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3篇)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7ae0ca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d7.png)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3篇)贞观之治” 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2、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出示材料:[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o教戒太子诸王》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强调)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贞观之治》的教案设计
![《贞观之治》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0bc2e35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9.png)
《贞观之治》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贞观之治的背景与意义1.1 贞观之治的时期背景1.2 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1.3 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第二章:唐太宗李世民的形象与治理理念2.1 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品质与形象2.2 李世民的治理理念与政治改革2.3 李世民的政策对贞观之治的影响第三章:贞观之治时期的经济与农业发展3.1 贞观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3.2 农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3.3 贞观之治对商业与手工业的影响第四章: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与教育4.1 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特点4.2 教育制度与科举制的完善4.3 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成就第五章:贞观之治的对外关系与军事政策5.1 贞观之治时期的对外关系5.2 军事政策的调整与军事改革5.3 贞观之治时期的战争与和平第六章:贞观之治的社会制度与法律建设6.1 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制度特点6.2 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6.3 贞观之治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第七章: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成就与名人7.1 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繁荣7.2 文学艺术成就与代表人物7.3 贞观之治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第八章:贞观之治的衰落与评价8.1 贞观之治的衰落原因分析8.2 后世对贞观之治的评价与影响8.3 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第九章:贞观之治与唐朝的兴衰9.1 贞观之治与唐朝崛起的关系9.2 贞观之治对唐朝后续统治的影响9.3 贞观之治与唐朝衰落的历史教训第十章:贞观之治的现实意义与启示10.1 贞观之治对现代政治的启示10.2 贞观之治对现代经济的影响10.3 贞观之治对现代社会管理的借鉴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贞观之治的背景与意义解析: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之一,了解其背景和意义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需要重点掌握贞观之治时期的国内外环境以及其对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重点二:唐太宗李世民的形象与治理理念解析:唐太宗李世民是贞观之治时期的杰出皇帝,他的个人品质和治理理念是贞观之治成功的重要因素。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7篇)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be1c7d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3.png)
贞观之治教案贞观之治教案(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贞观之治教案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7篇贞观之治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贞观之治》说课稿篇一《贞观之治》教学计划学习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唐朝的建立_____年,隋朝灭亡。
李渊进入_________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后传位________,即唐太宗,年号_________。
二、“贞观之治”1、唐太宗的统治政策措施①经济上:重视发展__________,减轻___________,同时__________。
②政治上:合并_________,革除_________;注意任用_________和虚心____________。
2、“房谋杜断”:房谋是___________,杜断是_____ ______,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_________。
3、“贞观之治”:政治比较_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_______,国力_________________,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三、女皇武则天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______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______。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a3d9d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14.png)
“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掌握贞观之治的特点和影响。
2. 通过分析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贞观之治中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及影响。
2. 教学难点: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政治措施、经济政策、文化成就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贞观之治中的具体案例,如唐太宗的纳谏、用人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贞观之治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教科书及相关资料。
2. 课件:贞观之治的相关图片、图表、视频等。
3. 讨论题:提前准备与贞观之治相关的话题,供课堂讨论使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及其统治时期,引发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兴趣。
2. 讲解贞观之治的政治措施:阐述唐太宗的纳谏、用人、改革制度等政治举措。
3. 分析贞观之治的经济政策:介绍唐朝的土地制度、税收政策、商业发展等。
4. 探讨贞观之治的文化成就:讲解唐朝的文化繁荣、科技发展、教育制度等。
5. 讨论贞观之治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6. 总结贞观之治的地位和意义:强调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8.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贞观之治与其他盛世时期(如文景之治、康乾盛世等)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2. 历史人物: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相关事迹,分析其治国理念和领导才能。
