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合集下载

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1.9

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1.9

第二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等级及评价范围
划分评价等级的依据 评价等级划分 评价范围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1993)规定,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三级,一级评价 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对于不同级别的地表水环 境影响评价,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等的评价工作内 容与技术质量要求有所不同。
态破坏型。 (3)界定新、改、扩建项目,明确是否有“以新带老”
的问题。
2.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
1993),结合建设项目外排水污染源的特点和当地水环境的 特征,确定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3.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通过水质与水文调查、现有污染源调查,弄清水环境现 状,确定环境问题的性质和类型,并对水质现状进行评价。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要求)
(1)根据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区域可持续发 展的要求,明确包括水质要求和环境效益在内的环境质量目 标;
(2)根据国家排污控制标准(排放标准),分析和界定 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污染源强(水质与水量指 标);
(3)选择合理的水质模型,建立污染源与环境质量目标 的关系,根据各种工况下不同的污染源强,进行水环境影响 预测评价;
必要时应进行工程涉及水域的水环境容量预测分析。
6. 提出控制水污染的方案和保护水环境的措施 根据上述的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比较优化建设方
案,评价建设项目对地表水影响的范围和程度,预测受影响 水体的环境质量变化和达标率,为了实现水环境质量保护目 标,提出水环境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四、 地 表 水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的 工 作 程 序

第05章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预评价

第05章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预评价

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预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预评价的程序、内容、要求与方法考情分析本章是新教材中内容变化最大的一章(真题答案以新教材为准)评价涉及的管理规定、评价文件的内容等为历年考核要点,建议分条分层梳理复习结合第3章建设方案研究中环境保护篇和安全内容复习主要考点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3.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4.安全预评价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09年单(一)概念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至少两个特点:主体是人类天然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改造后的自然环境2、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1、法律:环境保护综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单行法: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如污染防治法、生态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相关法:一些自然资源保护和其他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法律,如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2、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或国务院批准有关主管部门3、政府部门规章4、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三)环境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环境标准体系(1)分类按类型分:五种发布权限:三种行业:跨行业综合性排放标准、行业性排放标准执行性质:强制性和推荐性,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2)应用环境标准的原则(13年单)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补充和完善)环境质量标准,应结合环境功能区和环境保护目标进行分级污染物排放标准,依据所属行业、环境功能区、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报批时间确定。

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略)【2009年真题】对下列各类评价,我国有明确法律规定的是()。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漳浦县旧镇镇至纵一线沿海大通道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2环评报告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漳浦县旧镇镇至纵一线沿海大通道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2环评报告

由表5.3-9的预测结果可知,拟建公路敏感点在近期、中期及远期均能够达标,本项目公路交通噪声对周边环境敏感点影响较小。

(2)垂向噪声预测根据《漳浦县旧镇镇总体规划用地调整(2012-2030)》中土地利用规划图及及《漳浦县旧镇镇西埔村村庄规划(2012-2030)》,项目两侧规划为仓储用地、绿地及工业用地,无新增规划噪声敏感目标,因此,本次评价选择K0+870.6~K2+922.706段进行垂向预测。

根据前面的预测方法,预测模式和设定的参数,并结合水平向噪声预测结果,对K0+870.6~K2+922.706段交通噪声在垂向上影响进行预测;预测内容包括:营运近期、中期、远期交通噪声在道路两侧距红线5m处,离地面不同高度的噪声分布状况。

拟建道路假设在开阔、平坦、平路基、直线段等特定环境条件下,不考虑线路两侧树木与地上物对声波的遮挡等声传播附加衰减、以及环境的背景噪声,只考虑声波的几何衰减与地面吸收和空气吸收(年平均温度20℃,相对湿度70%),由交通噪声直达声与路面反射声叠加影响预测结果,铅垂向噪声分布见表5.3-10和图5.3-12。

