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专题运动学
中考物理章节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章节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754bd5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c.png)
中考物理章节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位置与位移位置:某一物体占据的空间的位置。
常用直角坐标系表示。
位移:物体由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置变化。
可以是矢量。
2.速度与加速度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
3.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
运动方程为x=v*t.二、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时,保持静止;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
F=ma.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三、力的作用1.力的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弹力由于物体形变而产生的力。
符合胡克定律。
3.摩擦力两个物体表面接触时相互抵抗运动或相对运动的力。
4.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5.浮力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支持力。
6.牛顿定律的应用受力平衡、地面反弹力等。
四、机械能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势能由于物体的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3.机械能守恒在没有非弹性碰撞和非保守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4.功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位移,力和位移之间的乘积。
五、压力1.压强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大小。
压强=力/面积。
2.大气压大气对地球表面的压力。
3.水压水深处的压力大小。
4.浮力和压力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
六、热学1.温度物体内部微观的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
凝固点、沸点、绝对零度等概念。
2.热量热能的传递,单位是焦耳。
3.热量的传递传导、对流、辐射等方式。
4.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不自发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七、电学1.电荷和静电力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2.电流电荷在导体中的移动。
3.电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4.欧姆定律电流强度和电压大小成正比,与电阻大小成反比。
八、光学1.光现象反射、折射、色散等。
2024中考一轮复习物理-力学-第一讲-学生版
![2024中考一轮复习物理-力学-第一讲-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fad9958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73.png)
力学-第一讲-运动和力(一)一、思维导图□二、知识梳理考点1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1)定义:物体的不断发生改变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2)分类: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可分为运动和运动。
直线运动分为:①匀速直线运动②变速直线运动2.参照物(1)定义;以某一物体为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就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①假定所选的参照物是静止的.②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如果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那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那就说它是静止的。
注意: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③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观察同一物体,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④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考点2 速度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时间相同,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运动得越快.(2)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通过相同的路程,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2.速度考点3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运动快慢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2)频闪照相:(3)特点;运动状态不变,即运动的方向和快慢都不变。
(4)图像:2.变速直线运动:(1)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运动快慢发生了变化的直线运动。
(2)频闪照相:(3)特点:运动过程中,运动的方向不变,快慢发生改变。
(4)图像:3.平均速度:(1)定义:运动的物体通过一段路程与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2)公式:v=s/t特别提醒:1.不能用各段速度的平均值来求整段的平均速度,即2.中间如果某一段有静止停留,这一段停留的时间也要计入总时间当中。
3.对于求平均速度来说,一定要看清楚求的是哪一段的平均速度,求哪一段就用哪一段的总考点4力学基础1.力的概念及其单位:(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
中考物理备考力学篇必备知识点
![中考物理备考力学篇必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26d805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f.png)
中考物理备考力学篇必备知识点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在中考物理考试中,力学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为了帮助同学们备考力学,下面列举了中考物理力学篇的几个必备知识点。
一、运动学1. 位移和速度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移大小和方向。
速度则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改变的位移大小和方向。
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位移:Δx = x2 - x1速度:v = Δx / Δt其中,Δx表示位移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2. 加速度和运动图象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大小和方向。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速度-时间图象来描述,根据图象的斜率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加速度:a = Δv / Δt其中,Δv表示速度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二、动力学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陈述了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有外力作用才会改变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之间的关系。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 = m * a其中,F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陈述了任何两个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必然相互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静力学1. 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时,合力和合力矩都必须为零。
合力的平衡条件是分量合力的合成为零,合力矩的平衡条件是物体对某个转轴的合外力矩为零。
2. 支点的作用在支撑物体时,支点的作用是保持物体平衡,并且产生与物体受力相反的反力。
