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详解注释
刘向《战国策》原文·注释·译文
刘向《战国策》原文·注释·译文战国策作者:(西汉)刘向最后更新:2013-09-28 06:44战国策简介: 刘向编著的《战国策》是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第1章东周策(1)•第2章东周策(2)•第3章东周策(3)•第4章西周策(1)•第5章西周策(2)•第6章秦策(1)•第7章秦策(2)•第8章秦策(3)•第9章秦策(4)•第10章秦策(5)•第11章秦策(6)•第12章秦策二(1)•第13章秦策二(2)•第14章秦策二(3)•第15章秦策二(4)•第16章秦策二(5)•第17章秦策三(1)•第18章秦策三(2)•第20章秦策四(2)•第21章秦策四(3)•第22章齐策一(1)•第23章齐策一(2)•第24章齐策一(3)•第25章齐策二•第26章齐策三(1)•第27章齐策三(2)•第28章齐策四(1)•第29章齐策四(2)•第30章齐策四(3)•第31章齐策五(1)•第32章齐策五(2)•第33章齐策六(1)•第34章齐策六(2)•第35章齐策六(3)•第36章楚策一(1)•第37章楚策一(2)•第38章楚策一(3)•第39章楚策一(4)•第40章楚策二(1)•第41章楚策二(2)•第42章楚策三(1)•第43章楚策三(2)•第44章楚策四(1)•第45章楚策四(2)•第46章楚策四(3)•第47章赵策一(1)•第48章赵策一(2)•第50章赵策一(4)•第51章赵策二(1)•第52章赵策二(2)•第53章赵策二(3)•第54章赵策二(4)•第55章赵策三(1)•第56章赵策三(2)•第57章赵策三(3)•第58章赵策三(4)•第59章赵策三(5)•第60章赵策三(6)•第61章赵策三(7)•第62章赵策三(8)•第63章魏策一(1)•第64章魏策一(2)•第65章魏策一(3)•第66章魏策二(1)•第67章魏策二(2)•第68章魏策二(3)•第69章魏策三(1)•第70章魏策三(2)•第71章魏策三(3)•第72章魏策四(1)•第73章魏策四(2)•第74章魏策四(3)•第75章韩策一(1)•第76章韩策一(2)•第77章韩策一(3)•第78章韩策二(1)•第80章韩策二(3)•第81章韩策三(1)•第82章韩策三(2)•第83章韩策三(3)•第84章燕策一(1)•第85章燕策一(2)•第86章燕策一(3)•第87章燕策一(4)•第88章燕策二(1)•第89章燕策二(2)•第90章燕策二(3)•第91章燕策三(1)•第92章燕策三(2)•第93章燕策三(3)•第94章宋、卫策(1)•第95章宋、卫策(2)•第96章中山策(1)•第97章中山策(2)。
人有卖骏马者 原文注释译文
人有卖骏马者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伯乐顾马
《战国策》〔先秦〕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
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释】
1、比:副词,连续地。
2、莫:没有谁。
3、知:知道,了解。
4、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5、旦:天。
6、立:站立,呆。
7、于:在。
8、言:交谈。
9、愿:希望。
10、还:音义通“环”,围绕,转圈子。
11、顾:回头看。
12、一朝之贾:一天的价值;贾:通“价”,这里指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
13、乃:就,于是。
14、去:离开。
16、之:代词,这里指千里马。
17、一旦:这里是“一会儿”的意思。
18、见:拜见,谒见。
19、子:代词,代指伯乐。
20、一朝之费:(等同于)工作一天所得的报酬
【译文】
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早晨守候在集市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一匹骏马。
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早晨,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围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再回头看看,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
”伯乐于是就照着卖马人的话做了,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
先秦-战国策《四国伐楚》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战国策《四国伐楚》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四国伐楚先秦-战国策四国伐楚,楚令昭雎将以距秦,楚王欲击秦。
昭侯不欲。
桓臧为昭雎谓楚王口:“雎战胜,三国恶楚之强也,恐秦之变而听楚也,必深攻楚以劲秦。
秦王怒于战不胜,必悉起而击楚,是王与秦相罢,而以利二国也。
战不胜秦,秦进兵而攻,不如益昭雎之兵,令之示秦必战。
秦王恶与楚相弊而令天下,秦可以少割而收害也。
秦、楚之合,而燕、赵、魏不敢不听。
三国可定也。
”翻译:四国伐楚,楚令昭雎将以距秦,楚王欲击秦。
秦、齐,韩、魏四国联合攻打秦国,楚王命令昭雎率领军队抵御秦兵。
昭侯不欲。
楚王想要进攻秦国,昭雎却不想这样做。
桓臧为昭雎谓楚王口:“桓臧替昭雎对楚王说:“雎战胜,三国恶楚之强也,恐秦之变而听楚也,必深攻楚以劲秦。
如果昭雎取得了胜利,其它三国就会憎恨楚国的强大,担心秦国改变主意而听从楚国,三国必定加强对楚国的进攻以便增强泰国的信心。
秦王怒于战不胜,必悉起而击楚,是王与秦相罢,而以利二国也。
如果秦王被战争不胜所激怒,一定发动全部兵力进攻楚国,这样大王就要跟泰国互相疲劳作战,而使齐、韩、魏三国获得利益。
战不胜秦,秦进兵而攻,不如益昭雎之兵,令之示秦必战。
如果我们不能战胜秦国,秦国就会发兵攻打我国,因此不如增强昭雎的兵力,让他做出决战的样子给秦国看。
秦王恶与楚相弊而令天下,秦可以少割而收害也。
秦王本来就讨厌和楚国进行疲劳战而使天下诸侯得利,这样秦国就可能割让一点土地以结束战争。
秦、楚之合,而燕、赵、魏不敢不听。
如果秦国、楚国联合,燕国、赵国、魏国就不敢不听从。
三国可定也。
”三国就安定下来了。
”。
《战国策》文言文
《战国策》文言文《战国策》文言文《战国策》文言文1苦成常谓建信君曰:“天下合从,而独以赵恶秦,何也?魏杀吕遗,而天下交之。
今收河间,于是与杀吕遗何以异?君唯释虚伪疾,文信犹且知之也。
从而有功乎,何患不得收河间?从而无功乎,收河间何益也?”苦成常对建信君说:“天下各国都参加合纵,可是当世唯独认为赵国最憎恨秦国,为什么?魏国杀了吕辽而天下人讥笑它。
如今收复河问,这跟魏国杀吕辽有什么不同?您只有舍弃河闻,虚与秦国,假装有病,表示不再有收复之心,文信侯犹将知道合纵不能缓行。
