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教学设计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说课稿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热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内能的概念之后,进一步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材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为后续学习热力学定律和热机原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内能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活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3)能用做功和热传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经历探究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2、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
(2)用做功和热传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讲授法:讲解做功和热传递的概念、实质以及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1 功、热和内能的改变(教学设计)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1节功、热和内能的改变教学设计在空气压缩引火仪底部放置少量的硝化棉,迅速压下筒中的活塞,可以观察到硝化棉燃烧的火苗。
ppt课件展示提问:为什么筒底的硝化棉会被点燃呢?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一)焦耳热功当量实验装置——对系统做机械功重物下落带动轮叶旋转,通过搅拌对绝热容器内的液体做功,使液体升温,即状态发生变化.结论:只要重力所做的功相同,容器内水温上升的数值都是相同的,即系统状态的变化是相同的(二)实验二:对系统做电功电流通过电热丝使绝热容器内的液体温度升高.结论:对同一系统,在绝热过程中只要所做的电功相同,系统温度上升的数值就相同,即系统的状态变化相同.思考:焦耳的热功当量实验和电流热效应给水加热的实验中做功的方式相同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在各种不同的绝热过程中,如果使系统从状态1变为状态2,所需外界做功的数量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各种不同的绝热过程中,要使系统状态发生变化,做功的数量只由始末两个状态决定,与做功方式无关.绝热过程:系统只由于外界对它做功而与外界交换能量,它不从外界吸热,也不向外界放热,这样的过程叫做绝热过程.在热力学系统的绝热过程中,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仅由过程的始末两个状态决定,不依赖于做功的具体过程和方式。
类比思考:哪些力做功仅由物体的起点和终点两个位置决定,与物体的运动路径无关?(三)内能U1、任何一个热力学系统都必定存在一个只依赖于系统自身状态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在两个状态间的差别与外界在绝热过程中对系统所做的功相联系.我们把这个物理量称为系系统的内能.思考:我们曾经学习过内能的概念是什么呢?当时讲的内能的变化与什么有关?而这一致吗?有何关系?①宏观定义(热力学对内能的定义):任何一个热力学系统都必定存在一个只依赖于系统自身状态的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叫做系统的内能。
①微观定义(分子动理论对内能的定义):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当系统从状态1经过绝热过程达到状态2时,内能的增加量①U=U2-U1就等于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W,即①U=W.拓展思考:在绝热过程中,外界对系统做功,系统的内能怎么变?数量上有什么关系?若系统对外界做功呢?小试牛刀【例题】如图所示是焦耳研究热与功之间关系的两个典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系统状态的改变只能通过传热来实现B.系统状态的改变只能通过做功来实现C.在各种不同的绝热过程中,系统状态的改变与做功方式无关,仅与做功数量有关D.在各种不同的绝热过程中,系统状态的改变不仅与做功方式有关,还与做功数量有关(一)外界对系统做功实验现象:橡胶塞跳出时,瓶内出现白雾。
内能教案(7篇)

内能教案(7篇)内能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
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功热和内能的改变教案

功热和内能的改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功热和内能的概念;2.掌握计算物体的功热和内能的方法;3.理解物体的内能改变与其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功热和内能的概念;2.计算物体的功热和内能的方法;3.物体的内能改变与其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一个例子让学生了解功热和内能是什么。
2.讲授(30分钟)(1)功热和内能的概念a.定义:功、热量、内能。
b.单位:焦耳、卡路里。
c.公式:Q=m*c*ΔT,其中Q表示热量,m表示质量,c表示比热容,ΔT表示温度变化;W=F*s*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位移,θ表示力和位移之间夹角。
d.区别:功是由外力对物体做出来的作用,在物体发生位移时才会产生;而热量是由于温度差而传递给物体或者从物体中传递出去;内能是指物体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2)计算物体的功热和内能的方法a.计算物体受力作用下的功:W=F*s*cosθ。
b.计算物体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m*c*ΔT。
c.计算物体内能变化量:ΔU=Q-W。
(3)物体的内能改变与其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a.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内能也会发生改变,而且外力所做的功就是内能改变量。
b.当物体发生温度变化时,其内能也会发生改变,而且温度升高时,其内能也会增加。
3.练习(20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计算功热和内能的方法,并理解物体内能改变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4.归纳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并对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功热和内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探讨了物体内能改变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例子引入知识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物理教案-做功和内能的改变

物理教案-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做功的概念,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 让学生掌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做功的概念及其分类2. 做功与内能的改变3. 实验:探究做功改变内能的过程4.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做功的概念,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
2. 难点: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做功与内能的关系。
2. 利用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做功改变内能的过程。
3. 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组、温度计、热量计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做功与内能的关系。
2. 学生分享生活中有关做功改变内能的实例。
二、做功的概念及其分类(10分钟)1. 教师讲解做功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做功的本质。
2. 学生通过PPT学习做功的分类,包括摩擦力做功、重力做功等。
三、做功与内能的改变(15分钟)1. 教师讲解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让学生理解做功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
2. 学生通过PPT学习做功改变内能的原理。
四、实验:探究做功改变内能的过程(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际应用(10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答案。
2.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反思与评估(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 教师收集学生反馈,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内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点PPT】
