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的概况
高中地理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件 鲁教版必修2
汇报人:
目录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定义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空间上的 移动包括永久性迁移和暂时性 迁移
人口流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 移动包括日常流动和季节性流 动
永久性迁移:指人口从一个地 方永久性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暂时性迁移:指人口从一个 地方暂时性迁移到另一个地 方一段时间后返回原居住地
日常流动:指人口在居住地和 工作地之间的日常移动
工资水平:工资 水平高的地区对 人口吸引力大
就业机会:就业 机会多的地区对 人口吸引力大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语言文化:语言和文化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社会习俗:社会习俗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政治因素
政策影响:政府政策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战争影响:战争对人口迁移和 人口流动的影响
政治稳定:政治稳定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地形:平坦的地形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水源:充足的水源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土壤:肥沃的土壤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人口迁移 与人口流动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层面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口迁 移与人口流动的保障水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引导人口合理 流动
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城市承载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育提高技能 增强适应能力
个人层面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 社交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机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国人口迁移PPT课件
三、80年代中期以来
1、特点
数量大增,流动日趋活跃;自发流动为主
2、方向:
农村到城市 内地到沿海
3、目的:
务工、经商、求学、培训
三、80年代中期以来
4、原因
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被激活 推出允许农பைடு நூலகம்进城落户的政策 城乡、内地沿海收入差距加大 (最根本)
读图1.19找出人口主要的迁移方向 和主要省级单位的人口迁移情况
课时练习
77到84年
回升时期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
4、类型
安置劳动力 城市规模控制 支援边疆 工程建设 招生分配 工业建设
5、省际迁移状况
净迁出地区 辽宁、山东、上海、四川 西藏 迁出、迁入平衡地区
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吉林、 净迁 黑龙江、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 入地 湖北、广东、云南、贵州、陕西、甘肃、 区 宁夏、新疆、青海、河南、广西
一、历史上的迁移
1、迁移概况:人口中心的变化
秦汉开始: 频繁迁移 中原地区 长江、珠江流域
安史之乱:
根本改变人口格局
2、直接原因:
移民支边 战争和自然灾害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
1、特点
规模小,频率低;自发迁移和流动少
2、原因
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国家政策
3、阶段
活跃时期
低潮时期 50年代
61到76年
人口迁移-湘教版必修二教案
人口迁移-湘教版必修二教案知识要点人口迁移的定义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流动的现象。
人口迁移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内迁和外迁。
•内迁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流动,但仍在同一个国家的现象。
•外迁是指人口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流动的现象。
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职业迁移。
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和生存条件,而选择向其他地区迁移。
•自然灾害和战争。
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旱灾)和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会迫使人们从灾区流离失所。
•家庭迁移。
人们为了跟随家庭成员(如配偶、父母、子女)而选择迁移。
•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而选择向城市迁移。
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原地区和目的地区都会产生影响。
•原地区:人才流失、劳动力短缺、老龄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
•目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文化传播、资源利用等方面会受到影响。
政府对人口迁移的管理政府对人口迁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发展适宜的生产方式,提高就业,鼓励人们留在原始居住地。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协同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现代城市体系建设,构建优质的城市环境和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教学建议知识点呈现方式本话题较为抽象,建议采用课堂板书教学结合双屏交互式多媒体教学方式呈现,让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有直观深入的印象。
讨论与引导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例或案例,发现人口迁移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深圳特区报》等相关报纸材料,了解深圳人口流动的特殊性和影响性,并引导他们思考,如果深圳人口继续集中流入,未来会对城市社会、环保、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怎样的影响?课堂练习在教学结束后,可以通过一些小组活动等形式,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例如: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例,探讨该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及政府如何管理等问题,并通过展示或讲解方式分享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课堂中互动,提高思辨和合作能力。
(新教材)2020春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课件: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
24
[探究] (1)“支边支内,上山下乡”和“民工潮”这两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特 点有何不同?
