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措施

合集下载

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2023(8)总第1489期技术探讨与推广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刘庆蚌埠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基础建设以及建筑结构设计行业的发展迅猛,尤其在隔震和减震方面更应予以重视,因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建筑工作中,合理且科学的抗震措施能够不断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只有满足实际建设需求的建筑结构设计,才能进一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从隔震减震方面入手,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有关建议。

关键词:房屋建筑;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引言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因素千差万别,建筑物的总体设计由多个结构组成。

如果出现某个结构的安全问题,将对建筑整体的安全性和品质构成威胁。

为确保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安全无虞,并保障建筑物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有必要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标准,高度重视建筑结构安全,以确保施工团队能顺利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建筑本身的功能,就要保证其质量,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面前,更要充分发挥其防御功能。

在建筑物中,抗震的重点是保证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资料调查表明,地震伤亡主要与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有密切关联,所以建筑物结构的抗震设计非常关键。

同时,我国目前的地震具备一定的随机性,无法确定地震的烈度和时间,因此需要保证地震发生时建筑物保持弹性状态。

当受到强烈震动时,即使建筑物会震动但不会倒塌,减少用户损失。

对于设计师来说,在设计建筑物时,应当充分考虑抗震性能,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以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二、抗震设计基本原则一是简化性。

简化建筑物的结构对进一步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很大帮助。

因此,在将抗震设计列为建筑结构设计时,应尽量简化建筑结构,避免过于复杂的设计。

从设计技术和性能改进的角度,应当预留足够的活动空间来进一步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

二是抵抗性。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保证抗震性能的关键。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_4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_4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发布时间:2023-04-11T06:04:11.692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3年5期作者:张敏[导读] 这些年来由于中国各地频频出现地震情况,对地区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健康和经济社会蓬勃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并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建筑物破坏和人员伤亡,所以在当前的工程结构设计中优化防震减振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长厦安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这些年来由于中国各地频频出现地震情况,对地区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健康和经济社会蓬勃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并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建筑物破坏和人员伤亡,所以在当前的工程结构设计中优化防震减振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不断蓬勃发展,当前的隔断水平、尖端建筑材料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已日益完善,为满足当前社会主义民族经济的蓬勃发展、保障重大建设工程住房安全性,建筑物结构设计的减震技术和防震措施需要进一步发展,已迫在眉睫。

通过进一步改善建筑的防震特性,降低建筑结构在抗震中所遭遇到的损伤程度,而且还可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1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模式的应用意义我国发生的重大地震灾害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18年的汶川大地震,那些惨烈的场景至今依旧在内心中挥之不去,地震灾害不仅给建筑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同时无情的地震灾害更是夺走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1]。

在汶川地震发生时,桑枣中学全校2300多名师生,在1分36秒的时间内上演了极限逃生,全部安全转移,无一人伤亡,他们的校长“叶志平”在上任初期,就十分关注学校建筑的安全问题,他在任时期对学校的大部分建筑全部重新进行了加固。

汶川大地震来临时,学校无一人伤亡。

面对无情的自然灾害人类是渺小的,但是我们要相信科技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是强大的。

近年来建筑设计中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设计越来越受到跟多人的关注。

建筑结构隔震设计的若干问题及相应措施

建筑结构隔震设计的若干问题及相应措施

建筑结构隔震设计的若干问题及相应措施摘要:地震对建筑结构有着较大的破坏作用,为了提高建筑的安全以及质量,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建筑结构隔震设计的质量,这样才能保证业主居住的舒适性以及安全性。

加强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可以减少地震的危害,本文对建筑机构隔震设计的背景进行了介绍,还对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提高建筑设计以及施工的质量,从而促进建筑行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设计问题措施地震是对建筑质量危害较大的自然因素之一,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会破坏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而且会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如果建筑设计人员没有做好隔震设计,可能会在地震灾害中引起较大的安全事故。

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事件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还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相关人员一定要努力提高建筑结构隔震设计,这样才能提高建筑使用的安全性。

一、建筑结构隔震设计的背景近来年,受到地震灾害的影响,我国出现了较多的建筑安全事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这些受伤的人员只有少部分是由于地震直接造成的,大部分受伤人员都是由于建筑结构隔震设计没有达到相关质量标准而造成的。

为了减少地震的危害,建筑设计人员一定要提高隔震设计质量,还要做好地震预测工作,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这样才能保证建筑房屋以及业主的安全。

隔震设计有着较多的标准,施工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标准,如果选择的标准不合适,也会造成资源浪费问题,不利于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在选择隔震设计标准时,需要做好地震预测工作,要了解当地的地震性质,这样可以保证地震设计的有效性。

地质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在分析的过程中比较复杂,所以,设计人员一定要结合以往经验综合考虑影响因素,这样才能保证预测的准确性。

为了提高建筑的抗震效果,必须提高建筑结构的强度以及稳定性,还要选择性能较强的建筑材料,这样才能保证施工效果与设计要求一致。

在设计时,不能简单的依靠材料的强度,还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这才能应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最佳的方式。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建筑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隔震和减震方面,必须要提高这方面的重视程度。

