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是一节重要的历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涉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4.反思与评价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优点,改进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5.教学内容的全面与深入:以教材为依据,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等关键节点,使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重要人物和成果,并对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入的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一个方面,如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一组学生负责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另一组学生负责探讨重要人物,以此类推。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写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的引入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朝末年的民生困苦、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国家和人民的痛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革命的历史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引入新课:在总结完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后,教师顺势引出辛亥革命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引导:“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场伟大的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1)武昌起义:介绍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觉醒,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为国家、民族利益奋斗的仁人志士的崇高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练习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2.练习形式:选择题、简答题等。
3.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4.课堂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学生互动等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有哪些?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你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后的历史发展,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切勿抄袭。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教案第13课辛亥革命

教案第13课辛亥革命

教案第13课辛亥革命概述本课主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的终结,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篇章。

背景辛亥革命发生在清朝晚期,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国内外问题。

外部方面,列强列强侵略、割据势力四分五裂,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内部方面,清朝统治腐朽,民生困苦,民众普遍对清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不满和反抗情绪。

过程辛亥革命的爆发源于恢复军事政权的革命呼声。

此后,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

辛亥革命的过程可以分为武装起义、北伐和建立临时政府三个阶段。

在武装起义阶段,同盟会组织了一系列起义和暴动行动,旨在推翻清朝统治。

这些起义在各地展开,形成了全国性的反清浪潮,并逐渐扩大了影响力。

在北伐阶段,同盟会发动了对北方的军事行动,逐渐将清军赶出了关键的地区。

最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在建立临时政府阶段,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封建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转变。

影响辛亥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其次,它拉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此外,辛亥革命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主自由的努力提供了重要的激励。

总结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

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开创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计7: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7: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酝酿与爆发1.革命思想的传播2.革命团体的建立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4.武昌起义二、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成立2.《临时约法》三、辛亥革命的结局1.袁世凯篡权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讲述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从《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

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酝酿与爆发1.革命思想的传播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怕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

“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

”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

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

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2.选择辛亥革命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角度阐述其影响,不少于500字。
3.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不少于300字。
4.拓展阅读:《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一文,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500字。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4.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张和贡献是什么?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设计以下习题:
此外,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首先,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民族危机等。然后,讲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强调起义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各省响应起义的情况,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在讲解过程中,着重强调以下知识点:
1.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关键事件。
1.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一年?它的导火线是什么?
2.请简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及其意义。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哪一年?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请列举辛亥革命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贡献。

示范教案第13课辛亥革命

示范教案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本课概述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致使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

革命暴发之前中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异样尖锐,清政府的处境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而那时已经具有了革命所需的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社会基础,革命一触即发。

武昌起义以后,全国许多省份纷纷响应革命宣布独立,清政府瞬即土崩瓦解,中华民国成立。

民国成立以后,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民主共和制,废除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切到制度层面,革命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

只可惜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加上立宪派、旧官僚的投机革命,革命的结果只是“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辛亥革命随着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而最终失败。

革命的任务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思路设计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暴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难点是三民主义的剖析、袁世凯能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原因;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包括文字和视频资料,理解革命暴发的背景和发展通过,要通过量种教学方式,如讨论或辩论,教师提供相关史料等,促使学生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失败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安排:设计成PPT课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从辛亥革命兴起的进程中,剖析辛亥革命暴发的原因;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即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及局限性;明晰武昌起义成功与失败并存。

(2)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真正资产阶级政府的性质,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进行正确评价。

(3)剖析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功效的进程;掌握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进程与方式(1)通过历史文字材料、视频资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大体观点和方式,尽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通过历史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历史事件的成败与历史意义。

人教版必修一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高一的同学对学习大多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期待在成绩上得到提高来增强学习信心,也希望在历史课堂上得到趣味从而增强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使用生动的图片、视频、以及学生表演来提高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也发掘和鼓励对表演有兴趣天分的学生,实践“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多一批优秀学生”的理念。

并结合现实时事,增强学习的现实感并促进学生对现实的关注思考。

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上,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也较为容易理解的事件过程(亦即武昌首义的视频材料)入手,使学生对事件有一定了解和兴趣,再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对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的评析,进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讲出自己的看法。

比较符合从已知到未知,不断深入的学习规律。

本课主要通过丰富的材料,以及设计问题、提供思路、深化认识等方式,引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从辛亥革命兴起的过程中,剖。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其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3.帮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
4.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资料的来源和价值,培养他们独立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总结,使他们对革命的过程和结果有更深刻的认识。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分析革命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社会矛盾、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等方面,全面了解辛亥革命,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同时,结合课程内容,我将运用丰富的历史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革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中的关键问题,如革命的目标、动力、阻力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必修1).doc

