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小脑间脑
26 小脑、间脑
颅后窝内,延髓和脑桥 的后方,大脑半球枕叶 的下方。
(一)小脑的外形
哑铃形,上面平 小脑半球
小脑扁桃体 小脑半球
(三)内部结构
(四)功能: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活动.
从外到内为: 灰质(皮质)
白质(髓质)
小脑核
齿状核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小脑皮质
小脑髓质
三、间脑 位置:中脑和端脑之间, 其背面和两侧被大脑半球所掩 盖,仅腹侧面露于脑底. 其外侧与大脑半球愈合,中间 有一矢状位裂隙称第三脑室.
第 三 脑 室
侧面观
底面观
分5部: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
背侧丘脑 后丘脑 第三脑室 上丘脑
丘下 脑
底丘脑
(一)背侧丘脑 位置:
间脑背侧的一对卵圆形灰质块. 与下丘脑之间以下丘脑沟为界 两侧之间有丘脑间粘合 前方突出为丘脑前结节 后端膨大为丘脑枕
丘 脑 枕
丘脑前结节 丘脑间粘合
下丘脑沟
内部结构: 功能: 感觉的皮质下中枢
内髓板
背 侧 部 腹前核
腹中间核
内 髓 内侧核群 板 背侧部
前核群
外侧核群
腹前核 腹侧部 腹中间核 腹后内侧核 接受三叉丘系的纤维; 腹后核 腹后外侧核 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 丘脑束的纤维.
乳头体
灰结节
乳头体
垂体 漏斗
1.下丘脑的主要核团
室旁核 视上核 分泌催产素和加压素
2.下丘脑的功能 (1)内脏活动的皮质下中枢; 如饥饿中枢、饱食中枢、快乐中枢等 (2)内分泌的较高中枢(垂体); (3)对水盐代谢、体温调节等起重要作用,也参与睡眠和情绪反应. (六)第三脑室 位于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矢状位狭窄的腔隙 前 室间孔 侧脑室; 底 后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顶 脉络组织
系统解剖学 笔记(中枢神经)
系统解剖学笔记(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枢神经系统是控制和调节其它系统活动的中枢.脑:位于颅腔,包括端脑、间脑、小脑、脑干脊髓:位于椎管脊髓一、位置和外形位置:椎管内上2/3,枕骨大孔—第1腰椎体下缘(成人) 外形两个膨大: 颈膨大(C4—T1) 腰骶膨大(L2—S3)沟和裂: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节段: C1—8 T1—12 L1—5 S1—5 C0 脊髓平对椎骨的相应位置脊髓节段椎骨序数C1-4 C1-4C5-T4 上1个椎体T5-8 上2个椎体T9-12 上3个椎体L1-5 T10-T12S1-C0 T12-L1颈节一至四相齐,颈五胸四节高一;下胸高三中高二,腰节平胸十十二; 骶尾腰一胸十二,定位诊断是依据。
名词解释:马尾:腰、骶、尾神经前后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垂直下行一段距离,围绕终丝集聚成束,形似马尾。
脊髓解剖的临床应用:临床上常选择第3、4或4、5腰椎棘突之间进行腰穿. 三、脊髓的内部结构1、灰质前角中间带:侧角(侧柱):存在于C8—L3脊髓节段后角中央灰质: 灰质前、后连合灰质的分层:脊髓灰质是由大量大小形态不同的多极神经元所组成。
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神经元往往排列在一起形成层或核,这些细胞在横切上分界明显,从立体角度看,它们是占据不同节段、长度不一的神经元柱。
灰质细胞构筑分层:--层前角(柱) (板层、)含运动神经元(α、γ运动神经元),α神经元, 支配骨骼肌收缩,γ神经元, 调节肌张力。
核团性质为运动性核团;在颈、腰骶膨大处分为内、外侧群,分别支配躯干、四肢;脊髓全长都可见内侧群前角主要接受脑部下行的纤维,其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参与脊神经前根形成,支配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中间带(板层)内侧有贯穿全长的中间内侧核;C8 / T1—L3节段形成侧角,内有中间外侧核;在S2—S4节段有骶副交感核。
其中中间外侧核和骶副交感核发出轴突参与前根的形成。
n4小脑间脑06
(2) 与背侧丘脑的联系 乳头丘脑束
-29-
(3)与脑干和脊髓的联系 (1)前脑内侧束与乳头
脚接受脑干的纤维 (2)经背侧纵束→脑干、
脊髓自主神经节 前神经元 (3)乳头被盖束→中脑 被盖
-30-
(4)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1)借终纹和杏仁体联系 (2)借穹窿与海马联系 (3)借前脑内侧束和乳头