表5.3-10 两侧红线外5m处铅垂向噪声分布单位:dB(A)层高(层)预测高度(m)东环路昼间夜间1 1.2 65.6 59.12 4.2 65.7 59.23 7.2 65.9 59.44 10.2 66.1 59.55 13.2 66.1 59.56 16.2 66.0 59.57 19.2 65.9 59.38 22.2 64.0 57.59 25.2 63.7 57.210 28.2 63.4 56.911 31.2 63.1 56.612 34.2 62.8 56.313 37.2 62.5 56.014 40.2 62.3 55.815 43.2 62.0 55.516 46.2 61.8 55.217 49.2 61.5 55.018 52.2 61.3 54.819 55.2 61.1 54.620 58.2 60.9 54.3图5.3-12K0+870.6~K2+922.706段营运中期交通噪声铅垂向分布图(3)规划敏感目标影响分析由章节1.8-1可知,项目规划无新增敏感点,本评价仅对项目运营期现状环境保护目标进行预测分析,通过预测分析,拟建公路现状敏感点在近期、中期及远期均能够达标,本项目公路交通噪声对周边环境敏感点影响较小。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一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与内容概述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即正确推断各种条件下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通常采用模式预测法即大气扩散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所谓大气扩散模式,就是以大气扩散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为基础,将各种污染源、气象条件和下垫面条件模式化,从而描述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的数学模式。

按经典的划分法,数学方法可分三大类:第一类是基于Taylor理论的“统计理论”;第二类是假设湍流通量正比于平均梯度的所谓“梯度理论”;第三类是基于量纲分析的“相似理论”。

上述方法通常都是需要进行数值计算,因此,在工程上尚未达到普遍应用的地步。

但是三大理论中的有关内容,却经常在工程中应用。

例如,利用“统计理论”确定扩散参数或利用“相似理论”确定参数化公式中的相似参数等。

主要的大气扩散模式有高斯模式、赫一帕斯奎尔模式、萨顿模式等。

在工程和环评实践中最普遍应用是基于统计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正态模式(即Gauss模式)。

正态扩散模式的前提是假定污染物在空间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概率密度的标准差亦即扩散参数通常用“统计理论”方法或其他经验方法确定。

正态扩散模式之所以一直被应用,主要因为它有以下优点:①物理上比较直观,其最基本的数学表达式可从普通的概率统计教科书或常用的数学手册中查到;②模式直接以初等数学形式表达,便于分析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数学推演,易于掌握和计算;③对于平原地区、下风距离在10km以内的低架源,预测结果和实测值比较接近;④对于其他复杂问题(例如,高架源、复杂地形、沉积、化学反应等问题),对模式进行适当修正后,许多结果仍可应用。