四、动能和势能1. 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的计算公式为:动能:E = 1/2 * m * v^2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2. 势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常见的势能有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化学能等。
中考物理重点归纳总结大全
![中考物理重点归纳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1d32d5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9.png)
中考物理重点归纳总结大全物理是中考科目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涉及到的知识点繁多且重要。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物理知识,提高物理考试的成绩,下面将对中考物理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运动学1. 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和静止、参照系、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速直线运动的图像特征。
3. 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落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4.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等。
5. 斜抛运动斜抛运动的规律、最大高度、最大水平位移等计算方法。
6.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周期、频率、角速度的关系。
二、力学1.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万有引力及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和应用,行星运动和卫星运动的模型。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力、分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摩擦力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条件。
5. 斜面运动斜面运动的基本问题,如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速度、位移的关系等。
三、物体的性质和结构1. 密度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与浮力的关系。
2. 压力压强和公式的计算,浮力和压力的关系。
3. 物体的热学性质温度、热量、热的传递等基本概念。
4. 物体的热膨胀线膨胀、面膨胀的规律和计算方法。
5. 物质的内部结构原子、分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四、光学1.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2. 光的折射光的折射定律、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关系。
3. 球面镜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和特点。
4. 光的色散光的色散现象和光谱的组成。
五、电学1. 电流与电压电流的定义、电流的方向、电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电阻与电功率电阻的概念、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方法。
3. 并联与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电流的效应电阻发热、电化学效应等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中考物理物体的运动与力学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物体的运动与力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7724c6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6.png)
中考物理物体的运动与力学知识点总结物体的运动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力学则是解释物体运动的重要学科。
在中考物理考试中,对于物体的运动与力学知识点的掌握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将对中考物理物体的运动与力学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一维运动1. 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物体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两种情况。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等,速度保持不变。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不等,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描述指标,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
加速度可以分为正加速度和负加速度两种情况。
(1)正加速度: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
(2)负加速度: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减小。
3. 速度与加速度的图像速度-时间图像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
在速度-时间图像中,直线表示匀速运动,曲线表示变速运动。
而加速度-时间图像则可以用来描述物体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二、二维运动1. 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是物体在垂直方向上受重力作用而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运动的一种运动形式。
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
2. 斜抛运动斜抛运动是物体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受到外力的作用而进行的运动。
通过分解物体的速度向量,可以将斜抛运动分解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个独立的运动。
三、力学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描述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作用于它。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 = ma。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描述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的特点。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四、摩擦力与滑动摩擦1. 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接触物体之间存在的一种力,它的方向与物体接触面的切线方向相反。
初中物理的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的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ddf430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6.png)
初中物理的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 运动: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改变。
2. 物体:具有一定质量和体积的实体。
3. 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4. 运动的参照系:观察和描述运动的参考基准。
二、力与运动1. 力:引起物体状态变化或形状变化的原因。
2. 元件与力的作用:包括推、拉、摩擦力等。
3. 力的计量:使用牛顿为单位,公式为F=ma。
4. 动力学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三、直线运动1. 平均速度: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2. 匀速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
3. 加速度:速度的变化率。
4. 匀变速运动:加速度不为零且大小保持不变。
5. 初速度和末速度:运动开始时和结束时的速度。
6. 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影响。
四、曲线运动1. 圆周运动:物体绕固定点旋转。
2. 向心力:使物体朝向轴心的力。
3. 引力:两物体之间的吸引力。
4. 万有引力定律:物体间引力与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5. 飞行物体的轨迹:包括抛体运动和斜抛运动。
五、力学功与能1. 功:力对物体所做的作用量,计量单位为焦耳。
2. 功率:功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工作,计量单位为瓦特。
3.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状态具有的能力。
4. 机械能守恒定律:封闭系统中机械能的总量不变。
5. 弹性势能与重力势能:弹簧和位置的储能形式。
六、运动与时间1. 时速与速率:时间对运动的影响。
