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
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社会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社会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流动人口是中国特色的新生群体,其规模之大、转化之快以及与城市间的发展关联程度之高等特点,使得流动人口已成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兰州市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兰州市东乡族自治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是,东乡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日益增长,房地产、电子商务、低技术制造业等行业快速崛起,兰州市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涌入,越来越成为东乡族地区先进生产力和城市化发展的基石。
本研究将探讨流动人口的社会效应,以及流动人口对兰州市东乡族自治县文化、社会、经济等环境的影响,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信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该研究旨在探讨流动人口对兰州市东乡族自治县的社会效应,包括对文化传承、社会调整、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探明流动人口对兰州市东乡族自治县文化环境的影响。
其中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新文化的引进以及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影响。
(2)研究流动人口对兰州市东乡族自治县社会环境的影响。
其中包括社会道德风尚、社会稳定性、社会化问题等方面的影响。
(3)探究流动人口对兰州市东乡族自治县经济发展的影响。
其中包括对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就业、消费等方面的影响。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对兰州市东乡族自治县的流动人口进行调查和访谈,以了解其背景、特征、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情况。
此外,本研究还将从文化、社会和经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流动人口社会效应。
4. 预期成果及工作安排(1)预期成果通过研究兰州市东乡族自治县的流动人口社会效应,分析其对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探索兰州市东乡族自治县与其他地区流动人口迁移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
最终,将得出一些结论和政策建议,以优化流动人口在当地的生活和发展。
(2)工作安排第一年:收集和整理兰州市东乡族自治县流动人口相关数据和文献,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
甘肃民族工作调研报告心得
甘肃民族工作调研报告心得甘肃民族工作调研报告心得在甘肃进行的民族工作调研让我对这个地方的民族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地调研和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我对于甘肃省的民族工作情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并且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甘肃的民族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九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汉族人民和睦相处。
在调研中,我了解到这些少数民族在经济、教育、就业等方面普遍存在差距,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面临着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人口流动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其次,甘肃的优势也是在少数民族的多样性中体现出来的。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甘肃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多样的民俗风情。
在调研中,我参观了甘肃省的一些少数民族文化村,了解了当地的传统手工艺、民族舞蹈和音乐等。
这些文化瑰宝不仅是甘肃的宝贵财富,也是国家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好这些民族文化,是甘肃发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再次,民族团结是甘肃的民族工作的核心目标。
在调研中,我深刻感受到甘肃各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团结精神。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不同民族的人们都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我在调研期间与当地群众交流时,他们均表示自豪于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希望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
通过这次调研,我更加坚信只有不断弘扬和加强民族团结,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我认为甘肃的民族工作需要注重基层建设。
在甘肃的一些边远地区,我发现一些基层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比较薄弱,民族工作开展不够有力。
我在调研中注意到,一些年轻有为的少数民族干部在甘肃的一些市州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他们注重学习和培养,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我认为,甘肃的民族工作需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选拔,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推动甘肃的民族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通过这次甘肃民族工作调研,我对于甘肃的民族工作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甘肃省的发展前景更加乐观。
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调研
