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市人才信息一体化建设研究

合集下载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保定市金融人才就业竞争力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保定市金融人才就业竞争力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保定市金融人才就业竞争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一体化的财政金融服务体系,而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则有赖于大量高层次的金融人才。

金融业作为资金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高层次人才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相关金融企业不断融入这一进程,高层次金融人才需求量急剧增长。

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契机下,保定市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建立高效毕业生就业机制,即政府、高校、企业和金融人才的“四位一体”机制,以提高保定市金融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并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前言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

自此,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正式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而京津冀一体化也开始步入具体操作环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金融要素市场亟待建设,京津冀金融市场体系正在逐步推进中,致力于为三地生态环境保护、企业节能减排、海洋污染物交易以及个人排放源提供金融配套服务的同时,积极创新融资租赁业务模式。

金融一体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则需要大量高层次的金融人才。

这些人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对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换言之,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金融人才的储备和质量决定着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和潜力。

因此,随着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相关金融企业不断融入这一进程,高层次金融人才需求量急剧增长。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契机下,保定市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建立高效毕业生就业机制,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和金融人才的“四位一体”机制,提高保定市金融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对高层次金融人才需求分析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而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则有赖于大量高层次的金融人才。

目前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对金融人才需求呈现出以下特征:首先是金融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京津冀一体化视域下保定“对接京津”的优势因素与发展举措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视域下保定“对接京津”的优势因素与发展举措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视域下保定“对接京津”的优势因素与发展举措分析孟祥林【摘要】“The Beijing and Tianjin docking” is the way for Baoding development, under this approach, Boding can be better integrat-ed into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gradually raise its influence. Baoding has many advantages for docking the Beijing and Tianji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being thicker, th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being unique, city transportation system being formed, carrying capacity is stronger, good industrial foundation, wide range of cooperation. Baod ing, as a medium city around Beijing-Tianjin metropolitan, in order to dock with Beijing and Tianjin really, administrative support is needed. So Baoding dock-ing the Beijing and Tianjin is not only the butt on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y, also is the butt of administrative levels. Because Beijing and Tianjin is in the procession of rapid expansion, and gather effect is greater than the diffusion effect, so Baoding docking Beijing-Tian-jin still can’t get the support from Beijing and Tianjin in a larger extent. But Baoding must create conditions actively, so that more initia-tive can be creates in the process of docking Beijing and Tianjin.%“对接京津”是保定的发展思路,在这种思路下,保定可以较好地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并逐渐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人才集聚模式路径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人才集聚模式路径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人才集聚模式路径研究
刘岱;辛文玉
【期刊名称】《中外企业家》
【年(卷),期】2017(000)035
【摘要】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落实,河北省的人才战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传统的人才集聚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导致了各地区的发展失衡以及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分析影响人才集聚的必要条件以及人才集聚所带来的优势,并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探讨河北省人才集聚的模式。

【总页数】2页(P174-175)
【作者】刘岱;辛文玉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河北金融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区域高端人才集聚的实证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J], 杨春芳;马开剑
2.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J], 何学敏
3.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J], 王伟青
4.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研究 [J], 李珍[1]
5.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 王亮;喻成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研究

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研究

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日益壮大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京津冀地区逐渐成为人才争夺的焦点。

为了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研究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人才一体化的概念、意义、目标、现状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才一体化的概念人才一体化是指不同地区间的人才资源融合,通过资源共享、互利互补、协同创新,实现人才的高效流动和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

这种一体化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集中,更是教育、就业、生活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二、人才一体化的意义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实现人才一体化意义重大。

首先,人才一体化能够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优质人才的流动和高端人才的集聚,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其次,人才一体化有助于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推动科技和经济的融合发展。

最后,人才一体化能够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促使人才资源在整个区域内的合理分布,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三、人才一体化的目标实现京津冀人才一体化需要建立具体的目标和指标,以便评估和引领发展。

首先,目标是要加快人才的流动,打破行政壁垒和户籍限制,让优秀人才在京津冀地区自由就业和创新创业。

其次,目标是要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加强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协作,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最后,要促进人才资源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通过政策和机制的创新,实现人才从高密度城市向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流动。

四、人才一体化的现状目前,京津冀地区人才一体化进展尚存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存在人才流动的壁垒,户籍制度和各地区的政策限制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其次,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存在资源瓜分和利益争夺,缺乏真正的协作和合作。

