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理解并朗读《诗经·关于寒冷时节的古诗三首》•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学会欣赏和感悟古诗的美2. 教学内容•《诗经·关于寒冷时节的古诗三首》(《秋风辞》、《关雎》、《静女》)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在开始新的课堂之前,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或情境导入课程,让学生对古诗有初步的了解和兴趣。

教师可以开始讲述一个关于寒冷季节的小故事,如冬天的雪景、人们生活的变化等。

或者通过展示一些描绘寒冷的图片,让学生产生对诗歌的好奇和兴趣。

步骤二:诗歌朗读教师先朗读《秋风辞》,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到秋天的凉意和风的声音。

接着,教师逐句朗读《关雎》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句意。

最后,教师朗读《静女》,并询问学生对于古代女子的想象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隐喻和寓意。

接着,教师分组让学生自主朗读这三首诗歌,并提醒学生注意语调、停顿和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

步骤三:诗歌欣赏和感悟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环节,播放配有背景音乐和图片的诗歌朗读视频。

学生们可以仔细观察图片、听诗歌朗读和音乐,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美。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感悟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觉得这些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你觉得古诗中的景物和情感有哪些联系?”等。

步骤四:巩固与拓展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拓展任务,如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朗读或背诵,并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感悟。

4.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表现、参与讨论的情况以及拓展任务的完成情况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于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反思《21.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欣赏课文。

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导入新课、诗歌朗读、诗歌欣赏和感悟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并感受到古诗的美。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21 古诗三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目标]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4.利用整合、比较和拓补等策略,加深对诗歌的领悟。

5.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体会诗中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利用整合、比较和拓补等策略,加深对诗歌的领悟。

2.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体会诗中的英雄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重点)一、简介常识,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发展到唐朝达到了顶峰,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唐诗还出现了很多类型,比如:描绘自然田园风光的田园诗、表达人们离愁别绪的离别诗、表现边塞军旅生活的边塞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三首》,前面两首就是边塞诗。

一首是——《出塞》,还有一首是——《凉州词》。

2.简介《出塞》《凉州词》这两首诗题目的含义。

出示:塞,指边塞、关塞。

从广义上说,并不都在边疆,也泛指某些军事重地。

唐代诗人用《塞上》《塞下》《出塞》《入塞》等乐府旧题为诗者甚多,内容大多写我国东北、西北和北方地区的战斗、生活。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

凉州词(曲)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有描写战争、抒发爱国情怀的,有表达浓烈的思乡、思亲之情的,有描述奇丽的边地自然风光的,有展现凉州独特的异域文化的……是边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简介两首诗的作者。

二、诵读古诗,把握节奏1.请大家根据以往学习古诗的经验,自由诵读这两首诗。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引言21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公开课教学设计中,我将结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堂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21古诗三首》公开课,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含义;2.能够通过诗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3.能够简单描述诗中描写的事物或情景;4.能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内容安排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将包括《21古诗三首》中的《秋思》、《夜泊牛渚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诗文。

通过朗读、理解、分析和欣赏这三首古诗,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诗人的风采和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方法1.朗读分析法:通过老师诵读和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氛围,分析诗歌的意境和寓意;2.情感体验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3.图文展示法: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中描绘的事物或情景;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内容和意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利用一段音乐或视频短片,营造出诗歌的氛围。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和感触。

二、学习《秋思》1.老师朗读《秋思》,讲解诗歌的背景和蕴含的情感。

2.学生分组欣赏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诗中所描绘的情境。

3.学生朗读《秋思》,讨论诗歌中的感受和理解。

三、学习《夜泊牛渚溪》1.老师朗读《夜泊牛渚溪》,引导学生感受夜晚的宁静和美丽。

2.学生根据文中描写,想象自己夜晚泊船的情景。

3.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图文展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触。

四、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老师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诗作背景。

2.学生体验诗中怀友离别的情感。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 古诗三首 》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 古诗三首 》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能够正确朗读古诗,并能理解其中的意境。

3.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讲解三首古诗:《静夜思》、《春晓》、《赋得古原草送别》。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2.难点:准确把握古诗中的意蕴。

四、教学准备
1.课文PPT。

2.古诗诵读录音。

3.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学习《静夜思》(15分钟)
•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理解古诗中的意境。

3. 学习《春晓》(15分钟)
•介绍《春晓》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的春天景象及节奏感。

4. 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20分钟)
•分析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象。

