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阅读照亮教育》有感: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_读后感_模板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生活的根本,是国家社会的基石。
真教育,更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流。
本文将深入探讨真教育的内涵,以及其如何实现心心相印的活动。
一、真教育的定义真教育,源于真心,达于真情。
它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真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以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心心相印的师生关系理解与尊重:教师需要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选择。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诚的师生关系。
信任与支持:教师需要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潜力和力量。
同时,也需要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互动与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建立在互动和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三、教学内容的情感渗透挖掘情感因素: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内涵。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知识背后的情感和价值观。
情感体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去感受知识背后的情感和价值观。
四、教育环境的情感氛围温馨的教室环境:教室的环境对学生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温馨、和谐的教室环境可以让学生感到舒适和安全。
情感教育文化:学校需要建立起情感教育的文化,让师生在情感的交流中共同成长。
五、教师的情感素养自我情绪管理:教师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以避免将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
情感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能够用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情感教育意识:教师需要具备情感教育的意识,能够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六、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成长情感认知能力:通过真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情感表达与交流能力:在心心相印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他人进行情感的交流。
情感成长:在真教育的熏陶下,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健康的情感和价值观,实现情感的成长。
阅读照亮教育人生读后感
阅读照亮教育人生读后感阅读照亮教育人生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阅读照亮教育人生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近期,在坊主田利娜老师的推荐下,有幸拜读了吴奇老师的教育著作——《阅读照亮教育人生》,感触颇深。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深地懂得:阅读照亮的不仅是我们自己的人生,还照亮了我的职业——教育。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假如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植物没有了阳光;学习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阅读是了解人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佳途径。
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课本上的知识,有很强的局限性。
长此以往,孩子只是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那么他们的知识结构就会趋向单一,不利于他们知识的建构。
而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文学作品中那些主人公所具有的美好品格,那些特有的人文精神,很容易感染我们的学生,引起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产生丰富的人生体验,使学生受到心灵滋养,得到精神上的成长,从而优化思想认识,走向更好的自己。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升。
平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赖老师、教材和课堂,这种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然而阅读一些有趣而又和教材内容相关的书籍,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主动吸收知识的同时学会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和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使他们从被迫学习转向主动的学习。
这也是我们提倡主题阅读、群文阅读的好处。
这么看来,阅读和教育密切相关,和学生的成长更是息息相关。
要想让学生热爱阅读,为师者首先做一个学生读书的点灯人,愿我们每个老师都能成为那一点微光,照亮孩子前行的路,照亮我们的教育人生。
阅读照亮教育读后感
阅读照亮教育读后感首先,阅读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领域的知识,包括但不限于科学、历史、文学、艺术等。
阅读丰富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比如,通过阅读科学类的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科技发展和科学知识,从而扩展我们的科学素养。
通过阅读历史类的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通过阅读艺术类的书籍,我们可以欣赏到各种艺术形式的魅力,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阅读让我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获取到各个领域的知识,让我们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更加全面和深入。
其次,阅读培养了我们的思维能力。