合纵如果宥可能成功的话,还忧虑什么不能收复河间1合纵如果不成功的话,收复河间又有什么益处?”《战国策》文言文2【原文】秦攻宜陽,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陽必拔也。
”君曰:“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
”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
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陽。
宜陽不拔,秦王耻之。
臣故曰拔。
”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
不如背秦,秦拔宜陽。
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从事公;公中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陽,景翠果进兵。
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
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译文】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陽城,周赧王对大臣赵累说:“你预测一下事情的结果会怎样?”赵累回答说:“宜陽必定会被秦国攻破。
”赧王说:“宜陽在不过8里见方的地方有英勇善战的士兵10万,粮食可以支用好几年;在宜陽附近有韩国国相公仲的军队20万,附近还有楚国大将景翠率领的兵士,依山扎寨,相机援救宜陽,秦国一定不会成功、宜陽不会被秦国攻破的。
”赵累回答说:“攻打宜陽的秦将甘茂是寄居秦国的客将,如果攻打宜陽有功,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不成功,就将在秦国被革除官职。
秦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意见,执意要进攻宜陽,如宜陽攻不下来,秦武王会以此为耻。
战国策文策原文与解析
战国策文策原文与解析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兵书,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军事策略和战争形势。
本文将对战国策文策的原文进行解析,以期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古代兵书的智慧和价值。
一、《战国策·楚策》原文楚人有来使,见宋玉而泣。
宋玉曰:“君何以有泣色?”楚人曰:“楚国楼船遭风,同鱼龙荡于江湖,五万众人涉水济河,冒涉寒暑,同苦赴天下之急。
楚国尚不立师而危,车裂船毁,人不聚而离,君王之患,楚国亦废道而灭。
今亦出相而后可全也。
故闻君有智者,是以泣之。
”解析:这段原文来自《战国策·楚策》,描述了楚国来使见到宋玉并哭泣的情景。
来使向宋玉表达了楚国国家危机的现状以及楚王的困境。
来使认为,楚国应该立师,聚集力量,才能保护国家的安全和团结。
而来见宋玉正是希望找到一个有智慧的人来帮助楚国摆脱困境。
二、《战国策·齐策》原文齐景公问管仲:“余听狂人之言曰:‘裹井截流,出奇制胜。
’可以得地乎?”管仲对曰:“狂人者庸人之所笑也。
裹井截流可以举地而改天,当今之世未有能动心者也。
天将授人以地者,必先困其力;将授人以天者,必先夺其地。
”解析:这段原文出自《战国策·齐策》,是齐景公对管仲询问战争策略的对话。
齐景公提到他听说了狂人的说法,认为裹井截流是一种出奇制胜的方式。
而管仲则表示,狂人的言论只会被庸人嘲笑,裹井截流可以改变地势,但是在当前的时代条件下,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他进一步解释说,如果想要取得地利,就必须先削弱对方的实力;如果想要取得天时,就必须先控制对方的地。
三、《战国策·秦策》原文初,秦武王之时,略地南至泾、渭、咸阳,而战胜诸侯於殽、骑、龙涉、垓下、长平。
及败于殽之後,诸侯五伐秦,三分其地:吴文王以江山归越,宋景公复入江西地,豫章侯还五邑於楚。
解析:这段原文出自《战国策·秦策》,记录了秦武王时期秦国的扩张和战争经历。
秦国在武王时期南征到泾、渭、咸阳,并在殽、骑、龙涉、垓下、长平等战役中战胜了诸侯国。
《战国策》全文解释
《战国策》全文解释《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
下面对《战国策》全文进行解释:第一条:赵胜之说兵止于收,则讽谏不行数十年,出赵者死者数十万,于国不害者贱而败,则胡、燕补阙,适刺里者臣。
言赵胜虽有折辱,犹胜于走困、胜于不背敌。
谏者则多荣已修从之矣。
解释:这部分讲述了赵国的军事策略。
赵国的胜利并非仅仅停留在攻城掠地,而是通过收复失地来实现胜利,以此来挽回荣誉。
赵国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争,为赵国出征的士兵数以十万计,无法保护自己的国家,造成了国家的贬值和失败。
然而,即使受到侮辱,还是胜过了被困住、不背叛敌人的情况。
对于谏言者,如果能够修正以往的错误,多数人会向往荣耀而选择支持。
第二条:越王句践反复无常,信用不立,后虽出兵蚩尤而暗杀者,吴王使人杀越王义,兵未至践已死。
此说眚大王之诛于舆及赵成侯负天下以求骄,且非服役,王赵不勿有乎?解释:这部分讲述了越国的君王句践的反复无常,信用不可靠。
他先后与吴国建立了联盟,却又暗地里杀害了吴国使者。
吴国派兵进攻越国,但句践在兵未到达之前就已经死去了。
这与传说中大王诛杀蚩尤的故事以及赵成侯贪图天下而不服役的情况相似。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慎重对待信用问题,不要贪图短暂的权势。
第三条:楚灵王筑武库,并命弗得即斩。
楚灵王杀人无过,虽有来者曷烦?日下则求县侯,卑礼则求执矣。
国以诛为昭,人以其保故也,故君子言之。
解释:这部分讲述了楚国君王灵王筑造武库的事情。
他要求工匠立即斩首,但灵王杀人并没有过错,有什么好烦恼的呢?他的决定符合时下的国际惯例,因为国家是通过惩罚来展示自己的威严,保护国家的利益,所以君子们应该支持。
以上是对《战国策》全文的简要解释。
"注:本文对《战国策》作了简要解释,不代表完全准确,仅供参考。
"。
战国策全文及译文注释-战国策全文及译文
战国策全文及译文注释-战国策全文及译文《战国策》,又称《国策》,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之称,是从当时鲁国编年史《春秋》一书而得名的。
“战国”一词,虽然在战国时代已有,但只是用来指称当时的七大强国。
不过汉人也有称战国的,如刘向。
又因为《战国策》经过西汉刘向的整理命名之后,“战国”作为继春秋之后一个时代的名称,遂为后代学者所共认。