一、研究方法本研究中的流动人口是指年满16岁及以上不具有兰州市户籍,在兰州市居住六个月及以上的流入人口。
本次调查地点主要选取兰州市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两个区:城关区和七里河区,以方便进行集中调查获取数据。
调查对象主要选取低收入阶层,这是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此次调查对符合条件的550名流动人口做了结构式访谈,有效问卷538份,有效率为97.8%。
二、兰州市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1.劳动就业(1)职业现状。
大多数流动人口属于经济型流动,进城的首要目的就是挣钱,而要挣钱就必须找到一份工作。
但是对于教育程度较低,自身资源有限的流动人口来说,求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会遇到很多的限制和阻碍,这也使其比较集中在一些特定的行业。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主要在商业(如个体工商户、流动小商小贩等占50.8%)、服务业(如餐馆、旅店服务员,清洁工,保安等占24.7%)以及体力劳动业(如建筑工、维修工等占17.3%),只有少部分人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占7.2%)。
我们可以看出,流动人口中大多数从事不稳定的脏乱累的工作,只有少数教育程度高的人才能进入高层次行业工作从事稳定工作。
(2)报酬待遇。
获得一份相对稳定的劳动收入是流动人口继续留在城市的直接动力,从调查结果看,多数流动人口的月均收入较低,2000元以内占到65%;日平均工作为10小时,每天工作9至12小时的占五成以上。
由于城市提供的报酬一般超过农村的收入水平,即使满意度不高,流动人口也还是愿意留在城市里。
流动人口在工作中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也不乐观,仅有15.4%的人签订了劳动合同,79.4%的人没有签劳动合同。
从访问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在服务业工作人员没有签劳动合约的意识,同时用工单位也没有这方面的规范要求。
2.生活情况(1)居住情况。
流动人口在兰州的居住方式多样,有自己租住、合租、宿舍(集体或单人)、借住、自己购房和其他等。
调查数据显示,租房是流动人口在兰的主要居住方式,而且近六成的人是自己租房,与人合租的情况并不多。
甘肃民族工作调研报告
甘肃民族工作调研报告甘肃省是中国较为多民族的省份之一,拥有汉族、回族、藏族、土族等多个民族群体。
为了了解甘肃省各民族的就业情况及相关问题,我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首先,根据我对甘肃省各民族就业情况的调研,可以发现各民族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汉族人口较多,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其中以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员工为主要就业岗位。
回族人口较多集中在宗教、教育等领域,以及商业行业,如开餐馆、开小店等。
藏族人口较多就业在旅游业和农牧业方面。
土族人口较少,多从事农田劳作和一些初级劳动岗位。
另外,甘肃省各民族在就业机会均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业机会分配不公平,一些少数民族就业机会相对较少,较易受到歧视和限制。
其次,一些少数民族就业机会较为单一,缺乏多样化的职业选择。
其次,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就业机会匮乏,导致人才流失。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持力度,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少数民族人员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消除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偏见,为其提供公平的就业环境。
此外,少数民族自身也要加强自我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同时,少数民族要积极参与各类就业促进活动,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之,甘肃省的少数民族工作调研报告显示,各民族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在就业机会上也存在不少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少数民族个人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消除歧视和偏见,最终实现少数民族的就业稳定和发展。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兰州市多民族聚居社区的调查
熟
少 数 民 族 流 动 人 口社 区参 与 的 影 响 因素 r , 0 f . 究
— —
基 于对 兰州 市 多 民族 聚居 社 区的调 查
甘肃 兰州 7 3 0 0 3 0 )
马周 坤 ( 西北 民族 大 学 民族 学 与社 会 学学 院
中图 分类 号 : G6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本 理论 为 视 角 , 以 兰 州市 典 型社 区为例 。 重 点研 究 了影 响 少数 民族 流动人 口 社 医参 与的 因素 , 并针 对 问题 提 出 了建议 。
关键 : 岁数 民 莰流 动 人 口 社 区 参 与 影 响 鼠 京
在 发 展 因 素方 面 . 主要 考 虑 少 数 民族 流 动 人 1 : 3的状 况 . 并 从 问题 的背 景 及 视 角 “ 新 四化” 作 为未 来 战 略 部 署 . 又会促进人 1 : 3 流动 . 而 少 数 民 下 列 变 量 进 行 研 究 族 流 动 人 口就 在 其 中 少 数 民族 流 动 人 口进 入 城市 巾为 建 设 与 l , 社 区 认 同 “ 社 区认 同 ” 主要 是 指 社 区成 员 的 归 属 感 : 并 觉 是 一 种 很强 的感 发 展 做 出 了贡 献 然 而 他们 一 直 处 于 “ 边缘 化 ” 而 促 进 他 们社 区 得 能 够 对 社 区 事 务 有 控 制 和 参 与 感 以及 影 响力 . 参与却 能体现 以人为本 . 促进 “ 市民化 ” 和 创 造 社 区 和 谐 局 面 的 情 联 系状 态 。I 1 重要意义。 在 分 析 中则 以 “ 参 与意 愿 ” 为因变量 . 并 进 行 相 关 分 析 。通 过 法 国社 会 学 家 布 迪 厄 在 其 理 论 中指 出 “ 场 域” 为 一 种 冲 突
对兰州回族的调研报告
对兰州回族的调研报告兰州市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习俗构成了一个多彩的兰州。
对此我和我的小伙伴对兰州的回族做了一个调研,回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古老的文化。
特别是回族习俗文化,绚丽多姿,引起世人关注。
回族以汉语为共同语,但在宗教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他们又夹杂着大量只有穆斯林内部交流的词汇或短语。
在回族的聚居区都建有清真寺。
清真寺一般主要举行宗教活动,也是进行宗教教育、传播宗教知识的学校。