阅读是一种主动思考的过程,它要求我们积极地理解、分析和思考所读的内容。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比如,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需要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分析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对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这样的思考过程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同时,阅读也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力。
通过阅读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和情节构建起一个个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活跃我们的想象力,增强我们的创造力。
此外,阅读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阅读能够引发我们思考和感悟的情感共鸣,激发我们内心的情感体验。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理解并体验到不同的情感状态,增强自己的情绪管理和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阅读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艺术品,我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美的表现形式,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阅读培养了我们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使我们成为一个有审美情趣的人。
最后,阅读照亮教育,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提升自己。
通过阅读,我们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培养情感和审美能力,还可以启发我们的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李镇西)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李镇西)在重新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时,先生有一段话特别震撼我的心灵:“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读着这段话,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今天的素质教育。
说到“素质教育”,不少教育者往往更多的是把眼光投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考试制度等等的改革,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我认为,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看,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伟大的师爱,不但对今天的教育现实有着强烈的针对性,而且与目前党和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息息相通。
一、奉献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爱就意味着奉献。
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以致逐步丧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
麻木、冷漠或者虚伪、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
教育者因此失去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格的长城”,教育也因此失去了“心心相印”的情感魅力。
陶行知于1928年在纪念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建校一周年的演说中,这样真诚地大声疾呼:“乡村教育之能改造,最要紧的是要问我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儿童……倘使我们肯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乡村儿童,那末,无论如何困难,必有达到目的的一日。
否则天天背诵教学做合一,也是空的。
我今天要代表乡村及全国的小学教师和师范生投上一个总请愿:‘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陶行知不但是这样说的,而且他更是以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向孩子们也向他所热爱的老百姓捧出了他的一颗心。
阅读照亮教育
《阅读照亮教育》读后感回龙小学周红梅暑假我认真拜读了谢云的《阅读照亮教育》这本书,书中的许多观点和看法值得我们去深思。
如:教育是老老实实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更容不得刻意的热闹和造作;回家的路,其实不止一条---有事是高空飞翔,有事是低空穿行,有时是火车,有时是汽车,有时甚至要靠我们与生俱来的双脚,要靠我们内心不断焕发和更新的勇气、底气。
无论选择怎样的路径或方式,最重要的是,不断行走,不断前进------教育,也是如此;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形式怎样变迁,对教育和教育者来说,爱心和热情依然是很重要的;其中读到教育的姿势这篇文章时,感受颇深。
谢云先生认为,教育和教育者应该有这样的姿势:第一,应该始终站着,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事业还是专业,教师不能站着,怎能期望学生站着?第二,要始终保持站着,多些思想,少些欲望-----多些思想意味着保持独立,不容许别人的思想轻易来自己的脑袋里跑马,少些欲望则指能恪守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辟立千仞,无欲则刚”,没有过多欲求和贪恋,才能让我们始终昂起脑袋,挺直脊梁,不卑不亢。
在这个物欲横流眼花缭乱的社会,教师要有自己的操守,不然会随波逐流,迷失了方向;其次“蹲下”也是教师该有的姿势。
“因为这样的姿势里,包含着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怜,这样的姿势,才能让学生更有信任感和亲近感。
我对此深有体会,记得我教毕业的一位学生有一次在路上碰到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对我震撼很大:周老师,我们原来好怕你哦,你总是板着脸,不爱笑,对我们特别严厉,我们见了你就向老鼠见了猫一样。
我当时一愣,我没有想到我以前在学生心目中是这样的形象,平常我认为老师对学生令出必行,义正辞严,板着脸,端着架子,这样学生就会害怕,老师就有了威严,殊不知,学生可能害怕老师,却很难让学生喜欢,成天面对一个让自己心惊胆战,诚惶诚恐的老师,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我不想当这样的老师----孩子怕我,不愿和我亲近的老师。
我得该变自己的做法,我要让孩子们不由自主的喜欢我,喜欢我的课堂。
读《阅读照亮教育》有感:成长在路上
读《阅读照亮教育》有感:成长在路上捧读手边的书,感受着作者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对现在教育的关注与关切,感动于作者独特的见解与想法。
是的,教育不是一种可以预料的活动,教育本身就离不开冒险。
