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30-p31课题:节日广场教学目标:1、通过有趣的情景,培养学生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继续学习体会从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的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教学重点:乘法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全面观察,收集信息,发现并提出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1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到节日广场去。

那里现在是一片欢腾的景象。

小朋友们,想不想去啊?(投影出示节日广场图)大家看,现在的广场上是不是很热闹呀?二、问题探究2 说说图上的内容,体会祖国的美好。

师:在广场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生:图上有一群人在跳舞,旁边还有许多人在观看表演。

师:演出一定很精彩,我们也去瞧瞧。

图上还画了什么?生:广场上有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有气球。

3 提出乘法问题。

(1)明确要求。

师:我们来侃侃智慧老人给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你能提出哪些才问题?(注意:你提出的问题必须要用什么方法来求?)(2)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3)集体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将本小组的问题提出来,指名某位同学来回答。

生:请问共有多少人在跳舞?生:共有15人。

3×5=15(人)生:广场上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生:由2个气球。

每束8个,共4束。

8×4=32(个)生:大的花有几朵?生:四八三十二,工32朵。

生:小的花有几朵?生:工12朵。

可以看作2个4盆,也可以看作4个2湓。

生:看表演的共有多少人?生:5×2=10(人),共10人。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71页)-人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71页)-人教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0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0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0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可以了解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动手能力,发展空间概念。

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2、学生准备: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手掌面及数学书封面引出物体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面积)2、以淘气想加入到同学们当中来,出示课件引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二、初探面积的含义。

1、感知:① 寻找身边物体的面积,学生举手回答。

② 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同桌互说并举手回答。

2、学生活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① 教师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

学生猜测图形面积的大小。

②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巡视指导。

③ 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④ 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三、应用。

1.(课件演示)通过计算网格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观察后举手回答。

2、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

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3、书本40页画一画。

四、拓展(小小设计师)分组完成网格纸中的图形贴纸。

1、由智慧老人送礼物引出。

2、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3、投影仪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建构三位数,培养探究和归纳能力。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4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4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4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一教学内容:教材第98页例2及练习二十四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实践等活动,找出较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组合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师:今天,喜羊羊要来考考你们,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呀?(课件出示)师:喜羊羊手里拿了两张数字卡片23,这两张卡片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师:这是我们昨天学习的内容,有序的排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组合。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课件出示学生用数字卡片组成的两位数。

小组讨论:如果把每个两位数中两个数字卡片上的数字加起来,得到的和分别是多少?会有几种情况呢?学生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每个两位数中两个数字卡片上的数字加起来,得到的和都是5,只有一种情况。

教师小结:因为是求两张数字卡片的和,两个数字互相调换位置的和是不变的,所以得数只有一种结果,这种跟位置无关的方式叫“组合”。

2.密码箱的奥秘(学习例2)。

老村长给了喜羊羊一个密码箱,里面有很重要的东西,想不想知道里面藏的是什么?(课件出示例2)同桌合作。

在动手操作之前向学生提出要求:一个同学摆,一个同学记录,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做得较好。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

3.学生汇报方法和结果。

方法:列表的方法。

连线的方法。

结果:①12;②14;③16。

大家真棒,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3种不同的结果,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学生小组讨论,说出自己喜欢的方法)4.比较排列和组合(1)让学生从5、7、9中任意选出2个,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数学二年级上册优秀教案(优秀24篇)

数学二年级上册优秀教案(优秀24篇)

数学二年级上册优秀教案(优秀24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教具:学生尺、课件。

学具:学生尺一把,小方块一个,三角形学具一个、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小朋友,我们又见面了,能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我们接触时间不多,彼此还不太了解。

小朋友你们看看,老师和大家有什么不同?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数学故事,想听吗?(播放小裁缝的故事)咦,怎么回事?衣服怎么做小了?(装做不知道)2、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老裁缝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是不一样的,量出的结果也不同。

