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爱情故事#(精选.)
《长恨歌》:白居易的爱情与政治

《长恨歌》:白居易的爱情与政治导言古代中国文学中,有一首以其激情诗写和丰富内涵而闻名于世的诗歌,它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这首诗以婉转动人的语言描绘了白居易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折射出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混乱。
本文将深入探讨《长恨歌》中的爱情与政治主题,解读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一、爱情的盛宴1. 诗歌中的爱情描写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以对杨贵妃的爱情为主题的长篇叙事诗。
诗中白居易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杨贵妃塑造成娇美、聪颖、温柔的形象。
他描绘了杨贵妃的美貌,她的“云髻峨峨松柏间”,以及“仙乐风飘处切切思量”。
白居易以诗人的笔触描摹出杨贵妃纤细的手、动人的眼睛和娇美的身姿,使杨贵妃成为了一个美丽而不可触及的梦幻般的形象。
2. 纠缠不清的三角关系然而,《长恨歌》中的爱情并不仅仅是一段单纯的伊人情长,其中还掺杂着恩怨情仇。
白居易在诗中将自己和杨贵妃的爱情刻画得既深情又复杂。
他用“万般思绪纠缠我”来表达他对杨贵妃一切的思念和挂念。
同时,白居易也揭示了他与杨贵妃之间的纠结和矛盾。
在诗的开头,他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表达了杨贵妃所带给他的无尽思念和对她的爱恋。
然而,他的爱情却又不能放下藩篱,他深知这段爱情的危险性和复杂性。
二、政治的阴谋与衰落1. 杨贵妃的命运《长恨歌》的叙事中,白居易除了描写杨贵妃娇美动人的形象和他们之间纠缠的爱情外,还着重揭示了当时宫廷政治的黑暗和残酷。
白居易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诗提到了杨贵妃被贬为乌江比翼鸟的悲惨命运。
杨贵妃原本是如此娇美的花朵,却在政治漩涡中被无情地湮灭。
2. 宫廷政治丑陋的映射《长恨歌》中的政治题材主要是以杨贵妃的命运为线索展开的。
白居易通过描写杨贵妃的遭遇,表达了对时代政治黑暗和残酷的深刻忧虑。
他以诗人的视角,揭示了唐朝的宫廷政治丑陋与皇室公主的悲惨命运。
在诗中,白居易以浓墨重彩地揭示了权力斗争和政治阴谋的丑陋面貌,从而引发人们对和谐、公正和对人性的思考。
琵琶行背后的爱情故事

琵琶行背后的爱情故事在古代中国文学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詹事琵琶行。
这首诗描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广陵遇见一位琵琶女的经历。
然而,这篇文章背后隐藏着一个让人动容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白居易被贬职至广陵,生活异常困顿。
他经常在街上漫步以逃避生活的艰难。
有一天,他听到美妙的琵琶声传来,他被这动人的音乐所吸引。
他追随声音来到一个小院子,看见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正在弹奏琵琶。
白居易被琵琶女的才华和美貌所打动,他被她的音乐所深深吸引。
他静静地欣赏着她的演奏,沉浸在琵琶的旋律中。
琵琶女是如此嫣然动人,以至于白居易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他爱上了她。
然而,他们之间的爱情却充满了困难和不可能。
白居易是一个贫困的文人,而琵琶女却是一个瞧不上百姓的贵族女子。
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差距无法逾越。
尽管如此,白居易依然鼓起勇气,向琵琶女表白了他的感情。
琵琶女被白居易真挚的爱意所打动,但她却无法与他在一起。
她理解他的困境,但是婚姻对她来说仅仅是一个经济和政治联姻的工具。
她知道自己的家族永远不会同意她与一个贬职下堂的文人结合。
尽管他们的情感纠葛很深,礼教和家族的压力使得他们无法真正在一起。
他们的爱情只能存在于琵琶声中,永远留存在白居易的诗歌之中。
这段爱情故事是古代文学中才子佳人之间的经典之爱。
从琵琶行背后的爱情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无法逾越的障碍。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爱情并不总是能够战胜一切,有时候社会和现实的束缚会使爱情变得复杂而艰难。
然而,即使他们无法在一起,他们对彼此的爱依然深深烙印在心中,成为了永恒的记忆。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很多都是发生在他的诗作中。
他笔下的爱情,或是婉约细腻,或是豪放洒脱,或是深情浪漫,或是清新淡雅,无一不展现了他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他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里的“王孙”可以解读为他深爱的人,他用“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来描绘出他对爱人的眷恋之情,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无尽期盼。
他还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里的“王孙”可以解读为他深爱的人,他用“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来描绘出他对爱人的眷恋之情,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无尽期盼。
此外,在他的诗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爱情的细腻描绘。
比如在《赠妓》中,他写道,“红颜弃世百年身,黄金不买白日春。
