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从《葬花吟》看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从《葬花吟》看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从《葬花吟》看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林黛玉是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所以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

林黛玉的一生便是如此,她的生命就如同落花一般,美丽而短暂,雅致而凄凉,不论曾经如何绚烂的盛放,最终也难逃被秋风摧残的命运。

曹雪芹是一位极具才情的小说家,他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模仿其文笔创作出了不同风格的诗词,而这些诗词又映证了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创作诗词最多的一位,她所创作的诸多诗词透露了其强烈的自我意识。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创作的众多诗词之一。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

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细微而复杂的性格。

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

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是她十分强烈的自尊心。

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

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葬花吟》中有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这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阅读黛玉《葬花吟》的感悟

阅读黛玉《葬花吟》的感悟

阅读黛玉《葬花吟》的感悟黛玉的《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最著名的一首诗,它描写了林黛玉为胡僧祈求宝玉复生而烧了自己的双手和鲜血涂在小纸人上的场景,展现出她深情的爱和对宝玉的无尽思念。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深受感动,从中得到了不少启示。

首先,黛玉的一片爱心和深情让我感受到了纯粹的人性美。

她虽然是个小说里的人物,但是她的情感是真实的,这让我感触到人性的真善美。

她不计较宝玉的身份地位,只是纯粹地爱他。

在她的心里,宝玉即使变成了一朵花,她也愿意为他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她真切地体现了人类内心最美好的部分,这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美好。

其次,黛玉的这种爱让我想到了复仇思想的虚无和无意义。

《红楼梦》中也有很多人出于复仇心理去做很多无用功,比如王熙凤去告发宝玉,在她最后的命运中也没能收获任何东西。

相比之下,黛玉的无私奉献却给了自己以最大的精神支持和满足。

她没有选择去寻找报复的快感和满足,而是选择了失去自己的一切去爱宝玉。

这让我感受到在复仇的道路上,我们往往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部分。

最后,黛玉的《葬花吟》也让我感受到了生死的轮回。

诗中黛玉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她深知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因此更加珍惜每一刻。

诗中还表现出了黛玉对生死的超脱和对灵魂的向往,她希望宝玉的灵魂得到救赎和获得永恒的生命。

阅读黛玉的《葬花吟》,我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死间的关系和超越,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拥抱生命并珍惜每一次与人交往的机会。

总之,阅读黛玉的《葬花吟》让我深受感动,并从中得到了不少启示。

她无私的爱、超越生死的思考以及拥抱生命的态度都让我思考了很多问题。

我相信,阅读经典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曹雪芹描写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赏析

曹雪芹描写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赏析

葬花吟[清] 曹雪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分类标签: 描写花作品赏析【注释】:《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

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红楼梦音乐《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音乐《葬花吟》赏析

系在一起 。 假如林 黛玉没有 《 葬花吟》 的修饰 , 她将显得 多么没生 机。 整首歌 曲是通过女生合 唱 、 女生独唱 、 男女混声合唱交错 、 男 生 合唱的演绎形式 把歌 曲表达 出来 的 , 每 当《 葬 花吟》 音 乐一 响
起, 似乎 有这样 的一个 画面在脑海里浮 现 , 黛玉 葬花时 , 她 自己
出浓烈感情 。
很多 年过去了 , 人们 已经淡忘 了黛 玉葬花 的情节 , 往往是 《 葬 花
吟》 的音乐一 响起 , 就能勾起大家 的回忆 , 以及 回忆之中带来 的
从《 葬花吟》 歌词本身来看 。整篇歌词是林黛玉感 叹身世遭
《 葬花吟》 在这里也不仅仅是音符 的简单组合 , 也 不 遇的全部哀音 , 《 葬花 吟》 是在书中第二 十七回出现的 , 葬花那天 悲伤和感动 。 是芒种季节 , 大观园里每个人几 乎都忙着祭祀各路 花神 , 而这前 是为词谱乐 曲这么简单而是 上升 为精神层面上 的总体感知。 《 葬花吟》 整篇歌词的优美哀怨 , 无论是在语言 、 形式 、 内容 、 晚, 黛玉去怡红 院找宝玉 , 却被 晴雯 给了个 闭门羹 , 但是此 时
想看过八 七版《 红楼梦》 的朋友 , 都不会忘记黛 玉葬花的画面 , 在 音乐与画面结合 的同时让我不尽感叹林黛玉是很美 ,但是此 时 葬花的林 黛玉更美 , 似乎是只有她葬花时她才美 的彻底 。 如果此 时黛玉只是葬花 , 没有后面音乐的陪衬和烘托那是何等的单调 , 何等 的空洞乏味 , 而此时歌 曲《 葬花吟》 和黛玉葬花同时进行 , 这 让我们仿佛真的体会 到了黛玉 “ 明媚鲜妍 能几时 , 一朝漂泊难 寻 觅, 花开 易见落难寻 , 阶前愁煞葬花人 。” 歌曲《 葬花 吟》 抒情 、 渲

