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法的发展及临床运用
穴位埋线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ppt课件
穴位埋线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11
作用
• 5.组织疗法效应
• 羊肠线是用羊的肠衣加工制作而成,乃异种组织蛋白,埋入穴 位后,可使肌肉合成代谢增高,分解代谢降低,肌蛋白、糖类 合成增高,乳酸、肌酸分解代谢降低,从而提高机体的营养代 谢,且将其埋植于人体内,有如异种组织移植,其中的抗原可 使人体淋巴细胞致敏,致敏细胞及配合体液中的抗体、巨噬 细胞等反过来破坏、软化、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变为多 肽、氨基酸等,最后被吞噬吸收,同时产生多种淋巴因子,这 些抗原刺激物对穴位产生的生物化学刺激,使局部组织产生 无菌性炎症,甚至出现全身反应,从而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 促进病灶部位血管丛增加,血流量增大,血管通透性和血液循 环得到改善。
穴位埋线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10
作用
• 4.留针及埋针效应
• 穴位埋线疗法实际上就是留针和埋针方法的延伸 和发展。
• 埋线后,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对穴 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达20天或 更长时间,其刺激感应维持时间是任何留针和埋针 所不能比拟的,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不巩固 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故能起到比留针和埋针更好 的疗效。
穴位埋线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8
作用
• 3.穴位处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效应 • 埋线针刺入穴内后,会使局部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的
损伤,受损组织细胞释放出来的某些化学因子可造 成无菌性炎症反应,使穴位局部组织发生一系列生 理变化,如血管扩张、代谢增强等,为损伤的修复创 造条件。
穴位埋线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9
作用
穴位埋线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7
作用
出血或渗血,有时瘀结皮下,这就产生了刺血效应。
• 有人测定,刺血对微血管的血色、流变、瘀点、流 速具有改善作用,同时证实刺血可缓解血管痉挛,改 善微循环和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帮助机体组织 的恢复,并能调动和激发人体免疫机能。
《穴位埋线疗法》课件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穴位埋线疗法,需要加强 临床研究,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
3
拓展穴位埋线疗法的应用领域
除了疼痛治疗和慢性疾病管理,穴位埋线疗法还 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05 穴位埋线疗法安全性与注 意事项
安全性评估
安全性高
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安全 有效的中医疗法,经过长 期的临床实践验证,不良 反应和并发症较少。
埋线完成后,对穴位进 行压迫止血,并观察患
者反应。
术后护理
01
02
03
04
休息与活动
指导患者在治疗后适当休息, 避免剧烈运动。
日常护理
提醒患者保持治疗部位的清洁 干燥,避免感染。
观察与回诊
定期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如有 异常及时处理。
饮食调理
根据患者体质,提供相应的饮 食建议,促进恢复。
03 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
儿科疾病治疗
小儿消化不良
穴位埋线对于小儿消化不良、腹泻等常见儿科疾病有良好疗效。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状况,促进营养吸 收。
小儿遗尿
针对小儿遗尿问题,穴位埋线能够刺激膀胱经相关穴位,增强膀胱括约肌功能,减少遗尿现象。
04 穴位埋线疗法研究进展
基础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疗法的机制研究
近年来,研究者对穴位埋线疗法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对 穴位埋线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等方面的影响。
穴位埋线疗法禁用于局部感染、过敏 体质、精神疾病等患者,以及不能配 合治疗的患者。
特殊人群慎用
孕妇、严重心肺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 需慎用穴位埋线疗法,避免造成不良 影响。
并发症处理与预防
常见并发症
穴位埋线疗法常见的并发症包括 局部疼痛、红肿、感染等,需及
实用穴位埋线疗法详解及临床案例
学习 毫火针、穴位埋线、毫刃针、董氏奇穴、针刺放血疗法、无痛针灸、毫刃针、平衡针、针灸痔疮治疗、浮针、达摩正骨、新医正骨、毛泰之柔性正骨、龙氏手法、脊柱定点复位、手法整膜疗法、1实用穴位埋线疗法穴位埋线技术交流群:315334584长效针感疗法的临床研究(一)长效针感概述(二)埋线疗法概况(三)埋线疗法和医用埋线针的由来(四)埋线疗法的发展情况埋线治疗慢性咳喘症2125例疗效观察埋线治疗慢性头痛埋线治疗甲状腺疾病埋线治疗慢性鼻疾病小面积肌纤维织炎埋线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埋线治疗坐骨社经痛埋线治疗白癫风(五)埋线疗法中出现几种情况、讨论和处理意见(六)埋线治疗总的规律学习 毫火针、穴位埋线、毫刃针、董氏奇穴、针刺放血疗法、无痛针灸、毫刃针、平衡针、针灸痔疮治疗、浮针、达摩正骨、新医正骨、毛泰之柔性正骨、龙氏手法、脊柱定点复位、手法整膜疗法、2学习 毫火针、穴位埋线、毫刃针、董氏奇穴、针刺放血疗法、无痛针灸、毫刃针、平衡针、针灸痔疮治疗、浮针、达摩正骨、新医正骨、毛泰之柔性正骨、龙氏手法、脊柱定点复位、手法整膜疗法、3 长效针感疗法的临床研究一、概述:“长效针感”“长效针感”是指以某种方式在穴位上刺激一次,能获得持续十天以上的针刺样感应,达到既减少病员求诊次数、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又能提高或巩固针灸疗效的目的,谓之“长期针感疗法”。