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一般都是阿拉伯式的,也有中国古典式或两种风格混合的,由礼拜殿、水房和经堂三大部分组成。
对此我们去了兰州南关清真大寺观看其建筑,向马忠林阿訇和满拉学者问了一些关于南关清真大寺建筑,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说起回族在大多数眼里都是神秘的,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信仰给这个民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本人是回族,在一个回族家庭长大所以对回族以及伊斯兰文化相当熟悉,故对生活习惯及所见所闻写下即可。
(一).回族的历史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也有称作“回民”的。
说起“回回”须从隋唐时期的胡人、蕃客、胡商说起,当时的“胡”和“蕃”虽然从字面理解上范围比较广,但实际主要是指来自波斯和中亚地区的人群,这些胡人有侨居也有定居,定居所住的地方叫“蕃坊”,这就是回族习惯把聚居地称为“回坊”的来由。
侨居的则来往于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从事商业活动,从事经商的胡人蕃客,会选择寒冷季节到来前赶回去,气候转暖时再回来。
回族民间有说法认为,这是被汉语人群称做“回”或“回回”的原因,多少带有嘲弄的意思。
兰州本地的人把回族人也称作‘‘老回回’’或‘‘回子’’,其中“回子”这个词语带有一定的嘲弄的意思。
元朝是回族发展的繁荣时期,在史书上曾有“元代回回遍天下”的这种说法。
元朝早期蒙古人西征时,从阿拉伯-波斯-中亚地区,征发了大量青壮年学者军士工匠来华,并通过和当时以汉族为主的其他民族的通婚,在历史上正式形成了中国的回回民族。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在当代回族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了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兰州常驻人口变化情况汇报
兰州常驻人口变化情况汇报兰州市是甘肃省的省会,也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兰州市的常驻人口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将对兰州市常驻人口变化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从历史变化的角度来看,兰州市的常驻人口在过去几十年中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兰州市定居,这也使得兰州市的常驻人口数量不断攀升。
其次,从人口结构的角度来看,兰州市的常驻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人口的流入使得兰州市的人口结构日益多元化。
不仅如此,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兰州市的常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也在逐渐增加,这对于城市的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
再次,从人口流动的角度来看,兰州市的常驻人口流动性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兰州市就业和生活,这也使得兰州市的常驻人口流动性增加。
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兰州市的人口流动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对于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最后,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兰州市的常驻人口变化情况还将继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兰州市的常驻人口数量有望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
但是,同时也需要关注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和人口流动的规律性,这对于城市的发展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兰州市的常驻人口变化情况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和特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希望通过对兰州市常驻人口变化情况的汇报,可以更好地指导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工作,为兰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与融入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与融入调研---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一、概述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务工人员多为少数民族穆斯林群体,随其进城生活的孩子由于民族习俗、语言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与一般流动儿童相比,被歧视感、孤立感和自卑心理更高。
因此为了使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主动了解并传承民族文化,主动融入城市空间,加快社区发展。
因此绿韭菜教育计划服务团队前往七里河区骆驼巷,以民族文化教育为主,结合城市主要活动场所和设施,建立了以暑期文化教育夏令营为主要形式的文化教育与城市融入的互动参与形式,加强社区领导和社会组织对穆斯林流动儿童群体的关注。
二、调查方法我们选择了以暑期夏令营的形式招募了40名儿童,对他们进行家庭走访、课业辅导、课程教授和户外活动的形式,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式调查结合的调查方式,来得知他们对城市融入的程度。
家庭走访:对其家庭的基本情况、融入地的融入程度、对孩子的教育重视度进行调查。
课业辅导、课程教授: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户外活动:得知他们对城市的熟悉度。
问卷式调查:对少数民族流动子女教育、文化、心理融入设置了相关调查内容。
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
访谈式调查:为避免问卷调查的主观性,对社区教学点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个别升入访谈。
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
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
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兰州市七里河区概况兰州市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城市,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兰州市常住人口中,汉族占96.0%,回族占3.1%,约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82.41%。
