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第2课时 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XXX《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课时)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第1课时一、课标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二、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课外古诗词诵读,本课所选四首诗是四位诗歌大家的代表作品之一,分别抒发了清幽淡泊心态、思乡之情、远戍思归以及暮春惜春之情,古诗词研究因学生阅历和积累原因,理解较为困难,因此课堂引领方向要导向正确,若学生没能完全领悟,教师应加以引导和点拨,从而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进而思考自身的人生之路。
三、学情分析诗词音韵优美、含蓄隽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陶冶情操、启迪人生、提高艺术修养的作用。
但对当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学情分析发现,初中生对古诗文研究的兴趣不高,对古诗词掌握理解程度距离新课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提供更具体、丰富、有效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1.了解这两首诗歌的创作配景,了解作者概略。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准节奏、重音、停连、读出诗的情感。
通过朗读,提升诗歌的诵读本领与观赏水平,进而体会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
3.通过反复朗读,团体感知诗歌的头脑内容,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
4.激起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五、讲授重难点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难点:提升诗歌的诵读能力与欣赏水平,进而体会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入手下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另外,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课外阅读古诗词方面做得不够。为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阅读任务,并定期检查他们的阅读笔记,以此激发他们在课外主动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环节,他们能够逐渐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古诗词的韵律美,虽然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关注这部分学生,采用更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期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收获满满。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与同事们多交流,吸取他们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话深深打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这篇课文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旨在让学生通过诵读这些诗词,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古代诗词有所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些诗词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此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古代文化的价值,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2.比较法:教师通过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3.实践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古代诗词的文本、注释和翻译。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古代诗词的名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所学的古代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4.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竹里馆》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
(板书文题)(出示课件1)竹里馆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教师:同学们,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诗的作者预设:(出示课件4)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 。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的代表诗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暝》等,有《王右丞集》。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诗的写作背景预设:(出示课件5)《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是王维《辋川集》二十首诗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提笔成篇的。
三、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预设:(出示课件6)四、细读本诗,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我们一起疏通一下本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教材中的古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被列入课文教学,一部分则被编入“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以四首诗为一组,配合注释和精要的赏析语段,分置于两个单元之后,是对有限的古诗词课文内容的重要补充。
温儒敏教授在谈及古诗文教学时曾经这样建议:古诗文教学以诵读为主,少作串讲、主题阐释以及举办活动,在吟诵过程中,将古诗文的韵味读出来,旨在通过感动自己,增加对诗文的感觉,而不是想尽办法感动别人。
那么“课外古诗词诵读”如何既有“古诗教学”的特性但是又要发挥其独特的特点,如何不止于简单的积累背诵,通过有效的阅读策略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来积累这些诗歌,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悟,这是统编教材视野下古诗词教学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1.学习本课需要具备朗读、揣摩重点词句的方法和能力。
2.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方法是朗读与初步品味语言。
3.通过自学或同学相互学习来掌握的是通过朗读设计初步品味诗歌情感。
4.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的是通过补充课外材料,深入体悟诗歌的情感主旨与写作手法,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基于七年级的学情,我们的古诗自读教学需要去术语化,消解对诗句“肢解式”的赏析,让学生在诗歌意境中与诗人的情思完成有品质的碰撞。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用过分要求学生的对话达到范例的标准,而应抓住学生对话中的闪光点,作适度的提升和局部的示范,也应提炼学生对话中的共同特点,作适宜的整合和总结。
三、教学目标1.读准并正确书写篁(huáng)、啸(xiào)、荚(jiá)等字。
2.在交流学习目标、阅读方法的过程中确定自读古诗比较合适的学习目标和阅读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朗读方案,正确处理诗歌节奏、重音、拖音,能用契合诗歌情感的语调进行诵读。
3.小组探究,品读诗词关键句,结合课外补充材料,体悟诗歌情感与主旨,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总结诗歌特色并交流分享。
4. 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2、理解诗歌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赏析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人本互助、多媒体课时:1课时一、导入:中国的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凝结了先贤们最高深的思想,最伟大的创造和最纯洁的感情。
在古典文学的大花园中,古诗是一朵艳丽的奇葩,涌现出了很多伟大的诗人,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杜牧《泊秦淮》、李商隐《贾生》、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以及赵师秀的《约客》。
二、诗歌自学指导1.写何景、何事?2.抒何情?3.如何抒情?朗诵四首古诗:1.读准字音与停顿,把诗歌读顺。
2.读出感情3.读出诗味三、学习《泊秦淮》1.文学常识①秦淮八艳:又称“金陵八艳”。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艺名伎,均为歌妓才女。
分别是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
②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有《樊川文集》。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牧为“小杜”。
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2.诗歌品析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字词理解:笼、泊、寒水、犹、商女、后庭花景:烟雾与月光笼罩着寒水与砂砾,一幅朦胧凄清的水色夜景。
事1:诗人将船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边的酒家。
事2:歌女唱着亡国之音。
情:对于达官贵人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忧虑与愤慨。
问:诗人在此用了曲笔。
试想一下,作者所写的不知亡国恨的仅仅指的是歌女吗?预设:“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听歌之人。