20世纪的中国先后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并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你们知道吗?课前自主学习一、武昌起义 1、 条件:(1)签订后,中国人感到清政府腐朽无能,应当推翻。

(2) 迫于形势,清政府先后打出了和的幌子。

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 的发展,为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 随着的勃兴和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扩大。

他们把西方的和学 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4)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民主革命团体纷纷 出现。

(5) 1911年由于清政府出卖中国路权,四川掀起了运动。

湖北新军调入四川镇压,湖北 防务空虚,给起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过程:(1) 1911年,月②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

新 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

(2)经过一夜激战,占领武昌,日,占领武汉三镇。

二、 中华民国成立1、背景:(1)起义取得胜利。

(2)1911年底,从海外回到国内。

2、成立:(1)1912年元 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2)定都,以为国旗。

3 •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内容:(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2)国内各民族。

(3)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 出版等各项自由。

(4)国民有和。

(5)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6)特别规定实行,内 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意义:这部约法是近代史上第一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 是进步意义。

三、 民主进程的丰碑:1.辛亥革命的失败:年2月12S,宣统皇帝宣布退位,清 朝覆灭。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政体。

2、历史意义(1)推翻了,结束了 中国两千多年的。

(2)从此,的观念深入人心。

(3)客观上打击了,为中国的发 展创造了条件。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 历史背景:(1)《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人民意识到应该推翻清政府。

(2)清末“新政” 和预备立宪使各年级学 科高一历史课题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必修1) 备课人 教 学目 标 基础知识:识记: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临 时约法》;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2.讨论问题:例如“辛亥革命为什么会成功?”“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评价孙中山等革命领袖的历史贡献?”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4.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是关于辛亥革命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掌握相关历史人物、事件的基本信息。
2.掌握历史分析方法,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结果。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评价。
2.问题导向,引导探究
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组合作,共同进步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对辛亥革命相关史料的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帮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结果,突破教学难点。
4.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理解并尊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客观、公正评价历史的态度。
3.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学会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第13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师:同学们,人们对孙中山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晚年有个伟大转变”。

鲁迅说:“中山先生,生来[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在先生诞辰140年的时候,社会各界都举办了纪念活动,先生毕生从事民主革命,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先行者]。

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师:欲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缅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就必须了解先生的革命事迹。

高中历史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识记】民主革命宣传家、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篡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刻原因、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政府性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辛亥烈士的英雄事迹、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的革命精神,认识到中国的进步趋势不可阻挡【教学重点】: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导入新课:视频: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2、新课讲授:一、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原因:①社会基础:《辛丑条约》腐败无能推翻材料一:《辛丑条约》及其签订的情景材料二:《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最终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祸首”,这使慈禧太后感激涕零,立意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材料三:清末革命志士陈天华在《辛丑条约》签订后,痛斥清政府已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②经济基础:“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清末“新政”有奖励实业等内容,┉┉并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投资和开放政策,财政政策,铁路政策。

┉┉经济体制改革是清末新政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法制的建设,二是公司制度的初创。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③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上海日本。

章炳麟陈天华邹容⑤组织基础:A.1894年,兴中会资产阶级革命团体B.1905年,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⑥军事基础:A武装起义 B湖北新军⑦直接原因(导火线):保路运动(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二、辛亥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的成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体内容见教材)三、辛亥革命的结局以讨论题呈现某校高一学生举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会,研究辛亥革命的两个小组的观点截然不同:甲组:辛亥革命成功了。

2016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016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原因、过程、成果及其历史意义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案例分析、历史资料展示等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结合历史理论,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的讨论题目,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等。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和伟大牺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2.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你们对辛亥革命有什么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的加剧等,为学生学习辛亥革命做好铺垫。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同时,我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详细的讲解,我期待学生在辛亥革命的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他们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重点一.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二.《临时约法》三.评价辛亥革命(二)教学难点一.三民主义二.袁世凯篡权三.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知识结构一.武昌起义.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基础: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斗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被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

②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③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同盟会的成立。

①兴中会a.建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b.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地位: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d.影响: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②同盟会a.建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焦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b.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机构: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机关刊物为《民报》。

d.地位: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例题: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因为它[答案]DA.成立时间早B。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c.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D。