(2)改革开放后,“孔雀东南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1)“支边支内、上山下乡”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民工潮”是自发 的。 (2)经济因素,务工经商。
25
素养凝练 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推力是消 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拉力是积极因素,因为这些因 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20
素养应用 (综合思维)2018年5月8日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与全球化智库联合发布了《2018 世界移民报告》。这份报告对1970至2015年间,全球和区域两个层面对移民进行 了数据统计,其中也发表了与中国有关的移民数据。2015年全球国际移民数量为 2.4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3%。大约每30人中就有1位国际移民。截至2015年,美 国仍旧是全球最大的移民目的国,接收了4 600万移民;而印度则成为世界最大的 移民输出国,移民人口超过1 500万,其次是墨西哥和俄罗斯,中国排在第四位。
第二节 人口迁移
1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 运用资料,描述 2.结合图文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区域认知+综 人口迁移的特点 合思维) 及其影响因素 3.通过不同区域间的人口迁移实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
的主要因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
知识清单一 什么是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况
(2)墨西哥是一个移民国家,历史上主要是人口迁入,而目前则是人口迁出。
22
任务清单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情境探究
高三历史(通史版)三轮冲刺复习人口问题与人口迁徙+导学案
专题三人口问题与人口迁徙【热点链接】三孩政策,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而实行的一种计划生育政策。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并指出,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
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
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近年来高考不回避热点,中国人口问题的历史也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也逐渐成为高考关注的热点,我们在复习时应给与更多关注,特别是实施原因、卫生计生部门的职能转变、相关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
【知识链接】一、古今中外的人口问题(一)古代人口问题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数量成为考核官员的标准。
2.原因:宗法观念影响;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3.特点:人口总量呈螺旋式上升;东部地区一直是中国古代人口密集区;南方人口发展迅速,并逐渐超过了北方;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
4.明清人口激增的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精耕细作,农业经济高度发展;耕地面积的扩大;外来高产物种的引入;粮食产量的提高;统治者的政策和制度调整(如康熙时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摊丁入亩)。
5.明清人口激增导致的问题: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耕地、粮食的增长速度,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国穷民困,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二)近代西方人口问题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人口锐减的原因:欧洲殖民者的屠杀政策,残酷的剥削压榨;伴随欧洲人到来的疾病传播。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人口是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影响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社会人口流动类型主要有四种,明代亦然。
《明史?食货志》云:‚人户避徭役者曰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侨于外者曰附籍,朝廷所移民曰移徙。
‛就明代而言,逃户、年饥流民、附籍贯穿始终,避兵流民主要在明初和明末,移徙则主要在明初。
而明初的人口迁移中,山西向中原及两淮地区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人口迁移。
一、明朝洪武年间山西移民基本概况及特点山西移民概况明朝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迫于某些社会问题的压力而自发出现的流民,另一种是统治者基于某些需要而主动安排或经官方允许的移民。
前者往往处于盲目无序状态,故对国家的消极影响较大;后者则是官府组织的有计划的定向流动。
而洪武年间的人口迁徙以政府组织为主导。
主要成员是参加开荒的贫苦农民和屯垦的军队,流动的去向,大部分是由人多地少的‚狭乡‛,迁到地多人少的‚宽乡‛,少数用来充实京都。
‚洪武二十一年……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广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
‛将山西人由狭乡迁往宽乡,屯垦开荒,以恢复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
就明初山西人口分布态势而言,平阳府、太原府、潞州府、泽州府是当时人口相对密集之区,理所当然地成为移民重点区域。
由于明初移民的官方性质,选择一个对于各府州县民众距离相对适中且方便的集结地点就显得很重要。
洪洞县标志性的大槐树成为山西移民出发前的聚集地。
山西移民特点1、规模大,分军屯、民屯、商屯,以民屯为主。
明朝立国后大规模地移民屯垦以迅速激活农村经济,‚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
‛‚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
‛大规模的民屯主要是把农民从地少人多的狭乡移往地多人少的宽乡进行垦荒,也有一部分人是招募来的或者是罪徙者。
《明史?食货志》载:‚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的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迁移在当代社会变得越来越普遍。
本文将探讨高中地理中的人口迁移现象,包括其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人口迁移的类型与原因1. 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是最常见的一种人口流动形式。
农民为了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而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往往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教育服务。
因此,他们选择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2. 城市间的人口迁移城市间的人口迁移主要受到地区差异的影响。
一些发达城市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社会福利,吸引了大量人口从其他城市迁往。
相反,一些相对欠发达的城市由于缺乏发展机会,人口流出。