2. 加速度与时间关系:加速度与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加速度和时间对位移的影响。
七、摩擦力与运动1. 摩擦力的作用:使物体在接触面上相互阻碍运动。
2. 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不同摩擦状态下的力的大小。
3. 最大静摩擦力:使物体能够始终保持静止的最大力。
4. 动摩擦力与法向力: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八、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合力等于向量和。
2. 力的分解: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力的向量和。
3. 三角形的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与三角形定理的应用。
中考物理力学模块总结归纳
![中考物理力学模块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bb3555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71.png)
中考物理力学模块总结归纳物理力学是中考物理重要的一个模块,涉及到运动学、力学和功与能等内容。
下面将对中考物理力学模块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理解相关知识点。
一、运动学1. 位移和速度运动学研究的是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如何随时间变化,其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位移和速度。
位移是指物体从出发点到终点的位移变化,用Δx表示,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用v表示。
位移和速度的计算公式如下:位移:Δx = x终点 - x起点速度:v = Δx / Δt2.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用a表示。
在匀变速运动中,物体的平均速度和加速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求得:平均速度:v = (v0 + v) / 2加速度:a = (v - v0) / t3.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三个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存在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二、力学1. 力的分类力的分类主要包括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有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没有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两者的关系可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法则进行计算。
3. 弹簧力与胡克定律弹簧力是指弹簧在伸长或压缩时所产生的力,它与弹簧的伸长或压缩量成正比。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力的大小与伸长或压缩的位移成正比,与弹簧的刚度常数成正比。
4.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前的抵抗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抵抗力。
三、功与能1. 功的定义与功率功是指力对物体所做的力学量,定义为力乘以位移,用W表示。
中考专题物理知识点总结
![中考专题物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ff4c869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4f.png)
中考专题物理知识点总结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能量、物质、时间和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中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接下来我将对中考物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等方面的内容。
一、力学1. 运动学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规律的物理学科,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内容。
在中考中,考查运动学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直线距离,通常用Δx表示。
(2)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路程,通常用v表示,是矢量量。
平均速度可以用Δx/Δt表示,即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3) 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通常用a表示,也是矢量量。
平均加速度可以用Δv/Δt表示,即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2. 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势能和动能以及物体受力情况的物理学科,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内容。
在中考中,考查力学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是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的状态定律;第二定律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第三定律是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另一个作用力的大小,且方向相反。
(2)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所做的功,即Ek = W = FΔx。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当物体只受重力,内力和弹力等保守力作用时,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3. 力和能量力和能量是力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包括弹力、重力、摩擦力和动能、势能等内容。
在中考中,考查力和能量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弹力:当弹性体发生形变时,恢复形状的力。
(2)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 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4)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5)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4. 静力学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物理学科,包括平衡条件和力的分解等内容。
初中物理必背知识点大全
![初中物理必背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6dbeb9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16.png)
初中物理必背知识点大全一、运动学1.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位移:表示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和方向。
•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和方向。
•加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发生的改变量和方向。
2.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区别•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移动的总距离与时间的比值,反映物体的整体运动情况。
•瞬时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时的速度,反映物体在该时刻瞬间的运动情况。
3.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恒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计算公式为:$a = \\dfrac{v - v_0}{t}$,其中v表示物体最终的速度,v0表示物体的初速度,t表示物体加速的时间。
4.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指物体仅受到重力作用时的运动。
在同一地点的自由落体运动中,所有物体的下落加速度相等,为 $g = 9.8\\,m/s^2$。
5. 斜抛运动•斜抛运动:指物体在初速度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有速度的运动。
在不考虑阻力的情况下,斜抛运动可以视为由自由落体和匀速直线运动叠加而成。
二、力学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上的合外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上的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一力是另一力的作用力,而另一力则是这一力的反作用力,且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接触时,由于粗糙表面间的不平滑性而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又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5. 动能和势能•动能: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力,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动能的大小为 $E_k = \\dfrac{1}{2}mv^2$。