【问】同学们,当迅速下压活塞,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点PPT说】我们看到硝化棉燃烧了。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说】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分析一下吧。
【点PPT问】硝化棉燃烧说明筒内气体的温度是升高了还是降低了?
【答】筒内气体的温度升高了,达到了硝化棉的燃点。
【问】由此可知筒内气体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向瓶内打气,瓶内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气体的内能转化
为瓶塞的机械能,瓶内气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
气液化为小水滴,从而瓶塞跳起,瓶内出现“白气”
【点PPT出板书】在这个实验中就是通过气体膨胀对外界做功的方式,改变了气体的内能,使得气体内能减少。
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点PPT】
【说】比如装着开水的暖水瓶,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13分钟
6分钟
2分钟
引入
做功
总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的于秀齐老师,请同学们准备好学习任务单,和于老师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
【点PPT】
【问】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忆一下什么是内能?
【点PPT答】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
【点PPT答】瓶内“白气”消失,说明瓶内小水滴汽化又成为
了水蒸气,因为汽化是吸热过程,所以可知瓶内
气体内能增加,是机械能转化为了内能。相信同
学们一定可以自己来解释这个现象了。
【点PP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不同的是,当外界压缩气体
做功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气体内能增加。当气体膨
物理课《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教案范文三篇

物理课《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教案范文三篇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压缩空气引火器,机械能转化热能演示器,无色玻璃瓶,橡胶瓶塞,打气筒等。
1. 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2.引入新课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
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
今天我们先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3.进行新课(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
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
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
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
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
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实验后,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
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
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
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
让学生解释课本图2-9、图2-11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体的内能喊小呢?(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演示实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按照课本图2-12所示,事前组装好仪器。
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
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
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实验结果,当塞子跳起时,瓶内出现了雾。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主题单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构造以及四个冲程中能量转化,知道热值概念会用公式q=mq计算燃料燃烧时释放出热量的多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点火爆炸实验,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探究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热量,认识燃料的热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介绍热机研究的新进展与未来社会发展关系,激励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教学重点:从能量转化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教学难点:认识汽油机的工作循环教具: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图12—25、演示装置、汽油机模型及挂图;学生实验:铁丝,图12—32实验装置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将图12—21制成课件:行驶中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温度升高很多,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2、研究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1)学生做图12—23反复弯折铁丝实验,交流感觉,判断铁丝内能是否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铁丝的内能增加是由机械能转化而来的。
再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能使铁丝的温度升高。
方法可能有:放在火上烧,放在热水,用砂皮摩擦,用铁锤锻打,放在太阳下晒。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些方法中哪些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哪些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的,进而归纳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学生弯折铁丝实验时,教师进行安全教育,弯折次数不宜太多,小心烫手。
(2)演示空气压缩引火实验,学生观察棉花燃烧。
引导学生分析:压缩气体做功,空气内能增加,棉花燃烧,进一步让学生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空气压缩引火仪实验,能否成功取决于仪器密封性,另可通过实物投影,放大实验现象,能使学生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3、观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实验(2)在做点火爆炸实验时,要注意滴入数滴酒精,酒精量不宜过少,另外要等酒精挥发,变成酒精蒸汽后再点火。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教案设计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做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理解内能的概念并能够计算其改变量。
3. 能够测量物体的做功量和内能的改变量。
教学材料:1. 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教学板书。
2. 学生实验室器材,包括弹簧秤、测温计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概念1. 通过实例引入做功和内能的概念,例如:将物体从地上抬到桌子上,用力拉伸橡胶带等。
2. 解释做功的概念:做功是指力对物体的作用导致物体的位置改变时所做的功,功的计算公式为:功 = 力×位移× cosθ。
3. 解释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粒子的运动状态所导致的能量,可以分为微观内能和宏观内能两种,内能的改变量为物体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第二步:示范计算做功和内能的改变量1. 通过示范实验,如将物体从地上抬到桌子上的过程中测量所做的功。
2. 解释测量所做功的步骤和计算方法。
3. 通过示范实验,如加热水的过程中测量水的内能改变量。
4. 解释测量内能改变量的步骤和计算方法。
第三步:学生实验探究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实验项目,如拉伸物体、加热物体等。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所做的功和物体内能的改变量。
