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板块解析

合集下载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师版含解析)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师版含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3.6地球表面的板块目录 (1) (2) (3) (4) (10)一、大陆漂移学说1.太陆漂移说的创始人——魏格纳,提出这个学说的时间是1915年。

2.主要内容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联合古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海陆位置。

3.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依据(1)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可拼合性。

(2)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①相邻大陆在地层上有许多相似性和可拼合性。

②古冰川遗迹的分布。

③古生物化石的分布。

二、海底扩张学说1.提出者——哈里•赫斯和迪茨。

2.主要理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三、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作板块。

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易发生火山与地震。

3.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用来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矿产的生成和分布等。

4.板块的运动形式(1)板块相撞、相挤压:形成高原和山脉,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形成的。

(2)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印度洋、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重要提示】(1)魏格纳是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2)“由魏格纳的意外发现到创立大陆漂移说并发展成板块构造理论”的过程,使我们再一次理解“通过现象→提出假说→论证假说一形成理论一指导实践”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感悟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021-2022学年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精讲精练(人教版)专题06海陆的变迁(解析版)

2021-2022学年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精讲精练(人教版)专题06海陆的变迁(解析版)

专题06海陆的变迁重点难点1、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

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世界上最高的死火山是阿根廷境内的阿空加瓜山。

世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被称为“火山国”。

2、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包围,后来大陆漂移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证据是非洲西岸凹处与南美洲东岸凸处可重合。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此外还有许多小板块。

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的地带,有的张烈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重难点训练一、选择题小柳同学搜集了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证据:①在上海市的西部自北向南可以找到一条断断续续的古贝壳沙带,这是五六千年前的古海岸线;②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③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和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④澳门总面积因沿岸填海造陆不断扩大。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说明桑田可以变成沧海的实例是A.①B.②C.③D.④2.因人类活动引起海陆变迁的实例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C2.D【分析】地球上是由海洋和陆地两部分组成,其中百分之七十一是被海洋覆盖,百分之二十九是陆地覆盖,海陆之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发生变化。

1.以上四个例证中,“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和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可以证明桑田变成了海洋,其他三个例子是海洋变成陆地的例子,故选C。

2.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海平面上升、地壳下沉和人类的活动,以上四个例子中,澳门的填海造陆属于人类活动影响海陆变迁,故选D。

3.下列不属于“沧海桑田”的例子是A.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B.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现石油C.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及水井遗址D.荷兰的围海大坝【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现石油”说明这里曾经是茂密的森林;“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及水井遗址”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荷兰的围海大坝是因为荷兰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是人类的活动导致了海陆的变迁。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表基本面貌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表基本面貌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基本面貌一、知识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基本面貌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上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2.板块边界与地貌(1)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等)、海岭(即大洋中脊、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2)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如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二、例题分析某同学利用铝盒、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实验模拟的现象与下列海洋和边界组合正确的是A. 地中海生长边界B. 红海生长边界C. 印度洋消亡边界D. 大西洋消亡边界2. 下列地理事物可能产生这种板块运动交界处的是A. 渭河谷地B. 海沟C. 青藏高原D. 海岭【答案】1. B 2. D【解析】1.读材料分析可知,实验中蜡烛加热区的水受热会上升,顺着流动的水体,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由此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为张裂作用,板块边界为生长边界。

地中海为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A错误;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B正确;印度洋、大西洋都位于生长边界,CD错误。

故答案选B项。

2.渭河谷地主要是由于地壳断裂下陷,后经流水沉积作用而成,A错误;海沟位于陆地板块与海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错误;青藏高原位于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C错误;海岭位于海洋的生长边界,D正确。

备战中考:板块构造学说专题训练讲义

备战中考:板块构造学说专题训练讲义

备战中考:板块构造学说专题训练讲义一、板块构造学说考点(1)主要内容: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②各板块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③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海洋、海岭等。

板块碰撞,常形成高大山脉、海沟、岛弧链等①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板块张裂运动。

②地中海不断缩小——板块的碰撞挤压。

③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珠穆朗玛峰在不断升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