•势能:指物体由于位置关系所具有的能力。
重力势能的大小为E p= mgℎ,其中m是物体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ℎ是物体高度。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5eb2ecc10a6f524ccbf85d3.png)
运动和力1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现象;运动状态分为静止和运动,运动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相对另一物体位置的变化。
参照物:①研究物体运动时,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如,研究汽车运动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即认为地面不动。
②选择参照物不同,结论一般不同,如:两列火车并排同向匀速前行,若以对方车为参照物,车是静止的;若以地为参照物,车是运动的。
可见,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的描述: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定义——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计算——v=s/t单位——1m/s = 3.6 km/h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此法即相同时间比路程;比较快慢另法:相同路程比时间)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力为平衡力速度大小不变沿直线运动。
v=s/t对于匀速运动而言可以认为是平均速度也可以认为是任意时刻、时间的速度变速运动:速度大小变化或不沿直线运动。
可以用v=s/t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总时间包括停留时间)例小明上学从家出发到学校共400m,共花3min20s,其中因为红灯路中停了20s,则他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m/s)例一小轿车在路上匀速行驶,前两秒走了15m,则前3s走了几米?第五秒的平均速度多大?(22.5m 7.5m/s)2力力的定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运动方向、改变速度大小、两者同时改变)力的单位:牛(顿), N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效果)力的示意图:是一条带箭头的直线。
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表示作用点(也可是终点)注意作用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
2.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①弹性:象直尺、弹簧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②塑性:象橡皮泥、面团,形变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塑性。
③弹性限度:有弹性的物体,若受力过大不能完全复原,我们就说超过了弹性限度④产生弹力的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物理中考重难点总结之力学与运动
![物理中考重难点总结之力学与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646264c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ac.png)
物理中考重难点总结之力学与运动力学与运动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中考物理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力学与运动的重难点进行总结,并探讨其相关知识点。
一、运动的描述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常用的描述方法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1. 位移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改变量。
位移的计算公式为Δx = x₂ - x₁,其中 x₁和 x₂分别代表物体的初位置和末位置。
2. 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 = Δx / Δt ,其中Δx 代表位移,Δt 代表时间的变化量。
3. 加速度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a = Δv / Δt ,其中Δv 代表速度的变化量,Δt 代表时间的变化量。
二、运动的规律运动的规律由牛顿三定律和运动学定律构成。
1. 牛顿三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净力成正比,反比于物体的质量。
即 F = ma ,其中 F 代表物体所受的净力,m 代表物体的质量,a 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会有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2. 运动学定律运动学定律描述了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2)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并且加速度恒定。
常用的运动学公式有 v = u + at ,s = ut + 1/2at²,v² = u² + 2as ,其中 v 代表末速度,u 代表初速度,t 代表时间,s 代表位移,a 代表加速度。
三、力与能量力和能量是力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1. 力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状态。
2024年中考物理“运动和力”高频考点总结(二篇)
![2024年中考物理“运动和力”高频考点总结(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1fdae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9.png)
2024年中考物理“运动和力”高频考点总结中考物理中,运动和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也是考试中必考的内容。
以下是运动和力的高频考点总结:一、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
公式为:速度=路程÷时间2. 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
公式为: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二、匀速直线运动1.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保持不变,即速度不增也不减。
2. 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根据速度公式,可以推导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为:位移=速度×时间三、变速直线运动1. 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发生变化。
2. 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根据速度公式,可以推导出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为:位移=初速度×时间+加速度×时间的平方的一半四、力的作用和受力分析1. 力的作用:力是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或环境的作用。
它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改变形状或者改变物体的状态。
2. 受力分析:对于一个物体,要进行受力分析,需要考虑到物体受到的所有力,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计算。
五、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是由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决定的。
公式为:加速度=合力÷物体质量六、重力和弹力1. 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万有引力。
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弹力的概念:弹力是一种物体弹性形变后所产生的力。
它的方向与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
七、摩擦力和斜面上的力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物体接触面之间相互作用的力。