在建筑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抗震措施能够让结构设计的质量不断地提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其最大作用。

只有保证建筑结构设计满足实际的建设需求,才能够让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措施;减震措施引言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应用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在隔震减震技术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应用,针对不同的建筑结构研发了多种不同的隔震减震技术,极大地提升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1、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模式的现实应用意义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合理的应用减震方案能够让建筑结构的阻尼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有效的减少建筑物在风力的作用下有可能产生的位移,采取这种方式主要降低的是在地震过程中来自于水平和竖向地震带来的影响。

隔震体系的应用,主要原理就是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从而让建筑结构的水平地震力得到有效的下降。

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科学调查,在房屋建设的过程中隔震措施合理应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水平地震出现的加速度反应,并且还能够降低结构性地震出现时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得到了保障和维护。

因此可以看出在建筑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将减震和隔震措施合理地应用到建筑结构当中能够让其变得更加坚固。

2、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存在的问题2.1隔震减震支座会受到抗震墙的影响为了能够让建筑结构变得更加稳固,这就需要在对减震和隔震的设计上做到尽量分散,若设置在建筑周围,地震时建筑的倾覆力大大增加,同时也会对建筑物的支座拉力产生严重的影响。

根据设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在受力较大的一面应当设置抗震减震支座,支座间的距离也不能够过大,一般在2m左右就能够满足实际的设计需求。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探讨摘要:地震是地壳移动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强大的地震波对建筑物而言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灾难,建筑物的隔震减震措施越来越重要。

本文阐述了建筑减震隔震措施的基本原理,并对目前建筑结构减震技术措施及隔震技术措施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科技的发展,建筑结构的减震隔震措施正逐步完善,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及耐久性。

关键词:结构设计、建筑隔震、建筑减震1引言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频发的沿海国家,受到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由此,抗震问题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关注,采用合适的抗震设防措施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种的重要内容。

现阶段,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中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明确的规定,即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为实现“三个水准”的设防目标,国内学者及有关主管部门在建筑结构抗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归纳总结了较多的抗震设计原则,例如:适当把控建筑结构刚度、允许地震时建筑物处于非弹性状态、允许建筑物地震时出现裂缝等,即达到增加结构延性、实现裂而不倒的目标。

根据我国几十年来的结构抗震实践证明,传统的设计原则基本可行,当遇小震、中震时尚可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当遇到超出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结构的安全就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因此,部分处于地震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抗震设防烈度在本地区基本烈度的基础上适当的提高。

当传统的抗震设计原则无法满足现代的抗震要求时,隔震减震技术应运而生。

2建筑减震隔震基本原理隔震是指在建筑物基础、下部及上部结构之间设置具有整体复位能力的隔震层,从而达到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减小水平地震作用的功能。

隔震技术多用于高层建筑中,可降低40%~80%的地震作用,特别是在高烈度地区效果最为明显,但是隔震技术属于半主动抗震技术,施工时预制在建筑物结构中,构造要求较高且做法复杂,不易更换,后期需要进行适当的维护。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的应用对于防范地震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应用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不断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积极的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手段,才能够有效改善建筑结构中有可能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能够让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一定的保障。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措施;减震措施1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1.1隔震措施在抵抗地震时建筑中的措施往往是隔震措施多于减震措施,典型的隔震措施有三种,分别是基础隔震、层间隔震、特殊材料隔震。

在特殊材料应用的过程当中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黏土、砂子和沥青。

1)根据反复的实验和对比表明,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采取基础隔震的方式具备更加明显的效果,基础隔震措施往往会用在形态较为规则的建筑物中。

在基础隔震设计的过程当中常见的隔震装置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铅心橡胶隔震支座和叠层橡胶隔震支座。

2)层间隔震措施的应用主要就是将抗震环节和隔震环节这两个方面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层间隔震的出现且其根本的原理主要就是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安装一些耗能的减震装置,这种装置在应用的过程当中主要就是采用质量和隔震支座共同构成。

3)特殊材料的隔震应用可以有效地将地震波削弱,从而让地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当中许多的建筑材料使用的都是砂子和黏土这两种,这两种材料的应用能够在基础方面加固,从而有效地降低地震所带来的作用力。

从现阶段来看,建筑能够使用的隔震材料在大面积增加,例如弹性隔震砖,并且全新的隔震技术也应运而生,在建筑结构设计进行的过程当中将特殊的技术和特殊的材料进行结合使用在基础层就能够大大降低地震所带来的影响。

基础隔膜的出现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地震向产生的作用力被削减,从而让上面部分的结构受到较小的地震影响。

这种技术常常多见于层数较多的建筑物当中,但是从实际来看采用基础隔膜的隔震效果并不是非常良好。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发布时间:2022-09-25T03:35:10.006Z 来源:《建筑创作》2022年第4期(2月)作者:朱亚鹏[导读] 建筑的使用效率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休戚相关,所以建筑的稳定性和防震减震能力被民众重视。