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政党”概念的理解。

政党具备的条件有:是否有明确的政治纲领、组织系统和党的领导人。

选项A不能说明原因;选项B是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之一;选项c“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不一定具备政党形成的基本条件。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辛亥革命的历史情境,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播放历史视频、展示历史图片、朗读历史文献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同时,我还精心设计了多个历史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中,更深入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多个与辛亥革命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这些问题既包括对辛亥革命基本知识的考察,如时间、地点、领导人等,也包括对辛亥革命背后深层次原因和意义的探讨。通过问题导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3.学生能够概括辛亥革命的过程,阐述其历史意义。
4.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相关史实进行批判性思考,提高其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的历史学科知识水平,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提高其历史感知能力。
2.学生能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生能够从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中,汲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4.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事实,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立志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勤奋学习。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以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有一次重大的革命吗?它叫做辛亥革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辛亥革命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对新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和主要过程,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我深入讲解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其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情境。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含答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含答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

【课前知识梳理】一、背景1、客观条件:A.《辛丑条约》的签订→危机的不断加深B.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推动了的发展,为民主革命准备一些条件2、主观条件: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发展,力量不断壮大;思想基础:思想的传播(历史条件、思想武器、宣传中心、代表人物)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重要阵地:和;代表人物:、和;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中国同盟会:①时间:年月②地点:③政治纲领:、、、。

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机关刊物:《》⑤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起义最为壮烈。

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群众基础: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年月日,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

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光复武汉三镇,史称“辛亥革命”。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临时大总统,以为国旗。

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③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

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课堂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13 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第13 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第13 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②结合史实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②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其成因,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武昌起义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教学难点: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及其原因【教学过程】创设新情景:导入:通过展示60年国庆图片导入。

破题:辛亥革命概念: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一、自主学习(一).武昌起义辛丑条约、新政、革命知识分子、天赋人权、上海、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兴中会、同盟会、1905、东京、驱除鞑虏、创立民国、民报、黄花岗、新军、武汉、1911(二).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国民全体、行政、立法、司法、责任内阁制、资产阶级、封建专制(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资产阶级民主、君主、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二、师生共探探究一:辛亥革命为什么会爆发?(通过材料分析得出答案)必要性: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可能性: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阶级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资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组织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军事基础)偶然性:四川保路风潮探究二:辛亥革命的经过及其结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清政府土崩瓦解;1911年底各省代表聚会南京;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春颁布《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教案 -完整获奖版

辛亥革命教案 -完整获奖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一、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

通过影视媒体对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孙中山较为感兴趣,但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背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的爆发、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了解并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经过和原因。

培养学生阅读、识记、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①运用情景材料、影音资料、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②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③通过历史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④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

②学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③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努力、不断拼搏。

④通过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体会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逐渐感悟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必须团结起来,否则无法战胜中外反动势力基本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孙中山辞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评价辛亥革命。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学用具:powerpoint演示。

教学方式:教师语言表达;学生讨论;采用小组讨论、情境体验分析法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中山路思考孙中山先生重大的贡献,并出示“吴伯雄完成拜谒南京中山陵仪式后,挥毫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中国三位领导人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对孙中山的评价;加上视频录相,充分运用图片、文字、录相全面了解孙中山先生的主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辛亥革命本课概述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

革命爆发之前中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清政府的处境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而当时已经具备了革命所需的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社会基础,革命一触即发。

武昌起义之后,全国许多省份纷纷响应革命宣布独立,清政府瞬即土崩瓦解,中华民国建立。

民国建立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民主共和制,废除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革命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

只可惜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加上立宪派、旧官僚的投机革命,革命的结果只是“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辛亥革命随着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而最终失败。

革命的任务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思路设计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难点是三民主义的剖析、袁世凯能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原因;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包括文字和视频资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或辩论,教师提供相关史料等,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失败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安排:设计成PPT课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从辛亥革命兴起的过程中,剖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即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及局限性;明晰武昌起义成功与失败并存。

(2)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真正资产阶级政府的性质,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进行正确评价。

(3)剖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的过程;掌握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文字材料、视频资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通过历史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历史事件的成败与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献身精神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意识,学习孙中山先生不怕牺牲、坚持真理、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天下为公”的崇高品质。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导入提出问题:1840年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日益加深。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农民阶级是如何救国的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告终。

19世纪末,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同样以失败告终。

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这次革命能成功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导入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访问期间,连战主席拜谒了中山陵并发表了演讲:“中山先生是我们今天两岸大家共同尊崇的前辈,在大陆,他也被尊称为革命的先行者,让我们大家一起追随革命先行者的脚步,共同来努力,奋发图强,让我们能够在21世纪的时候真正地做一个扬眉吐气的中华民族。

”孙中山为什么被我们称作为革命的先行者?他对中华民族作出了哪些贡献?辛亥革命这一课将会告诉你答案。

推进新课问题情境1:辛亥革命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积聚能量,辛亥革命的酝酿是一个长达20年的较长过程。

