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案、板书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3篇2024](https://img.taocdn.com/s3/m/717e221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0.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3篇2024〖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通过看插图、联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3.知道词的有关知识,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在自主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课前请同学背诵古诗。
一.谈话导入,诗词比较。
1.出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师:这首诗大家一定不陌生。
齐读。
宋朝一位叫辛弃疾的大词人也用“村居”这个名字写了另一种体裁的作品,出示《清平乐村居》。
这是一首词。
3.师:请你来比较一下,词的格式有什么特殊之处。
4.师结合生的回答讲解:词也叫“长短句”、词牌名(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古人给词配上乐,词便能唱出来。
因此词牌就是一种节奏,也是一种意境)、上下阕(也叫上下片,朗读时,上下片之间要停顿一下)。
(板书:清平乐,指名读。
正音。
注意“乐”的读音)二.解题1.板书:村居。
师:村居是词的题目,它与词的内容有关。
看到“村居”二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两至三位回答。
)2.师:男耕田,女织布,安居而后乐业。
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生命力。
3.师:就让我们把刚才头脑中出现的画面送进课题目中来,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之间要有停顿。
齐读。
三.正文赏析。
(一)朗读正音1.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6课。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42页。
2.师: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你们的自读能力。
同学们在家时肯定已经读了好几遍了,现在谁想做小词人,在大伙面前展示一下。
读的时候要求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腔调圆润。
指名读。
3.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大家?(1)翁媪:板书。
“翁”上面有个公,是什么意思?“媪”,读音,是什么意思?师:是的,老年夫妻就是——“翁媪”。
生齐读。
媚:第二声。
剥莲蓬:(bao)莲蓬。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774fb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b.png)
《清平乐·村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式和语言特点。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诗歌手册或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辛弃疾及《清平乐·村居》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鼓励学生查阅字典,理解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句式和语言特点。
(2)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选取相关诗歌进行对比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清平乐·村居》。
8. 板书设计《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还需思考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课程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4e29f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05.png)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
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
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二、设计理念1、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实施多元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一)、了解词人板书:辛弃疾。
了解辛弃疾吗?(小结学生回答并适度补充:辛弃疾不仅是位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位勇敢的将军。
在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占领了国家的北方,辛弃疾参加了抵抗金兵的军队。
但后来,他被投降派陷害,下放到南方的上饶农村,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几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在那个时候。
)(设计理念: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信息走进课堂,这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又可以为全词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1fd15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9.png)
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背诵《清平乐·村居》这首古诗;2.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以及表现手法;3. 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2. 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3. 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3. 学会珍惜美好生活,关注农村发展。
教学重点:一、诗文背诵与理解;二、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三、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一、诗中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的深入理解;二、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教学准备:一、教师课件;二、参考资料:关于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三、诗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诗,分享学习心得;2. 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及其作者辛弃疾。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意;2. 学生通过参考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诗文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2. 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3. 讲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的音韵美;2. 学生进行诗句填空、改写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3. 学生分享自己的练习心得。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关注农村发展。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诗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小学三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2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19114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df.png)
小学三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2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2、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背诵。
课前准备:多媒体出示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
关于辛弃疾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初读词题,试想画面:我们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
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
谁来背一背曾经学过的古诗。
(课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古诗相似的作品:词板书:词出示全词:1、快速浏览这首词,与学过的古诗相比,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相机介绍词的别称:长短句、填词、上下阕师:乍眼一看,这首词是不是有两个题目呢?词牌名!题目读,停顿乐(正音)师:看到村居,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交流)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
一起读课题。
二、疏通文本,感知画面:师:是呀,我们所看到乡村生活是一幅多么安宁、祥和画面,那么,词人辛弃疾眼中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听录音师:我们来读这首词,要求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一)师: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媚,剥(bao),翁媪(理解,生领读)(二)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强调停顿,齐读)(三)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读出来。
师: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交流:锄豆图,联系《锄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织笼图,想象鸡鸭成群,联系《四时田园杂兴》小溪图,茅檐图,感受屋小草青。
想象流水的声音,溪水绕人家。
看到的一幅幅画,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读卧剥图,想象荷花景,诗句。
抓住“卧”(换躺、趴比较),想象小脚丫的动作,想象顽皮的样子。