3. 国际间的人口迁移国际间的人口迁移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人选择迁移到其他国家以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机会。
例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吸引了许多移民。
而一些冲突和贫困的国家则面临大量人口离开的问题。
第二部分:人口迁移的影响1. 经济影响人口迁移对经济有积极的影响。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能够解决城市劳动力的短缺问题,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移民对国家的经济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带来更多的消费和劳动力资源。
2. 社会影响人口迁移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移民可能会带来文化、宗教和语言等方面的多样性,丰富社会文化。
然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会导致社会的紧张和不稳定,如社会矛盾、失业问题和社会福利压力的增加等。
3. 环境影响人口迁移也对环境产生影响。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会导致城市规划、交通压力和资源消耗等问题。
同时,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也可能导致土地荒芜和农业生产的下降。
第三部分:解决人口迁移问题的方案1. 政府政策方面政府应加强对人口迁移的管理和规划。
通过制定合理的移民政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可以减缓人口迁移的不均衡性。
16世纪以来的世界人口迁移
世界人口迁移概况1.中世纪以前的人口迁移人类的迁移现象几乎与人类同时诞生,但是,在公元1650年中世纪结束之前,人口迁移的规模都很小。
中世纪以前人类社会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交换不发达,地区间的联系甚少,缺少人口迁移的动力。
加之,当时交通运输十分落后,海洋、高山和沙漠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所以,人口迁移活动基本上是在各个相对独立的大地理区域内部进行。
例如中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便伴有多次人口南迁的现象。
此外,在欧亚大陆内部广袤的草原地带曾发生较大规模的游牧民族的迁移。
例如公元前2世纪,原来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因受匈奴压迫西迁到中亚阿姆河一带,并征服了大夏;公元初年匈奴人从中国北部向西迁移,曾引起了中亚一系列民族的迁移。
2.近现代人口迁移中世纪以后,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开发,资本主义的兴起及交通工具的进步,世界人口迁移规模开始扩大,并使全球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
近代人口迁移以大规模、长距离跨越海洋迁移为主要形式。
主要人口迁移流向有:(1)欧洲人向新大陆和非洲南部迁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欧洲人便开始向南北美洲迁移。
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为掠夺新大陆的金银财宝,占领了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等地,但因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的人口很少,移民数量不大。
其后,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德国和法国人也相继移入北美。
随后出现的是向澳大利亚移居,进入澳大利亚的第一支移民队伍是1788年抵达悉尼的800名英国囚犯。
据统计,18世纪的后50年中,欧洲迁往其它各洲的移民将近100万,其中英国移民约占2/3。
近代大规模移民是从19世纪开始,至20世纪上半叶。
19世纪初移民规模较小,自40年代开始逐渐加大,20世纪初达到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移民达到最高峰。
这段时期,移民的主要流向仍然由欧洲至新大陆,主要迁入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据统计,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迁居新大陆的欧洲人有5030万。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由内⽽外、⽽上⽽下,在“真学、真信、真懂、真⽽”上下功夫,深⽽推动学习型机关建设,唤得清风拂⽽来。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1⽽、⽽⽽增长1、影响⽽⽽增长的主要因素:⽽产⽽⽽平、医疗卫⽽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的死亡率和出⽽率,进⽽影响到⽽⽽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的增长。
2、⽽⽽增长模式(⽽⽽再⽽产模式):①原始型:⽽⽽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低⽽(⽽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增长:⽽洲⽽⽽⽽然增长率最⽽,欧洲最低;亚洲净增⽽⽽数量最多。
4、⽽⽽问题:①⽽⽽增长过快:⽽⽽压⽽⽽——控制⽽⽽(中国实⽽计划⽽育)。
②⽽⽽增长过慢:⽽⽽⽽龄化——⽽励⽽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产⽽)。
⽽、⽽⽽迁移1、⽽⽽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迁移)、社会⽽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迁移的意义(效应)(1) 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压⽽。
④为迁⽽地提供廉价劳动⽽。
(2) 弊:①造成迁出地⽽才外流。
②给迁⽽地的环境增加了压⽽,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分布与⽽⽽容量1、⽽⽽环境承载⽽(⽽⽽环境容量):⽽定时期,某⽽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数量。
⽽⽽合理容量:⽽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数量。
⽽⽽合理容量要⽽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容量(环境承载⽽)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产⽽⽽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平。
⽽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2⽽、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地类型发⽽集聚(1) 商业区:位于城市中⽽、交通⽽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流量⽽;付租能⽽强。
土耳其的人口结构与人口迁移分析
土耳其的人口结构与人口迁移分析土耳其是欧亚大陆上的一个桥梁国家,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人口结构与人口迁移是一个关键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本文将针对土耳其的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进行深入分析。
一、土耳其的人口结构1. 总体概况土耳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土耳其的总人口约为8000万。
人口中男性约占50%,女性约占50%,性别比较平衡。
土耳其的人口密度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城市人口相对较集中。
2. 年龄结构土耳其的人口呈现年轻化趋势,年龄分布相对集中在年轻人群体。
青少年和年轻人的比例较高,而老年人的比例相对较低。