长效针感的名词,在针灸学中是个新的名词,但其方法,从古以来都在研究,没有什么新的,或者说是新的不多,本人,对长效针感名词的研究花了十五年之久的功夫,才得到针灸界的承认(1985年11月入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文摘要汇编,1987年1月在中国针灸杂志第1页上全文发表)。
那么,这个设想是怎样来的?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名词?而研究这个课题又有什么现实意议呢?长期针灸实践证明,针灸治疗许多慢性病症,往往因施治次数多、疗程长,给患者和医生都带来困难,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曾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穴位埋线是一种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通过将一种特殊的线材埋置在特定的穴位中,以达到治疗和调理人体的效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穴位埋线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改善身体状况。
本文将综述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1.增强机体免疫力:穴位埋线对人体内免疫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内科医师发现,穴位埋线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使得机体的免疫系统更具活力,从而更能应对外界的各种威胁,比如:细菌、病毒等,并有助于恢复机体细胞的功能。
2.调整免疫平衡:穴位埋线还可以调整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有研究表明,穴位埋线可以通过增强或抑制机体免疫反应,达到平衡免疫系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治疗免疫异常疾病。
3.促进血液循环:穴位埋线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升组织的新陈代谢能力,加速炎症、肿瘤等组织恢复与修复,从而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1.运动创伤的治疗:穴位埋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有助于运动创伤的治疗。
有研究表明,在穴位埋线的治疗下,某些慢性运动创伤的恢复速度会加快,而且治愈率也会明显提高。
2.癌症的治疗:穴位埋线在癌症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
有研究表明,穴位埋线可以调整免疫系统的状态,从而有助于增强机体对癌症的抵抗力,提高药物的疗效,并缓解癌症患者的症状。
3.美容瘦身:穴位埋线也被广泛运用于美容瘦身领域,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中埋置线材,刺激周围的组织和肌肉,以达到燃烧脂肪、减肥瘦身的目的。
同时,穴位埋线还可以促进肌肤的新陈代谢、提高肌肤弹性,从而具有一定的美容效果。
总之,穴位埋线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改善身体状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丰富,穴位埋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前景,在养生保健、疾病治疗、美容瘦身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
穴位埋线的临床应用
穴位埋线的临床应用简述及应用穴位埋线疗法是中医针灸埋针疗法的技术延伸和发展,其适应症非常广泛,尤其是对中西药物久治不愈的许多慢性病疑难病症,往往获得意想不到的神奇疗效,所起到的治疗作用相当于针灸数十次的功效,其中对某些慢性病疑难病具有速效、长效、特效的优势,治疗次数少,病员痛苦小,花钱少。
穴位埋线优于当前多种医疗技术的疗效。
使用羊肠线或其他可吸收线体对穴位进行植入,是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针灸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将医用羊肠线埋入相应穴位区域,经过多种因素持久、柔和地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气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穴位埋线后,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化学刺激长达30天或更长时间,从而对穴位产生一种缓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长期发挥疏通经络作用,特别适用于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以及时间紧和害怕针灸痛苦的人。
用特制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将人体可吸收的载体羊肠线(20天左右可自行吸收)植入相应的穴位,长久刺激穴位,起到“健脾益气、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气血”的作用,从而调整了患者的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达到祛病强身、保健美容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必须是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针灸经络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经络、穴位的选择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