最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大城市的吸引力过强,导致人才资源的集中和流失。

五、人才一体化的对策为了推动京津冀地区人才一体化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政策的协同和衔接,打破行政壁垒,建立人才流动的便利通道和制度保障。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河北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河北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李静1褚玉娟2李荣娴1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河北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人才流动是区域协同发展的趋势,而区域特色又决定了人才发展必要性。

在发展河北省人才战略时,我们要培养区域发展的适用型人才,为京津冀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实现专业人才的梯队建设,提升河北地区企业的创新能力,配套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构建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河北省;人才发展当前我国正步入经济快速发展期,它催生了一批大型区域商业圈,它们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经济战略——京津冀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它们集中体现了我国在区域发展方向的心方向。

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河北省的12个地级市都是河北省境内最有经济活力的行政区域,因此,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充分认清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提高人才梯队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加强首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功能疏解,做好人才的接纳和吸收,成为了河北省人才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1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河北省人才发展必要性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河北省是薄弱环节,需要河北省人才发展战略要提升到国家战略,侧重区域人才流动,结合区域特色实现专业人才的有序培养。

可以说,河北省人才战略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1.1京津冀协同发展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当前,我国已经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这对于河北省的人才发展战略既是一个历史机遇,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处于劣势地位,需要深入结合京津地区的产业优势和科技水平来弥补自身发展的短板,通过京津区域的科研院校和高等学府来加强河北省人才资源的储备,实现产业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完善的产业人才联动机制。

因此,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就需要京津地区和河北省12个地级市建立完善和明确的人才梯队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京津地区的优秀科研成果和科技项目纳入到本地区发展规划中,提高本地区人才的培养机制和产能转化,才能更好的促进京津翼地区经济整体发展。

浅析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保定市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浅析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保定市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浅析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保定市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作者:高亚楠来源:《商情》2016年第24期【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经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稳定经济、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更是不可或缺。

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作为首要资源的人力资源,更是最关键的战略资源。

在当今世界经济大环境和趋势下,伴随着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和2010—2020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迫在眉睫。

基于此背景下,笔者对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保定市中小企业的人才工作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对保定市中小企业人才工作机制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客观分析,从而提出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保定市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关键词】保定市中小企业创新人才京津冀一体化一、研究背景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圈规划”。

“九五”期间,河北省提出“两环(环京津,环渤海)开放带动战略”,但是基本上只停留在提出概念层面,在具体建立合作的方式等方面并没有实际进展。

2005年6月,在国家人事部主持下,京津冀三地的人事部门签署了《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京津冀三地在人才交流服务、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紧缺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

该协议标志着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正式拉开序幕,为今后京津冀的人才交流合作提供了保障。

二、研究意义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正式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及七大要求,着力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经济总市场约40%的比例,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区域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人力资源是其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核心所在。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各项事业得以发展的最宝贵的财富。

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作为紧邻京津的腹地保定却成为了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保定市中小企业不得不面临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引才引智的可行性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引才引智的可行性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引才引智的可行性分析摘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是中央着眼全国发展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迎来了契机。

人才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它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因此,人的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基金项目:2015年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课题编号:JRS-2015-3070,课题名称: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人才辐射转移路径研究。

一、河北引才引智的必然性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需要有充足的人才、智力支撑,这是因为人才、智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和根本动力,而区域发展与竞争优势的取得,其根本和关键也在人才与智力。

区域经济崛起的经验表明,崛起过程就是各种要素快速大规模聚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才、智力快速大规模聚集是区域崛起的决定性、关键性因素和条件。

随着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逐步深入,区域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加速期,各种要素、资源也将不断大规模聚集,各类各层次人才需求规模、数量必将大幅度增加。

为此,河北要想利用好京津人才不仅要借鉴,而且要创新引人用人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要改变观念,不必拘泥人才关系调动到河北才算引进,只要京津人才的智力为河北所用,为河北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就算是一种人才引进。

另外,加强人才人才柔性引进,河北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独有的地理位置优势,河北毗邻京津,京津身处河北腹地,三地区域相互贯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我省完全可以借力北京转移其非首都功能的产业转移,进而带动相关人才的转移。

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河北省会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改善优化河北人才发展大环境。