-11-
脊髓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脊髓小脑束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小脑蚓
顶核 中间核
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
对侧红核
小脑半球皮质 大脑皮质运动区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小脑功能 :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
-12-
3、新小脑(大脑小脑) 小脑半球外侧部,原裂后部
-13-
大脑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外侧核群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
背侧组(前→后)
背外侧核
后外侧核及枕
腹侧组(前→后)
腹前核
后外侧核
腹外侧核(腹中间核和腹后核)
内侧核群
背内侧核
大细胞区
小细胞区
内髓板 内侧核
前核 背外侧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19-
背侧丘脑
内侧核群
前核群
腹前核 三叉丘系
背侧丘脑(y形板)外核群 腹外侧核
(一)背侧丘脑
胼胝体干 室间孔
丘脑间粘合
透明隔
穹隆
下丘脑沟 胼胝体膝
松果体 中脑水管
前结节
丘脑枕 内髓板
顶盖 上髓帆
前核
内侧核 外侧核 丘脑间粘合 第三脑室
胼胝体嘴
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学习笔记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学习笔记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总2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学习笔记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认知: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需要和动机:以欲望、要求的形式表现出来,反映的是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以人的需要为中介。
意志: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表现了心理对行为的支配。
其支配力的强弱用于评价其意志的品质。
人格:由气质和性格组成。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气质: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性格: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绪情感、意志。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但不是大脑活动的物质产品;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还可以是体验。
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盖伦提出拮据这个概念,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分类。
古代的心理学对心理现象的研究用的是思辩和总结个人经验的方法,不具备实证的性质,在19世纪前属于哲学的范畴。
《小脑、间脑》课件
小脑表面有许多沟壑 ,分为不同的叶,包 括前叶、后叶、扁桃 体等。
小脑的功能
01
02
03
运动调节
小脑通过接收来自大脑皮 层和脊髓的运动信号,对 运动进行精确的调节,维 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自主运动控制
小脑能够学习并记忆各种 运动模式,从而自主控制 身体的运动。
认知功能
小脑与认知功能有关,如 注意力、记忆等。
间脑核团是间脑内的一组神经核,具 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是间脑的重要 组成部分。
常见的间脑核团包括乳头体、穹隆、 缰连合等,它们在维持身体平衡、调 节睡眠和觉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这些核团在间脑内部起到信息中继站 的作用,将不同脑区之间的信号进行 整合和传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ART 06
间脑的生理功能
间脑与内分泌调节
小脑与运动协调
总结词