《战国策》在未经整理校定之前,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整理校定之前,《战国策》卷帙颇为混乱,文字错讹甚多。
西汉刘向就中秘所藏之书,以国分别,以时相次,去其重复,校成定本,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合为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史书,但却不是一部信史。
它虽是分国记事,但不像《左传》那样按照编年的次序记载历史,与其说它是一部国别史,毋宁说它是一部记录战国时代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的汇编。
不过,尽管《战国策》非信史,这部奇书却为我们描绘出战国时代纵横捭阖的时代风貌与瑰丽恣肆的人文精神。
其次是赤裸裸地宣扬重利轻义的价值观与鄙视传统的行为准则。
战国时期的纵横策士,并非有始终如一的政治主张,当然更谈不上信仰。
纵横之术,不过是他们猎取富贵功名的工具。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虽使出浑身解数而惠王不用。
在秦国碰了一鼻子灰,苏秦回到家里又受到家里人的冷落,此时他说的一句话,颇能揭示当时的心态:“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秦策—》)“求取卿相之尊”,就是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顽强进取的力量。
苏秦感叹:“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势位富贵”是他的最高理想。
同样的像张仪,尽管不断受挫,但“舌在足矣”,支持他的也是要猎取“势位富贵”。
纵横策士以追求富贵作为自己的理想,以有利可图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公开打出“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的旗帜。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及译⽂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下⾯⼩编整理的战国策原⽂及译⽂,欢迎来参考! 原⽂ (苏秦)归⾄家,妻不下纴(rèn)①,嫂不为炊,⽗母不与其⾔。
苏秦喟叹⽈:“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母不以我为⼦,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②书,陈箧数⼗,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诵之,简练③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流⾄⾜。
⽈:“安有说(shuì)④⼈主,不能出其⾦⽟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jī)年,揣摩成,⽈:“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也。
” (选⾃《战国策》) 【注释】①纴:织布机。
②发:打开。
③简练:挑选。
④说:游说,劝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安有说⼈主(2)是皆秦之罪也 2.⽤“⁄”线给⽂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2分)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流⾄⾜。
3.请概括宋濂和苏秦在学习⽅⾯的共同点。
(2分) 参考答案 1.(2分)(1)安:怎么(2)是:这 2。
(2分)读书欲睡 / 引锥⾃刺其股 / ⾎流⾄⾜。
3。
(2分)有毅⼒、有恒⼼,刻苦勤奋,学有所成。
(答对两点即可) 参考译⽂: 苏秦回到家⾥,妻⼦不下织机,嫂⼦不去做饭,⽗母不与他说话。
苏秦长叹道:“妻⼦不把我当丈夫,嫂⼦不把我当⼩叔,⽗母不把我当⼉⼦,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翻出书,摆开⼏⼗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挑选精要内容反复研究、体会。
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锥⼦刺⾃⼰的⼤腿,鲜⾎⼀直流到脚跟,并⾃⾔⾃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不能让他拿出⾦⽟锦绣,让⾃⼰取得尊贵的卿相之位的事情呢?”满⼀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战国策(原文·译注·评析)
战国策(原文·译注·评析)战国策是先秦时期的主要政治理论著作,也是当时最重要的实用性文献。
它记载了一系列策划并改变先秦朝代战争、外交等情况的关键政策。
战国策总共六篇,分别是:“大宋策”、“宋威策”、“宋蔡策”、“宋卫策”、“宋赵策”、“楚齐策”。
它的六篇主要记录的是先秦七国的争霸时期的历史,以及当时政治家们的重大决策。
“大宋策”记载了宋国在先秦七国争霸时期与秦、楚、燕、韩等强国之间交流所采取的外交政策。
这篇策规定了国家必须崇拜阴阳两神,使其有力地维持了当时社会的至高无上。
以中国传统“和”术为基础,让多国之间以适当的调和政策和平共处,使宋国在当时获得了战略上的领先优势。
“宋威策”描述了宋国的军事政策。
在这里,它凸显出宋威的武力策略,着重强调赢得胜利的因素是量力和机动性。
他强调了军队需要尊重指挥官的命令,因为此决定了胜负的关键。
此外,它还强调军队的注意力应聚焦在战争目标上,而不是个人荣誉等方面。
“宋蔡策”涉及到宋蔡国的政治和文化方面,强调建立宋蔡国为有效的社会行政组织所采取的政策。
它揭示了宋蔡国建立一个领先于其他国家的社会组织所涵盖的范围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来实现宋蔡国开拓和联系旁国的需要。
它强调宋蔡国需要树立自己的文化,以及扩大接纳其他旁国的文化的需要,从而推动政治和文化的进步。
“宋卫策”规定宋国应采取的外交策略,强调要与楚国进行抵抗以保护国家安全。
这些策略通过采取与楚国接触时采用和平途径,以及在军事上发动进攻和抵抗的方式不断保护宋国,以稳定当地社会环境和地区安全。
“宋赵策”记载了宋赵国的政治策略,强调要建立一个力量强大、交际能力出众的国家。
它重点强调进行外交接触时,在情报竞争中保持优势的重要性,因为这可以使国家能够作出有助于保卫和发展国家的最佳决策。
“楚齐策”强调楚齐国的外交政策,主要集中于减少楚齐国对他国威胁的行动。
它记载了楚齐国政策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要减少当时对他国的掠夺活动和侵略行为,而应该改变自由贸易的态度,使其与他国的关系变得更加友善。
