情,叫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和借物抒 情)。 作用: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真实。与读 者没有距离;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特 征; 第二人称最贴近读者,便于情感交流,使 人感到特别亲切; 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 称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便 于叙述和议论。
(6)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 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复习目标
1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 3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 4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及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7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 疑。
可用 记叙文专题阅读复习
8.修辞方式
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 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
①比喻: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②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使表达生 动形象活泼。 ③夸张:突出所描绘事物的特点,加深读者印象。 ④对比:突出事物的差异或事物的特点
⑤反问和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加强语气 ⑥反语:表达讽刺意味 ⑦反复:强调,加深读者印象
注意: 答题时要根据对文意的理解,或结 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看法感想;或 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实战练习:
阅读《那一声吆喝》完成 文后练习。
1.文章开头“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一 句,在文章里有什么作用?(开头句子的作用)
引起下文,为下文写腊梅、人物做铺垫。内容上 表明文章主旨,既指山城腊梅淡雅质朴的香味, 又指老人和儿媳腊梅一样淳朴的心灵。(结构和 内容) 2.第三段“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 就稳稳地立在我跟前”这一句中“翻”字为什么 用得好? 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表现声音时高时低,时隐 时现,由远及近。(修辞手法的作用)
10
四、理解描写作用
五、欣赏写作手法 六、品味语言
七、关键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八、拓展型试题
11
答题技巧:
概括文章情节(复述本文的故事、概括 文章的主要内容)
技巧:(1)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2)格式:谁+做什么事+结果
何时何地+发生何事+结果
分析人物形象:
12
技巧:(1)通过人物表现,总结其性格、 品质特点。
17
开头:
①开篇点题 ③引起下文 ②总领全文 ④设置悬念
⑤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小学毕业升学语文总复习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了……(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加强了语气,增强了表达效果。 引出/强调……(内容),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使文章有起伏。强调 问题,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注意和 思考。
(一)写人文章阅读
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 题。
以描写地理环境、山川风貌、名胜古迹为中心,给人以 美的享受,表达对景物的喜爱赞美之情。
把事物的性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 述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记叙文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便于直抒胸臆,使 故事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铺垫
先写……,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制造悬念,突出重点, 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
象征(托物言 志)
运用象征,抓住……与……的相似点,通过对……形象描述,更好 地表现了……,含蓄而又耐人寻味。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引起读 者联想。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类型题:本文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反复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 表达了……(句子表达的情感)。
九种常用修辞方法
答题模式:
修辞
作用答题模式
夸张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某物夸大(夸小),突出了……怎么样, 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对偶 对比 反问 设问
运用对偶,高度概括了(抒发了、写出了)……整齐匀称,节奏感强 ,有音乐美。
记叙文的人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专题【考试说明】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记叙文这一文体,掌握相关文体知识,其中包括以下常见考点,分别是:①记叙文六要素;②记叙文的人称;③记叙文的顺序;④记叙文的线索;⑤记叙文的表现手法;⑥记叙文的思想内容。
【文体知识】1.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考察记叙文六要素)答:(1)这篇文章记叙了(描写了、讲述了等)……的故事(尽量包含记叙文六要素)。
(2)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3)抒发了作者的……的思想感情。
注意:答案一定要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2.文章中常常使用的人称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考察记叙文三大人称)答:(1)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用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
(2)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便于情感的直接交流,抒情更强烈。
(3)第三人称:客观、公正,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3.文章的记叙顺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考察记叙文记叙顺序)答:(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也叫,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4.文章线索的类型有哪些?线索有什么作用?如何找到文章的线索?(考察记叙文线索及作用)答:(1)类型:人线、物线、事线、时线、地线、情线(2)作用:贯穿全文,把人物和事件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寻找线索的方法:①首先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不是借物喻人,借物抒情。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物的。
③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
④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