具体操作过程这里就不作详细叙述。
1本院自2009年起,就开展了穴位埋线疗法,至今已做了“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脱出、腰肌劳损、慢性胃炎、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冠心病、骨质增生,肥胖症等顽固性病种,均有一定疗效,对妇科盆腔炎,月经不调也有一定疗效,尤其是肺系疾病疗效最好。
朱××,男,两河居委8组,于2009年2月14日上午11时入院,入院时“流涕,头身痛,咳嗽、喘息不能平卧,动则喘甚,口唇紫绀;长期小腹隐痛,大便不成形。
”自述以前每年发作3-4次,最近3年,每年发作7-8次,易感。
穴位埋线疗法的操作及临床应用
穴位埋线疗法的操作及临床应用穴位埋线疗法的概念:穴位埋线疗法是在祖国医学的脏腑、气血、经络理论指导下,把羊肠线埋植在相应腧穴和特定部位中,利用其对穴位的持续性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属于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延伸和发展。
穴位埋线基本原理:1、中医 ?针刺效应 ?埋线效应 ?刺血效应2、西医 ?化学刺激效应 ?组织疗法效应穴位埋线治疗原理针刺效应? 穴位埋线作为一种穴位刺激疗法,同样可起到针刺效应以治疗疾病。
埋线时,需用针具刺入穴内埋入肠线;此时即可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由于埋线针具较毫针更粗大,其剌激感应更强烈,这与针刺产生的针感及传导是一致的,它通过经络作用于机体,起到协调脏腑,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刺血效应? 刺血疗法是用针具刺破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素问?调经论》说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血去则经隧通矣”。
说明剌血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埋线时往往会刺破络脉,致针眼处有少量出血或渗血,这就产生了刺血效应。
可改善微循环,缓解血管痉挛,从而改善了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调动人体的免疫机能,激发体内的防御机制。
因此,埋线操作时,同样可起到刺血效应,以协调经络的虚实,从而调整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功能。
留针及埋针效应? 在针灸治疗实践中,留针及埋针对提高疗效有重要作用,而埋线后,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及吸收的过程,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天至4个月(持续时间与肠线粗细成正比),其刺激感应维持时间是任何留针和埋针法所不能比拟的。
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疾病恢复慢,易复发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使疾病在较长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刺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复,故能起到比留针和埋针更好的疗效。
穴位埋线的特点1.以线代针,效集多法2.刺激持久,祛顽疗固3.精确选穴,多用透穴4.精用组穴,交替调息5.注重敏感穴,多选特定穴6.诊次稀疏,操作简便刺激持久,祛顽疗固 ?穴位埋线疗法以线代针,埋入穴内,慢慢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一种柔和而持久的刺激。
穴位埋线法的发展及临床运用
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1】针法灸法学由于此方法施术简单,疗效持久,价格低廉,因此在临床应用广泛,发展较快。
但有关穴位埋线的起源、发展及其治疗机理等论述颇少,笔者试论如下,以抛砖引玉。
一.穴位埋线的源流穴位埋线是在传统针具和针法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历经了留针和埋针时期的雏形期、穴位埋线的萌芽期、临床推广应用时的发展期和以辨证选线取穴为特征的成熟期。
1、雏形期最原始的针具产生应当追溯到石器时代,最初形式是砭石和草木刺。
原始社会的人们利用这些小工具叩击身体,刺激皮肤,减轻病痛。
这大概可算作针刺疗法的前身。
后来发展到骨针、竹针、陶针、金针、银针、马衔铁针、合金针等金属针具。
现代,我们临床广泛采用的针具多由不锈钢制成,坚韧而不易生锈,造价低廉。
针法与针具相辅相成,不断完善。
从最初的《内经》“九针”理论,到金元时期的何若愚的时间针法、窦汉卿的“针刺十四法”,再到现代所形成的许多分支疗法,诸如电针、水针、穴位照射、挑治、割治之类,方法日趋成熟。
医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穴位进行刺激,使经脉疏通,脏腑平衡,气血调和,从而扶正祛邪,在医疗实践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但是,前辈医家通过长期的诊疗经验发现,单纯地采用针刺的一般方法来治疗一些顽固性的慢性疾病,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或者有疗效但补不能巩固和持久,于是,又产生了“留针”的方法来巩固疗效,而留针正是穴位埋线诞生的重要基础。
针留置于穴内,谓之“留针”,这一方法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
《素问·终始篇》说:“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
”《素问·离合真邪论》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
”为了使之得气或诱发循经感传,延长针效时间,多采用留针之法。
留针时间的长短,视病情轻重而定。
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留置15~20分钟,而对于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症,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或在留针过程中作间歇运针。