“冒险”—教书8年来,我的某个不经意的细节或某句话,一定成全过一些孩子,也伤害过一些孩子,甚至,他们的人生可能因我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而我也被无数的人影响着、改变着。
但我始终最庆幸的是,无论处于怎样的艰难困苦的时刻,也不曾放弃过阅读。
八年前当我孤身一人以特岗老师的身份来到那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村小任教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我开始怀疑我上大学的意义,因为我没有改变我的生存方式,从农村回到了农村,而且到的是比我的家乡还要偏僻很多的地方。
家人和同学都说我是“被发配”。
远离家乡,独在异地,说举目无亲,一点也不夸张——心境落寞,学校又委实小,除学校附近几条小河和农田,别无多少去处。
那段单一而忙碌的教书日子,真的是一段让人不断失去水分的过程。
想想,还真是如此,每天上班、下班、讲课、批作业、点评总结,一周又一周,一年又一年,如此循环往复,似乎今后漫长的几十年可一眼望到尽头,没有任何变化的可能。
所以我特别赞同谢云老师说的这句话:人的成长,如蛇的脱皮,是个体的事情—很多时候,那种痛苦、挣扎,那种艰难、艰辛,都只能独自面对和承担。
在那段落寞的日子里,所幸,有书。
美好的书籍,使我置身于一群智者。
课后饭余,远离城市的宣泄,使我能潜心阅读于一群智者之中,倾听絮叨,感受思想的力量。
他们深刻、博大,他们失败的教训,他们悲喜交织的故事……无不是一种诚恳的提醒。
所以我并没有消沉多长时间,之后就化失落为力量。
没有娱乐活动,我把一切课余时间用在了阅读上。
学校简陋没有充足的书来读我就把以前存放的《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一本接一本的读着,当我把学校那落满灰尘仅有的百余本书读完的时候,连很少表扬人的校长都对我说:你一定会走出去的,外面才更能让你施展拳脚。
也许真的印证了那句俗语“付出才会有收获”。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标题: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引言概述:教育是一种心与心的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活动,只有真正做到心心相印,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本文将从教育的本质、教育者的作用、学生的角色、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实践等五个方面来探讨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一、教育的本质1.1 教育是一种相互尊重和理解的过程,教育者和学生之间应建立起平等和互信的关系。
1.2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灌输和传授知识。
1.3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育者的作用2.1 教育者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和启蒙者,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2.2 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具备爱心、耐心和智慧,能够真正关心和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
2.3 教育者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学生的角色3.1 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
3.2 学生应该具备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3.3 学生应该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
四、教育的目的4.1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品德、审美等各个方面。
4.2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素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试和升学。
4.3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的人,能够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五、教育的实践5.1 教育的实践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情况的,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5.2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教育者和学生应该共同进步和成长。
5.3 教育的实践需要注重情感沟通和心灵交流,只有真正做到心心相印,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总结: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心与心的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活动,只有教育者和学生真正做到心心相印,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读后感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读后感朋友!今天咱就唠唠那本让我心潮澎湃的书——《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我一想起这书,脑海里都能浮现出那温暖的场景,心里也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记得第一次翻开这本书,那是一个幽静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页上,就像是在给每一行字镀上一层金光。
我坐在书桌前,捧着书,心情感觉激动得不行。
打开书的第一页,啊,那温暖的文字就像是一股涓涓细流,渗透到我的心里。
这书讲教育,不是那种把知识硬塞进学生脑袋里的冷冰冰的教法,而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你知道吗?那种教育方式,就像我小时候老张头给我讲果园的故事,温暖而又引人入胜。
我觉得啊,教育不就是要这样,像水蜜桃的香气一样,悄无声息地散发着诱人的韵味。
我记得书里有一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作者写到真正的教育,就像是和孩子一起走一条温暖的小路,中间不断地有笑声、有交流。
这就让我想起了我那次偷摘水蜜桃的经历。
老张头虽然训了我一句,但后来他耐心地给我讲解水蜜桃种植的技巧,那种关怀和耐心,就像书里描述的那样,让我感觉到了浓浓的爱。
读书的时候,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的老师能让学生如此热爱学习,而有些人却让学生望而生畏呢?答案在这里啊,就是心心相印。
真正的好老师,不就是要像书里说的那样,理解学生的心,和他们建立深深的情感纽带吗?就像水蜜桃那甜美的味道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有一次,我在学校里也试着用书里的方法,去和我的学生交流。
我劝自己别急着灌输知识,而是先了解他们的想法,像是捧着水蜜桃那样,小心翼翼地,不让他们感到压力。
结果呢,学生们开始渐渐和我敞开心扉,学习也变得愉快了。
这时候,我就觉得,那书里的道理,可真是对啊!说到这儿啊,我忽然想到一个情景。
书中所说的教育,就像是在打磨一颗璞玉,需要细心、耐心,还有爱心。