按照方向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2. 斜面上的力:当物体沿着斜面运动时,重力可以分解为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分力。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46ccc2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67.png)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在中考物理考试中,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点和公式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中考物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个公式大全,帮助学生复习和备考。
一、运动学知识点总结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位移(∆x)等于末位置(x₂)减去初位置(x₁)。
∆x = x₂ - x₁- 瞬时速度公式:速度(v)等于位移(∆x)除以时间(∆t)。
v = ∆x / ∆t- 平均速度公式:速度(v)等于总位移(∆x)除以总时间(∆t)。
v = ∆x / ∆t- 平均加速度公式:加速度(a)等于速度变化(∆v)除以时间(∆t)。
a = ∆v / ∆t2. 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下,速度保持不变,加速度为0。
v = v₀a = 0- 匀速直线运动下,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x = v × ∆t3. 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下,速度是匀变化的。
v = v₀ + a × ∆t- 匀加速直线运动下,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x = v₀ × ∆t + 0.5 × a × (∆t)²- 匀加速直线运动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v = v₀ + a × t- 匀加速直线运动下,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x = v × t - 0.5 × a × t²4. 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下,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g = 9.8 m/s²- 自由落体运动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v = g × t- 自由落体运动下,高度与时间的关系。
h = 0.5 × g × t²二、力学知识点总结1.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F = 02.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
F = m × a3. 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不同物体。
初三物理知识点苏教版2024
![初三物理知识点苏教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81b7b69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a2.png)
初三物理知识点苏教版2024一、力学1. 运动学1.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2.运动的规律: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抛体运动。
2. 力和牛顿定律1.力的基本概念:接触力、重力、弹力、电磁力等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3.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定律4.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定律5.其他物理量:摩擦力、重力、静力、动力、离心力3. 动能、势能和机械能守恒1.动能和势能的定义2.动能定理和势能定理3.机械能守恒定律4. 万有引力定律1.离心力的基本概念2.万有引力定律3.卫星运动的应用5. 简单机械1.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2.杠杆、轮轴、轮轴组合体的原理和应用。
6. 压强、浮力1.压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应用2.不同材料的压强和变形规律3.浮力和浮力原理二、热学1. 热力学基础1.温度、热量和热容的概念2.相变和热传导的特点和应用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做功1.理想气体的基本状态方程2.热力学第一定律: 做功和热量传递3. 热机、热泵等一些应用1.单向循环活塞式热机、蒸汽轮机、内燃机等2.热泵和空调的基本原理三、电学1. 电学基本概念1.静电的产生和性质2.电荷守恒、电场和电势的概念2. 电路及其基本性质1.电流的概念和所受到的限制2.欧姆定律3.理解串联和并联、节点和分支3. 电生动势和电磁感应1.电源、电动势、内阻等基本概念2.电磁感应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规律4. 交流和电磁波1.交流的基本特征和三要素2.交变电流与电磁波的关系和特征5. 电磁场1.感应电平、感应电场的产生和性质2.均匀电场、均匀磁场和电磁场的力学效应。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99027f8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6c.png)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一、运动学1.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计算方法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计算方法4.抛体运动的特点和计算方法5.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和加速度-时间图的绘制和分析6.平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和计算方法二、力学1.力的概念、单位和计量方法2.平衡力和非平衡力的概念及其作用特点3.力的合成与分解4.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5.力的图示法及力的平衡条件6.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7.斜面上的物体和绳、滑轮的力学分析8.弹簧的特性和胡克定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9.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0.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1.浮力的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12.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3.杠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4.绳的拉力和重力的分析15.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6.能量的概念和能量守恒定律17.简单机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8.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三、光学1.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规律2.平面镜成像规律和计算方法3.凸透镜成像规律和计算方法4.凹透镜成像规律和计算方法5.眼睛的调节机理和屈光度计算6.光的折射规律和计算方法7.光的全反射现象及其应用8.棱镜的折射与色散9.光的光程差和干涉现象10.光的衍射现象11.光的偏振现象四、电学1.电荷和电流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电压、电流、电阻的关系和计算方法3.欧姆定律的概念和应用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方法5.电功、功率和电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6.电流计和电压计的使用方法7.电阻器的概念和使用方法8.香肠电池和干电池的特点及使用方法9.等效电阻的计算方法10.电流和电阻的图示法11.并联电容和串联电容的特点及计算方法12.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过程13.电阻和电容器的时间常数及计算方法14.家庭电路的构造和用电安全五、热学1.温度和热量的概念2.物质的热膨胀和热收缩3.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概念及实例4.热量的传导和等量热原理5.物体温度和时间的关系6.相变过程的热量计算7.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和气体压强计算方法8.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效率9.热能和能源的等效转换10.传热实例的分析和应用以上是中考物理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2024年初中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二篇)
![2024年初中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f6e1eb7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02.png)
2024年初中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 机械学1.1 运动学: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定义、计算方法;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的计算;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描述和分析。