红楼诗词《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赏析

红楼诗词《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赏析

红楼诗词《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红楼诗词《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赏析【导语】:《葬花吟》林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史湘云、林黛玉可以说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三位女主角,但作者曹雪芹似乎对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情有独钟,“潇湘妃子”无疑是曹雪芹对她的一种近乎神仙般的仰慕,而潇湘馆的竹子更是作者对林黛玉人格的一种赞扬,作者虽倾情如此,最后却给了她一个悲剧的结局,这就使得更多读者对黛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众多读者为黛玉而狂,甚至为她而死。

由此可见,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

那么,她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儿,而她因何能在大观园的女性中脱颖而出,又是因何而感动读者,成为古典文学长廊中青春永驻的人物形象的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对林黛玉进行全面研究,以求得更为准确的结论。

一、林黛玉独特的气质个性(一)绝美容颜林黛玉容颜娇美,且天生一股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

作者通过凤姐的赞扬和宝玉眼中所见,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

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婉转风流,娇美动人,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深深打动着他的心。

因此,林黛玉绝美的容颜也引起了后人的无限遐思。

(二)聪慧心智林黛玉秀外慧中,兰心慧质,是不可多得的聪慧女子,《红楼梦》中描写她说“心较比干多一窍”,将她与拥有“七窍玲珑心”的比干相比,以此来突出她的冰雪聪明。

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

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

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

《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赏析《红楼梦》第⼆七回读红品诗词-108《葬花吟》赏析⽂/墨吟筱蕊图:黛⽟葬花黛⽟在怡红院外吃了闭门羹,宝⽟浑然不知。

黛⽟对他爱理不理,他还以为是昨天⼀时忘情说了句“若共你多情⼩姐同鸳帐”,惹得黛⽟还在⽣⽓。

这⽇未时正交芒种节,姐妹们在园中各处游玩。

宝⽟低头看见许多凤仙、⽯榴等各⾊落花落了⼀地,因叹道:“这是她⽣了⽓,也不来收拾这花了。

待我送了去,明⽇再问她。

”说着,便把落花兜了起来,登⼭涉⽔,过树穿花,⼀直奔了那⽇林黛⽟葬桃花的去处来。

将到花冢,只听⼭坡那边呜咽之声,⼀⾏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

宝⽟想道:“不知哪房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来哭。

”便煞住脚,听她哭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惜春暮,愁绪满怀⽆处诉。

⼿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三⽉⾹巢已垒成,梁间燕⼦太⽆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去梁空巢也倾。

⼀年三百六⼗⽇,风⼑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时?⼀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痕。

杜鹃⽆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初睡,冷⾬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恼忽去,⾄⼜⽆⾔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花⾃羞。

愿奴胁下⽣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丘?未若锦囊收艳⾻,⼀抔冷⼟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奴⾝何⽇亡?奴今葬花⼈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死时。

⼀朝春尽红颜⽼,花落⼈亡两不知。

吟诵这⾸《葬花吟》者,正是林黛⽟。

它是黛⽟⾃叹⾝世的哀歌,也是黛⽟叛逆性格的⾃⽩。

让我们⼀起来感受《葬花吟》的艺术魅⼒。

⾃“花谢花飞花满天”⾄“忍踏落花来复去”⼋句为第⼀段:但见落花满天飘飞,有谁会怜惜它落红已逝、⾹⽓已绝的命运?看着春尽花落,悲于斯,感于斯,想着⾃⼰付出的⽚⽚深情,⼼内满是怨恨和委屈,两⾏清泪兀⾃地流。

