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原文和赏析及理解性默写

合集下载

理解性默写 书愤(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理解性默写 书愤(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书愤》理解性默写问卷版1.《书愤》中的“”两句,慨叹世事艰难,追述了作者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2.《书愤》中,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3.《书愤》中,陆游把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而到了晚年却“”,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

4.《书愤》中,颔联“”两句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5.陆游在《书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诗句是“”。

6.《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

7.《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

8.《书愤》中,“”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9.《书愤》中, 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

“”写出他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10.《书愤》中,“”写壮志未酬,年华已老,统治者无心救亡,收复失地、企盼统一的愿望落空。

11.《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12.《书愤》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的诗句是“?”13.借古人自况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的表现手法叫用典明志。

《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14.《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15.《书愤》中,“!”两句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16.《书愤》中,亦用典明志。

诸葛坚持北伐,虽“”,但终归名满天宇,“”。

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17.《书愤》中,“!”两句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书愤》全诗及翻译赏析

《书愤》全诗及翻译赏析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妙句之妙)
———宋·陆游《书愤》
1161年冬秋,南宋军队分别在瓜洲和大散关打败了北方的入侵金兵。

两句诗写的就是这两件事。

瓜洲是古渡口,军队渡江必经之地。

大散关是关隘屯兵之处。

见“渡”见“关”,立刻会产生战争的联想。

诗的特点还在于,并没具体描写战争,只是写出了两地的场景:雄关秋风立战马,雪夜渡口列战船。

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战争氛围,没写战争场面而战争确实存在。

楼船、铁马、雪夜、秋风给人以战争的悲壮苍凉感。

附诗作原文: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翻译: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书愤》是唐代文学家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具有激烈的社会批判色彩,以书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慨。

以下是《书愤》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书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儿不学诗,老夫何为学?时时刻刻抱群书,不求甚解心自宽。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译文:书愤朱雀桥边的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曾经属于王谢宴会的堂前,如今却飞入了寻常人家。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为何还要学呢?时刻抱着一堆书,不求甚解心情自然开朗。

古人的学问是经过辛勤努力得来的,年轻时的努力才能在老年取得成就。

书上学来的知识始终浅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世人嘲笑我疯狂不理智,而我嘲笑他们看不透人心。

不见五陵豪杰的墓地,我不要鲜花美酒,只要耕种自己的田地!赏析:这首诗以朱雀桥和乌衣巷为背景,以书中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首先,诗人以朱雀桥边的野草花和乌衣巷口的夕阳为景,点明了贫瘠之地。

野草花象征着平凡人民,夕阳象征着衰落和消逝的年华。

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是对权贵豪门的讽刺。

诗人在这里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权贵主导的压迫。

接着,诗人指出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却在学习。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或许是因为课业繁重、社会环境等原因,而老人们却仍然坚持学习,这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人时刻抱着一堆书,虽然不求甚解,但这让他心情宽广。

可见,诗人通过对小孩、老人学习态度的对比,表达了对于知识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不退缩的精神。

接下来,诗人强调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古人学问得来是经过辛勤努力的,年轻时刻苦学习,才能在老年时取得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书愤》原文和赏析及理解性默写

《书愤》原文和赏析及理解性默写

古诗词第二首书愤五首·其一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2018级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组制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

陆游《书愤》鉴赏《书愤》译文及赏析答案

陆游《书愤》鉴赏《书愤》译文及赏析答案

陆游《书愤》鉴赏《书愤》译文及赏析答案《书愤》是由陆游所创作的,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

“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书愤》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书愤》宋代: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书愤》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书愤》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书愤陆游·翻译赏析陆游告诉二字,写诗不能只读书,必须要社会实践,靠实地观察以及长年累月的人生感悟积累去写诗,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书愤陆游·翻译赏析,更多杂文阅读请您继续访问(/wenxue)。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鉴赏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书愤》理解性默写

《书愤》理解性默写

《书愤》理解性默写1.《书愤》首句“”,写诗人早年不懂世事之艰难,既表现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也暗示今日的壮志难酬。

2.回望自己的年轻岁月,陆游在《书愤》中回味了当年“”的豪情壮志。

3.《书愤》中慨叹自己早年不懂世事,一心欲复故国的诗句是“,”。

4.陆游在《书愤》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的句子是“,”。

5.陆游《书愤》中表达诗人年青时就有收复失地的雄心,但在现实中受到阻挠打击的悲愤心情的句子是“,”。

6.“洲”在古代经常指水中的陆地,如《书愤》中的“”。

7.大散关,号称“秦蜀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

陆游的一句“”更使其名扬天下。

8.《书愤》中“,”用名词串联,写诗人对过去戎马生涯的回忆。

9.《书愤》颔联“,”,陆游选用意象组合,简洁却巧妙地回忆了作者亲历的瓜洲渡、大散关两次抗金经历,洋溢着豪迈的爱国热情。

10.《书愤》中的“,”一联采用蒙太奇手法再现了北宋军队在瓜洲一带据守击溃金兵和浩浩荡荡进兵长安,强渡渭水,激战大散关两种场景。

11.抗击金朝、收复河山是陆游毕生的追求,这一追求在他的诗歌中也多有反映。

在《书愤》中“,”两句就写到了自己曾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场面。

12.古人作诗,善用“空”字。

“空”字有“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空寂”之意;亦有“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空无,没有”之意;更有“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陆游《书愤(其一)》)中“徒然,白白地”之意。