朱亚鹏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 410006摘要:建筑的使用效率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休戚相关,所以建筑的稳定性和防震减震能力被民众重视。

隔震减震措施的科学运用,可以改善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将建筑的使用寿命延长,为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证。

因此,加大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研究力度,很有现实意义。

本文从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措施概述展开分析,探究了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存在的问题,提出设计要点以及相应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前言: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是评价房屋建筑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对房屋建筑的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加入抗震理念非常有必要。

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房屋建筑的规模在不断的增加,对结构有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结合房屋建筑的结构合理选择隔震减震措施,减少地震对房屋建筑造成的影响。

一、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措施概述(一)隔震减震水平概述建筑的隔震减震技术水平是指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物的环境条件和工作目标进行一定的统计参数衡量。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隔震减震水平是中国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规范标准。

可是因为对各个层次的设防水准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导致了建筑的设计成本以及风险增大。

(二)隔震减震目标概述隔震减震目标,是指一个房屋在抵御自然灾害时能到达的特性水准,或者说是级别。

一个建筑的性能指标是要依据现场的地震频率、群众住宅的总体数量状况、周围土地的构造特性、以及建筑及其所属区域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等诸多要素来加以确定的。

而建筑抗震能力指标则是反映建筑隔震减震能力,建筑稳定性程度的评估水准。

(三)隔震减震设计意义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环节首先应该着重考虑结构隔振减震性能的优化,以便于改善结构耐震特性,这直接关乎着施工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所以若要从根本上提升施工结构设计的科学性,从而保证施工结构的使用性能,就必须从施工结构设计环节开始层层严格把关,高度重视房建筑结构隔震减振的设计,并尽可能地从结构整体角度出发进行综合分析,为施工进度的合理开展、施工质量超过期望等目标营造良好的外在条件,相应的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免受地震等恶性灾害的影响。

浅析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措施

浅析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措施

浅析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措施摘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建筑整体的结构设计越来越重视抗震,其中抗震又分为隔震和减震。

有效的抗震结构设计,可以保障建筑在遇到地震的过程当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进而也就可以保障人们的安全。

目前在隔震和减震结构设计当中,有较多的方法和技术可以选择。

实际根据不同的建筑施工需求来合理选择和使用相应的结构设计方案。

这样可以有效保障建筑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技术应用引言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多数是由于地面的振动频率与建筑物主要结构构件的自然频率相偶合所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会考虑到抗震设计,来保证建筑结构安全。

建筑整体安全、抗震性能是设计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就目前来说隔震减震是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危害的最有效的手段。

隔震减震技术正在被广泛用以提升抗震能力,减少强震作用造成的地震反应,增加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

1.建筑结构的隔震技术以及减震技术1.1建筑结构的减震技术通常情况下,建筑减震可以通过巧妙利用地震能量和建筑阻尼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

如果增加建筑阻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耗地震能量,基本上减震措施的基本出发点是使建筑阻尼增加,从而达到消耗地震能量的目的,减轻甚至避免地震对于建筑主体结构的破坏。

针对一些相关的布置问题,比如设置消能部件的个数、设置消能部件的位置等,都应该进行仔细的分析以及计算。

一般情况下,消能构件都是设置在结构的2个主轴方向上,这样可以使两个方向的刚度以及阻尼增加。

也可以将消能结构放置在变形较大的结构位置上,这样可以均衡整个建筑结构的阻尼分布,更容易分散地震能量,使整个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大大提高,确保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

1.2建筑结构的隔震技术隔震措施往往会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因此建筑的隔震设计应该抢在建筑工程正式开工前,最晚也不能拖到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再针对一些关键的部位设计隔震措施。

隔震措施设计时应该选择恰当的部位,一般都是选择建筑的关键部位以及基础部位。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各种自然灾害对于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产生较大威胁,在各种自然灾害中,由于地壳运动引发的地震破坏性极大,一旦某一地区发现地震,将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同时也会让该地区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我国幅员辽阔,个别地区地震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在建设建筑物过程中采取隔震减震措施至关重要,在建筑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就应当高度重视,采用最新型技术,将地震可能产生的危害降至最低。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1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策略的意义及原则1.1意义我国城市地震发生较为频繁,地震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我国许多建筑结构设计缺乏良好的抗震性能,建筑抗震技术落后,对人们的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因此,必须采用合理的隔震减震策略,尽可能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使建筑结构设计能够得到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减震策略,合理设置隔震层或使用减震装置,可以将地震时所受到的水平位移、加速度和剪力等传递给非结构部件,从而保护建筑主体结构免遭破坏,削弱地震带来的危害效果,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2原则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策略包括以下3项原则:①整体性原则。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策略必须从整体角度出发,以建筑整体为设计对象,确保建筑整体的各个部位都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全面提升建筑物安全性。

②简化性原则。

为增强建筑的抗震性能,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求在保证居住性能基础上,对建筑结构进行简化,尽可能避免出现过于复杂的结构,使建筑的抗震性能受到影响。