二、河北引才引智的困境分析(一)重视不够,落实乏力。

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人才引进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充分认识,有的停留在口头、口号上,尽管出台了一些文件,但督促落实不够,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现象。

没有把引进人才放到与引进项目、资金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上项目、引资金是硬任务,引进人才是软指标。

关于区域人才一体化的研究——以京津冀为例

关于区域人才一体化的研究——以京津冀为例

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76关于区域人才一体化的研究——以京津冀为例李思晗 刘小龙 常萌萌 高灵月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保定 071051一、研究背景及目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身策划、亲身推进的庞大国家战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五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视察了雄安新区、天津和北京,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视察活动,意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一个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但由于存在产业结构差异和人才结构差异、人员素质、地理位置等因素,河北省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北京和天津,并由此影响了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的进程。

在企业、城市和区域的发展过程中, 京津冀科技人才是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人才更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地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二、科技人才的含义和特征(一)科技人才的含义本文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对于人才的定义来进行描述,即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基金项目: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京津冀产业集群与科技型人才聚集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201911420001。

摘要:众所周知,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阶段中起到加速器的作用,产业因人才而动,人才是区域协调最具代表性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为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本文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结合国外吸引人才的相关战略,以寻找京津冀特别是河北省吸引科技人才政策的不足为目标。

本文旨在研究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科技人才引入和保留的影响因素,以及吸引科技人才聚集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人才;才聚集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20)19-0076-03时,企业中的文革代员工可以不定时地查看建言箱并予以回复。

保定市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对策研究

保定市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对策研究

摘要:人才一直是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保定市在京津冀一体化大背景下应当发挥人才优势,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因此,推动人才合理流动成为保定市乃至京津冀经济圈建设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关键字】:人才 人才合理流动人才是兴业之本、发展之源,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都要受人才竞争的影响。

当今时代,是人才为主导的时代,人才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指标。

科技在进步,生产力也在提高,新旧产业部门不断更替,各行业、各领域之间的互动也日益频繁,可见人才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就目前来看,人才流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河北省为贯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意见》,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建立了人才流动配置新格局。

不难看出,河北省乃至保定市高度重视人才流动对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作用,试图通过人才的合理流动来促进科技、企业、人力资源进一步发展。

人才的合理流动会对保定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产生激励作用,不仅能够形成进取、创新的良好风气,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开发人力资源这种无形资产。

但在遵行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原则的同时,要加强预防人才流失的风险。

在保持一定的人才流动率的基础上,密切关注人才流动的具体情况,建立约束机制来减轻人才流失风险。

特别是要注意加强人才与产业的融合度,一些企事业单位在引进人才后不注重其素质培养,保定市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对策研究孟晓虹 董朝霞本文为2020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保定市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对策研究”(2020054)结项论文作者简介:孟晓虹(1982年4月—),女,河北涿州人,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研究;董朝霞(1992年3月—),女,河北黄骅人,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社会保障研究102Point of view视点缺乏对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最终导致引进了人才后不能使其发挥实际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保定物联网人才需求现状及对策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保定物联网人才需求现状及对策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保定物联网人才需求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物联网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大。

为了满足未来物联网人才的旺盛社会需求,全国各高校竞相开设物联网专业。

物联网是个交叉学科,涉及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以及RFID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等多项知识,本科阶段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的难度很大,且高校物联网专业正处于探索与研究的阶段。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本文通过对保定物联网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发现物联网人才需求的聚焦点,并对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研究,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物联网专业的建设提供支撑依据。

关键词:物联网;人才需求;人才培养课题: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保定物联网人才需求调研》课题编号2015050561 引言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是现有信息产业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河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意见》冀政[2010]118号)的文件,根据文件精神,我省将着力推进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快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

目前,河北省处于物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我省需要大量的物联网产品关键技术研究的研发人才和物联网产品应用和推广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应用领域规模的不断扩大、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未来市场将不断加速实施物联网应用,未来市场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将会有更新的要求。

2物联网人才需求分析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智能家居、公共安全、社会公共事业、金融与服务业、智慧城市、国防与军事等。

目前,物联网相关企业非常多,社会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多,未来几年物联网技术还会在社会和各个领域得到普及。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承接合作”是保定的重要任务。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区域人才一体化问题探讨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区域人才一体化问题探讨

区域经济摘要:人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素。

目前国家在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将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协同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地位。