“送给他哪个词?”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3篇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95986c14791711cd791704.png)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篇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理解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2、正音:乐(yuè) 齐读课题(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
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3、指导朗读: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
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2、生交流:▲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师点拨:(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
“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3)练习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1)无赖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2)卧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感悟景美师点拨:(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指名读。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56b1d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5.png)
清平乐·村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2.1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2.2 诗词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3 诗词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诗词中古代农村生活的理解;3.2 诗词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清平乐·村居》;4.2 参考资料关于诗词的解读;4.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作品《清平乐·村居》;(2)学生齐读诗词,感受诗词韵律。
5.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诗词中的生僻字词;(3)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诗词的心得。
5.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5.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诗词中作者的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的朗读和背诵,以及对诗词情感的理解。
5.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2)结合诗词内容,写一篇关于作者情感的小短文。
六、教学策略6.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6.2 运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6.3 采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七、评价方式7.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7.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7.3 诗词背诵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对《清平乐·村居》的背诵熟练程度。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1c7da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4.png)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1篇)最新《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1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居”,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2、有了房子,有了家,心里才安稳,才能安居乐业。
二、认识词牌名词是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课件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词中“破阵子”是词牌名,想一想该如何读好这个词牌名?1、教师范读词牌名后,让学生跟读2、词牌名有时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
师放音乐(一段描绘古战场厮杀的音乐)。
从音乐中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再读词牌名——“破阵子”下面我们再听一首乐曲(一段舒缓,轻柔的乐曲)。
谈谈你的感受。
这可能是那一种词牌名?(“清平乐”)指导学生读好这个词牌名。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音乐的欣赏对比,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了词牌名的作用,它表现了整首词的意境。
)三、初读词,体会韵味1、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诗,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谁给我们背背这首诗?(学生背诗)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孩子们天真无邪放风筝的情景,那么辛弃疾给我们带来的《村居》这首词描绘的又是一番什么情景呢?2、出示课件清平乐村居。
教师讲述:词一般分上阕和下阕两部分,我们有时候也叫上片、下片。
上阕和下阕之间,老师以空行为标志,这就相当于我们平时文章中段与段之间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一样,读的时候要稍微停顿一下。
(设计意图: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教学以前很少接触,这里一方面介绍了词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对下面的指导朗读做了铺垫。
)3、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师对重点字句作相应指导。
理解“吴音”、“翁媪”;读好“媪”、“剥”1、指导朗读。
(古人吟诗,往往加上动作,上阕拍手读,下阕踏足读,师范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双人齐读)(设计意图:采取形式活泼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体会词的韵味。
清平乐村居优秀教案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优秀教案板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c2ec48d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3.png)
清平乐村居优秀教案板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案一、概述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勾起了他们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能说一说并写下来。
情感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借助联想和想象,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2、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更加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能静心读书,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表达能力较好。
2、他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文的经验。
3、学生大多能融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使自己的情感在学习中得到升华。
四、教学策略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出画面”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打印的拓展资源、自制教学图片。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首宋词。
2、板题、读题。
3、“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4、下面请大家读读全词,读两遍后停下来。
小学三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828d12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1.png)
小学三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13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
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
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想象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
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词,并通过他的词去探寻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
(出示:走近辛弃疾)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
(补充课题,生读题。
)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要求四个字:读通读顺。
二、学习新词,感悟意境。
1、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预设:(1)翁媪(“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是什么意思?媪呢?翁媪就是指年老的夫妻。
《清平乐 村居》教案 教学设计1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清平乐 村居》教案 教学设计1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a31e516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5.png)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词。
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田园生活,课文中还配上了相应的插图。