战国策原文及翻译注释
战国策原文及翻译注释.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秦一·秦惠王谓寒泉子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
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
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
寡人忿然,含怒日久。
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
”寒泉子曰:“不可。
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
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
”秦惠王曰:“受命。
”秦一·泠向谓秦王泠向谓秦王曰:“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宋破,晋国危,安邑,王之有也。
燕、赵恶齐、秦之合,必割地以交于王矣。
齐必重于王,则向之攻宋也,且以恐齐而重王。
王何恶向之攻宋乎?向以王之明为先知之,故不言。
”秦一·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
左成谓首茂曰:“子不予之。
魏不反秦兵,张子不反秦。
魏若反秦兵,张子得志于魏,不敢反于秦矣。
张子不去秦,张子必高子。
”’秦一·张仪之残樗里疾张仪之残樗里疾也,重而使之楚。
因令楚王为之请相于秦。
张子谓秦王曰:“重樗里疾而使之者,将以为国交也。
今身在楚,楚王因为请相于秦。
臣闻其言曰:‘王欲穷仪于秦乎?臣请助王。
’楚王以为然,故为请相也。
今王诚听之,彼必以国事楚王。
”秦王大怒,樗里疾出走。
秦一·张仪欲以汉中与楚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请秦王曰:“有汉中,蠹。
种树不处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财,则伤本。
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
”甘茂谓王曰:“地大者,固多忧乎!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为和楚,楚必畔天下而与王。
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秦一·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楚攻魏。
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战国策原文与解析精选
战国策原文与解析精选战国策是中国古代战争理论著作之一,收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策略和思想,以及对手策论者的言论和观点。
它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和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选取战国策中的一些原文,并给予解析和评述。
一、《楚居》战国策中的《楚居》一章,记载了当时楚国的军事布局和对敌策略。
原文如下:“夫以秦楚之权,当兼并攘夺,棲遑内政,不宜苟出力于外。
出力则众以备难,备难则家以困窘,困窘则国以弱辱。
”这段文字表达了楚国当时面对秦国的态度和对外扩张的考量。
楚国认为,秦国已经在政治上占据了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楚国应该集中精力经营内政,而不是盲目地与秦国进行军事对抗。
楚国认为,一旦出兵,无法有效备战,可能导致家庭困窘,最终导致国家的削弱和丢失尊严。
解析:楚国在战国时期与秦国地缘相近,势力相争。
楚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七雄中最具威胁的对手之一。
然而,楚国在面对秦国时,通过这段原文表达了军事上的谨慎态度和主张内政的观点。
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外交和军事谋略的复杂性,不是一味地拼兵力,而是考虑到全局和内外因素。
二、《齐策》战国策中的《齐策》一章,记载了齐国在战争中的策略和军事思想。
原文如下:“齐王城守战,城下若雨,用火箭轮之,威行之。
”这段文字描述了齐国在战争中的一种战术,即利用火箭轮攻击城墙上的敌人。
通过将火箭绑在木轮上,以高速旋转投射到城墙上,形成密集的攻击,以此来胁迫和威慑敌人。
解析:齐国在战国时期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优良的兵器制造技术而闻名。
这段原文体现了齐国在战争中对技术和兵器的运用,以及对敌人的心理压力。
这种策略展示了战国时期国家在军事上的创新能力和勇于尝试的精神,也突显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多元化特点。
三、《秦策》战国策中的《秦策》一章,记载了秦国在战争中的策略和胜利之道。
原文如下:“敌环我以三十里,亦可解。
此胜用兵之道也。
”这段文字描述了秦国的军事思想和对战略部署的要求。
战国策详解注释
注释(1)本文选自西汉《战国策.齐策一》,题目是后加的。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
邹忌:《史记》作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
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
后又事宣王。
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
纳:接受。
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2)修:指身高。
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3)形貌昳(yì)丽:容貌光艳美丽。
昳:光艳。
(4)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
朝:早晨。
服:动词,穿戴。
(5)窥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孰:谁,什么】。
【孰与:与…相比】(7)君美甚:你美极了。
(8)及:赶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宾语前置用法。
(10)复:又。
(11)旦日:第二天。
明日:又一天。