随着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和实施,如何调整、配置地区资源是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其中人才区域一体化发展直接关系到该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能否顺利进行。

但由于京津冀三地区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战略地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使得三区域的协调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目前大城市病的问题突出,人口的迅猛增加、交通的堵塞严重,无疑都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由此引发的系列社会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才区域发展也在此背景下呈现出了组织协调不均衡、配置不合理、相关制度和政策的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等很多现实的问题,阻碍了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不利于该区域的协调发展。

因此只有转变传统思维、将制度予以完善、强化人才建设,才会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为其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

在此,文章就着重论述了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从中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有效措施,改善这一现状,推动京津冀地区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发展;人才一体化;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刘佳霖◆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区域人才一体化问题探讨一、前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同时也在不断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变化而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尤其是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也针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京畿重地,战略意义十分重大,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鉴于此党中央就我国目前的三大经济协同发展区域问题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将京津冀区域放在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同等重要的地位,出台并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旨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的经济新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增强河北省高层次信息服务人才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增强河北省高层次信息服务人才研究

D01:10.19392/ki.l671-7341.201621142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增强河北省高层次信息服务人才研究张文卿1齐丽荣21.石家庄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2.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本文主要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河北省信息产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调研,特别对于河北省高层次信息服务人才的现 状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明确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是信息产业能够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石,提出了河北省高层次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五 项建议。

关键词:信息产业;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研究 科技风2016年11月上2014年2月26习近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汇报,明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

此后“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说法频繁见诸报端。

“京津冀协同发展”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支持与肯定。

河北省而言如何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重点。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信息产业研究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产业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对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河北省如何在协同发展中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是战略重点,信息产业则成为关键点。

(一) 信息产业概念广义信息产业观认为,不仅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属于信息产业的范围,其他如新闻业、金融业、出版业,以及教育科研、邮政业等都包含在信息产业的范围内。

信息产业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产业。

狭义信息产业观认为,仅有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属于信息产业的内容。

其中硬软件产业、通信设备制造业属于信息技术产业,从事信息产品加工和服务的行业如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心、信息咨询业等属于信息服务业。

(二)河北省信息产业规模1) 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规模:河北省明显落后于京津两地,企业数 量是两地的一半,销售额为其四分之一,利润总额则更低。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人才体系建设的探讨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人才体系建设的探讨研究

管理观察30作者简介:马士航(1999— ),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

主要研究方向:工程造价。

课题项目:2019年河北省大学生“调研河北”社会调查活动成立项目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希望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通过对河北人才现状的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分析,以及现有的人才政策的总结,讨论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关于河北人才体系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河北的人才体系建设提供对策与建议及一些新思路,从而,有助于推动河北快速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

一、河北现有人才体系现状(1)河北人才培养与引进的现状。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逐渐深入推进,河北省作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在面对各地区的发展与进步中透露着对高素质、高质量、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问题。

河北省需要加强各类人才培养,尽管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但是,河北高校数量及质量与其他省份直辖市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在职业教育还是很欠缺。

在人才引进方面也显得不尽如人意。

(2)河北省出台相关政策。

我省出台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政策,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巨人计划”政策,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政策等等一系列相关政策。

力图吸收人才。

但由于待遇、工作环境、子女随迁调动等问题与其他省市的差距仍存在,导致未能取得良好成效。

二、河北人才体系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1)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生产力要素中,人无疑是最具决定性的要素,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

都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才是科技的载体,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的进步,无论是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人才都是最重要的,因此,人才建设对河北发展绝对是决定性要素。

(2)人才发展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

人才是独一无二的资源,人才会带来相应的技术经验,而这种由时间沉淀形成的潜在资源是不可在短时间内复制的,培养同样的人才需要耗费长时间的时间与成本,而人才的流失会影响社会的建设进程,增加社会建设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还会影响各项政策的实施和推进,对社会的稳定性来说是不利的。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与对策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与对策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者:邸晓星来源:《求知》 2017年第5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最终实现京津冀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

区域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共享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与保障。

2016年2月,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际协调小组会议召开,启动了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对于破解区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难题,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合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京津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1.人才队伍质量有待提升。

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才资源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整体来看,虽然京津冀人才的储量比较大,但人才资源的质量和优势并不明显。

