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看一看(一)》教学建议和教材课后习题解析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看一看(一)》教学建议和教材课后习题解析

看一看(一)(观察一个物体最多看到三个面和相对位置观察一个物体)学习目标1.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实物观察、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积累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3.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编写说明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获得观察物体的一些经验,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本节课要继续发展观察物体的经验:一是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多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二是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三是初步感知从相对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反的。

本节课的主情境图是三名学生站在桌子的周围从不同角度观察桌面上的一个投票箱。

淘气贴近投票箱的后面,正低头对着投票箱的上面观察;笑笑站在投票箱的左侧观察;妙想站在投票箱的右前方观察。

投票箱的位置都在笑笑和妙想的水平视线之下。

·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连一连。

三幅图分别是三名学生看到的投票箱的一个面、两个面和三个面的样子。

想一想,连一连,就是要根据上述直观图辨认淘气、笑笑和妙想分别看到的投票箱是什么样子。

通过这个活动,能够激活学生观察物体的已有经验,发挥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先想一想,再看一看。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想象,先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猜想——“每次观察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再尝试说明这个猜想的合理性。

通过上一个问题的活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比如妙想站的位置能看到投票箱的三个面,这是学生提出猜想的基础,接着再观察验证。

这个活动有助于发展观察物体的动经验,以及空间想象与推理能力。

·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先想一想,再看一看。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能够辨别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和位置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

2. 观察物体和描述观察到的物体。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够辨别观察到的形状。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建立起空间想象力,将观察到的物体与实际形状相对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简单几何体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自带的简单几何体、画纸、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方向的简单几何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 新课:讲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来加深理解。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练习,互相描述观察到的物体。

六、板书设计1. 观察物体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根据教学过程逐步展示观察物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周围的物体,并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2. 让学生尝试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观察物体时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帮助学生将观察到的物体与实际形状相对应。

3.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引入在引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方向的简单几何体,如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展示时,可以让学生先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角度观察每个几何体,并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形状。

通过引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2016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

2016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

2016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

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身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是因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从正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观察单一物体和观察两个物体的相对关系。

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环节,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学生能正确辨认从四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单一物体或两个物体的形状及位置关系。

1.通过观察,学生能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2.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以观察为载体,不断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观察物体”的学习就是在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另外,根据给定的平面图形中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确定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这些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且学生又很少关注其中是否蕴含着数学知识,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1 看一看(一)1课时2 看一看(二)1课时看一看(一)。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教案 北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教案 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节搭一搭一、教学目的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学重点: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形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

四、教具:正方体五、学具:正方体,彩笔。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师用3个4个正方形摆图形,师提问:我们可以从几个方向来观察它?你看到了几个正方形?(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1.游戏一。

(1)引语: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好吗?我用4个正方形木块摆一个图形,但你是看不到我摆的图形,请你根据我的指令,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师发指令,生活动。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2.游戏二。

(1)我们在来做第二个游戏。

师:我摆了一个图形,请你们向我提问题,然后根据我的回答,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三、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七、板书设计:搭一搭游戏一游戏二八、作业:练习册九、课后反思:第二节练习三一、教学目的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教具:情境图。

学具:小棒,卡片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指名发口令,学生按口令摆立体图形。

(二)基本练习:1.P16第1、2题。

(1)独立做。

(2)订正。

2.P17第3题。

(1)独立做。

(2)独立搭。

3.P17第4题。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看一看(二)》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看一看(二)》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看一看(二)》教学设计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观察物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而且有时在看到多个物体时还有被遮挡的情况出现,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理解物体,感受物体,这样对物体的认识才会更加全面。

到的画面和我们看到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3、出示下面的四副图。

引导学生尝试独立判断并与同伴说说理由。

从四副图中选择出哪副图是从窗外看到的?教师耐心的引导学生倾听部分学生的判断方法,并适时指导也可以集体引导学生一起判断。

活动意图说明: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亲自观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到空间想象和推理判断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有条理的思维的良好习惯和数学素养。