穴位埋线疗法简介与发展历程
基于中医经络理论,通过线体对 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气血,调 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
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如慢性胃炎、 哮喘、慢性鼻炎、痛经等,以及部分 急性病症,如急性腰扭伤等。
禁忌症
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溃疡、出血性疾病 、严重心脏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等 禁用此法。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体质和耐受程度 ,制定个性化的穴位埋线治疗方案。 包括选择合适的穴位、确定埋线的深 度、数量和治疗周期等。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 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患者 出现不适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治 疗,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04 操作技巧与注意 事项
消毒和麻醉处理流程
消失。
生理功能恢复
评估患者肢体活动度、 肌力、平衡感等生理功
能是否改善。
生活质量提升
了解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睡眠质量、精神状态
等方面的变化。
客观检查指标
结合影像学检查、实验 室检查等客观指标,综
合评估疗效。
无效或复发情况处理建议
01
02
03
04
重新评估病情
对无效或复发患者进行全面检 查,重新评估病情,明确原因
穴位埋线疗法简介与发展历 程
目录
• 穴位埋线疗法基本概念 • 穴位埋线疗法历史沿革 • 穴位选择与配伍原则 • 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 疗效评估与调整策略 • 安全性分析及风险防控措施
01 穴位埋线疗法基 本概念
定义与原理
定义
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将特制的线 体埋入人体特定穴位,通过线体 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达到治 疗疾病目的的中医特色疗法。
传承与发展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穴位埋线疗法在理论和技术 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和 治疗方法的医学体系。
穴位埋线疗法促进体内毒素排出与康复
06
安全性分析与风险防范措施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局部红肿疼痛
埋线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疼痛,一般 无需特殊处理,2-3天后可自行缓解 。若症状较重,可采取局部冷敷或热 敷,必要时服用止痛药。
过敏反应
线头外露或感染
埋线后线头外露或局部感染,应及时 到医院处理,取出线头并抗感染治疗 。
部分患者对羊肠线过敏,出现皮疹、 瘙痒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埋线,并给 予抗过敏治疗。
05
临床效果评估及案例分享
疗效评价标准和方法
症状改善程度
实验室指标变化
通过评估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如疼痛、疲 劳、失眠等症状的减轻情况,来判断穴位 埋线疗法的疗效。
观察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如血常规、 尿常规、生化指标等,以客观反映体内毒 素排出及康复情况。
患者自我评价
总体有效率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患者对穴位埋 线疗法的主观感受和评价,以全面了解治 疗效果。
毒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损害器官功能
毒素长期积累可能损害 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
。
引发疾病
毒素可能导致机体免疫 力下降,从而引发各种
疾病。
影响心理健康
部分毒素可能影响大脑 功能,导致情绪不稳定
、焦虑等心理问题。
加速衰老
毒素可能破坏细胞结构 ,导致皮肤松弛、皱纹
增多等衰老现象。
03
穴位埋线疗法促进毒素排出机 制
增强免疫力,提高排毒能力
穴位埋线疗法能够刺激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对毒素的抵抗能 力。
通过提高排毒能力,使体内毒素得以更有效地被清除,从而促进身体的康复和健 康。
04
康复过程中穴位埋线疗法的应 用
针对不同病症的穴位选择
穴位埋线
治未病中心检测和干预项目介绍
十二经络检查:
• 中医经络检测是整体健康管理的一部分,依据科学、 传统的中医理念为客户进行身体调理,达到“治本” 的目的。 检测仪器具有专业全面、无创、实用、简 便、快捷、经济、安全等特点和优势。采用无创伤的 检查方式,对人体不会出现任何危害。通过对人体十 二条经络检测出来的结果,由中医专家认真分析,综 合评比,精确计算,最终制作出适合客户的个性化食 疗方案。这套检测设备一直应用于国家举动队员的体 能监控,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奥运会国家举重队几年 来应用本技术定期进行体质监测和调理,获得国家体 育总局多项课题及科技服务贡献奖。
穴位埋线起源和发展
• 穴位埋线起源于石家庄,西医埋线的发明人为 陆建,中医埋线的创始人为任树森,两种埋线 的区别在于指导理论不同 。
• 2005年,国家卫生部对于中医穴位埋线予以了 充分肯定,并将其列为“百年百项中医适宜技术 推广项目”之一。
• 2007年,在河北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 支持下,河北省首先于2007年在河北省批准成 立了"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埋线疗法专业委 员会",这在官方学术领域为第一家.