③抵抗性原则,建筑的抵抗性是提升建筑抗震性能的关键,要想使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抵抗性效果,就必须采用合理的建筑工艺提高施工质量,使建筑结构刚度满足施工力学标准要求,施工完成后,根据相关流程对建筑结构稳定性开展检验,使建筑结受力平衡,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2.1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2.1.1悬挂隔震悬挂隔震顾名思义,是将建筑结构整体悬吊起来,阻止建筑物和地面碰触,从而使得地震波无法传递至建筑结构内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在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结构体系的优化布置极为关键,如果建筑结构体系存在偏差问题,必然会严重影响到整个项目建设效果,甚至会出现安全事故。

为了确保建筑结构体系的构建效果,从前期设计环节入手予以把关极为必要,这也就需要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以便更好实现对于后续施工建设的优化指导,并且更好保障建筑物长期应用的安全性。

因为当前建筑结构更为复杂,相应建筑结构设计工作难度更大,进而容易在设计中出现一些偏差问题,需要采取相匹配的对策予以优化控制。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浅析引言人民生活水平越高,对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越高,建筑工程质量越高。

在建筑项目中,建筑结构设计直接取决于整个建筑的体量元素。

在住房规划阶段,建筑师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规划,这对提高建筑效率和确保建筑安全至关重要。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建筑师需要优化各个领域住房项目的设计和实施,通过持续的程序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单体住宅高度重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建筑功能规划设计不断完善建筑设计结构,促进我国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抗震技术的原理地震的强大破坏力来自地面的巨大能量,这些能量承载着波浪和长轴,并散布在地形周围,从而使地面受到能量波的袭击,进而引发强烈的震动,破坏了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在地震中,由于建筑体的振幅与其电阻之间的联系,当阻力低时,建筑物补偿地震能量的能力可能会下降,振幅也会增大,从而可能对建筑造成严重损害。

在这方面,防震反对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建筑物的自立能力,确保震灾后有效降低振幅,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

二、房屋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地震中,地面受到严重震动。

当建筑结构的冲击强度低于地震波强度时,建筑物部分或全部倒塌,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甚至可能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因此,建筑师应该很清楚地震的影响,抗震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减震器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1]。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结构设计是房屋建筑的主要工作之一,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在当前的工程结构设计中优化防震减振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不断蓬勃发展,当前的隔断水平、尖端建筑材料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已日益完善,为满足当前社会主义民族经济的蓬勃发展、保障重大建设工程住房安全性,建筑物结构设计的减震技术和防震措施需要进一步发展,已迫在眉睫。

通过进一步改善建筑的防震特性,降低建筑结构在抗震中所遭遇到的损伤程度,不仅保障了住宅人士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引言改善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有效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以增强使用的安全性,保护好人民生命,同时确保不会因为房屋问题带来经济损失。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极为重要,需提高设计能力,坚持整体性、简化、抵抗性原则,同时从整体上出发进行设计和协调,优化结构抗震性能,以增强房屋建筑安全性。

1建筑结构隔震减震设计的意义建筑结构设计环节要着重考虑对隔震减震特性的设计优化,以便改善结构并进行修改性能,它直接关乎着施工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所以若要从根本上提升施工架构设计的科学性,并保证施工构件的良好使用效果,就必须从架构设计环节开始层层严格把关,高度重视隔震减振性的设计和优化,并尽可能地从工程整体视角出发进行综合分析,为工程进度的合理推进、施工质量达到设计期望等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并且延长了施工的期限,以避免地震等恶性自然灾害的直接影响。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2.1做好建筑物的体型设计建筑物的体型设计包括平面形状和立体形状设计,结合地震之后建筑物受到破坏的情况,如果建筑物的平面形状不规则,比如有明显的凹陷或者凸起,就容易在地震之后出现损坏。

如果建筑物的平面形状比较单一,以及一些比较规则的建筑物,在地震之后受到破坏的可能性就非常小,如果地震等级比较低,甚至不会受到任何破坏。

所以,在进行建筑物的体型设计时,应该优先考虑形状更加简洁的体型,例如采用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形状进行设计,避免由于建筑有不规则的凸出部分或者凹陷部分降低建筑的抗震能力。

探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探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探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物在面临地震等自然灾害时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问题。

地震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自然灾害之一,它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而且也限制了城市和经济的发展。

抗震设计是通过“三水准”设计要求和“两阶段”设计方法对结构进行设计的,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让结构本身抵抗地震能量,通过结构构件自身破坏来消耗地震能量,即“以刚克刚”。

而隔震减震则是通过在建筑附加其他子结构或采用一定的耗能装置,让附加子结构破坏或者施加的阻尼来吸收或消耗地震传递给主体结构的能量,从而减轻结构的振动,保护原有结构的安全,即“以柔克刚”。

因此建筑隔震减震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防震措施,能够降低建筑物受震害的程度,保障建筑物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研究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是非常必要的[1]。