在这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居住,工作,生活条件,收入和权益保障,子女受教育这些方面,在少数民族能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和融入城市占有重大比重。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_以甘肃兰州市的调研为例_马振林
— 50 —
层面的融入展开讨论。
(85.4%)、“品质优秀”(62.0%)、“志趣相投”(45.2%),排在后
(一)社会交往
两位的分别是“出身良好”(7.8%)、“收入可观”(9.3%)。这一
据社会调查统计:在与当地人的交往程度上,46.9%的人 结果表明,目前西北少数民族流动青年择偶时已不再把收入、
配偶。主要包括包办婚姻、自主婚姻、媒介婚姻等几种形式,即 各民族人民是否共同发展和进步。为此,我们应当重点抓好以
“父母包办”、“别人介绍”、“自己认识”等。
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总共 1 925 名被调查者中,660 人属于已婚,其中有
(一)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功能与作用
656 人回答了有关配偶的问题。资料显示:发现没有外出打工
数 据 显 示 , 总 计 排 在 前 三 位 的 分 别 是 :“ 本 族 信 仰 ” 心,有着汉族干部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实际
— 51 —
生活中,少数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和老领导为协调民族关系、 加强民族团结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所以,民族工作部门要加强 与他们的联系,同他们搞好关系,广泛地经常地倾听他们的意
表示愿意与兰州人交往(92.5%),这是由于交往愿望因受各 (12.6%)、“外出逛街”(5.6%)、“看电视”(2.2%)、“读书看报”
种因素的阻碍而难以顺利实现。同时,调查显示有接近半数的 (2.0%)等。当问及原因时,他们的回答依次是“宗教习俗决定
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的亲戚或者家人不在兰州,从而在平 自己必须做礼拜”(26%),“经济收入的限制与制约”(23%)、
他们构建一种在择业、生活和心理上处于困难时得到一定援 动比较单一、贫乏,由于以回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
关于街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关于街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调研报告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地区城市化的加速推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街道文化。
然而,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剧,街道上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对街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了一项调研。
以下是我对调研结果的总结。
一、受访人口该调研中,我们采取了随机样本的方式,共计对100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了访谈。
其中男性占50%,女性占50%,年龄段主要分布在20岁至40岁之间。
二、文化生活现状就文化生活现状而言,相较于常住户籍,街道上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容易受到文化上的影响和浸染。
在饮食方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愿意选择具有风味性的民族餐饮,十分重视民族饮食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在宗教信仰上,他们多数信奉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在节日文化上,同样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往往保留着自己的民族节日,例如新春节、赛马节等等。
三、住房状况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街道上的居住状况通常比较差,一些人会选择在车库、废旧的厂房、公司办公室等地改变为居住的场所,甚至是宿舍。
而在这些恶劣的环境下,住房通常没有基本设施,如卫生间、浴室等,这时,他们只好使用公共设施,从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工作状况在工作方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从事的工作是服务业、建筑工人、家政服务员、销售人员等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作。
由于现在工作机会逐渐减少,他们转而从事了比较辛苦的体力劳动,常常要跑长途和加班。
工作时间往往不固定,使得他们没有稳定收入的保障,这对他们的生活是十分不利的。
五、社会融入大多数街道上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入方面都存在一些困难。
首要困难是语言问题,由于流动人口所遇到的地点和岗位都有所不同,而各地方言语言不同,使得他们很难很好地说流利的普通话。
其次,他们从习惯和思维上也与清一色的汉族和城市居民存在某些重大差距,无法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六、心理健康问题由于生活环境恶劣、家庭贫困、社会融入困难、孤单等问题,对于一些流动人口,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流感人口工作调研汇报为深入摸清我小区少数民族流感人口基础情况及生活现实状况,加紧我小区少数民族流感人口工作建设步伐,促进小区友好。
全方面了解我小区少数民族流感人口现实状况。
对深入提升我小区少数民族流感人口进行了调研。
一、我小区少数民族流感人口现实状况(一)少数民族流感人口流动类型。
我小区少数民族流感人口,依据不一样标准能够划分为不一样类型:第一、依据其流向可分为流向城市者和流向农村者,和流向国外者和流向中国其它省区市者。
第二,依据其流动动因可分为劳务型、经营服务型等,少数民族流感人口进入城市最关键目标是寻求就业机会,提升经济收入,改善本身生活,她们以务工、经商等多个形式出现在城市中。
(二)少数民族流感人口就业情形。
少数民族流感人口,除了依靠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实现在民族特色经营行业集中就业外,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流感人口在民族特色缺乏大众行业从事一些文化。
二、少数民族流感人口问题及分析少数民族流感人口来到陌生城市后,因为本身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语言、文化迥异等原因影响,其在适应城市社会过程中会碰到多种困难,碰到很多问题。