根据运动方向判读地理现象①箭头相对:两板块作碰撞挤压运动。

两板块之间如果是海洋,则海洋面积将会不断缩小,直至成为陆地;两板块之间如果是陆地,常常会形成山脉;两板块之间如果是山脉,山脉将继续长高。

②箭头相离:两板块作张裂运动。

两板块之间如果是陆地,将会发展成为裂谷;两板块之间如果是海洋,将会成为新的大洋。

红海喜马拉雅山地中海(3)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世界两大或含地震带分别是①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②环太平洋沿岸火山、地震带。

二、板块构造学说题型分析(2022·江苏南通)新华社9月16日电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我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29.20°N,105.34°E。

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下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地中海、红海、喜马拉雅山脉和日本),完成下面1-2小题。

1.四川省所在的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是因为靠近哪两个板块的交界地带()A.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B.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C.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2.以下是同学们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对一些地理现象作出的解释,正确的是()A.红海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在不断缩小B.地中海位于板块的张裂地带,将不断扩大C.日本位于板块的内部,地壳稳定,很少发生火山和地震D.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会继续“长高”【答案】1.C 2.D【解析】1.由图可知,四川省所在的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是由于靠近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灾害,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无关,故选C。

板块运动常考知识点

板块运动常考知识点

板块运动常考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板块运动常考知识点①基本定义:咱地球的地壳不是一整块儿,而是分成好多块儿,就像拼图一样,这些块儿就叫板块。

这些板块呢,一直在慢慢地移动,这就是板块运动。

就好比是一群大乌龟在地球这个大球面上缓缓地爬动,当然这只是个简单好懂的比喻啦。

②重要程度:在地理学科里,这板块运动可重要了。

它能解释好多地球上的事儿呢,像地震啊、火山为啥会在某些地方经常出现,还有山脉是怎么形成的。

要是不了解板块运动,那地球好多奇妙的地理现象就像蒙着一层纱,看不透。

③前置知识:在学板块运动之前,最好对地球的基本结构有个大概的了解,知道地壳、地幔这些东西。

要是连地球的基本分层都不知道,板块运动学起来就有点懵圈,就好比做菜之前得知道炉灶咋用一样。

④应用价值:实际生活中用处也不少呢。

了解板块运动,就能大概知道哪些地方地震风险大,可以把房子建得更结实点;找矿的时候,也可以根据板块运动的规律来找那些可能藏着金属矿的地方。

比如说,在板块碰撞挤压的山区,可能就容易有金属矿呢。

那要是地震预报更准确一点,就可以减少不少损失呢。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地理学科里,板块运动算是比较核心的知识啦。

就像一个大树的主干,和地形地貌、地震火山等很多知识分支都连着呢。

②关联知识:跟地震、火山、山脉的形成、海洋地形等知识都有关系。

比如说板块碰撞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地震和火山,两个板块挤压还能把地拱起来形成山脉。

这种关联就像是一个大家庭里的亲戚关系,互相影响着呢。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有点大哦。

难点在于理解板块运动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比如说板块为啥会动呢?这可不像咱们想让乌龟往哪爬就往哪爬那么简单。

关键是要理解板块之间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像碰撞、张裂等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这可是常考的重点。

考查方式可多了,可能会通过地图让你指出板块边界在哪儿啦,问你某个地震多发地带跟板块运动有啥关系啦等等。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地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软流层上缓慢地移动。

对人力资源六大板块和三大支柱的理解以及他们的区别

对人力资源六大板块和三大支柱的理解以及他们的区别

对人力资源六大板块和三大支柱的理解以及他们的区别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此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一家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的一项重要活动。

初一地理填空题练习试题集

初一地理填空题练习试题集

初一地理填空题练习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每空1分,共7分)(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A 板块和E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亚洲与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是由E 板块与D 板块发生张裂形成的;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使得地中海不断缩小。

(2)在六大板块中,B (填名称)板块几乎是海洋的板块。

(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中国多火山、地震,主要是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环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答案】(1)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挤压(2)太平洋(3)环太平洋【解析】(1)A板块位于亚欧大陆上,所以A板块是亚欧板块,E板块位于印度洋上,是印度洋板块,D 板块位于非洲,是非洲板块,故喜马拉雅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的,红海不断扩张的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地中不断缩小的原因是因为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挤压。

