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燃烧新技术
内燃机运用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内燃机运用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1.前言内燃机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核心动力之一,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不断创新和尝试新的技术,以提高性能、减少污染、降低噪音和节能,强化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内燃机运用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2.燃烧技术燃烧技术是内燃机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内燃机的燃料和气体混合过程、燃烧过程和排放废气处理等方面。
如今,以燃料预混和燃烧技术和柴油直喷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内燃机中。
燃料预混和燃烧技术是指将燃料和空气先作为预混物进行混合,在气缸内进行燃烧。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液态燃料在较低温度下自发燃烧,从而降低了燃油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
而柴油直喷技术则是将高压喷射的燃料直接送入气缸中,减少了燃料电喷系统中的零部件,抑制了油品冲刷,同时也提高了燃烧效率和动力输出。
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的缺陷是,燃烧中的温度和压力过高,导致发动机的性能和寿命出现问题。
因此,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燃烧技术的优化和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上是十分必要的。
3.电子控制技术近年来,电子控制技术在内燃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是因为电子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发动机各项参数的精确控制,提高了发动机的效率和性能,同时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以发动机控制单元(ECU)为例,它是内燃机电子控制的核心部件,可以实现对燃油喷射、点火时期等参数的精确控制,并对排放质量进行监测。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染物排放,同时还可以提高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和可靠性。
4.涡轮增压技术涡轮增压技术是一种由排气驱动的机械增压方式。
在这种技术中,由排气驱动的涡轮使空气被压缩,从而提高了燃烧的效率和功率输出。
涡轮增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卡车、船舶和飞机等领域。
与传统的机械增压系统相比,涡轮增压系统具有更小的尺寸和更高的效率,并且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负载和工况的要求。
5.先进材料技术内燃机需要承受高温、高压和高速等工况要求,因此使用先进材料对内燃机的性能和寿命都有着重要的提升。
汽车发动机新技术的论文
[标签:标题]篇一:汽车发动机新技术的论文发动机新技术---缸内直喷式姓名:吴山林学号:5902111009 班级:热能111近年来,当代汽车汽车飞速发展,汽车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应用,带动汽车性能不断改善。
下面就现代缸内直喷式汽油机进行简单介绍。
汽油机的发展经历了100多年的漫长历史,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阶段无不是以油气混合方式和机理的变迁为标志的。
早期的化油器式汽油机依靠化油器喉口气流流速增加所产生的真空度将汽油吸出被高速进气空气流雾化以及汽油油滴本身的蒸发而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汽。
油气混合比(空燃比=进气空气质量/燃油质量)取决于化油器喉口的设计和量孔直径,负荷的调节是由节气门的开度来调节进入汽缸的油气混合汽量来实现的,因此属于混合汽外部形成的量调节方式,且没有任何反馈控制。
由于汽油-空气混合汽能在相当宽的空燃比范围内点燃,这种不太精确的控制对早期汽油机的正常运行并不存在什么问题。
但是,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发展,汽车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作为汽车主要动力的这种化油器式汽油机废气中的有害成分(C O、H C和N O X等)对大气造成了污染,而燃烧产物二氧化碳又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随着汽车数量的与日俱增,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日趋加剧,因此汽车的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汽油缸内直接喷射从油气混合机理上可以解决变工况(如车辆加速时)和冷启动时油气混合不足的问题。
早期的缸内直喷式汽油机因喷射技术水平的限制,喷雾油滴的直径约为80μm。
计算表明,一滴这样大小的油滴在200℃空气中需要大约55ms才能完全蒸发。
如果发动机的转速为1500r/min的话,这段时间相当于495°CA(曲轴转角)。
显然,蒸发时间过长,在这种情况下油气混合不能主要依靠喷雾来实现。
随着汽油喷射技术的进步,现代缸内直喷式汽油机应用的汽油泵的供油压力已达到5~12MPa,又采用带旋流的喷油嘴,雾化性能得以提高,喷雾的油滴直径约为20μm,喷雾锥角可达50~100°,常压下的贯穿度约为100mm 。
发动机新技术FSI
Ⅴ大众和奥迪— TSI技术
FAW
发动机汽油机缸内喷射(FSI)
知识点:1、了解缸内喷射发展过程 2、知道缸内喷射工作模式 3、知道缸内喷射组成
技能点:常用传感器安装位置
FAW
EX 320
空气进气
25 R. Schmidt, I/VK-35, EX 320,
Siehe Notizseite
FAW
Ⅲ 通用汽车— SIDI技术
缸内直喷技术发展到今天已历经 三代。第一代称为壁面引导直喷 型,利用缸内空气流动使油气混 合物成层,实现了分层燃烧;第 二代称为按化学计量混合直喷型, 以理论空燃比混合燃料和空气, 实现均质燃烧;而通用的SIDI技 术则属于第三代直喷技术,通过 对发动机内植入智能控制模块, 可根据行车状况由电脑自动控制 稀薄燃烧模式,同时实现分层燃 烧和均质燃烧。