具体来说,本市少数民族流感人口在城市工作、生活期间所遭碰到相关问题是就业困难问题。
少数民族流感人口现在就业形式关键有务工和经商两种类型。
加之少数民族流感人口本身含有民族性和在宗教生活方面特殊需求,使得其就业面更窄,就业机会更少。
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少数民族流感人口就业比较艰苦。
三、对加强少数民族流感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思绪提议少数民族流感人口含有特殊性,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管理和服务必需兼顾民族和宗教原因,这就需要充足发挥城市民族工作部门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和服务职能。
提升对城市少数民族流感人口问题关键性认识。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少数民族流感人口问题能否得到有效处理。
目前,少数民族流感人口已成为城市民族工作关键对象,城市少数民族流感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也成为城市民族工作关键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流动生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兰州市七里河区7所小学流动生为例
少数民族流动生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兰州市七里河区7所小
学流动生为例
李硕豪;苏红伟
【期刊名称】《南方论刊》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本研究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的七所少数民族流动学生相对较多学校
的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运用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对这些少数民族流动学生接受宗教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研究发现,在他们重视义务教育的同时,也同样重视宗教教育,甚至有些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更喜欢在清真寺里学习。
本文旨在陈述和分析这些学生的教育现状及问题并给出相关对策。
【总页数】5页(P33-36,47)
【作者】李硕豪;苏红伟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低龄儿童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以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例 [J], 沙莉
2.关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以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为例 [J], 王平
3.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 [J],
马明兰;王希隆
4.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对兰州市民族关系的影响——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J], 林钧昌;赵民
5.少儿趣味田径项目对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实效性研究--以兰州市七里河区吴家园学校五年级学生为例 [J], 张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兰州人员流向情况汇报
兰州人员流向情况汇报
近年来,兰州市人员流动情况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人口流入、流
出的数量和结构上的变化。
下面将对兰州市人员流向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从人口流入情况来看,兰州市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和留学生。
随着
兰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引才政策也日益完善,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来兰州工作和生活。
同时,兰州的高校数量增加,留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这些人员的流入,为兰州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关于人口流出情况,兰州市也存在一定的人口外流现象。
一方面,随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部分农村人口选择外出务工或者移居他处,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一些高素质人才也会选择到其他城市或者国家发展,这对兰州市的人才流失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留住人才,成为了当前兰州市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外,兰州市的人员流向还与城市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密切相关。
随着
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兰州市人员流向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未来,兰州市将继续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留住力度,同时也将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力度,促进人口流向更加合理和有序。
总之,兰州市人员流向情况的变化,既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也受到人口政策
的引导。
兰州市将继续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同时也将加强对人口流动的管理,促进人口流向更加合理和有序。
希望未来兰州市的人员流向能够更好地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兰州人员流向情况汇报
兰州人员流向情况汇报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人口流动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兰州人员流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对兰州人员流向情况进行汇报,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城市的人口动态。