这种年龄结构对土耳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城市化水平土耳其的城市化水平较高,超过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
这反映了土耳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吸引力。
城市化对土耳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二、土耳其的人口迁移1. 内部迁移土耳其内部的人口迁移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流动。
人们迁往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种内部迁移导致了土耳其城市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农村地区人口的减少。
2. 国际移民土耳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移民。
移民主要来自邻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也有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移民。
这些移民对土耳其的人口结构和文化多样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3. 外部移民土耳其也有一部分人口选择移居到其他国家。
一些土耳其人移民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寻求更好的经济和教育机会。
这种外部移民对土耳其的人口结构和国际交流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人口结构与人口迁移的影响和挑战1. 经济发展土耳其的年轻人口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同时,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发展。
然而,人口过度集中在城市地区也带来了城市贫困、失业率上升等问题。
2. 社会变迁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对土耳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年全球移民与人口流动趋势分析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各国政府应加强 国际合作,共同 制定移民政策, 以应对全球移民 和人口流动带来 的挑战。
国际组织应发挥 协调作用,促进 各国之间的信息 共享和经验交流, 提高应对全球移 民和人口流动的 能力。
学术界应加强研 究合作,共同探 讨移民和人口流 动对全球经济、 社会和政治的影 响,为政策制定 提供科学依据。
国内人口迁移趋势
城市群发展:人 口向大城市和城 市群集中,城市 化水平提高
乡村人口流入城 市:乡村人口流 入城市寻找工作 和生活机会
区域间人口流动 :人口从欠发达 地区流向发达地 区,从农村流向 城市
跨国移民:随着 全球化进程加速 ,跨国移民数量 逐渐增加
城市人口扩张与乡村人口流入流出趋势
城市人口扩张: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数量不断 增长,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06.
应对全球移民 与人口流动的 策略和政策建 议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内容
01
全球移民与人口流动概述
02
全球移民与人口流动现状
移民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 前往发达国家
人口流动的原因主要包括经 济、政治和气候等因素
全球移民数量持续增长,成 为全球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
人口流动对接收国和输出国 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24年全球人 口流动概况: 总流动人口数 量、流动方向 和主要迁出迁
入国家。
跨国人口流动 特点:高技能 劳动力流动加 速、家庭团聚 移民增加、气 候变化影响移
民流向等。
跨国人口流动 原因:经济发 展差异、教育 资源不均、气 候变化导致环
境恶化等。
跨国人口流动 对接收国和输 出国的影响: 经济社会发展、 劳动力市场、 文化交流等。
简论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
简论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作者:刘铮刘德平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3期摘要: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
中国人口迁移运动的发展波澜壮阔,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我国今天的经济发展,人口分布有很大影响,并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及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战乱;人口迁移;南迁高峰;民族融合;经济重心南移一、人口迁移概况及其原因所谓“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这种变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变动。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在这一片地区。
引起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战乱、移民支边和自然灾害等,但战乱往往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们为逃避战乱地区而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二、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的时间及背景我国历史上几次影响深远的人口大迁移几乎均是由战乱造成的。
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重心,也是战乱的多发地带,因而每当这一地区陷入大规模战乱状态,就会有大量人口被迫迁离逃向江淮以南、四川盆地或河西走廊等较为安定的边远地区。
因为南方地区较之容纳量有限的北部边疆在自然和社会条件方面更为优越,所以历史上以逃避战乱为目的人口迁移往往将江南各地作为首选目标。
这类以逃避战乱为目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以两晋之际永嘉之乱后的人口南迁、唐代安史之乱后的人口南迁和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的人口南迁最为典型。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人口南迁高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特别是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和西晋的“永嘉之乱”,黄河流域战火连绵,长时间的战乱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重大的灾难,严重的破坏了人们经济生产,北方人民为逃避战乱不得举族南迁,对于第一次的南迁描述,史称“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2.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第二次人口南迁高峰在安史之乱前,唐朝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国力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后达到鼎盛,在这段鼎盛时期内唐朝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和军事制度——府兵制逐渐遭到破坏,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逐渐被日益盛行的募兵制取代,募兵制的形成,使军队开始变为私人武装,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节度使,致使唐朝的军事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形成条件,“安史之乱”致使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被迫南迁,对于战乱后的人口迁移的描述,史称“四海南奔似永嘉”。