一笑生尘万古恨,羞将明镜照秋水。
”这里的“红颜”可以解读为他所爱的人,他用“红颜弃世百年身,黄金不买白日春”来表达了他对爱人的珍视之情,用“一笑生尘万古恨,羞将明镜照秋水”来描绘了他对爱情的深情厚意。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爱情故事,或许没有那些轰轰烈烈的传奇,但却有着一种
细腻温柔的魅力。
他在诗作中对爱情的描绘,既有着婉约细腻的情感,又有着豪放洒脱的风采,这些都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或许就隐藏在他的诗作中,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和品味。
中国名人经典爱情故事

中国名人经典爱情故事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经典的爱情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中国名人经典爱情故事:
1. 白居易与薛涛:唐代诗人白居易与薛涛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情侣。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而薛涛则是一位女诗人。
两人均以才情出众而相识,他们的情感纠葛和诗词往来至今仍为人传颂。
2. 杨贵妃与唐玄宗:杨贵妃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美女之一,她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唐玄宗深深爱着杨贵妃,对她宠爱有加,但这段爱情最终导致唐朝的衰落。
3. 曹操与王异:三国时期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和王异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佳话。
曹操举世无敌,但对妻子王异却情深意重,他为了娶王异,甚至愿意废弃自己的妻子。
4. 范蠡与西施:春秋时期,范蠡是吴国的一位聪明才智的政治家,而西施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范蠡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放弃了官位和权力,最终和西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5. 宋庆龄与孙中山:宋庆龄是中国近代伟大政治家孙中山的妻子,他们共同致力于推翻满清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和政治信念之上的,他们共同奋斗了一生,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白写《长恨歌》时,已三十五岁,但还未婚。
一个大龄的未婚之人,竟然写出了这么一出让时人(据说《长恨歌》写出之后,立马传遍大江南北,曾有倡女应聘的时候把此作为法宝:“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
白居易到别人家作客的时候,那些倡女一见到他就纷纷指点:此乃长恨歌歌主也。
可见此诗的流行程度),让后人不住感慨的故事,以至于一些历史书在写到唐玄宗如何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时也引用《长恨歌》诗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甚至写到安史之乱时,也来一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一个光棍汉,如果没有情感经历,他又如何能写出这种缠绵悱恻的相思之苦呢查一下书,看一看白所写的诗歌。
明白了,白有一个相好,而且是青梅竹马,她就是湘灵!白有一首《邻女》的诗是写湘灵的:“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白居易没事干,竟欣赏起邻居家一位15岁的姑娘,并且观察得这么仔细,还写到绣床,如果不是写湘灵,那白居易绝对是个不怀好意的色狼。
但我们都知道白居易不是色狼,所以这首诗只能是写15岁的湘灵。
据推算,白这时19岁。
也可以说白居易19岁时,和邻家15岁的湘灵确立了恋爱关系。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能结合呢白居易27岁的时候,他离开湘灵(即离开徐州符离的家)到江南叔父家时,一路上写了三首诗给湘灵。
第一首的题目就是《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他想湘灵想得泪眼朦胧,真是个有情男子!第二首《寒闺夜》:“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从这首诗中看,白居易与湘灵的关系已发展到很深的地步了,深到什么程度,借用《长恨歌》的话应该是:“翡翠衾寒谁与共,孤灯挑尽未成眠。
”第三首《长相思》: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chè裂开)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_爱情故事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没有人可以左右你的,即使我你最爱的人,两个人在一起久了,那么也就象是左手和右手,即使不再相爱也会选择相守,因为放弃这么多年的时光需要很大的勇气。
也许中会出现你爱的人,但是那最终还是过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白居易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白居易的爱情故事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
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
白居易有一首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