首先,从城市向外流动的情况来看,兰州市的人口流出主要集中在前往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趋势。
许多年轻人选择到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或者沿海发达地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另外,一部分人选择到周边的省会城市或者其他发达城市就业或创业,这也是兰州人员流出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次,从外地流入兰州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兰州市的人口流入量有所增加。
一方面是因为兰州市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一些外地人前来就业和创业,另一方面是因为兰州市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提升,吸引了一些外地人前来定居。
同时,兰州市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也吸引了一些外地人来此发展和创业。
再次,从城市内部的人口流动情况来看,兰州市的人口流动主要集中在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
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农村人口选择进城务工或者定居,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发展不均衡,一些居民选择从城市中心地区向城市郊区或者新兴城区流动,寻求更好的居住和发展条件。
最后,兰州市的人口流向情况也受到了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比如,国家政策的调整、经济形势的变化、城市规划的调整等都会对兰州人员流向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需要及时关注这些因素的变化,以便更好地预测和规划城市的人口发展。
总的来说,兰州市的人员流向情况呈现出多样化和动态化的特点,需要及时关注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城市的发展规划和人口政策制定。
希望通过本文的汇报,能够对兰州人员流向情况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兰州市七里河区少数民族个体经济调查资料
作者: 王汝荣
出版物刊名: 兰州学刊
主题词: 七里河区;调查资料;回族人口;阿干镇;人口总数;多民族杂居;兰州牛肉面;华林;小西湖;从业人数
摘要:一、基本情况 兰州市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城市,全市共有少数民族70,69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
七里河区是我市少数民族分布相对集中的一个区,全区少数民族22个,人口14,147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20%。
其中以回族人口为多(12,813人),占全市回族人口的20.6%。
主要分布在该区的柏树巷、骆驼巷、上、下西园、五星坪、华林坪、阿干镇等街巷。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以对兰州市的调查为视点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以
对兰州市的调查为视点
汤夺先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2010()1
【摘要】义务教育问题是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得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状况的基本资料,认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其子女有着较强的教育需求;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方面存在某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就学困难问题、适龄入学少与超龄入学问题、学习成绩较差问题、失学与辍学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童工问题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绩效与延续发展等方面。
【总页数】7页(P44-50)
【关键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义务教育;教育需求;学校教育【作者】汤夺先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社会学系民族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3
【相关文献】
1.西北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分析——以甘肃省兰州市的调查为视点[J], 汤夺先
2.关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以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为例 [J], 王平
3.试析西北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以对兰州市的调查为例 [J], 汤夺先
4.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基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调查 [J], 俞贺楠
5.天津市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J], 天津市“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 2012-07-16 14:46近些年来,我市逐渐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重要流入地。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我市后,基于自身在族属、传统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素质、生活技能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城市生活的适应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缘由,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进一步搞好我市的民族工作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最新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当前,我市共有少数民族51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约12.7万人,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口约11万,约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7.7%。