4.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第四步:总结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做功和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发表自己的总结和思考。
3.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补充。
评估:1. 对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记录进行评估。
2. 对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做功和内能改变量的能力进行评估。
3. 对学生的总结和思考进行评估。
《做功改变内能》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做功改变内能》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做功改变内能二、实验器材温度传感器,注射器,传感器终端,计算机,改进的打气筒,玻璃瓶,普通打气筒,胶塞(打孔),细绳,气针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一)实验一、温度传感器研究对气体做功和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的变化,实验二、改进的白雾实验(二)实验三、打气筒升温的秘密、实验四、探究对气体做功和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变化的情况四、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总结归类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2)通过实验得出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增大或减小内能从而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内能变化量和做功多少之间的量化关系,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时能量变化的区别;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学生试验、气体做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法在改变内能时的区别。
(2)学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能量及其转化的理解;(2)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五、实验教学内容”得出结论: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法:热传递和做功。
得出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热传递。
教师提出问题:在刚才的例子中,热传递可以增大或减小内能,我们对铁丝做功,铁丝的内能增大,如果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它的内能又会如何变化呢?我们用注射器封住一段气体并用温度传感器测量温度,以此来研究对气体做功和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的变化的情况。
如何实现对气体做功。
教师提问:怎么用这个仪器检验气体对外做功时能量的变化的情况?图1图2师:温度确实下降了,并且末温低于室温。
向学生提问这个温度的变化可能是由热传递引起的吗?类 起分析,得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缩活塞。
内能的改变初中教案

内能的改变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让学生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 让学生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内能的概念。
2.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1. 内能的概念的理解。
2.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1. 课件。
2.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 previous knowledge about energy, 例如:什么是能量?能量有哪些形式?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内能。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讲解内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教师讲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包括摩擦生热和压缩气体做功,热传递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3.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做功和热传递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种方式对内能的影响。
4. 教师讲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的联系和区别:做功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内能的概念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内能的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了内能的概念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内能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现象的敏感度。
物理课《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教案三篇

物理课《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教案三篇使同学知道做功可以转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转变,能用做功和内能转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二)教具压缩空气引火器,机械能转化热能演示器,无色玻璃瓶,橡胶瓶塞,打气筒等。
(三)教学过程1. 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2.引入新课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改变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改变。
如何转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事实上举出很多的事例。
今日我们先讨论一种转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3.进行新课(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演示试验:压缩空气引火试验。
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洁介绍它的构造。
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枯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
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
此时要提示同学留意观看筒内的棉花。
快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试验后,组织同学谈论试验现象说明白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上升引起棉花燃烧。
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
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原因。
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
让同学解释课本图2-9、图2-11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归纳同学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体的内能喊小呢?(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演示试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试验。
根据课本图2-12所示,事前组装好仪器。
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
试验时告知同学,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
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亮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
提示同学留意观看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试验结果,当塞子跳起时,瓶内消失了雾。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ppt课件.ppt

二、实验内容设计:
1、压缩气体做功,内能增大。 2、通过气体膨胀做功,内能减少。
三、实验方法设计:
转换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个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 温度来自高时内能增大。实验演示一:如图一所示,在压缩空气引 火仪里放两个火柴头,把活塞迅速压下去, 观察发生的现象,为什么?