1 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日本发生了一系列的大地震,导致了大量建筑物的损毁和倒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这促使科学家们开始探索一种能够降低地震破坏的方法,即隔震减震技术。

最早的隔震减震方法是将传统的建筑结构与橡胶支座相结合,起到了一定的防震效果。

此后,随着科技的发展,隔震减震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目前,隔震减震技术已经成为建筑抗震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国内外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多种隔震减震技术,包括橡胶隔震、摆式隔震、液体隔震、弹性隔震、耗能支撑、屈服约束支撑、耗能墙、阻尼器剪力墙、阻尼器等。

各种隔震减震技术各有特点,可以在不同场合下灵活应用。

目前,隔震减震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型桥梁、核电站等重要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防震效果。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隔震减震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2]。

2 隔震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隔震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控制地震产生的惯性力和峰值加速度,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产生较小的变形和破坏,从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研究

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研究

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研究摘要: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中结构设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为了较好实现结构设计方案的优化,从隔震减震设计入手极为必要,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该在明确项目抗震方面的具体要求后,采取相匹配的隔震以及减震措施,保障后续建筑工程项目结构体系可以具备理想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效果。

当然,具体到不同建筑工程项目中,相应隔震以及减震措施的选用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如此也就必然需要引起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重视,避免因为措施选择不当或者是应用不合理,导致最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效果受损,因此相关研究极为必要。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1建筑结构隔震设计措施1.1 基础隔震1.1.1基础设计隔震房屋地基的地震验算及地基处理,仍然要按照当地的地震设防烈度进行设计,其A、B类建筑物的抗液化措施,在完全排除所有的液化沉陷之前,都需按照特定的液化级别来进行设计。

同时,将非隔震模式按照当地设防烈度(不降低设防烈度)进行小地震计算,再到地基模组进行地基初步建模与设计。

1.1.2下部结构设计①隔震层支墩、支柱和连接部件,根据隔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竖向力、水平力、力矩进行计算。

②隔震层之下的建筑物与隔震层之上的建筑物、其直接支撑隔震层之上的结构,在隔震后,应满足嵌固比和抗震后的抗震能力要求,并对罕遇地震的抗剪承载力进行了校核。

1.1.3支墩设计设计人员可通过软件得出支座高度参数,构建独立的柱层,并对其进行节点荷载计算,从而得出该支墩的实际加固效果。

1.2 层间隔震层间隔震属于非常简便、易于实施的隔震方法。

但是层间隔震效果比其他的隔震措施要差,其减震能力只有1/10~3/10。

层间隔震的工作原理为,在建筑物每一个楼层内都配备好减震装置,以达到减震的目的。

因此,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可以减少地震能量,实现抗震效果。

1.3悬挂隔震悬挂隔震也被称为悬置隔震,是指在建筑整体结构设计中,将其结构悬置起来,该悬架结构可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负面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地震发生后所产生的力无法及时传输到悬挂状态的结构内,这样就可以减少由地震产生的伤害。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建筑物的内部减振性能对能耗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减振减振技术,通过采用室内减振减振和吸收振动,改善建筑物的整体稳定,减少对减震的冲击。

我国的隔震施工技术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相比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在高层结构的技术上,可以采取分层隔震的方法来改善结构的地震特性。

采用适当的减振隔振技术,既可以节省工程造价,又可以改善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浅析引言要提高施工体系的科学水平,确保施工构件的正常运行,就需要从结构的设计上进行层层严格的把关,注重隔震减振的设计和优化,并尽量从工程的全局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为合理推进施工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施工质量等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延长施工周期,防止发生诸如地震等恶劣的自然灾害。

1.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概括1.1.减震技术建筑物构件消能减震即是在建筑物的特定部位设计耗能装置,并通过耗能设备产生的碰撞、扭转、弹塑性滞回变形,来充分消耗并吸收在地震过程中对建筑物构件所形成的力量,减少主体构件的抗震反应,从而有效避免构件发生损伤甚至坍塌的问题,最后达到减震的目的。

1.2.隔震技术与减震建筑构造设计比较起来,建筑架构设计中的基础隔震设计方法比较多样化,选用特殊材质的地基隔震、断层间隔地震等是较为普遍的设计办法。

但选用特殊材质的地基隔震时通常会使用豁土、砂浆或沥青等建筑材料。

地基隔震也是一个效果比较好的隔震手法,体形规则的建筑也可采用这一设计方法。

而地基隔震构造则惜助于在建筑的基座及其上构造之间设计隔震层,将整座建筑分割为上部构造、中部结构和底部构造等三种组成部分。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2.1.合理选择建筑场地就建筑工程而言,在抗震工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国家都制定有相应策略,对工程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工程规划和初步设计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段,都必须进行抗震评估,并根据评价结构进行了抗震工作,以保证工程建筑的抗震结构质量。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李建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李建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李建发布时间:2023-07-16T07:01:02.48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3年9期作者:李建[导读] 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为了优化城市布局,解决城市人口居住问题,很多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拔地而起,但是在高层建筑中,建筑结构的合理性是十分重要的,建筑的抗震能力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这就需要设计师,能够利用一切技术手段,通过科学有效的抗震措施,来保证建筑设计的切实可行性,使建筑的整体质量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