每年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有6万,以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为主体。
现根据我们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体的调查,就其流动类型、就业情形、居住方式、居留倾向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做如下详述。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类型。
我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第一,按照其在流入地的时间特征分类,可分为过往型与居留型两种,超过一天者即为居留型。
前者又可分为当日往返型与交通中转型,后者可分为短期居留型和长期居留型。
具体说来,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很多属于交通中转型(即过往型)流动人口,其在城市停留时间较短,对城市的影响较小。
长期居留型又可以称为暂住人口,对城市的影响较大。
第二,根据其流向可分为流向城市者与流向农村者,以及流向国外者与流向国内其他省区市者。
其中,流向我市的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主体,流向农村者与国外者的情况在我市还比较少见。
第三,根据其流动的动因可分为劳务型、经营服务型、公务型、文化型、社会型等,或简化为经济型与非经济型两种。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最主要的目的是寻找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改善自身生活,他们以务工、经商等多种形式出现在城市中。
对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分类,我们更多地依据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动因将其划分为经济型与非经济型两类。
第四,由于宗教纪念活动、宗教传播活动以及宗教学习活动的开展而出现的相对规模较大、局部影响较深远的宗教型流动人口,包括宗教活动参与者、宗教职业人员以及宗教活动学习人员三种亚型。
宗教型流动人口既不完全类同于文化型流动人口,因为其在进行宗教活动时还伴随有探亲访友、治病疗养、经商等活动;也不能简单列入其他类型,因为其数量巨大,影响较大,应该单独列出以示重视。
我市目前共有清真寺和拱北等宗教场所83处,其中66座主要分布在回族人口较多的城关区和七里河区。
这显然会吸引周边各县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群众进入我市从事宗教活动,从而使得我市基于伊斯兰教形成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类型的特色突出。
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 2012-07-16 14:46(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情形。
我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职业选择天然性地与清真饮食行业产生联系,加上我市作为甘肃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区之一,己有的清真饮食行业可以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因此,相当一部分人主要选择在清真食品行业(其中以清真餐饮业为主)就业。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08年底,我市共有直接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和个体户2888多家,经营面积392840.8平方米,从业人员20023人,年营业额约在27.88亿元以上,除此之外,还大量存在一些未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临时摆摊设点经营清真食品的个体经营人员。
目前,牛肉面和清真食品的制作、加工和零售等相关行业已成为我市少数民族经济主要分布的行业,是我市少数民族经济的主体,也是吸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的主要行业。
除了依托民族身份与民族文化实现在民族特色经营行业集中就业外,我市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民族特色缺乏的大众行业从事某些文化要求不高、科技含量较低、待遇较差、保障较少的那些被学术界称为“三D行业”( Dangerous、Difficult、Dirty)的工作,如建筑业、废品收购、维修业、装卸搬运业、拆迁业、个体运输业等。
比如东乡族流动人口,多在房屋拆迁与建筑工地上从事“抡大锤”、“收旧家具”等工作。
有研究者曾在我市的废弃物品处理场所和拆迁工地做过调查,发现每一处工地都有东乡族农村劳动者,而且都是结伴从业。
在七里河区西园、西湖街道暂居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其从业领域基本都分布在装卸、拆迁、建筑、蹬三轮车、跑摩的、废旧回收等低收入行业,很多人生活处于贫困状态。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
进入我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了保持民族生活习惯,更方便地开展宗教生活,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围寺而居的民族心理以及同族、同教与同乡意识,其选择聚居主要出于经济生活需要、维护共同利益、“同类呵护”、保持“同质文化习俗”以及抗“同化”的考虑,这种聚居形式可以使同一民族的人在感情上得到支持,在生活上彼此照应,减少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
因而,相对聚居成为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格局上的显著特征。
其聚居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如“金城关、西关、南关、徐家湾、李家湾、龚家湾、小西湖、西园、皋兰山、伏龙坪、五星坪、桃树坪”等地。
同时,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出于谋生与就业的需要,分散居住在我市的各个角落,以散、杂居的形式出现在城市中。
具体说来,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聚居既有工棚式又有村落式。
一般说来,采取工棚式聚居的主要是城市中从事建筑行业的流动人口和在新兴的工业企业,特别是在私营和三资企业里打工的流动人口。
村落式聚居比较典型的是“广东村”,即来自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广河县与东乡族自治县,现居住于七里河一带的广河人与东乡人的相对集中居住区域。
除此之外,像西园街道的柏树巷、工林路以及西湖街道的骆驼巷、小西湖等地则是我市世居少数民族与外来少数民族人口交汇的相对聚居区。
(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倾向。