“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一个“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
在杜牧看来,晚唐政局已经危机四伏,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亡国之音取乐,明日有可能自己就要上演亡国的悲剧。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二课时)
下,出塞任职。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岑
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个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
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另一个支柱是,
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
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
斗艳,尽情释放生命的精彩。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
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
3.品读,感悟情志。
要求:借助文中赏析大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小组合作探讨,借助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感悟情志。
本环节的教学
教师明确: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诗人选择了“百般红紫” 是重点。应通过析
文公”。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 感 悟 作 者 的 惜 春
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 之情。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此诗为其《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此时的韩愈已年近半百。
感悟情志: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
教案序号: 备课日期:
教学目标:
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 年班:七年级
1.读准字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诵读诗句,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诵读诗句,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由题切入,明诗题意
唐代诗人岑参在赴任安西的途中,与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相逢,彼此 鞍马倥偬,交臂而过,“逢”这个奇妙的汉字背后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边塞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 屏幕显示: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学设计(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学设计(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选入了六首古诗词,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登鹳雀楼》、《乌衣巷》、《竹里馆》和《鹿柴》。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古诗词的深度理解和鉴赏能力还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六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这六首古诗词,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六首古诗词,学生能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六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诗词的意义、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鉴赏法: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六首古诗词的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注释、译文、图片等。
2.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材。
3.参考资料:准备一些关于这六首古诗词的参考资料,包括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这六首古诗词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入了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包含了五首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昌龄的《从军行》、杜甫的《绝句》以及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增强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一些简单的诗词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诗词,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诗词,使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诗词,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
2.难点: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诗词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3.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熟悉教材,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掌握诗词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对诗词进行初步阅读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引导性的语言,如“大家平时喜欢读诗吗?诗歌中有没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物或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五首古诗词。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和理解诗词。
初中语文七下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二课时学案
1.了解这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概况。
2.通过朗读,提升诗歌的诵读能力与欣赏水平,进而体会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
3.通过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作家及写作背景的介绍
(1)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1.情感体味
思考:
这首诗最能突出作者此时心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诗人因为什么而泪不干呢?
我们之前还学过一首岑参思乡的作品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可以说思乡是很多诗人笔下的主题。
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仅仅是思乡吗?
2.景物描述
思考:
从诗中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那么诗人的这种情怀是直接说出来的吗?
那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逢入京使》是唐天宝八载,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时的作品。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初中语文学科微课教学学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时
第2课时
1、课文简析
本节课的四诗歌均为绝句,有五言有七言。从内容上看,有抒发诗人宁静淡泊心境的,有传达自己思乡报国情怀的,有寄寓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情思的。这些只有通过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感悟出来。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班级:课时:课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习课外古诗词既可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教育,真正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
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学会读诗、赏诗、品诗的方法。
PPT 展示王维的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做相关积累和拓展: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王维诗歌特点: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走近作者王维 (701—761)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 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2.写作背景《竹里馆》写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是对诗人生活态度及作品特色的绝佳表达。
1.听读课文,明确字音和节奏。
竹里馆王维独坐/ 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意生字:篁(huáng)2.细读诗歌。