环节四:练习归纳(指向目标1,2)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学生自由谈论各自的收获。

3.练习(1)想一想,填一填。

(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

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四个小动物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向贝贝的红房子走过来,那你知道下面这四幅图是谁看到的吗?猜猜看,谁猜对了,贝贝就会邀请谁去它的红房子里吃水果。

现在在每幅图下面写上它们的名字吧!(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

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活动4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判断的。

4.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和同伴进行交流,再进行全班汇报判断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5.说一说还有哪些收获?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看一看(二)》学习任务单(作业设计)学习内容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看一看(二)》学习目标1.我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两个物体,能简单描述我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

2.我能正确分清从”左面和右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3.观察两个物体,我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不同(前、后、左、右)和相互遮挡现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看一看(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3-14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能力目标: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与方法:小正方体、小黑板、课件、小正方体。

引导法。

观察法、操作法、自学法、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淘气和妙想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二、探索新知(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在观察、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淘气、笑笑和妙想观察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

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观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3、学生同桌间游戏,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4、学生交流。

三、学习检测: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教材13页下面的情境图)请同学们先看一看,再想一想,然后找出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将自己的结果和同学交流。

四、教师精讲点拨教师针对学习检测情况进行精讲。

五、学生全课总结,拓展升华说一说:今天有什么收获?六、作业布置1、搭建组合图形,并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2、完成P14页“练一练”第1、2、3、4题。

板书设计:看一看 (一)站在不同的位置,每次最多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观察物体单元|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观察物体单元|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观察物体单元|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正确辨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2. 观察并辨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

3. 观察物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正确辨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的观察物体、纸张、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辨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观察到的物体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2. 观察并辨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3. 观察物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物体,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2. 选择一个物体,画出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

3. 思考观察物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辨别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2 观察一个物体教案与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2 观察一个物体教案与反思

观察一个物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江南学校李友峰
1.想一想,连一连。

2.小明站在不同的位置给大象拍照,每个位置拍到的照片()。

(填“相同”或“不相同”)
3.素描课上,同学们观察讲桌上的一个正方体,从一个方向每次最少看到正方体的()个面,最多看到正方体的()个面。

答案:
1.
2.不同
3. 1 3
【素材积累】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摘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摘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

旧摘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教案与反思精品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教案与反思精品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例1】下面右边的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

解析:Array老师和小女孩、小男孩看的都是同一张讲桌,但他们观察的位置是不同的。

小女孩站在讲桌的左面,她看到的是从左往右第三幅图;小男孩站在讲桌的右侧面,他看到的是从左往右第2幅图;老师站在讲台上,她看到的是讲桌的上面,是从左往右第一幅图。

解答:.【例2】解析:观察物体时,眼睛要直视所观察物体的面;从正面看情景图,可以看到左面是长方形,右面是圆; 从右面看,可以看到圆和长方形重合并且长方形大于圆;从左面看,长方体挡住了球,故只能看到所对的 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就是长方形。

解答:.【例3】下面右边的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

解析:头上扎蝴蝶结的小女孩站在情景图的正面,也就是从 前面观察物体,看到的是两行摆放的正方形,其中 从上往下第一行左侧摆放一个正方形,第二行左侧 和右侧均摆放一个正方形;另一个小女孩站在情景图 的右面,也就是从右面观察物体,看到的是竖直摆放的 两个正方形。

解答:.【素材积累】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

摘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摘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摘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三年级数学上册2观察物体2.2看一看(二)教学反思素材北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2观察物体2.2看一看(二)教学反思素材北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1教学反思:
看一看(二)
教学反思
1.以学生喜欢的观察图片的游戏贯穿全课,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观察,看图片也不是没有目的的“玩”。

“玩”中有观察,有思考,有合作,有交流,“玩”出了数学知识,“玩”出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2.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避免合作交流的形式化,使每一个学生能通过合作交流验证自己的猜想,积累活动经验。