•感受诗人在荒凉景象中的离别之情。

5. 总结(5分钟)
•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对这三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堂作业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所提升,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情况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包括《望洞庭》、《饮湖上初晴后雨》和《蝙蝠和雷达》。

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以及蝙蝠和雷达的有趣故事。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自然景色的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故事方面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所表达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品味古诗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古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意境美。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故事,品味古诗语言美。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古诗的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以便在巩固环节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洞庭湖、西湖等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同时,为学生播放《古诗三首》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逐句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和欣赏三首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夜书所见》。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材中配有精美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和欣赏古诗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文内容,理解词语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了解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难点:欣赏古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古诗的意境。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诗中的美景、美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品味评价法: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子、意境等方面品味古诗的美,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

3.黑板: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这三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停顿、语气、情感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

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讲解,解释词语的含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古诗三首》中的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2.能够分析古诗的语言特点,抓住重点词语。

3.能够运用学到的古诗知识,进行简单的创作。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中的古诗内容。

2.分析古诗中的语言特点,抓住重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含义,理解古代语言表达。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古诗创作。

四、教学准备1.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2.课件:包含《古诗三首》的文本3.黑板/白板和彩色粉笔/马克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录音或教师朗读,引入学生对《古诗三首》这部分内容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学习与理解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古诗三首》,并逐句解释古诗的含义。

2.分析古诗中的语言特点,找出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并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

3. 拓展练习1.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阅读古诗,互相探讨古诗的意义,并选择一个诗句进行朗读。

2.给学生提供一些类似古诗的素材或题材,让他们进行简单的创作,体会古诗创作的乐趣。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保持对古诗的兴趣。

六、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古诗,并在下节课朗读。

2.练习补充古诗创作,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或关键词进行创作。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认真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提高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以上是本次《古诗三首》教案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感受古诗之美。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这一单元包含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绝句》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些诗篇都是我国古代诗人用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对生活、对社会的感悟和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到诗人们高尚的情操和独特的见解。

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诗歌。

但是,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领略古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的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自己的情操,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的内容。

2.难点:学生能够领悟古诗的意境,欣赏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媒体,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动画等。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登鹳雀楼》的动画,让学生在富有诗意的环境中初步感受古诗的魅力。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理解】《出塞》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被认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诗人从明月照关的景象写起,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月”和“关”前面使用了“秦时”“汉时”两个时间定语这并不是说明月属秦,关属于汉,也并非实指秦、汉两朝,这里复用“时”字,使空间有了历史的深厚感,还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戍率,绵恨千年。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不教”,不允许,“教”字按照平仄规律要读第一声,按照意思“令、使”要读第四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后两句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是一种曲调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描写了守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

被王世贞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诗一开头就切人了宴会场面。

后两句描写了将士们纵情饮酒后,略带悲壮的语言这正是将士抒发的豪迈感情:战斗来临,投身疆场,为国献身,又有何惧!《夏日绝句》是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在南渡之后所写的。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诗的后两句用了一个典故。

李清照借古喻今,既歌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又不着痕迹地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

【教学流程】任务一,初步了解单元要求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朗读,理解: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2.大任务情境:讲中国故事,做热血少年。

3.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写作要求:学习写书信任务二,初读边塞诗,标出平仄,读出韵律美1.边塞,理解塞的意思:边塞、边关。

【部编语文四上】21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3篇)

【部编语文四上】21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3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篇)21、《三首古诗》教学反思《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整首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

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2.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部编版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得不够积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尽量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让他们有更多的共鸣,同时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爱自然、珍惜传统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古诗朗读节奏与韵律美的把握:通过示范和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朗读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生字、生词的学习与掌握: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并理解《鹿柴》、《望洞庭》和《题西林壁》中的生字、生词,如“鹿柴”、“幽篁”、“洞庭”、“瀛洲”等。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反思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内容包括《鹿柴》、《望洞庭》和《题西林壁》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课程围绕以下要点展开:
1.学习三首古诗的朗读节奏、韵律美。
2.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中的生字、生词。
3.体会诗人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分析古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古诗三首》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魅力。从教学过程来看,有些地方做得还不错,但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通过让学生们先自己朗读古诗,再进行分组讨论,他们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发现学生在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时,能够提出很有见地的观点,这说明他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精心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精心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精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古诗研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语文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能够正确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2. 朗读古诗时注意语音语调,突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能够通过画画、说话、听音乐等形式,感悟诗歌的情感表达。