王维独坐①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②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③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选编了5首古诗词,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登鹳雀楼》、《望洞庭》和《浪淘沙》。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节奏、韵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情感和作者的写作技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5首古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意境,感悟诗词的美,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感悟诗词的美,把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学的古诗词,了解诗词的背景,分析诗词的意境和写作技巧。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试读诗词,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谈话,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然后提问:“你们对古诗词有什么印象?喜欢古诗词吗?为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部编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四首诗歌。
2. 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或哲理。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或哲理。
四、教学课时:2 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教师语言: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今天让我们一起徜徉古诗词的海洋,让文字点亮智慧。
《泊秦淮》初读感知活动一:初读感知教师语言:首先让我们来听一首歌,借助歌词,说一说听后的感受。
课件展示:(播放《玉树后庭花》)玉树后庭花陈叔宝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教师语言:《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因为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所以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课件展示: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杜牧(公元803 —公元约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学生活动:齐读课件上的内容,摘记重要信息。
教师语言: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解读准字音,了解诗歌大意。
课件展示:朗读诗歌,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课教学设计2
<<晚春>>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描述的内容,经过品尝语言和睁开联想进入诗的境界,领会此中包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岁月,建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3、由诗文对照阅读拓展延长,合作沟通,累积经典古诗名句,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语文修养。
教课要点、难点:有感情地背诵、累积古诗;领会此中包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岁月,建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描绘春的古诗。
教课过程:课前赏识歌曲《雅乐唱诗——晚春》一、讲话导入,揭题激趣春季是花团锦簇的,春季是千姿百态的,从古到今,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绘、赞叹春季。
我们就一同来学习一首有关春季的古诗。
1、齐读课题,从诗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又会提出什么问题?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议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争奇特,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二、合作沟通,推词敲句,读懂粗心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64页,老师先来读一遍,请大家仔细听。
下面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这首诗读五遍,要求把句子读正确、读通畅。
《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时49岁,终年57岁)。
出示课件:《晚春》哪位同学愿意展现一下自己的学习成就?指名读诗,注意节奏。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情,惟解漫天/作雪飞。
2、请学生朗诵诗歌。
(采纳多种朗诵方式)3、借助说明自学,理解诗意。
美的语言说一说这首诗所描述的内容?诗中描绘哪些光景?板书:草树知春斗芳菲杨花榆荚作雪飞(分组议论)还有不理解的词句吗?(再读诗歌)三、抓住意象,感悟情志1、请同学们再次高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文后“赏析”,睁开勇敢睁开想象的翅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又想到了什么?(睁开想象乘诗而行)2、全班沟通A、看到百花绽放、争奇斗艳的漂亮风景,柳絮纷飞、榆荚飘落的画面。
初一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
初一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学习目标】1.运用上节课习得的方法,在与同学们进行自学学案的交流分享中学习另外三首诗2.理解掌握《夜雨寄北》中时空交错的写法;《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风雨”与“铁马冰河”的意象的关联;《潼关》中山河的拟人化写法。
【课前学习任务】用上节课习得的方法,完成自主学习的学案,并反复诵读每首诗。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学习《夜雨寄北》(1)借助注释,初读诗歌: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2.用流畅(优美)的语言翻译诗歌(2)涵泳推敲,品读诗歌:阅读楷体字讲解短文后,讨论思考1.“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为什么要“剪烛”?“共剪西窗烛”有什么含义?2.“却话巴山夜雨时”,为什么要追述巴山夜晚下雨的情景呢?这首诗表现什么情感呢?3、如何理解这首诗“时空交错、虚实相生”的写法?学习任务二:学习《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借助注释,初读诗歌: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2.用流畅(优美)的语言翻译诗歌思考:对比分析“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四种理解,体会翻译的信、达、雅三种境界(2)涵泳推敲,品读诗歌阅读楷体字讲解短文后,思考:此诗中“风雨”的意象如何表现悲壮的情感?(3)知人论世,深读诗歌提问:诗人年老力衰,在孤村还急切地想为国戍守边关,为什么他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呢?查找资料,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4)多篇探究,见人见性提问:陆游被誉为“南宋爱国诗人”,还有哪些作品体现他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情怀呢?联系小学学过的陆游的诗篇,深入理解陆游的爱国情怀学习任务三:学习《潼关》(1)借助注释,初读诗歌: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2.用流畅(优美)的语言翻译诗歌(2)涵泳推敲,品读诗歌阅读楷体字讲解短文后,思考:“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如何能体现诗人冲决罗网、追求个人解放的少年意气?(3)知人论世,深读诗歌查阅资料,了解戊戌变法和谭嗣同英勇就义的故事,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二课时,主要选取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经典诗篇。
这些诗篇语言优美,意蕴深刻,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素材。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诗文背景知识缺乏,古文词语理解难度大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诗文的背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文词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意思,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文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的正确朗读与背诵,诗文意思的理解,重点词语的掌握。
2.难点:诗文背景知识的了解,古文词语的理解,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的美。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引导学生发现诗词的魅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文内容,了解诗文背景知识,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诗文,了解诗文基本意思,准备课堂发言。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教师简要介绍诗文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的把握。
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理解诗文的基本意思。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教学设计
“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教学方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示范教案第2课时〗3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方案教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词。
2.回顾宋词的基本知识,掌握两首词的主要意象并掌握全词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词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提高宋词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词。