(12)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
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3)若:如(14)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
孰,通“熟”(shú),仔细。
之,指城北徐公。
(15)弗如远甚:远远的不如。
(16)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
暮,夜晚。
寝,躺,卧。
之,代词,指妻、妾、客“美我”一事。
(17)之:助词。
美我:以我为美。
美,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18)私:动词,偏爱。
(19)诚:确实,实在,的确。
知:知道(20)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21)方千里:方圆千里之内。
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
(22)宫妇左右:指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进臣。
战国策原文解析
战国策原文解析战国策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兵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间的战略与策略。
本文将对战国策进行原文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战国策的原文分为多篇,每篇都涵盖了不同的历史事件和策略。
以下将对其中一篇进行解析,以展示战国策的风采。
篇名:兵势原文:兵,虽势也,非挟势者不能成。
势自一得于外而反以伐中。
势自一取于外而转以行中。
以地势,势势之,则从无道之人得霸;草韬晋阳而王中国,其力一,势统,晋阳之势逼强地,地势即险,草即为上;人役木石,而食利石;其俗行之,则天下同,不亡患也。
解析:这段原文从兵的势力角度来探讨战争的胜利条件。
首先指出,虽然有势力,但没有抓住势力的关键点,是无法达到胜利的。
势力来源于外部的一种治理手段,通过抓住外部的势力,将其用来攻击敌方内部。
势力还可以从外部获取,并转变为内部行动的势力。
通过地理位置的巧妙运用,可以使势力在片刻之间得以增强。
地势对于势力的发挥起着关键作用。
在战争中,如果能够把握住地势,势力就可以的霸主,就像晋阳统治中国一样,其势势使得他们具有了一统天下的力量。
晋阳的势力逼近强大的地势,使得他们能够站稳脚跟,地势的危险性也是他们的优势。
晋阳的人民以木石为工具,通过这些工具获取利益。
晋阳的俗民都常使用这些权谋,使得天下多有相同之处,自然也就不会有很大的灾难。
通过对这段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战国策中充满了智慧。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竞争激烈,每个国家都在寻求稳定和统一。
战国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兵法和谋略的经验和教训,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现代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结:本文对战国策进行了原文解析,以"兵势"一篇为例进行解析。
通过解析,我们了解到战国策中思想精妙,包含了许多关于兵法和谋略的宝贵经验。
战国策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对现代战略与决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理解和运用这些思想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为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战国策中的原文与解析
战国策中的原文与解析战国策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记录了中国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历史及国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策略与智慧。
本文将就战国策中的原文与解析进行探讨,分析其中的重要内容及意义。
一、荀子篇《战国策·荀子篇》是战国策中的一篇,收录了战国时代思想家荀子的著作。
其中,荀子提出了“法天下”、“明天理”等重要思想,对于战国时期的国家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战国策·荀子篇》中,荀子强调了“法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天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国家的治理应当依照这些规律行事。
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使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荀子还强调了“明天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家的君主应当深入研究天地间的规律,明白天理之道。
只有明白了天理,才能正确判断各种事物的发展趋势,并做出恰当的决策。
这一思想为后来君主和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智慧和方法。
二、吴起篇《战国策·吴起篇》是战国策中的另一篇,记录了战国时期著名将领吴起的事迹和思想。
吴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提出了许多与军事战略相应的理论。
在《战国策·吴起篇》中,吴起思考了战争的本质和规律。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政治手段,目的是达到政治目标。
为了取得胜利,必须深入分析战争的原因和动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战略。
这对于当时各个国家的政治家和将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吴起还提出了“以乡导树”、“遠交近攻”等谋略。
他通过分析地形和资源分布等因素,提出了以自己的家乡作为根据地,并从邻近的国家中寻求支持和合作的战略。