从《葬花词》分析林黛玉性格特征

从《葬花词》分析林黛玉性格特征

从《葬花词》分析林黛玉性格特征
此词反映的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敏而多虑的性格特征,描述了林黛玉孤苦伶仃、愁绪满怀、寄人篱下倍感凄凉的心态,是林黛玉不愿受辱、不甘低头屈服、好胜要强的情绪宣释。

从侧面反映了林黛玉孤傲不阿的性格特征。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2)红楼梦--葬花吟赏析【赏析】《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它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壁。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全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首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宝玉之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

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葬花吟的赏析【最新3篇】

葬花吟的赏析【最新3篇】

葬花吟的赏析【最新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葬花吟的赏析【最新3篇】相信大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该都接触过古诗词赏析吧,那么怎么去赏析呢?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带来的3篇《葬花吟的赏析》,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本店铺给您的好友哦。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诗中的插花活动以“花”为中心,极富有意象。

林黛玉在插花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她将花儿暗喻为人的命运,逐渐凋零的花儿暗示着人们的衰老和死亡。

她叹息着:“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表达了她对青春之美的追忆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林黛玉的感情细腻且敏感。

在宴会上,她看到花儿凋谢的过程,看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对此感到深深的伤感和无奈。

她的内心充满了忧伤的情感,以至于插花活动变成了她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和一种自省的方式。

她用鲜花和凋谢来比喻人的青春和老去,深刻地表达了她不愿被命运摆弄的心情。

通过《葬花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

她是曹雪芹笔下的一个才情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有着敏感的内心和对生命短暂的忧思。

林黛玉天生爱美,热爱自然,对自然界的花草情有独钟。

她借插花一事,抒发内心的情感和短暂的生命观,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对青春美丽的向往。

她思考人生,思考时光的流逝,思考自己的命运,体现出她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哲理的思考。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林黛玉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红楼梦》中的一个极具人气和魅力的女性人物形象。

她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主要角色,也是曹雪芹笔下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林黛玉的形象丰满而矛盾,她既是一个才情出众、聪明机智的女子,又是一个矛盾复杂、忧郁敏感的角色。

林黛玉是贾府的外戚,出身于贾府千金堂。

她容貌美丽,聪明伶俐,才情出众,对文学历史有着很高的修养,不仅受到宝玉的宠爱,也是贾赦和贾政争相垂青的对象。

她聪明机智,懂得言辞和辩论,同时也是一位才女,在文学上表现出色。

她的聪明才智和优雅气质让她成为众多文人学士的追求对象。

她喜爱读书,懂得琴棋书画,善于写诗,对文学、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

她的聪明和善于表达为她赢得了人们的喜欢和注意。

然而,林黛玉并不是一个快乐的人物。

她有着忧郁敏感的性格,常常表现出忧愁和伤感的情绪。

她的内心世界痛苦而复杂,整个红楼梦的种种变故和痛苦都对她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阅读黛玉《葬花吟》的感悟

阅读黛玉《葬花吟》的感悟

阅读黛玉《葬花吟》的感悟《葬花吟》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名篇之一。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黛玉的口吟出了这首《葬花吟》,借此揭示了黛玉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人生观念,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下女性的无奈和悲凄。

阅读《葬花吟》,让我感悟到了很多,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感受和领悟。

《葬花吟》表达了黛玉对人生的无奈和悲哀。

诗中开头即写到“享乐虽可期,腥膻终难违”,从一开始就表达了人生无法永远享乐的道理。

在康熙时代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被安排的早早,没有自己的选择权,黛玉也未能逃脱这种宿命。

她对人世间的繁华享乐和欢愉生活心生无奈,感到腥膻难违,无论怎样享受,终究无法避免最后的凄凉和离别。

这里,黛玉抒发的不仅仅是对享乐的感慨,更是对于生命的无奈与悲凄。

《葬花吟》也反映了黛玉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和对于离别的忧伤。

诗中有“美人如花隔云端”“悔教夫婿觅封侯”等句,表达了黛玉对美好事物的眷恋,让人触发了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向往。

而“悔教夫婿觅封侯”一句,则凸显了她对感情的无奈和对别离的忧伤。

黛玉内心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向往的幸福生活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并不真实存在,因而感到无奈和苦涩。