Inhalt
FAW
EX 320
空气进气
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 G71 进起温度传感器 G42 (双传感器)
压力调节阀
进气歧管翻板阀 N316
进气歧管转换真空单元
进气歧管翻板电位计1 G336
26 R. Schmidt, I/VK-35, EX 320,
可变式进气歧管位置传感器 G513
进气歧管转换阀 N156
FAW
常见的缸内直喷技术
Ⅰ 梅赛德斯奔驰 —CGI技术 Ⅱ 三菱— GDI技术 Ⅲ 通用汽车— SIDI技术 Ⅳ大众和奥迪— FSI技术 Ⅴ大众和奥迪— TSI技术
FAW
Ⅰ梅赛德斯奔驰— CGI技术
E 200 CGI BlueEFFICIENCY轿车
面对当前地球变暖的情况,在节能引擎科技始终居于领导者地位的梅 赛德斯奔驰提出了〝TrueBlueSolutions〞概念,以象征地球颜色的 蓝色,代表着M-Benz对于现今地球面临的环保问题提出的解决方式, 除了持续追求高性能之外,并兼顾对于地球的环保友善性,强调环保 节能的车辆也因此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
HCCI均质混合气压燃技术
均质混合气压燃技术(HCCI)【摘要】HCCI是一种以往复式汽油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燃烧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汽油机的一种压燃方式。
这是一种全新的内燃机燃烧概念,既不同于柴油机(非均质充量压缩点燃),又不同于汽油机(均质充量火花点燃),是一种火花点燃式发动机和压缩点燃式发动机概念的混合体。
【正文】内燃机最主要的燃烧方式有预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两种然而在液体燃料与空气的上述两种燃烧混合燃烧过程中,在气缸内释放出大量的热量而产生高温高压,这种燃烧过程中高温高压的工质在推动活塞对外做功的同时,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在高温下反应下形成NO,而且诶燃料在高温下分解或不完全燃烧而形成碳烟,HC和CO等有害排放物。
这些排放物对环境的污染,已对地球寿命构成威胁而备受关注。
所以,面对石油能源危机,节能与超低排放已成为其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出新的内燃机燃烧技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混合气的均质压燃方式HCCI(Homogeneous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HCCI发动机和传统的汽油发动机一样,都是向汽缸里面注入比例非常均匀的空气和燃料混合气。
传统的汽油发动机通过火花塞打火,点燃空气和燃料混合气产生能量。
但HCCI发动机则不同,它的点火过程同柴油发动机相类似,通过活塞压缩混合气使之温度升高至一定程度时自行燃烧。
装备HCCI技术的发动机的技术结构比一般发动机要复杂,当汽油机的压缩冲程快结束时,汽油通过直喷油咀喷进汽缸,HCCI发动机压缩比比普通的汽油机高,所以喷出的小油滴在压缩冲程完成时有时间在汽缸内形成均匀的分布,这时汽缸的压力足够使均匀分布的油滴自动压燃,所有的燃料都在同一时间点燃,所以提高了燃油的使用效率(传统的汽油和柴油机都是非均匀的扩散式燃烧,在扩散的同时浪费了部分的能量)而且由于它采用压缩点燃的缘故,可以采用相当稀薄的混合气,因此可以按照变质调节的方式,直接通过调节喷油量来调节扭矩,不需要节气门。
发动机燃烧室设计与燃烧过程优化技术
发动机燃烧室设计与燃烧过程优化技术发动机燃烧室是内燃机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整个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燃烧室的设计和燃烧过程的优化技术是提升发动机性能、降低燃料消耗和排放的关键所在。
燃烧室设计的目标是实现高效燃烧,达到最佳的能量转化效率。
在燃烧室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燃烧稳定性、燃烧速率、温度分布、压力脉动和排放等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下面将具体介绍一些燃烧室设计与燃烧过程优化技术。
首先,燃烧室的几何形状对燃烧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传统的燃烧室设计通常采用缸形几何结构,但近年来发展出了更为复杂的燃烧室形状,如顶置燃烧室、壁式燃烧室和腔式燃烧室等。
这些新型燃烧室可以提供更好的空燃比控制、更好的燃烧稳定性和更低的排放水平。
其次,燃烧室的进气系统设计也至关重要。
优化的进气系统设计可以提供更好的空燃比分布,改善燃烧过程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例如,采用多点喷射技术可以实现更好的混合气分布,提高燃烧效率。
同时,通过良好的进气系统设计可以降低进气阻力,提高发动机的进气效率。
第三,燃烧室喷射系统的设计也对燃烧室的燃烧效果有着直接影响。
喷射系统的目标是实现燃料和空气的良好混合,以提供更均匀的燃料分布。
传统的喷射系统通常采用单点喷射,但是近年来多点喷射和直接喷射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更好的喷雾分布,提高燃烧效率和稳定性。
此外,通过燃烧室壁面的散热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传热损失,提高燃烧室的热效率。
采用散热涂层和冷却通道技术可以降低燃烧室内壁面的温度,减少热损失。
合理的散热设计可以提高发动机的功率输出,并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燃烧过程的优化技术包括燃烧过程仿真和控制系统的优化。
通过燃烧过程仿真,可以模拟并优化燃烧室的燃烧过程,包括燃气的流动、混合和燃烧。
通过仿真可以评估不同设计参数对燃烧效率的影响,优化燃烧室的设计。
在控制系统的优化方面,利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和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更精准的燃烧控制。
车辆发动机燃烧优化技术研究
车辆发动机燃烧优化技术研究随着人们对环保和节能的重视,车辆发动机燃烧优化技术逐渐成为汽车工业的热门研究领域。
发动机燃烧优化技术的研究,旨在降低油耗和排放,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一、发动机燃烧原理了解发动机燃烧原理对于研究发动机燃烧优化技术非常重要。
发动机的燃烧是通过燃油和空气的混合来完成的,混合后的燃料被点燃,从而产生气体热能,并推动车辆前进。
在燃烧过程中,燃料和空气的比例以及点火时机等因素会直接影响燃烧效率和排放。