这一思想在实际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为后来的军事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张仪篇《战国策·张仪篇》是战国策中的另一篇,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张仪的言行和思想。
张仪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外交家,他提出了许多与外交策略相应的理论。
在《战国策·张仪篇》中,张仪论述了威逼利诱的外交手段。
文言文《战国策》原文注释赏析
文言文《战国策》原文注释赏析文言文《战国策》原文注释赏析【提要】战国时以公孙龙(著名的“白马非马”论的提出者)为代表的名家也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名不正,言不顺”。
正名实际上也是正“实”的过程。
名与实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
名实相符,才能使名成其为名;名实不符,那么这个名就需要更改。
正名实际上就是以本源的原则法理,来矫正被扭曲了的现实和时弊的过程。
所以正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原文】史疾为韩使楚,楚王问曰:“客何方所循?”曰:“治列子圉寇之言。
”曰:“何贵?”曰:“贵正。
”王曰:“正亦可为国乎?”曰:“可。
”王曰:“楚国多盗,正可以圉盗乎?”曰:“可。
”曰:“以正圉盗,奈何?”顷间有鹊止于屋上者,曰:“请问楚人谓此鸟何?”王曰:“谓之鹊。
”曰:“谓之乌,可乎?”曰:“不可。
”曰:“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洁胜任。
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
”【译文】史疾为韩国出使楚国,楚王问他:“您在研究什么学问?”史疾说:“我在研究列御寇的学问。
”楚王问:“列御寇主张什么?”史疾说:“主张正名。
”楚王问:“这也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吗?”史疾说:“当然可以。
”楚王又问:“楚国盗贼很多,用它可以防范盗贼吗?”回答说:“当然可以。
”楚王接着问:“怎么用正名来防盗?”这时,有只喜鹊飞来停在屋顶上,史疾问楚王:“请问你们楚国人把这种鸟叫什么?”楚王说:“叫喜鹊。
”史疾又问:“叫它乌鸦行吗?”回答说:“不行。
”史疾就说:“现在大王的国家设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等官职,任命官吏时,一定要求他们廉洁奉公,能胜任其职。
现在盗贼公然横行却不能加以禁止,就因为各个官员不能胜任其职,这就叫做:‘乌鸦不成其为乌鸦,喜鹊不成其为喜鹊啊!’”【评析】在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公司中,名与实,概念与实质,职位与工作,一定要相称;否则名实不符,内政管理就会出现混乱。
“在其位要谋其政”,公司中的各个领导要胜任自己工作,董事长当谋划公司董事的利益和发展大方向,总经理当开展经营、拓展业务,各部门经理应各司其职分管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战国策》原文翻译与评析
《战国策》原文翻译与评析《战国策》原文翻译与评析【提要】本篇阐明了《战国策》的一个要旨:除非你作世外的高人,在这个人欲横流的世界上,如果仅有王道和仁义,而没有谋略和兵法,那么伤害侵略随之而来、国将不国、一切都会不安全。
兵法谋略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证道义的完善。
策士郑同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兵法、谋略、防人之心必须存在的道理。
【原文】郑同北见赵王。
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
”赵王曰:“寡人不好兵。
”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
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
’臣曰:一王之行能如许由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
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壤地不削,社稷之血食乎?’王曰:‘然。
’今有人操随侯之珠,持丘之环,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荆庆之断,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
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
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
”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译文】郑同北上拜见赵王。
赵王说:“您是南方的博学之士,来这里有何见教?”郑同回答说:“我是南方一个鄙陋无知的人,有什么值得您向我请教。
当然尽管如此,大王您已经把问题摆在了我面前,我又怎么敢不回答呢?我年轻的时候,父亲曾教给我兵法。
”赵王说:“我不喜欢兵法。
”郑同听了这话拍手仰天大笑,他说:“兵法本来就是天下最狡诈的人喜欢的东西,我原来就猜想大王您不喜欢它。
我早先也曾用兵法游说过魏昭王,昭王也说:‘我不喜欢。
’我就说:‘大王的行为能比得上许由吗?许由并没有被世俗的名利牵累,所以不接受尧的禅让。
可是现在大王已经接受了先王遗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持祖先的灵魂平安无事,国家的领土不被侵占,社稷之神得到祭祀吗?’魏昭王说:‘那是当然的。
’我又说,现在如果有人带着随侯之珠,持丘出产的美玉,揣着万金之财,一个人独自在野外露宿,本身没有孟贲那样的威武、荆庆那样的果断,身边也没有强弓利箭来防御,那么不超过一个晚上,就会被人害死的。
战国策经典名句和解释
战国策经典名句和解释战国策》由西汉时刘向所编,是一部记述战国时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的国别体史书。
一、行义不顾毁誉。
出自汉·刘向编《战国策·秦策三》。
行义,指做符合道义的事。
【译文/点评】为了正义的事业而不必顾虑别人的诋毁或称誉。
这句话意在鼓励人们勇于行义。
二、仁不轻绝,智不轻怨。
出自汉·刘向编《战国策·燕策三》。
仁,指仁爱之人。
轻,轻易。
智,指智慧之人。
仁爱的人不会轻易与他人决绝,智慧的人不会轻易怨恨别人。
意在说明仁者、智者应有豁达容人的气度与雅量。
三、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出自汉·刘向编《战国策·赵策四》。