辽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人口迁移研究
历史地理第十一辑辽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人口迁移研究韩光辉辽金元明时期是北京政治地位逐渐上升并最终确立为中华民族一统国家政治中心的时期,同时也是北京地区包括北京城市人口规模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C区域人口迁移是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之一。
因此,系统深入地探讨这一时期区域人口地理迁移的过程、特点、规律及其原因,不仅对全面认识北京地区和北京城市人口规模的变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客观理解中华民族的融合历史,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以及北京话形成的时代等学术问题也具有一定价値。
在本文中,辽金元明各时期的北京地区是指当时都城(含陪都)及其所在地区。
为表述方便,这一地区均以当时都城的名称命名,如辽南京地区、金中都地区.元大都地区.明北京地区。
为直观反映区域人口迁移的地理含义,本文拟定,凡人口自周边地区迁入北京地区皆谓之人口内聚迁移,凡人口自北京地区迁往周边各地即称之为离散迁移。
一、辽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人口迁移概况1.辽代契丹人建幽州为陪都称南京前后,南京地区人口地理迁移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
誉先是区域人口的离散迁移。
一方面,由于五代战乱与苛政「使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
①另一方面,契丹贵族趁五代战乱以战争俘掠大量汉人实其内地。
据《辽史•本纪》与《兵志》,辽太祖与太宗两代俘掠幽州地区人口即达十次之多。
如阿保机即位六年(912年)春,亲征幽州,“所经州县望风皆下,俘获甚众”。
神册六年(921年〉,出居庸关,分兵掠幽涿各州县,俘其民徙内地,即契丹之本土。
对流徙与俘掠的汉人,契丹统治者采取两种办法。
其一,“以征伐俘户建州襟要之地,多因旧居名之,”②即《阴山杂录》所谓“置州县以居之,不改中国州县之名”。
仅这样的州县即达30余个。
③其二,阿保机在滦河流域“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④因俗而治,“使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⑤而对逃亡汉人,实行了痒军前所获俘叛入幽州者皆斩之”⑥的苛法。
但总的考察,和平安抚政策居主导地位,故获得了稳定北迁汉人的良好社会效果。
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与迁移
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其分布与迁移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与迁移的现状、原因和影响。
一、人口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地区。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中国和印度是全球最人口稠密的国家。
非洲人口虽然较少,但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
欧洲则以其高度发达的经济和社会福利制度,吸引了许多移民。
人口分布差异主要受到地理、经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地理条件,如水资源、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对人口居住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经济条件则是人口流动的重要原因,工业发达地区、商业中心和农业富饶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
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由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人口迁移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形式。
1. 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
这种迁移通常发生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也可以是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城市之间。
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是最常见的国内人口迁移形式,原因主要包括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2. 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的现象。
这种迁移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
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包括寻求更好的生活、政治和经济动荡、战争和灾害等。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于源地和目的地都有深远的影响。
1. 源地影响人口迁移导致源地人口减少,特别是年轻、有技能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
这可能导致源地的劳动力短缺和人才流失,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也可能减轻源地的人口压力,减少贫困和失业率。
2. 目的地影响人口迁移对于目的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较为复杂。
一方面,迁入的人口可以为目的地提供劳动力和技能,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另一方面,过多的人口迁入也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社会不稳定和文化冲突。
而全球化的发展和交通技术的进步进一步促进了人口迁移的加速。
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人口的迁移与流动人口的迁移与流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现象之一。
人口的流动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人口的流动中,有迁移、迁徙、流浪等不同方式。
本文将就人口的迁移与流动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人口的迁移原因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由于一些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原因所导致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口迁移的原因:就业与工作许多人移居或迁移到其他地方是因为工作或就业机会。
某些地区的工作机会不太好,而其他地区的工作机会则较好。
因此,许多人将搬迁到这些地方以寻求更好的机会。
生活方式与环境某些人可能因为对其他地区的环境、文化或气候更加接近,而选择离开他们目前所处的地区。
通过迁移到新的地方,这些人可以获得更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环境和气候条件。
家庭或个人因素某些人可能因为家庭或个人因素而迁移。
例如,某些人可能因为家庭成员更倾向于生活在不同的地区,或者个人想要获得更高的教育或健康护理资源而搬迁到其他地方。
人口的迁移对社会的影响人口的迁移对社会和经济都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的方面: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流动会导致不同的地区和社区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例如,当一个地区的年轻人和有能力的劳动力小于老年人和已退休的人数时,这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下滑可能会发生。