教材选编这首词,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词这种文学体裁,认识词中描写农村生活的艺术特色;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体会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以及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词句里所表达的感情。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清平乐·村居》。
3. 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词人的敬佩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生字词;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读出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热爱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2. 难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词句里所表达的感情,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挂图、录音、字幕等)。
学生:收集有关辛弃疾和《稼轩长短句》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学过很多唐诗宋词,谁能背一背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宋词,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题目叫《清平乐·村居》。
(板书课题)看得出同学们对这首词很感兴趣,让我们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我们对这首词的喜爱之情吧!齐读课题。
(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由学生熟悉的唐诗宋词入手,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好本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作者简介及释题1.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创作的词大多描写农村生活和抗金斗争。
风格豪放,挥洒自如,想象丰富,语言独特。
2. 齐读课题。
(指导学生读正确)3.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辛弃疾?抽生答。
大家课后要把作者的资料记在积累本上。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课件)4.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词的朗读不同于文章,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这首词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部分来读,第一部分是“茅屋·溪上青青草”,第二部分是“有人·吴音·相媚好”,第三部分是“翁媪·大儿·中儿·小儿·无赖”。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a6435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0.png)
清平乐·村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描绘诗歌画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分析与描绘。
(2)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清平乐·村居》的背景及内容。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清平乐·村居》。
(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问:“村居”在诗词中通常表现哪些景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清平乐·村居》,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描绘诗歌画面。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境等。
(2)讲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农村生活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清平乐·村居》。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农村生活的作文。
3. 推荐一本关于古典诗词的书籍,简要介绍书籍内容和个人感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清平乐 村居》教案、学案、教学反思
![《清平乐 村居》教案、学案、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c98da6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c4.png)
一、教案1. 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清平乐村居》;(2)掌握诗词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4)领会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理解;(2)诗词的意象、意境分析;(3)诗词的表达技巧。
3.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生僻字词;(2)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4. 教学准备(1)教材《清平乐村居》;(2)参考资料;(3)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5. 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2)朗读诗词: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清平乐村居》;(3)字词讲解:讲解诗词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4)意象分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描绘诗词描绘的景象;(5)意境讲解:讲解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美;(6)表达技巧讲解: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学习运用;(7)背诵练习:指导学生背诵诗词;(8)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学案1. 学习目标(1)理解并背诵《清平乐村居》;(2)掌握诗词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4)领会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 学习重点(1)诗词的字词理解;(2)诗词的意象、意境分析;(3)诗词的表达技巧。
3. 学习难点(1)诗词中的生僻字词;(2)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4. 学习准备(1)教材《清平乐村居》;(2)参考资料;(3)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5. 学习过程(1)预习:提前阅读《清平乐村居》,标记生字词;(2)课堂学习:跟随老师的讲解,学习诗词的字词、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3)课后复习:复习课堂所学内容,背诵诗词;(4)练习: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清平乐村居》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学生对诗词字词、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3)学生对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调整教学方法;(2)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3)增加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词的美。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教案(精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d58a8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fc.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解题1、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读题。
2、解题:“清平乐”是词牌名,“乐”要读成“yuè”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来的词,每首4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
3、“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课文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⑴生字正音。
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⑵理解上述词语。
⑶指名试读课文。
三、练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听清节奏。
2、学生试读。
3、学生分组齐读。
4、全班齐读。
四、学写生字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齐读全文。
二、讲读课文1、学习上片四行:⑴学生读。
⑵指名解说,教师补充:茅檐低小:茅屋又低又小。
溪上青青草:河边上长着青青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带着酒意操着吴语两人谈得很亲热。
吴音指吴地的方言。
白发谁家翁媪:是哪一家的白发夫妻二老。
⑶小结。
⑷齐读上片四行。
2、学习下片四行:⑴指名读。
⑵指名解说,教师补充:大儿锄豆溪东: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
中儿正织鸡笼: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鸡笼是圈养鸡鸭的半球形罩子,平底,用竹篾编织,顶上有孔。
看图理解。
最喜小儿无赖: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
“无赖”本意是指游手好闲、品德不好的人,这时作“顽皮”来解释。
溪头卧剥莲蓬: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吃。
⑶小结。
⑷齐读下片。
3、连起来讲说:⑴各人自练。
⑵同座位互讲。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3376ec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4.png)
《清平乐·村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能理解并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能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互读、朗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创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2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2.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3.2 诗歌创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4.1 课文朗读录音;4.2 相关背景资料;4.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猜测诗歌的内容。