1.2 动力学: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内容和应用;质量、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力的合成与分解;斜面上物体的受力和运动分析。
1.3 能量和功:机械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案;功的定义及功的计算;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1.4 运动中的摩擦力:摩擦力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1.5 重力和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和计算;重力的特点和应用;地球上物体的重量。
2. 声学2.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方式、传播方式和速度的计算;声波的特点。
2.2 声音的调制与利用:噪声、纯音和音乐的区别;音叉、弦乐器和吹管乐器的声音特点及原理。
2.3 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音的反射规律和计算;回声产生的条件和利用。
2.4 声音的吸收和共鸣:声音在物体上的吸收规律和现象;共鸣现象和应用。
2.5 声音的音量和音调:音量与声波振幅的关系;音调与声波频率的关系;音调的高低和大小的判断与计算。
3. 光学3.1 光的传播:光的传播方式和速度的计算;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3.2 光的成像: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和计算;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和计算;光的凸透镜组成像的特点。
3.3 光的颜色和光谱:光的三原色和三基色;光的分解与合成;光的干涉与衍射。
3.4 光的折射和光的色散:光的折射定律的表达和计算;光的色散现象和原理。
3.5 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规律的表达和计算;光的直线传播的速度与频率的关系;声光二者速度差和应用。
4. 电学4.1 电流和电路:电流的定义和计算;电流的方向和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4.2 电阻和电导:电阻的定义和计算;电阻的串并联和电阻率的计算。
4.3 电压和电动势:电压的定义和计算;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初中物理运动学知识点总结(精华)
![初中物理运动学知识点总结(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204f7b8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8.png)
初中物理运动学知识点总结(精华)一、运动的基本概念- 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改变的现象。
- 物体:具有一定质量和形状的实体。
- 位移: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位置改变。
- 时间:运动经过的时间长度。
- 速度:单位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 加速度:速度每秒变化的位移。
二、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
- 位移计算公式: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 平均速度计算公式: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
三、加速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
- 加速度计算公式: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
- 位移计算公式: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
四、自由落体- 特点:只受重力作用下落的运动。
- 加速度: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约等于9.8m/s²。
- 位移计算公式: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
五、斜抛运动- 特点:在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的同时,在垂直方向上发生自由落体运动。
- 水平速度:水平方向上的运动速度。
- 垂直速度:垂直方向上的运动速度。
- 总时间:物体从抛出到落地的时间。
- 最大高度:物体抛出后达到的最高点的高度。
六、摩擦力- 特点:物体接触的两个表面之间存在的力。
- 静摩擦力:物体尚未开始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 动摩擦力:物体已经开始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七、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两个或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
- 力的分解: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垂直于彼此的力。
八、牛顿第一定律- 特点:物体在没有受到合外力的情况下,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惯性:物体保持原有状态的性质。
九、牛顿第二定律- 特点: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 公式:合外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十、牛顿第三定律- 特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对不同物体。
- 作用力:物体施加在其他物体上的力。
- 反作用力: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的力。
以上是初中物理运动学的重点知识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运动图像归纳解析与实战演练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运动图像归纳解析与实战演练](https://img.taocdn.com/s3/m/d40d40bb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1c.png)
运动图像归纳解析与实战演练运动图像题是中考必考的题型,运动学的图像问题是一个充满魔力的世界,其中υ-t图像、s-t图像让人眼花缭乱。
那么,这些图像到底在说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探索吧!一、运动图像归纳解析1.路程与时间(s-t)图像图像状态静止(距离原点8m处)匀速直线运动(从原点开始运动)匀速直线运动(从距离原点4m处)匀速直线运动(2s后开始匀速运动)速度0 υ=2 m/s υ=1 m/s υ=2 m/s根据图像比较甲乙速度大小υ甲小于υ乙υ甲小于υ乙两种方法方法一:相同时间比较路程,乙路程大,速度大方法一:相同路程比较时间,乙用时短,速度大图像例题分析分析:甲:0~5s做匀速直线运动υ=2 m/s5~15s静止υ=0乙:做匀速直线运动υ=1 m/s10s时甲乙在距离原点10m处相遇分析:小明: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一定υ=5 m/s 小华: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在变化0~8s小明与小华的平均速度相同,8s时相遇2.速度与时间(υ-t)图像图像运动状态甲:匀速直线运动υ=8 m/s乙:匀速直线运动υ=6 m/s加速运动减速运动图像例题分析分析:甲:匀速直线运动υ=15 m/s乙:加速直线运动第3s时,甲、乙速度相同s-t图像与υ-t图像对比①②③④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二、巩固演练1.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4s~8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C.0~8s内。
甲、乙两同学运动的路程相等D.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解析:A.4s~8s内,甲乙的图象都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明他们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甲同学从4s开始行走,到8s末行走了5m,用时4s;乙同学从0s开始行走,到8s末行走了5m,用时8s,甲乙运动的路程相同时,所用的时间不同,由v=可知,两者的速度不同,故B错误;C.0s~8s内,甲乙通过的路程都是5m,则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故C正确;D.由图可知,甲同学是在4s时才开始行走,他比乙同学晚出发4s,故D正确。
中考物理运动的知识点大全
![中考物理运动的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121e42e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24.png)
中考物理运动的知识点大全中考物理运动的知识点大全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物质的运动、组成、结构和性质等。
在中考中,物理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
其中,运动学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物体在运动中的规律和性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考物理运动的知识点大全,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1. 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过程。