不是粗暴地打碎,而是用心呵护,就像老张头对待他的水蜜桃,每一颗都用心浇灌,才会收获那甜美的果实。
所以啊,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教育的理论,还让我明白了,要用心去感受每一个教育的瞬间,去体会每一个学生内心的世界。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2)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真教育是一种心灵相通的教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素质和社
会责任感,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真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互信、互动的关系,共同探索知识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的学习
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教育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起良好的
师生关系。
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在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素质,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真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启发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真教育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活动,它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学
生的全面发展。
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阅读照亮教育》读后感1500字
《阅读照亮教育》读后感1500字暑假,身心轻松,畅游于山水之间。
闲暇之时,我拜读了谢云老师的《阅读照亮教育》,谢老师的这本书初读之下感觉非常零碎,摸不着头绪,好像章节之间并没有什么严谨的逻辑关系,很不符合我的阅读习惯。
因为我这样水平有限的人,更乐意去看那些扫一眼目录就知道说的是什么的书。
但是整本书仔细看完,却不得不被谢云老师的“大阅读观”所折服。
因为他所谓的“阅读”已不仅限于书本的方寸之间,小到花鸟虫鱼,大到大地山川,甚至于世相百态都是他的阅读对象。
而最为神奇的是,无论阅读的是什么,教育自始至终都是他的出发点与落足点。
我想,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普通教师与著名教育学者之间最大的差距。
书中有两个小标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是:教育的姿势。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不跪着,当然就是站着,就像那部电影:《站直啰,别趴下》——站直,是一种姿势,既是生理和心理的,也是精神和灵魂的。
换句话说,姿势不同,感受、情怀就不同,思想、意味也不同。
书中提到一个故事:有个年轻的母亲,带5岁的女儿去参加派对。
热闹的场面,丰富的美食,她兴高采烈地领着女儿走动,以为女儿会很开心。
没想到,女儿却一直嗯嗯唔唔。
母亲多次哄逗,女儿干脆坐在地上,鞋也甩掉了。
母亲生气,一番训斥、指责后,才蹲下去给女儿穿鞋。
蹲下去的刹那,她惊呆了:她眼前晃动的,全是屁股和大腿,而不是刚才看到的笑脸、美食和鲜花。
她这才明白女儿为什么不高兴---她蹲下去的高度,正是女儿的身高。
故事中的孩子还是十分幸运的。
因为母亲蹲下去发现了女儿观察到的一切,能够及时理解女儿的感受和心情。
要是这位母亲没有蹲下去,那孩子不知会遭受多大的委屈。
我们常说,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是爱的艺术。
按泰戈尔的说法,“爱是理解的别名”-----所谓理解,就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就是“将心比心,人心同然”。
蹲下来,不只是因为大人与孩子身高的差别,还有心灵的距离。
蹲下来,也不是形式上的放低身段,而是要跟孩子站在同样的心理高度,以平等的角度和态度,去体贴他们。
《阅读,照亮教育》读后感:燃一盏心灯
《阅读,照亮教育》读后感:燃一盏心灯泰戈尔说,我投射我自己的影子在我路上,因为我有一盏还没有燃起来的明灯。
我想,这是当下中国式教育的窘境的真实写照。
从表面看,当下的教育繁花似锦,民营与公立齐办,家长与学校共管,熙熙攘攘,如登春台,大学生遍地开花。
但“钱学森之问”却让这一切花容失色。
冷眼旁观,我们应当看到,这样的五光十色,只是教育的浮华之灯耀出的幻相,我们教育的信仰渐行渐远,已失初心。
我们渴望教育的信仰之灯燃起,闪耀出悲悯,创新之光。
春风吹又生,春风花草香,是春风之德燃起大自然的万紫千红,一派生机!阅读,也是一盏灯,他能燃起教育的悲悯,创新,通达的耀眼光芒。
阅读,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悲悯。
很有兴趣的阅读了《阅读,照亮教育》中的《教书匠》读后感。
弗兰克迈考特以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以自己的成长经验和几乎是“本能”的方式,用它的真诚和善良应对危机,化解矛盾。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成绩,更是高贵了学生的灵魂。
这是真正的源自心灵,指向心灵,切近心灵的教育。
她的核心就是“悲悯”!这让我想到,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悲悯”之灯的火焰其实一直闪耀着。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孔子点亮了她,孔子的“恕”道不正是一种同情心的表白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何等的包容!老子点亮了他,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慈就是一种悲悯!收敛自己的欲望,甘为下流,以万物心为吾心,快乐着万物的快乐,痛苦着万物的痛苦。
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这就是舍身救赎!所以,释迦牟利的“舍身饲虎”给世间以震撼。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域外,犹太教义说:“哭向上帝,笑对众生。
”这一笑,化百炼刚为绕指柔,这一笑,让众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阅读他们,我们就能变杵的敲击为水的载歌载舞,让我们的“鹅卵石”们臻于圆满,让我们的教育臻于圆满。
教育的柔情似水,才能让师生的邂逅佳期如梦!阅读,能让我们的教育闪耀出创新的光芒。
钱学森问,我们的教育尽管培养出了千千万万的大学生,专家人才,为什么却培养不出一个大家?我想,这样的提问不是代表钱学森的疑惑,而是代表着他的清醒。
读《阅读照亮教育》有感:和学生站在一起
读《阅读照亮教育》有感:和学生站在一起导读:本文是关于读《阅读照亮教育》有感:和学生站在一起,希望能帮助到您!和学生站在一起——读《阅读照亮教育》有感林淑媛两三年前,我观看过美国米粒麦克斯公司二十年前出品的电影《心灵捕手》。
当时我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这部电影是由我们的心理学老师推荐观看的。
依稀记得它是一部励志剧情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威尔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的故事。
威尔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