穴位埋线指导思想
使用羊肠线或其他可吸收线体对穴位进行植入.是在针灸经络理论的指导 下,将医用线埋入相应穴位区域,经过多种因素持久、柔和地刺激穴位,达 到疏通经络气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穴位埋线后,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 吸收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化学刺激 长达20天或更长时间,从而对穴位产生一种缓 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 长期发挥疏通经络作用,
生物能检测
人体生命活动伴随人体生物电活动,心脏的跳动, 肌肉的收缩、大脑的思维都会产生不同形式的生物电流 (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在人体受到神经紧张 、情绪消极、过度疲劳、病原体、化学毒素、环境污染 、食品添加剂、化肥农药等因素影响下,都会使细胞波 动频率发生异常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穴位埋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埋线,达到调节免疫系统的目的。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应用进展。
本文将就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1. 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穴位埋线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通过刺激“关元”、“气海”等穴位,可以增加体内的内啡肽水平,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抗病能力;通过刺激“神阙”、“足三里”等穴位,可以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降低机体免疫反应过度,减少炎症反应。
穴位埋线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免疫细胞活性、调节炎症反应等多种途径,对免疫系统产生全面的调节作用,从而起到增强免疫功能的效果。
二、穴位埋线在免疫相关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1. 自身免疫性疾病穴位埋线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进行埋线,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病情的发作和进展。
研究表明,在穴位埋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中,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关节炎症状、减轻关节疼痛和肿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免疫功能低下穴位埋线也可以用于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治疗。
对于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疾病,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进行埋线,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研究表明,在穴位埋线治疗艾滋病的临床观察中,可以提高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减少HIV病毒的复制,延缓疾病的进展。
1. 穴位埋线对免疫系统免疫球蛋白及相关因子的调节作用研究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穴位埋线可以调节免疫球蛋白及相关因子的水平,从而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通过对穴位埋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IgG、IgA、IgM水平,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同时还可以调节细胞因子IL-2、IL-10的水平,增加免疫细胞的活性,减轻疾病症状。
穴位埋线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以从整体上对脏腑进行调节,使之达到“阴平阳秘” 的状态。 2、穴位埋线疗法可以通过针具埋线时进行手法补泻, 或通过羊肠线的粗细进行虚实的调节,因此也具有 补虚泻实的作用。 3、操作方法简便,副作用小,每次间隔时间长,患 者无需频繁往来于医院,满足现代人快节奏、高质 量的生活。
临床应用
• 穴位埋线在临床上可治疗哮喘、胃炎、十二指肠溃 疡、慢性肠炎、癫痫、中风、偏瘫等慢性、顽固性 疾病、免疫力低下等疾病,效果显著。除传统用于 治疗慢性病和虚症外,目前穴位埋线疗法还扩大到 治疗急症、实证等各种疾病,其治疗病种已达到 100余种,涉及传染、内、外、妇、儿、皮肤、五 官等各科。近几年,在各级刊物上报道的治疗病例 已逾百万例。
• 为一个疗程,调理月经者以2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 程; • 羊肠线剪成1cm长短,需泡在75度的酒精内,每天 更换。面部及四肢末端需要埋入0.3cm左右的羊肠 线。
谢谢,祝您健康!
• 6、针出后,立即用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并敷贴 医用胶布,继续下一个穴位操作。
注意事项
• 忌口:酒、碳酸饮料、油炸食品、动物内脏。 • 禁忌蒸桑拿、泡澡、泡脚。 • 针刺出血时容易出现皮下血肿,可以用土豆片热敷 缓解。 • 穴位下方有血管和神经,对于这些穴位应该避免深 刺,以防伤及血管和神经。 • 患者在埋线后的1-5天内会出现酸胀、沉重感或者 走路不适感。 • 穴位埋线一周一次,月经期不可埋线,肥胖者六次
穴位埋线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课件大纲