做父母的要真正疼爱孩子,就应为他们的前途考虑,作长远打算,并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循循善诱,而不要为眼前的得失所左右,过分计较一时一事。
四、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出自《战国策·赵策一》。
男人愿意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献身。
这句话表达了知音难得,为报答知己,虽万死而不辞的精神,一直成为我国古代人民的传统信条。
知己难觅,一旦有了知己,你的人生就会与众不同。
五、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出自汉·刘向编《战国策·燕策三》。
厚者,厚道的人。
毁,诋毁。
以,来。
自益,有益于自己。
厚道的人不诋毁别人而有益于自己,仁爱的人不危害他人而求取虚名。
这句话意在强调做人当以仁厚为原则,不可损人利己。
六、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
《这句话出自战国时纵横家张仪之口。
这句话对于那些处于上位的执政阶层的人来说,仍然具有讽喻和警戒的意义。
七、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出自《战国策·楚策》。
看见兔子才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句话说明了做事情发生错误之后,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
人总会有失利的时候,一旦陷入失败的境地,毫无信心,就此沉沦下去,终究一事无成;倘若毫不气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重新再来,东山再起,同样也会取得成功。
白话解析《战国策》
白话解析《战国策》【提要】向君王提批评意见,当然不能直接了当。
战国时代君臣之间虽远远不及后世的森严和等级分明,但指出君王的缺陷一定要迂回曲折、考虑君王的接受度。
如果使用类比说理、循循善诱的方法倒是能收到奇效。
【原文】客见赵王曰:“臣闻王之使人买马也,有之乎?”王曰:“有之。
”“何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马之工也。
”对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王曰:“建信君有国事,又不知相马。
”曰:“王何不遣纪姬乎?”王曰:“纪姬,妇人也,不知相马。
”对曰:“买马而善,何补于国?”王曰:“无补于国。
”“买马而恶,何危于国。
”王曰:“无危于国。
”对曰:“然则买马善而若恶,皆无危补于国。
然而王之买马也,必将待工。
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而社稷不血食,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何也?”赵王未之应也。
客曰:“燕郭之法,有所谓桑雍者,王知之乎?”王曰:“未之闻也。
”“所谓桑雍者,便辟左右之近者,及夫人优爱孺子也。
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
是能得之乎内,则大臣为之枉法于外矣。
故日月晖于外,其贼在于内,谨备其所憎,而祸在于所爱。
”【译文】有游说之士拜见赵孝成王说:“我听说大王要派人去买马,有这回事吗?”赵王回答:“有这回事。
”说客问:“那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派人去买呢?”赵王说:“没有找到会相马的人。
”说客就问:“大王为什么不派建信君去呢?”赵王答道:“建信君要处理国家大事,何况他又不懂相马的事。
”说客又问:“大王为何不派纪姬去呢?”赵王回答:“纪姬是个女人,不懂得相马。
”说士继续问道:“如果买来了马匹而且特别强健,对国家有什么好处?”赵王回答:“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
”又问:“那么买来了不强健的马匹,又会对国家造成什么危害呢?”赵王答道:“对国家没有什么危害。
”说士说:“既然买的马好或者不好,都对国家没有什么益处或危害。
大王您买马却一定要等待一个会相马的人。
现在大王治理国家的措施不当,国家衰败、几成废墟,甚至不能祭祀,可是大王不等待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却把大权交给建信君,这是为什么?”赵王无言以对。
白话解析《战国策》
白话解析《战国策》【提要】苏秦的合纵战略必须在除秦之外的每个国家都要实施,所以苏秦不遗余力,到各个国家游说。
他的合纵游说的主旨和形式大同小异,但每篇游说对我们演练揣摩论辩技能都大有裨益。
【原文】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有许、鄢、昆阳、邵陵、舞阳、新繴;东有淮、颖、沂、黄、煮枣、海盐、无繵;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枣,地方千里。
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
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
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
然横人谋王,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国患,不被其祸。
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
且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
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愧之。
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
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
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
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
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
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
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旦之功而不顾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察之也。