3. 时代背景:讲解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背景,如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教师解答。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贞观之治的相关问题,分享讨论成果。
2024年初一历史贞观之治教案
![2024年初一历史贞观之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d4599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04.png)
2024年初一历史贞观之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贞观之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措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统治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时期,同时培养学生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教学难点:评价唐太宗的统治政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皇帝在位期间,国家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局面,被史学家们称为“治世”。
你知道哪些时期出现了“治世”局面吗?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1课《贞观之治》这一时期出现了怎样的治世景象呢?请同学们看课文,并思考两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 唐太宗在统治前期也就是听从了谁的建议呢?魏征请同学们说出他的名字。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臣,他敢于直言劝谏,那么他又是怎样劝谏唐太宗的呢?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
魏征和唐太宗成为知心朋友,人称“房谋杜断”那么唐太宗重用人才,知人善用,虚心纳谏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我们接着看课文。
那么唐太宗又是怎样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的呢?请一位同学回答。
唐太宗还合并州县,轻徭薄赋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发展生产呢?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励精图治,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分不开的。
那么如何评价唐太宗的统治政策呢?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民族关系友好、对外关系也得到发展。
同时为后来唐朝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63888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ee.png)
贞观之治教案第一章:贞观之治的背景1.1 唐朝的建立与发展1.2 李渊与李世民1.3 贞观之治的含义与意义1.4 贞观之治的历史地位与影响第二章:贞观之治的政治制度2.1 贞观之治的政治体制2.2 科举制度的发展2.3 贞观之治时期的法制建设2.4 贞观之治时期的官职体系第三章:贞观之治的经济政策3.1 土地制度的改革3.2 农业生产的提升3.3 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3.4 贞观之治时期的货币制度第四章:贞观之治的文化与教育4.1 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发展4.2 儒佛道三教的融合与发展4.3 贞观之治时期的科举考试与教育制度4.4 贞观之治时期的名人故事与成语典故第五章:贞观之治的外交与军事5.1 贞观之治时期的外交关系5.2 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5.3 贞观之治时期的军事制度5.4 贞观之治时期的著名战役与军事成就第六章:贞观之治的社会生活6.1 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结构6.2 家庭与婚姻制度6.3 饮食与服饰文化6.4 贞观之治时期的娱乐与节庆活动第七章:贞观之治的文化成就7.1 文学与诗歌的繁荣7.2 书法、绘画与音乐艺术7.3 著名文学家和艺术家的故事7.4 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第八章:贞观之治的科学技术8.1 农业技术与水利工程8.2 医学与药物发展8.3 天文与数学的研究8.4 贞观之治时期的科技传播与影响第九章:贞观之治的宗教与社会思想9.1 佛教、道教与儒教的盛行9.2 宗教政策与民间信仰9.3 贞观之治时期的思想文化与哲学流派9.4 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自信与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第十章:贞观之治的遗产与评价10.1 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10.2 贞观之治的历史评价与反思10.3 贞观之治在现代社会的意义10.4 贞观之治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第十一章:贞观之治时期的著名人物11.1 唐太宗李世民11.2 贞观之治时期的贤臣良将11.3 贞观之治时期的女性人物11.4 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学家与艺术家第十二章:贞观之治与后世的政治制度12.1 贞观之治对唐朝后期的影响12.2 贞观之治与五代十国的政治变迁12.3 贞观之治对宋朝政治制度的影响12.4 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第十三章:贞观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商业贸易13.1 贞观之治时期的农业发展与粮食储备13.2 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13.3 贞观之治时期的货币与市场经济13.4 贞观之治时期的对外贸易与丝绸之路第十四章: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传承与影响14.1 贞观之治与唐代文化的传承14.2 贞观之治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14.3 贞观之治时期的宗教与文化交融14.4 贞观之治在东亚文化圈的影响第十五章:贞观之治的教育与学术研究15.1 贞观之治时期的科举教育与人才培养15.2 贞观之治时期的学术发展与学派林立15.3 贞观之治与现代历史研究的结合15.4 贞观之治教育的现代意义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贞观之治”这一主题展开,涵盖了贞观之治的背景、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与教育、外交与军事、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宗教与社会思想、遗产与评价等多个方面。
《贞观之治》的教案
![《贞观之治》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c7c3b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15.png)
《贞观之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
2.分析贞观之治中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具体措施。
3.探讨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具体措施。
3.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唐太宗治国理念的形成过程。
2.贞观之治对后世影响的深远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展示贞观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贞观之治。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贞观之治是什么时期吗?这个时期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
2.分组讨论:贞观之治中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具体措施。
(三)课堂讲解1.讲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国家政治混乱,民生凋敝。
2.讲解贞观之治的特点: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
3.讲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以人为本,重视法治,注重人才,发展经济。
4.讲解唐太宗的具体措施:a.加强中央集权,改革政治制度。