这种真挚的情感令人感动,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黛玉的内心世界。

《葬花吟》中也体现了黛玉对人生悲剧的感慨和对悲剧命运的接受。

诗中写道“岁岁金沙,无言谁会凭栏意”,黛玉在悲观绝望之时,不再期望外界的安慰和理解,只能独自承受悲剧命运的沉沦。

这种对于悲剧的感慨和接受,道出了黛玉心中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于人生的绝望。

在一个封建社会中,作为女性的她,注定要经历种种不幸和磨难,但她却能够勇敢地面对,接受这种悲惨的命运。

这种坚强和顽强的精神,也让我深受感染,对黛玉产生了更多的敬佩和理解。

《葬花吟》中也表现了黛玉对于生活本质的思考和对心灵解脱的追求。

诗中有“俱忘归处”,“复只为他生”,体现了黛玉对于生活的无奈和对于忘我境界的追求。

黛玉对于生活的理解,让人感到深沉而真挚,她明白世间的繁华虽然美丽,却终究是虚幻的,最终只有生死轮回,因而追求心灵解脱成了她的唯一目标。

阅读黛玉《葬花吟》的感悟

阅读黛玉《葬花吟》的感悟

阅读黛玉《葬花吟》的感悟【摘要】《葬花吟》是红楼梦中一首充满悲伤与哀怨的诗歌,通过黛玉的咏叹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虚幻的深刻感悟。

在探究大观园的荣华与寂灭时,我们看到了世间荣华易逝的现实,以及人生充满变数的无常性。

黛玉对世俗荣华的态度则表现出她对虚幻繁华的淡然态度,以及对人生真谛和价值观的追求。

诗中悲剧色彩的体现让我们思考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引发对当下的珍惜和生命的珍爱。

通过对黛玉对生命的理解的感悟,我们不禁感叹生命短暂而珍贵,呼吁珍惜当下,珍爱生命。

在《葬花吟》中,黛玉的悲凉哀怨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真谛的反思,让人们更珍惜眼前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阅读黛玉《葬花吟》、感悟、初步理解、引发思考、大观园、荣华与寂灭、生命的无常、虚幻、悲剧色彩、世俗荣华的态度、人生的真谛、价值观、黛玉对生命的理解、生命短暂、珍贵、珍惜当下、珍爱生命。

1. 引言1.1 对《葬花吟》的初步理解在《葬花吟》这首诗中,黛玉以婉约柔情的笔触,描绘出了大观园花开花落的凄美场景。

诗中通过花卉的凋零,表现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花朵虽然美丽绚烂,却注定要枯萎凋谢,正如人生充满了离别和渐行渐远。

诗中所蕴含的哀怨之情,无疑触动了读者内心的柔软处,使人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诗中还透露出一丝无奈和绝望,仿佛在诉说人生的无常和虚幻,让人不禁反思起生命的真谛与价值观。

《葬花吟》虽然只是一首短小的诗歌,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禅意的思考空间。

通过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我们或许能更好地领悟到黛玉对生命、爱情和人生的独特见解,感受到她对世俗荣华的冷眼和追求内心真实的执着。

1.2 引发思考的主题《葬花吟》是一首充满哀怨和忧伤情感的诗歌,通过描绘花朵凋零的景象,作者黛玉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无常和虚幻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歌唤起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引发了对世俗荣华的反思和对人生真谛的探求。

黛玉通过《葬花吟》这首诗歌,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珍爱生命,不要被世俗荣华和虚幻迷惑,要把握现在,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感悟生命的真正意义。

林黛玉葬花辞诗词鉴赏

林黛玉葬花辞诗词鉴赏

林黛⽟葬花辞诗词鉴赏 《黛⽟葬花》是⽂学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段。

林黛⽟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最⼲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

下⾯是林黛⽟葬花辞诗词鉴赏请参考! 林黛⽟葬花辞诗词鉴赏 林黛⽟葬花辞 林黛⽟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惜春暮,愁绪满怀⽆释处. ⼿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巢初垒成,梁间燕⼦太⽆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去梁空巢也倾。

⼀年三百六⼗⽇,风⼑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时,⼀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痕。

杜鹃⽆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初睡,冷⾬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恼忽去,⾄⼜⽆⾔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花⾃羞。

愿依胁下⽣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丘? 未若锦囊收艳⾻,⼀杯净⼟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依⾝何⽇丧? 依今葬花⼈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死时。