小脑负责协调身体的精细运动,确保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 。
详细描述
小脑通过控制和协调肌肉运动,确保身体的动作精确、协调 和连贯。它接收来自大脑皮层和脊髓的信号,根据这些信号 调整肌肉运动,以实现精确的动作控制。小脑损伤可能导致 动作不协调、共济失调等症状。
小脑与学习记忆
总结词
小脑在空间学习和记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形成空间记忆和认知地图。
间脑的神经元
神经元类型
间脑的神经元包括多感觉神经元 、多运动神经元和多内脏神经元
等。
神经递质
间脑中的神经元通过释放不同的神 经递质来传递信息,如谷氨酸、去 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
突触
间脑中的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连接 ,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实现各种 生理和行为功能的调节。
PART 05
系统解剖神经系统笔记-3.小脑及间脑
二、小脑
(三)小脑纤维联系和功能
1.前庭小脑(原小脑)
头部位置变化和头部相对重力方向信息同侧前庭神经节(核) 小脑下脚
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前庭小脑)
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脊髓前角内侧神经元;
支配眼外肌脑神经核
身体平衡;头部运动;
头部运动时的眼球凝视
前角内侧部运动神经元 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 红核 齿状核 红核、背侧丘脑腹前
核、腹外侧核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 皮质脊髓束 (锥体交叉) 2.脊髓小脑(旧小脑)
3.大脑小脑(新小脑)
三、间脑
(丘脑网状核
运动过程中身体内外变化着的各种信息
脊髓小脑4束 小脑上下脚
旧小脑(脊髓小脑) (内侧及中间皮质区) 视、听、前庭觉; 脑桥中转的皮质感觉运动信息 中间核←中间区
蚓部→顶核 小脑下脚 同侧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 调节躯干肌和肢体近端肌的
肌张力和运动协调
小脑上脚至对侧 红核脊髓束 丘脑外侧核 皮质运动中枢 皮质脊髓
同侧脊髓前角外侧部运动神经元
调节肢体远端肌的肌
张力和运动协调 对侧大脑皮质的感觉、
运动及联合皮质区
对侧脑桥核 小脑中脚 外侧区(新小脑、大脑小脑) 小脑上脚至对侧 同侧前角运动神经元 通过小脑-大脑反馈,影响大脑对肢体精细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包括确定运动的力量、方向和范围。
认识小脑的知识点总结
认识小脑的知识点总结小脑的形态特点(一)形态特点① 位置:小脑位于桥脑、延髓、大脑的枕叶之间,下接桥脑,上与大脑的枕叶接壤,前接中脑。
② 形状:由于小脑被横向裂隔开,呈两瓣状,左右各一半。
每一半又呈半球状,一大一小。
③ 重量:成年人的小脑重约150~180g。
左右小脑之间的重量差别一般在10g以内。
女性小脑比男性略轻。
小脑的结构一、小脑表面形态:小脑表面称为小脑外皮,相对于大脑皮,小脑皮更薄,皱褶更密。
1. 小脑回:由浅灰质组成,覆盖着小脑外皮,相互重叠,并从上到下、前到后地扭曲交错。
2. 小脑裂① 蚓状小脑(vermis cerebelli):位于两侧小脑半球之间的中央裂。
它是横断的,将两侧小脑半球分开,而且上端的部分可以将大脑的两枕叶分隔。
② 小脑大裂(fissura cerebelli):位于小脑半球的上部,将上下两个小脑半球分开,是依据小脑回的走向来进一步将小脑分隔的。
二、小脑内部结构:1. 浅灰质:主要是细胞体。
2. 深白质:分布在灰质之中,由细躯细胞纤维和支持细胞组成。
3. 小脑核团:深白质的一部分,其纸质呈叶状,互相交错。
4. 小脑髓质:深白质的一部分,混在核团和它的周围,由丝状纤维等组成。
5. 小脑鞍间脑及外部脚大脑:形成团丛,它的传入传出纤维与脑干、大脑中枢等相连。
小脑的功能1. 平衡调节小脑对人体的姿态和平衡的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脑对于人体的平衡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小脑受损,会导致平衡障碍、姿势不稳和共济失调等症状。
2. 运动协调小脑对运动的协调能力也非常重要。
通过小脑的调控,人体能够做到肌肉协调运动,保证身体的动作不会出现不协调和错误。
3. 学习和记忆研究发现小脑对于学习和记忆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小脑被认为能够通过对大脑多巴胺的释放来影响大脑的学习和记忆功能。