1。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看一看(一)》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看一看(一)》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看一看(一)》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看一看(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观察物体”中的内容,主要是在一年级下册初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简单物体的基础上,拓展到观察一个物体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和从相对位置观察物体,为下一节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的相互关系打基础,进一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直观经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获得观察物体的一些经验,能根据照片或者直观图辨认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本节课要继续发展观察物体的经验,教材以三个问题串呈现:问题1能根据照片或者直观图辨认从多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为什么观察到的不同?);问题2体验从不同位置(角度)观察长方体,每次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为什么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有助于空间思维的培养);问题3辨认从4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玩具,初步感知从相对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反的。

(能说明思考的过程,培养空间思维,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目标:1.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实物观察、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积累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3.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的活动过程,教学难点:明晰从相对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反的。

学具:长方体纸盒、毛绒玩具小熊教学方法:引导法、观察法、操作法、小组合作等教学过程:一、观察与表述,创设情景猜想并质疑师:同学们,我的朋友出去旅游拍了一些照片,你知道他们一行几个人吗?我给大家提供一些信息,看看你们能不能判断出来。

(出示侧面照1)生1:1人。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看一看(一)学情分析本节所学内容是在一年级学习“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 教材设计这个观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纸箱后体验: 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看到的形状不一样。

教学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进行实地的观察体验, 再通过找一找、连一连、看一看、想一想与数学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 从不同角度观察现一个物体, 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且最多能看到3个面, 从而不断培养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把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辨认准确,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因为本课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活动、讨论等环节中进行, 所以学生的兴趣浓厚, 积极性高。

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再通过变换角度的观察, 学生从感性上有了真正的体验, 学起来比较轻松, 但对判断所观察的物体形状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能正确辨认从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的过程, 通过小组交流和游戏活动, 继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 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 能正确观察物体并指出物体的正面, 反面和侧面。

难点: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2.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课件、小熊玩偶、长方体、助学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同学们,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 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有一天, 四个盲人坐在树下乘凉。

北师大版三上数学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上数学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上数学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学反思第一篇:北师大版三上数学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学反思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

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

比如,猜猜看,四个同学分别从前、后、左、右观察玩具熊,所看到景象:判断图片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

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足处:1、数学语言讲究准确、简练、到位.本节课我有些问题有点不到位,例如: “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应怎样观察一个物体?”学生虽然从前后、左右、上下位置观察小汽车,但这些都是一些直接感知,不能很准确进行表述.这应在教学设计时琢磨教材要认真思考,怎样提出问题;问题深浅度要到哪一个层次。

2、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需要观察物体的左边能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换到右边就要想一段时间才能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我想这应该与学生方位感不强, 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在今后的教学不能因为观察物体就指导学生观察,应在每一个知识内容渗透观察事物的本质、规律、变化。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看一看(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3、14页内容。

【教学目标】1.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观察物体、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积累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3.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难点: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二、探究新知1.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连一连。

(1)明确观察位置。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分别是从哪个位置观察长方体纸箱的。

让学生明确每个小朋友具体的观察位置分别是:站在箱子的左边观察、站在箱子后面的椅子上观察、站在右前方对着箱子的一个角观察。

(2)独立想象判断。

出示问题下面的三幅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连一连。

完成后可先与同伴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组织集交流。

可以提问:这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引导学生说清楚站在哪个位置能看到几个面。

第一幅图是淘气从上面观察的,只能看到一个面;第二幅图是笑笑从左边观察的,能看到两个面;第三幅图是妙想从右前方观察的,能看到三个面。

2.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先想一想,再看一看。

(1)想一想,可以在前面观察判断的基础上提问:站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面有什么不同?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说说自己的想法。

(2)看一看。

①教师把事先制作的投票箱放在讲台上。

谁想象能看到四个面的,就请他上台演示:站在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观察能看到四个面。