流动人口在城市滞留时间的长短,是反映其活动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学者曾在2007年对聚居于西园街道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兰州的暂住时间、城市认同、留居意向等问题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暂住时间超过1年的人占总数的60.3%,超过3年的人占总数的41%,超过5年的人占总数的29.7%,超过10年的人占总数的14.3%。
可以看出,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滞留时间与居留倾向均较明显,同时说明在我市存在着为数不少的、不改变家庭长久居住地的流而不迁或者称之为长久性定居式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在七里河区的小西湖、柏树巷、工林路以及城关区的金城关一带有很多外来少数民族人口建筑房屋定居,虽然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也不享受城市户籍者的一些优厚待遇,但其己经成为城市的“事实移民”,甚至有人己经定居达20余年,并打算终老兰州。
还有些人修建了房屋不仅供自己使用,而且依靠房屋租金维持生活。
二、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及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到陌生的城市后,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以及语言、文化迥异等因素的影响,其在适应城市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碰到很多问题。
具体来说,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工作、生活期间所遭遇到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一)社会歧视问题。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农民工群体的一个有机构成,具有农民工和少数民族双重身份,他们在城市中的名义社会地位与实际社会地位相差甚远,其在城市中备受歧视是不争的事实。
具体来说,许多市民对进入城市的少数流动人口怀有一种概念化的印象,总认为他们落后、野蛮、不讲卫生等,甚至在没有接触和交往之前便对其产生了偏见,进而导致在语言上藐视,在行动上则有意回避,在就业中有意排斥等歧视行为。
(二)就业困难问题。
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目前的就业形式主要有务工和经商两种类型。
对于务工类型的人,除了一部分在清真中高档次饭店和清真食品相关行业就业之外,大多数人从事的是“脏、累、危、低”性质的工作;对于以自我雇佣形式通过经商做小生意的人,主要从事的是烤羊肉串、卖羊杂碎、卖水果、摆地摊贩售小商品、摩托车载客、收旧家具家电等工作。
加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具有的民族性和在宗教生活方面的特殊需求,使得其就业面更窄,就业机会更少。
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比较艰难。
(三)工资拖欠与克扣问题。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我市后因为前述原因不太容易实现就业,虽然有很多人在城市中做小生意维持生活,但还有部分人依靠乡缘、地缘、族缘的初级关系找到了工作,他们像通常意义上的农民工一样,多以打工形式分布在建筑和餐饮行业。
与汉族农民工一样,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同样面临着工资克扣和拖欠的问题。
(四)贫困问题。
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是其就业问题、工资拖欠或克扣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结果。
与城市居民相比,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整体上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同时还有部分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有学者曾对我市流动人口的贫困率做过调查和测算,结果显示,在目前约6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约有5万人处于贫困状态,超过7500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物质上的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也必然导致了部分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精神文化上的贫困。
(五)学龄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问题。
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在城市中接受正规或非正规教育的主要渠道包括在公立学校交借读费或赞助费借读、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就读、在收费高昂的私立学校或民办学校就读、在宗教场所或阿语学校接受宗教知识和语言教育等。
从就学渠道上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途径似乎很全面,但事实上,受体制性障碍、经济条件方面的限制,能在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或民办就学者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而农民工子弟学校因为数量不足、办学条件有限,其入学者也很难收到良好教育。
所以,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难的问题当前还非常严重,失学、半失学的情况在少数民族流动适龄儿童中所占的比例很高。
(六)学前儿童的学校教育问题。
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表现比较突出,为了强调其重要性,在此单独加以论述。
少数民族学前儿童,在民族生活习惯、宗教生活方面有特殊需求,但目前我市公办和民办的少数民族幼儿园在数量上很少,现有的一些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幼儿园都是清真寺自办的或依托各清真寺创办的,从总体上看,这些幼儿园在数量、招生规模、学生容量上都非常有限,光是解决本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学前儿童教育都满足不了,更是难以为流动人口的子女提供学前教育。
这使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非常突出。
三、对加强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特殊性,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兼顾民族和宗教因素,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城市民族工作部门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