5.2 新课导入(10分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释诗歌的题目“村居”,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描绘的景物和人物。
5.3 诗歌分析(15分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4 朗读与背诵(10分钟)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韵律;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练习,提高记忆能力。
5.5 创作练习(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创作成果。
5.6 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创作练习。
六、教学评价:6.1 评价内容: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诗歌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水平。
6.2 评价方法:教师评价:对学生的朗读、分析和创作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和鼓励;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评价。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3fe15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f.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学生:查一查“翁”和“媪”的意思。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你们刚才背诵的除了唐诗外,还有一首词(板书:词),你知道是哪一首吗?对,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词。
2.揭示课题,读准多间字“乐”。
3.解题: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能合着音乐歌唱,所以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清平乐”就是词牌名,常见的还有“西江月”、“卜算子”、“水调歌头”等。
“村居”是词的题目。
朗读时,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停顿时间长一点。
(范读,齐读)从“村居”这个题目上,大家来推测一下,这首词将会写些什么什么内容呢?映示:乡村人家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l)出示生字词,指名朗读,正音。
yán mèi wēnɡǎo chú wò bāo茅檐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剥”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bāo”,表示一个动作——把外面的皮或壳去掉叫“剥”(bāo),词中是剥什么呢?(“剥莲蓬”:把莲蓬剥开,取出里面的莲子吃)谁还能用“剥”(bāo)这个读音说一个词呢?(如:我们家买了桔子,吃的时候,要把桔子的皮——“剥开”)这个“剥”还有一个音“bō”,谁能用“bō”这个读音组词?(板书:剥削剥夺)3.指名朗读,提示: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关于《清平乐村居》教案4篇
![关于《清平乐村居》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279e1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6.png)
关于《清平乐村居》教案4篇《清平乐村居》教案篇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准备]1、投影 2 、范读磁带 3、配乐磁带 4、收集辛弃疾和有关“词”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
1、出示插图、筝曲。
2、图中描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3、这幅图就是根据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而创作的。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板书题目:清平乐村居引入诗,范读。
二、读准课文,理解词义。
1、听课文录音,注意几个字音。
2、布置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板书:读准4、检查:指名读,准音。
“乐”“媚”、“翁媪”、“笼”、“剥”、“莲蓬”5、简介:词是诗的一种。
6、继续读,想想能够明白什么意思。
7、相机交流、理解:(1)“锄豆”、“卧”、“茅檐”、“无赖”、“吴音”、“相媚好”等词的意思。
(2)词牌名与题目的文体知识,“村居”的意思。
8、质疑。
9、几杯酒下肚,老爷爷、老奶奶微微有点醉,心理高兴,他俩就闲聊起来。
想想,他们在聊些什么呢?10、过渡:通过朗读和自学就能把意思读懂(相继板书)。
当然,不但要读懂,还要把这首词读好。
(相机板书)三、体悟意境,内化表达。
1、把这首词读好,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读。
布置自渎。
2、创设朗读情境,自由朗读。
3、激情:老爷爷、老奶奶在茅檐下看看景色,聊聊天。
感觉怎么样?4、齐读课文。
5、展示画面。
理清顺序。
练习背诵。
6、指名试背。
7、读得这么好,大家是不是可以写写什么。
人物,环境,感受皆可,有感而发就行。
8、交流__。
9、总结: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辛弃疾为我们描写的这首清新宁静的词吧!齐读。
《清平乐村居》课教案
![《清平乐村居》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fae04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e.png)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清平乐·村居》,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生字词,了解诗词的背景及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提升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词的字词理解、意境感悟、作者情感分析。
2. 教学难点:诗词背景及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清平乐·村居》全文及其注释、译文、作者介绍等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收集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播放配乐朗诵《清平乐·村居》,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1.2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和作者,简介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含义。
2.2 学生分享收集到的辛弃疾资料,增进对作者的了解。
3. 合作探究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4. 深入解析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2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5.1 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词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师生互动交流。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8. 板书设计《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以便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87da54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9e.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并理解生字词,如“茅”、“檐”、“锄”、“耕”等,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用法。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村居》,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了解《清平乐村居》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理解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场景。
4.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清平乐村居》一课的学习,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1.抄写作业:请同学们将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认真抄写三遍,注意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美观。通过抄写,加强对生字词的记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
2.朗读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反复朗读《清平乐村居》,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可以尝试为诗歌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增加朗读的趣味性。
4.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田园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学会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逐句解析,深入理解
采用逐句解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关注诗中的修辞手法。在解析过程中,教师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互动交流,提升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会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清平乐村居》教案、板书
![《清平乐村居》教案、板书](https://img.taocdn.com/s3/m/8e4912f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3.png)
《清平乐村居》教案、板书【教材简解】《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
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