在制造业发达的京津冀地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状况更为严重。

如北京地区的技师、高级技师缺口达14.7万人。

此外,高技能人才队伍老龄化现象也比较严重,目前北京地区近一半的高技能人才年龄在45岁以上。

再如,2013年天津从业人员达到847.4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32460人,技师22404人,高级技师10017人,高级技师仅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15%,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为74073人,仅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5.9%。

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尤其是新型职业人才的缺失,成为制约京津冀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2.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

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特别是体制上的原因,京津地区凭借强大的竞争优势地位,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其集聚,京津两市对于京津冀区域甚至环渤海经济圈内人才形成“虹吸”效应,河北省因此受到较大影响。

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端人才数量,河北省明显低于北京、天津地区。

从京津两地来看,凭借首都优势的北京又比天津对于人才更有吸引力,而北京的产业扩散主要集中在本行政区内,对周边城市无法起到持续和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形成较大影响。

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境下的河北省人才战略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境下的河北省人才战略研究
河北省产业结构一直是“二三一”发 展特征,在 2018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 超过第二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一产业在河北省产业结构中虽然有下降 趋势,但是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所以河北 省产业结构还有较大的优化调整空间。
(三)京津冀产业发展对人才流动的 影响分析
北京市经济结构质量较好,优势产业 主要是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 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 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天津市产业结构 基本合理,优势产业一是重型制造业,主 要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 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 工业、金属制品业;二是资本技术密集性 产业,主要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 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 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智库时代
智观天下
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境下的河北省人才战略研究 *
杨昱梅 李继娜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人才是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河北省在享受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福祉之时,京津地区对

其人才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也更为明显,影响着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加强河北省人才战略研究,弱化虹吸效
结构的优化也会促进一个地区的产业升级 和经济增长。因此,分析京津冀产业结构 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京津冀协同发展 对河北省人才结构的影响,从而制定科学 合理的人才政策,优化河北省人才结构, 对于促进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 的意义。
(一)河北省产业发展现状 选取河北省 2010 年 -2018 年三次产 业增加值以及三次产业结构构成情况对河 北省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二)河北省产业结构与京津的对比 分析
将河北省 2010 年 -2018 年产业结构 与北京、天津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数据见 表 1。从中可以看到,北京“三二一”产 业格局已经形成,第三产业是北京的主导 产业,且近些年呈不断上升趋势,在产业 结构中占比是河北省的 2 倍以上;北京第 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逐年下降,河北 省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是北京的 10 倍以上;北京第二产业占比也逐年下 降,河北省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是 北京的 2.5 倍左右。天津的产业结构也近 年来也逐渐转变为“三二一”的发展特征, 天津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虽然与 北京相比差距较大,但是第三产业发展速 度快于河北省,天津第三产业占比一直领 先河北省 10% 以上。天津第一产业在产业 结构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河北省第一产业 在产业结构中占比是天津的 10 倍左右。 天津产业结构优于河北省。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创新人才政策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创新人才政策研究

构床 位数 为 5 1 . 0 3 ,天津 市 该指标 为 4 0 . 1 2 ,河 北 省 的该项 指 标
为4 3 . 7 3 。从公 共交通来 看 ,2 0 1 4年北京 每万人拥有 公共交通 车 辆 ( 标 台 )为 2 4 . 8 4 ,天津该 项指 标为 7 . 7 6 ,而河北省该 项指 标
育 经费分别 为 9 9 9 8 3 6 6万元 、5 6 9 9 6 1 5万 元 、1 0 2 9 8 1 4 3万元 .而 按 总 人 口数 计算 的 人均 教 育经 费 则分 别 为 4 6 4 6 . 8 1 元 、3 5 3 7 . 1 6
元 、1 3 9 4 . 6 6元 。从卫生 资源来看 ,北京市 2 0 1 4年每万人 医疗 机
化升级 。
京津 冀三地收入水平和社会保 障方 面存 在较大差异 ,河北 省
的劣势 比较 明显 ,不利 于河北省 吸引人才流人。
2 河北省吸引人才流入 的障碍
京津冀 三地 中,北京 和天津 ,其中尤其是北京有先天 的资 源
首先 ,在收入水平方面 ,河北省远远落后于北京 、天津两地 。 其次 ,在社会保障方 面 ,对 三地进行分析 ,河北省相 对于其 他两地平均养老保 险支 出更 少。这也说明河北省在社会保 障方面
与另外两地相 比存 在一定差距。
和经济优 势 ,既有的人才资源 的吸引和流动是极其 困难 的。总体
来看 ,京津冀 三地 中 ,北京 、天 津对河北 省有较 明显虹 吸效应 。
从人 才流动上来看 ,河北 省整体流出大于流入 ,不利 于河北 省吸 引高端 人才 , 发展 自身经济 。而这也成为河北省吸引高技能人才 ,
机遇 ,通过 各种措施 和政策 建立适合 本地产业结 构 的人 才结构 , 等教育 资源 的相 对缺乏 ,河北 省高考难 度相 对两直辖市 相 当大 , 因此河北省相对于 京津 两地 ,其户 口含金量极低 ,而这也成为人 将是 目前 非常重要的问题 。 本文将着重 分析河北省吸引人才流入 的障碍 ,并 针对性提 出 才流人河北省 的障碍之一 。 . 3 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较大劣势 河北省建立合理 人才结构 的人才机制 ,从而促进 河北 省的产业优 2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协同机制与对策研究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协同机制与对策研究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协同机制与对策研究作者:袁秋红来源:《商情》2020年第35期【摘要】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时期人力资源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备受关注。

