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六年级语文试题及课外文言文选
一、句子默写1.默写。
(1)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________。
(《浪淘沙》)(2)____________________,山青花欲燃。
(《绝句》)(3)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____若流水。
(《伯牙鼓琴》)(4)__________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5)我们可以用杜牧在《江南春》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江南生机勃勃、广阔无边的春色。
二、对比阅读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乙)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2.甲诗和乙文的作者都是__________代的文学家__________(人名)。
3.解释加点的词语: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__________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锦囊玉轴__________5.作者想用乙文告诉大家的道理是:__________6.以下选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甲诗标题和乙文标题中的“书”字都是“写,记”的意思。
B.甲诗中的“跳珠”和“入”字都生动表现了雨点飞溅的画面。
C.乙文的“处士”“笑而然之”表现了他因被牧童批评后的恼怒。
D.作者擅长生动描写,甲诗的景物和乙文的人物情态都跃然纸上。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夏天里的成长(节选)①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
①逸致:情趣。
①迨:及,等到。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 )(3)日.上日妍( )(4)及.花之既谢(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请从乙文中找出表现荷花精神品质的句子,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不蔓.不枝蔓:①香远益.清益: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①结庐.在人境庐: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乙】文中能印证“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
2023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无答案)
2023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纵观历史,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从未停止。
近几年的新冠疫情再次让人们意识到人类在传染病大流行面前是多么脆弱。
自2009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了6起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新冠疫情外,还有2009年的甲流、2014年的脊髓灰质炎和埃博拉、2016年的寨卡,以及2019年的另一起埃博拉疫情。
②为何大流行越来越多?“导致大流行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变化、全球化等。
特别是对于许多新发传染病而言,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导致病原体从动物传染到人身上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雷雨晴解释道。
印尼某生物技术公司研发部负责人蔡金光说,缺乏准备也是疫情发展为大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卫生部门和社区之间如果没有良好的协作,那么疫情很容易演变为大流行。
③疫苗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雷雨晴表示,目前,科学家们的目标是研发通用疫苗,例如,针对新冠病毒研发泛变种疫苗甚至是泛冠状病毒疫苗,以保护人们免受各种病毒变异株的影响。
智利某大学分子遗传学和微生物学教授苏珊·布埃诺也认为,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她强调,加强各国的研究能力,迅速研发出能对抗新病原体的疫苗并提高疫苗生产和临床试验能力非常重要。
④针对中医如何帮助预防传染病大流行,前伊朗国家篮球队特聘随队医生祁营洲表示,过去3年,在全球许多国家暴发新冠疫情之际,中国中医药救援物资为世界各地新冠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很大帮助。
在解释中医的治病原理时,他认为中医治疗更注重改善患者身体内部的整体环境,从而增强患者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
比如说,当一个房间出现了很多害虫,中医的治疗不是一味去寻找害虫,更多的是要想办法改善房间的整体卫生条件。
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二、情景默写三、综合性学习3.班级开展活动,拟邀请家长一起参与。
下面是某学校班级拟写的活动邀请函,请帮助修改、完善。
邀请函尊敬的××家长:(3)新春福字不可少,对联也不能少,下列四句对联,适合过年贴在家门前的是(A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春风何处游四、诗歌鉴赏五、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董仲舒,广川人也。
以治①《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乙】王充宇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
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逐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丙】顾亭林④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誉录,略无愠色。
有功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
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注释】①治:研究。
②久次:入学先后。
③进退容止:出入时的仪容举止。
④顾亭林:六、现代文阅读1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伟大的精神滋养伟大的事业,一代代科学家牢记使命,不懈奋斗,推动了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
②2022年的第一天,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与来自北京、香港和澳门三地的500多名青年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青春•梦想•奋斗”的天地对话。
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中考五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中考五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四、现代文阅读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大地春盘刘学刚①立春,是新一年的开始,立春日,阳气初生,春江水暖,百草回芽,万物生发,大地一片勃勃生机。
②立春有一些很热闹的习俗,譬如迎春,句芒①为春神,主管树木发芽生长,要从山上接回来,一路吹吹打打,沿途乡民争掷五谷,好不热闹。
再如打春,折一根细细的柳条,轻轻地打春牛三下,人们也领受了这鞭策,春耕春播春种,有的是力气,有的是精神。
人与植物的生命节奏似有冬日的缓慢,闹一闹,喊一喊,东风回暖,冰面解冻,孟祥夫①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
有趣,和枯燥、乏味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
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
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②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
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
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
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③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
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
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
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
