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顿悟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一、桑代克——试误说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
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
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
所谓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三、华生---行为习惯说(肢体、言语的习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刺激——反应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重点是行为的塑造、控制和改变,及行为的学习华生认为,“习惯的养成和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化,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并主张用条件反射法来解释习惯的养成问题。
让学生享受“顿悟学习”的美妙
让学生享受“顿悟学习”的美妙作者:***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21年第01期摘要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智慧行为,真正的学习常常会伴随着一种兴奋感。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多种认知活动,引领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慢慢领悟,直至顿悟,尽情享受学习的美妙。
其中,难易适中的学习情境是顿悟学习的前提,积极的思维参与是顿悟的关鍵,丰富的活动经验是顿悟的保障。
关键词小学数学顿悟学习情境平行四边形注重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技能训练等传统教学观念依然或多或少地左右着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无法承载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重任。
笔者认为,德国格式塔派心理学家苛勒倡导的“顿悟学习”,可以使学生常有顿悟的惊喜,让学生享受学习的美妙。
一、适中的学习情境:顿悟的前提1913年至1917年间,苛勒用黑猩猩做的问题解决行为实验表明:如果动物遇到的是一种难易适中的学习情境,顿悟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1]。
众所周知,数学学习过程实际上是数学知识结构的逻辑意义与学生已有的认知观念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心理意义的过程。
虽然数学知识结构的逻辑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学生之间却存在着个体差异。
教师只有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难易适中的学习情境,才有可能引发学生的顿悟。
为此,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以下是笔者设计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片断。
(一)口答面积,激活经验[师]用课件逐一展示图1~5。
指定学生口答方格图中阴影部分图形的面积,小结已学计算面积的基本方法:①公式法;②数方格法;③转化法。
(二)自主探索,顿悟方法1.初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师]出示1号平行四边形纸片(见图6)。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请大家自己动手试一试。
[生]尝试动手剪、拼、算。
[师]集体交流,展示学生沿不同的高的剪拼方法。
质疑:有人沿这条线段剪吗?(教师在1号纸片上斜着画一条线段)[生]交流后明确:沿高剪开才能拼成长方形。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一、桑代克——试误说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
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
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
所谓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三、华生---行为习惯说(肢体、言语的习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刺激——反应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重点是行为的塑造、控制和改变,及行为的学习华生认为,“习惯的养成和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化,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并主张用条件反射法来解释习惯的养成问题。
顿悟与试误的区别与联系
顿悟与试误的区别与联系以上关于顿悟与试误的区别摘自《学习理论与方法》(P97,102-103)和《教育心理学》(P97-98)。
简言之,试误可以看作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顿悟则可视为质变的形成。
如此看来,学习的尝试错误和顿悟不应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过程,它们是学习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重视任何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都是片面的,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苛勒认为人类具有和人类有些相似的智慧行为,这种行为的明显特征在于它是在对整个情境完全概览后产生的。
这种智慧行为是一个连续的顺利的过程,这一过程作为-个整体,是和情境的结构,和其各组成部分的关系相适应的。
苛勒的实验表明猩猩在行动之前,已经领会到了自己的动作为什么进行,怎样去进行以及最终的结果为何,领会到了自己的动作与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
在苛勒看来,猩猩对问题的解决并非是一种盲目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处于对问题产生了顿悟。
他把这种“从一开始就考虑到情境结构的行为”称为顿悟,他为顿捂定了这样一个标准:“参照场的整个形势,一种完善解决的出现。
”有人在1964年对顿悟做了很透彻的分析:“这样一些问题的解决,看来是突然来到的,俨如包含着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整个错综复杂的手段在内的。