本文围绕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情况进行了探究,分析了目前的发展进程,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针对如何加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协同机制建设等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京津冀 ;人才建设 ;一体化发展 ;协同 ;策略伴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信息共享变得更加顺畅。

在人才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强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地区综合管理机制,切实实现地区人力资源的有效共享,进而更好地促进就业形势的优化和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协同机制,强化过程管理,这样才能切实实现人力资源效能最大化。

加强京津冀一体化人才发展协同机制与对策探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情况分析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指围绕京津冀三个地区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模式进而更好地实现人才一体化发展,进而全面打造特色化高端化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的发展体系和模式等统称。

加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协同机制探索,可以更好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体系,进而不断提升地区发展竞争实力,更好地为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有序推进提供强大的支持。

目前京津津人才一体化发展方面,具体情况为:一是从学历结构分析,北京、天津和河北在人才学历分布方面,河北省的专业以上学历人数明显少于北京天津地区的人数。

北京地区的高学历人才数量最多,学历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是从年龄结构分析,由于河北地区和北京天津地区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少,所以对人才的吸引力比较低,不利于提高高层次人才等到该地区发展的积极性,青壮年劳动力在北京、天津地区的数量明显高于河北地区。

三是从科学技术水平方面比较,北京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人才创造水平明显高于那两个地区。

另外从工资待遇水平方面比较,北京地区的人均工资最高。

京津冀一体化视角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视角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研究

京津冀一体化视角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研究作者:周兆君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0期摘要:人才培养尤其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推动高层次人才等公共资源在京津冀区域内共建共享,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培养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序列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

高层次人才培养区域协作是通过各种办学资源和要素的越界、流动、优化配置和高效整合,遵循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提高区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目前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培养一体化程度比较低,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在教育一体化方面已经有了初步探索和进展[1]。

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机制,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交叉,共同提高”的理念,以政府为主导,高校积极参与,在研究生培养、师资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多方面的协同合作。

一、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培养区域协同发展现状分析SWOT分析是一种系统分析法,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

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京津冀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的现状和趋势。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竞争力将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京津冀已经成为吸引和凝聚创新型人才,对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国家优化发展的主体功能区。

京津冀作为我国三大核心经济区之一,是全国的文化和科技中心,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水平。

京津冀地区聚积了全国1/3以上的高等院校、1/4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河北省人力资源政策模式研究_李蕾红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河北省人力资源政策模式研究_李蕾红

《当代经济》2010年10月(下)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摘要】在目前世界经济大环境和趋势下,伴随着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和“2010—2020人才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加快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是迫在眉睫的了,本文在此背景下,对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较薄弱的河北省的经济如何提升问题中的最关键的人力资源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在各位有识之士研究的基础和结论上,进一步分析河北省人力资源现状和原因,从而根据当前世界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进行归类、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河北省人力资源政策的新模式,供相关部门和单位制定政策参考。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人力资源模式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而当今的世界格局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已向中国利好的方面发展,面临如此好的大形势和机遇,中国应该抓住这次后工业时代的发展,大力发展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关键要发展大城市群即区域一体化经济,目前在中国存在有三个大的区域一体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大工业圈。

