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知。学生构建新知的过程实质上是新旧经验的沟通过程。由于学生经验千差万别,当新知与原有的经验不符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困惑,会导致他们对新知解释错误。由于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不可能充分了解学生异常丰富的知识背景,因而学生对新知的解读容易超出教师意料,产生课堂“突发事件”。这种“突发事件”富含教育价值,如能充分利用,不仅可以及时化解课堂危机,而且能够生成新的教育资源。笔者引用两个典型案例如下: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师: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天上飞的大雁射了下来。你佩服不佩服更羸?生1(大声嚷叫):“这有什么稀奇的,如果是我,也照样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你信不?”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一个平时学习很不认真的学生。教师(沉默了一会儿):哦,那大家都有可能成为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喽,真是生不逢时啊!(生不好意思地笑)师:更羸的本领真的是显示在了他能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吗?(生沉默,纷纷看书静思,五分钟后,陆续举手)生1:我以为更羸的本领显示在了他能仔细观察,在常人眼里看来是极普通的一只大雁,他却看出了它飞得慢,听出了它叫的声音也很悲惨。生2:我以为更羸的本领更显示在了他熟知大雁的心理,知道它听到弦响,心里定会十分的害怕,定会拼命地往高处飞。这样一用力,伤口就拉开了,便从高空中掉了下

来。师:你们现在佩服不佩服更羸?生1:我佩服更羸,佩服他仔细观察的能力。我平时就缺少这种能力,对一些常见的事物常常熟视无睹,发现不了新的东西,所以写文章时,写出来的东西也很平淡,以后我要向更羸学习。生2:我佩服更羸,佩服他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进行科学地推测,如果是我,即使看到了这只大雁,也并不能知道它受过箭伤,孤单失群……

案例二:

一位教师在执教《枫桥夜泊》时,就有过一段师生、生生挖掘文本的对话。师:“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给诗人张继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生1:诗人考场失意,羁旅他乡,听到钟声,心情更加忧伤。生2:诗人在羁旅中无法入眠,听到钟声,思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师:据记载,诗人在写就《枫桥夜泊》后并没有沉沦下去,而是更加发愤苦读,最后中榜受官,成就了一番功名。有人曾说,是寒山寺的钟声给了他启发。生3:钟声怎么会给他启发?假如是我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那也一定会受益匪浅了?(其余生大笑)师:作为寺庙,历来重禅道。佛家中讲“闻钟声,心神净,智慧长,菩提生。”寒山寺的钟声远远传来,恰好如醍醐灌顶,可能使深谙禅道的诗人猛然警醒,从而悟出了人生真谛,一下子振作起来。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1.“突发事件”的教育价值

从上述两个案例来看,课堂上出现的这种“突发事件”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1)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主体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知识具有绝对的主观性、相对的客观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征。任何知识都有生存期,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对的。知识可以分成两类:已被证伪的知识和尚未证伪的知识。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批判能力应该成为学生必备的能力。案例一中“这有什么稀奇的,如果是我,也照样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你信不?”和案例二中“钟声怎么会给他启发?假如是我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那也一定会受益匪浅了?”的大胆质疑,都表现出可贵的质疑精神。如果教师对于这些课堂上生成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案例一中教师反问该学生“更羸的本领真的是显示在了他能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吗?”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质疑转换为对新问题的探究和对错误观点的批判上来了,有助于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

(2)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自主精神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如何探索新知?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自主精神在学习方面的表现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自行组织学习,把学习的自主权放到学生的手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拥有权放到学生手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两个案例中“这有什么稀奇的,如果是我,也照样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你信不?”“钟声怎么会给他启发?假如是我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那也一定会受益匪浅了?”这些问题是学生自主

发现的,要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知。(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所强调的重要教育目标。探究过程一般包括几个部分:探究意图(需要)—探究方案的策划与设计—探究方案的实施与开展(探究行动)—反思(总结和结论)。学生提出问题即有了探究的需要,根据题目的大小可以设计探究方案。对于案例中“这有什么稀奇的,如果是我,也照样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你信不?”“钟声怎么会给他启发?假如是我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那也一定会受益匪浅了?”这两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探究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2.“突发事件”背后的启示

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具有即时性的特点,稍纵即逝,如何才能充分利用这些即时生成的教育资源呢?两个案例中,教师不随意否定学生的见解,对学生的质疑表示欣赏,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这样做不仅即时化解了课堂危机,而且生成了其他教育资源,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也是对学生进行正确语文情感教育的绝好素材。两个案例给我们一线教师的最大启示是:要即时更新教育理念,增强文学素养,充分利用“突发事件”全面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自主精神、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石景山区银河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