二、发动机燃烧优化技术1. 直喷技术直喷技术是一种在汽车燃油系统中较新的技术,其将燃油直接喷入发动机的燃烧室中,从而降低油耗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与传统的多点喷射系统相比,直喷技术具有更高的喷射压力和更精准的油气控制,从而提高了燃烧效率和动力性能。
2. 涡轮增压技术涡轮增压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发动机进气系统中增加压力,从而提高发动机输出功率和燃油经济性的技术。
涡轮增压器通过将排气气流转换成压缩空气,将其送入到发动机的燃烧室中。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和动力输出,同时减少燃料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
3. 缸内直喷技术缸内直喷技术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燃烧优化技术,其是在缸内喷射燃油,并结合滚动进气的原理来实现出色的燃烧效果。
与传统的多点喷射技术相比,缸内直喷技术可以减少燃油的喷射量和喷射次数,从而降低了油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同时提高了动力性能和车辆的驾驶舒适度。
4. 智能化控制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是将计算机等高科技设备整合到车辆发动机控制系统中,通过实时监测和优化燃烧过程,从而提高发动机燃烧效率和稳定性。
智能化控制技术可以根据行驶环境、驾驶习惯和车辆状态等参数来优化发动机控制参数,从而实现更加优化的燃烧效果。
三、发动机燃烧优化技术前景随着环保和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动机燃烧优化技术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燃烧优化技术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成熟,发动机燃烧优化技术将进一步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加舒适、节能和环保的选择。
航空发动机燃烧技术的发展趋势
航空发动机燃烧技术的发展趋势航空发动机是现代航空工业的基础。
它的发展和进步,不仅决定了现代民用和军用航空的发展水平,而且也对整个交通工具的运行效率和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在航空发动机技术中,燃烧技术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呢?燃烧技术作为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分,涉及到发动机功率、燃油效率、污染排放等多方面的性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推进,航空发动机的燃烧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力求达到更高的效率和更小的污染排放。
首先,现代航空发动机燃烧技术的发展趋势是高效化。
高效化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提高燃油效率、提高功率密度和减少废气排放。
提高燃油效率意味着可以在保证航程的前提下减少燃油消耗,这对于航空公司的经济效益、航空环境保护都有非常好的作用。
提高功率密度可以降低飞机的重量和提高速度,而减少废气排放则可以减轻环境负担。
其次,现代航空发动机燃烧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
多元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燃料的多元化,二是燃烧技术的多元化。
在燃料的多元化上,航空发动机的比燃油和生物燃料已经开始广泛应用。
在燃烧技术的多元化上,很多新技术正在突破和应用,如富氧燃烧、再生燃烧以及混合燃烧等。
最后,现代航空发动机燃烧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
智能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智能控制系统,二是实时监测系统。
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帮助燃烧过程更加精密和灵活。
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帮助预测和排除故障,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总之,航空发动机燃烧技术的发展趋势是高效化、多元化和智能化。
历史上,燃烧技术的改进一直是航空发动机性能提高的关键。
未来,这一趋势也将继续带领着航空工业革新和变革。
汽车新技术论文——缸内直喷稀薄燃烧技术
汽车新技术论文——缸内直喷稀薄燃烧技术缸内直喷稀薄燃烧技术是指在汽车发动机中采用直喷技术,并调整燃烧的混合气浓度,实现更加高效的燃烧过程,以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减少尾气排放。
本文将对缸内直喷稀薄燃烧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缸内直喷技术是指直接将燃油喷射到气缸内部,而不是在气缸的进气道喷射,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燃油进入气缸的时间和量,提高燃油的利用率。
与传统的喷油系统相比,缸内直喷技术具有更好的喷油精度和喷油时间控制能力,可以将燃油和空气更好地混合,从而更加高效地进行燃烧。
其次,缸内直喷稀薄燃烧技术在喷油策略上进行了调整,使得燃烧过程更加充分和高效。
在传统的燃烧过程中,燃油的浓度较高,容易导致燃烧不充分和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
而通过调整喷油策略,可以实现稀薄燃烧,即在气缸中形成较稀的混合气体,可以更充分地燃烧燃油,减少未燃烧的燃油残留,并且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此外,稀薄燃烧还可以降低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峰值,从而减少氮氧化合物的生成。
在缸内直喷稀薄燃烧技术中,还可以采用一系列的辅助措施来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
例如,可以使用涡流增强装置或者喷油策略来改善混合气体的分布,实现更加均匀的燃烧过程。
此外,还可以通过控制气门的开闭时间和程度来调整缸内气体的流动状况,增加气缸内的换气效果,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
