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城市空间结构古典模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
1、中心商务区 2、批发和轻工业地带。工业扇面 3、低收入住宅区:在1和2的周围、工业扇面和住宅扇面交
汇处
4、中收入住宅区:在2、3的反方向、住宅扇面 5、高收入住宅区:在2、3的反方向、住宅扇面 总趋势---穷人在内,富人在外
(与同心圆模式相同,是同心圆的变种)
扇 形 模 型 提 出 的 原 型
• 大规模旧城改造
–居住用地的缩小和商业、服务业用地的增加,以及建 筑的高层化和利用上的多功能化等方面
单位社区型混合居住地带
• 解放后30多年间以单位的空间形式建设起来的居 住地区,改革开放前城市地域扩展的主要部分 • 居住环境较好
–住宅建筑大多为4~6层的中层单元式住宅,配套设施 较齐全、居住环境较好
空间结果: 空间结果:5个同心圆地带
1、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
-城市的中心是商业与社会活动会聚之处 -外来人口(农民)进城后多居住在市中心商务区附近,以 便找到工作(向心力)
2、过渡地带: 过渡地带:
-围绕中心商务区的旧住宅为主,与小型工厂、批发商业及 一些仓库混杂在一起。 -随中心商务区的不断扩大而成为过渡地带(演替力) -新来移民(外来人口)的聚居区(向心力、侵入) -有黑人居住区、唐人街、犹太人聚居区(隔离力) -内城所指之处,近年绅士化发生的地方
多核心模型的空间结构: 多核心模型的空间结构:
1、中心商务区。不一定在城市的几何中心 2、批发和轻工业区。城市型工业向心布局 6、重工业区。城市边缘地带分布 3、低级住宅区。靠近市中心 4、中级住宅区。离市中心和工厂较远 5、高级住宅区。离市中心和工业区最远 7、卫星商业区(副都心。副中心)。靠近中、高级住宅区 8、近郊住宅区。在住宅扇面内 9、近郊工业区。在工业扇面内 补充:越是大城市核心就越多,并且核越专门化。
家庭生命周期说
• 第一阶段:离开父母
– 升学或就业,或单身或与朋友合住,偏好工作与生活较 为便利的市中心区,选择比较便宜的公寓居住。
• 第二阶段:结婚后没有小孩的一段时期
– 照常工作,选择住宅时,住宅的面积仍然不十分重要, 而离工作岗位与生活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为主要考虑因子, 因此依然居住在市中心地区。
居住空间的三个地带 :
–旧城区的旧居住地带 –以单位社区为主要特征的混合居住地带 –郊区的新居住地带
旧城区混合居住地带
• 旧建成区的住宅 • 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差
–建筑以低层住宅为主,年久失修,拥挤不堪、配套设 施较差,建筑密度很高,各种用地混合严重
• 居民不愿迁往郊区居住
–该地带的居住人口以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为多。由 于上、下班方便,并且可利用市中心的各种生活服务 设施。
• 混合居住地带内部居住分化主要依单位属性
–实行单位建房、单位分房的住房制度,如工业类的单 位自然形成以工人为主的居住区,而文教卫生类单位 形成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居住区
城市近郊新居住地带
• 80年代后在建成区周围新建的、以居住区 形式而非单位形式为主进行开发的新兴居 住地区 • 居民就业地与居住地的分离化 • 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现象
侵入演替说的不足: 侵入演替说的不足
1,忽视人口群体的差异性。忽略人类除生物学 属性以外的文化属性等。 2,忽略城市地域的不均质性 3,未考虑城市交通的作用 4,普遍性的质疑 同心圆模型之变种: 同心圆模型之变种 1,迪更森的三地带结构模式:中央地带、中间 地带、外部地带 2,田边健一的新同心圆结构模式:过渡地带划 分为2个地带。日本城市混合性特点。
-别墅式的低密度住宅区 -私人汽车通勤 -从前4个地点迁移人类(离心力)
总趋势----穷人向内, 总趋势----穷人向内,富人向外 ----穷人向内
评价--最大的贡献在于方法论的启示 评价
1、动态研究城市 2、实证研究方法,注重社会调查 3、对城市的社会认识 注重精神、生活环境的研究 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应当千方百计去体现‘社 会关系的总和” 4、同心圆模式的启示 土地利用的同心圆。社会主义城市规划下土地 合理利用的结果是大致为同心圆,资本主义城市是地 价和经济规律的作用。 5、地图化的作用 6,模式化的作用