结论1:对物体做 功,物体内能增 加。
图一
实验演示二:如图二,可乐瓶内有一 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往瓶内打 气,当瓶塞跳起时,观察瓶内的变化, 说明了什么?
结论2:物体对外
做功,内能减少。
图二
五、教学反思:
通过改进的演示实验,一方面提高了实 验的成功性,二方面能使学生更明显的 观察实验现象。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该演示实验过 程中,老师动手较多,没有真正把课堂 交给学生。
六、自我评价:
1、压缩气体做功实验
2、气体对外做功实验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吴忠市第三中学 史合功 2015年9月
一、实验教学目标 二、实验内容设计 三、试验方法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反思 六、自我评价
一、实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实验现象,使学生理解做功可以改变物 体的内能。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 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 学生以客观的物理现象,合并微观现象的 能力;通过自制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体的内能教案

第一节物体的内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4.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5.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教学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观看视频回答问题“推动壶盖运动的能量来自何方?”生齐声回答“来自壶内水蒸气的内能”,师引出什么是物体的内能呢?这一节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板书)。
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4.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5.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二、进行新课探究一:物体的内能(阅读课本34页,完成下列问题,要求3分钟阅读课本并自己作答;2分钟小组交流,1分钟学生展示,答对同学小组得一颗星。
)⑴内能的定义是什么?对于物体具有内能,你是怎样理解的?⑵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相同,那么,内能与机械能是一回事吗?内能跟物体内部微观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有关;机械能跟整个物体宏观机械运动有关,故两者不是一回事⑶物体的内能与其温度有什么关系?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小⑷为什么说“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因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因而具有动能。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篇一一、思路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做功可以改变内能,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热机的一般工作原理,热值。
就堂而言,主要由五个活动组成,分两时进行第一首先通过弯折铁丝活动从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与上一节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之间的异同。
接着通过演示点火爆炸说明内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为下面进行热机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然后重点介绍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能量转化,而对柴油机和蒸气机则让学生阅读“信息库”,这样做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展示热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明的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二时通过比较质量相同的酒精、纸片充分燃烧时放热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值的概念,并指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通过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一,让学生认识到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
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静态图片与动画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有清楚地认识,以便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准备教师:四冲程汽油机模型和空气压缩引火仪演示、点火爆炸演示学生:铁丝三、教学流程(第一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引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先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情景:铁管靠在高速运转的砂轮上,观察到什么现象?汽车在加油站加油后在公路上行驶(录象)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被高速飞轮磨下的铁屑为什么会火花四溅?汽车加了汽油或柴油燃料后是怎样使发动机工作的?今天的学习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学生观看、思考使学生产生凝问,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新教学1、学生活动-—研究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2、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应用——热机4、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师:同学们手上都有一根铁丝,将铁丝快速反复弯折铁丝七八次,触摸弯折处,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师:铁丝的温度升高,说明铁丝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个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在玻璃筒中放入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迅速向下压活塞,注意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师:棉絮燃烧必须要达到它的着火点,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它的温度和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在刚才两个实验中,铁丝和棉絮增加的内能从何而?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苏科版物理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案