缸内直喷稀薄燃烧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降低尾气排放,还可以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响应速度。
由于采用了直喷技术,燃油的喷射时间和量可以更好地控制,可以更快地达到所需的燃烧条件,从而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和扭矩。
此外,稀薄燃烧可以减少燃烧过程中的热量损失,使得发动机的效率更高。
在实际应用中,缸内直喷稀薄燃烧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汽车制造商已经将这项技术应用到他们的发动机中,以满足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和节能要求。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相信缸内直喷稀薄燃烧技术将继续提升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减少尾气排放,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等离子体增强发动机燃烧技术
在以上的 反应过程 中 ,燃料和 空气经过 一个提 供
燃 烧的更 加充分 ,达到提 高燃烧 效率 ,降低污染物 排 放 的 目的。在这 一 系统概 念 图中 ,进入 等离子 发生装 置的空 气首先进 入一个 换热 器 ,将等离 子发生 装置 出 来的氢 气和一 氧化碳的 高温混 合气体 的部分热量 进行 回收 ,以提高 能量利 用效率 。经过发动 机做功 以后排 出的尾 气进入 催化 器被处理 ,然后排放 到大 气中 。发 动机 在输 出功 的 同时 ,还给 电池 (车 内原有 电池 )充 电 ,电池为等 离子发生 装置提供能量 。
现有的 发动机技术 相结合 ,将是解 决问题的一个
C H +m/2(O,+3.8N2)一 mCO+n/2H,一
较好途径 。这恰恰是等 离子体增 强发动机燃烧技
在上式 中 ,m为碳氢燃 料分子 中碳的原亏
术 的突出特 点。
碳 氢燃 料分子 中氢的原子数 。
2006.No.8 ·月 干ij
等离子 体是一种 电子 、离子和中性粒子
低的氮氧 化物排放量 ,将 是一个较 为实际和可行 其对 外界呈现 电中性 。当碳氢燃料 通过等 离一
的方法 。但 这一方法 实现 的一个首要 前提 是有持 产生 裂解 ,当对 裂解过程 进行适 当的控制时
续 的氢源。因此 发展持续 的小型氢源 ,并将其 同 程式 (非完全氧 化过程 )可表 示为 :
3.2 具有很 高的燃烧 效率
尽管在 非完全氧化 过程有 大致 1 0%的能量 耗散 ,
口
但是发动 机的效率还 可以保持 在原先的 95%左右 。如
果考虑 加入氢 以后燃烧更 充分 ,可以采用 更高压缩 比
汽油机先进燃烧技术综述
汽油发动机燃烧研究进展Alex C. Alkidas奥克兰大学、机电工程署、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罗切斯特,MI48309-4478,美国,在线,2007年9月11日。
摘要本文是关于汽油机上用于减少燃油消耗和发动机排放的最新燃烧研究进展,及其相关技术的一篇综述。
为了优化在转速/负荷范围内的燃烧,发动机应该以三种燃烧模式运行:分层充量点燃(SCSI)、均质充量点燃(HCSI)和均质充量压燃(HCCI)。
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最大程度降低油耗和排放的重要技术是:导向喷射直喷系统,灵活可变气门机构以及基于发动机控制的缸内压力。
关键词:汽油机;火花点火;DISI;HCCI;HCSI;HCSI;直喷;压燃;分层燃烧。
1.简介: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乘用车都装载了进气道喷射(PFI),火花点火式汽油机。
尽管这类发动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它的局限性根本不能克服,因此我们已经找到了能够克服其中一个或者更多局限的其它类型的汽油机。
让PFI,SI,汽油机性能变坏的基本局限是:(a)在部分负荷工况下导致很大泵气损失的节气门负荷控制方式;(b)在低速或者高负荷工况下汽油的爆震倾向导致了发动机压缩比的降低;(c)3效排气后处理系统要求发动机在化学当量空燃比的工况下运行,这就导致了由于产生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聚合物而使混合气具有不好的特性(偏低率的比热);(d)主要由于裂缝油气而导致较高的未燃碳氢排放;(e)由化学当量比燃烧引起的燃烧温度过高导致较高的NO排放量。
其中局限(a)-(c)使发动机的油耗极大的增加。
另一方面,较高的发动机HC和NO 排放物并不是问题,因为在化学当量工况下的发动机具有很高的三效催化转化效率。
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在乘用车用发动机上有巨大潜力的两种汽油机燃烧技术是直喷(DI)分层燃烧点燃技术(SCSI)和均匀充量压燃技术(HCCI)。
这些技术都使用了完全稀薄燃烧,并采取了高度稀释和无节气门操作。
和PFI汽油机相比,DI SCSI发动机极大地降低了燃油消耗和发动机排气中的NO排放量,在HC排放量上性能相当。
现代汽车发动机新技术论文
现代汽车发动机新技术论文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汽车发动机技术在近年来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汽车发动机新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汽车发动机新技术论文篇一:《试谈柴油发动机燃烧技术及汽车新能源》摘要:汽车无疑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机械。
近几十年来,面对地球能源的日益短缺和环境保护的严重形势,人们对车用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更加重视,节能减排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针对近年来柴油发动机燃烧技术以及其他汽车替代燃料的新能源开发应用进行了介绍和评论。
最后对柴油发动机燃烧新技术的今后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了汽车科技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即改善燃烧技术并且研发应用新能源。
关键词:柴油发动机燃烧技术燃料新能源0 引言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全球石油能源临近枯竭。
同时,排放法规日益严格,要求大幅降低汽车尾气中NOx和PM等排放。
因此,燃油的经济性、节能减排受到广泛关注。
改善燃烧技术,研发汽车新能源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汽车的动力来源于发动机气缸内燃料燃烧所放出的热能。