通过实物观察,让学生自己得出: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020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020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

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身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是因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从正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观察单一物体和观察两个物体的相对关系。

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环节,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学生能正确辨认从四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单一物体或两个物体的形状及位置关系。

1.通过观察,学生能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2.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以观察为载体,不断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观察物体”的学习就是在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另外,根据给定的平面图形中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确定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这些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且学生又很少关注其中是否蕴含着数学知识,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1看一看(一) 1课时2看一看(二) 1课时看一看(一)。

(教材第13~14页)1.知道站在不同的位置,最多只能看到同一物体的三个面;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可以得到不同的图形,并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北师大三年级上册二观察物体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北师大三年级上册二观察物体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已步入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如:独立审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本节课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收集背景材料。

但三年级学生大多注意力难以持久、容易分散,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欲望。

因此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快乐教学法与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充足、自由的探索空间,引导他们通过分组学习、小组讨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获得发展。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内容: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1、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实物观察、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积累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3、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会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得到不同的图形。

难点:比较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捐款箱、玩具熊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激发活动的兴趣。

猜一猜。

师:你知道这相片照的是谁吗?(出示背面)生:我不知道。

师:为什么看不出来呢?生:因为照的是背面。

师:对,(板书:背面)。

师:那要怎样才能知道这相片照的是谁呢?生:要看正面。

师:真聪明!再出示侧面的照片。

(板书:侧面)然后出示正面的照片。

(板书:正面)师:现在知道这是谁了吧。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案例:小学数学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教学片段。

一、创设情境复习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1、出示课件,让学生仔细看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再拿出自己的玩具小汽车,从不同角度观察,你会发现什么?生:从上下左右前后观察小汽车,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小汽车,看到的形状都是不同的,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用一句话进行总结,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形状。

生举出生活中发现的类似现象。

二、引导学生搭建立体图形1、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并讲解本课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要用这些正方体搭建不同的立体图形。

学生拿出正方体积木,积极动手进行搭建。

2、给学生示范书中的搭建过程,边操作边讲解。

认真观察老师的搭建过程,发现问题可及时提问。

3、同学们明白了吗?现在大家来分组做练习,一名同学说要求,另一名同学搭建。

学生认真配合,听清要求的内容,争取搭建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4、对搭建有困难的同学进行指导,搭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

学生多多进行练习,搭出几种不同的立体图形,做到搭得又快又准确。

三、引导学生观察搭建好的立体图形1、引导学生观察刚感刚刚搭建好的立体图形,(生认真观察搭建好的图形)师提问:应该怎样观察呢?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正面上面等。

2、学生在组内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仔细的观察,可以互相说说观察到的不同形状。

3、师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实事求是地回答,鼓励个性化语言。

反思: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能够按要求搭建立体图形;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立体会用上下左右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通过搭建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出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能够按要求搭建立体图形;通过搭建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观察物体_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观察物体_北师大版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数学挺好玩!”听了学生的表白,我也孩子一样地笑了。

也许是数学本身的理性与深刻让人心怀崇敬。

严肃、缜密是数学课一种固有框架,对于天性活泼的低年级孩子来说,这样的严谨难免枯燥乏味,所以活动化的课堂自然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最爱。

回顾“考考你”的教学,孩子们眼中因发现而焕发的神采,那一声声因成功而爆发的欢呼声久久地让我感动着。

“数学挺好玩”,这一直是我们所期待的,但让学生玩什么,怎么玩?这是我们期待之余要更多思考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学习情境,围绕空间观念的培养,组织学生开展了“考听力”、“考眼力”、“考判断力”等游戏活动,整节课上学生们都在“玩”:摆、搭、看、摸、猜、说,个个玩得主动,学得热情,如在拼搭立体图形的活动中,学会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在倾听中分析与思考;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等词语描述正方体的位置,在操作中感知与判断。