(2)B板块主体在太平洋上,故是太平洋板块,故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板块。

(3)绝大多数火山和地震都分在地壳活跃的地带,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是换太平岩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故中国多火山地震,主要是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换太平岩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板块构造学说。

2.非洲四分之三的面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气候普遍暖热,有“________大陆”之称。

【答案】热带【解析】非洲3/4的面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气候普遍暖热,因而被称为“热带大陆”。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3.读“东南亚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每空1分共5分)(1)海峡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国家A的名称是__________;岛国B有“_____________”的美誉。

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解析-PPT

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解析-PPT

劳动力 过剩
限制招募 减少工时 提前退休 解雇裁员
劳动力 短缺
招募
员工过剩时
✓ 限制招募
员工不✓够减少时工时怎么办? ✓ 内部转岗训练 ✓ 实行弹性工作制 ✓ 解雇/裁员
PART 1 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
人力资源 规划
劳动关系
招聘与配 置
WHAT IS HRM SIX MODULES?
薪酬福利
培训与开 发
PART 3 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
人力资源 规划
劳动关系
招聘与配 置
WHAT IS HRM SIX MODULES?
薪酬福利
培训与开 发
绩效管理
培训与开发(育人)——定义
培训和开发是一个包括获取技能、观念、规则和 态度以提高员工绩效的学习过程。
培训与开发的目的: 1、提高工作绩效水平,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 2、增强组织或个人的应变和适应能力。 3、提高和增强组织企业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和归属。
招招聘聘与配置——招聘成本分析 意义
直接成本
隐形成本
• 招募成本
• 生产效率损失
• 甄选成本
• 团队合作
• 差旅成本
• 客户满意度
• 安置成本
• 销售收入
• 培训成本
• 薪酬福利
• 招聘人员薪资
招聘与配置——选人的误区
第二节 选人的误区
1
对人才的要求过于苛刻,“此人只应天上有,人间能
得几回闻”?
薪酬福利——薪酬体系
间接
薪酬体系
直接
保护项目 非工作报酬 服务与津贴
医疗保险 生命保险 残疾收入
抚恤金 社会保障
假期 节日 病假 带薪旅游
休闲设备 汽车

专题05 板块构造学说-备战2024年中考地理识图速记手册与变式演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05 板块构造学说-备战2024年中考地理识图速记手册与变式演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京剧(一)简介、发展简史及徽班京剧 - 简介京剧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剧 - 发展简史一、孕育期徽秦合流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

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

京剧角色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

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

魏长生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

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

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

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选修性必修1 第2章 第18讲 考点二 板块运动与地貌

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选修性必修1 第2章 第18讲 考点二 板块运动与地貌

跟踪训练
学以致用 夯基拔高
(2020·山东省菏泽市模拟)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地质历史时期,秦 岭造山带属于扬子板块北缘,而后分裂出秦岭板块,导致秦岭造山带出现了三个板 块共存的格局。北秦岭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山脉主脊偏于北侧, 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南秦岭却淹于海水中,接受沉积,在距今3.75亿年前的 地壳运动中,南秦岭隆起,露出海面。下图示意秦岭地质历史时期构造。据此完成 1~3题。
12345
1.秦岭的主要成因是
√A.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地壳隆起
B.扬子板块断裂下陷,南秦岭形成地垒 C.位于板块张裂地带,海底火山灰堆积 D.陆地多河流发育,泥沙在半深海沉积
12345
解析 根据图示板块运动可知,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导致位于两 大板块之间的地壳抬升,形成秦岭山脉,选A。
12345
3.下列关于勉略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洋面不断扩大
√C.多玄武岩
B.洋壳稳定 D.多珊瑚岛
12345
解析 据图可知,勉略洋洋底位于南秦岭与扬子板块内部相交接的部位, 附近有岩浆喷出洋壳,岩浆活动频繁,洋壳不稳定,洋面不断缩小,勉 略洋地区未来会演变成陆地,A、B错; 岩浆喷出洋壳冷却凝固后可能形成玄武岩,可能存在火山岛,而不是珊 瑚岛,C正确、D错。
12345
5.该板块边界 A.甲处形成裂谷 B.乙处形成海岭
√C.丙外岩石年龄较丁处老
D.丁处地壳厚度较甲处大
解析 甲处位于消亡边界,裂谷多形成于陆地板块的生长边界,A错误; 乙处位于消亡边界,海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多形成海岭,B错误; 丁处是生长边界,岩石是新涌出来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形成年代最晚, C正确; 甲处位于陆地,丁处位于海洋,甲处地壳厚度较丁处大,D错误。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板块构造与山地的形成(讲义)(解析版)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板块构造与山地的形成(讲义)(解析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3 板块构造与山地的形成历年考情:考题分值考点题型命题情景2019年江苏卷3-4 4 山地的形成选择题野外地质考察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7 24综合题玄武岩不同山体类型的演化地貌形成一、板块构造理论山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内力的作用之下。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六大板块组成。