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
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20xx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
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
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
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
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贞元二十年(公元820xx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
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
白居易爱情故事

白居易爱情故事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清新、含蓄而著称。
然而,除了他的诗歌才华,他的爱情故事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
白居易与妻子的爱情故事尤为动人,让人感叹古人的情感也可以如此深厚。
白居易与妻子的爱情故事始于他的青年时代。
当时,白居易还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官员,他的妻子则是一个温柔贤淑的女子。
两人在一次宴会上相识,白居易被她的美丽和温柔所吸引,于是展开了追求。
经过长时间的追求,白居易终于得到了她的芳心,两人结为夫妻。
然而,婚后的生活并不如人意。
白居易的工作繁忙,经常要外出办公,而妻子则守在家中照顾家务。
尽管如此,白居易对妻子的爱却从未减少。
每次外出办公归来,他都会带上一些礼物,或是一些美食,或是一些精美的衣物,以表达对妻子的爱意。
妻子也是十分体贴顾家,每每白居易外出,她都会为他准备好一切,直到白居易归来。
白居易的诗中也常常流露出对妻子的深情。
他在诗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他还在一首诗中写道,“红颜知己,白首不离”,表达了对妻子的忠诚和深情。
然而,命运却并不总是如人所愿。
白居易的妻子在他还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给他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悲伤。
白居易在妻子去世后,写下了许多悲伤的诗篇,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哀伤。
他在诗中写道,“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表达了对妻子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如同他的诗一样,清新、豪放、含蓄。
他对妻子的深情和忠诚,让人感叹古人的爱情也可以如此深厚。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不仅是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更是一种对爱情的赞美和颂扬。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爱情的真挚和深沉,也可以感受到他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和眷恋。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如同一朵绽放的花朵,永远绽放在人们心中。
他的爱情故事,不仅是一段美丽的传说,更是一种对爱情的颂扬和赞美。
让我们永远怀念白居易,怀念他那份深情和忠诚,怀念他那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的小故事

白居易的小故事白居易,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深受后人喜爱。
除了他的诗歌才华,白居易的生平也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白居易的小故事吧。
一、白居易的童年白居易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对白居易的文学才华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他的童年时期,他就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他常常在家中的书房里读书,对古代文学作品有着深入的研究。
二、白居易的求学经历白居易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由于家境贫寒,他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他常常到书店借书,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阅读。
他还经常参加一些文学讲座和讨论会,与其他文学爱好者交流学习。
通过这些努力,他逐渐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三、白居易的官场生涯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着辉煌的一面。
他曾担任过许多重要的官职,如翰林学士、吏部侍郎等。
在这些职位上,他积极推动了许多改革措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文学才华赢得了许多人的赞赏和尊重。
四、白居易的爱情故事白居易的爱情故事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他与杨贵妃之间有着一段深情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对杨贵妃的美丽和才华深深着迷,他写了许多诗歌表达对杨贵妃的爱慕之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得到圆满的结局。