珠海市建筑设计院广东珠海 519000摘要: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为了优化城市布局,解决城市人口居住问题,很多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拔地而起,但是在高层建筑中,建筑结构的合理性是十分重要的,建筑的抗震能力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这就需要设计师,能够利用一切技术手段,通过科学有效的抗震措施,来保证建筑设计的切实可行性,使建筑的整体质量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引言地震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当地震灾害等级较高时,不单单会导致建筑物在短时间内坍塌,还会对交通以及通讯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让人们面临一定的生命安全问题。

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对地震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考量,使得建筑质量得到保障,从而尽可能地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但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使得效果明显低于预期,所以要对抗震设计的技术要点展开详细分析。

此次研究对丰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具有理论性意义。

1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对建筑物结构隔震减震的技术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如果发生地震等级较小,那么建筑物结构将保持良好,不会断裂及倒塌;当发生的地震等级为中等规模时,建筑物结构受到的损伤可以进行修缮;当发生的地震等级为较大规模时,建筑物结构会出现断裂,但是不会倒塌,可以很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隔震减震技术作为一种常见的结构抗震措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隔震减震技术的深入分析和浅析,旨在提供对该技术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

我们将介绍隔震减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然后,通过对国内外隔震减震建筑案例的比较,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我们将讨论该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将通过深入的文献研究和分析,为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抗震引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日益关注,抗震设计成为了建筑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隔震减震技术作为目前广泛应用的抗震措施之一,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隔震减震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和浅析,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为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1研究背景和意义隔震减震技术的研究背景主要源于地震带国家的建筑安全问题。

地震是一种常见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成为必要且紧迫的任务。

隔震减震技术通过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或采用减震装置来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和内部设施的冲击力和变形量,从而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建筑安全要求的提高,研究和应用隔震减震技术对于建筑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增加人们的安全感,并为地震灾害防范和抢险救援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2隔震减震技术概述2.1 隔震与减震的概念及区别隔震和减震是两个与地震抗震相关的概念。

隔震是指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将地震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它形式,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减震则是通过在建筑的结构中设置减震装置,如阻尼器和加权质量等,通过吸收或耗散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的振动幅度和响应。

建筑结构设计的隔震减震措施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的隔震减震措施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的隔震减震措施探讨近几年,我国发生地震情况比较多,对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上的抗震性能要求较高。

通过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和建筑施工的过程采取一些隔震减震的措施,能很好地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遭到破坏的程度。

本文对建筑结构设计中运用隔震减震措施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原理与技术1、建筑结构的隔震原理和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技术,能降低建筑物上层在地震中遭到破坏的程度,同时,对建筑物室内的装饰物、家电设备和生活用具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从而减少人们在地震中的经济损失。

根据建筑物的不同位置,我们可以将隔震原理分为以下四种。

(1)地基隔震地基隔震主要是通过使用砂垫层、软粘土等方式在建筑的地基当中设置防震层。

从而使建筑物地基在遇到地震时能将地震波反复吸收,进而达到降低地震能力的效果,避免建筑物遭到破坏。

(2)基础抗震基础抗震主要是指在建筑基础和上层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通常利用基底滑移隔震和混合隔震等装置,还可以采用夹层橡胶垫隔震。

通过以上装置进行隔震,可以减弱地震能量波向建筑上层传递的总量,进而减少建筑上层遭到破坏的力度。

(3)层间隔震层间隔震主要是把建筑结构的隔震技术和抗震技术結合在一起,并在建筑结构上安装能够减震耗能的装置,从而减弱地震发生时的能量传播,并能多次反复的吸收能量波,进一步降低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反应程度。

减少建筑物上层遭到的破坏。

(4)悬挂隔震悬挂隔震主要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悬挂设计,从而减弱地震能量波对建筑主体结构的冲击,在地震发生时,减弱地震的总体能量的传递,从而起到抗震的作用,并减弱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摇晃程度。

2、建筑结构的减震原理与技术建筑结构的减震原理和技术可以根据减震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类。

(1)消能减震消能减震的技术主要是通过提高建筑结构的附加阻力值来降低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程度。

尤其是耗能结构元件能够对建筑结构在遭遇地震时消减和吸收地震的能量波,进一步起到保护建筑主体结构的作用,从而达到建筑结构的减震作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我国城市化建设和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工程发展也十分快速。

为保障建筑结构达到地区建筑抗震等级,建筑工程人员必须重点分析,如摩擦摆隔震支座、滑板式隔震支座及橡胶隔震支座等隔震技术应用方式,并深入研究其在整体建筑工程应用过程中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结合数学公式来构建虚拟动力模型,从而使房屋建筑达到工程要求的抗震等级。