但是在应用时应当注意,常用的正态羽扩散模式实质上已假定流场是定常,不随时间变化的;同时在空问是均匀的。

均匀意味着:平均风速、扩散参数随下风距离的变化关系到处都一样,在空间是常值。

这一条件加上正态分布的前提,限制了正态扩散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 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2. 污染源调查对象
污染因子筛选: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 P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应选择 特征污染物。同时,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已造成 严重污染的污染物。
调查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 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 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 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 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 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山谷风
城市热岛效应
排 入 大 气 中 的 烟 尘 随 风 扩 散
(2)大气湍流与大气扩散参数
概念:即大气中不同于主流方向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旋涡 运动。
类型 热力湍流:大气垂直温度变化引起。 机械湍流:地面的粗糙程度。
作用 :由于湍流混合,排人大气中污染物,不断被空气 渗入,又无规则地分散到其他方向去,如此不断被稀释。
0.7
S
1.5
1.0
SSW
1.7
1.1
SW
2.2
1.4
WSW
2.4
1.7
W
3.0
1.6
WNW
2.1
2.1
NW
3.8
4.2
NNW
1.8
2.8
4月
7月
10月
1.4
1.2
2.3
1.7
1.8
1.3
2.3
3.2
2.2
1.2
1.5
1.8
1.3
2.4
2.2
1.3
1.3
0.9
1.5
2.4
1.6
2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江苏横峰浦丰纸业有限公司利用废纸和商品浆造纸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江苏横峰浦丰纸业有限公司2010年5月1 日目录第一章总则评价目的---------------------------------------------- -------1-1 编制依据-----------------------------------------------------1-1评价采用的标准-----------------------------------------------1-21.3.1 环境质量标准--------------------------------------------------------1-21.3.2 污染物排放标准------------------------------------------------------1-2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1-31.4.1 评价工作等级--------------------------------------------------------1-41.4.2 评价范围------------------------------------------------------------1-41.4.3评价因子-------------------------------------------------------------1-4控制污染与环境保护目标表-------------------------------------1-4评价内容与评价重点 ------------------------------------------1-5第二章建设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及建设地点-----------------------------------2-0项目规模及总投资---------------------------------------------2-0生产工艺方法-------------------------------------------------2-0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2-0第三章工程分析生产工艺流程简介---------------------------------------------3-1主要原辅材料用料---------------------------------------------3-1主要工艺设备-------------------------------------------------3-2公用工程-----------------------------------------------------3-23.4.1 供汽----------------------------------------------------------------3-23.4.2 给排水情况----------------------------------------------------------3-3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其控制措施-----------------------------------3-43.5.1 废气----------------------------------------------------------------3-43.5.2 废水----------------------------------------------------------------3-53.5.3 废渣排放情况--------------------------------------------------------3-63.5.4 噪声--------------------------------------------------------3-6清洁生产评述与建义-------------------------------------------3-63.6.1 清洁生产评述--------------------------------------------------------3-7小结----------------------------------------------------------3-7第四章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概况地理位置及交通-----------------------------------------------4-14.2.1 地势地貌------------------------------------------------------------4-14.2.2 水文状况------------------------------------------------------------4-14.2.3 气象条件------------------------------------------------------------4-1自然环境概况-------------------------------------------------4-1社会经济概况-------------------------------------------------4-2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4-24.4.1 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4-24.4.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4-34.4.3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4-5第五章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5-15.1.1 预测因子-------------------------------------------------------------5-15.1.2 预测时段-------------------------------------------------------------5-15.1.3 预测范围-------------------------------------------------------------5-15.1.4 预测模式-------------------------------------------------------------5-15.1.5 参数选取-------------------------------------------------------------5-25.1.6 预测结果分析---------------------------------------------------------5-25.1.7 预测评价-------------------------------------------------------------5-3第六章污染物总量控制第七章污染防治措施分析废弃处理措施分析---------------------------------------------7-17.2.1废水水量及水质-------------------------------------------------------7-27.2.2 废水处理方案--------------------------------------------------------7-2废渣处置措施分析---------------------------------------------7-4噪声防治对策-------------------------------------------------7-4第八章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环保管理措施-------------------------------------------------8-1环境监测建议-------------------------------------------------8-18.2.1 环境监测制度--------------------------------------------------------8-18.2.2 环境监测内容 ------------------------------------------------------8-2环保管理建议-------------------------------------------------8-3第九章环境损益分析工程环保设施投资分析-----------------------------------------9-1环保投资费用及效益-------------------------------------------9-1环保投资环境效益分析-----------------------------------------9-2工程社会效益分析---------------------------------------------9-2第十章公众参与公众参与调查概况-------------------------------------------10-1调查内容与结果统计-----------------------------------------10-1公众意见与建议---------------------------------------------10-1第十一章评价结论项目所在地区环境质量现状-----------------------------------11-111.1.1 空气环境质量现状--------------------------------------------------11-111.1.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11-111.1.3 声环境质量现状----------------------------------------------------11-1工程分析---------------------------------------------------11-1环境影响预测-----------------------------------------------11-2污染防治对策------------------------------------------------11-211.4.2 废水治理措施------------------------------------------------------11-2 11.4.3 噪声治理措施------------------------------------------------------11-2总量控制----------------------------------------------------11-3结论 ------------------------------------------11-3第一章总则项目简介项目建设方为“横峰浦丰纸业有限公司”;环境评价工作始于2010年5月1日。

(整理)ISO4628-8-2003中文.

(整理)ISO4628-8-2003中文.
无变化,即没有可见粉化
1
非常轻微,即粉化勉强可见
2
轻微,即粉化清晰可见
3
中等,即粉化非常明显
4
较重,即粉化显著
5
严重,即粉化非常厉害
注:如果认定或者一致认同,可以使用简单的等级数值。但是,很多情况下,为了避免产生混淆,本表中所列等级数值不允许改变
粉化等级评价的图片标准示例已经在ISO 4628-6:1990图1中给出。
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分级审批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2)列出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和评价对象被批准设立的相关文件及其他有关参考资料等安全预评价的依据。
对于安全预评价的内容,要注意安全预评价的目的、时间,安全预评价报告的内容等知识点。
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审批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按照国家规定实行核准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备案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备案手续后和开工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ISO 21227-1:色漆和清漆:用光学成像法评价涂层表面缺陷——第一部分:一般指南;
ISO 21227-3:色漆和清漆:用光学成像法评价涂层表面缺陷——第三部分:划痕周围剥离和腐蚀的评价。
3
在本部分中,下列术语被应用。
3
明显的腐蚀产物。
3
涂层失去附着力。
4
被检样品或者直接一暴露在腐蚀环境中就立即取出,或者设定一个腐蚀暴露时间周期,之后取出样品,围绕划痕进行分层等级评定。
如果需要的话,可以采用压缩空气或黏贴胶带来代替小刀。去除疏松涂层非常重要。
如有必要,再次用新鲜蒸馏水清洗测试样品。