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
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
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④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作者:————————————————————————————————日期:2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
(10分)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张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
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没有之一”的“辞职申请”,引起无数人共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
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
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
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达,都会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
“看世界”与“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上讲台,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
一个正常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
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
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
现实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
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
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
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
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
13、湖心亭看雪——群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写景散文,作者常常通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来表达情感。
本文作者通过对醉翁亭秀丽环境、自然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考点解读】比较阅读是一种联系课内外知识、促进我们学会迁移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是课内两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也可以是课内外各一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
当然,用来作比较的文言选段,也可能不止两篇(段),可能将古代诗词,甚至现代文与文言文结合起来考查。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仍以字词为主,也涉及对内容的理解。
【技法点拨】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解题的基本步骤:1.初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其主要内容。
先浏览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其关系,以求更准确地理解。
2.落实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如在回答词义、句义及用法时,要从与之相关的语句和试题的考查点入手,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同时要注意文段的出处、注释、备选项、寻找突破口。
这样可以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解答时只要努力回忆和运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绝大部分题目是能迎刃而解的。
【真题演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惊骇.(hài)絮.说(xù)掳.去(Iǔ)粗拙.(zhuō)B.疮.疤(chuāng)霹.雳(pì)憎.恨(zèng)惶.急(huáng)C.孤孀.(shuāng)诘.问(jié)惧惮.(dàn)疏.懒(sū)D.震悚.(sǒng)哀悼.(dào)厌恶.(wù)辟.谣(bì)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奠基迭起调羹锋芒必露B.伴侣薪金昼夜慷慨淋漓C.昆仑草率澎湃大廷广众D.烦燥醒悟霹雳深恶痛绝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⑤美学大师蒋勤在《蒋勤劝美》中曾写道:“人生五味,酸甜苦辣成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⑥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A.⑤②①③⑥④B.⑥②①③⑤④C.②①⑥③⑤④D.①③⑤⑥④②4.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A.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他还另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热风》《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主要作品。
C.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D.鲁迅赴日本仙台学医后,受到屈辱,又看到国人的麻木,遂决定弃医从文,拯救国人的思想。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陋室铭》比较阅读试题(部编版)(解析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比较阅读试题解析版(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吾斋之中,不尚①虚礼。
凡入此斋,均为知己。
随分②款留,忘形笑语。
不言是非,不侈荣利。
闲谈古今,静玩山水。
清茶好酒,以适幽趣。
臭味④之交,如斯而已。
(节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注释]①尚:崇尚。
②随分:随意。
③侈:显扬夸耀。
④臭(xiù)味:气味,比喻同类的东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吾德馨..上阶绿苔痕:苔藓痕迹。
..德馨:德行美好。
B.苔痕C.谈笑有鸿儒..素琴:雅致的琴。
..鸿儒:博学的人。
D.可以调素琴1【答案】D【解析】1.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D.可以调素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故选D。
2.把语段(一)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2.【答案】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乱,使……扰乱。
案牍,指官府文书。
形,形体、躯体。
3.语段(一)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生活状态?请简要分析。
答:3.【答案】苔痕能“上”阶,草色能“入”帘,一“绿”一“ 青”,色彩清丽,生机盎然。
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优美清幽宁静的特点。
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
(意思对即可)【解析】3.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思是: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2024南京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详解(附文言文详注)
2024南京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详解(附文言文详注)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概括:材料一共有4节,分别从历史观念、中国气候史研究、全球气候波动的关联性以及科学证据的角度,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
材料一:(摘编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有删改)材料二:第一节:竺可桢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法第二节:竺可桢对中国历史气候的研究第三节:竺可桢的研究成果及其意义(摘编自徐飞、江增辉《中国传统学术资源的现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学者中,沈括最早对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提出了质疑。