尽管如此,白居易对杨贵妃的深情依然流传至今。
五、白居易的晚年生活白居易的晚年生活过得相对安逸。
他退休后,回到了故乡,过上了宁静的生活。
他继续写作,并且与其他文学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他的诗歌作品在晚年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他文学生涯的巅峰之作。
六、白居易的影响白居易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成就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播,并且成为了后世文学家的学习对象。
他的政治理念也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人们口耳相传的佳话,流传至今。
总结: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婉约、含蓄细腻而著称。
除了他的诗歌才华外,他的爱情故事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
白居易与妻子文德皇后的爱情故事,成为了唐代爱情传奇的经典之一。
白居易和文德皇后的爱情故事始于他在长安的官场生涯。
白居易在长安任职期间,文德皇后对他的才华和风度深为赞赏,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
然而,由于文德皇后的身份和白居易的官职,他们的爱情并不被社会所认可。
但是,这并没有阻挡两人的感情,他们仍然相互倾慕,彼此深爱着对方。
白居易在他的诗作中多次抒发对文德皇后的深情。
他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中,白居易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达了他对文德皇后离别的不舍之情,也表达了他们之间坎坷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和文德皇后的爱情故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唐玄宗的宠幸下,文德皇后成为了唐玄宗的贵妃,她的身份更加尊贵,而白居易却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被贬谪到远方。
尽管如此,白居易和文德皇后的感情依然深厚。
他们通过书信往来,倾诉彼此的相思之情,用诗歌传递着他们之间的爱。
白居易的诗作中,有很多表达了对文德皇后的思念和爱意。
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中,他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比喻他们之间的爱情,表达了他们之间坚定不移的情感。
白居易和文德皇后的爱情故事,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却依然感人至深。
他们用诗歌传递着彼此的思念和爱意,留下了一段动人的爱情传奇。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唐代爱情传奇的经典之一,感动了无数后人。
白居易的诗歌也因此而更加动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与文德皇后之间深厚的感情,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唐代爱情的真挚和美好。
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仅是一段美丽的传奇,更是对爱情的真挚赞颂,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白居易和小妾的故事

白居易和小妾的故事
传说,白居易曾经有一个叫小妾的情人。
当时,白居易是一位贵族,而小妾则是一位乞丐,他们之间的爱情令人羡慕。
白居易深爱着小妾,但他的家人不支持他们的恋情,因为小妾出身低微。
白居易决定与小妾私奔,但在途中,他们被一队官兵拦住了。
小妾立刻把自己的宝物送给官兵,以求得释放。
官兵收下了宝物,但他们仍然不肯放行。
小妾不甘心,她决定让自己的宝物更加宝贵,于是她用自己的血把宝物上颜色。
官兵看到这一幕,都感动得流下眼泪,最后,他们终于同意放行了。
白居易和小妾终于可以在一起了,他们结婚并生活在一起,直到白居易去世。
小妾在白居易去世后,依然坚守着对他的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白居易湘灵的凄美爱情故事

白居易湘灵的凄美爱情故事
白居易的湘灵,也就是杨杨的故事,令人动容。
故事始于一对年轻的恋人:杨杨和璎珞。
他们两个是村中最令人羡慕的年轻情侣,每当村里人谈起璎珞都会面露崇拜之色,而杨杨则有着可爱腼腆的美丽容颜。
他们总是在村边一起玩耍,美丽的青春日子令他们绽放迷人的笑容,然而如果是所有的美好都能够持续,那么今天的惊涛骇浪也就不必存在了。
一年,璎珞因身患重病,最终昏厥而亡,杨杨的心碎的如瓷,丧礼上他拼死复活,穿了璎珞的婚纱和鞋子,与璎珞一起葬入土中。
杨杨受尽折磨,沉沦于绝望中,后来竟以与璎珞葬在同一片土地上来表达他伟大的爱情,把自己紧紧留在她去世的地方,守护着璎珞的尸体,不离不弃地陪着她一直以后,希望能够二人永不分离。
杨杨如此调皮可爱,在他身上,爱情力量那么的动人心弦,置身于笃定的爱情深沉里,仿佛所有的辛酸都已逝去,只剩下纯真的爱情依旧。
不甘心的爱情,也不会愿意放弃一分一秒;也不会驻足不前,也不会停留在记忆的边缘。
只要你相信彼此,就能走多远都无所谓,即使遇到冰冷的坟地,也能护住彼此。
灿烂的爱火莫允许熄灭,浪花才告诉我们,真爱注定我们永别不断,这便是最真实的结局,糅合着杨杨和璎珞的一段持久爱情。
长恨歌讲的是什么故事