b.选拔贤能,重视人才。
c.发展经济,提高民生。
d.重视文化教育,提倡儒学。
(四)案例分析1.分析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2.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举例说明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具体影响。
(五)课堂小结2.强调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具体措施在贞观之治中的重要作用。
(六)课后作业2.深入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分析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了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具体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课后作业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在讲解过程中,可能存在语速过快、内容过多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2024年初一历史下册贞观之治教案
![2024年初一历史下册贞观之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d806a7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0.png)
2024年初一历史下册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贞观之治时期的基本历史背景、主要政策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贞观之治时期的主要政治措施和成就。
贞观之治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贞观之治时期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和深层次的社会变革。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太宗李世民的图片和简介,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贞观之治”是什么时期吗?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贞观之治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主要政治经济措施等。
阐述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案例分析选取贞观之治时期的典型案例,如“房谋杜断”、“科举制度的完善”等,进行深入剖析。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政治智慧和社会进步,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价值。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贞观之治时期的政策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补充。
5. 课堂小结总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强调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历史知识。
案例教学:运用具体的历史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和社会变革。
多媒体辅助: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选择题和问答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一课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一课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e280f4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8.png)
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一课教案精选5篇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一课教案精选5篇教案要有创新性,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在编写教案的时候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一课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一课教案(篇1)课标内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①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重视纳谏;②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③贞观之治。
1、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4、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2、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2、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3、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重点和难点:一、重点: 1、“贞观之治”的含义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3、“贞观之治”的内容二、难点: 1、如何评价唐太宗2、如何看待历出现的“盛世”现象教学方法:“自学——问题——讨论”教学时间:2课时导学程序:(简要复习上一课知识,导入新课)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6篇】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c0822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0.png)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6篇】初一历史贞观之治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Ⅰ、女皇武则天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Ⅱ、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daf467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3.png)
a.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有哪些特点?
b.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哪些具体实践?
c.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有何重要地位?
2.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教师应分层设计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以及贞观之治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评价贞观之治,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贞观之治的实质。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唐太宗时期的历史图片、文物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贞观之治的氛围。
要求:学生能从实际出发,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5.观看与贞观之治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撰写观后感。
要求:观后感需包含对纪录片的评价、自己的感悟以及对贞观之治的深入理解。
6.家长辅助作业:与家长一起讨论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了解家族中流传的与唐太宗相关的传说、故事等。
要求:加强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一历史贞观之治教案4篇
![初一历史贞观之治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68c72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9.png)
初一历史贞观之治教案4篇初一历史贞观之治教案4篇初一历史贞观之治教案1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那么天的统治等根本史实。