经济和就业状况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当大量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时,这种迁移可能会在经济和就业状态上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当一个地区的人口流失很多时,这个地区的经济和就业可能随之衰退,而当另一个地区的人口增加时,那儿的社会和经济可能会获得提升。
文化和社会变化人口迁移有时会在文化和社会方面带来变化。
当许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口聚集在一个地区时,这种多样性可能会导致语言、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既是一种优势,也是一种挑战,需要我们适应。
环境与资源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可能会对环境和资源的使用和消耗产生影响。
随着不断增长的人口,对水资源、自然资源和其他环境影响的需求和影响也会增加。
《人口分布与迁移》课件
临时性迁移
移民离开原居地,在目的 地国短期居住,后返回原 居地。
跨国迁移
移民跨越国界,在目的地 国短期或长期居住,可能 返回原居地也可能定居目 的地国。
国内人口迁移模式
城市化迁移
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寻求 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机会。
乡村化迁移
城市人口向农村地区迁移,可能 出于回归自然、养老或创业等原
、住房政策等。
环境因素
环境质量、气候变化、自然灾 害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人口迁
移趋势。
04 人口分布与迁移的影响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分布与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人口迁移,劳动力 、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会重新配置,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结构 调整。
人口流入地区可以获得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同时,人口流出地区可能会面临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
《人口分布与迁移》ppt课件
• 人口分布概述 • 人口迁移理论 • 人口迁移模式与趋势 • 人口分布与迁移的影响 • 应对人口分布与迁移的政策建议
01 人口分布概述
人口分布的定义
人口分布
指一定时期内,地球上人口在地 理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人口分布研究
研究人口分布的形成、变化和影 响因素,以及人口分布与地理环 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衡发展。
针对人口流出的地区,城市规划需要关 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城市资源,避免
城市衰落和资源浪费。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人口分布与迁移对社会文化也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人口的流入和流出,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 交流和融合得以加强。
人口迁移有助于传播和交流不同地区的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创新。同时,人口流动也可 能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消失或同质化,需要引起关注和保护。
2023年实用文_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范文三篇
2023年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范文三篇篇一: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流动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特殊群体。
目前__镇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农民,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流向城市,流动人口的范围和数量都是空前的。
随着农村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改变家庭生活状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改变农民生活观念、生活习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因此,加强农村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积极探索农村流动人口的发展出路,对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增加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流动人口基本情况随着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商品和要素市场的迅速发展,自主性迁移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迁移的地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
1、农村流动人口数量__是一个农业人口为主的镇,农村总人口____人,根据__镇流动人口调查资料推算,全镇农村流动人员达__x人,占到全镇农村户籍人口总数的22.6%。
其中外出时间在半年以上的人员为____人,外出到省外半年以上的人员有__x人。
比上升了18个百分点。
2、农村流动人口的特点分析在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中,主要流向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广西、海南等地,女性外出规模和频率逐年提高,女性流动的主动性在加强。
在农民工中,男性占51.8%,女性占48.2%,20—34岁人群占流出劳动力总量的64%,40岁以上的人群则呈递减的趋势。
外出流动人口文化程度越来越高。
外出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6.7%,30%左右劳动力具有专业技能的培训经历,近年来外出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流动总量的97%,其中第三产业占52.5%。
3、农村流动人口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流动人口一方面为流入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为流出地增加了经济总量,并且带回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不但为自己挣回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人口迁移理论综述及研究进展
人口迁移理论综述及研究进展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研究所朱杰摘要:人口迁移,这一自人类产生以来即存在的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的繁衍不息从未间断。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这一纷扰复杂的社会过程进一步带来了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以及土地资源和城市空间的不断重组和异化。
本文介绍了人口迁移的经典理论,并以此为框架就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影响机制以及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等国内外研究热点进行了追踪,最后针对人口迁移的各研究领域做出了研究述评。