其中,时间是运动发生的历程,空间是运动的场所。
物体的位置是指其与某一参考系之间的位置关系。
参考系是观察运动的标准,可以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描述运动。
2. 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描述包括速度和加速度。
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其单位是米每秒(m/s)。
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其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另外,加速度还可以是负的,表示运动是减速的。
3. 各种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做直线下落运动,其运动规律可以用公式s=gt²/2来描述,其中s为物体下落的位移,g为重力加速度,t为物体下落的时间。
匀速直线运动:在一条直线上,物体做匀速运动,其运动规律可以用公式s=vt来描述,其中s为物体走过的距离,v为物体的速度,t为物体运动的时间。
匀加速直线运动:在一条直线上,物体做匀加速运动,其运动规律可以用公式s=vt+1/2at²来描述,其中s为物体走过的距离,v为物体的初速度,a为物体的加速度,t为物体运动的时间。
4. 运动的图像描述速度-时间图像: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速度,一条直线表示匀速运动,一条曲线表示变速运动。
曲线斜率表示加速度。
位移-时间图像: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曲线斜率表示速度。
速度-位移图像:横坐标表示位移,纵坐标表示速度,曲线斜率表示加速度。
5. 机械功和能量机械功是物体由于受到力而发生的位移所做的功,其公式为W=F·s,其中W为功,F为力,s为位移。
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做功能力,包括动能和势能。
物理中考全知识点总结
![物理中考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4c754a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1c.png)
物理中考全知识点总结一、力学1、运动学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运动参数的科学,研究运动的时间、位置、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和规律。
在力学中,运动学是最基础的内容。
1)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进行的运动,具有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参数。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相等,速度恒定。
变速直线运动:由于物体速度的变化,所以其位移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2)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物体在曲线轨迹上进行的运动,常见的有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在圆周上做匀速运动,角速度和线速度为常数。
变速圆周运动:物体在圆周上做变速运动,角速度和线速度随时间而改变。
2、动力学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根本原因——力的作用及其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动力学中常遇到的问题有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力、弹力等内容。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这三定律是力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理解与掌握这些定律对于解决力学问题至关重要。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由于相互接触而产生的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受的压力大小、接触面性质、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弹力:弹力是一种物体在受到压缩或拉伸之后所产生的恢复力。
弹簧、气囊等都能够产生弹力。
二、力与能1、功与能功: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与力的大小、物体运动的距离、力的方向等因素有关。
做功的力与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做负功的力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功率:功率是衡量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功率的大小与做功的大小和时间有关。
机械能:机械能是物体具有的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是一个守恒量。
机械能守恒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物理现象,比如摆锤的摆动等。
2、势能和势能曲线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
势能和工程知识紧密相关,可应用于弹簧的压缩、储水、电能转换等情形。
势能曲线:势能曲线由势能和位置变化关系构成,根据不同的势能曲线可以推导出力的性质与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中考物理复习专题《运动的世界》一:课标要求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以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能跟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并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长度和时间。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能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世界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能举例说明生命在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二:知识点总汇1.物体运动的描述:(1)参照物:要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事先必须选择一个物体作为参照标准,人们把这个作为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注意:1.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任何物体都可以选做参照物。
一般情况下要研究在地面附近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往往选择地面为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不能选它本身作为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对同一个物体而言,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因此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的。
例题:小红坐在一辆由东向西行驶的列车上,则她相对于路边的大树是________的,相对于坐在她身旁的乘客是________的,相对于从她身边走过的乘务员是_________的。
解析:根据所选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就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如果位置改变了,则该物体相对于所选参照物是运动的:如果没改变,则该物体相对于所选参照物是静止的。
答案:运动、静止、运动练习题: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和。
2.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地球时,返回舱相对于地球是_________的,杨利伟相对于返回舱是_________的。
参考答案:1. 船岸 2. 运动静止2.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是中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的两种基本测量工具,特别是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使用时应该先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
2.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刻度尺放正,并使有刻度的一侧靠近被侧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4.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例题: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则测量值为cm,其中准确值为 cm,估计值为cm。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
解析:测量物体时,起点从4cm开始,末端所对刻度为5.72cm,因此该物体长度为1.72cm,其中准确值为1.7cm,估计值为0.02cm.有图可以看出分度值(即最小一个格)为1mm。