城市形态与结构
………………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城市工业空间结构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古典模型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理论 城市商业空间结构 ………………
主要内容
住房的需求 住房的供给 城市住房供给制度 迁居与住房选择过程 居住空间结构 居住空间的解释与模型
居住空间结构
1)居住空间的概念 2)居住分化 3)居住郊区化 4)中国城市的居住空间
• 第三阶段:第一个孩子出生以后
– 对居住空间和居住环境的要求大大增加,而可达性变为 次要因素,但由于家庭收入的限制,一般迁向市中心周 围地区居住。属于住宅调整期。
• 第四阶段:孩子上中学后
– 对各种社会设施特别是学校的可达性变为最重要的方 面,并且住宅的大小也十分重要,因家庭收入此时达 到顶点,迁向郊区的高级居住区居住。
–自己购房的高收入阶层,趋向于环境优美的高 级住宅及花园式住宅;单位和政府组织的因旧 城改造或城市建设而搬迁至此的中、低收入职 工,主要住宅形式为中、高层楼群
居住空间的解释与模型
• 社会生态学说 • 行为主义说 • 侵入-演替说 • 过滤说 • 功能说 • 家庭生命周期说 • 互补说 • 推挤说 • பைடு நூலகம்弃说 • 绅士化说 ……
家庭生命周期说
• 城市居住空间是由于家庭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而引 起的居住需求变化所导致的学说。 • 不同类型的家庭对住宅有着不同的需求,即使是同 一个家庭,如果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对住宅有不 同的要求。 • 随一个家庭从没有小孩到有了小孩、从小孩上学到 孩子长大成家并分居,对住房的需求会不断发生变 化,从而在城市地域上表现为一系列的迁居过程, 形成着独特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
• 第五阶段:孩子离家
– 对居住空间的要求随之变小,但由于对近邻的眷恋和 地域归属感等,许多家庭往往不移动住宅。
• 第六阶段:进入晚年
– 或与子女同居,或进入老年人专用设施。
空间结果:三大地带
内带---年轻阶层内城 中间带--高龄和中年层家庭 外带---年轻后期和中年早期年龄层
生命周期模式:
家庭生命周期变化→→家庭地位的同心圆结构
1)居住空间的概念
• 以居住用地为主的物质实体空间
住宅区位、住宅式样、住宅景观等外部特征
• 以居住社区为主的功能空间
住宅所有、居住主体、以居住为基础的社会 交往与地位等象征性特征
2)居住分化
• 历史时期城市内部人口的等级居住
–中世纪欧洲城市以权力与社会等级而分区 –近代以前日本城市中,皇族和武士阶层居住 在城内,而平民居住在城外 –中国清代北京城的种族等级十分严明 ,按 等级划定地域居住
• 现代城市的居住分化
– 西方城市中形成的黑人隔离区、郊外高级别 墅区、犹太人街、唐人街等 – 我国城市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及外来人口聚 居区
居住分化研究
• 居住分化的分析指标:土地利用、地价、 人口构成、社会地位等 • 居住分化的三大古典模型:“同心圆”、 “扇形”、“多核心” • 居住分化的现代解释模型:社会地区分析 与因子生态研究
• 郊区化的基本动力: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 度 • 人口外迁的引爆:住房体制改革和危旧房 改造 • 郊区化的瓶颈: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 • 郊区化的保障:国内外的大量投资、城市 规划与政策等
中 国 城 市 郊 区 化 机 制 图
中西方郊区化比较
4)中国城市居住空间
居住分化:
• 改革开放前:不明显 • 改革开放后:日渐显化
侵入侵入-演替说与同心圆模型
• 芝加哥学派、侵入-演替说、同心圆学说、同心 圆模型、伯吉斯模型 • 生物竞争、新陈代谢等生态学观点在城市社会研 究中的应用 •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伯吉斯 (E.W.Burgess)在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急剧城 市化背景下的芝加哥市进行实证研究后提出