B.在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里,寒冷波动趋势总是自东而西。
C.受西伯利亚的高气压控制,中国和欧洲两地的冬天可能冷暖不均。
D.东西方国家同样存在难解的历史气候变迁问题,如冰川进退遗迹。
正确选项: C解析:C选项,“受西伯利亚的高气压控制,中国和欧洲两地的冬天可能冷暖不均。
”这句话与原文中的描述相符:“因为这两个区域的寒冷冬天,都受西伯利亚高气压的控制。
如西伯利亚的高气压向东扩展,中国北部西北风强,则中国严寒而欧洲温暖。
相反,如西伯利亚高气压倾向欧洲,欧洲东北风强,则北欧受灾而中国温和。
”A选项: 原文中提到沈括怀疑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但没有明确指出他是最早的。
B选项: 原文中提到“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但没有说“总是自东而西”。
D 选项: 原文中没有提到“东西方国家同样存在难解的历史气候变迁问题,如冰川进退遗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据研究结论,殷商以前的年平均气温和一月温度都高于现在,可见五千年来的中国气候由热而冷的渐变趋势。
B.十七世纪,中国的寒冷比欧洲早了五十年,可能是因为寒冷的传布往往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到欧洲大西洋海岸。
2023年广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广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节气就是气候变化的节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合序轮回,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四季的划分,往往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为四季的起点。
(一)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春,正月节。
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
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
”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
此时虽依然春寒liào ()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勃。
立春日有做春饼、赠春盘、食春菜等饮食之俗。
《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亲朋会宴,啖春饼、生菜,帖‘宜春’二字。
”立春过后,人们喜欢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外出游玩,俗称探春、踏春,远足访胜是春游的主要方式。
1.阅读以上两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沧()(2)liào()2.以上两段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二)立夏二十四节气,是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在这时节,蝼蝈、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争相出土,万物至此皆日日攀长。
明人《遵生八笺》亦云:“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下图为丰子恺绘立夏的画作。
红红的樱桃,满满的豌豆,闻香飞来的蜻蜓,鲜活多姿,趣味盎然..,引人遐想。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孟夏(2)盎然根据对联的要求及文段的相关提示,按上下联顺序填写。
①东风软系桃花雨②红莲翘指蜻蜓吻⑤碧水吟歌蛙鼓合⑥含笑迎春雪已红)春季: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如下:【甲】伤仲永(节选)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
(2分)⑴余闻之也久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4分)⑴即书诗四句⑵稍稍宾客其父⑶无从致书以观⑷同舍生皆被绮绣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或以钱币乞之或遇其叱咄B.未尝识书具尝趋百里外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假借于藏书之家D.还自扬州自笔录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⑴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对比阅读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对比阅读文言文和现代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两个学习内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遗产,而现代文则是当代的文学形式。
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对七年级语文中的文言文和现代文进行对比阅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种文学形式。
一、语言风格的对比文言文的语言是古代汉语,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它使用古代的词汇、词序结构,句式古朴,以及使用多音字等,给人一种庄重、古雅的感觉。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表达了古代人对于学习的态度。
而现代文则是使用现代普通话,语言简洁明了,符合现代人的口语表达习惯。
现代文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例如,在现代散文《草地》中写道:“这片草地,沐浴着朝阳的冉冉阳光,仿佛铺上了一层柔软的绿地地毯。
”这种语言表达更加直接,容易被现代读者理解。
二、内容主题的对比文言文常常以国家政治、社会礼仪、人生道德为主题,内容严肃庄重。
例如《史记》中记载了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涉及国家兴衰,皇帝政权等。
而现代文的主题更加广泛,可以涵盖生活的点滴、人际关系、情感体验等。
现代文作品更注重生活体验、情感表达和个人观点的阐述,旨在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阅读难度的对比由于语言风格、词汇用法等的差异,文言文相对较难理解和阅读。
古代的字词结构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区别,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功夫去理解。
而现代文的阅读相对来说较为简单,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接受。
四、文化背景的对比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古代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等。
文言文的阅读需要有一定的中华文化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典故、修辞手法等。
而现代文则更加接近当代社会生活,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参与到其中。
综上所述,七年级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和现代文是两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文言文具有古雅、庄重的语言风格,以国家和道德为主题;现代文则更加接地气,注重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
七年级语文古文和现代文的对比阅读
七年级语文古文和现代文的对比阅读古文与现代文的对比阅读在七年级语文课程中,学生们将接触到古文和现代文两种不同的文体。
古文是指古代的文学作品,如《诗经》、《论语》等,而现代文则是指现代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
本文将对比古文和现代文在语言表达、文化背景与构思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种文体。
一、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古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使用较多的文言词汇和繁复的句式结构。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较为庄重、正式,在表达上更加含蓄、间接,需要读者去阅读和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隐含意义。
例如,在《论语》中,文中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表达了“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是非常愉快吗?”的意思,通过短短几个字词,传达出深层次的思想。