一、教学内容1. 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2.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原理;3. 热机的工作原理及其效率;4. 生活中的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2. 掌握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原理,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3. 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及其效率,能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热机工作原理及效率的计算;2. 教学重点: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梯下落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滑梯下落过程中,其机械能是如何变化的?2. 概念讲解:(1)讲解机械能的概念,介绍其包括动能和势能;(2)讲解内能的概念,介绍其与物体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3)阐述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3. 原理探究:(1)讲解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原理,通过示例进行分析;(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摩擦生热、压缩空气等;4. 热机工作原理:(1)介绍热机的工作原理,通过示例进行讲解;(2)讲解热机效率的概念,介绍其计算方法;(3)分析实际问题,如汽车、空调等的热机效率。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个滑翔机起飞的过程,判断其机械能的变化;(2)让学生计算一个热机的效率,并分析影响效率的因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概念:机械能:动能 + 势能内能:物体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原理:做功改变物体内能:W = Q热机:工作原理:热能→ 机械能效率:η = W / Q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滑翔机起飞过程中的机械能变化。
答案:滑翔机起飞过程中,机械能增加。
2. 题目:计算一个热机的效率,并分析影响效率的因素。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选修性必修第三册教案: 3.1功、热和内能的改变_教案

功、热和内能的改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绝热过程的含义。
2.从热力学的角度认识内能的概念。
3.理解做功与内能改变之间的关系。
4.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5.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知道物体的内能是系统的一个状态量。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思维水平。
3.通过类比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做功与内能改变关系的探究。
2.热量与内能改变关系的探究。
3.内能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内能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指导学生实验:冬天手冷,通常采取什么办法变暖和?演示实验:活塞快速压缩气体,猜猜会发生什么?指导学生实验:没有热源,有什么办法让桌子上的铁丝变热?演示实验:铜管中的气体被橡皮塞密封,给你一条绳子,有没有办法把橡皮塞弹开?引出猜想:做功可改变物体的热学状态。
二、新课教学(一)焦耳的实验1.提出问题:如何探究做功和系统热学状态改变之间的确切关系呢?①用什么物理量标识热学状态?②我们应该选择固、液、气哪个系统研究比较好?为什么?③手举量热器量筒,问:放入水后,还需什么器材?④问:温度可以用温度计监测了,装置完善了吗?⑤问:如何做功呢?用什么方式做功呢?⑥讨论:我们该如何设计机械做功呢?用手搅拌吗?2.焦耳实验一(机械做功)①焦耳实验是如何测定做功的?②这个实验需要满足什么条件?③焦耳实验是如何准确测量做功的?④我们需要记录哪些实验数据?表格怎么设计?⑤介绍这个实验的结论。
系统只由于外界对它做功而与外界交换能量,它不从外界吸热,也不向外界放热,这样的过程叫做绝热过程。
重物下落带动轮叶旋转,通过搅拌对绝热容器内的液体做功,使液体升温,即状态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做功和物体内能的改变教学设计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 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二)教具压缩空气引火器,机械能转化热能演示器,无色玻璃瓶,橡胶瓶塞,打气筒等。
(三)教学过程1. 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2.引入新课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
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
今天我们先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3.进行新课(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
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
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
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
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
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实验后,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
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
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
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
让学生解释课本图2-9、图2-11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体的内能喊小呢?(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演示实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按照课本图2-12所示,事前组装好仪器。
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
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
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实验结果,当塞子跳起时,瓶内出现了雾。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进而得出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3)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的内能增加得越多,物体对外做的功越多,物体的内能减小得也越多,所以,我们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变化。
这样内能的单位跟功相同,也是焦耳。
如果对物体做了2焦的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2焦。
其实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用功来量度,因此国际单位制规定:各种形式的能的单位都是焦耳。
(4)小结通过课本本章刊头画的实验演示和本节的想想议议,小结本节的内容。
该实验是机械能和内能相互转化的演示实验。
把薄壁金属筒固定在桌子上之后,注入约1/4容积的乙醚,立刻塞上塞子。
用稍宽一点的布带,在金属筒下端绕二圈,然后迅速地来回拉布带,一会儿塞子就被冲起,引导学生解释所看到的现象。
外力克服摩擦力做功,使金属筒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并引起筒内乙醚的蒸发。
最后由于乙醚蒸汽压强不断增大,而将塞子冲起。
告诉学生,在此过程中,克服摩擦做功,转化为内能。
此实验中的另一个现象,往往被学生忽视。
即当塞子被冲起时,在管口附近也有淡淡的雾出现。
应引导学竹注意这一现象,并加以解释。
这是由于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从而使筒口周围的水蒸气凝成水珠。
此现象恰好说明了: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内能会减小。
此过程中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通过实验和议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并且对物体做功时,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内能增加。
物体对外做功时,有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物体内能减少。
(四)说明1. 压缩空气引火实验难度较高,有几个关键要注意:(1) 密封性要好,主要是活塞与管壁的密封。
当把活塞从管内拉出时,感到阻力比较大,且当活塞离开管口的瞬间能听到嘭的响声。
这种情况可认为密封较好。
实验时应在活塞上涂少许蓖麻油,起密封和润滑作用。
(2) 管内保持足够的氧气。
实验时可用尖嘴吹风球,向管内注入新鲜空气。
(3)所用燃料燃点要低,普通棉花难于压燃。
实验中要用硝化棉。
硝化棉可以自制。
取浓硝酸和浓硫酸,按体积比1∶2先后倒入烧杯内混合,使其温度保持在30℃左右。
将脱脂棉浸入混合酸内,约15分钟左右,取出棉花用清水反复冲洗,直至没有酸性。
挤干后放在阴暗处晾干,保存时应放在密封瓶内,保持干燥。
2.气体膨胀做功的实验,打气时速度不宜太快。