• 城市人口流动的最基本力量:向心、离心 外来人口--向心 已有人口--离心 向心在前,离心在后 • 主要动力:向心。首先是有外来人口的侵入(迁 入),其后则是在新陈代谢与相互作用下的一系列 连锁反应,如迁移、离心、隔离 • 其他力量:专门化、隔离、向心性离心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各种力量的作用过程:侵入、演替(迁移) • 核心--新陈代谢、相互作用
1. 中心商务区 2. 批发、轻工业区 3. 低级住宅区 4. 中级住宅区 5. 高级住宅区 6. 重工业区 7. 公共设施 8. 郊外住宅区 9. 郊外工业区
多核心模型的评价: 多核心模型的评价: 评价
1,与前二模式比,更具现实性。是前二者的折中和 修正。 2,城市地域里集聚与扩散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最后 结果通常是复数核心结构。 3,考虑了各种城市职能的地域分化,尤其是商业、 工业和住宅 4,对现代大城市规划的启示。
多核心模型的不足: 多核心模型的不足: 不足
1,没有考察多核心之间的等级关系和职能关系 2,仅为一例,一般性差。
三大古典模式的辩证理解: 三大古典模式的辩证理解: 辩证理解
三者的关系:不对立,[扇形]和[多核心]以[同 心圆]为基本。 不同城市有不同原理,也可能三个原理同时作用;同 一城市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原理。 三种空间成分是城市地域结构组合的基本因素 城市因子生态结构的分解:[同心圆]、[扇形]和 [局部集中]的三成分
高 级 住 宅 区 的 扇 形 扩 展
1.中心商务区 2.批发、轻工业区 3.低级住宅区 4.中级住宅区 5.高级住宅区
图 城市空间的扇形模型
扇形模式与同心圆模式的异同: 扇形模式与同心圆模式的异同
前者只对居住用地的分析,后者对城市全域土地利用分析 二者的相互关系:前者未全面否定后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 辅补充。
3)居住郊区化
• 城市地域中人口从市中心区迁向郊区居住 的过程 • 研究指标:人口及增减率、人口结构、家 庭类型及结构等 • 研究方法:通过中心市和郊区的历史比较 • 形成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政治原 因等 • 研究案例:北京等 • 中外比较
北京居住(人口)郊区化示意图
中国大城市郊区化的机制分析
家 庭 生 命 周 期 模 型
对城市内部居住迁移的解释的不同: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作用主体 外来人口迁入内城 富人的郊区迁居 继续机制 生物学过程 (侵入、迁移) 空房连锁过程
城市功能说与多核心模型
• 美国地理学者哈里斯和乌尔曼于1945年提出 • 核心--除CBD为大城市的中心外还有支配一定 地域的其他中心的存在 • 中心(核)的形成与地域分化的原因是以下四方 面相互作用及其组合的结果: 1,某些活动需要专门性的便利 2,同类活动因集聚效果而集中 3,不同类活动之间可能产生利益冲突 4,某些活动负担不起理想区位的高地价
主要分析结果: 主要分析结果:
1,高地价地区位于城市一侧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扇形 范围内。并且,从市中心向外放射状沿伸在一定的扇 形内。 2,低地价地区也在某一侧或一定扇面内从中心部向外 沿伸,扇形内地价不随向外而上涨。→→÷扇形模式 3,高地价地区的依动也沿一定扇面扩大。也就是说, 城市的某一扇形方向的性格一旦决定,随城市成长扇 形向外扩大后其性格也不发生变化
3、工人阶级住宅区 工人阶级住宅区: 工人阶级住宅区
-有面积比较大的工厂分布,产业工人的住宅区 -离工作地点和市中心商业区近而省钱、便利 -工人主要是从过渡地点迁移而来(向心性离心力)
中产阶级居住区: 4、中产阶级居住区: -中产阶级、白领阶层的独户住宅 -从工人阶级中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及原来的中产阶级从前3 个地点迁移而来(离心力) 5、高级或通勤人士住宅区:
侵入侵入-演替说与同心圆模型
城 市 区 域 的 同 心 圆 模 型
新 同 心 圆 结 构 模 型
过滤说与扇形模型
• 过滤说隐含于霍伊特(Homer. Hoyt) 1939年提出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扇形模型 扇形模型之特点: 1,根据142个城市的地价空间分布的考察而 得出,更符合实际城市的情况; 2,考虑了放射状城市交通的影响; 3,基于地价和土地利用,对城市内部居住 分化有较好的说明; 4,城市居住地域结构的扇状由富人居住所 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