传统的汽车发动机根据所用燃料种类区分,可分为柴油发动机和汽油发动机。
近年来,由于世界能源短缺和环保低碳的要求,人们开始开发新型清洁燃料,如甲醇、乙醇、液化石油气(LPG)、压缩天然气(CNG)等。
现在又大力开发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电动汽车、电容电动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
1 柴油发动机燃烧技术柴油机汽车因压缩比高,燃油消耗平均比汽油机汽车低30%左右,所以燃油经济性较好、热效率较高。
但是传统的柴油机燃烧过程,是采用高压喷射将燃油喷入气缸,形成混合气,并借缸空气的高温自行发火燃烧。
如果燃烧不充分,极易产生NOx 、PM。
随着排放标准的提高,政府对节约能源与减少排放日益重视。
为达到排放法规和降低油耗的要求,应该加强新的燃烧方式的探索,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先进柴油机。
近些年应运而生的先进的燃烧技术有:均质充量压缩点燃(HCCI)和低温燃烧(LTC)等。
发动机新技术-稀燃及柴汽混燃发动机技术
1.12.2 HEMI发动机MDS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 MDS是英文Multi Displacement System的简称, 即多段式排气量调节系统。
MDS系统使发动机工作汽 缸在8缸和4缸之间切换, 它最大的好处就是提高了 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
1.13 发动机管理系统 1.13.1 发动机管理系统概述
• 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Engin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EMS)
1.国外发动机管理系统制造商。 (1)德国博世有限公司。 (2)西门子威迪欧公司。 (3)德尔福公司。 (4)摩托罗拉公司。 (5)日本电装株式会社。
2. 国内发动机管理系统制造商。
(1)上海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2)北京德尔福万源发动机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3)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 (4)长安伟世通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重庆)有限公司。 (5)马瑞利动力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6)意昂神州科技有限公司。 (7)北京美加汽车科技公司。 (8)北京志阳同光汽车电控软件有限公司。 (9)中顺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10)康佳汽车电子公司。 (11)上海新代车辆技术有限公司。
大家好
• 1.5 稀燃发动机 • 1.5.1 发动机稀燃系统的特点
喷油正时对稀燃系统的燃烧速度和燃烧稳定性具有一定的 影响。
稀燃系统的点火正时需要合理匹配。
汽油机实现稀燃的关键技术: • 提高压缩比。 • 分层燃烧技术。 • 高能点火。
• 1.5.2 发动机稀燃系统的控制 • 1. 空燃比的闭环控制(反馈控制)。
1.11 W12发动机
• W12型发动机采用Motronic ME7.1.1管理系 统
• W12发动机的特点:
结构紧凑,重量轻。 发动机的高度显著降低。 采用干式润滑系统。
汽车发动机技术的最新突破
汽车发动机技术的最新突破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发动机技术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突破和创新。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汽车行业的格局,提高了车辆性能、燃油效率和环保性能。
本文将介绍汽车发动机技术的最新突破,并探讨其对未来汽车发展的影响。
一、直喷汽油发动机技术直喷汽油发动机技术是汽车发动机技术的一项重要突破。
传统汽油发动机采用简单的多点喷射系统,燃油在进气道中与空气混合,然后进入汽缸燃烧。
而直喷技术将燃油直接喷射到汽缸中,在燃烧室内与空气混合,燃烧更加高效。
这种技术能够提高燃烧效率,降低燃料消耗和排放,使发动机性能更为优越。
二、涡轮增压技术涡轮增压技术是现代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又一重要突破。
通过使用涡轮增压器将发动机排气推入涡轮,再通过涡轮带动压气机压缩进气,增加了进气量和气缸充气效果。
这一技术使得发动机在较低转速下就能提供更多的扭矩和动力,提高了车辆的加速性能和爬坡能力。
同时,涡轮增压技术还能够降低发动机的排气温度,减少废气的排放,使发动机更为节能。
三、混合动力技术随着低碳环保理念的普及,混合动力技术逐渐成为汽车发动机技术的热点。
混合动力技术将传统燃油发动机与电动机相结合,通过电力系统的辅助驱动,减少了传统燃油发动机的负荷,提高了燃油利用率和环保性能。
此外,混合动力技术还可以利用电动机的回馈制动将车辆制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存储,实现能量的再利用。
混合动力汽车具有节能环保、续航能力强等优势,为未来的汽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四、电动化技术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化技术已经成为汽车发动机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纯电动汽车利用电池储存电能,使用电动机驱动车辆。
相比传统燃油车,纯电动汽车更为环保,无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没有直接污染。
此外,电动汽车还具有噪音低、维护成本低等优势。
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池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不断提高,电动汽车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总结起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发动机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
汽车新技术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新技术
(4)压缩比高达12甚至更高,提高了发动机的抗爆性,与同排量的普通 发动机相比功率和扭矩都提高了10%左右。
(5)缸内直喷发动机在中、小负荷工况时采用分层燃烧模式,燃油浓度 呈梯度分布,即在缸壁附近分布的大部分是空气,有效防止将热量传递给缸 体水套,提高了燃烧的热效率。
