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版)中国近代史(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全级中国近代史(2)

注意:每个大标题即是中考考点

9.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民国以来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新式教育: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1902年清政府废除八股文,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

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

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社会生活的变化

交通通信;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人中国,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饮食: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

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

婚丧:文明结婚、集体婚礼、公葬、追悼

会等新式婚丧礼节纷纷出现。

娱乐:公园、咖啡馆在大都市风行一时。

服饰: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

装受人青睐。

特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10.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2.代表: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

3.口号: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4.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5.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

6.文学革命

(1)胡适: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大力提倡白话文。(2)陈独秀:1917年2月,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公开打出了“文学革命”的旗号,

主张变革文学内容。 1918年起,《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文发表文章。

(3)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7.影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但是对于东西方文化带有绝对的肯定和否定。)

11.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及意义。

导火线: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等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

爆发:1919年5月4日,爱国学生在北京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游行示威。

经过:第一阶段以学生为主;第二阶段,陈独秀起草《北京宣言》, 6月5日以后,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斗争的主力军。

结果: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1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早期党组织的建立: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共一大的召开

时间:1921年7月地点:上海、嘉兴南湖参加人员: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内容: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成立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新”在哪里?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 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13.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中共三大: 1923年召开,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农工三大政策。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作用:它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二、北伐胜利进军

开始: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战况:①湖南、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湖北战场上,叶挺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②之后北伐军又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

结果: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14.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根据地的意义。

一、南昌起义(八一建军节)

爆发: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起义。起义军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创建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人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艰苦奋斗,不怕困难。

15.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及遵义会议。

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背景: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路线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二、遵义会议:①召开: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意义: 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

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

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三、长征意义: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