引导学生考虑和探究“贞观之治场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p 历史问题的才能。
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那么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辩证唯物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才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那么天”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那么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那么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1、在课前谈话根底上展示武那么天画像,简介武那么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那么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老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假设评价武那么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考虑“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那么天的统治表达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开展农业消费,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老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那么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老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假设评价武那么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那么天的统治表达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开展农业消费,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老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那么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场面出如今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场面呢?贞观之治(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场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老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根底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设计表格,列出并比拟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贞观之治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贞观之治](https://img.taocdn.com/s3/m/16a8501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9.png)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贞观之治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掌握贞观之治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收集、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贞观之治的形成过程。
2. 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
3. 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
2. 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展示贞观之治的历史场景。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为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贞观之治。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贞观之治的认识和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简要介绍唐朝的建立。
基础上,提问:“同学们知道唐朝哪个皇帝的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吗?请大家猜一猜。
”2. 自主学习分发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贞观之治的形成过程、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和贞观之治的特点。
3.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
重点讲解贞观之治的形成过程、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和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4. 案例分析选取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贞观之治的特点。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对贞观之治的认识和看法。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强调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7. 课后作业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贞观之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避免过于繁琐的讲解。
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6.1 贞观之治的政治清明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如何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效率。
探讨“科举制”的完善对政治清明的影响。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3篇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eb2d9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c1.png)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3篇贞观之治教案优秀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二)能力训练点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而培养他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他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
他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革措施,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的出现。
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学生通过对这一盛世景象的学习,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学生对伟大的祖国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辛劳,但其中也有李世民、李隆基个人能力美的体现。
二、学法引导1、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人新课。
2、学习本课重点要识记理解四个人物和四个概念。
(1)四个人物:①李渊:唐高祖,唐开国皇帝,公元618年建立唐朝。
②李世民:唐太宗,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③武则天: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善用人才。
④李隆基:唐玄宗,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一个皇帝,前期颇有作为,把唐王朝引向鼎盛。