(6)缸内直喷发动机可以精确控制每个循环的空气与燃油比例,结合分 层燃烧直接启动技术,可以降低冷启动时的HC排放,瞬态响应好。
(7)缸内直喷发动机采用质调节,根据各缸的实际需求进行燃油喷射, 可减少各缸之间的差异,提高各缸均匀性。与进气道喷射(PFI)汽油机相 比,缸内直喷发动机的各缸均匀性可以控制在3%以内。
1.缺点 (1)采用缸内直喷的供油系统除了在研发过程中必须花费更多成本外, 与传统电喷发动机相比还需要更加频繁地更换火花塞等零部件。 (2)对燃油质量要求比较高,需要使用较高牌号的燃油,无形中增加了 用车成本。 (3)缸内直喷发动机比传统电喷发动机更容易产生积碳,需要使用价格 昂贵的缸内直喷发动机专用添加剂来解决积碳问题。
一、汽油机双独立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汽油机双独立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由电磁阀(OCV)和可变凸轮轴相位调 节器(VCT)组成,通过调节发动机凸轮相位,使进气量和排气量都可随发 动机转速的变化而改变,从而达到最佳燃烧效率,提高燃油经济性。
FSI发动机技术是基于缸内直喷式发动机的一种技术。与常规的进气道喷 射式发动机相比,FSI发动机将燃油直接喷入燃烧室,由于喷雾的汽化冷却 作用,优化了充气效率,实现了汽油机的质调节,不再需要节气门,大大降 低了进气损失。分层燃烧减少了发动机的传热损失,从而增大了满负荷的输 出功率,并降低了部分负荷的燃油消耗。FSI发动机能够降低泵吸损失,在 低负荷时确保低油耗,但需要增加特殊催化转化器以便有效净化处理排放气 体。
内燃机最新技术及应用领域
内燃机最新技术及应用领域内燃机是一种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发动机。
它通常使用烃类燃料(如汽油、柴油等)作为燃料,并且在有限空间内进行燃烧以产生高温和高压气体,然后通过汽缸和活塞等部件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内燃机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飞机、发电机等领域。
在过去几十年里,内燃机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主要集中在提高效率、减少排放和提高可靠性等方面。
首先,内燃机在提高效率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创新。
其中最重要的是直喷技术。
传统的内燃机采用间接喷射的方式将燃料喷入进气道,然后与空气混合后进入燃烧室燃烧。
直喷技术将燃料直接喷射到燃烧室中,使得燃烧更加充分,热量损失更少。
这种技术能够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燃料消耗和减少尾气排放。
其次,内燃机在减少排放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传统的内燃机燃烧产生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
为了减少这些有害物质的排放,内燃机技术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采用催化剂和尾气再循环技术。
催化剂能够降低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而尾气再循环技术能够将部分排气再循环到进气道中,降低燃烧室温度,减少氮氧化物的生成。
此外,内燃机还在提高可靠性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
例如,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来替代传统的机械控制系统,提高控制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此外,还采用了一些新的材料和制造工艺来提高内燃机的寿命和可靠性。
内燃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首先,汽车是内燃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传统的汽车发动机采用汽油和柴油作为燃料,并使用内燃机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驱动车辆前进。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内燃机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旨在提高燃油效率和减少尾气排放。
其次,船舶是另一个重要的内燃机应用领域。
内燃机可以驱动船舶的螺旋桨推动船只前进。
由于船舶的特殊工作条件,内燃机的可靠性要求较高。
因此,在船舶领域内发展了各类适用于船舶的专用内燃机,并不断改进技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排放。
ICE汽车发动机燃烧优化研究
ICE汽车发动机燃烧优化研究I. 概述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汽车动力的优化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对于内燃机而言,其燃烧优化是提高动力和燃油效率的关键。
ICE(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是指内燃发动机,目前该发动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飞机等领域。
本文将分析ICE发动机的燃烧优化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II. ICE发动机燃烧机理ICE发动机的燃烧机理分为四个阶段: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
其中,燃烧阶段影响发动机性能的的关键因素是燃料的选择、混合物的制备、点火时机、燃烧速率等。
III. ICE发动机燃烧优化的方法对于ICE发动机的燃烧优化,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燃料选择:选择适合发动机的燃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燃烧效果。
例如,采用高压缩比、高燃烧效率的柴油发动机更适用于柴油燃料,而采用低压缩比、低燃烧效率的汽油发动机更适用于汽油燃料。
2. 点火时机控制:点火时机的调整可以改变燃烧过程的开始时间和过程持续时间,从而影响燃烧的速率和效率。
现代ICE发动机采用电子控制点火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点火时机的精准控制。
3. 混合气控制:混合气控制是指控制发动机进气中的空气和燃料比例,以实现优化燃烧效果。