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碰撞,产生板块的运动。

(一)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①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大小不同的板块。

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板块边界则是岩石圈活动频繁地带;②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③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作水平运动。

注意:①北冰洋分属于亚欧板块及美洲板块。

②大西洋是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张裂而形成。

③印度洋板块的三块较大陆地:澳大利亚、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及印度半岛。

④赤道穿过六大板块(太平洋东部有一部分属于南极洲板块)。

⑤南美洲落基山脉是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易混概念辨析:①板块是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地理单元。

地壳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②海沟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底部形成的。

裂谷则是陆地板块张裂形成的。

【常考的板块边界】(二)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1.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岭、即大洋中脊――多隐没在海水之中,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2.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注意】全球消亡边界主要为两条: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全球高大山脉基本上位于此地,这里也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中考地理考点总动员 考点02 陆地与海洋(解析版)

中考地理考点总动员 考点02 陆地与海洋(解析版)

中考地理考点总动员考点02 陆地与海洋【考点梳理】考点1 海陆分布1.大洲和大洋的分布①七大洲:亚洲(面积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跨经度最大)、欧洲、大洋洲(面积最小)②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大)赤道穿过的大洲: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北美洲、欧洲;既有阳光直射又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2. 洲界线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亚洲与欧洲海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北美洲与亚洲白令海峡欧洲与非洲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考点2 海陆变迁1.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

2. 板块运动特点: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3. 世界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4.能够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现象。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和碰撞运动;红海在扩大的原因: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在不断张裂;地中海在缩小的原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在挤压碰撞运动。

【重难突破】1.图示世界各大洲的分界线2.巧记大洲界线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亚欧两洲本一体,乌拉高加分两边;亚非原本相连接,苏伊运河来割断;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

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

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

3.简易绘制世界海陆轮廓图【温馨提示】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环太平洋地带并不一定全部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如南美洲的一段就是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

考点一地球和地球仪【例1】(2019年·天水学业考)读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完成(1)-(2)题。

高中地理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高中地理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高中地理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高中地理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由于板块交界处位于海洋地带,无明确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轮廊的思维定式,此类试题做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容易把板块的位置、名称弄混。

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笔者介绍几种方法如下: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

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②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120°E、120°W经线;0°(赤道)、南北回归线、60°N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第6节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第6节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第6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联想情景导入你小时候玩过七巧板吗?我们的地球大陆在2亿年前曾经是一个整体。

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你能把它们拼合在一起吗?不妨尝试一下。

重点知识详解1.大陆漂移说。

(1)时间:l915年(2)创始人:魏格纳(3)依据: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4)学说中心论点:全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

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2.板块构造学说。

(1)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的。

(2)板块概念:地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

(3)理论中心论点: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

本节知识结构精典例题解析[例1]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脉上发现了很多海洋生物的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 ( ) A.平原 B.高原 C.海洋 D.盆地[解析] 喜马拉稚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最雄伟的山脉,它耸立在我国和其他国家的边界线上。

在4000万年前,这里曾是波涛汹涌的沧海,生活着各种海洋生物。

后来由于印度洋板块逐渐北移,最终与亚欧板块相撞.并以45°角俯冲于亚欧板块的下面,强烈的挤压使岩石弯曲变形产生褶皱,从而形成巍峨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并且每年仍以一定的速度在升高。