13.古代文人喜欢用“华鬓”“雪鬓”“秋鬓”“残鬓”等词语来描写自己鬓角的白发,再如杜甫的《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和陆游的《书愤》中“”两句也有类似用法。

14.《书愤》中,陆游把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而到了晚年却“”,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

15.陆游《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16.陆游在《书愤》中,用檀道济的典故表明自己年华已去,壮心未遂的句子是“,”。

陆游《书愤》全诗翻译及赏析

陆游《书愤》全诗翻译及赏析
赏析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
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陆游《书愤》全诗翻译及赏析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
,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书愤-陆游原文翻译及赏析

书愤-陆游原文翻译及赏析

书愤-陆游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书愤-陆游原文翻译及赏析书愤-陆游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书愤陆游〔宋代〕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31《书愤》(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31《书愤》(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重点文言文攻坚(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31 《书愤》《书愤》正文翻译注释赏析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bìn)已先斑。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宋陆游《书愤》翻译及赏析

宋陆游《书愤》翻译及赏析

宋陆游《书愤》翻译及赏析原文: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翻译: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

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

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

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

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书愤》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书愤》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书愤》理解性默写
1、《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3、《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感叹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

4、《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5、《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6、《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7、《书愤》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8、《书愤》中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句子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9、《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0、《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人以诸葛亮自况,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11、《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古诗《陆游·书愤》注释与赏析

古诗《陆游·书愤》注释与赏析

古诗《陆游·书愤》注释与赏析古诗《陆游·书愤》解释与赏析陆游·书愤①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②,铁马秋风大散关③。

塞上长城空自许④,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⑤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⑥间。

【解释】①书愤:书写心中的郁愤。

②瓜洲渡:扬州渡口。

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三十九岁的陆游在京口(今镇江)任通判。

当时抗击金兵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往来于建康、镇江,楼船横江,军容整肃。

③大散关:位于陕西宝鸡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四十七岁的陆游曾任王炎幕僚。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计划进兵关中,恢复中原。

陆游曾多次到过大散关前线。

④塞上长城空自许: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

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宋文帝病危,其弟刘义康恐名将檀道济日后难以钳制,便假作诏书,杀害了檀道济及其所有的儿子,临刑前,檀道济愤怒地喊:“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宋书·檀道济列传》)⑤出师一表:指诸葛亮的《出师表》。

⑥伯仲:兄弟之间的老大和老二。

赏析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

陆游以“擅权”之罪罢官还乡已有六年。

此时六十一岁的他再被起用,感慨万端。

他自嘲当年血气方刚,以为凭着一腔热血就可以收复中原。

哪知世事艰险,自己倾力主战,却反遭迫害,壮志难酬。

回想往日宋军在瓜洲、大散关两地英勇抗敌的旧事,令人振奋。

可是当年的豪情壮志早已落空,如今两鬓斑白,只落得对镜长叹。

诸葛亮坚持北伐,千百年来,有谁能与之相提并论呢?这里诗人以典明志,包含了对诸葛亮的无限仰慕之情。

诗人虽已六旬,但依然渴望建功立业,正所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中,在诗人把当年的雄心壮志和如今的镜中白发来比较,将昔日的抗金胜利与今日的自毁长城来比较,巧用典故,旗帜鲜明,辛辣地讽刺了投降派迫害忠良、苟且偷安的丑态,同时也展示了诗人自己坚持抗战、恢复中原的决心。

《书愤》理解性默写-精心整理

《书愤》理解性默写-精心整理

《书愤》理解性默写-精心整理
《书愤》(陆游)
第一部分:【重点字填空】
早岁()知世事(),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已先()。

出师一表真()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第二部分:【情景默写】
1.《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抒发了作者感叹岁月蹉跎、壮志难酬。

2.《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采用蒙太奇手法再现了北宋军队在瓜洲一带据守击溃金兵和浩浩荡荡进兵长安,强渡渭水,激战大散关,两种场景。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4.写诗人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愤理解性默写(带答案)优选全文

书愤理解性默写(带答案)优选全文

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书愤》理解性默写1.《书愤》中连用六个名词,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的句子是:,。

2. 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情怀的句子是,。

3.《书愤》中以诸葛亮自比,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句子是:,。

4.《书愤》中对抗金历史的回忆的句子是,。

5.《书愤》中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的句子是:,。

6.《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7.“,”两句感叹世事艰难,追述了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8.《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

9.描写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句子是,。

10.《书愤》中“,”一联采用蒙太奇手法再现了北宋军队在瓜洲一带据守击溃金兵和浩浩荡荡进兵长安,强渡渭水,激战大散关的两种场景。

11. 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歌咏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歌咏诸葛亮的精神品格。

12.“,”记述了两次抗金的胜仗。

《书愤》理解性默写(答案)1.《书愤》中连用六个名词,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的句子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情怀的句子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书愤》中以诸葛亮自比,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句子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书愤》中对抗金历史的回忆的句子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5.《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6. 《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7.“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感叹世事艰难,追述了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8.“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描述了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

9.《书愤》中描写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句子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0.《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采用蒙太奇手法再现了北宋军队在瓜洲一带据守击溃金兵和浩浩荡荡进兵长安,强渡渭水,激战大散关的两种场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原文和赏析及
理解性默写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古诗词第二首
书愤五首·其一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赏析: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
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

这些诗句皆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再看尾联。

亦用典明志。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

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理解性默写:
1.陆游在《书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诗句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书愤》中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慨叹世事艰难,追述了作者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3.《书愤》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