现代发动机通常采用电控式进气和供油系统,实现混合气精准控制。
4. 燃烧室设计:优化发动机的燃烧室结构、排气系统和进气道可有效改善燃烧过程。
例如,采用多喷射器和高压喷射系统可以实现柴油燃料的快速雾化和燃烧,将燃料喷入燃烧室内的不同位置可以实现对燃烧过程的精细控制。
IV. ICE发动机燃烧优化技术的应用近年来,ICE发动机燃烧优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下是几个成功的案例:1. 喷油策略调整:某汽车厂家针对其柴油发动机进行了喷油策略调整,结果实现了平均燃油经济性提高4.5%的目标。
2. 高效喷油喷嘴:某发动机厂家采用先进的高压喷油系统和先进的喷油喷嘴设计,提高了燃烧效率和功率输出,并大幅减少了排放。
柴油发动机燃烧技术及汽车新能源
燃烧 控制 、 负荷拓 醇、 液 化石 油气 ( L P G) 、 压 缩 天然 气( C N G) 等 。现 在又 大 力 用前 景 。目前 已在 化学 反应 动力学 机理 、 业 内 多数研 究 机构 开 发 混 合动 力 汽 车、 电池 电动 汽 车 、 电容 电动 汽 车 和 太 阳 展 等多 个 方面有 了很 大 的进 步。 不过 , 认 为该 技术 成熟至 少应 在 2 0 1 5年后 ,要想 实用 化在 还 技 能汽 车等 。 术 上还 存 在 很 多弊端 。 这 些弊端 主 要 包括 : 均 质 混合 气 的 1柴 油发 动机燃 烧技 术 C O和 H C 排 放 的降低 :低 负荷 下 的燃 烧 不 稳 定 柴油 机汽 车 因压缩 比高 , 燃 油 消耗 平均 比汽 油 机汽 车 制 备 ; 高 负 荷下 的燃 烧粗 暴 : 着 火 相位 和 燃 烧 速 率 的 控 低3 O %左右 , 所 以燃 油 经济 性 较 好、 热 效 率较 高 。 但是 传 和 失 火 ;
重 要 的课 题 。
燃 烧 持续 期短 , 可 以得 到 与压燃 式 发 动机相 当 的较 高 的热 效率 : 与传 统 柴油 机 相 比 , 由于 混 合气 是 均质 的 , 有 效 的解 决 了传 统 均质 稀 混合 气燃 烧速 度慢 的缺 点 , 燃 烧 反应 几乎
制, 受 缸 内 流场 影 响较 小 , 同 时均 质预 混 的混 合 气 组织 也
本文 针 对 近 年 来 柴 油 发 动机 燃 烧 技术 以及 其 他 汽 车 替 代燃 料 的 新 能 性, 达 到 高效 、 低 污 染 的 目标 。 与传 统 的点燃 式发 动 机 相 源开 技 术 的今
短, 燃烧效率高 , 可 以同 时保 持较 高 的动 力 性和 燃 油 经 济
汽车发动机的燃烧室优化技术
汽车发动机的燃烧室优化技术在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发动机一直是核心部件之一,而燃烧室作为发动机的关键部分,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汽车发动机燃烧室的优化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燃烧室的基本功能是将燃料和空气混合后进行燃烧,从而产生能量推动活塞运动。
然而,要实现高效、清洁的燃烧并非易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优化。
首先,燃烧室的形状和尺寸对燃烧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常见的燃烧室形状包括楔形、盆形和半球形等。
楔形燃烧室结构简单,紧凑性好,但燃烧速度相对较慢;盆形燃烧室空间较大,有利于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但在高转速时可能会出现燃烧不充分的情况;半球形燃烧室则综合了前两者的优点,具有较好的燃烧性能,但加工难度较大。
因此,在设计燃烧室时,需要根据发动机的用途、转速范围和性能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形状和尺寸。
燃料喷射系统也是燃烧室优化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化油器式燃油供给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精确的电子燃油喷射系统。
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可以根据发动机的工况实时调整燃油喷射量和喷射时间,使燃油与空气更加均匀地混合,提高燃烧效率。
此外,缸内直喷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燃油的雾化效果和燃烧速度,减少了燃油的浪费和污染物的排放。
进气系统的优化同样不可忽视。
合理设计进气道的形状和长度,可以提高进气的充量系数,增加进入燃烧室的新鲜空气量。
可变进气歧管技术能够根据发动机转速的变化自动调整进气道的长度和截面积,从而在不同转速下都能提供最佳的进气效果。
同时,涡轮增压和机械增压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加进气压力,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输出。
燃烧室内的气流运动对燃烧过程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通过在燃烧室内设置适当的导流结构,可以形成强烈的涡流和滚流,促进燃油与空气的混合和燃烧。
例如,在活塞顶部设计凹坑或凸起,可以引导气流的运动方向,提高燃烧速度和稳定性。
除了上述硬件方面的优化,燃烧控制策略的改进也是至关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动机燃烧新技术——Hcci
发动机均质充量压缩着火HCCI(homogeneous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燃烧是一种全新的燃烧方式。
是将燃料、空气及再循环燃烧产物所形成的预混合气被活塞压缩,自燃、着火、做功的过程。
一、HCCI燃烧方式概述
HCCI是均匀的可燃混合气在气缸内被压缩直至自行着火燃烧的方式。
随着压缩过程的进行,气缸内的温度和压力不断升高,已混合均匀或基本混合均匀的可燃混合气多点同时达到自燃条件,使燃烧在多点同时发生,而且没有明显的火焰前锋,燃烧反应迅速,燃烧温度低且分布较均匀,因而,只生成极少的NOx和微粒(PM),在低负荷时具有很高的热效率。
HCCI发动机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超低的NOx和PM排放。
2.燃烧热效率高。
HCCI发动机的热效率甚至超过了直喷式柴油机。
3.HCCI燃烧过程主要受燃烧化学动力学控制。
4.HCCI发动机运行范围较窄,HCCI发动机燃烧受到失火(混合气过稀)和爆燃(混合气过浓)的限制,使发动机运行范围变窄。
对于高十六烷值燃料,由于HCCI发动机燃烧非常迅速,在高负荷工况下(混合气浓度大)易发生爆
震;对于高辛烷值的燃料,由于HCCI燃烧为稀薄燃烧,发动机在小负荷工况下容易失火。
5.HCCI发动机HC、CO排放偏高。
这主要是由于HCCI 燃烧通常采用较稀的混合气和较强的EGR,因缸内温度较低造成的。
二、柴油机HCCI燃烧的特点