⑤有的文章同时具备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5.如何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考察记叙文人物形象分析)答:(1)把握人物的正面描写(如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等);(2)把握小说的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3)把握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等特点;(4)把握人物具体所做的事(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分析);(5)把握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分析人物形象;(6)注意:一定要具体、一定要全面、有时还要突出人物性格的变化。
6.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考察记叙文环境描写)答:(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等;②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③表现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暗示人物的命运结局;⑥揭示或深化小说主题;⑦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⑧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有: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②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③揭示社会关系;④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⑤提示社会本质,提示小说主题。
7.如何理解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的含义?(考察记叙文语言)答:(1)要会寻找、挑选小说中的优美、精辟的语句。
具体表现为:①深刻揭示主题的句子;②含蓄烘托主题的句子;③展示人物性格的句子;寻找方法:①到情节的高潮处去找;②到文章结尾处去找;③到人物的细节描写中去找。
(2)鉴赏这些优美、精辟的语句,当然要理解体会它们的含义,挖掘它隐含在精彩背面的深层次的东西——即对主题的表达作用。
具体方法如下:①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②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③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8.找出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答:(1)修辞之美------运用……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等。
(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3)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
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4)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
(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9.记叙文阅读中其他易考题型。
(1)如何为文章拟标题?答:★主要依据: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核心情感;★实用方法:①在文中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或句子;②在文章的中心句中提炼关键词;③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提炼关键词;④标题一般为人名、物名、事件名,大多数情况下前面有修饰语。
(2)如何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答:①先在文章中找到这个词语;②读一读这个词语所在的那一段话;③根据具体的语境,明确词语的意思;④在解释词语时,一定要加上句子的主语(一般为人物);(3)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对文章主题或中心句的理解?答:①把文章的主旨写下来;②把作者的情感写下来;③把自己符合文章主题的经历写下来,有时也可以虚构经历;④总结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学以致用】(一)茶杯与茶壶(15分)①一位深感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和尚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习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满意的老师,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还不如我。
”②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惧一些名家精品。
既然施主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年轻人精神一振,问:“画什么呢?”释圆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品茗,尤其喜欢那些造型典雅古朴的茶具。
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年轻人听了,信心十足地说:“这还不容易?”于是铺开宣纸,寥寥数笔,信手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
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流出一道茶水来,注入那茶杯中。
③年轻人沾沾自喜,问:“这幅画你满意吗?”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你画得不错,但还是有失偏颇,将茶壶和茶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
”年轻人听了,说:“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④释圆听了,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股流水。
”此时,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颇”用音序查字法查音序,用部首查字法查_____部首。
“颇”在字典里的解释:①不正;②很。
第二自然段中“颇爱收集”的“颇”应选第_____种解释,第三自然段中“有失偏颇”的“颇”应选第_____种解释。
(3分)2.请你将文章最后的横线上填上一个句子。
(2分)3.将第三自然段中加横线的句换个说法,句子原意不变。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股流水”这话的理解。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释圆和尚的做法巧妙吗?请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如果麦子没有考验(15分)林清玄①上帝有一天心血来潮,来到他所创造的土地上散步,看到农田里的麦子结实累累,感到非常开心。
一个在麦田里的农夫认出了他。
农夫上前向上帝请安,说:“仁慈的上帝呀,终于来了。
这五十年来,我没有一天停止祈祷企盼着你的降临,你终于来了。
”②上帝说:“五十年来,你都在祈祷,到底是在祈祷什么呢?”③“我总是在祈求风调雨顺,祈祷今年不要有大风雨,不要下雪,不要地震,不要干旱,不要有冰雹,不要有虫害。
可是不论我怎么祈祷,总是不能如愿!”农夫说。
④农夫跪下来,吻上帝的脚:“全能的主呀!可不可以在明年允诺我的请求,只要一年的时间,不要风,不要雨,不要烈日与灾害,别人的田我不管,能不能给我一年的时间?”⑤上帝说:“好吧!明年如你所愿。
”⑥第二年,农夫的田地果然结出许多麦穗,由于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灾害,麦穗比平常多了一倍,农夫_____________,欢喜地等待收成的那一天。
⑦到了收成的时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农夫的麦穗里竟然没有结出一粒麦子。
⑧农夫找到了上帝,问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上帝说:“我没有搞错任何事情,一旦避开了所有的考验,麦子就变得无能了。
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虫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
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相同,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是一个空壳罢了。
”1.在文中第⑥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一个表示农夫高兴的成语。
(1分)2.想一想,下面这段话应加在第_____自然段和第_____自然段之间。
(2分)上帝回答:“我创造世界,也创造了风雨,创造了干旱,也创造了蝗虫和鸟雀,我创造的是不能如所愿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