4. 语言能力大脑左半球是语言中心,但小脑也有能力对语言进行处理。
研究发现,小脑在控制语言的产生和表达上发挥重要作用。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笔记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笔记
一、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负责调节和管理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二、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处理和整合来自身体各部分的信息,并控制身体的运动。
1. 脑
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由大脑、小脑、脑干和间脑等部分组成。
大脑负责思考、感觉、运动、学习和记忆等功能;小脑负责协调身体的运动;脑干负责基本生命活动的调节;间脑则参与情感和内分泌的调节。
2. 脊髓
脊髓是脑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主要通道,传递大脑对身体的控制信息和身体对大脑的感知信息。
脊髓还包含了许多反射回路,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刺激作出反应。
三、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各种神经和神经节,负责将脑和脊髓与身体各部分联系起来。
周围神经系统可以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1. 躯体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负责管理身体的皮肤、肌肉和骨骼等部分的运动,以及感知外界的刺激。
躯体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位于脊髓和脑中,通过神经纤维与身体各部分相连。
2.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负责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系统。
交感神经负责在紧急情况下调动身体的资源,而副交感神经则负责在非
紧急情况下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主要位于脊髓和脑干中。
《系统解剖学》小脑间脑精讲
内侧核 前核 背侧组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腹后核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 产生具有意识的感觉和调节躯体运动的作用。
特异性中继核团
-11-
联络核团:前核、内侧感意识的辨别 能力,还参与学习和记忆。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内侧纵束 展神经核
前庭神经核 前庭脊髓内侧束 前庭脊髓外侧束
前角运动神经元
-6-
2、前叶--脊髓小脑:
红核 功能: 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 协调肌肉运动。 红核脊髓束 旧小脑皮质 球状和栓状核
网状结构
顶核 前庭神经核
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脊髓小脑束
前角运动细胞
-7-
3、后叶---大脑小脑 功能:控制四肢肌精细运动的计划和协调.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3-
3. 小脑髓质(白质):由3类纤维构成
1)小脑下脚(绳状体): 连于小脑和延髓、脊髓之间 传入纤维 传出纤维 2)小脑中脚(脑桥臂): 连于小脑和脑桥之间 传入纤维 3)小脑上脚(结合臂): 连于小脑和中脑、间脑之间 小脑中央核 传出纤维 传入纤维
-4-
脊髓小脑前束 小脑上脚
-15-
室旁核 视上核
室旁垂体束
视上垂体束 垂体后叶
垂体前叶
-14-
3、下丘脑功能 ①神经内分泌中心。 ②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对机体体温、摄食、生 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 ③直接通过血液接受有关信息,如体温、血液成份的变化等 ④下丘脑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⑤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功能。
-9-
三、间脑