实现柴油机HCCI燃烧要面临两方面的困难:一是柴油粘度大,挥发性差,难以形成均质混合气;二是柴油作为高十六烷值燃料,容易发生低温自燃反应,均质混合气的燃烧速度控制困难,易造成粗暴燃烧。
柴油HCCI的燃烧放热表现出特别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放热曲线上较小的峰值)与低温化学动力学有关(冷焰或蓝焰);第二阶段(放热曲线上较大的峰值)是主燃烧期;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的焰前反应,焰前反应放出的热量加热了余下的充量,同时余下的充量继续被压缩,经历短时间的延迟后,余下的充量达到着火条件,几乎同时着火,使放热率迅速升高,表现在放热曲线上出现大的峰值。
因此,HCCI燃烧速度较快,燃烧始点和放热率对压缩过程中充量的温度、压力等很敏感,控制起来很困难。
如果HCCI燃烧控制得较好,则可在拓宽的大空燃比范围内进行高效稳定的燃烧,循环波动压力小,工作柔和。
三、柴油均质预混合气形成方式
均质混合气的形成是实现对HCCI燃烧控制的第一步。
国际上采用的柴油均质预混合气方式包括:进气道缸外预混、缸内早喷射和晚喷。
a.缸外预混HCCI
即在进气冲程把柴油喷入进气管,与空气混合形成预混合气。
采用进气道喷射,利用进气涡流来强化混合气的形成,是提高混合气均匀度的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法。
但要求较高的进气温度来促进柴油的蒸发,需要安装加热装置和进气道燃油喷射系统,并且不利于柴油机冷启动。
早期的研究中多采用这种方法制备混合气,最早进行研究的美国西南研究院曾采用这种方式引入混合气,燃料在进气道喷出后与空气混合形成均匀的混合气,进气门开启时混合气进入缸内压缩、着火。
柴油由于挥发性较差以及壁面撞击,采用此法将导致较高的HC和CO排放以及燃油消耗量的增加。
b.缸内早喷HCCI
该方式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柴油HCCI预混合气形成方式。
即在压缩冲程的早期,柴油被喷入气缸,随活塞上行逐步与空气混合,直至发生自燃着火。
由于柴油密度大,而压缩冲程早期缸内空气密度较小,高密度的柴油喷入低密度的环境中贯穿度较大,因而燃油撞壁现象严重,这会降低燃油的雾化与混合程度,进而导致排放增加、油耗上升等问题。
为了改善燃料的雾化与混合,柴油机HCCI喷油提前角远大于传统柴油机,使柴油与空气在着火前充分混合。
另外,改进喷油器设计、改变燃烧室形状、适当组织缸内气流等方法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柴油的雾化与混合。
缸内柴油早喷成功应用于产品的典型代表是日本丰田公司的UNIBUS燃烧系统。
与缸外预混柴油HCCI相比,早喷柴油HCCI具有以下2个优点。
(1)压缩冲程气缸内的温度和压力高于进气门开启时进气管内的温度和压力,有助于柴油的雾化和混合。
压缩冲程早期喷油,降低了对进气温度的要求,减少了混合气爆燃的倾向。
(2)采用压缩冲程早期喷油方案,可以只需要一套供油系统满足HCCI和传统直喷柴油两种方式。
c.缸内晚喷HCCI
在接近上止点或在上止点之后,把柴油喷入气缸,同时采用大量预冷的EGR、加强涡流和降低压缩比等措施实现点火延迟,使柴油着火恰好发生在喷射结束之后。
尽管缸内晚喷形成的油气均匀度不如进气道喷射和缸内早喷均匀,但NOx和PM排放仍然低于传统柴油机。
柴油机缸内晚喷HCCI 燃烧的典型代表是日本Nissan公司的MK系统。
MK系统通过推迟喷油,大EGR率(使氧浓度降到15%~16%)延长
滞燃期,使喷油完全在滞燃期内完成。
为了提高混合率,MK 发动机的涡流比提高了12,并优化燃烧室设计加快油气混合。
在MK燃烧的负荷范围内,NOx可降低90%以上,烟度低于1个Bosch单位。
四、柴油机HCCI燃烧的影响因素
(一)进气温度的影响
HCCI燃烧的着火时刻对进气温度十分敏感,随着进气温度的提高,将出现着火提前的现象,因此,控制缸内温度将是控制HCCI燃烧着火时刻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般通过调节进气温度控制HCCI燃烧以及着火始点。
(二)负荷的影响
1.低负荷工况
HCCI柴油机运行在低负荷工况时,循环供油量小,混合气浓度稀,而反应物浓度是影响燃烧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加之此时缸内温度较低,使HCCI燃烧的着火时刻显著推迟,甚至出现失火现象。
在出现失火循环后,后继循环爆发压力往往突然升高,这是由于失火循环残余的部分燃油在缸内,导致下一循环油量增加,引起爆发压力突升。
2.高负荷工况
HCCI柴油机运行在高负荷时,循环供油量大,此时缸内温度高,混合气浓度大,使燃烧反应的速度加快,从而容易引起着火过于提前的现象。
过快的燃烧速度将造成压力升
高率迅速增大,并出现燃烧压力振荡现象。
燃烧粗暴时,相关的噪声、振动和冲击负荷增大,容易造成发动机零部件损坏,同时NOx的排放也急剧升高,限制了HCCI燃烧的负荷扩展。
(三)EGR的影响
废气再循环(EGR)能提高进气温度,改变混合气的着火特性,从而影响着火时刻。
引入废气再循环的目的还在于它稀释了混合气的浓度,能有效减缓燃烧速度,降低燃烧噪声,为大负荷区HCCI燃烧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同时,废气再循环能够回收一部分废气的能量。
(四)气门正时的影响
改变配气正时可以改变缸内残余废气量和缸内温度,增大气门负重叠期(提前关闭排气阀,延迟开启进气阀),使缸内残余废气量增大,残余废气再压缩的温度增加。
残余废气的高温有利于燃料的蒸发,形成均质混合气,同时较高的缸内温度又会使HCCI燃烧的着火时刻提前,从而容易造成大功率状态下工作粗暴,并引起最大输出功率下降。
(五)压缩比的影响
压缩比是另一个影响燃烧相位较大的因素,改变压缩比可以改变混合气的密度和压力,从而对其自燃温度产生影响。
改变压缩比的主要方法是调整燃烧室容积、工作容积和改变配气相位。
在利用可变压缩比控制HCCI方面,Lund技
术学院试验结果表明,压缩比对燃烧效率的影响很大,压缩比增加则热效率增加,而燃烧效率减小,导致热效率增加量的减少,研究还发现,高压缩比可替代进气预热。
当压缩比高达17∶1时,绝对有效效率上升,NOx排放下降,但是因为反应时间缩短,CO排放增加。
该试验HCCI的可实现转速范围分别为1000~5000r/min,负荷范围处于怠速和0.44MPa平均有效压力之间。
随着压缩比提高,稳定HCCI 燃烧所需的热EGR率降低,因此用冷EGR配合高压缩比可以控制燃烧速度,从而扩大HCCI运转工况范围。
柴油机HCCI燃烧具有超低的NOx和PM排放,具有很高的能量转换率,这对传统柴油机来说,不但保留了原有的节能优势,还大大降低了排放,使其性能更加完美,这无疑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不过,柴油机HCCI燃烧的HC和CO 排放偏高,有待进一步降低。
另外,影响柴油HCCI燃烧的因素多,使得难以控制,必然要采用双模式运行方案。
即中、低负荷时,采用HCCI燃烧方式;高负荷时,使用传统模式。
随着发动机技术的进步,柴油机HCCI燃烧的控制将更加完善,真正达到实用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