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

现在我们一般用什么来量长度?三、探索实践,建构新知1.认识尺。

小朋友都有学生尺,(指着尺)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

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

你发现了什么?(生:有数)有哪些数?读一读。

还有呢?(生: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

刻度0表示起点。

(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了什么?(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板书(认识)2.认识厘米。

(1)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瞧,(课件演示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

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自己说说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

2023最新-新课标二年级上数学全册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新课标二年级上数学全册教案(优秀4篇)

新课标二年级上数学全册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文是编辑为大伙儿整理的新课标二年级上数学全册教案(优秀4篇),欢迎参考阅读。

2021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在学生学习《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的基本上进一步进行的巩固练习。

还记得,在上一节课上教学完时,发现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知识点掌握的还是不错,课堂的习题做的也很好的,自己感觉还可以。

可是,当今天早晨拿到学生的作业时,发现学生的出错率很高,主要的出错是,学生对运算顺序掌握的不好,这不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吗?是呀,在上节课中自己讲的也很清楚,学生总结的也很高呀。

现在回想一下,的确自己疏忽的方面有很多,首先是对于重点内容把握不够,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

其次,对于学生的期望太高,在讲完例题,要做练习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

当时自己也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并且利用课间还重复了一遍。

而且在总结算法时,我们还一起总结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可是在学生的作业中真的是先“乘”“除”吗?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以上情况,我在本节课中是这样想的: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并且让学生用横线标注;其次,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不同错误情况进行展示,然后集体进行纠错;最后,在本节课中还应加大强化算法练习。

让学生经历不同类型题的变式训练,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经过又一节的教学,发现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是拿到题目,盲目的去完成了。

通过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的原因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故以后再改学生的作业和做课堂练习时,要认真仔细的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做法,从而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以使及时的改正。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课时安排
教学方法
1. 启发引导:通过提问、比较、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 组织合作:通过小组合作、伙伴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游戏教学: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增加课堂互动。

4. 练巩固:通过课后练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查漏补缺。

教学资源
1. 教材《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
2. 投影仪、电脑、PPT等多媒体设备
3. 数学教学工具:游戏卡片、计数器、计算器等
教学评价
1. 教学观察:通过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表现和态度,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课后练:布置适量的课后练题,检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个案评价:针对个别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个案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

同时,要重视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评价方面,要注重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及时反馈,促进学生的进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并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 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哪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 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几何模型各一个;各种几何形体的实物。

学具准备:小长方体、正方体各一个。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三单元(板书:引导学生读一读)同学们可能会猜想:老师叫我们看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老师坐在小板凳上,分别请三位学生站在老师的正面、侧面和高处拍照。

在电脑上展示刚才拍的照片。

生:这些都是老师吗?为什么不一样呢?师: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习,肯定都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也离不开讲台。

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状。

小结:刚才我们用相机当成自己的眼睛让同学们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所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一看。

二、观察、交流(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1)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

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学生活动。

注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

如,可以先引导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再帮助他们调换位置,使其他小组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3)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

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么样子的?生:我站在左侧面,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这里(指了指侧面)师:哦。

看到了两个面,这是左面。

2024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2篇

2024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2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页是爱岗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12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使学生真正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口算。

2×3=2×5=4×2=5×1=5×3=4×3=5×5=1×4=2.列式计算。

(1)3个4相加是多少?(2)5个2相加是多少?3.师:大家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学会了计算相应的式子题和文字叙述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看谁能够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4.教师板书课题:应用题新授1.出示例8(教师板书)同学们浇树,每个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2.分析解答例8(1)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各是什么?用小圆片摆一摆,表示出题目中的意思。

学生可以答出:每个人浇4棵,有了3个人,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

(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贴小圆片。

)(2)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树应该怎么想?(学生回答:每个人浇4棵,也就是1个4棵,有3个人浇树,就是浇了3个4棵。