长恨歌讲的是什么故事长恨歌,是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长恨歌为题,表现了诗人对逝去的爱情和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人生沧桑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长恨歌讲述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对逝去岁月的眷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经典之作。
诗中描写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
唐玄宗是唐朝的一位君主,而杨玉环则是他的宠妃。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备受后人传颂,成为了古代中国文学中的一段佳话。
然而,唐玄宗的政治失误和私生活的荒淫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长恨歌中,白居易以诗人的身份,通过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进行抒发,表达了对逝去的美好岁月和爱情的眷恋,以及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在长恨歌中,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
诗中描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深情眷恋,以及杨玉环对唐玄宗的忠诚和痴情。
诗中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句,描绘了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之美,以及他们在江南水乡的幸福时光。
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唐朝的衰落,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也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诗中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等句,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好岁月和爱情的眷恋,以及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长恨歌以其凄美的爱情故事和深刻的人生感慨,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的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的抒发,以及对逝去岁月和爱情的眷恋和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触动了后人的心弦,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通过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和爱情的眷恋,以及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也是后人领略古代文学魅力的重要窗口。
长恨歌讲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对逝去岁月的眷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白居易和小妾的故事

白居易和小妾的故事
1 关于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号钱玄,唐朝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与
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是中国唐代文坛四大家之一。
宋人诗人
林升形容白居易“曾有绝景天地有,惟君独占长安秀”,被尊为“宋白”。
2 关于小妾
白居易有一位小妾,名叫小秋,前世是秦桧的小妾。
白居易到处
游历,而小秋却居住在长安的家中,守着那沧桑的岁月,等待着拥抱
老爱人的归来。
3 爱得长久
小秋恩爱归来的白居易,两人一夜长谈,细说着彼此心中的梦想。
小秋从不吭声,内心宁静,空虚若无,对于他人莫名的唤唤叨叨,也
从不去理解,只有一份宁静的苦痛分享梦语,守着漫长的岁月。
4 “南阳下新居”
随着年华的流逝,白居易搬到南阳安居,把小妾小秋也带去了一起。
小秋望着那个她仰视的爱人,爱的只能安静的遥望,低头的等待,守着那温暖的肩膊,聆听着那深沉的语言,思绪亦清澈。
小秋永远守護着那份深情:“红泪空流,白日故乡去”,就醉在
那白居易颂词中眠去了,“今宵在此难安期,又春又夜,又冷又昏”,绝不会忘记在白居易身边岁月穿梭过。
5 山盟海誓
小秋就这样陪伴着白居易一路漫漫,在南阳这个地方,他俩宣誓
山盟海誓:“永相依,永贞厚,永不变”,不离不弃,携手走过天涯
海角。
6 归来
最终白居易归途唐长安,却在家门口就陨落了,小秋思念着老伴,守候着庭前的坟前,心痛的默默的祭拜,她知道,现在白居易大概已
离她而去,永远都离不开他。
白居易离开了,小秋却依旧守着,千言万语都只能在心底留存,
守着那份真挚的爱情,在他老去的岁月里,永远珍惜!。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故事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故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故事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
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
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
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
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
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