三、学情分析本设计适用于四年级上学期,学生对各种情感和生活经验已初步认识,初步掌握了基础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2. 研究环节2.1 阅读古诗选取《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进行讲解解读,让学生认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2 研究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教师朗读古诗,让学生跟读,通过朗诵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3 诗歌画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古诗中的景物形象和情感。

通过画画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2.4 说说唱唱让学生分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说唱演绎,并借助表情、动作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和理解古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3. 总结反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他们对这次研究的理解进行总结,并提供针对性建议,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素材1. 《21古诗三首》教材2. 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3. 绘画工具4. 录音设备5. 教学反馈表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作业评定、阶段测试等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及时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意见,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研究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在情感、审美、文学等方面的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主题中有所收获。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示儿》、《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既有文学价值,又有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他们对于古诗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中的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中的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从中汲取智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相关的参考资料。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

3.教学用具,如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展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满江红·怒发冲冠》、《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内涵和意蕴,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内容《满江红·怒发冲冠》、《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古诗的教学。

3. 教学重点掌握三首诗的基本内涵和意境。

4. 教学难点理解和感受《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文化内涵,谈谈诗歌中的感慨和感情。

5.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比较研读法、朗读比赛法、小组讨论法。

6. 教学过程及内容安排1.情境呈现(5分钟)老师将屏幕投影到黑板上,用图片简单描述三首古诗中有关情境。

(图片应该是与课文相关,例如《静夜思》可以用月亮图片来呈现。

)2.比较研读1(10分钟)老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并带领学生朗读。

然后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让各个小组分别学习一首诗,有几个步骤:第一步:学生朗读自己研读的古诗;第二步:学生脱口而出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第三步:学生和小组成员进行互动,总结出自己对古诗的共同理解。

3.比较研读2(10分钟)此时,三个小组要来到一起,互相交流自己学习到的内容,并对古诗的内涵和意境进行比较研读。

4.朗读比赛1(10分钟)老师邀请各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针对所学习的古诗进行朗读比赛。

得分较高的学生将有机会在总结汇报中朗诵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5.情境还原(10分钟)老师根据图片和描述将情境还原,学生听一听老师的解说,用自己的词语,描述古诗中的喜怒哀乐。

6.情感表达(5分钟)此部分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让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老师之前介绍的内容,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受,或者亮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这一部分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7.总结汇报(10分钟)老师就此给出整堂课的总结并进行汇报。

此时,各位学生需要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朗读自己心中最喜欢的古诗。

二、教学反思这一节课教学方法较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多角度地接触古诗,更好地了解文化内涵。

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寻隐者不遇》、《春晓》和《静夜思》三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篇。

这些诗作分别出自唐代诗人贾岛、孟浩然和李白,均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哲理的深刻感悟。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掌握诗句中的生字词,并能对诗句进行简单的解读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理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哲理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2. 生僻词汇的掌握:诗句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表达方式,需要学生花费时间进行学习和记忆。

教具学具准备- 课文教材- 词典或其他参考书籍- 投影仪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学生笔记本和文具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诗人的生平或相关故事,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与讲解:学生集体朗读或个别朗读,教师对诗句进行逐句讲解,解释生僻词汇,分析诗句的意境和哲理。

3. 讨论与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4. 写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或创作简短的诗歌,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运用。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分享学习心得,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板书设计- 课题:《古诗三首》- 诗人:贾岛、孟浩然、李白- 诗歌内容概述- 诗句分析- 重点词汇解释作业设计1. 背诵与默写:学生课后背诵《古诗三首》,并尝试默写其中一首。

2. 写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或创作一首简短的诗歌,下节课分享。

3. 家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家长签字确认。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而且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多种方式,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

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

部编版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古诗三首,了解其内涵和意境。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

三、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隐喻和象征。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古诗描绘的画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古诗相关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一《登鹳雀楼》(20分钟)1.学生跟读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讲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

3.分组讨论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呈现讨论结果。

3. 学习古诗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0分钟)1.学生齐读古诗,感受诗人对友情的描写。

2.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情感表达,思考诗人的感慨。

3.学生讨论古诗中的寓意和象征,进行展示和分享。

4. 学习古诗三《江南逢李龟年》(20分钟)1.学生合唱古诗,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眷恋。