关键词:人口迁移理论综述研究进展一、概念辨析所谓“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
由于各自研究角度的不同,学术界对人口迁移的概念存在多种界定。
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spatial mobility),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permanent residence)由迁出地(place of origin, place of departure)到迁入地(place of arrival, place of destination)的变化。
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United Nations, 1982)这一概念引申出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1)人口迁移的时间属性。
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变化的运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而日常通勤活动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则排除在外。
(2)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
即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以跨越行政界线为依据,从而排除了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改变居住地的人口。
二、相关理论综述和人口迁移研究的其它领域相比,人口迁移的理论研究显得相对薄弱和不完善。
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Law of migration)”是公认最早的人口迁移理论,此后,西方学者从人口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迁移的概况(1)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中经济原因是主要的,如为摆脱贫困和失业,改善生活,或为发财致富,谋求事业成功等。
此外,政治、宗教、文化及战争和灾荒也可能导致迁移。
人口迁移的直接后果表现在对迁出、迁入地区人口数量、性别和年龄构成的不同影响。
一般移民中男性多于女性,年轻人多于儿童和老人。
从间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看,迁出地人口压力减轻,可能得到移民汇款收入,但劳动力减少,特别是具有熟练技能与高文化水平的劳动力迁出,使迁出地的抚养、教育费用受到很大损失。
对迁入地区,由于人口和劳力增加,经济上有利,但也可能带来民族矛盾或其他社会问题。
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
其中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个国家的政策,特别是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政策可以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但是如果政策不合理,或者虽然合理而实施政策的措施不合理,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并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引起的欧洲人口迁移达到3000万人。
20世纪末发生在非洲卢旺达、刚果地区部族战争,引起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口迁移。
(一)自然环境因素1.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2.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格局,从而决定着人类的迁移方向和规模。
3.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
4.矿产,是资源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基础。
(二)社会经济因素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
②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人口的迁移。
如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
2、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越来越大规模、大范围、大跨度的迁移就与此有关。
3、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4、婚姻和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如实现家庭团聚)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政治因素1、政策,特别是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合理的政策可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不合理的政策,或者政策合理但实施政策的措施不合理,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2、战争,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坏,并常常引起人口迁移。
例如:二战期间,欧洲人口迁移达到3000万人。
20世纪末发生在非洲卢旺达、刚果地区的部族战争,欧洲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冲突等,引起人口迁移的数目同样以数百万计。
3、政治变革,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
(一)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时期主要环境条件迁移的原因采集和狩猎时期生存发展受环境的直接影响,特别是植物果实和猎物分布寻找食物农业文明社会农业生产对象主要是土地,土地不可移动性使农业人口相对稳定;寻找新的土地人口增长,土地相对不足,使人口迁移。
工业文明社会根本上改变了把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的状况。
工业生产条件的不断变化工业生产要求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及市场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
此时人口迁移规模前所未有。
(2)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来讲,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作用。
人口结构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又称人口构成。
它依据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体,有性别、、居住地、民族、阶级、、、职业以及宗教信仰等标志,但就其性质特征而言,人口结构类别可归纳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3大类。
人口的自然结构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人口的自然结构既是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对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人口自然结构起制约作用。
人口的社会结构依据人口的社会特征划分,主要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宗教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
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变动;人口社会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的社会结构对人口再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阶级、民族、文化、宗教、婚姻、、职业和部门,其、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平均寿命也有相应的差异。