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
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
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
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晚婚的原因至今依然聚讼纷纭,众多研究者在自说自话,都无法拿得出来令人信服的证据和材料。
但有一点可以排除,白居易的晚婚绝不是因为性冷淡。
因为在众多作品中,白居易都对女人流露出了一种病态的占有欲望。
元稹是中国作家中最早以出卖隐私吸引眼球的成功人物。
在晚年,他以自己风流韵事为蓝本写成了《莺莺传》,后来,天纵之才王实甫以《莺莺传》为蓝本,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西厢记》。
长恨歌的故事

长恨歌的故事
《长恨歌》是清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篇长诗,描绘了唐朝皇
帝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因宦官之乱而被害的
悲惨结局。
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的皇帝李隆基沉溺于享乐,常常宴游繁华
的乐游苑。
在那里,他遇到了美丽绝伦的杨贵妃。
杨贵妃有着娇艳的
容颜和才情出众的才华,很快就吸引了李隆基的注意。
李隆基对杨贵妃倾心不已,甚至不顾她已有夫婿之嫌。
他迫使她
与丈夫离婚,收入后宫,封她为贵妃。
杨贵妃成为皇帝的宠妃后,权
势之高无人可及,被赞美为“绕指柔、腰肢纤、步香尘”。
故事中,
白居易生动地描绘了她的风华绝代,赋予了她神秘而魅力四射的形象。
然而,杨贵妃的春风一日不再。
宦官之乱爆发后,杨贵妃被指为
祸首,被迫离开宫廷。
李隆基虽然纵使尽力保护她,但最终还是无法
阻止她的厄运。
杨贵妃被害后,唐朝的花朝月夕也随之结束。
《长恨歌》以其委婉动人的文字和深情表达,表达了对杨贵妃悲
惨命运的哀叹和对唐朝衰落的反思。
尽管白居易用了儿女情长的手法,但他在这篇长诗中所揭示的是更深层次的民族和时代意识。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流传千古的爱情悲歌,其故事不仅展现
了唐朝乐府诗的魅力,也引发了人们对权力、爱情和命运的思考。
元稹与白居易的爱情故事

元稹与白居易的爱情故事摘要:一、元稹与白居易的相识相知二、深厚的友谊与共同的政治追求三、曲折的爱情经历四、离别与思念五、文学成就与传世之作六、永恒的友情与爱情传说正文:在中国古代文坛上,元稹与白居易两位诗人不仅共同创造了“新乐府”运动的高峰,更留下了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
他们的相识相知,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一、元稹与白居易的相识相知元稹与白居易的相遇,可谓是一见如故。
他们在文学上志同道合,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以诗歌为武器,批判时弊,关注民生。
在政治上,他们同样有着为国家和民众谋福祉的抱负。
这样的共同追求,使得他们的友谊越发深厚。
二、深厚的友谊与共同的政治追求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超越了普通的文人交往。
他们互相关心、互相扶持,共同进退。
在政治道路上,他们携手共进,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努力为民请命。
即便在官场上遭受打压,他们也始终坚定信念,为正义发声。
三、曲折的爱情经历元稹与白居易的爱情经历同样充满曲折。
元稹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第一位妻子韦氏是他青涩年华的真爱,可惜因病早逝。
第二位妻子裴氏则是出于政治原因娶的。
白居易则与两位女子有过深厚的感情,一位是青梅竹马的杨氏,另一位是红颜知己薛涛。
四、离别与思念在漫长的岁月里,元稹与白居易由于官场变动等原因,曾多次离别。
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抒发彼此的思念之情。
在诗文中,他们也多次提及对方的离别与思念,感人至深。
五、文学成就与传世之作元稹与白居易的文学成就举世闻名。
他们共同创作的“新乐府”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批判时弊,还表达了对友谊、爱情等主题的关注。
其中,《离思五首》、《长恨歌》等作品,成为传世之作,流传千古。
六、永恒的友情与爱情传说元稹与白居易的爱情故事,虽然充满了曲折,但最终都未能与心爱之人白头偕老。
然而,他们之间的友情却成为了永恒。
在后世,两人的故事被传颂不已,成为了文学史上不朽的传说。
总之,元稹与白居易的爱情故事,既有友谊的支撑,也有诗歌的传颂。
白居易的小故事

白居易的小故事白居易,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深受后人喜爱。
除了他的诗歌才华,白居易还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白居易的小故事。
一、白居易的诗歌才华白居易以其卓越的诗歌才华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包括自然景观、人物描写、社会风俗等等。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二、白居易的幽默风格白居易的诗歌中常常融入幽默的元素,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他善于运用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他的幽默风格常常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忍俊不禁。
三、白居易的政治才能除了文学才华,白居易还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才能。