关键词:建筑工程;隔震技术;隔震支座引言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出更高要求,隔震技术和减震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其中隔震支座就是一种有效方案。

在未来,相关企业应该继续研发新型的隔震减震技术,对现有技术方法进行优化,在保证抗震性能的基础上,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

1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为了有效地抵御地震的冲击,采用隔震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在房屋基础设施和主体之间安装一种阻尼隔震层,它具有较低的整体刚度,但具有较高的阻尼性,可以有效吸收地震波的能量,减少其传播到建筑物的程度,从而有效地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隔震技术的主要目标是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振幅作用力,进而实现抗震的目的。

研究结果表明,隔震技术体系的改进能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自振周期,减小地震的作用力,科学合理地采用隔震技术,可明显提高建筑抗震性能,使建筑结构得到有效保护。

2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的提升途径2.1强化试验研究力度根据建筑结构在设计过程的特点加以分析,很多隔震性能并未得到验证,其隔震方式与减震策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若要顺利进行隔震减震措施,应重视隔震结构模型计算,考虑水平方向产生的地震影响,在计算时,采取模拟设定和分级法减少现有的局限性,了解该措施是否能够发挥其真正的效果,避免计算出来的结果和具体的措施在地震实际中的差别。

目前,导致地质灾害的因素较多,要根据施工各区域项目不同的情况,制定较为完善的施工计划,综合分析完成建筑结构设计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措施
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高度的重视隔震技术的应用,为人们营造安全的居住环境,同时提高建筑的使用性能。

此外,隔震技术是在不断的发展的,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还应该对隔震技术进行有效的创新,并且将其应用于建筑结构当中,提高建筑的隔震性能,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实现建筑企业的良好发展。

标签: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措施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能否充分地考虑到抗震问题,并且使用有效的措施达到抗震的目的,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的时候,都是坚持小震不塌,大震能修的原则,在设计方面使用了很多措施进行抗震工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于建筑设计中抗震措施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1、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原理
传统建筑结构设计中,通常以“大震震不倒,设防烈度可修,小震震不坏”为建筑防震设计的标准。

但一般而言,建筑结构主要依靠结构吸收变形,来消减地震造成破坏的力量。

根据设防标准设计建筑结构,对于中小型地震,可通过变形设计抵消地震破坏力量,此方法具有可行性,而遇到大地震,则无法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

这也是专家工程师研究新结构设计的根本原因所在。

1.1隔震原理
建筑结构防震系统通常是在隔震层设计的,其将建筑结构分为下部结构、隔震层和上部结构3部分。

此种结构设计可降低地震破坏力,将下部结构力量传到隔震层,并经隔震层后的抗震装备,消耗和吸收掉大部分的破坏能量,并将另外一小部分能量转移至上部结构。

在设计建筑结构中隔层时,需对上部结构做出一定改变,以应对可能由地震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确保建筑上部结构遭遇强烈地震时处于弹性状态,不至于被破坏。

1.2减振原理
耗能减震结构是指建筑结构抗侧力装置,经过有效耗能部件设置进一步实现减振。

在建筑结构遭受地震侵袭时,耗能装置与部件可产生弹塑性,通过产生变形来吸收、消耗地震所带来的巨大能量波,使其不能造成巨大的破坏,从而达到有效控震、减振的目标。

减振原理与隔震原理恰好相反,也是抗震技术的重大突破之一。

在建筑结构中,隔震、减振技术主要应用于被动减震,属于消能构件减震体系。

这一结构体系非承重构件属于消能装置结构减震体系,一般包括摩擦耗能支撑、耗能较差支撑、消能支撑,以及耗能偏心支撑、耗能隔撑等。

消能剪力
墙包括竖缝消能剪力墙、周边缝消能剪力墙和横缝消能剪力墙。

在遭遇较强地震时,建筑结构部位会发生较大宾星,此部位的阻尼器可发挥重要的消能作用。

主动控制减震体系是指利用外部能源,兼有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两种优点。

其中,主动控制效果,是通过较小的电能来调节和改变结构性能,减少地震破坏,适用于改善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

混合控制是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相结合的一种控制形式,采用复合控制方法所以称之为复合控制,一般常用的形式是HMS。

三种控制方式在使用中,均需实时观测结构反应,实时分析与反馈控制,由于系统结构负责,因此在推广应用上收到了诸多现实,而增加了结构阻尼、防止共振的被动控制技术,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建筑结构隔震设计
在一般情况下,隔震技术的选择是为将结构的自振周期进行延长,以此来降低建筑物本身的地震反应。