通常打气筒止回阀不太灵活,打气速度就不能慢,建议在瓶塞上装一个自行车轮胎上的气门嘴。
打气时气门嘴的乳胶管膨胀,能使学生观察到进气的现象。
3.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也都有能量的转化。
课本只在想想议议的问题中提出能量的转化。
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内能的改变,虽非本节课的重点,但能使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有利于后面学习能量守恒定律。
所以在想想议议的讨论中,增加了能量转化的内容。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初中物理第三册教案篇二: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分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
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候会把瓶盖弹起,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2、将半杯热水倒进半杯冷水后变成了一杯温水,是因为热水失去了一种能量,冷水得到了一种能量,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观点来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二)新课教学如图1所示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那么运动的分子是否也有动能呢?结论: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称为分子动能。
如图2所示,弹簧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势能,那么,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结论: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间也有势能,称为分子势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
图(2)(2)注意:①内能指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能量,单独某个分子的动能或势能不能称为物体的内能。
②内能是由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共同决定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为什么?)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在一给出简单的解释。
实验结论: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实验二:气体膨胀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出现的白雾,并分析原因。
说明:瓶内原有的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看不见;瓶内出现白雾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这是由于空气推动塞子做功,内能减小,温度减低所致。
实验结论: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想一想:水壶盖被推起的原因是什么。
7、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________和________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的温度越高体的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越_______,物体的内能越_____.3. 无论是冰冷的冰块,还是炽热的铁水,尽管它们温度相差很大,但它们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因而都具有________,也就是说________具有内能.4. 下列有关物体内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0℃的物体内能为零 b.温度低的物体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小 c.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大d.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随着增大.5.2003年10月15日,“长征2号”火箭将我国第一颗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到太空.飞船在绕地球飞行近22小时后,载人返回舱脱离飞船成功返回地球安全着陆.返回舱在穿越地球大气层疾速下降的过程中与空气剧烈摩擦,其表面温度急剧升高,这时,返回舱的( )a、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不变,内能增加 b.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机械能增加c.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 d.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内能不变篇三:3.5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_教学设计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5节教材使用教材分析《内能》是初中物理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热学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是在分子动理论和机械能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内能概念的。
在热现象、热传递、做功的基础上,研究物体内能的变化,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从效果、能的形式变化与否上区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
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热机的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过机械能和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但是印象不深刻,借用flash动画,回忆起分子动理论的内容,运用类比的方法概括出物体内能的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本节课的宗旨是通过类比的方法学习微观的科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归纳、学习新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课时要求学生具备初步运用类比法学习科学知识、分析科学现象、归纳科学结论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内能的含义。
2.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因素有关。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类、综合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对内能的理解。
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铁丝、酒精灯、火柴、冰、镊子、锤、砂纸等。
2.演示实验器材:未开启的可乐、铁架台、大试管、软木塞、水、火柴、带活塞的厚壁玻璃圆筒、浸过乙醚的棉花、气球、充气筒、dis实验装置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flash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设计第5节物体的内能(1)一、物体的内能:大量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热运动)时具有的能量二、改变内能的方式:改变内能有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相同点——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等效)。
不同点——热传递方式是内能转移;做功是能的形式发生转化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包括内能、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等两部分内容。
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
再根据flash课件中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跟温度的关系的现象,得出物体的内能跟温度的(不可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