他曾担任过唐朝的官员,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政治上以清廉正直著称,秉持着为民请命的原则,为百姓谋福利。
他的政治才能和为人民着想的精神,使他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政治家。
四、白居易的生活态度白居易的生活态度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称赞。
他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不追求名利,注重内心的修养。
他喜欢与朋友交流,与自然亲近,享受生活的美好。
他的生活态度给人以启示,让人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五、白居易的爱情故事白居易的爱情故事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他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至今。
他对杨贵妃的深情厚意,以及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使他成为了一个浪漫的形象。
他的爱情故事给人以感动和启示,让人们明白了爱情的可贵和珍重。
六、白居易的人生哲理白居易的诗歌中常常融入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通过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他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示,让人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总结: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和人生故事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诗歌才华、幽默风格、政治才能、生活态度、爱情故事以及人生哲理,都使他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和喜爱的人物。
白居易名人故事简短

白居易名人故事简短
1. 青梅竹马的爱情故事:白居易在少年时期遇到了比他小四岁的邻居女孩湘灵,二人一同长大,感情深厚。
到了青春年华,他们之间产生了纯真的恋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爱情未能得到实现,湘灵成为了白居易一生中挥之不去的遗憾,他在许多诗作中表达了对湘灵的思念之情。
2. 诗作通俗易懂:白居易非常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力求使作品通俗易懂,广泛流传。
据传他每次创作完诗后,会读给周围不识字的老人或小孩听,如果他们理解不了或者觉得拗口,他会反复修改直至大家都能听明白。
这一做法体现了他亲近民间、关注民众审美的文学主张。
3. 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白居易自幼聪慧,五六岁就开始作诗,受到母亲的严格教育和悉心培养。
他年轻时即展现出对文学创作的极高热情和才华,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4. 酿酒赠乡邻:白居易不仅擅长诗词,还善于酿酒。
他自酿的酒品质上乘,甚至会在春节期间酿造并将酒分赠给乡亲邻里,体现了他关心乡土、乐善好施的品格。
5. 晚年生活:晚年白居易身体欠佳,曾患有风疾导致半身麻痹,但他依然乐观豁达,甚至还忍痛割舍了喜爱的坐骑和侍女,显示了他的坦荡胸怀与无私情怀。
白居易年轻时的5个故事和对应的5首古诗

白居易年轻时的五个故事和五首古诗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诗人。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特别是他的青年时期,更是充满了诗意与哲理。
以下是关于白居易年轻时的五个故事和对应的五首古诗。
一、少年白居易的故事和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年少的白居易在离家求学的途中,途经一片草原,看到青青的草地被风吹得起伏不定,心生感触,于是创作了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四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草原的生机勃勃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二、白居易的考试经历和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但因文笔过于直率,未能通过。
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学信念。
他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表达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三、白居易的爱情故事和他的《长相思》白居易年轻时曾深爱过一个女子,但由于种种原因,两人最终未能走到一起。
这段爱情让他深受打击,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他在《长相思》中写道:“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表达了他对逝去爱情的深深怀念和惋惜。
四、白居易的友情故事和他的《琵琶行》白居易年轻时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名叫元稹。
他们两人的友情深厚,经常在一起吟诗作对。
然而,元稹后来因病去世,白居易非常伤心。
他在《琵琶行》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表达了他对元稹深深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五、白居易的旅行故事和他的《忆江南》白居易年轻时曾经游历过许多地方,其中最让他难忘的是江南的美景。