位置: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 大脑半球掩盖了间 脑的两侧和背面, 部分腹侧部露于脑 底。 分部: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
人体解剖学课件之小脑间脑
VS
治疗方式
根据病变类型和程度,选择药物治疗、手 术治疗、放射治疗或康复治疗等手段。
05 小脑间脑的研究进展
小脑间脑的生理机制研究
神经元与突触机制
研究小脑间脑中的神经元类型、 分布、连接方式以及突触传递的 特性,揭示其信息处理和调控的 生理机制。
神经递质与调质
研究小脑间脑中神经递质和调质 的种类、合成、释放、代谢及其 受体,探讨其在神经信号传递中 的作用。
04 小脑间脑的疾病与病变
小脑间脑的常见疾病
脑炎
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 脑部炎症,可能导致小脑 间脑组织损伤。
脑肿瘤
生长在小脑间脑部位的肿 瘤,可能压迫周围神经组 织,引起一系列症状。
脑血管疾病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可 能影响小脑间脑的血液循 环,导致局部缺血或出血 。
小脑间脑病变的症状表现
01
小脑间脑的功能
01
02
03
协调运动
小脑间脑通过接收来自大 脑皮层和小脑的运动指令 ,协调和整合这些指令, 控制和调节身体的运动。
平衡和姿势控制
小脑间脑能够感知身体的 位置和运动状态,通过调 节肌肉的紧张度和反应来 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自主神经系统调节
小脑间脑还参与自主神经 系统的调节,控制着一些 基本的生理功能,如心率 、呼吸和血压等。
02 小脑间脑的解剖结构
小脑间脑的外部结构
表面特征
小脑间脑的表面呈现出凹凸不平的形 态,有许多褶皱和突起,这些特征有 助于增加其表面积,为神经元提供更 多的空间。
位置关系
小脑间脑位于大脑的底部,紧贴着脑 干,与丘脑、下丘脑等其他脑区相邻 。
小脑间脑的内部结构
核团组成
小脑间脑主要由许多神经核团组成, 这些核团在处理感觉信息、调节自主 神经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脑间脑
齿状核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髓质 小脑皮质
8
(四)纤维联系及功能 1、原小脑(前庭小脑)
接受前庭神经节和前 庭神经核的纤维, 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发出纤维至前庭神经核, 调整由前庭刺激引起的 肌张力变化,维持平衡。
9
2、旧小脑(脊髓小脑)
接受脊髓小脑束, 经小脑下脚进入,
发出纤维经顶核、中间核 中继后,再到前庭核、红 核、网状结构, 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
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17
18
(五)下丘脑
1.形态: 上界为下丘脑沟 前界为终板、视交叉
下界为灰结节、漏斗、乳头体 向后至中脑被盖
下丘脑沟
终板
视交叉 中脑被盖 漏斗 灰结节 乳头体
19
垂体
视交叉
乳头体
灰结节
20
2.内部结构 很多核团,其中界线清 楚的有视上核和室旁核。 两核团细胞产生的加压 素和催产素 。
10
3、新小脑(大脑小脑)
接受对侧脑桥核的纤维, 经小脑中脚进入 发出纤维经齿状核至大脑 皮质,经小脑上脚传出 参与协调、配合随意运动 (力量、方向、范围等)
(五)小脑损伤: 原小脑损伤引起平衡失调, 走路不稳。 小脑体损伤(包括新、旧 小脑),主要表现共济失 调肌张力低下,眼球震颤 等。
11
小脑的3个脚 小脑上脚
14
内髓板:
2、结构 有一“Y”形的纤维板 内有板内核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前核群 联络性核团 三叉丘系 内侧核群 背侧部 腹前核 外侧核 腹侧部 腹中间核 腹后内侧核 特异性中继核团 腹后核 脊丘系 腹后外侧核 板内核 内髓板 丘脑前核 背内侧核
外侧核 背侧部 腹前核 腹中间核
n4小脑间脑06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小脑上、中、下脚内的纤维来源、成份和支配。 2 小脑核的分类与小脑的功能。 3 间脑的分部和各部的结构与功能。 4 下丘脑的结构与纤维联系。 难点: 1 小脑损伤的表现及解剖学机制。 2 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的纤维联系及功能。
-34-
脚与中脑 被盖联系
-31-
3、下丘脑功能:
①神经内分泌中心 ②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对机体体温、摄食、生