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4是多少。

)(3)问:要求3个4棵是多少,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该怎样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3=12(棵)口答:一共浇了12棵。

3.进一步理解例8算式的意义。

师问: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

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算式中的4表示每个人浇了4棵树,也就是一份是4,算式中的3表示有3个人再浇树,也就是有相同的3份,算式中的12表示3个人一共浇了12棵树,也就是3个4是12.)4.讲解例9(1)出示例9(教师板书例9)小明买了3个扣子,每个5角钱,一共用了多少钱?(2)师:读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贴:(3)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多少分应该怎样想?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列式?说说为什么?(分小组讨论)(4)汇报解答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9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9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9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经历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情景,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

学习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制作作息时间表,并根据表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准备:学校作息时间表,实物投影学生准备:学具钟,纸片教学方法:探讨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激趣,引入。

1、谈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每天起床、上课、放学、休息都有一定的时间。

时间就像生命一样,我们要爱惜它,科学合理地安排它。

2、投影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认识这张表吗?这是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3、组织观察:你能从表上看出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集体交流:把你们看到的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我们可以看出来,学生上学时间是8点20,过了8点20就迟到了。

老师引导谈话,引入新课:知道作息时间表的'用处吗?你想自己编一张作息时间表吗?(板书课题。

)二、制作时间表,探究简单的时间计算。

1、出示白纸片,安排制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可制作在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也可以制作在家里的作息时间表。

请小组成员共同商量,讨论,分工合作,并用学具钟拨一拨。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

2、体展示汇报:请每小组选代表把你们制作的作息时间表放在投影仪下,并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做的。

3、投影大家选出来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分析表里的内容:仔细看看这张表,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如:上午10点同学们在干什么?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第一节课用了多少时间?……谁设计的最合理?4、鼓励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完成书上68页的说一说。

)三、练习巩固1、投影书第69页练一练第1题教师读题,给学生思考和动手寻找答案的时间,再请学生回答。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3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3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是一种新教材,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等学习方式和方法。

本教材特别适合小学二年级学生课本以及数学教师使用,其涉及范围包括数字、数值、几何、加、减、乘、除等基础知识及简单的逻辑思维及拓扑学,对于学生培养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有一定的帮助。

一、《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数学上册》共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之间知识点、难度分布相对平衡,大致如下:第一单元:认识数字,掌握数值的表示方法及大小的比较。

第二单元:数的认识及计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

第三单元:平面图形认识及几何问题的讨论。

第四单元:数的扩展及加、减法的补充。

第五单元:时间及量的比较,乘法的应用。

第六单元:量的认识及围绕“周长”、“面积”的讨论。

学完以上知识后,学生的数学基础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为学习接下来的数学课程打好基础。

二、第一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出0~100之间的任意数字;(2)掌握数值的表示方法及大小的比较。

2. 教学重难点(1)0~100之间任意数字的读法;(2)大小的比较及数值的符号表示。

3. 教学过程3.1 学习一~十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板书:0~10的阿拉伯数字让学生快速报出0~10的阿拉伯数字,老师读音,学生完成配对。

3.2 学习11~19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板书:11~19的阿拉伯数字让学生快速报出11~19的阿拉伯数字,老师读音,学生完成配对。

3.3 学习20~100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板书:20,30,40,50,60,70,80,90,100让学生快速报出20,30,40等的阿拉伯数字,老师读音,学生完成配对,最后让学生通过练习能够快速拼读出100以内任意数字。

3.4 比较大小及数值的符号表示老师通过比较数字大小的语言表述和数字符号表示,让学生理解比较数字的方法,运用“大于( > )”、“小于( < )”、“等于( = )”符号表示数字大小。

二年级数学上教案(8篇)

二年级数学上教案(8篇)