第五章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012)

第五章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012)

3.预测时期
一、二级评价应预测纳污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 个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或评价等级为二级但评 价时间较短时,可以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段的环境影响。 一级评价:至少枯水期和平水期; 二级评价:至少枯水期 三级评价:枯水期
(同时要考虑预测背景值的监测时期)
4.预测范围和预测点的布设 (1)预测范围与现状调查的范围相同或略小。 (2)在预测范围内应布设适当的预测点,应包括敏感 点。一般情况下以环境现状监测点为预测点。 同时应考虑以下特殊情况: ①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和水质突然变化处的上、下游,重要水 工建筑物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预测点。
6.河流简化 河流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 河流。 河流的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 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 大中河流中,预测河段弯曲较大(如其最大弯曲系数> 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可以简化为平直河流。 7.污染源简化 排入河流的两排放口的间距较近时,可以简化为一个,其 位置假设在两排放口之间,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两排放口 间距较远时,可分别单独考虑。 排入小湖(库)的所有排放口可以简化为一个,其排放量 为所有排放量之和。 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通常可以把排放规律简化为连 续恒定排放。
上游河段是排放口上游的河段。
3.2河流水质预测模型
3.2.1混合过程段 混合过程段长度计线
2.1地表水环境影响 水资源:主要体现有水利水电工程、供水或调 水工程、用水量大的电力工程 水质:工程排污。 水生生态系统:水量、水质等综合影响,例如 水库建成后的库区局地小气候的变化,由于下游水 资源减少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大坝阻隔造成的 水生生物资源的变化。
肉食加工、发酵、 pH、BOD5、COD、悬浮物、氨氮、磷酸盐、大肠杆菌数 酿造、味精

第五章 大气环评

第五章   大气环评
一般对于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 个,二级评 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6个,对于三 级项目,若区域内已有常规监测点,可直接利用 常规监 测资料,否则可布设1~3个监测点。当 污染源较集中,而主导风向较明显时,主导风向 下风 向应多布置测点,上风向作为清洁对照区, 应少布置测点。工业集中区、交通繁忙区、人口 集中区、现状污染较重区,布置的测点不宜太少, 郊区和人口密度较小区,以及现状污染较 轻地 区,可适当少布点。
22
热力湍流:温度分布不均引起 机械湍流:风速分布不均及地面粗糙度引 起
2、大气环境预测所需污染气象资料
常规气象资料:年季地面温度、降雨量; 风玫瑰图;月平均风速变化图;小时平均风 速日变化;年季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 合频率图。。。。。。
23
低空探空资料:1500m以下的风和气温 资料、逆温情况;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 化;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日混合层 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
18
5
统计分析之前应对监测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 对少数极大、极小值要作科学认真的分析,剔除异 常值,保留真实值, 按照表征大气环境质量特征的指标要求,大气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一般须统计时平均浓度 、日均 浓度、年日平均浓度及其相应的超标率、最大超标 倍数等,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及评价 对象的需要, 可增加季日平均浓度及超标率的统计分析。

根据有关原则和方法,论证排气筒设计高度的合理性;
• 以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前提,作环 境经济损益分析;
• 根 据以上分析,对厂址选择、建设规模、总图布置等 作合理性分析,提出污染防治措施。
8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过程
大气现状监测 评价区气象条件 评价区地形条件 污染源条件 模 式 计 算 浓度影响值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合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等方面的的规定。

第三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管理,依法管理,责任明确”的原则。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第四条建设单位应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照规定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第五条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项目背景和必要性分析、环境基础状况调查、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保护措施等内容。

第六条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应当公示,并接受社会公众意见,建设单位应采用合理意见,并向社会公众公开反馈采用情况。

第七条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应作为审批、审查、批准建设项目的依据,并作为环境保护承诺实施的具体要求。

第三章建设项目审批第八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较大的,应依法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手续。

第九条建设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的行业准入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提供相关申请材料,并接受审查部门的审核。