• 穴位埋线疗法概况 • 穴位埋线疗法定义 • 穴位埋线疗法的功效 • 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应用及其优势病种 • 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具有中医特色 的中医外治法之一。 • 穴位埋线是在传统针灸手法,“留针”和“埋针”的基 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通过专用针具和线体在穴位内 产生持久、柔和、缓慢、良性的刺激,达到疏通经络气 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 穴位埋线在经过了留针和埋针时期的雏形期、穴位埋线 的萌芽期,临床推广应用的发展期、和以辨证选线取穴 为特征的成熟期,迅速成为针灸疗法的一种独立分支。 • 埋线在针灸学的研究和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针灸发 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穴位埋线法的发展及临床运用
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1】针法灸法学由于此方法施术简单,疗效持久,价格低廉,因此在临床应用广泛,发展较快。
但有关穴位埋线的起源、发展及其治疗机理等论述颇少,笔者试论如下,以抛砖引玉。
一.穴位埋线的源流穴位埋线是在传统针具和针法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历经了留针和埋针时期的雏形期、穴位埋线的萌芽期、临床推广应用时的发展期和以辨证选线取穴为特征的成熟期。
1、雏形期最原始的针具产生应当追溯到石器时代,最初形式是砭石和草木刺。
原始社会的人们利用这些小工具叩击身体,刺激皮肤,减轻病痛。
这大概可算作针刺疗法的前身。
后来发展到骨针、竹针、陶针、金针、银针、马衔铁针、合金针等金属针具。
现代,我们临床广泛采用的针具多由不锈钢制成,坚韧而不易生锈,造价低廉。
针法与针具相辅相成,不断完善。
从最初的《内经》“九针”理论,到金元时期的何若愚的时间针法、窦汉卿的“针刺十四法” ,再到现代所形成的许多分支疗法,诸如电针、水针、穴位照射、挑治、割治之类,方法日趋成熟。
医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穴位进行刺激,使经脉疏通,脏腑平衡,气血调和,从而扶正祛邪,在医疗实践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但是,前辈医家通过长期的诊疗经验发现,单纯地采用针刺的一般方法来治疗一些顽固性的慢性疾病,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或者有疗效但补不能巩固和持久,于是,又产生了“留针”的方法来巩固疗效,而留针正是穴位埋线诞生的重要基础。
针留置于穴内,谓之“留针”,这一方法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
《素问•终始篇》说:“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
”《素问•离合真邪论》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
”为了使之得气或诱发循经感传,延长针效时间,多采用留针之法。
留针时间的长短,视病情轻重而定。
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留置15〜20分钟,而对于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症,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或在留针过程中作间歇运针。
改良微创穴位埋线技术临床应用概括
$number {01}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引言 • 改良微创穴位埋线技术的原理和
特点 • 改良微创穴位埋线技术在临床的
应用
目录
• 改良微创穴位埋线技术的优势和 局限性
• 改良微创穴位埋线技术的未来展 望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穴位埋线技术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 统穴位埋线技术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局限性,如创伤大、恢复时间长等。因此,改良微创穴位埋线 技术应运而生,旨在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临床应用效果。
胃肠功能改善
穴位埋线能够调节神经功能,改善神 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如失眠、焦虑等 。
疼痛缓解
穴位埋线对于慢性疼痛具有较好的缓 解作用,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 质量。
神经功能调节
穴位埋线能够调节胃肠功能,改善消 化系统疾病的症状,如腹胀、腹泻等 。
04
改良微创穴位埋线技术的优 势和局限性
优势
安全性高
改良微创穴位埋线技术是在传统穴位埋线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念和技术进行改进的一种新 型疗法。该技术通过减少创伤、减轻疼痛、缩短恢复时间等手段,提高了治疗效率和患者的舒适度,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改良微创穴位埋线技术的简介
改良微创穴位埋线技术是在传统穴位埋线技术的基础上进行 改进的一种新型疗法。该技术通过采用更小的切口、更轻柔 的操作方式,以及更先进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实现了减少创 伤、减轻疼痛、缩短恢复时间等目标。
。
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穴位埋线技术的培训和 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
水平和专业素养。
穴位埋线疗法的操作及应用
传统埋线疗法
3、切开结扎埋线法
• 穴位两侧或上下各1.5-2.5cm,局麻, 一侧用手术刀尖切开0.3-0.5cm,用弯止血 钳插入穴位深处进行按摩弹拨法,然后用 持针器夹住穿有羊肠线的缝合针从切口刺 入,穿过穴位深处,从对侧皮丘穿出,又 从出口进针,较第一线浅,至切口出针, 将线头适当拉紧,打结,剪断并埋入切口 深处,包扎。
• 诊断:月经不调 • ——气滞血瘀兼脾虚湿困 • 取穴:中脘、关元、气海、归来、脾俞、大 • 肠俞、丰隆。
• 第二次就诊(七天后):2012-12-16 • 诉自觉腹胀、消化不良症状有所改善,大 便基本正常,一日一行,身体乏力困重感缓解, 近两天觉小腹坠胀感,月经未至。
• 取穴:天枢、石门、中极、子宫、带脉、阴陵泉、 • 三阴交。 • 操作过程
各种胃病及肠炎选穴
• 中脘、上脘、建里、脾俞、胃俞、大肠俞、 天枢、足三里、阿是穴(敏感穴位)等。
哮喘、慢支选穴
• 定喘、大椎、风门、肺俞、膏肓俞、膈 俞、膻中、丰隆、足三里等。
单纯性肥胖选穴