二年级数学上教案(8篇)二年级数学上教案(精选篇1)教学三维目标:1.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计算验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领悟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出示8个圆和5个三角形,提问: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独立列式解答二、探究新知3. 出示例题4提问:你能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学生交流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4. 指导学生解答:小华做了多少朵?用圆片摆出来,第一排摆多少个圆片?5. 启发:对照刚才摆的过程,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小华摆多少朵?11+4=14(朵)列式后解答后追问:算出的得数与摆出的结果一样吗?6. 尝试解答:小平做了多少朵?先用圆片摆一摆,小组合作,再计算讨论:第一排摆了多少?第二排怎么摆?5.明确:对应摆,最后空3个位置不摆。

三、练习巩固6. 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动手画一画,再填空。

组织交流时着重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7. 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学生独立解答。

8. 想想做做第3题看清条件,问题,有困难的用学具摆摆。

强调:上下要对齐。

思考:算出的数会不会比32个少?为什么?4.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图后指名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求小灰兔拔了多少个,怎么求?独立完成。

汇报:你是怎么做的。

25+7=32(个)5.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做,集体讲评。

四、总结提升: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二年级数学上教案(精选篇2)教学内容:教科书43-44页教学目标: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教学重点:如何解决生活问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优秀12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优秀12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优秀12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教学内容教材第58~59页假日小队。

教学目的1、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假日里同学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队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书中58、59页图)(板书课题:假日小队)二、新授。

1、看图说一说在这个假日里同学们开展了哪些活动?(表演、拍照、浇树、收废电池等。

)2、从图中数一数唱歌的有多少人?伴奏的有多少人?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用加法算的问题吗?还能提出用减法算的问题吗?书中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节目是今天假日活动的第几个节目?在它后面还有几个节目?求一共有多少个节目该怎样算?为什么?(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3、老师手指照相处提问:这边的同学在干什么?你知道一卷胶卷有多少张吗,他们已经照了多少张?还有多少个小朋友没有照?剩下的胶卷够其余每人照一张吗,为什么?(学生解答,集体交瘪时说说解题思路。

)4、老师手指浇水处提问:这边的同学在干什么?他们俩一共要浇多少棵树?还有多少棵小树苗没有浇;求已经浇了多少棵,该怎样算?为什么?(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5、让我们再去看一看收废电池这一组的同学今天收获怎样?说说她们各收了多少节电池?根据这三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谁收得最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收多少节?三人一共收多少节?等等。

)6、你们开展过假日小队的活动吗?你能解决活动中的哪些实际问题?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三、师生共同谈收获。

四、小结。

愉快的假日小队活动即将结束,同学们真是收获不少,希望下次假日活动再见。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

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明确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

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习做准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准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

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明确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一)教法分析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身的学习体验,用自身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明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教案能够为教师提供清晰的教学路径和步骤,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基础,能够维护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第30页练习六。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会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预习作业:1、花儿后面藏着几?6÷2 12÷3 20÷4 10÷2 18÷618÷6 20÷5 24÷6 25÷5 12÷22、有9个■,每3为一堆,可以摆几堆?有24个■,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几个?有12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3 个。

教学过程:一、预习反馈1、说一说你用的是哪句口2、列式:9÷3=3 24÷6=4 12÷4=3二、解决问题练习1、第29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①请学生观察情景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②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的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一部题。

③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小刺猬要运走12个苹果,每次运3个,要运几次?12÷3=4(次)2、当小刺猬把水果运回家时,发现家里来了3个客人,它们送了很多萝卜给小刺猬。

小刺猬想: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只小兔,每人得几个?12÷3=4(个)3、小兔对刺猬说:30根萝卜,每筐装5个。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通用17篇)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通用17篇)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通用17篇)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精选篇1)[教学目的]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软尺、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

桌面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

(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39;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1、用手测量。

(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2、用铅笔测量。

(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3、用铅笔盒测量。

(到黑板上来演示。

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4、用书量。

(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

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宽 1 7 3 2 3 4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学生测量。

(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

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

(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

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

真聪明。

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

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科书P74-75页。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推理的活动中,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过程。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过程,并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独立整理7的乘法口诀。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7的乘法口诀的整理。