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 ③直接通过血液接受有关信息 如体温、血液成份的变化等 ④下丘脑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⑤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功能。
-32-
练习题
外侧核群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
背侧组(前→后)
背外侧核
后外侧核及枕
腹侧组(前→后)
腹前核
后外侧核
腹外侧核(腹中间核和腹后核)
内侧核群
背内侧核
大细胞区
小细胞区
内髓板 内侧核
前核 背外侧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19-
背侧丘脑
内侧核群
前核群
腹前核 三叉丘系
背侧丘脑(y形板)外核群 腹外侧核
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 下丘脑后核
前连合 室旁核
前核
视上核
漏斗 室旁垂体束
垂体前叶
-27-
乳头丘脑束
乳头体核 视上垂体束
垂体后叶
2.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1)与垂体的联系
视上核 — 视上垂体束 — 垂体后
叶(神经垂体) 室旁核 — 室旁垂体束 — 垂体后
叶(神经垂体)分泌加 压素、催产素等。 漏斗核 — 结节垂体束 — 正中隆 起的毛细血管将神经内 分泌物质(促激素或抑 制激素)送至垂体前叶 (腺垂体)。
中枢神经小脑间脑
第二节 脑
一、 脑 干 二、 小 脑 三、 间 脑 四、 端 脑
小脑
位于颅后窝 前面隔第四脑室与 脑干相邻 上方籍小脑幕与大 脑半球枕叶相邻
小脑的功能: 调节下行运动通路的 活动
丘脑间粘合
穹隆 松果体中脑水管
顶盖 上髓帆
枕叶
漏斗 垂体 脑桥
延髓
第四脑室 下髓帆
一小脑的外形
小脑半球 小脑蚓 小脑前切迹 小脑后切迹 小脑扁桃体 小结 蚓垂 蚓锥体 蚓结节 绒球 原裂 后外侧裂 水平裂 小脑体
胼胝体嘴
前连合 视交叉 垂体 大脑脚 脑桥 延髓
第四脑室 下髓帆
背侧丘脑 位置、外形
背侧丘脑 脑冠状断面
背侧丘脑 脑水平断面
(一)背侧丘脑
胼胝体干 室间孔
丘脑间粘合
透明隔
穹隆
下丘脑沟 胼胝体膝
松果体 中脑水管
前结节
丘脑枕 内髓板
顶盖 上髓帆
前核
内侧核 外侧核 丘脑间粘合 第三脑室
胼胝体嘴
前连合 视交叉 垂体 大脑脚
原裂 山坡 中央小叶 蚓叶 水平裂 蚓结节 蚓垂 蚓椎体
小结
第四脑室脉络丛 小脑扁桃体
三 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1、前庭小脑(原小脑) —— 绒球小结叶 通过与前庭神经核的
往返纤维联系保持身体 平衡,维持体态姿势、 协调眼球运动。
前庭小脑的纤维联系
前庭神经核
小脑下脚
绒球小结叶
内侧纵束 前庭脊髓束
眼外肌运动神经元 躯干肌运动神经元
连于小脑和延髓、脊髓之间 传入纤维 传出纤维
2)小脑中脚(脑桥臂) 连于小脑和脑桥之间 传入纤维
3)小脑上脚(结合臂) 连于小脑和中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记小脑间脑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小脑
一、位置:
颅后窝,隔小脑幕与端脑的枕叶相邻;在脑桥与延髓背侧,借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
二、外形:小脑半球和小脑蚓
名词解释:
小脑扁桃体:小脑下面、蚓垂两侧较膨隆的部分,靠近枕骨大孔外上方,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
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三、分叶:
借原裂、后外侧裂,分为:
四、机能分部:
原小脑(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
旧小脑(脊髓小脑):小脑蚓(除小结)+中间带
新小脑(大脑小脑):外侧部
五、内部结构
小脑表面的薄层灰质,称小脑皮质;深层是神经纤维组成的白质,称小脑髓质,其中有小脑核.
⑴小脑皮质
⑵小脑核
⑶小脑髓质
小脑脚
小脑下脚(绳状体):连于小脑和延髓之间,主要由传入纤维组成,包括脊髓小脑后束、橄榄小脑纤维和
前庭小脑纤维等
小脑中脚(脑桥臂):连于小脑和脑桥之间,主要由脑桥核发出的传入纤维(脑桥小脑纤维)组成
小脑上脚(结合臂):连于小脑和中脑之间,主要由小脑核发出的传出纤维组成
六、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维持骨骼肌随意运动的协调)
⑴前庭小脑:
传入纤维:来自前庭神经节及前庭神经核的纤维.
传出纤维:经小脑下脚至前庭神经核.
功能:通过与前庭神经核的往返纤维联系,答应同侧平衡刺激,维持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受损后症状:平衡失调
⑵脊髓小脑:
传入纤维:主要是脊髓小脑束经小脑上、下脚传入.