(2)两个概念:①“贞观之治”;②“开元盛世”。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及解决办法1、“贞观之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由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构成。
第一,是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起因。
第二,是开明政策和措施的具体内容。
第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根据这一内容构成的特点,要突破重点,可采取提问法,从史实的结果分析原因。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6篇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a73d0b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91.png)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6篇贞观之治篇一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目录简介唐太宗爱民如子贞观之初法治天下强盛王朝收缩展开简介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
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
他像孟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
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
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
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徵逝,朕亡一镜矣。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
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
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国威远播四方。
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
总之,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 贞观之治”。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 济世安民”。
《贞观之治》教案模板
![《贞观之治》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4a1846c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b.png)
《贞观之治》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贞观之治的背景和重要性;(2)掌握贞观之治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3)学会分析历史资料,评价贞观之治的历史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和内容;(2)运用比较法,分析贞观之治与前朝及其他朝代的区别与联系;(3)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评价贞观之治的成就与不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树立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观念;(3)引导学生认识到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贞观之治的背景:唐朝的建立与唐太宗李世民即位2. 贞观之治的政治成就:政治体制改革、选拔贤能、整顿吏治3. 贞观之治的经济成就: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发展、商业繁荣4. 贞观之治的文化成就:科举制度、教育改革、文艺繁荣5. 贞观之治的不足与后世影响:政治斗争、社会矛盾、历史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贞观之治的历史地位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及其含义,引发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贞观之治的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贞观之治的成就与不足,总结贞观之治的特点。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贞观之治的实例,如“房玄龄、杜如晦辅政”、“科举制度的完善”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贞观之治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总结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2. 分析贞观之治与前朝及其他朝代的区别与联系;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贞观之治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贞观之治》的教案
![初中历史《贞观之治》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c3ba1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2f.png)
初中历史《贞观之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唐太宗的统治特点,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
2.掌握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教学难点:贞观之治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唐太宗的统治背景,了解其继位后的政治局势。
(2)提问: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实现“贞观之治”?激发学生兴趣。
2.贞观之治的政治成就(1)讲解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制度,如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
(2)分析这些政治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如选拔贤能、提高政府效能等。
(3)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3.贞观之治的经济成就(1)讲解贞观之治时期的经济政策,如重视农业、发展手工业等。
(2)分析这些经济政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如提高粮食产量、繁荣市场等。
(3)引导学生探讨:这些经济政策对当时百姓的生活有哪些改善?4.贞观之治的文化成就(1)讲解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发展,如重视儒学、提倡佛教等。
(2)分析这些文化政策对国家文化的影响,如促进文化繁荣、提高国民素质等。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化政策对后世有哪些影响?(2)强调贞观之治时期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认识到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7.作业布置(1)熟记贞观之治时期的主要成就。
(2)思考:贞观之治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四、板书设计《贞观之治》1.政治成就:科举制、三省六部制2.经济成就:重视农业、发展手工业3.文化成就:重视儒学、提倡佛教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使学生了解了唐太宗的统治特点。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可能由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学生对贞观之治的理解不够深入。
贞观之治教案(莉莉)
![贞观之治教案(莉莉)](https://img.taocdn.com/s3/m/0e94445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72.png)