在教授兰博、心理学家尚恩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威尔最终把心灵打开,消除了人际隔阂,并找回了自我,收获了爱情。
往事如烟,唤醒我对这部影片记忆的是——《阅读照亮教育》一书中谢云老师观看《心灵捕手》后的札记。
读了谢老师的札记,我实在难以用语言描述出内心的感慨。
手捧着书,回忆着影片的情节,在回忆中沉思。
我不再是学生,而是一名教师了,我的思考应该从"教师"这份职业开始,我的身份是"经师"还是"人师"?我努力地尝试着从中寻找自己的角色。
初出茅庐,站上三尺讲台,我有这样的执著:坚强且美好地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以爱为底色、用真挚的热情、敢于承担的勇气,在讲台之上挥洒青春,努力站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然而,由于太过于急切地盼望出成效,我只是一味地追求传达给学生美术知识、绘画技巧,忘记了这般给予他们是否接受得了。
直至我主动要求一位前辈听我上的常规课,聆听了她对我的授课过程的点评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我有点慌张失措了。
怎样才能让学习有趣?怎样才能让课堂有趣?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持续不断的动力去探索美术的奥秘?怎样才能让他们在美育上得到些什么?……我困顿了,迫切地想从前辈那得到解决的办法,想从书中追寻答案,不得不承认,我是多么缺乏自信与从容。
还记得接手"装饰画社团"的第一节课,望着讲台底下那三十多个孩子,他们的眼里写满期待,我感受到,他们是一群喜欢画画的孩子。
书籍《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模板_0
书籍《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模板读完一本《爱心与教育》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书心得,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读书心得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书籍《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5篇,以供大家参考!书籍《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1近些年,由于工作的繁琐忙碌,已经很少读书。
但偶偶心血来潮也会去书店坐坐,和一些小朋友大朋友一起看看书,前次看到《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看了几个章节,也许是自己搞教育工作的原因吧,不知不觉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吸引,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
于是,便买了下来回家细看。
看后感触颇深。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爱。
书中这样写道:成为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
这不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吗?那么如何爱学生呢?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威严,真正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书中作者对教育的深思,达到了一个高度。
他说: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有些人对此表示怀疑,我的理解是对幸福地度过一生,不是每个人都过上理想中的富贵生活,而是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能力过好一生。
每天睁开眼迎接新的一天,为自己和家庭担好责任。
学生到学校来上学,仅仅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吗?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
只有学生学会做人了,他才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这已深深融入到了作者的血液当中,成了作者的教育追求。
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
在他给高考落榜的学生信中写道: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
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
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那么如何去爱呢?作者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日常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真心。
教师读《阅读照亮教育》有感
教师读《阅读照亮教育》有感六月,充满夏的浪漫气息。
我跟随同事们的脚步,捧起谢云先生《阅读照亮教育》一书,开启了一场精神之旅。
我一边阅读一边反思,既看到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也收获了可以尝试的方法。
谢云先生字里行间对当前教育的关注与关切,对教育的热忱与执着,令我十分佩服。
在书中,谢云老师提出了教师应该保持六种教育姿势:不跪着、蹲下来、永葆童心、理直气和、顺从众生和从容优雅,给我感触颇深的就是“蹲下来”。
“蹲下来”,就是俯下身子,降低姿势,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孩子的心跳感应学生,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学生。
记得书中有个年轻的母亲,带五岁的女儿去参加派对,热闹的场面,丰富的美食,她兴高采烈地领着女儿走动,以为女儿会很开心,没想到,女儿却一直嗯嗯唔唔。
母亲多次哄逗,女儿干脆坐在地上,鞋也甩掉了,母亲很生气,一番训斥、指责后,才蹲下去给女儿穿鞋。
蹲下去的刹那,她惊呆了:她眼前晃动的,全是屁股和大腿,而不是刚才看到的笑脸、美食、鲜花。
她这才明白女儿为什么不高兴。
故事中的女孩是幸运的,因为她的妈妈蹲下来了,观察到这一切,切身体会到了孩子的感受,理解了孩子的心情。
要是这位母亲没有蹲下来,那么孩子要受到多大的委屈呀?“蹲下来”不只是因为身高的差距,还有心灵的距离。
跟孩子站在同样的心理高度,以平等的角度和态度,去体贴他们。
一次语文课上,我正在讲课,小明手举得高高,我以为他对课文有疑问,问他有什么困难?原来他同桌偷吃东西,他是向我告状的。
我本想大声呵斥同桌这种上课不认真听讲的行为,但又想到谢云老师书中的观点,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学生,联想到小时候的我也干过类似的事,心情就立刻平静了,我告诉他吃饭有吃饭的时间,学习有学习的时间,不要把二者混淆了,这样不利于身心健康,同时也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影响了大家上课。
有时我们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总是大加指责、严厉批评,结果总是气得自己面红耳赤、心情郁闷。
读书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例文
读书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例文“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想:作为教师,贵在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用心爱学生,用心育一代新人,反过来,才能让人用心去接受教育。