人口的地域结构依据人口的居住地区划分,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和人口的城乡结构。
人口的地域结构状况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关,合理的人口地域结构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
人口地域结构也是形成人口、死亡率、平均寿命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
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变动的规律性。
了解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对于进行,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3)家乡概况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位于西北,中游。
地处东经104°58′至1 05°31′,北纬34°31′至35°03′之间,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
全县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
全县辖5镇10乡,405个村委,2210个村民小组,6个社区,97个居民小组,城乡共万户,总人口万人。
县人民政府住所地大象山镇,邮政编码:741200,电话区号:0938。
甘谷属黄土高原地区,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县,境内长度41.6公里。
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北部山区为六盘山余脉,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如棋。
渭河两岸为冲积小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是全县主要农业经济区,也是全县工商服务业集中地,素有“金腰带”之称。
全县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1228米(六峰镇觉皇寺村东),最高2716米(古坡乡大条梁),相对高差1488米。
甘谷县地处大陆腹地,属东亚季风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
其特征为四季分明,冬干夏湿,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热无酷暑,冬冷无严寒。
年平均气温11.5℃,其中最高(7月)月均气温25.4℃,最低(1月)月均气温-1.1℃。
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分布极不均匀,一般一至三月雨量偏少,七至九月雨水较多。
全年日照235 0小时左右,日照率约50%,无霜期190天左右。
经济发展农业全县耕地面积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冬小麦、洋芋、高梁、玉米、黄豆、糜谷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药材、瓜类、蔬菜、水果、花椒、辣椒等。
其中甘谷辣椒独具特色,素以肉厚色艳味香著称,深得消费者青睐,已远销全国各地及韩国、美国和东南亚各国。
甘谷白条党参、红富士苹果久负盛名,远销东南沿海及世界各地。
以“燕家韭菜”、“雒家蒜苗”等为代表的无公害精细蔬菜畅销全国。
月季花品种繁多,品质优良,继“99年昆明世博会”获1金6银7铜14枚奖牌后,又在全国第五届花卉博览会上获得6枚奖牌,甘谷已成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
近年来,花椒种植初具规模,也是当地人们收入可观的一部分。
畜牧业畜牧业以牛、驴、马、猪、羊、鸡的饲养为主,广袤的天然次生林和草地,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优质的自然资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已逐渐由自产自用转变为农民从事商品生产、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良种化和规模养殖有了很大发展,涌现出了以丰裕养殖公司为龙头的一大批规模养殖村和规模养殖公司,肉、蛋、奶产品远销周边省市。
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以发电、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龙头企业有大唐甘谷发电厂、甘谷祁连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甘谷县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公司、甘肃新恒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祁连山佑安制动有限公司等,产品种类丰富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
建筑业整体实力雄厚,资质较高,年输转劳务10万人(次),效益显著。
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花岗岩、磷矿、赤铁矿等二十多种,丰富的石灰石为甘谷县水泥工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大量原料,渭水峪高品位的花岗岩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早已开发利用。
交通运输甘谷交通十分便利,渭河北有陇海铁路东西延伸,境内有两个车站,路长37公里;渭河南有316国道(福州至兰州)过境,境内路长40公里。
以316国道、秦甘、麦甘、通甘四条交通大动脉为主线,县、乡、村公路交错纵横,把甘谷和外地、城镇和乡村紧紧联系在一起,天定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竣工将为甘谷经济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交通条件。
县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综合服务功能逐渐增强,通信网络覆盖全县,投资环境日趋完善。
商贸流通自古以来比较发达。
自唐代起,甘谷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旅重镇,宋有“茶马大市”之名,明享“商旅之家”美誉。
改革开放以来,商贸流通异常活跃,以冀城大商场为中心的各类集贸商场共44处。
大型购物超市有三保时代购物广场、万家福购物广场、华东超市、金胜电力超市等,群众购物十分方便。
甘谷为陇上久负盛名的文风之地,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99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4所,农职业技术学校3所,教职工5634人,在校学生13811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二00七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1629人,上线人数和上线率连续八年名列全市第一。
全县现有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卫生机构22个,卫生技术人员611人,病床547余张;村级医疗点608个,医疗人员670人,医疗设施完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较高。
甘谷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迄今已有2695年的历史,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
县内文物古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古墓葬18处,国家一级珍贵文物人面鲵鱼瓶、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
遐尔闻名的大像山石窟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石胎泥塑大佛高2 3.3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此外,华盖寺石窟、天门山、蔡家寺、姜维墓、巩建丰纪念馆、尖山寺森林公园等,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