⼀朝春尽红颜⽼,花落⼈亡两不知!【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 《葬花吟》是林黛⽟感叹⾝世遭遇的全部哀⾳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它和《芙蓉⼥⼉诔》⼀样,是作者出⼒摹写的⽂字。

这⾸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诗并⾮⼀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种抑塞不平之⽓。

“柳丝榆荚⾃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情冷暖的愤懑;“⼀年三百六⼗⽇,风⼑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丘?未若锦囊收艳⾻,⼀杯净⼟掩风流。

林黛玉人物分析

林黛玉人物分析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 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 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 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 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 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 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 玉方拜见了外祖母。
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 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 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 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 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 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 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 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 王夫人坐了。
(节选)
《葬花吟》全诗有一个最为 核心的意象“飘”———“飘 落”,“飘泊”、“飘飞”都是它的 变奏。明显的句子有“花谢花飞 花满天”、“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花落人 亡两不如”等等,故而“飘无所 依”,正是林黛玉生存处境与存在 状态的写照。
花谢花飞花满天,魂消香断有谁怜? 这位少女诗人敏锐地感受到春光将逝,桃 花飘落。于是以己观花,“谁”既是问他人能否 感受到落花飘零的悲哀“谁”又指自己,感慨 大千世界只有自己深感飞花逝落的痛彻同 时,“谁” 的空问还包含落花不得世人同情,诗 人不得世人理解的双重悲哀。这一句哀婉之 问,使诗人与花融为一体,为全诗奠定了强烈 的自我抒情的基调,使全诗一开篇就笼罩着悲 戚哀怨的气氛,诗人的情感气质在轻轻一问中 显露出来。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直接以己比花,感叹漂泊不定的命运。明媚 的桃花能够灿烂几时?美好曼妙的青春与花 相似,也容易飘逝而桃花经冬至春还能再发, 人的青春一逝便再难寻回!花易落,人命短, 人的生命甚至还不如能够再发的桃花。
在林黛玉葬花的时候,大观园里正是 一派欢乐景象:满园是绣带飘飘,花枝招 展,众女儿们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 惭”,成群结对地玩耍嬉笑,尽情享受青 春生命的欢乐宝钗在扑蝶,探春在看鹤舞, 人人都沉醉于生的欢乐之中,独有她预感 到了死的悲哀。无论生命怎样绚烂美丽, 都必然归宿于死亡。聪慧灵秀的黛玉敏 感到了生的悲哀,时常与无常见面,咀嚼 生命本体的悲凉与无奈。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葬花吟赏析精选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葬花吟赏析精选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葬花吟赏析精选葬花吟赏析《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葬花吟赏析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丧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

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葬花吟》之赏析

《葬花吟》之赏析

葬花感怀,如临其境——《葬花吟》之赏析《葬花吟》写在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春残花落,身世飘零,敏感易伤如黛玉者,又岂能不痛发悲歌一泄心中之感?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调——感春伤春,自怜自悲,凄苦凄凉,痛诉痛告。

这一回的回目叫“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实则道明全诗的主要内容:以葬花始,以感怀终。

《葬花吟》作为林黛玉的代表作,其选材是典型的潇湘子的题材,其语言是典型的颦儿式的语言,其情感也是典型的黛玉式的情感,跟她的身世命运、个性特征和思想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整首诗洋溢着黛玉的诗情、才情、品情,集中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独立不阿的人格、美丽圣洁的灵魂,也为黛玉笼上了一层迷人的艺术光辉。

全诗从伤春到感怀,从感怀到控诉,从控诉到自伤,从自伤到向往,从向往到失落,从失落到绝望,黛玉的情感随着诗句而流淌、转折,而全诗有并非一味自伤自怜。

起首四句表面上是描绘了凄美的落花图,实则点明黛玉的身世之苦:父母早亡,无根之人寄寓他门,在“如履薄冰”的险境中艰难生存。

“落絮”即是飘落的柳絮,林黛玉以柳絮之白、飘泊天涯比其因悲愁而青春老死,亦道明其心境的苍凉。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饱含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这两句用对比手法写出榆荚之当令鲜艳与桃李的飘飞零落,联想到黛玉作此诗时众姐妹正在园内玩耍,回目更是写明:“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曹雪芹特意将宝钗戏蝶与黛玉葬花放在一起,以戏蝶之趣衬葬花之悲,林黛玉在大观园众姐妹欢乐中的孤寂心灵就尤为突出,热闹中的寂寞更彻骨。