因为有了爱学生的心,才有了对学生的关心和耐心,进而有了彼此之间的贴心。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
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
虽然,爱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源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
”或许,正是这份对孩子的喜爱让我选择了这个职业,教育必须要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
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
从教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
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乎,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
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当孩子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当孩子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为教育培育一颗爱心,智慧的爱心,使教师融入学生中,对学生爱入深处,他们方能“爱其师,信其道”。
读《阅读照亮教育》有感:身与心,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读《阅读照亮教育》有感:身与心,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寒假,身心轻松,过年,迎来送往.小酒正酣之际,突然一个激灵想起来还有一个甜蜜的负担--寒假的读书心得尚未完成.原本HIGH 的不得了的心立马有点塞塞的.翻出放假前发的两本书,看到个熟悉的名字--谢云.好吧,就冲你和我们同事同名还来过我们学校作客的份上看你的书吧.(以上纯属YY)谢云老师的书翻开,便有一种和老朋友见面的感觉,细读之下,便有一种共鸣油然而生.在《教育的姿势》一文中,我最深有感触的就是要蹲下来看孩子.我们是成人,和孩子们的身高差摆在那里,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们.试想一下,你在和一个比你高好几十公分的人说话,哪怕他再怎么和颜悦色,你的内心也是压抑的吧?孩子们也一样, 老师总是高高在上地站着,无形之中就拉远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他们不敢亲近你,也不会试图去亲近你.同样的,需要蹲下的还有我们的心理.我们每一个走上三尺讲台的老师,都曾是十年寒窗过来的学生.按理说,学生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其实我们最明白.可是正是这种自信让我们忘记了,我们和学生之间有年代差,有距离感,有横亘在讲台与课桌之间漫长的岁月.也许他们爱的和我们当初喜欢的,早就不是同一个模样了.我们依旧按照老黄历"将我们喜欢的种种灌输给孩子们,收获的必然是空洞的眼神或者嗤之以鼻的不屑.我们也早已忘记了作为一个孩子的所憎所爱,成人的思维已禁锢我们太久.所以,我们也要学会放低我们的心态,带着一颗童心,就像一个大孩子一样去和这些小孩子们相处,和他们看一样的动画,和他们追一样的明星,让彼此之间有话可说,有天可聊,这比死板板的单纯师生关系不是有趣可爱的多?谢云老师另一个让我顶礼膜拜的地方就是让我热爱的旅行和电影找到了最好的理由.美其名曰:我在阅读.的确,我有断章取义之嫌,但是我相信谢云老师一定不会介意的.先说旅行,应了我题目说的那句话,身和心,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晶莹的马尔代夫,神秘的加勒比海,古老是佛罗伦萨,梦幻的北极圈,风情万种的布拉格,无一不令我神往.在旅途中,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沿途风景,更多的是人情世故,世态炎凉.很多很多在书中我们不曾领会的东西,生活这本大"书"会教给我们.其次是电影.我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会把我看过的一些好的电影分享给我的孩子们.当然,这往往会耽误一些上课时间, 但是跟课文有关系的一些动画、电视剧或是纪录片我是肯定会一集不落地放给他们看.比如:《大闹天宫》,这是我国60 年代创作的彩色动画长片,是中国动画史的丰碑.它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要比单纯的文字丰满的多.最近颇有争议的《大鱼海棠》,撇去它是否有抄袭之嫌,它所营造的中国古典气息,还有形象的福建客家土楼,以及表达的爱与责任,都值得孩子们学习.还有《阿甘正传》、《千与千寻》、《小王子》、《狮子王》等等.电影,其实是一部动起来的书,让我们用眼睛和耳朵还有心灵去阅读.阅读照亮教育,教育照亮人生.我们穿梭在理想和现实的罅隙,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本书,一部电影,一段旅途让我们的人生变得非比寻常.我们需要带着感恩的心,包容的心,有爱的心去迎接生活中的种种.学生也罢,自己也罢,总会在生活中获得启迪,在迷茫中会有烛光指路.感谢谢云老师,感谢这本《阅读照亮教育》.。
与《阅读照亮教育》的真诚对话
与《阅读照亮教育》的真诚对话这个寒假因为一本书而幸福,这就是谢云老师的《阅读照亮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打开扉页,带有墨香的签名,让这本书多了一层含义,激励我与一本书真诚对话。
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没有意识到教育与阅读如此紧密相系。
谢云老师不但自己阅读,他也在推广阅读,甚至影响着其他教师跟随他一起走进阅读。
本书的“阅读”不仅仅是“读书”,“阅”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读”也有了更高的境界。
“阅”不仅是书,还有人,还有世界,还有现实与梦想。
谢老师因有阅读的习惯,所以有时间阅读,所以会有带着一本书去旅行的闲情,继而有了那么多深刻的文字,有了一本又一本书为读者摆渡。
笔者一直好奇为什么谢云老师能够写出这么多好书,看过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通过一本书去了解作者,从而为自己点亮一盏心灯,看到希望。
阅读的前提是思考,带着思考进行阅读,才可以让书籍帮助自己梳理过去,才会发现未知的自己,才会让自己找到方向,再度出发。
谢云说,想得美才能活得美。
我们在阅读别人的同时,一定要思考自己,思考教育的姿态,才会有力量看天空,有信心营造自己局部的春天,才能开拓自己的教育试验田。
谢云老师一路思,一路读,一路梳理,一路寻找,最终让自己成为一盏灯,照亮了教育。
我与很多老师都很疑惑,教师成长应当阅读,那么阅读的时间在哪里?如何阅读?这本书给了我解答:拥有一个书房,不一定太大,足够容纳自己与书籍;不一定多奢华,但一定简洁,有茶、有桌、有笔,可以躺,可以卧,或是靠——这样一个地方,让自己沉浸在文字里不受打扰,可以发呆,可以沉思,有暖阳射进,或是临窗看雨,都是一种享受。
喜欢谢云老师“行读”的那些文章,带着一本书,走世界,不孤单,不寂寞,有思有悟。
带着一本书遇见作者,这是读书人最美的邂逅。
行走时有书陪伴,喜欢上了慢行,不急不躁,让时光变得美好。
走着走着就遇见了,读着读着就醒了。
在行走中虽然并未有过预设,但是总会在路上邂逅美好,让你有了故事。
《阅读照亮教育》读后感1500字
《阅读照亮教育》读后感1500字《阅读照亮教育》这本书的主旨是推荐大家去阅读,去多读书,是的,在现在的这个环境下,能够静下心来去读书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阅读照亮教育》读后感一起欣赏!暑假,身心轻松,畅游于山水之间。