平原、高原、盆地都是陆地上的地形。

据此分析,选项A、B、D是错误的。

[答案] C[例2]下列有关板块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板块就是指岩石圈 B.板块在软流层上运动C.全球共有五大板块 D.板块之间的界线一定是造山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有关“板块”知识的识记、理解。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是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匕巧板’’叫做“板块”,它们是由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考点04陆地和海洋-备战2023年中考地理考点一遍过

考点04陆地和海洋-备战2023年中考地理考点一遍过

考点热度★★★☆☆一、地球——水球1.世界海陆面积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

概括地讲: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世界海陆分布特征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七大洲(1)相关概念①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②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③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④群岛:相距较近的许多岛屿的总称。

⑤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2)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①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非洲、大洋洲。

②面积排序:可概括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大洲分界线①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一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②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

③亚洲相北美洲:白令海峡。

④欧洲和非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⑤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2.四大洋(1)相关概念①洋:海洋中心的地方,一般离大陆较远。

②海:洋的边缘部分,一般靠近大陆,常常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开。

③海峡:沟通两个洋或海之间的狭窄水道。

(2)四大洋的名称、面积、位置①名称: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分割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按照它们的面积大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②面积:③位置:a.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北美洲之间,经度约150°E和90°W之间。

b.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南极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经度约60°W和0°之间。

c.印度洋——位于非洲、南极洲、大洋洲和亚洲之间,经度约40°E和11O°E之间。

d.北冰洋——北极圈内。

三、沧海桑田1.海洋变陆地我国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因为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大板块解析
板块构造与板块分界线所谓板块(plate)就是地球星地壳本身所分成的小块,接受地壳下方释放的能量而开始移动。

有移动,必然有撞碰。

其他板块受了撞碰,必然造成强烈的震动,而酿成灾害。

依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太平洋以东,不论海陆都是美洲板块,中美洲以西的海面下是太平洋板块。

这两个板块都是大板块。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也包括中美洲。

与太平洋板块相遇的地方,在墨西哥共和国西岸,也在中美洲地峡西岸。

这一带叫做“板缝”,也译为“缝合线”。

这一条线是西北—东南向,在海底是一条海沟。

与海沟平行的中美洲西岸,是跷起的一条大山脉。

这板缝以东包括中美洲地峡及加勒比海一带,虽然是美洲板块,一般人却叫它是“加勒比板块”(Caribbean Plate)。

中美洲地峡以西是太平洋板块,其中接近中美洲地峡的一部分,因为地壳下方岩浆活动,这一部分隆起,与太平洋板块分离,叫做“科科斯板块”
(Cocos Plate),也译为“可可斯板块”。

这板块虽然面积不大,但不安定。

科科斯板块以南是“纳斯卡板块”(Nazca Plate),它本是太平洋板块的一部分,也分裂而自成一个板块。

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移动,移向日本海沟。

纳斯卡板块向东南方移,侵入南美洲板块以西的加拉帕戈斯海沟。

科科斯板块向东北方移动,侵入北美洲板块下方。

这是墨西哥及哥伦比亚等国时常出现灾难的原因。

人的眼睛只看到地面上的灾变,经常忽视地壳下方的变化。

它属于大环境。

板块很多。

它们之间的分界线,简单说,可有三型:(A)大洋中脊型。

例如大西洋中脊,这是一条海底山岭。

北起北冰洋,向南经过冰岛及亚速尔群岛,然后南下。

这一段叫做北大西洋中脊(北大西洋海岭),由此南下,直到南冰洋(南大洋),这一段叫做南大西洋中脊或南大西洋海岭。

中脊以东是美洲板块;以西是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

这是出现于大洋裂谷带的例子。

另有一例出现于大陆地区内的裂谷,例如东非裂谷带。

这也是地壳由于
张力开裂而形成的谷。

东非高地内裂谷带,有许多南北向大湖,例如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和鲁道夫湖,北去有尼罗河谷(地堑谷),直到红海。