第十条审查部门应按照国家、地方规定的审批时限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

第十一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在审查期限内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批准,并将批准决定书发给建设单位。

第十二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要求应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纳入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等相关技术文件并组织实施。

第四章施工阶段管理第十三条建设单位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制定环境保护措施计划,并在工程施工前报送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施工单位应按照环境保护措施计划进行施工,并配合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施工单位应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做好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防止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第十六条施工单位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植被、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防止施工废弃物、噪声、振动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运营阶段管理第十七条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验收,并将验收报告报送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大气污染: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即由于人类活动而使空气环境质量变坏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

按来源分为自然和认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又分为工业、交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按污染源的几何形状:点、线、面、体源。

按污染物排放时间分:连续、瞬时、间歇源。

按排放形式分: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

按几何高度:高架源、地面源。

无组织排放:凡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15m以下的排气筒的排放。

连续点源源强:以单位时间内排放的物质或体积表示。

瞬时源源恰:以排放的总质量或总体积表示。

3.大气污染物: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

根据其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一次、二次污染物;根据存在形态,可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种类,分粉尘类,有害气体类,湿雾类,放射性污染,酸雨。

按烟雾分伦敦、光化学烟雾。

颗粒物按粒径分:TSP ≤ 100微米。

PM10≤10微米。

降尘>10微米。

粉尘>0.5微米。

4.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先行业,后地方,国家顺序执行。

5.发布空气质量预报的因子:SO2,TSP,PM10。

6.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各种排放源进入大气,在大气中保持其原有的化学性质。

如TSP,NO X,SO2。

7.二次污染物:指在一次污染物之间或大气中非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如光化学烟雾,酸性沉积物,O3。

8.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9.《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监控浓度限值。

1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实施的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和几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6.07.02•【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八号•【施行日期】2016.09.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根据2016年7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六部法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三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第三条编制本法第九条所规定的范围内的规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照本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条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条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条国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技术规范进行科学研究,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七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本项目位于信阳工业城312国道与工二十路交叉口东北部,根据项目特点,本次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体现在施工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其次为运营期物流仓储活动、酒店运行、配套的汽配汽修厂、加油站运行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5.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分为施工前期准备阶段、主体工程建设阶段以及扫尾工程阶段。

施工期的污染因子主要为扬尘和噪声;另外还有施工废水(工人生活废水和工程用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固废)等。

5.1.1施工期扬尘影响分析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各种燃油动力机械和运输车辆排放的废气、施工活动产生扬尘、各种油品的泄露等都会对施工现场及周围产生一定的污染,主要大气污染物为NO2、CO、SO2、粉尘及房屋装修废气,其中以粉尘污染最为严重。

施工扬尘的产生环节主要包括:土石方开挖、建材运输车辆产生的交通、建材堆置和施工等,可分为施工场地扬尘和交通运输扬尘。

(1)施工场地扬尘施工场地上的植被破坏、地表开挖,如遇干燥大风天气,会产生施工扬尘;另外,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如装卸、堆放方式不当,也会产生扬尘污染。

据有关资料介绍,能产生扬尘的颗粒物粒径分布为:<5μm的占8%,5~20μm的占24%,>20μm 的占68%。

施工期扬尘污染与具体施工活动、施工区作业面积、施工方式、气候气象等因素密切相关;另外,施工管理水平和相应扬尘污染控制措施是否得当,对施工期扬尘污染产生源强具有决定作用。

施工起尘量多少随风力的大小、物料干湿程度、作业文明程度等因素而变化,影响可达150~300m。

根据相关资料,在4.5m/s 风速情况下,对施工扬尘下风向影响程度和强度见表5-1。

在此条件下,距施工点下风向200m处的TSP浓度仍超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日均标准。

可见,如单一风向下长时间施工,施工期扬尘可能对周边堆子塘村民组、牌坊村高岗村民组等近距离的大气环境敏感点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短期影响,该影响是短期不良影响,随着施工完成而结束。

(2)交通运输扬尘建筑材料和土石方的运输使车流量增加,加之路面洒落的建筑材料、土壤等,会产生交通运输扬尘。

据有关调查显示,运输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与道路路面及车辆行驶速度有关。

在完全干燥的情况下,可按经验公式计算:Q=0.123(v/5)(W/6.8)0.85(P/0.5)0.75式中:汽车行驶的扬尘,kg/km·辆;v—汽车速度,km/h;W—汽车载重量,t;P—道路表面粉尘量,km/m3。