练习题:1. 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
一张纸的厚度约70微米=米。
某同学测得物理课本的长度为26.12厘米,则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2.使用拉伸了的软塑料尺测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将()A、比真实值偏大B、比真实值偏小C、不受影响D、和真实值完全一样参考答案: 1. 分度值 7×10-5 mm 2. B3.速度及速度的计算:1.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速度用v来表示)2.公式:v=s/t变形公式: t=s/vS=vt3.单位:米/秒(m/s) 千米/时(km/h)1m/s=3.6km/h4.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①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②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也是理想化的运动模式,现实中快慢是变化的。
5.速度计算注意事项:(1)计算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单位,如果单位不一致,要统一单位再带入公式计算。
(2)求变速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要分清到底是那一段路程的。
例题:起重机将一箱货物在5秒内从地面提升到15米高处。
在这过程中货物作运动,这时的平均速度是米/秒,合千米/小时。
解析:物体在提升的过程中,有静止开始运动,速度逐渐变大,一次在这一过程中物体的速度是边话的,做的是变速运动。
变速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等于全程的路程初一全程所用的时间,即:v=s/t=15m/5s=3m/s答案:变速、3、10.8.练习题:1. 在物理学中我们是以“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路程的多少”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而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下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A.离弦之箭 B.风弛电擎 C.一日千里 D.姗姗来迟2. 汽车在长100千米的公路上行驶,前50千米的速度为20米/秒,后50千米的速度为10米/秒,汽车在这100千米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米/秒。
3. 20XX年4月,中国铁路运行了“D”字头的动车组列车,述度可达250km/h。
沈阳到北京的距离约800km,某乘客若乘坐平均速度约为100km/h的普通列车,则需要_______h;若乘坐平均速度约为200km/h的动车组列车,则可节省_____h .参考答案: 1. C 2. 13.3 3. 8 4三.基础训练一、填空题1.给下列测量记录补上单位:一根火柴的长度约为40 ;南京长江二桥全长21.97 ;一位初二的学生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约为0.2 。
2.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
一张纸的厚度约70微米=米。
某同学测得物理课本的长度为26.12厘米,则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3. 在图中,铅笔的长度是__________mm。
4. 如图,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拖拉机和收割机一起在田野里收割小麦。
以______ 为参照物,拖拉机是运动的;以收割机为参照物,拖拉机是 ______ 的。
5. 20XX年4月18日,全国铁路正式实施第六次大提速,中国铁路开启了“追风时代”。
已知芜湖到南京的距离约92km,若火车提速后以20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则从芜湖到南京约需 h。
以正在行驶的火车为参照物,铁路是的(选填“静止”或“运动”)。
二.选择题1. 敦煌曲子词中有词一首,“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以船为参照物的一句是()A、满眼风光多闪烁B、看山恰似走来迎C、仔细看山山不动D、是船行2.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地球的公转 B.汽车在行驶中C.冰化成水 D.飞机从北京飞到广州3. 在长江上,有一人乘船顺水下漂,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湖岸为参照物,船是静止的B.以船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C.以人为参照物,江岸是运动的D.以江水为参照物,船是运动的4. 下列运动物体中,平均速度有可能为20m/s的是()。
A.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B.正在快速爬行的蚂蚁C.正在进行比赛的短跑运动员D.在高空中正常飞行的波音747飞机5. 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6. 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错误的是()A. 171.2mmB. 1.712dmC. 0.01712kmD. 0.1712m7. 如图所示.高空跳伞运动员跳离飞机后,他们在飞速下降时.看到大地迎面而来.如果我们说其中的某个运动员是静止的,那么选择的参照物是A.大地B.飞机C.白云D.运动员背着的伞包8. 汽车在平直高速路上行驶,1分钟通过1200米路程汽车速度是 ( )A、1200米/秒B、72米/秒C、60米/秒D、20米/秒三:实验题1. 如图2-17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则测量值为cm,其中准确值为cm,估计值为cm。
2. 如图2-18是甲、乙两个物体的频闪照片,从图可知,甲物体做运动,乙物体做运动。
四:计算题1 已知普通列车的速度一般为100km/h,而磁悬浮列车的设计速度为500km/h,上海到南京的铁路线长300km,那么,磁悬浮列车从上海到南京需多长时间?行驶时间比普通列车缩短了多长时间?2、一辆长30m的大型平板车,匀速通过一座70m的桥时,所用时间为10s,如果它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隧道时用来20s,则这一隧道有多长?四:拔高训练:一:填空题1.火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火车,车上的乘客都说自己的车对地面是静止的,过段时间,甲车上的人说甲车对地面是静止的,乙车上的人却看到甲车在向后运动了,乙车上的人是选为参照物的。
2.。
有两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为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那么:若这两位同学在测量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结果不同的原因、3. 通过电视,我们看到“神舟七号”飞船中的一个情景:翟志刚放开了手中的飞行手册。
绿色的封面和白色的书页,在失重的太空中飘浮起来并悬停在空中。
这时的飞行手册相对于_______是静止的,相对于______是运动的.4. 汽车以25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5s (从发现情况到开始制动刹车,司机的反应时间)开始制动刹车,又经过4.5s 滑行60m 车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____m/s 。
5. 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4m/s ,后一半路程为6m/s ,那么它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6、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1)取上面的坐标的纵坐标为路程s ,每格为5m ,横坐标为时间t , 每格为0.5s 。
根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路程—时间图像。
(2)在2.5s 时,小球滚下的路程为 。
(3)若斜面长35m,则小球滚到底部的时间 (选填“<”、“=”或“>”)6s 。
二:选择题1.兖州火车站并列停着两列客车,突然,坐在甲车上的小颖看到乙车正在后退。
则下列判断中一定错误的是A .甲乙两车都静止在原位置不动B .甲车静止不动,乙车正在后退C .甲车正在前进,乙车静止不动D .甲车正在前进,乙车正在后退2.使用拉伸了的软塑料尺测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将 ( )A、比真实值偏大B、比真实值偏小C、不受影响D、和真实值完全一样3.一辆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在第1s内通过了10m,第2s内通过20m,第3s内通过30m,则这辆小车()A、在第1s内是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这3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在这3s内做变速直线运动D、只在第2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4.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 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
C 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
D 经过5秒,甲、乙两车相距10米。
5. 在以速度v1向东行驶的甲车上的人看来,乙车向西行驶;在以速度v2向西行驶的丙车上的人看来,乙车向东行驶,则乙车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情况不可能的是() A.以小于v1的速度向东行驶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