一星期正好是7天,本设计通过创设情境,在体育用品商店中的几个同学的对话进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调动起学生主动的参与意识,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环节是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先是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并说出为什么填得这么快,特别是7个星期、8个星期、9个星期各有多少天的算法,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然后根据所填表格的数据小组合作整理7的乘法口诀,学生很容易就能完成了。

接下来是引导学生对口诀进行整理和记忆。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设计了对口令的游戏,使枯燥的记忆变成了有趣的数学活动。

最后是7的乘法口诀的应用。

通过看口诀写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和看算式编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我们学校再过四个星期就要广播操比赛了,你们想参加吗有谁知道2个星期有多少天同学们,再过4个星期就是元旦了,你们高兴吗有谁知道4个星期有多少天 2、知道了2(4)个星期是14(28)天,那3(5)个星期、4(6)个星期呢算才最简便呢如果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我们就能很快的算出来了。

揭示课题:7的乘法口诀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1、填一填出示表格,师:仔细观察你发现这张表格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独立把这张表格填完吗学生同桌交流后,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可以学会使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对事物进展统计。

2、才能目的:可以运用统计的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展整理。

能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

3、情感目的:认识到统计的价值,感受到统计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可以使用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对事物进展分类统计。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老师:“今天是孙老师第一天给同学们上课,孙老师非常快乐,你们能告诉老师今天与老师合作的同学有几个吗?”(学生数,并答复:“30个”)老师:“女同学有几个?男同学有几个?”(学生数,答复:“男生有15个,女生有15个)老师:“同学们数的真认真,老师把我们的30位同学分成了八个小组,今天八个小组进展一个比赛,看哪个小组表现得好,就得老师手中的金星,本节课得星最多的将是我们的小擂主。

”二、导入老师:“如今我们这儿的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可是在美丽的海南岛却非常温暖,大家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到哪里的海滨浴场游览一下?”生:“想。

”三、新授1、初次接触师:“大家请看大屏幕。

”(出示图片)老师:“来到美丽的海南岛,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学生答复)老师:“同学们观察的真是太仔细了,如今你能不能将海滨浴场的游人按照性别,也就是男、女进展分类,数一数男的有几人?女的有几人?”(学生开场动手数,并汇报)老师:“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老师指,学生一起数)老师:“男的有15人,女的有14人,那么合计,也就是一共有多少人呢?”(学生答复:“29人”)老师:“同学们数的真是太仔细了,那你能不能把这些数据填在这样的表格中?”(老师出示幻灯片)老师:“好,拿出表1,开场填,看谁填的好,填的准。

”(学生填表1)老师:“那位同学上台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学生展示)老师:“这位同学真英勇,我们给他鼓励一下,哪位同学再上来展示一下?”(随时加星)老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是太棒了,刚刚我们用的这种整理数据的方法,就是统计,也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内容。

2024年新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精彩教案上册,完整版

2024年新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精彩教案上册,完整版

2024年新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精彩教案上册,完整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第1课时:认识11~20以内的数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椅、书本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片中的物品数量。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11~20的数表示图片中的物品数量。

三、巩固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练习题。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第2课时:认识21~100以内的数教学过程:1.复习11~20的数的组成和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探究新知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片中的物品数量。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21~100的数表示图片中的物品数量。

三、巩固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练习题。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第1课时:加法运算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片中的物品数量。

二、探究新知1.出示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法的组成。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加法算式表示图片中的物品数量。

三、巩固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练习题。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第2课时:减法运算教学过程:1.复习加法的运算规律。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探究新知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片中的物品数量。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减法算式表示图片中的物品数量。

三、巩固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练习题。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第1课时:认识乘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片中的物品数量。

二、探究新知1.出示乘法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乘法的组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2、2——6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左右(七)、统计(3课时左右)(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课件|教案|试卷| 无需注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