这红海也是大地堑,西北进入死海,约旦与以色列之间的地堑,东北进入亚丁湾,也是大地堑。

东非大裂谷生成时期不过200 万年,那时候猿人已出现,有人在裂谷内找到猿人的化石。

(B)深海沟型。

1961 年美国学者赫斯(
底扩展假说,太平洋板块向西移,成为俯冲板块。

由于海洋地壳组成的元素是硅和镁,比重大于大陆地壳(由硅和铝构成),西移的太平洋板块,遇到欧亚板块及印度洋板块,俯冲而下形成马里亚纳海沟和汤加海沟。

向西北方俯冲,形成阿留申海沟。

(C)板缝型。

第三类是板块缝合线型,简称板缝型。

例如印度洋板块北部(印巴次大陆)撞欧亚板块,形成西藏高原和伊朗高原。

中生代内有一东西向大洋,隔开上述两大板块。

后来,两板块之间缩短距离,成为古地中海
(特提斯海,Tethys)。

更进一步,那个由南向北移动的板块,撞入位置偏北的板块下方,掀起两座高原。

东为西藏高原,西为伊朗高原。

在板缝地区,出现高大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扎格罗斯山脉,这些山脉都在印度洋板块碰撞部分的上端。

在西藏高原内,板缝不在雅鲁藏布江谷
内,而在冈底斯山脉南侧坡。

此外,兴都库什山脉也属于印度洋板块,不属于欧亚板块。

又,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板缝在托罗斯山脉及阿尔卑斯山脉。

凡位于板缝之上或邻近的地区,常有地震的灾难,而且震级很高。

凡位于深海沟附近的地方,必有火山岛或火山岛弧。

深海沟附近海床不安定,常有地震。

因为当地壳下方“能量”蓄积太多时,必然要寻求机会向外释放。

途径有二:一是地震;另一是火山爆发。

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平衡,使地壳获得安定。

1985 年内这两种情况分别发生在墨西哥及哥伦比亚两国内,造成惊天动地的大灾难。

墨西哥城在北美洲板块之上。

这板块的西侧向上翘,科科斯板块较低,向东推进,楔入北美洲板块下方约20 公里远。

因此,这一带地区多地震。

1985 年地震震源在墨西哥城以西太平洋海面下,相距约300 公里。

科科斯板块向北伸出一个尖角,不十分牢固,易被能量掀起造成震动。

这次大地震的震中就在这里。

震波到达墨西哥城,尚有8.1 级。

许多高楼大厦立即倒塌,居民埋在瓦砾堆里,受伤出不来就饿死。

墨西哥城人口1500 万。

住宅区全是新建筑的多层高楼,然而其建筑材料并非采用能耐受剧烈地震的钢料,建筑技术也不适合地震区内的设计,巨震开始,自然崩溃。

繁荣地区立即变为瓦砾堆。

这种现象就是“变”。

人目仅能看见地面以上的变,却不能望见地面以下板块在作怪。

板块本身并不能移动。

当地壳下方能量聚积过多的时候,板块受能量的
作用,被迫移动。

这就是以地面下方的变,酿成地面以上的变。

两种现象实为一体,不能分开。

地震可以释放地下蕴积过多的能量,但受影响的地面却十分广大。

火山喷发也可以释放地下过多的能量。

地下能量积存过多时,它就开始喷发岩浆,把能量用于喷发而使之消失。

活火山对于人类有威胁,但受影响的地面较小,因为火山的爆发都在火山口内,距离乡村市镇一般较远,不象大地震的范围广大而且吓人。

了解板块分界线后,再进一步说明板块的构造。

板块构造是一种假说,
为当前地质学家所采用,已形成真说。

1968 年6 月法国人勒皮琼提出板块构造说,修正往日德国人魏格纳所创立的大陆漂移说。

他认为板块是已开裂的岩石地壳重新缝合在一起的东西,地壳由六大片坚硬而脆的岩石板块组成。

这六大板块都浮在地幔表面上的岩浆里,因岩浆有流动,板块也跟着移动。

板块表面以上有些地区是大洋,也有些地方是大陆。

例如欧亚板块,其范围不仅包括欧亚大陆,也包括东北大西洋。

板块移动可以互相离开,中间出现地堑谷或裂谷,例如大西洋中脊;可以互相碰撞,例如印度板块撞亚洲板块;也可以互相平移,中间不发生裂谷,也无高山,例如南极洲板块。

两大板块之间分裂而离开,由于地壳下方有上升的岩浆。

两板块互相挤压必然会出现深海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