《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
前虑不定,后有大患。
’将奈之何?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
”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
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译文】苏秦为了赵国合纵游说魏襄王道:“大王的国土,南边有鸿沟、陈地、汝南,还有许地、鄢地、昆阳、召陵、舞阳、新?;东边有淮水、颍水、沂水、外黄、煮枣、海盐、无?;西有长城边界;北有河外、卷地、衍地、酸枣,土地纵横千里。
地方名义上虽然狭小,但房屋田舍十分密集,甚至没有放牧牛马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1)本文选自西汉《战国策.齐策一》,题目是后加的。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
邹忌:《史记》作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
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
后又事宣王。
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
纳:接受。
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2)修:指身高。
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3)形貌昳(yì)丽:容貌光艳美丽。
昳:光艳。
(4)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
朝:早晨。
服:动词,穿戴。
(5)窥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孰:谁,什么】。
【孰与:与…相比】(7)君美甚:你美极了。
(8)及:赶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宾语前置用法。
(10)复:又。
(11)旦日:第二天。
明日:又一天。
(12)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
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3)若:如
(14)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
孰,通“熟”(shú),仔细。
之,指城北徐公。
(15)弗如远甚:远远的不如。
(16)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
暮,夜晚。
寝,躺,卧。
之,代词,指妻、妾、客“美我”一事。
(17)之:助词。
美我:以我为美。
美,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18)私:动词,偏爱。
(19)诚:确实,实在,的确。
知:知道
(20)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21)方千里:方圆千里之内。
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
(22)宫妇左右:指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进臣。
莫:没有。
(23)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
蔽,受蒙蔽,这里指受蒙蔽而不能兼听。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厉害。
(2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
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错。
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6)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谤讥,指责议论,没有贬义。
市朝,指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27)闻寡人之耳者:被我亲耳听到,闻,使……听到。
(28)门庭若市:宫门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29)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不时,有时候。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谏。
【进谏:进言劝谏。
】
(30)期(jī)年:满一年。
期,满。
(31)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32)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是表示尊重齐国。
(3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的身居在朝廷,不必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意指国内修明政治,不必用军事力量就可以使敌国畏服。
(34)题目:①讽:比喻、暗示等方法,委婉地规劝,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②纳:接受③谏:批评意见。
①我:指鲁国。
作者站在鲁国立场记事,所以书中“我’即指鲁国。
②公:指鲁庄公。
(3)曹刿(gui):鲁国大夫。
④乡:春秋时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
⑤肉食者:指做大官的人。
当时大夫以上的官每天可以吃肉。
(6)间(jian):参与。
(7)鄙:鄙陋,指见识短浅。
(8) 专:专有,独占。
(9)牺牲:祭礼时用的牲畜,如牛、羊、猪。
(10)加:夸大(11)信:真实,诚实.(12)孚:信任。
(13)狱:诉讼案件。
(14)情:情理。
(15)乘:乘战车。
(16)长勺各国地名。
(17)鼓:击鼓进军。
(18)败绩:大败。
(19)辙:车轮经过留下的印迹。
(20)轼;车前供乘者扶手的横木。
(21)作气:鼓足勇气。
(22)再:第二次。
(23)靡: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