2.回顾宋词的基本知识,掌握两首词的主要意象并掌握全词主旨。
教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词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提高宋词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手段多媒体。
教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生:查阅有关秦观与辛弃疾的资料,背诵两首诗。
教过程第二课时《相见欢》一、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在晏殊和欧阳修的词中品尝了忧伤的滋味,相信每个人的心头都萦绕着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淡淡惆怅了。
这节课,我们继续习两首词,让我们再次在优美词作中漫溯吧!二、自我研1.作者简介朱敦儒(1081—1159)宋代词人。
字希真,号岩壑老人,洛阳(今属河南)人。
早年隐居不仕。
绍兴五年(1135年),赐进士出身。
其词语言清畅俚俗,多写隐居生活的闲适放浪;南渡后,也有感怀、愤激之作。
有《岩壑老人诗文集》,已佚。
今存词集《樵歌》。
2.创作背景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相见欢》这首词就是靖康之难后,朱敦儒南逃至金陵,在登金陵城楼后所作。
他从一介贵公子沦为难民,词中悲辛都寄寓到了作品中,读令人感动。
三、整体感知1.播放情境课文:朗读这首词,注意读音、节奏、语速及语调。
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词语解释【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簪缨】代指达官显贵。
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
缨是帽带。
【收】收复国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查阅有关杨万里、赵师秀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赏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一)新课导入
在小学,我们学过杨万里的诗《小池》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泉水、树荫、小荷、蜻蜓,杨万里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
今天,我们再学习杨万里的一首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二)整体感知
1.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南宋诗人。
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
杨万里在诗歌创作上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
他创造了新奇幽默的“诚斋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有《诚斋集》等著作传世。
2.背景资料
这首诗作于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的时候。
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更被外放做官。
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朗读指导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4.注释
莫言:不要说。
赚得:骗得。
错喜欢:空欢喜。
政:同“正”
译文:不要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经常让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
走入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
(三)赏析作品
1.诗词解析
莫言下岭便无难,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
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
开头一句,正像是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
“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赚得行人空喜欢。
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趣。
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
骗了。
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
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
山本无知,“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
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
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2.诗词解析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
“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但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3.诗词解析
莫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常常让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
走入到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本文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4.主题概括
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营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一个哲理:我们不要被眼前的顺境迷惑,要放远眼光,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二、赏读《约客》
(一)新诗导入
温州地处偏远,有史以来都是文化沙漠的代名词,而赵师秀却在大家辈出的南宋能够光耀一时,很值得我们思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赵师秀的《约客》,感受诗人的诗意人生。
(二)整体感知
1.赵师秀简介
赵师秀(1170~1219) 南宋诗人。
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又号天乐。
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
宁宗庆元元年(1195)任上元主簿,后为筠州推官。
晚年宦游,逝于临安。
有《赵师秀集》2卷,别本《天乐堂集》1卷,已佚。
其《清苑斋集》1卷,有《南宋群贤小集》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
2.朗读指导
约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3.注释
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黄梅时节: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即梅雨季节。
灯花:灯芯燃烧后结成的花状物。
译文: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到处是青蛙(的叫声)。
约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棋盘,(等着客人,)看到落下的灯花。
(三)赏析作品
1.内容解读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诗歌前两句写景,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江南夏雨图。
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
“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
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家家雨”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流露出诗人对绵绵梅雨这种阴雨天气的无奈。
“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
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期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独特心理感受。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歌后两句于叙事中抒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百无聊奈、烦躁不安、茫然若失的
复杂心情。
窗外的雨,密密匝匝,池塘的蛙,聒聒噪噪,桌上的灯,摇摇曳曳。
为了先前的约定、为了诺言、为了友谊,尽管夜已深,人已静,灯芯上的灯花拨了一次又一次,但是,诗人始终没有放弃,仍然坚持等待着“客”的到来,而有约在先的客人却一直未能露面。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内心可谓“别是一番滋味”,那种焦虑与无奈之情更是“剪不断,理还乱”。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是情和景的契合。
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2.主题概括
这首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细节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侯友人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闲逸、恬然自适的心境。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诗,杨万里通过山区行路告诫我们: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赵师秀虽约客末至,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情趣悠然的生活画面,让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2. 总结你读过的诗中的哲理名句并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文体定位——哲理诗
明写——登山的感受
实谈——人生哲理
《约客》
时令: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点明时节)
心情: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点明诗题)
————失意怅惘,因客未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