贞观之治教案(莉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学习贞观之治,使学生认识到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辉煌成就。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贞观之治的定义与历史背景2. 贞观之治的政治特点3. 贞观之治的经济特点4. 贞观之治的文化特点5. 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深入理解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向学生介绍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 运用比较法,使学生了解贞观之治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异同。
4. 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贞观之治的定义与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
3. 分析贞观之治的政治特点,如政治清明、法治严明等。
4. 讲解贞观之治的经济特点,如农业发展、商业繁荣等。
5. 阐述贞观之治的文化特点,如文学艺术、科举制度等。
6. 探讨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如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
7. 课堂小结,总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研,深入了解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2. 邀请历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从专业角度认识贞观之治的重要性。
3.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唐太宗、大臣、百姓等角色,再现贞观之治时期的政治场景。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影响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观点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4年初中初一下册历史《贞观之治》教案
![2024年初中初一下册历史《贞观之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99408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2.png)
2024年初中初一下册历史《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让学生掌握唐朝贞观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成就。
引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资料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引导学生认识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贞观之治”的政治措施和经济成就。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资料中提炼和分析有效信息。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唐太宗李世民的传奇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简要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为学习“贞观之治”做铺垫。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贞观之治”的政治措施,如改革官制、减轻赋税、加强中央集权等。
分析“贞观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如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探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和用人政策,以及其对“贞观之治”的贡献。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让学生尝试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体验当时的社会环境。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贞观之治”的看法和认识,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如《旧唐书》、《新唐书》等,加深对“贞观之治”的理解。
介绍“贞观之治”对中国后世的影响,如“贞观遗风”等。
引导学生对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治世,如“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等,分析不同治世的异同点。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发挥历史的启示作用。
布置相关作业和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和唐朝的建立。
2.掌握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和“贞观之治”。
3.掌握武则天统治的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贞观之治”和“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唐朝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认识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其是否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
教学重点1.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2.女皇武则天教学难点恰当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教学方法1.影视评书导入法。
本课涉及的人物、事件,在影视等作品中多有体现,可充分运用影视、评书等形式导入,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住。
(也可用其他方法导入)2.材料运用法。
可借用众多的史料,去粗取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评价人物。
3.讨论法。
4.故事穿插法。
5.引导教学法。
帮助学生区分小说与历史。
教具准备1.投影仪/电脑2.唐太宗、武则天等人图片及音像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放电视剧《大明宫词》中一个镜头,(和武则天有关的)然后提问:镜头中这位雍容华贵、端庄雅淑的女人是谁?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称帝之前,唐朝的政局是什么样的?有人说她在位期间,经济发展、国力逐渐富强,她的统治是“上承贞观,下启开元”,“贞观”是谁的年号?历史上讲的“贞观之治”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
导入语例示二:[投影显示]图一图二同学们,图一中中间坐着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你知道他前面的这位大臣在做什么吗?这幅图反映出唐太宗与大臣之间的什么故事?这幅图与我们常说的“贞观之治”有什么关系?图二中这位雍容华贵、端庄高雅的女人是武则天,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你想知道有关她的故事吗?带着众多疑问,我们走进第二课“贞观之治”,去感受一下历史的神秘与精彩。
导入语例示三:同学们,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
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刚平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
”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
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贞观之治”。
[板书]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隋炀帝的暴政和李渊建唐代隋[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过的隋朝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请大家仔细思考一下,这两个特点是什么?[教师提示]可以从上一节课的标题中寻找。
[学生回答]一是繁盛,二是一时,即时间短。
[教师引导]正确。
那么,我们可以想一下,隋朝繁盛的原因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
那隋朝繁盛时间非常短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隋炀帝的暴政。
[教师引导]谁能讲一下隋炀帝的故事?[学生讲述]生甲:杨广是杨坚的二儿子。
按老规矩,由大儿子杨勇接皇帝的班。
杨广为了夺取杨勇的太子之位,想出一条计策,阳奉阴违,伪装真相,博取了父皇母后和大臣们的好感,创造条件,有朝一日取代哥哥的太子之位。