他在《忆江南》中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表达了他对江南美景的喜爱和留恋。
以上就是关于白居易年轻时的五个故事和对应的五首古诗。
这些故事和诗歌不仅展现了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
白写《长恨歌》时,已三十五岁,但还未婚。
一个大龄的未婚之人,竟然写出了这么一出让时人(据说《长恨歌》写出之后,立马传遍大江南北,曾有倡女应聘的时候把此作为法宝:“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
白居易到别人家作客的时候,那些倡女一见到他就纷纷指点:此乃长恨歌歌主也。
可见此诗的流行程度),让后人不住感慨的故事,以至于一些历史书在写到唐玄宗如何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时也引用《长恨歌》诗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甚至写到安史之乱时,也来一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一个光棍汉,如果没有情感经历,他又如何能写出这种缠绵悱恻的相思之苦呢?
查一下书,看一看白所写的诗歌。
明白了,白有一个相好,而且是青梅竹马,她就是湘灵!
白有一首《邻女》的诗是写湘灵的: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
白居易没事干,竟欣赏起邻居家一位15岁的姑娘,并且观察得这么仔细,还写到绣床,如果不是写湘灵,那白居易绝对是个不怀好意的色狼。
但我们都知道白居易不是色狼,所以这首诗只能是写15岁的湘灵。
据推算,白这时19岁。
也可以说白居易19岁时,和邻家15岁的湘灵确立了恋爱关系。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能结合呢?白居易27岁的时候,他离开湘灵(即离开徐州符离的家)到江南叔父家时,一路上写了三首诗给湘灵。
第一首的题目就是《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
他想湘灵想得泪眼朦胧,真是个有情男子!
第二首《寒闺夜》: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
从这首诗中看,白居易与湘灵的关系已发展到很深的地步了,深到什么程度,借用《长恨歌》的话应该是:“翡翠衾寒谁与共,孤灯挑尽未成眠。
”
第三首《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chè裂开)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唉,读到这里,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两人15岁(从湘灵的角度看,白居易当时19岁)就认识了,至今整整苦恋了8年(白居易27)。
是什么阻碍了他们?门第。
当白居易29岁终于考上了进士,就向母亲恳请与湘灵结婚,遭到了母亲无情的拒绝,理由仍然是门第。
白居易的《生离别》诉说了自己的苦衷:
“食蘖(植物的芽)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
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
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
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
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
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
”
人生最痛苦之别莫过于生离别。
若是死离别,时间还可以逐步把痛苦减轻,然而生离别会让人一辈子挂念和痛苦。
白居易30未到,就已生白发,可见相思之苦了。
白居易33岁的时候,在长安已作了校书郎,仍得不到母亲的允诺,其《潜别离》揭示了这一苦楚: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
相思之深,潜离暗别之苦,直让人慨叹白居易的生不逢时了。
连送别都只能悄悄地进行,这是何等的无奈。
白居易以不婚来抗争(白直到38岁才结婚),但无济于事。
他也只能用诗来表达了:《冬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
《感秋寄远》: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
注:牢落,零落的样子,稀疏荒芜/无聊。
《寄远》: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
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
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
瞑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
正是有如此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白居易在写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的时候,特别是写到两人的生死相别之后的那些大段大段地抒情描写,入骨三分,要把人的肠子都化了,一个没有类似情感经历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因此与其说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写唐明皇和杨玉环的,倒不如说是写他自己的!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们后人读这样的诗歌,同样长恨绵绵啊!
(附注:文中观点主要参考了王用中《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