闲暇之时,我拜读了谢云老师的《阅读照亮教育》,谢老师的这本书初读之下感觉非常零碎,摸不着头绪,好像章节之间并没有什么严谨的逻辑关系,很不符合我的阅读习惯。
因为我这样水平有限的人,更乐意去看那些扫一眼目录就知道说的是什么的书。
但是整本书仔细看完,却不得不被谢云老师的“大阅读观”所折服。
因为他所谓的“阅读”已不仅限于书本的方寸之间,小到花鸟虫鱼,大到大地山川,甚至于世相百态都是他的阅读对象。
而最为神奇的是,无论阅读的是什么,教育自始至终都是他的出发点与落足点。
我想,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普通教师与著名教育学者之间最大的差距。
书中有两个小标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是:教育的姿势。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不跪着,当然就是站着,就像那部电影:《站直啰,别趴下》——站直,是一种姿势,既是生理和心理的,也是精神和灵魂的。
换句话说,姿势不同,感受、情怀就不同,思想、意味也不同。
书中提到一个故事:有个年轻的母亲,带5岁的女儿去参加派对。
热闹的场面,丰富的美食,她兴高采烈地领着女儿走动,以为女儿会很开心。
没想到,女儿却一直嗯嗯唔唔。
母亲多次哄逗,女儿干脆坐在地上,鞋也甩掉了。
母亲生气,一番训斥、指责后,才蹲下去给女儿穿鞋。
蹲下去的刹那,她惊呆了:她眼前晃动的,全是屁股和大腿,而不是刚才看到的笑脸、美食和鲜花。
她这才明白女儿为什么不高兴---她蹲下去的高度,正是女儿的身高。
故事中的孩子还是十分幸运的。
因为母亲蹲下去发现了女儿观察到的一切,能够及时理解女儿的感受和心情。
要是这位母亲没有蹲下去,那孩子不知会遭受多大的委屈。
我们常说,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是爱的艺术。
按泰戈尔的说法,“爱是理解的别名”-----所谓理解,就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就是“将心比心,人心同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阅读照亮教育》有感: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_读后感_模板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读《阅读照亮教育》有感曾乐婧从金秋九月到寒冬腊月,我跟随学校读书会老师们的脚步,开始了一场精神之旅——阅读谢云先生的《阅读照亮教育》一书。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新老师,我一边阅读谢云先生的文章,一边反思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
就是在这样一边阅读一边反思之中,我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也收获了可以尝试的方法,我在感受教育工作的不容易的同时也坚定了学生是可以被感化的信念。
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
开学第一天,我站在讲台边上看着乖巧地端坐在我面前的56个孩子,他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和一双双灵动的眼睛,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我在心里窃喜,一年级的小学生还是很乖的嘛,并没有像别人说的那样顽皮好动,让人抓狂。
我不禁幻想着,我执教的第一个学期应该可以很顺利地度过。
然而,幻想总归很美好,现实往往很无情。
当初的美好憧憬,被随后接二连三、猝不及防的各种问题击得粉碎。
上课时,我讲得正投入,一个响亮的声音从教室的某个角落传来——“老师,我要尿尿!”还没等我缓过神来,那个学生早已敏捷地跑出教室,留下全班哄堂大笑;下课后,我刚要喝口水,一个着急的学生便跑到跟前——“老师你快去看,我们班有同学在操场上打架了!”我放下水杯,赶忙前往第一现场;放学了,我正想坐下来,一个无助的眼神投来了——“老师,我下课的时候把跳绳弄到树上了,你帮我拿下来好不好?”……总之,一天下来感觉自己就是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虽然很忙很充实,但那句“我想静静”真的是我结束一天工作之后最大的愿望。
“人最大的痛苦并非忙碌,而是品尝不到忙碌的成果,体验不到忙碌的意义,感受不到忙碌的价值。
”这是谢云先生在他书中的一句话。
我读后,心中满是感慨,它真真切切地道出了我的心声。
初为人师,我虽然有满腔的热情和力求美好的愿望,但由于没有丰富的经验和恰当的方法,导致我在处理很多问题上屡屡受挫,使得学生们的整体表现没能达到我的期望值。
局面越是这样,我的内心越是着急,开学初的那段日子,我每天都过得身心俱疲。
从谢云先生的书中找到同感之后,我更加习惯了通过阅读来寻找解决实际困难的办法。
我希望通过撷取他山之石,来弥补自己在经验和方法上的欠缺。
班上的孩子可爱者甚蕃,但调皮捣蛋的也不少。
记得在一节课上,我看到一名学生再次整个人站在椅子上,一边念念有词地往窗外扔纸团,一边还不停地干扰前面的学生听课。
想起我平时对这名学生的苦口婆心,我心中的怒火再也抑制不住了。
我三步并作两步走地迅速来到这名学生身边,将她拉到教室的后面罚站。
课后,我单独把这名学生叫到室外进行批评。
不曾料到的是,这名学生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面对我的批评也满不在乎,甚至还顶嘴还用挑衅的眼神盯着我。
在恨铁不成钢和心灰意冷的情绪的影响下,我继续严厉地批评这名学生,并惩罚她当天留下来打扫教室。
事后,虽然这名学生的表现有所收敛,但还是像一只地鼠一样,冷不防地就冒出来给你制造或大或小的麻烦。
面对她,我真的很头疼,我是多么急切地想要找到一剂良方来解决。
于是,我又翻阅起谢云先生的书。
翻阅着翻阅着,谢云先生在书中的几句话仿佛就是在质问我一样。
他说:“人性中最深层的需求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使一个人发挥最大潜能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教育是心灵的碰撞,以心灵感觉心灵,以感情赢得感。
”“不能从容,只能浮躁,不能优雅,只能粗。
”我惭愧了,我心虚了,我也反思了,我认为自己之前对这名学生教育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多发现她的闪光点,看到的全是她的缺点;没有很好地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寻找她为什么会这样;没有给她足够的时间来改变,让她感受到我所做的一切是在为她好。
后来,每到她值日的时候,我总会在某个角落暗中观察她。
我发现,她劳动积极,动作熟练,还会帮助不懂得扫地的同学扫地。
每次值日,她都主动让其他同学扫完先回家,自己把垃圾倒掉之后再最后一个离开。
看到这些,我的内心很是感动,这与平日里我眼中那个“捣蛋鬼”完全不一样。
我在想,原来她也有这么闪光的一面啊!于是,在一次值日结束之后,我走到她面前并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对她说:“你真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好孩子。
”面对我的突然出现和表扬,这名学生有点吃惊,不过她也回赠了我一个甜甜的微笑。
我拉起她的小手在教室谈起心来。
通过与这名学生和她父母的交流,我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名学生来自农村,受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送给别人。
两年前,养父母家发生变故,她才又回到亲生父母身边。
不过,已有三个小孩的父母无暇顾及她,就让她和年迈的外婆一起生活。
缺少原生家庭的关爱,没有同龄伙伴的陪伴,小小年纪的她常常自己一个人在村子里晃荡,不是去田间地头挖东西,就是去鸡窝鸭棚偷拿蛋。
长期在没有管教、没有约束的环境下长大,也导致了她在课堂上无法做到认真与专注。
她说,外婆是家中最疼她的人,所以她最喜欢外婆,总是抢着帮外婆做家务。
而每周五回家,她与外婆炫耀作业全对的时候,是外婆最幸福的时刻。