杨广首先表现出虚心好学的样子,给人造成一种将来有出息的印象,对大臣们恭恭敬敬,没有皇子的架子。
他长相又好,致使朝廷一片赞扬之声。
在灭陈的战斗中,他任主帅,缴获了许多金银财宝,尽管内心想全部占有,却忍痛割爱,一件珠宝也不拿。
杨广还在皇帝、皇后身边的侍卫、宫女中间收买了一些人做耳目,随时汇报大小事情。
因此,很能迎合文帝和皇后的爱好。
再加上杨勇不知收敛,心高气傲,得罪了皇后,于是被杨广买通的东宫侍臣、侍妾以各种罪名密告了文帝。
在开皇十二年被废太子,东宫大小官员均受株连,或杀或贬,幸免者几乎没有。
杨广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太子。
生乙:杨广当了太子之后,与杨素勾结起来在文帝病重时趁乱下手,杀死文帝,自己登基称帝。
杨广登基后,派人兴建东都洛阳,又派人开通洛阳到江都的大运河。
有河必有船,黄门侍郎负责监造的大型龙舟共四层,高45尺,长达200丈,舟内装饰得十分豪华。
除皇帝的龙舟外,还为皇后建造了翔螭舟,其他大小船只数千余艘,这些船只用拉纤的人八万多。
这些船在运河中排了200里长。
运河两岸还有禁军骑兵护航,旌旗猎猎,威风凛凛。
船队路过的州县,500里内的都要奉献食品。
……[教师引导]关于隋炀帝的生平,除了同学们平时接触到的知识以外,我们再通过投影来补充一些材料,使同学们对此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投影显示]隋炀帝(569~618年),名杨广,杨坚次子。
581年封晋王。
588年十月,为行军元帅,统兵伐陈。
灭陈后,晋升为太尉。
他平时伪装仁孝俭朴,博得文帝欢心。
600年,立为太子。
604年七月,文帝死(相传为杨广所害),杨广即位,杀死兄长杨勇。
即位以后,他下令开通大运河,还设进士科,促成科举制的形成。
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他依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好大喜功。
他在位时,几乎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的劳动人民不下一千万人次,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他年年远出巡游,三游江都,三至涿郡。
每次出游,大造离宫,从行的人几十万,骚扰地方百姓,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他三次发兵进攻高丽。
隋炀帝的暴政,终于激起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
为了躲避起义烈火,他第三次游江都。
劝阻南下的人,都被杀死。
到了江都,他还让地方官去民间挑选美女,充实后宫,仍然整日花天酒地。
他预感到末日临近,就对萧皇后说:“好头颅,谁当斫(zhuó,斧砍)之!”618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率军士发动兵变,冲入江都宫中,用绸巾将他缢死。
隋炀帝统治时期,骄奢淫逸。
三次巡游扬州,耗费无数财物。
他南下的船队,舳舻相接,绵延二百余里,陆上骑兵数十万,沿运河两岸护送。
船队所过州县500里以内,皆令百姓贡献食物,所献山珍海味,多达百抬,妃嫔吃不完皆埋入地下。
他好大喜功,耀武扬威,发动了三次进攻高丽的战争(隋朝时高丽在今我国辽宁、吉林和朝鲜半岛北部)。
出兵以前,他征调大批工匠在山东东莱(今山东莱州)海口大规模造船。
工匠被迫在水里不分昼夜地劳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亡有十分之三四。
他还征发江淮以南的民工和船只,把洛口仓等大粮仓的粮食运到涿郡,船只前后相继,长达一千多里。
奔走在路上的民工和兵士,经常有几十万人,很多倒毙在路上。
这次出兵一百多万人,其中渡过鸭绿江的三十多万人,回到辽东的只有二千七百多人。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农业生产几乎陷于停顿。
“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
”(《隋书·杨玄感传》)当时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受到严重破坏,“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旧唐书·李密传》)[教师讲述]由于隋炀帝的暴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人民起义此起彼伏。
隋政权摇摇欲坠。
616年李渊奉诏为太原留守。
李渊利用太原特殊的条件,积极准备起兵反隋。
617年五月,李渊在太原起兵,十一月,攻克长安。
之后,与民众约法十二条。
除去隋朝苛政,迎代王侑即帝位,遥尊炀帝为太上皇。
李渊掌握朝廷内外一切大权,并进封唐王。
次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炀帝,五月,杨侑禅位,李渊登基,改国号为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定都长安。
立李建成为太子,以李世民为尚书令,封秦王,李元吉封齐王,唐王朝正式建立,隋朝灭亡。
[投影显示][教师引导]同学们,投影中的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大多数皇帝一样,他登上皇位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较大的一次政治斗争是“玄武门之变”。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是如何登上帝位的。
[投影显示]唐太宗(598~649年),名李世民,唐高祖次子。
李渊攻入长安后,李世民为京兆尹,封秦国公。
618年李渊称帝以后,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但在唐朝的建立特别是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秦王,逐渐产生了夺取皇位继承权的政治野心。
当时尚为太子谋臣的魏征曾对李建成说:“秦王功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626年(武德九年)夏,突厥数万骑入塞侵扰,李建成向李渊推荐李元吉率诸军北征,以免李世民掌握兵权。
李元吉要求秦府骁将尉迟敬德、程知节等同行,并挑选秦王帐下精锐充实自己的军队,意图将秦府骁将精兵转移到自己手里,然后谋杀李世民。
太子手下的王晊,向李世民告密,形势危急异常,秦府僚属皆主先发制人,李世民于是定计准备动手。
624年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并说他无负于兄弟,而建成、元吉却要杀害他。
李渊闻之愕然,决定第二天查问。
六月四日,李渊召建成、元吉入宫。
宫中妃嫔向李建成透露消息,李元吉主张“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
李建成说:“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朝参),自问消息。
”(《资治通鉴》)于是照常入朝。
其时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伏兵于玄武门内。
李建成、李元吉入朝行至临湖殿,发觉情况异常,立即回马欲归。
李世民跃马而出,随后大呼,李元吉引弓射李世民,由于仓皇失措,拉弓不开,再三不达有效射程。
李世民一箭射杀李建成。
尉迟敬德率骑继至,左右箭射李元吉坠马。
李世民马入丛林,被树枝绊住,坠马不能起。
李元吉突至,夺弓将扼李世民,尉迟敬德大喝一声,飞马赶来,李元吉逃跑,被敬德射杀。
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攻玄武门,激战不得入,扬言欲攻秦府。
形势危急,尉迟敬德持李建成、李元吉头出示,宫府兵溃散。
尉迟敬德披甲持矛入宫急请李渊“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资治通鉴》)。
李渊的手敕宣读后,战斗才停下来。
李建成之子五人、李元吉之子五人皆被杀。
六月七日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两个月后,唐高祖李渊传位于太子,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
次年(627年)改元贞观。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完这一段叙述之后,起一个名字或给它加一个标题。
[学生回答]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登基[板书]2.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登基[教师引导]请大家讨论一下,应该如何评价“玄武门之变”?[学生讨论]……[学生回答]生甲:是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骨肉相残的事件,“玄武门之变”不能肯定。
生乙: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皇位,由于他的励精图治,使“贞观之治”出现。
也就是说,没有玄武门之变,也就没有李世民即帝位,自然也就不会有“贞观之治”。
生丙:玄武门之变的客观后果是好的,即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上台,励精图治,导致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出现,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尽管玄武门之变这样的做法不值得肯定,但其客观后果是我们谁也不能无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