桃花飘飞,血泪流尽,黛玉之艳赛过桃花,命运之薄更胜落絮,一红一白,两相对比,诗作由此,春之暮使其心愈悲,其情愈烈。

“风刀霜剑”既是严酷自然环境的描写,更以此喻示了贾府及其代表的整个封建制度的险恶环境,既有黛玉的控诉,也有她身陷其中无法自保的无奈。

黛玉虽有贾母疼惜,毕竟是“外姓人”,还是投奔贾府的孤女,又如何能抵御无孔不入的倾轧?温言软语的背后是寒气逼人,唯一的情感寄托——宝玉又难窥其心,置身于如此艰难的生存空间,黛玉仍然在努力探寻生命的真谛,“风霜”这自然伟力使得花朵之艳难于持久,而人生有何其短促,知音何其难觅,这沉重的思考更加剧了大观园内处处“严相逼”的环境。

红楼诗词《葬花吟(黛玉)》原文及鉴赏

红楼诗词《葬花吟(黛玉)》原文及鉴赏

红楼诗词《葬花吟(黛玉)》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红楼诗词《葬花吟(黛玉)》原文及鉴赏【导语】:《葬花吟(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柔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2)。

黛玉葬花赏析

黛玉葬花赏析

黛玉葬花赏析之邯郸勺丸创作《红楼梦》目前流传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曹雪芹的原作,后40回是高鹗的续作。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为主线,写出了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制度必定灭亡的历史趋势。

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本回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宝钗戏蝶,第二部分写黛玉葬花。

钗、黛是《红楼梦》中相对的两个形象,代表着两种分歧的性格,俞平伯评其为“双峰对峙”。

宝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深崇“女子无才即是德”,克已复礼。

小说中宝钗在前往潇湘馆途中,见宝玉进去后,那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显示了她处理问题谨慎,考虑问题精细周密的性格。

尤其是在戏蝶时,无意听到了小丫头的“私情话”,巧使“金蝉脱壳”,对颦儿有意无意的嫁祸,更是自然而深刻地显示了她精明、城府的一面。

但宝钗究竟是花季少女,见了“迎风翩跹”的“一双玉色蝴蝶”,十分有趣,忍不住想“扑了来玩耍”,少女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在一定条件下情不自禁地表示出来。

这段扑蝶的描写使宝钗的性格显得更为丰满,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性格色调十分丰富的宝钗形象。

紧接其后,作者安插了黛玉葬花一幕,这种安插对表示人物的性格来说,确实起到了相互衬托的作用。

相对于宝钗的有涵养、随俗的性格特点,黛玉是天然的,是性灵的,是一已的。

所谓“黛玉情情”,林黛玉自己就是诗,就是情。

《葬花吟》是表示黛玉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她热烈而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恋爱,但在那个社会,恋爱就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秩序的叛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就是她对长期迫害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她多么希望能挣脱封建枷锁的禁锢,希望能解脱自己不幸的命运,“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可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对未来,她充满迷惘与彷徨,但她没有屈服,“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葬花吟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

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

”(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

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

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对上一面8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

(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定无人问津,事实也是如此,在黛玉死时整个贾府都在张罗宝玉的婚事,无人关心她的丧事,死时十分凄惨。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批注:“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句可能指的是在黛玉死时,宝玉新婚,对于黛玉的死一无所知,更添一份凄凉。

《葬花吟》赏析黛玉去怡红院探望宝玉,恰好碰上晴雯生气而被拒之门外,又看到宝玉边说边笑送宝钗出门,产生误会,心生寄人篱下之悲,又逢春末落花时节,触景伤情,感花伤己,写下《葬花吟》。

有人认为《葬花吟》单从诗学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最好的诗,因为它太过单一,说了那么多的话还是原地踏步,世上有许多诗都是写的这个主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同样是叹息人生,光阴无情,李白写的是如此淋漓尽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写的又是那么体贴而又温柔。