现代文则更多地使用白话词汇和简洁的句式结构。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追求准确明了的表达效果。
例如,在一篇散文《我的家乡》中,作者直截了当地写道:“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风景优美,人民淳朴。
”这样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作者的感受和想法。
二、文化背景的差异古文作品多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等内容作为主要背景,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通过对古文的阅读,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与历史背景。
例如,《孔子家语》这部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现代文则更多地以当代社会为背景,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
现代文作品通常与读者的生活经验和现实联系更为紧密,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对现代文的阅读,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例如,《活着》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揭示了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生存困境。
三、构思方式的异同古文作品多采用抒情、议论或叙述等方式进行构思。
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古文作品通常注重意境的营造和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优美的词句和深入的思考,给读者带来审美的愉悦与哲理的思考。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语文积累与运用(21分)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3分)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四时景物美不胜收。
我喜欢在春风穿过的小径上,欣赏树梢尖尖的嫩芽yùn(▲)酿一片新绿;我喜欢夏日的黄昏独坐在阳台上,看xuàn(▲)丽的云霞造访远方;我喜欢看秋风里烂漫的花朵随风摇yè(▲);我喜欢看冬日的暖阳,没有强劲的光热,安适宁静。
(1)yùn(▲)酿 (2)xuàn(▲)丽 (3)摇yè(▲)2.古诗文填空(9分)凝练隽永的古诗往往寄托了人们不同的思绪和情怀。
思天下,有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1)▲,▲”;思友人,有李白的《峨眉山月歌》:“(2)▲,思君不见下渝州”;思故乡,有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3)▲”,有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4)▲,▲”;思和平,有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5)▲▲”;还有孔子对学与思的辩证讨论:“(6)▲,思而不学则殆”。
3.以下文学常识中错误的一项是(▲)(2分)A.《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所撰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
C.《江南逢李龟年》的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
“落花时节又逢君”叙述了诗人在暮春时节又和故人重逢的情景。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例如“舍弟”、“鄙人”是谦称,“贤弟”、“令爱”是尊称。
4.名著阅读(7分)根据《西游记》阅读单,完成相关任务。
回目任务一:写出“调芭蕉扇”的结果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得假扇,火焰山上扇火第六十回牛魔王罢战赴华筵孙行者二调芭蕉扇(1),但未得扇变小的口诀(1分)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2),后在众神帮助下成功(1分)第三十四回魔王巧算困心猿大圣腾那骗宝贝第四十回婴儿戏化禅心乱猿马刀归木母空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任务二:铁扇公主与孙悟空为什么结仇不借芭蕉扇?如果要探究其原因,主要应该选择阅读哪一回?(3)(1分)垂慈救小童任务三:在“读名著•知人物•赏情节”活动中,请你阅读下面片段,回答文后问题。
阅读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对比
阅读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对比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现代文作为当代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常用的语言形式,与文言文在表达方式、语法结构、词汇选择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今天的阅读习惯中,读者往往面临着选择阅读文言文还是现代文的困扰。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比较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异同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选择阅读方式。
首先,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词汇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文言文使用大量的古代词汇,这些词汇虽然有时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似,但用法和搭配却很不同。
例如,“曩者”即为古代词汇,意为“以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过去”或“以往”。
而现代文则更注重使用通俗易懂的词汇,能更准确地表达意思,增强与读者的沟通。
其次,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法结构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常使用“兼语”、“反复叠加”等句型,对于读者来说理解起来相对困难。
而现代文则更注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使用主谓宾的基本结构,使读者能够迅速抓住句子的主干思想。
此外,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文言文较为注重修辞手法和修辞语言的运用,如借古喻今、夸张、对仗等技巧,以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
现代文则更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以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为主。
然而,文言文与现代文并非完全孤立的两个体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在语言使用和文化传承方面,文言文对于理解古代文献、传统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文言文,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社会制度以及艺术表达方式。
同时,现代文汇集了世界各个领域的最新知识和信息,是人们进行日常交流和思考的重要工具。
综上所述,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词汇选择、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文言文在古代文化传承和理解方面有重要作用,而现代文则是当代社会中最常用的阅读与交流方式。
根据个人需要和阅读目的,在阅读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文言文还是现代文,以获得最好的阅读体验和理解效果。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对比阅读之以登鹳雀楼和黄河颂为例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对比阅读之以登鹳雀楼和黄河颂为例登鹳雀楼与黄河颂: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对比阅读文言文和现代文是中国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特点和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两种文体。
本文将以《登鹳雀楼》和《黄河颂》两篇文章为例,对文言文和现代文进行对比阅读。
一、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指古代汉民族使用的文字和文学语言,是古代文化的瑰宝。
文言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句式结构复杂:文言文的句子结构通常比较复杂,包含有主、谓、宾、状等成分,并常常使用句式的倒装、并列、排比等修辞手法。