• 中脘、上脘、天枢、气海、水分、滑肉 门、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丰 隆等。
肛肠科疾病选穴
• 长强、大肠俞、关元俞、次髎、承山、 孔最、二白等。
改良埋线疗法 ——注射针头埋线法
• 选用注射器针头进行,由于针体小, 操作简便,不用局部麻醉,病人容易接受。 • 目前已大量应用于临床。如穴位埋线 治疗肥胖症、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 病、妇科疾病、中风后遗症、癫痫以及各 种痛证等。
注射针头埋线法 1、工具
• 1、消毒用品,镊子,一次性换药盘,消毒 纱布,7号或8号注射针头; • 2、“0”号或“00”号医用羊肠线剪成1cm线段 若干,浸泡在75%的酒精内备用; • 3、直径0.4mm、长50mm的毫针(必要时可 剪去针尖)做针芯; • 4、创可贴胶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现代医学的认识现代医学对埋线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机体内部的一些微观组织结构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传统埋线疗法中的穴位局麻以及皮肤切割,都能对穴位、神经以及整个中枢都产生一种综合作用,使组织器官的活动能力加强,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加快,局部新陈代谢增强,其营养状态得到改善。并且,产生的疼痛信号,传到了相应的脊髓后角内,可以引起了脊髓水平的抑制效应,调节其所支配的内脏器官。此外,羊肠线作为一种异种蛋白,可诱导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淋巴组织致敏,配合抗体、巨噬细胞,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变成多肽、氨基酸等。它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天或更长,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治愈疾病不巩固,易复发等缺点。
3、发展期随后,穴位埋线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治疗哮喘、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癫痫、中风偏瘫等慢性、顽固性、免疫力低下性等疾病,效果都很显著。后来,经过广大临床针灸工作者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一些系统的疗效显著的埋线方法,根据温木生、郑祥容等的研究现将穴位埋线方法归纳如下表:
埋线方法
主要针具
埋线疗法以线代针,埋人穴位,慢慢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一种柔和而持久的刺激。一般说来,由于羊肠线刺激平和,对大脑皮层里的急性疾病较强的病理信息干扰和抑制力量不足,因而不能迅速产生作用,但对慢性疾病却显示了良好的效果。
诸多研究表明,埋线疗法实际上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因此为。穴位埋线的治疗机理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并且由于埋线疗法问世实验研究,不少尚处于假说阶段,疑点很多,问题甚于答案,这是我们今后必须重视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
如:强直性脊柱
炎[4]
穿线法
持针钳
医用三角皮肤缝合针
在穴位两侧或上下两端常规消毒局麻后,医者用持针钳夹住穿有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的局麻点穿出,捏起两端羊肠线来回牵拉,是穴位产生酸、麻、胀感后,将羊肠线贴皮剪断,放下两针孔间皮肤,使线头缩回入皮内,用消毒纱布覆盖伤口。
二是表现在应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开始对穴位埋线的治疗效果和机理进行初步的探讨。迄今为止,穴位埋线的实验研究仅有两篇:一是崔瑾等【5】对脾虚证大鼠应用足三里穴位埋线的方法观察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另一篇则是周友龙等【6】采用胆囊穴、中脘穴和胃腧穴埋线,在与吗丁啉比较,观察对大鼠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粘膜的影响。
三是表现在辨证选线取穴的一体化应用。穿线法、切埋法、扎埋法、割埋法由于创面较大、较深,易引起剧烈疼痛,患者往往不宜接受,所以,现代临床上埋线治疗疾病多以注线法及植线法较为常见。北京任晓艳以注线法为基础,创立了一套容针刺、药物及心理治疗为一体的新型穴位埋线疗法。并发明了任氏一次性专利埋线器具及根据辨证需要而分为四种型号的药物羊肠线:1号为清热开窍线体;2号为活血化瘀线体;3号为补气补血线体;4号为滋阴补肾线体。任晓艳穴位埋线法操作简单,用消毒镊将配制好的磁化药物羊肠线放置于一次性埋线器具套管内,快速刺入穴位1.5~2cm深,同时将线体弹入穴位,出针后用创口贴覆盖,24小时可洗浴,不影响任何活动。通过羊肠线和药物对穴位双重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物化学刺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弥补了普通羊肠线有排斥反应及作用单一的缺陷,起到了线代针、针药双效的特殊作用。并且,在临床上与中医的辨证理论密切结合,可根据患者体质的寒热虚实灵活选用,说明穴位埋线已经从零散走向了系统,从简单进化到成熟。
为了使之得气或诱发循经感传,延长针效时间,多采用留针之法。留针时间的长短,视病情轻重而定。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留置15~20分钟,而对于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症,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或在留针过程中作间歇运针。而有些病证,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三叉神经痛、痛经等,可留达数小时或一天至数天。基于留针后来又演变出埋针,用来加强针刺效应,延长刺激的时间。
创面较大,刺激性很强,作用持久
顽固性病证
结扎部位不宜多,松紧适当,不可过深或过浅、弱损伤血管而导致出血,需抽线后加压止血。
割埋法
手术刀,小拉钩
在局麻皮丘上,用手术纵行切开皮肤0.5cm,用特制的小拉钩,或钝性探针在穴位底部,上下左右拉动按摩,适当摘除脂肪或破坏筋膜,用力轻柔,使之产生强烈刺激后,将羊肠线置入穴位底部,无菌包扎。