而黛玉只是表达:人生太短促,红颜太短促,青春太短促,人生太孤单,红颜太孤单,青春太孤单,美貌太孤单。

世界上一切美丽和珍贵的东西都是不长久的,都是飞速消逝的。

这符合黛玉的身份与性格,让所有人看完这首诗都会有一种惋惜之情(我感觉第一遍读时可能只把它当做一首抒发心中郁闷之情的一首诗,而当你读完整本书时加上深入的思考,肯定有新的发现),你或是惋惜这首诗,或是为黛玉的一生而惋惜,或是既是为诗又是为人。

因此《葬花吟》成为了黛玉的代表作,成为黛玉的一个符号,说起黛玉不可避免让人想到《葬花吟》。

而我认为若是单单从诗歌方面赏析《葬花吟》是否又过于片面,《红楼梦》毕竟是一篇长篇章回体小说,评价其任何一句话或是一首诗都应该联系整体或是整篇文章。

黛玉以花喻人,以花拟人,以花自比,仿佛自己就是那即将凋零的春花,实际上这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绽放,又在狂风骤雨之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上悄悄消失。

黛玉不满足于将落花扫入水流的说法,认为那样花并不能够得到真正的洁净,因为那样落花会随着流水漂向污浊之地,反而更脏,正如诗中所写“强于污淖陷渠沟”,黛玉一生都强调“洁”正如诗中所写“质本洁来还洁去”。

其实落花随流水是很好的归宿,“花落水流红”。

可黛玉认为与水一起,花会遭到玷污,黛玉她可知道,土下有水,有昆虫和鼠类的活动,难道土葬就一定能够洁净,葬花的行为似乎有一点过分。

可是如果联系上下文,看看这里是不是谶语。

也可以这么想,古时的人们都是土葬,这里是否可以看作是日后黛玉将会死亡的一种谶语。

其实《葬花吟》我认为不仅仅是黛玉一人的诗谶,而是整个大观园的诗谶,是整个贾府的诗谶,是整个时代的诗谶。

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大观园的女孩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

钗黛人物形象对比而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也是有人喜欢,有人讨厌的,这在我看来也是正常不过的,因为任何一部好的作品,不同的人去读它肯定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甚至有企业打出宁要薛宝钗不要林黛玉的口号,也有人说恋爱要找林黛玉,而如果结婚就要找薛宝钗了。

虽然林黛玉在为人处事上不如薛宝钗那样周到,但不要忘记在红楼之中,林黛玉只是一个还没有我们大的一个孩子,我们为什么要去要求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就去学会如何圆猾地处理身边的事情,这不是在剥夺一个孩子的天性吗?虽说宝钗比黛玉会做人,可毕竟宝钗比黛玉大两岁,可能有人会说这两岁有什么,照你那么说,宝钗那也是一个孩子,这点我也是承认的。

天底下懂事早的孩子也有,但那毕竟是少数。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孩子还是具有一些孩子的天性比较好,而如果对于大人们来讲可能是希望孩子能够成熟一点。

也许是不同的人读,不同时期的同一个人读,同一个人物形象会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我认为在为人处事上的成熟也要把握好一个度。

这个应该是很难掌握的,正如宝钗那样,虽说是一个十分成熟的人,但是我认为她太正经。

其实我并没有说她不浪漫,毫无性情,那离远了。

我是说她太拘谨,太正统,太规矩,以致失了风趣,礼法掩盖了性情。

这就未免乏味减色。

再说的透些,就是欠缺了一个“真”字。

这里稍微提一下我认为红楼中的人物中最真实的一个应该是史湘云,有时人们太过在意钗,黛之争往往而忽略了史湘云这个人物。

有人经常把宝钗与袭人放在一起,把晴雯与黛玉放在一起,她们的身上有些许相似的地方。

但是过于强调他们是一体的我认为就过于牵强。

因为每个人物,都她的必要性,每个人物都有她独有的特点。

刚才说到宝钗太正统,其实我认为这点与袭人十分相似,做人过于圆猾,心机太重。

我认为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还是和黛玉一样单纯比较好,不要心机重,保留一丝童真。

下面我就来具体谈一谈黛玉这个人物形象。

黛玉的正面形象有人用了自己自创的一个词“天情”来形容林黛玉,他大概是这样解释的(自己理解)天是有一种至高无上,至大无边,至强无比的意思,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天性。