学生自始自终地参与着观察、操作、思考、想像、交流等多种活动,在充满挑战和趣味的活动中,不仅获得了对空间的理解,更从数学思考、情感态度方面获得了发展。

沉浸在学生们的喜悦中,课上的几个细节又浮现在眼前:总评:这节课是刘老师2019年10月在哈尔滨市南岗区第三届名师巡讲农村专场上所做的一节课。

上课学生是农村的孩子。

刘老师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注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组织开展了“考听力”、“考眼力”、“考判断力”等游戏活动。

学生学会了都在“玩”——摆、搭、看、摸、猜、说的活动中,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在倾听中分析与思考;在师生互动交流中用上、下、左、右等词语正确地描述位置;在操作中感知与判断。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想像、交流等多种活动,在充满挑战和趣味的活动中,获得了对空间的理解,且从数学思维、情感态度方面得到了发展。

整个课堂十分活跃。

刘老师注意捕捉每一个细节,随时都在以灵动的教学思想点拨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恰到好处的评价和点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北师大版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教学注重发挥教具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取得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

我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抽象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500克盐水中含有50克盐,那么盐和水的重量比是()A.1:9B.1:10C.1:11D.1:122.下面各算式,与6÷35的商相等的是()。

A.6×35B .6×53C.13653.一个图形对折后,如果折痕两边的图形( ),这个图形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A.完全相同B.大小相等C.完全重合D.形状相同4.一瓶饮料350毫升,其中橙汁与水的比是1:4,洋洋喝去了一半后,剩下的饮料橙汁的含量是()。

A.20% B .10% C.40% D.25%5.下面四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最大的是( )。

A.77× B.77÷ C.77÷ D.77×6.从3个一角、2个二角、1个五角的纸币中取出6角钱,有()种不同的拿法.A.2 B.3 C.47.右表是华诚电影院的影片告示,贝贝一家三人去这家电影院看了一场《爱丽丝梦游仙境2:镜中奇遇记》。

买票共节省了27元。

贝贝一家看电影场次是()片名《爱丽丝梦游仙境2:镜中奇遇记》票价30元优惠办法上午场买二送一下午场七折晚场九五折A.上午场B.下午场C.晚场8.学校买了56张白纸,买的红纸比白纸多18张.红纸买了多少张?正确的解答是()A.38+18=56(张) B.56-18=38(张) C.56+18=74(张) D.56-38=18(张) 9.x、y均不为0,下列x和y成反比例关系的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

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身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是因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从正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观察单一物体和观察两个物体的相对关系。

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环节,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学生能正确辨认从四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单一物体或两个物体的形状及位置关系。

1.通过观察,学生能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2.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以观察为载体,不断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观察物体”的学习就是在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另外,根据给定的平面图形中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确定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这些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且学生又很少关注其中是否蕴含着数学知识,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看一看课时2 看一看课时看一看。

.知道站在不同的位置,最多只能看到同一物体的三个面;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可以得到不同的图形,并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学习利用事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重点:会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物体得到不同的图形。

难点:比较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

捐款箱、玩具熊、。

师:谁来把这首诗朗诵给大家听。

指名学生朗诵古诗,其余学生倾听。

师:下列照片中有什么?说说从照片中看到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说出是从不同位置拍到的照片。

师:这些照片中的物体的形状是一样的吗?为什么?生:形状不一样,因为拍照片时所站的位置不一样。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师: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也可以在小组里观察一番,然后说一说。

学生可以在小组里观察,可以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1:第一幅图是淘气看到的,因为淘气是低着头从箱子的上面看,所以箱子上面的图片应该是淘气看到的。

生2:第二幅图应该是笑笑看到的,因为笑笑站在箱子的左边,应该看到了箱子的左侧面;而且笑笑的眼睛在箱子的上方,所以笑笑也看到了箱子的上面,这样笑笑看到的就是箱子的左侧面和上面这两个面。