一个新‘完形’,在动物的意识中突然出现;它确实好像‘顿悟一闪’而引起的适宜的动作。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学习是一种智慧行为,是一种顿悟过程,需要有理解、领会与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参与,并且它是一种突现、速变、飞跃的过程。
顿悟学习有其特点,可归纳如下:问题解决前尚有一个困惑或沉静的时期,表现得迟疑不决,有长时间停顿;从问题解决前到问题解决之间的过渡不是一种渐变的过程,而是一种突发性的质变过程;在问题解决阶段,行为操作是一个顺利的不间断的过程,形成一个连续的完整体,很少有错误的行为;由顿悟获得的问题解决方法能在记忆中保持较长的时间;由顿悟而掌握的学习原则有利于适应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
2020德宏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苛勒:完形——顿悟说
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苛勒的黑猩猩实验】笼子外放有食物,食物与笼子之间放有木棒。
对于简单的棒子问题,黑猩猩只需要使用一根木棒就能获取食物,复杂的棒子问题则需要黑猩猩将两根木棒接在一起,方能获取食物。
在解决复杂棒子问题的情境中,最初只见黑猩猩一会儿用小木棒、一会儿用大木棒来回拨弄香蕉,但怎么也够不着。
不得已,他只能把两根木棒握在手里挥舞着,突然之间,它无意把小木棒插进了大木棒,使两根木棒接起来变成了一根长木棒,并马上用它够到了香蕉。
苛勒通过对黑猩猩问题解决行为的分析,发现黑猩猩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在初次获取食物的行为不成功之后,并未表现出盲目的尝试——错误的紊乱动作,而是坐下来观察整个问题的情境,后来突然显出了领悟的样子,并随即采取行动,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由此,苛勒指出,“真正的解决行为,通常采取畅快的、一下子解决的过程,具有与前面发生的行为截然区分开来而突然出现的特征”。
这就是所谓顿悟,而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
其基本观点有两点:一、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
顿悟虽然常常出现在若干尝试与错误的学习之后,但不是桑代克所说的那种盲目的、胡乱的冲撞,而是在作出外显反应之前,在头脑中要进行一番类似于“验证假说”的思索。
二、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
所谓完形,原是徳文中Gestalt(格式塔)一词的译名。
因此,格式塔学派所说的“完形”实际上就是“结构”。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
这种“完形”倾向具有一种组织功能,能填补缺口或缺陷,使有机体不断发生组织和再组织,不断出现一个又一个完形。
例如,在黑猩猩接棒取物的实验中,黑猩猩不是因偶然看到棒子,拿起来玩弄,而偶然得到笼外的事物;而是往往先看一看目的物,考虑到所要达到的目的,再开始接棒取物的。
科勒认为学习的习的主题内容
科勒的学习理论
科勒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通过黑猩猩摘香蕉实验得出完形—顿悟说。
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的内部构造完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识为中介。
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景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积累或盲目的尝试。
学习迁移理论—关系转化说,该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
苛勒做了一个“小鸡啄米实验”证明了关系转换的学习迁移理论。
他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
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
然后,变换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
问题是:如果小鸡仍然到深灰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由于相同要素的作用; 如果小鸡是到两张纸中颜色更深的那张(即黑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对关系作出的反应。
实验表明:小鸡对新刺激(黑色纸)的反应为70%,对原来的阳性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30%。
他认为这结果证明是情景中的关系对迁移起了作用,而不是其中的相同要素。
苛勒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和顿悟。
认为学习的主体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的越清楚,并加以概括化,则越容易产生迁移,迁移的作用也就越加普遍。
格式塔顿悟学习理论
强化物的第二种分类:
1)消费性强化物: 牛奶、曲奇、糖果、水果、 汽水、可乐、冰激淋、…… 2)活动性强化物:看电视、看电影、看连环画、 购物、郊游、手工制作、过生日、…… 3)操作性强化物:玩具汽车、画画、迷宫、布娃 娃、电子游戏、乐器、…… 4)拥有性强化物:宠物、漂亮衣服、鲜花、邮票、 钢笔、笔记本、MP3、军刀、…… 5)社会性强化物:赞美、微笑、关注、倾听、与 你聊天、逗你玩、讲故事、……
2. 强化: 通过强化物增强或维持某反应行为的过程. 3. 强化原理(Reinforcement Principal):在一个 操作行为(即反应)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物,操 作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1)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在环境中增加某种 刺激,使得反应概率增加 .这时的刺激物叫做正强化 物. 2)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指的是当某种刺激 在有机体的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 .此时的刺 激物叫做负强化物. 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 ),即用高频的活动 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 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
第三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一节 格式塔学派的顿悟学习理论 第二节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第三节 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理论 第四节 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心理学三个代表人物
1. 韦特海默,M. (Max Wertheimer l880~1943) 德国心理学家,格式的强化安排: 最初安排连续强化,然后安排固定间隔强化, 最后安排变化比例强化.