同时,在对隔震技术进行运用的时候,需要选择更合适的地形,避免因地形问题所带来的隔震成效削弱。

再者,隔震设计主要被运用在了建筑物的地基与顶层设计中。

在开展设计活动的时候,设计者应当对建筑物的结构深入了解,继而将隔震层科学设置,使其还能够位于建筑物的核心区域。

其隔震设计的设计内容可被分为以下几种。

2.1地基材料的选择
地基作为建筑物和地震接触的直接地带,是地震的直接作用区,因此对地基的隔震设置是减小地震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而建筑物地基隔震是指对建筑物结构的基础部分进行隔震处理,在基础敷设垫层来削弱地震发生的地震波,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其中传统隔震的施工方式是在建筑物的地基上交叉敷设黏土与砂子,或者是在软粘土和砂土的中间放置土工布。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有关研究人员已经研发出一种替代粘土砂垫层的改性沥青阻尼隔震材料,因其自身具有良好的隔震减震效果,可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损害,得到广泛应用。

2.2隔震结构的基础设计
其指的是通过对建筑物的基础部分进行设计来使其得以最大程度地抵消地震波,以此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但该方式不能被运用到高层建筑设计中。

因高层建筑会因此而延长自振周期,导致破坏程度的加剧。

但在建筑基础、上部间设置的隔震装置在底层建筑物中起到很好的效果。

可见在建筑基础隔震方面,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优化完善,使其也能在高层建筑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扩大应用范围。

2.3对层间隔震装置的设置
层间隔震是一种结构抗震和隔震相结合的方法,其是在原结构上安装由隔震支座与质量组成的耗能减震装置,在发生地震时,耗能减震机构可以吸收并消耗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

上述这种方法通常应用在旧房改建,在施工方面具有易操作、简单的优势。

相比于建筑物基础部分设置隔震装置的办法,层间
隔震的作用不是十分显著,减震的效果能够达到1/10-3/10的范围。

尽管层间隔震的效果没有基础隔震突出,然而,其能够借助原结构的隔热层以及结构的加层,进行合理的改建而达到减震的作用,且简单、易操作,隔震装置借助于橡胶支座。

2.4通过悬挂的方式来进行隔震选择
悬挂隔震指的是把建筑的大部分結构或者整体结构进行悬挂,也就是设计为悬挂结构,通过这种方式,减轻地震的影响,当发生地震的时候,地震能量不会传递至悬挂的建筑结构,从而有效减小地震造成的损害。

建筑结构悬挂隔震方式通常使用在大型的钢结构中,大型的钢结构都是使用钢结构悬挂来达到隔震的目的。

大型钢结构通常可以分成主框架与子框架,在悬挂体系内,子框架通过吊杆或者索链悬挂在主框架上,当发生地震的时候,主框架会伴随地壳运动产生摇摆,但是,子框架与主框架间有着能够活动的吊杆和索链,地震的能量传到吊杆和索链的时候就会被削弱,因此能够降低地震造成的破坏。

3、建筑结构设计中常用的减震技术
上述提到的几种措施,主要是对于建筑结构的基础部分或者是关键位置做特殊设计,或者是使用特殊的材料,或者是安装减震装置来达到减少地震能量的效果。

而建筑结构设计中使用到的消能减震技术,是使用建筑以外的部件,在一定程度上来加大建筑的阻尼,消耗地震产生的能量,避免建筑由于地震而遭受破坏。

能够减小地震能量,起到建筑安全保护的装置与元件有很多,一般是各种不同的消能器与阻尼器,通常人们将这些装置分成滞回型与粘滞型这两类。

现阶段,减震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下面这样几种情况。

3.1新建建筑的结构设计
伴随人们防震减災意识的不断加强,建筑结构的设计理念也随着得到更新,人们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减震设计、隔震设计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除了可以对于建筑的基础部分使用特殊方法进行处理外,还能够通过安装消能减震装置或者是使用元件减轻地震对于建筑造成的影响,保障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3.2对建成建筑的抗震加固
对于建筑的地基进行隔震设计的时候,施工人员需要在建筑正式开工之前就根据隔震设计的有关措施,对于相应的工作进行有效完成。

最迟也需要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在建筑的关键位置安装有效的隔震装置。

倘若在建筑建成之后,再想对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就需要使用增加阻尼的方式,在建筑结构上重新加强消能减震的装置。

消能减震装置比较适合用在高层建筑结构、钢结构之中,在建筑中,消能减震装置业适用于建筑的各个部位,其使用较为广泛,不仅仅能够使用在建筑的上部结构中,也能够使用在建筑的隔震夹层中。

3.3结构的平面与竖向的合理布置
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要想达到隔震减震的效果,还需重视建筑物结构的平面布局的影响,坚持平面简单、规则的原则来设计,顺着建筑物的两个方向对称设计抗侧力构件,并且两个方向的刚度相同,质心和刚心重合。

如果选用竖向布置时,结构的竖向构件必须保持连续性,并顺着高度匀称变化,以免侧向刚度与承载力变形。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的过程中,禁止设计成不规则形状的平面与“头重脚轻”形状突变的立面,以免结构应力集中而发生扭转效应,降低了整体建筑的刚度。

结语: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能否充分地考虑到抗震问题,并且使用有效的措施达到抗震的目的,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的时候,都是坚持小震不塌,大震能修的原则,在设计方面使用了很多措施进行抗震工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于建筑设计中抗震措施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