传出纤维:经顶核、中间核中继后,至前庭神经核、网状结构及红核、丘脑腹外侧核等.
功能:控制同侧肌张力和肌的协调..
受损后症状: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
⑶大脑小脑:
传入纤维:在脑桥核中继后的皮质脑桥束,经小脑中脚传入.
传出纤维:经齿状核中继后,自小脑上脚传出至红核和丘脑腹外侧核.
功能:协调肢体的精确运动(保证同侧随意运动的圆滑和协调,也保证了运动力量、方向和范围的精确性).
受损后症状:共济失调
七、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特点:
⑴随意运动不丧失
⑵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
⑶典型体征: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
2、原小脑综合征:⑴平衡失调⑵自发性眼震
3、新小脑综合征:⑴肌张力低下⑵共济失调⑶意向性震颤
间脑
一、位置:
脑干与端脑之间,除下丘脑腹侧部分露于脑底外,其余皆被端脑所包绕.
二、分部:
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脑
三、各部位置及结构特征
1.背侧丘脑(丘脑)
◇外形
◇位置
◇内部结构:Y形内髓板将其分为前、内、外侧三群核团.
外侧核群背侧组:外侧背核外侧后核
腹侧组:腹前核
腹外侧核(腹中间核)
腹后核: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
丘脑枕核
核团分类
特异性中继核团(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
腹前核和腹外侧核的传入纤维来自小脑齿状核、纹状体和黑质,传出纤维至大脑皮质运动区,调节躯体运动。
腹后外侧核的传入纤维为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
腹后内侧核的传入纤维是三叉丘系及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纤维,传出纤维至皮质下结构(下丘脑、纹状体),参与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的构成.
联络性核团
接受广泛的传入纤维,与大脑皮质的联络区有往返纤维联系.
◇功能
皮质下感觉的最后中继站,损伤可致感觉障碍.
为大脑皮质与小脑、纹状体、黑质之间的联系枢纽(腹前核和腹外侧核),调节躯体运动
⑵后丘脑
◇位置
◇组成:内侧膝状体:听觉传导通路的最后中继站.
外侧膝状体:视觉传导通路的最后中继站.
上外视,下内听
⑶上丘脑
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后连合、丘脑髓纹
⑷底丘脑
⑸下丘脑
◇位置及境界
上界:下丘脑沟
下界:视交叉、漏斗、垂体、灰结节、乳头体
前界:终板
向后:续中脑被盖
◇下丘脑分区及核团
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乳头体核
◇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与垂体的联系:
视上垂体束(加压素)、室旁垂体束(催产素)、结节漏斗束(促释放/抑制激素)
室旁核和视上核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漏斗核与腺垂体功能相关。
◇下丘脑的功能
神经内分泌中心
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心:对机体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
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视交叉上核参与人体昼夜节律的调节
四、第三脑室
⑴位置:两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
⑵境界
顶:第三脑室脉络组织
底:视交叉、漏斗、灰结节和乳头体
前界:前连合和终板
侧壁:背侧丘脑和下丘脑
⑶交通
两侧:经室间孔通侧脑室
下方: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小结
教学内容:小脑、间脑
目的要求:
1.掌握小脑的位置,小脑扁桃体,小脑分叶的名称、机能分区的名称,小脑核的组成,小脑的功能;间脑的分部,背侧丘脑腹后内、外侧核的纤维联系和功能,第三脑室的位置和交通。
2.熟悉小脑的外形,后丘脑。
3.了解小脑上、中、下脚,小脑的纤维联系,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上丘脑的组成,下丘脑的位置和功能,下丘脑与垂体的纤维联系。
思考题
1.简述小脑的分叶和机能分区。
2.简述小脑的功能。
3.简述间脑的分部。
4.简述后丘脑的组成及功能。
5.丘脑的特异性中继核团中腹后核主要接受哪些传入纤维
6.名词:小脑扁桃体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