生3:第三幅图应该是妙想看到的,因为妙想所站的位置不仅能看到箱子的上面,还能看到箱子的正面和一个侧面,这样她看到了箱子的三个面。

师:说得有理有据,很好。

那么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呢?先想一想,再亲自看一看。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

师:站在不同的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呢?生: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师: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先想一想,跟小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再看一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在小组内进行观察,验证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学生可能会说:•奇思看到的熊的嘴巴应该在左边,所以第三幅图是奇思看到的。

•淘气看到的图形应该和奇思看到的是反着的,也就是说淘气看到的熊的嘴巴应该在右边,所以第四幅图是淘气看到的。

•妙想坐在熊的前面,应该能看到熊的眼睛、嘴巴和鼻子,所以第一幅图是妙想看到的。

•笑笑坐在熊的后面,应该看到的是熊的背部,所以第二幅图是笑笑看到的。

【设计意图: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亲自观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到空间想象和推理判断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有条理的思维的良好习惯和数学素养。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生1:知道了站在不同的位置,每次最多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生2:学会了根据图形判断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物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看一看站在不同的位置,每次最多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家一定记得这首古诗,描写的就是在庐山的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美景。

本课的教学就是从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浏览“庐山美景”,让学生在美景、佳句的欣赏中真实感受,因为我们的观察位置不同,所以看到了如此不同的美景,这便自然引出了“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研究主题。

在此通过网络这一信息技术平台,方便快捷地将教师需要的信息、情境,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而且这样的创设过程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让学生亲自观察,使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愉快、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地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A类.想一想,填一填。

B类2.桌上放着一个茶壶,四位同学从各自的方向进行观察。

请指出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连一连。

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 B类:.2.教材第14页“练一练”.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说一说略。

2.③①②3.4.看一看。

.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实物,感受两个物体或一组物体的位置关系,能从某个角度观察的结果,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3.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直观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活动,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牙膏盒、杯子。

师: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物体的几个面?生:三个面。

师:站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结果一样吗?生: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

师:在以前观察物体获得的经验的基础上,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之前获得的经验,为学习新课作好铺垫。

】师:下面的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第一幅图应该是淘气看到的,因为从淘气所坐的位置看,牙膏盒在杯子的左边,杯子在牙膏盒的右边。

•第二幅图应该是奇思看到的,因为奇思是站起来从高处往下看的,可以看到杯子口的正面。

师: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得对吗?生:杯子把牙膏盒都挡住了,应该是对的吧。

师:是这样吗?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在小组里摆一摆,看一看。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于叙述正确完整、条理清楚的学生给予表扬。

师:淘气从窗外看到的情境会是哪幅图?说说你的理由。

生:可以先肯定的是,淘气看到的是笑笑的背部,这样就排除了第①幅图和第③幅图;然后我们可以假设自己就是淘气,那么从淘气的角度看笑笑的位置在桌子的右边,这样综合起来判断淘气看到的情境应该是第②幅图。

师:与同伴合作,模拟上面的情境做一做,看看你的判断对吗。

学生合作模拟情境,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观察图片是学生喜爱的活动,用观察图片的游戏引导学生判断图形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既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又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因观察角度的不同而结果可能不一样。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谈论各自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新知,让学生在“玩”中有观察、有思考、有合作、有交流,“玩”出了数学知识,“玩”出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看一看一组物体的相对位置关.以学生喜欢的观察图片的游戏贯穿全课,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观察,看图片也不是没有目的的“玩”。

“玩”中有观察,有思考,有合作,有交流,“玩”出了数学知识,“玩”出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2.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避免合作交流的形式化,使每一个学生能通过合作交流验证自己的猜想,积累活动经验。

A类.想一想,填一填。

B类2.四个小动物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向贝贝的红房子走过来,那你知道下面这四幅图是谁看到的吗?猜猜看,谁猜对了,贝贝就会邀请谁去它的红房子里吃水果。

现在在每幅图下面写上它们的名字吧!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 B类:.2.教材第16页“练一练”.2.①④3.第一幅图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