林黛玉一生仿佛就只是在情爱之中,若黛玉无情,那么整篇红楼也无法写成,所以说黛玉是情的象征。

可以这样说,在情尽之时(宝玉与宝钗结婚时)黛玉也死去。

文章一开始就交代黛玉的前世是一株绛珠仙草为了报神瑛侍者浇灌之恩,下凡还恩,用自己的眼泪报答恩情,可以说黛玉一出生就与情字分不开。

可为何天意弄人,黛玉多么希望能与宝玉自由恋爱,可生活在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严重的社会,这又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遭到了多人反对之后,宝黛最终分开,落下一人死亡,一人出家的悲惨的结局。

其实有人说黛玉是在反抗封建社会,我认为这稍微有一点过了。

我认为如果说黛玉是对封建社会的不满,这一点我还是认同的。

真正反抗封建社会的在我看来林黛玉还是没有做到,要不她也不会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既没有像晴雯那样怒摔盒子,表达不满;亦没有像探春那样,一记耳光打在王善保家的脸上,(这里就探春这一记耳光稍微谈一下,为什么是探春打。

这一点我认为作者设计的十分巧妙,迎春过于软弱,而惜春过于年少,只有探春可以去扇,而这一扇让读者不至于过于压抑,感觉大快人心)她只是呆呆的在那儿站着,这是她的妥协吗,是无奈吗?为何平时那善于用言辞攻击别人的黛玉不见了呢?我认为宝玉才是那个真正对于封建具有反抗精神的人,而对于黛玉她来说,只是希望自己能够不同流合污,在《葬花吟》中就有最好的诠释“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黛玉负面形象分析既然是人物赏析,我认为就需要抛开个人感情,不能总是在说黛玉的好话,她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有缺点,下面就谈谈她的缺点吧。

我就从言谈语这一方面来谈谈吧。

一.书中第七回,周瑞家的打发走了刘姥姥,受薛姨妈之命分送十二支宫花,因府中院落布局的路线关系,最后来到黛玉处,说明原委将宫花呈上——毫无别意。

可是黛玉接了花,开口的话就是:“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我们想一想林如海关照黛玉了什么,要她“不可多讲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她对周瑞家的讲这些话是一个客居的亲戚说出的吗?二.第八回,宝玉去看宝钗,刚到不久黛玉也来了,一见宝玉在此,头一句话就是:“哎呦,我来的不巧了。

”经过薛姨妈的反诘,她巧辩说是大家不一起来,差换开,每日有人来,岂不热闹?真可谓巧舌如簧,而内心的醋嫉,是人都能窥见。

三.还有就是宝玉挨打那一情节,宝钗因生哥哥的气,哭了一宿,次日亲到怡红院送药,恰值黛玉看见,见她眼哭肿了,便以为是因疼怜宝玉而哭的,开口就来说道:“姐姐就是哭出一缸水,也医不好棒疮!”我认为黛玉最过分的就是在刘姥姥走后的一句母蝗虫,再怎么说刘姥姥也是长辈,怎么能如此说自己的长辈呢?这分明就是林黛玉看不起人的一种表现。

黛玉,你有太多怨恨,不知向谁倾吐;你有太多不悦,不知与谁分担;你有太多委屈,不知和谁诉说。

黛玉最后留下的谜当你逝去之时,留下永久的谜“宝玉,宝玉,你好。

”(这是听了最后一节课所添加的内容,原本在这儿只是一笔带过) 这是永久的谜,因为作者在此什么线索都没有给后人留下,甚至是连一标点符号都没有留下,所以以下分析只是个人的一些推论,可能与事实跟本不符,这只是一些个人的猜测。

(1)若是最后标点为句号,那么可以做出以下推断:可以是宝玉你好好过,做出此推论是因为林黛玉对于贾宝玉的爱之深,不希望宝玉在自己死后一蹶不振,而是可以更好的活下去,而这一点与下文的发展正好相反,可以更添一分凄凉,而若是这样本人又觉得这与黛玉的人物形象不符,以黛玉的性格我想她是不会说出这句话的,而又有谁知她会说些什么,人们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又有谁知道在黛玉临死之前不会祝福宝玉与宝钗呢?可以是宝玉你好狠心,其实这么说我觉得是符合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因为她对宝玉的爱情已经到了一种十分自私的地步,她不愿把宝玉的爱分给别人一点,只愿自己一人独自享受,此时我又想帮宝玉说两句话,因为宝玉在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和他结婚的是宝钗,他一直以为是黛玉,其实宝玉也是受害者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