手术刀、弯止血钳
持针器、缝合针
穴位两侧或上下各1.5~2.5cm,局麻0.3~0.5皮丘,一侧用手术刀尖切开0.3~0.5cm,用弯止血钳插入穴位深处进行按摩弹拨法,然后用持针器夹住穿有羊肠线的缝合针从切口刺入,穿过穴位深处,从对侧皮丘穿出,又从出口进针,较第一线浅,至切口出针,将线头适当拉紧,并打结,剪断并埋入切口深处,包扎。
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1】针法灸法学由于此方法施术简单,疗效持久,价格低廉,因此在临床应用广泛,发展较快。但有关穴位埋线的起源、发展及其治疗机理等论述颇少,笔者试论如下,以抛砖引玉。
一.穴位埋线的源流
穴位埋线是在传统针具和针法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历经了留针和埋针时期的雏形期、穴位埋线的萌芽期、临床推广应用时的发展期和以辨证选线取穴为特征的成熟期。
创面较大,刺激强,作用持久
可见,穴位埋线在临床上除传统运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证外,还扩大到治疗急症、实证等各种疾病,其治疗病种已达200余种,涉及传染、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治疗有效率在51.3%~100%,平均85%以上。近几年来,在各级刊物上报道的治疗病种有50种之多,病例已达万例。在安徽、河北、江苏、重庆、河南等省市还成立了埋线专科和医院,并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被收录编写为各类专业针灸书籍,全国已举办此类培训班数十次,培养了大批穴位埋线的专业技术人才。穴位埋线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其独有的治疗特色焕发出勃勃生机。
2、中医理论方面的治疗机理探讨穴位埋线是在留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具备了留针所具有的作用。如保持并加强针灸的持续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对体质强壮之人,通过留针可以保持针灸的持续作用,加强治疗效果。如《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者,深而留之”;“刺壮士真骨者,宜深而留针,多益其数也”。针灸时,通过留针可以达到补泻的目的。陈立国等【3】留针的意义及时限探讨
一般病证
如:
便
秘【2】
植线法
埋线针
血管钳
将羊肠线置于埋线针的针尖,两端用血管钳夹住线圈挂在缺口上,医者右手持针,左手持钳,针尖缺口向下15~40度刺入,当针头进入皮内,松开血管钳,右手持续进针直至羊肠线完全埋入皮下,再进针0.5cm,随后把针推出。用消毒纱布压盖针孔。
一个针孔,创面小,刺激较弱
一般病证
2、萌芽期埋线疗法正是从留针和埋针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当时的针灸工作者在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的过程中摸索出的一种疗效显著的方法:他们将羊肠线埋藏在体内腧穴中,发现每埋线一次,治疗时间可持续一个月以上,治疗次数大大缩减。至70年代初,各类中西医刊物上发表的这类关于埋线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的报道有十余篇。
1、雏形期最原始的针具产生应当追溯到石器时代,最初形式是砭石和草木刺。原始社会的人们利用这些小工具叩击身体,刺激皮肤,减轻病痛。这大概可算作针刺疗法的前身。后来发展到骨针、竹针、陶针、金针、银针、马衔铁针、合金针等金属针具。现代,我们临床广泛采用的针具多由不锈钢制成,坚韧而不易生锈,造价低廉。针法与针具相辅相成,不断完善。从最初的《内经》“九针”理论,到金元时期的何若愚的时间针法、窦汉卿的“针刺十四法”,再到现代所形成的许多分支疗法,诸如电针、水针、穴位照射、挑治、割治之类,方法日趋成熟。医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穴位进行刺激,使经脉疏通,脏腑平衡,气血调和,从而扶正祛邪,在医疗实践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埋线,作为一种复合性治疗方法,除了利用腧穴的功能外,还有其本身的优势。首先,埋线方法对于人体的刺激强度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初期,刺激强,可以克服脏腑阴阳的偏亢部分,后期刺激弱,又可以弥补脏腑阴阳之不足。这种刚柔相济的刺激过程,可以从整体上对脏腑进行调节,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其次,埋穴疗法利用其特殊的针具与所埋之羊肠线,产生了较之一般针刺方法更为强烈的针刺效应,有“制其神,令其易行”和“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作用。
操作方法
特点
适用病证
注意事项
注线法
腰椎穿刺针套管
26号毫针
用镊子夹取一段已经消毒备用的羊肠线,从针突孔放置在腰椎穿刺针套管的前端,从套管尾孔插入一段针芯。右手持针柄,左手夹住套管中下段,将针在皮丘快速刺入皮下并行针,得气后,边退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推注进入穴位皮下或肌层,针孔处覆盖消毒纱布。
操作简单,一个针孔,创面小,刺激较弱
陈利国蔡向红
删b京针灸骨伤学院,100015)(1996年第六期40~42页)发现,在临床上许多患者,都是通过留针而使针感加强,一定程度上表明静中有动,动静互涵,留针同针刺手法一样能够起到补泻的作用。此外,留针尚有留针以行补泻和以催气、候气的作用。
对于埋线疗法来说,从传统中医角度来看,其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协调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几个方面。
但是,前辈医家通过长期的诊疗经验发现,单纯地采用针刺的一般方法来治疗一些顽固性的慢性疾病,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或者有疗效但补不能巩固和持久,于是,又产生了“留针”的方法来巩固疗效,而留针正是穴位埋线诞生的重要基础。
针留置于穴内,谓之“留针”,这一方法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终始篇》说:“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素问·离合真邪论》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
4、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