请同学们想想,孙中山领导下的革命党人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多媒体显示:(1)播放补充材料课件:凡是要想推翻一个政权,首先是制造舆论,搞意识形态,搞上层建筑,革命如此,反革命也是如此。

——毛泽东革命党人是怎样宣传自己的思想的呢?以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武器,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此间出现了三位宣传家。

多媒体显示:章炳麟在1903年发表 邹容在1903年 陈天华在1903年发表《猛回头》《警世钟》这些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和宣传家的思想核心是暴力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这些民主革命宣传者的宣传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2)在组织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中1894年孙中山建立的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在孙中山的推动下建立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党。

(介绍团体与政党的区别)多媒体显示: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总理为孙中山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3)播放补充材料课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即民族主义,指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核心是土地问题。

主张进行社会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

同盟会作为政党,有自己的纲领,请同学们找出它的纲领。

师生互动师: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反帝反封建是革命的主要任务,如果按照三民主义的指导,资产阶级能不能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生:从三民主义的内容来看,推翻清政府体现了反封建的目的,但进行得并不彻底,因为从民生主义来看,并没有提到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因而没有动摇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另外,推翻清政府的确有反对帝国主义的目的,但是毕竟没有明确提出来,因此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以及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斗争当中的软弱性,也注定了资产阶级进行民主革命的失败命运。

(4)从1901-1911年,革命党人一共发动了10多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其中1907-1908年孙中山于两广连续发动5次起义,1911年又发动广州起义。

在发动一系列的武装起义中,涌现出像秋瑾、徐锡麟、林觉民等许多为了革命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

这些起义虽然最终都失败了,但这些起义都震撼着清政府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只差最后一击,这最后一击就是武昌起义。

多媒体显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墓合作探究探究一:武昌首义的成功以及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清王朝的瓦解是历史的偶然吗?武昌起义之前,中国国内就具备了革命的一些条件。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和工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清政府迫于形势,打出“新政”“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壮大,奠定了阶级基础。

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思想的武器,奠定了思想基础。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

这些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与以康、梁为首的保皇派进行激烈的论战,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在孙中山推动下于日本东京建立了同盟会,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组织基础。

同盟会建立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起义最终都失败了,但正像大厦的倒塌需要每一锤的敲击一样,革命党人发动的每一次起义都撼动着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总之,革命之前的清政府已经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境地。

探究二: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性和可能性,革命发生于武昌又有哪些偶然性呢?清政府秉承列强的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铁路,引发了保路风潮,本来保路运动与湖北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清政府调湖北新军进行镇压,湖北防务空虚,对革命者来讲是一次绝好的机会。

多媒体展示: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影像资料,然后概括武昌起义的概况。

问题情境2:中华民国成立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P64,找出中华民国成立的概况。

(时间、首都、总统、国旗、纪元)多媒体显示:五色旗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师生互动师:一个阶级在获得政权之后,往往都要颁布宪法来巩固政权的稳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什么宪法呢?生:他们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有哪些?生: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责任内阁。

师:主权在民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主权在君,否定了君主专制;三权分立借鉴的是美国的做法,可以防止个人专权现象的发生。

那么,为什么要特别规定责任内阁呢?生:因为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不久,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孙中山担心袁世凯上台之后还要搞君主专制的那一套,所以作了一个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

师:这就说明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有一个目的是什么?生:限制袁世凯。

师:很好。

当然除了限制袁世凯这个目的之外,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由此可见,这部宪法维护的是谁的利益?它的性质是什么?具有怎样的意义?生: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探究三: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近现代化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在生产力发展方面,即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在生产方式方面,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在政治方面,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变化。

近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中国的近代化从洋务运动就开始了,辛亥革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建立共和国,是中国民主进程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丰碑。

辛亥革命之后使民主共和制深入人心,近代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问题情境3:辛亥革命的失败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出中华民国成立之初的形势。

多媒体显示: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中国政权形势:清政府在革命面前将希望放在了袁世凯身上,不过,袁世凯另有打算,他耍弄两面手法,一方面武力逼宫,另一方面武力进攻革命摇篮汉口、汉阳,同时还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帝国主义国家此时早就把袁世凯作为自己在中国的代理人,支持袁世凯,给孙中山施加压力。

在反动势力的强大压力下,孙中山最终选择了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表示赞成共和,就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清帝退位,清政府灭亡,第二天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孙中山辞职,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辛亥革命失败。

从这里我们一方面看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资产阶级还比较幼稚,缺乏革命的经验。

资产阶级的妥协,使民主共和成为一场泡影,中国没有能够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辛亥革命最终走向失败。

问题情境4: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辛亥革命盛极一时,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还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其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篡夺,如此看来,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学生分组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