2. 字词含义丰富:文言文中的字词多义性较强,一个字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需要通过上下文进行推测和理解。
3. 词序讲究:文言文的词序比较固定,通常是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不容易更改次序。
4. 使用典故和引经据典: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来说明问题,引经据典来证明观点。
二、现代文的特点现代文是指当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文字,是书面表达和交流的主要形式。
现代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句式简明明了:现代文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明了,符合人们的交流习惯,使用主谓宾结构和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2. 字词精准明了:现代文的字词使用较为精准明了,减少了多义字的使用,使得语义更加明确。
3. 讲究表达效果:现代文更加注重表达的效果和效果的达到,注重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和地道。
4. 使用具体实例和事实依据:现代文常常使用具体实例和科学的论证方法来支持观点,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三、《登鹳雀楼》的对比阅读《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篇诗歌作品,通过描写楼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旷达情怀和追求进步的精神。
下面将分别以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方式呈现这首诗。
文言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现代文:太阳逐渐落山,黄河水汇入大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作者:————————————————————————————————日期:2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
(10分)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张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
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没有之一”的“辞职申请”,引起无数人共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
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
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
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达,都会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
“看世界”与“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上讲台,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
一个正常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
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
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
现实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
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
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
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
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
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
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
“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
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
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
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人民日报》2015年4月16日,有删改)1.作者认为“因为现实的砝码太重,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的原因是什么?(4分)2.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3.通观全文,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15分)石崖上的枣树刘成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
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
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
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
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
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
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
“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
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
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
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
”后来我们真的去了。
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
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
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
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
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
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
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
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3分)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3.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4分)4.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4分)文言文对比阅读:(一)阅读《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大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大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若夫霪雨露靠,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负者歌于途( ) B.杂然而前陈者( )C 去国还乡( )D 长烟一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译: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3.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小要求加标点符号)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答:【】A.《岳阳搂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C 两文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两文在景物描写上都采取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两文的语言都清丽明快,气势磅礴。
(二)【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duō)拾取,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