一辆载重8t的卡车,通过一段长度为250m的路面时,在不同表面清洁程度与行驶速度情况下产生的扬尘量,见表5-2所示。

表5-2 不同车速和地面清洁程度时的汽车扬尘单位:kg/km·辆由表5-2可知,在同样路面情况下,车速越快,扬尘量越大;在同样车速情况下,路面清洁度越差,则扬尘量越大。

一般情况下,施工交通道路在自然风作用下产生的扬尘影响的范围在100m以内。

如果在施工期间对车辆行驶的路面实施洒水抑尘,可防止施工扬尘污染。

施工场地洒水抑尘后,试验结果见表5-3所示。

表5-3 运输扬尘洒水抑尘试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实施每天洒水4~5次进行抑尘,可有效地控制施工扬尘,可将TSP 污染的影响范围缩小到20~50m。

因此,限速行驶及保持路面清洁,同时适当洒水是减少汽车扬尘的有效手段。

施工过程中粉尘污染的危害不容忽视。

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和附近人群,吸入大量的微小尘埃,不但会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而且粉尘会夹带大量的病原菌,传播其它各种疾病,严重威胁施工人员和附近人群的身心健康。

此外,大量粉尘飘落在建筑物和树木枝叶上,也影响周围景观。

项目厂址西侧堆子塘村民组住户距项目西厂界最近距离约36m,项目施工时施工机械设施布局距离居民住宅最近距离约56m;厂址西南侧为牌坊村高岗村民组、距离项目厂界最近165m,项目施工时施工机械设施布局距离村民住宅最近距离175m。

定性分析,上述环境敏感点在最不利风向时,施工扬尘浓度能够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颗粒物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1.0 mg/m3的要求。

根据《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393-2007),评价建议在施工场界作为围挡其底端应设置防溢座,围挡之间与防溢座之间无缝隙;遇4级以上大风天气应停止土方作业,同时作业处覆盖防尘网防尘;水泥、石灰、砂石、涂料、铺装材料等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应采取密闭存储、设置围挡或堆砌围墙、防尘布苫盖或其他有效的防尘措施;施工现场土方尽快回填,临时性堆放的建筑垃圾或土方应采取覆盖防尘布网、定期喷洒抑尘剂或定期喷水等措施防尘,同时在施工期间采取洒水抑尘,每天洒水4~5次,扬尘量可减少70%左右,将TSP污染缩小到20~50m。

严格执行《清洁城市空气行动方案》第3小节加强扬尘污染控制中关于严格控制各类建筑施工扬尘的要求。

在对项目施工活动加强管理,尤其是加强汽车维护和运输管理,同时对物料运输过程、建筑材料的堆放及使用过程制定管理措施的前提下,施工活动扬尘污染影响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减轻,可有效减少对周围环境以及项目区域内已建成部分的污染影响。

5.1.2施工废气影响分析施工过程中废气主要来自于房屋自装修阶段,该废气的排放属无组织排放,其主要污染因子为醇类。

本项目装修过程中向周围大气环境无组织排放醇类最大量1.13t,按照施工建设期1.3年进行折算,折合0.87t/a。

乳胶漆的使用量虽然很大,但大多使用于物体的表面,在较短的时间内醇类能够较快的挥发释放,所以在短期内醇类浓度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浓度降低较快,一年后基本衰减清除。

评价建议建设单位应提倡简单装修,尽量减少有机物类漆、材的使用,同时告知园区周边空气敏感点居民加强开窗通风,在室内种植吊兰、扶郎花、金绿萝、无花观赏桦、芦荟、耳蕨、常春藤、铁树、菊花、蓬莱蕉和紫露苹、红鹤花、龙血树、百合、万年青等具有吸收污染物作用的植物。

在做好自身防护措施后可将项目装修废气对他们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5.1.3施工期废水影响分析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砂石骨料冲洗废水,混凝土拌合废水,施工机械、车辆清洗废水,打桩阶段产生的泥浆废水(基坑排水);污染物主要是悬浮物、油类和碱性物质,其中以含悬浮物废水最多,油类和碱性废水较少,废水均为间歇式排放。

砂石骨料冲洗废水、混凝土养护废水、地下打桩废水(基坑排水)、机械设备车辆冲洗废水等引入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现场洒水、建筑物料添加水等,不外排,因此、施工废水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建设期的生活污水主要来自食堂污水、粪便污水、浴室污水等,主要水污染物是COD、SS、氨氮和磷酸盐等。