2.教师讲解诗句中隐含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情感。

3.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展示古诗中的场景和氛围。

5. 小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回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

五、课堂延伸1.给学生布置古诗朗读任务,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2.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古诗,体验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要求学生写一份课后反思,总结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得到提升,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在后续教学中,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
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韵味。

2.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古代文化传承。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古诗三首》,本课时教学重点是《题西林壁》。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是哪一首?”
学生回答后,教师自然过渡到本节主题,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

2. 呈现新课(15分钟)
教师先示范诵读《题西林壁》,让学生在吸收诗歌意境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的音韵之美。

接着,教师结合诗歌形式、语言风格、词句等方面,向学生解释《题西林壁》的内容和意义,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诗歌朗读练习。

3. 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自由组合,完成《西林壁》这首古诗的深入探讨和解读。

教师在旁边监督和引导,让学生认真思考、发现问题,并在交流讨论中得以思维碰撞、交流分享。

4. 总结(10分钟)
展开全班讨论,“你们对《西林壁》这首诗有什么感悟和领悟?”
学生们回答后,教师则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四、教学效果反思
在本堂课中,教师通过呈现新课、分组讨论、总结等环节,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关注度和兴趣,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同时,教师还不断与学生进行互动,引
导学生自驱学习、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专注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 古诗三首【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 古诗三首【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熟读古诗,并背诵。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审美创造: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战争中的灾难和不幸,感受和平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课前解析】关注古诗:《出塞》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渴望与期盼。

《凉州词》描写了出征前将士们开怀畅饮的场面,表现出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情怀。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关注学习古诗的方法:1.借助文中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2.根据注释,用字面意思理解诗意。

3.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味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了解古诗背后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怀。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2.了解古诗背后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怀。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背后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怀。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出塞》3.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理解“龙城飞将、胡马”等词语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词、催、醉”等10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诗人,解诗题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

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读诗题《出塞》。

“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欣赏图片。

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4)“塞、秦、征、还”2.学习生字(5)“塞、秦、征”3.指导书写“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

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 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6. 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

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教师板书:互文秦汉)7. 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三、悟诗情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板书:明月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2 . 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

“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2)补诗句:( 9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

他们望到了什么?(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

)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

指名反馈(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

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悲壮)(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

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1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

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

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3.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14 “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

)“不教”是什么意思?(2)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2.激情引读(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引读)3.体会壮的感情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

齐声朗读。

四、布置作业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五、总结1.“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

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2.写法: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

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争从未停止。

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一首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诗篇。

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诵这首诗。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不看书。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两首诗。

2.出示并理解课题。

(沙漠图片)西域沙漠,人烟稀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都喜欢为它填写新词咏唱。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

(教师板书:《凉州词》)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17)“琵、琶”注意:葡萄和琵琶的读音。

2.学习生字(18)“词、催、醉”3.指导书写:“词、催、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催”是左窄右宽;“醉”左右结构匀称。

4.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

5.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借助注释说说读懂了什么。

6.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三、学习古诗《凉州词》师:刚才大家通过读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内容,你刚才说到那盛宴摆满了葡萄美酒啊,让我们读读这一句(出示诗句第一行)。

1.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

师: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可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很多同学发出了惊叹声,谁来读出这样惊喜的感觉?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你想想到些什么?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

这情景使人异常兴奋——读: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很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谁能把这样盛大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女生读。

2.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急促的琵琶声。

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1)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2)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琶以助兴的习俗。

——是不是应该从“催”里读出:(1)快尽兴畅饮;(2)快奔赴战场;(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边读边想,从这个“催”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怀。

3.小结:这场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声鼎沸、酒杯交错,谁来读出这样盛大的场面。

指名读、分组读。

4.激越的琵琶声,让我们在场所有的将士们兴致飞扬,诸位老兄,我有点醉了,想告辞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这样难得的盛宴就应该一醉方休。

展开想象:“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请诸位莫笑,引入下一句。

(板书:醉)指名读,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你们那份潇洒从容,小组读,醉了躺着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因为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在战场上能活着回来。

5.是啊,你抓住“几人回”读出了将士的心声,大家再好好读一读这一句,想一想你从几人回中读出了什么?小组讨论汇报。

自古以来边关烽火难息,多少将士血洒疆场!多少母亲失去自己的儿子,多悲凉啊,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让我想到王昌龄《出塞》的一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多少将士就这样到了戍边再也没回来啊,谁再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