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目标预设】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设计理念】这首小词写景见人,由人及事,人事相传,作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它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对于这样意境幽美的词,在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重点抓住描写小儿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词意。
【设计思路】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下阕叙事,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
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感知、感受、感悟、感慨全词。
真切地领悟词的意境美、情感美。
领会“醉”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感知宋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简解】《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
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
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目标预设】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设计理念】这首小词写景见人,由人及事,人事相传,作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它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对于这样意境幽美的词,在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重点抓住描写小儿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词意。
【设计思路】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下阕叙事,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
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感知、感受、感悟、感慨全词。
真切地领悟词的意境美、情感美。
领会“醉”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感知宋词。
1、请学生背诵描写农村生活的古诗。
2、屏幕出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3、师小结:这些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
古往今来,许多的文人墨客留恋于农村,寄情于田园,各自用诗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
4、板书:清平乐村居。
“乐”这个字读yuè,齐读课题。
5、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
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
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而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6、提问: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题目。
我们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
再次齐读课题。
二、自主朗读,感受词韵。
1、过渡: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自由读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
比比看谁读得又好又准?(相机正音)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āo、bō(板书)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
词中是小儿把莲蓬的皮去掉叫——。
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注意:“莲蓬”的“莲”的读音与字形。
相机教学:“翁媪”的“翁”的读音与书写;“锄豆”的“锄”的读音与结构。
4、教师相机指导。
5、解疑:这首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阕,后一部分叫下阕,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
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6、分男女同学读分别读上、下阕。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掌握词意。
1、提问:大家读完全词,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呢?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
(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4、学生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5、激趣: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
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词当中去,我们有感情的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过渡: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
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
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学生交流: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
还看到了——青青草。
(教师评价:你们的理解、朗读让我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继续交流: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感叹: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
我们一起美美地读。
3、教师小结: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而村居中的“人”更美。
都有哪些人啊?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预设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问: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师问:这句话中的“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你觉得文中的“无赖”是什么意思,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交流: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
趴是脸朝下,说明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自由自在。
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
师问:聪明的你们能否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言语?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过渡: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
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过渡: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
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师问: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吗?那又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
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是不是,有些惊讶,这情景多美!)小结: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
真是人老心不老哦。
一起读这句词。
创设情境,说话训练: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屏幕出示)。
先自由说,再交流。
教师引导:同学们,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就是——几十年了,现在咱们老了,虽然老了,可是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那,高兴那。
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三)提炼“醉”字,渐入词境。
1、设问:哎,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他们都陶醉了。
2、探讨:是啊,陶醉了。
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到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
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学生交流)3、小结: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
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4、师问:陶醉的还有谁?(作者。
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来,我们读出诗人那醉醉的感觉来。
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我们。
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四、介绍背景,感慨词情。
1、师问: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作者内心是怎样想的?(板书:安适、悠闲热爱、向往)2、出示材料:(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
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
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2、小结:我们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如此陶醉。
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学生交流)3、齐诵全词(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吧!)附板书:《清平乐·村居》词中哪几句写景,怎样的一幅图景?词人刻画了哪些人?他们都在干什么?从他们的行动及特点中你读到了什么?说说你对词中“醉”的理解。
上片村中环境:村中人(老夫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秀丽恬静下片(动作)大儿:中儿:小儿:锄豆织鸡笼卧剥莲蓬表现出茅舍一家老小幸福、和谐的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