本项目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为2m3/d,施工期排放生活污水858m3,该污水的主要污染因子为COD、SS、氨氮和磷酸盐等,其污染物产生浓度分别为COD约500mg/L、SS约480mg/L、氨氮约25mg/L、磷酸盐约2mg/L。

评价建议施工期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收集处理后用于场地绿化、不排入地表水体,因此施工期生活污水对地表水水质影响轻微。

5.1.4施工噪声影响分析场地平整、仓储库房建设、装修及路面硬化时的推土机、搅拌机、挖掘机、压路机等机械噪声,物料运输车辆噪声等,声源强度70~115dB(A);这些突发性的非稳态噪声源会对周边环境及作业人员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程度影响。

因此需要预测施工期噪声影响程度和范围。

项目厂址所在区域为2类声环境功能区。

分布在项目厂址周边的敏感点:厂界西侧约36m处为堆子塘村民组;厂界西北侧约135m处为堆子塘村民组;厂界西南侧约165m处为牌坊村高岗村民组。

上述声环境敏感点由于距离施工区域较近,因此,工程在施工阶段的噪声可能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对施工期间施工机械对周边环境声环境质量2类区域的影响范围进行了预测,便于建设单位日后根据周边情况变化采取噪声防治措施。

5.1.4.1预测模式施工机械噪声可按点源处理,土石方、打桩工程在室外地面进行,结构工程发生于室外地上,装修工程多发生于室内。

产生在室外地面的噪声源,可看作位于半自由空间,产生在建筑高层部分的噪声源,可看作位于自由空间。

施工机械噪声分别按室外、室内声源噪声衰减模式进行衰减预测,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预测模式如下:(1)声级的计算预测点的等效声级L eq 可用下式计算:L eq =10lg(100.1Leqg +100.1Leqb )式中:L eqg —— 建设项目声源在预测点的等效声级贡献值,dB(A);L eqb —— 预测点的背景值,dB(A)。

建设项目在预测点产生的等效声级贡献值L eqg 可用下式计算:⎪⎭⎫⎝⎛=∑i L i eqg Ai t T L 1.0101lg 10式中: L Ai —— i 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A 声级,dB(A);T —— 预测计算的时间段,s ;t i —— i 声源在T 时段内的运行时间,s 。

(2)声传播衰减计算如果已知预测点的8个倍频带声压级,预测点A 声级可用下式计算:)10lg(10)(81))((1.0∑=∆-=i L r L A i PI r L式中:L Pi (r) —— 预测点(r )处,第i 倍频带声压级,dB ;ΔL i —— 第i 倍频带的A 计权网络修正值,dB 。

预测点处倍频带声压级可用下式计算:L p ( r) =L (r 0) −(A div +A atm +A gr +A bar +A misc )式中:L p ( r) —— 预测点倍频带声压级;L (r 0) —— 参考点处倍频带声压级; A div —— 几何发散衰减; A atm —— 大气吸收衰减;A gr —— 地面效应衰减; A bar —— 屏障屏蔽衰减; A misc —— 其他多方面效应衰减。

a 、点声源的几何发散衰减A div 计算公式为:A div = 20lg(r/r 0)如已知点声源的倍频带声功率级L w 或A 声功率级L AW ,且声源处于自由或半自由声场,可用下式计算声源的几何发散衰减:自由声场几何衰减:L A (r )= L A w -20lg (r )-11 半自由空间噪声衰减模式L A (r )= L Aw -20lg (r )-8 b 、空气吸收衰减A atm 计算公式为:A atm =a(r-r 0)/1000a ——温度、湿度和声波频率的函数。

预测计算中一般根据建设项目所处区域常年平均气温和湿度选择相应的空气吸收系数。

c 、地面效应衰减A gr :地面可分为坚实地面(铺筑路面、水面、冰面及夯实地面)、疏松地面(被草或植物覆盖的地面、农田等)和混合地面,声波通过疏松地面或大部分为疏松地面的混合地面时,在预测点仅计算A 声级前提下,地面效应引起的倍频带衰减计算公式为:A gr =4.8-(2h m /r)[17+(300/r)]r —— 声源到预测点的距离,m ; h m —— 传播路径的平均离地高度,m ; A gr 计算为负值,用“0”代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