其中的京津冀区域与前两者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而要搞好、推动一体化的进程,必须处理好、配置好、整合好区域间的各方面资源,包括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人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所以人力资源的整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核心所在。

由于历史等各方面原因,作为京津的腹地河北省却成为了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所以目前关键是要提升河北省的经济实力,从而才能进一步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

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综述20世纪80年代,国家首次提出“环渤海经济圈规划”。

“九五”期间,河北省提出了“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环京津”、“环渤海”),但基本上停留在战略概念层面,在具体合作的内涵、方式等方面没有实质性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市人才信息一体化建设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首都北京的部分功能、产业将向河北、天津疏解转移。

保定市的人才市场将面临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本文从如何把握人才的发展趋势、正视人才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及推进京津冀区域人才信息一体化建设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标签: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信息化
随着国家稳步推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大,国家级战略新区雄安新区的建设步伐越来越快,疏解非首都功能措施项目的迁移落地,未来在北京、天津、河北将形成一个统一的人才市场格局。

在新的人才格局发展过程中,作为京畿重地,保定市的人才市场将面临一个难得的人才发展机遇。

一、把握人才的發展趋势
从总体上看,目前京津冀区域中河北地区人才发展不平衡、质量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甚至部分专属区域和专业领域人才匮乏的问题比较突出,与北京、天津人才市场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从三个层面可以判断未来的人才趋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势是一种必然:
从制度层面来看,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构建起来,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相关的区域配套制度和政策正在稳步推进,制度和政策的效力正在逐步的显现。

从产业布局调整来看,疏解非首都功能实施以来,大量的不属于北京功能定位的产业陆续搬迁到天津、河北,这些产业的调整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需求,其中对人才的需求是十分明显的。

从近三年的京津冀区域人员流动情况来看,一些年轻人开始考虑选择在天津、河北置业、就业,出现了人才从北京外流的趋势。

二、正视人才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
保定市作为河北省的人口大市,有着较好的人才储备、较好的教育基础、较好的区位优势,但是在区域人才交流中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急需研究解决:
(1)“热”与“冷”的矛盾,从人才市场的温度来看,北京作为区域的龙头,人才市场吸附能力最强,将天津、河北的优质人才资源吸引到北京,出现了过热的人才竞争格局,但是在河北由于大量人才外流,出现了有些企业在当地无法招聘到适合的人才,只能到北京去高薪挖人才到河北来工作。

(2)“多”与“少”的矛盾,从优质企业数量来看,北京、天津集中了大量知名的国企、央企、外企,这些企业在为北京市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过度的消耗了当地的资源;与此同时,在河北能与之相比较的企业偏少,无法给年轻人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许多当地大学培养的优秀人才,无法留在当地就业,毕业后就流向了北京和天津。

(3)“快”与“慢”的矛盾,北京作为区域核心,无论是经济发展、人才开发、基础设施发展的速度都是区域最陕的,这是因为资源分过度集中在一点造成的结果,随着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天津、河北作为发展较慢的地区,需要北京将一部分资源转移到发展较慢的地区,拉到当地的经济、人才、基础设施发展速度。

三、推进京津冀区域人才信息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区域人才信息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顶层设计人手,解决好人才开发的目标、规模、模式等重大问题的统筹规划问题,从宏观上勾勒一幅蓝图。

(1)中高端人才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人才,中高端人才发展必然是区域人才一体化的重要问题。

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搭建政府间的中高端人才交流平台,通过各专业协会和知名企业间的专项交流,使得三地的人才形成比较好的交流方式,同时,政府应建立中高端人才信息库、专家库,使三地中高端人才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有效发挥政府在人才统筹、整合方面的能力。

(2)产业技术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的聚集和发展,随着京津冀区域产业功能布局的调整,三地产业技术人才将面临一次大调整,一些产业技术专业人才将从北京向天津、河北转移,随着人才的流动,需要政府和企业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企业的需求信息能够及时的在平台进行发布,并能有效的吸引人才的流向,同时,政府和企业应该密切配合解决技术人才转移的工作和生活配套问题,提供一整套的工作到生活的配套服务,使得产业技术人才无后顾之忧。

(3)年轻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希望,年轻人也是一个未来区域发展的希望,对于新进入职场的毕业生,校企之间应该建立联通机制,年轻人进入职场需要企业加强培训,因此需要企业或企业委托专业的培训机构对职场新人加强专业培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