谢云先生说:“人与人之间,最坚强也最脆弱的堡垒就是心灵,最好的教学方法,也应源自心灵、指向心灵、切近心灵。
”心扉打开了,其他的事情似乎也都迎刃而解了。
在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我改变了对这位学生的教育方法。
我不再一味地要求她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而是抓住她最在意的外婆,打起了“外婆牌”。
我对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她外婆和老师一样都希望她在学校能乖乖地上课,认真完成作业,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同时,对于她的良好表现也及时给予最大程度的表扬和奖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越来越好,有时放学还会帮助值日生打扫教室,或者整理教室的讲台和作业角。
慢慢地,她不再是让我头疼的“地鼠”,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温暖班级的“小太阳”。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你。
”的确如此,通过这件事我也感悟到了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心心相印的。
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学生对我们也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寄托。
事实上,学生犯错的时候也是他们最需要得到理解和关爱的时候。
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就要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对于他们的错误及时纠正,对于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老师的关爱,从而快乐地学习。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的心心相印是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触碰”。
我认为,这里的“心心相印”指的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思想的人之间的心灵应和,更是教师为了学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而让心灵趋附另一种心灵的无私行为。
教育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所以对学生要多一点耐心和耐性;教育的真正内涵永远是爱,所以要对学生多一点细致和细腻。
我相信,只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中去,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得到答案。
培养儿童自控力读后感2015年1月31日,我终于收到了@付小平V 老师的新书《培养儿童自控力》,这本书我几天前已经在儿童文学讲堂群听到付小平老师亲自分享的部分内容,一直希望能看到。
因为我看过付小平老师的前三本书,很想看看他的第四本书。
我早就知道付老师已经让出版社把书赠送我阅读了,我就等着一睹为快。
其实这本书早在1月24日就由出版社直接快递到了我原来服务的单位,可是我已经不在那儿上班。
从我家到原来单位,实在有点远,我就委托我原来的同事帮我快递到我家。
快递送到我家小区的物业办公室后,又没有及时给我打电话,又放了两天,快递小哥发现我的这本书还没取走,才打电话通知我去拿。
这本书几经周折,终于辗转到了我手中。
我拆开层层包裹的图书,看到图书封面上付老师家两个孩子和谐温馨的画面,非常感动。
付老师真是一个有心的好爸爸,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育孩子方面颇有建树,令我佩服。
我看到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新书,总是想一睹为快,我马上就丢开了手头别的书,开始认真阅读付老师的这本新书来。
我之前也看到过这本书的介绍,我想”培养儿童自控力”这个内容,如果是我来写,可以写一篇文章或一个专题,但是要写一本书出来,确实有点难度。
可是我看完目录后,才发现付老师真是厉害。
对于”培养儿童自控力”这个主题,付小平老师从儿童发展心理学方面对”自控力”进行科学的探讨和分析,从让孩子管好自己的情绪和让孩子管好自己的行为进行阐述,从而总结出让孩子实现自我管理的八件事,还有父母做好十件事,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实现自我控制。
因此我非常佩服付老师。
我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到2月7日,认真看完了整本书,感受颇多。
我大学读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学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我一直对心理学有兴趣,读过两年的心理学研究生,书中说的很多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我是有些了解的。
我读完这本书后,发现付老师的阅读范围比我更广泛,他引用的一些心理学书籍的内容我大都没有读过,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收获良多。
()我都想按图索骥,去找来他引用的那些书来好好读一读。
我读完前面三个篇章的内容,就能感觉到付老师在培养儿童自控力方面的研究是非常认真和深入的,他不仅仅是阅读和参考了很多心理学书籍的理论知识,还有很多实践的经验总结,提出了自己的很多独到见解。
其实光是从他在解释部分列出的那些参考书籍的名字和著作者,我就觉得他已经很了不起了。
他这种做法就说明他不愧是一个受过严格研究训练的博士,引用他人著述和研究的内容都有严格的说明和解释,这让我非常敬佩。
付老师在这三个篇章的内容中阐述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观点和研究结论,解决了培养儿童自控力的很多理论问题,也就是给家长讲述了培养自控力的心理机制,普及了很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付老师还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让孩子实现自我管理的八件事,还有父母做好十件事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实现自我控制两个篇章的内容。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孩子自控力的发展,考验的是家长的教育智慧。
要让孩子管好自己,真正实现自我管理,其前提就是家长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帮助孩子由外部控制内化为自我控制。
付老师总结的这十八条经验,都是非常难得的。
我看了,都非常欣赏。
如果一个家长能仔细领会并执行其中的经验和方法,那么他的孩子一定会成长为一个自控力很强而且能善于自我管理的人。
我自认为自己学过教育和心理学,从事教育杂志编辑和儿童图书编辑十多年,也做了十多年的母亲,对家庭教育也有些思考和研究,但是看了付小平老师的四本书之后,对付老师真是非常的佩服。
我一直认为读书如读人,我想起了我前两年认识付老师的一些过程,为他在家庭教育研究方面所做的一些事情,深为感佩。
2012年,因为我正在主持编辑一个幼教杂志——《虹猫蓝兔开心智趣园》的亲子读本副刊,就在新浪微博上注册了账号,关注了很多育儿方面的微博,我几乎每天都会浏览这些育儿微博的内容,同时阅读了很多有价值的育儿文章,当然也通过微博找到了很多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