(三)惩罚
惩罚(Punishment)是一种导致反应减少的过程. 1)正惩罚:反应后呈现厌恶性刺激 . 2)负惩罚:反应后消除奖励性刺激. 惩罚与强化的区别:强化是增加或维持反应概率, 而惩罚则是抑制反应发生的概率. 惩罚的作用:只起暂时的抑制作用而不能消除这 种行为. 惩罚可能会引起负效应,如逆反心理、攻击性 行为、暴力倾向、撒谎、回避行为、双向负 效应
学习的认知理论1顿悟学习顿悟学习是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与尝试
第四节 学习理论一、学习的认知理论1.顿悟学习顿悟学习是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与尝试-错误学习相对的学习模式,认为学习是重新组织知觉情境并领悟其内在关系的过程。
经典的实验研究是苛勒 (Wolfgang Koller,1887一1967,格式塔学派著名代表人物)。
苛勒认为,个体并非是通过尝试一错误法来学习的,而是突然发生的顿悟的结果。
顿悟不是对问题情境中个别刺激的个别反应,而是通过对整个情境的理解或认知重组而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
苛勒认为,学习就一个“完形”的重组的顿悟过程,并将这种学习称为顿悟学习。
2.目的行为学习理论目的行为学习理论是由美国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Edward C.Tolman,1886一1959)提出,他反对“刺激一反应”的观点,并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并将S-R公式修改为S-O-R。
他认为,学习不是S—R的直接联结,认为个体的整体性行为具有趋向或避开某种目标的目的性和达到目的的认知性。
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加入个体的需求系统、认知信念价值系统和行为空间三种中介变量,强调中介变量对个体行为的决定作用。
认知地图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基础在脑中形成的有关现场的类似地图的表征。
为了研究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变化。
潜在学习是指个体在学习期间学习效果没有外部行为表现的学习过程。
典型的情景是,这种学习在缺乏奖赏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继续进行。
3.观察学习(1)观察学习概述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认为,人的学习分为两类:一类是亲身经历的学习,是从学习者亲身经历的行为后果或个人亲身经历的成功与失败中得到的学习。
这类学习的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类是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来扩展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行为准则。
(2)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习得的,其中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 q 所观察的榜样的特征。
主要包括榜样的特异性、价值性和榜样的普遍性等。
(幼儿学前教育)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尽管许多简单行为的习得能够用S—R联结的形成来解释,然而关于复杂行为的习得而言,仅用S—R联结的形成来解释那么过于简单化。
例如,学生在学习解答某一机械问题时,并不是简单地通过练习与机械经历,在问题情境与解决问题的手段之间建立直截了当联系,而是需要对整个问题情境进行知觉与理解,领悟其中各种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方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可见,主体的认知过程在复杂学习中起着要紧的作用。
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响适应,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靠于他长时经历系统中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适应所支配。
学习的认知理论要紧有以下几种。
完形—顿悟说是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韦特海墨、考夫卡和苛勒。
一、格式塔学派的经典实验1913~19,苛勒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当时盛行的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相对立的第一个认知学习理论──完形—顿悟说。
苛勒认为桑代克的实验情况太复杂,结论是不可靠的。
因此,他重新设计了动物的学习实验。
苛勒认为,要判明黑猩猩的学习行为是否有所谓的理解力,实验设计必须有一个可靠的原那么。
他在《猿猴的智慧》〔1925〕一书中谈到,他用以设计实验的原那么是如此的:“实验者布置一种情境,使其目的不能直截了当到达,而又使它对情境完全了解,因此我们便能够明白它所能得到的是何种程度的行为,尤其是它能否以间接的方法解决其问题。
〞从那个实验设计的原那么中,我们能够看到:〔1〕苛勒是以动物能否以“间接方法解决问题〞作为理解力的标志的;〔2〕苛勒的实验设计的要求是使动物有可能完全了解其情境,即问题的一切要紧条件必须全部显露出来,以便让动物观看。
学习中的顿悟
学习中的顿悟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语文教学该如何尽显诗歌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心中的困惑直至今日在网络直播中逐渐解开。
下面就两堂公开课谈谈自己浅见拙识。
诗歌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
因此鉴赏诗歌之前,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感情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尤其是授课者对作品中作者人生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等进行详细了解,这样不仅增加了知识的积累,而且有助于讲解诗歌内容时的生动性和故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璇老师,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全得益于她对李白生平经历有着充分地掌握。
因此,我感悟到教育者首先自己是个善于学习和积累的人。
古典诗歌富有韵律美,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而且能铢两悉称地曲达情绪的转变。
因此,诵读诗歌,增加文学积淀,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如此才能体现诗歌的情感跌宕,摇曳多姿之美。
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学生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既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能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那种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王老师课堂上的朗读也是精彩纷呈,但总觉得有些美中不足,可能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的缘故吧。
因此,我感悟到厚积薄发的力量源自于“十年磨一剑”。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艺术的语言。
古典诗歌中一字一句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雕词琢句之妙境,也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用语方面提供经验。
所以王老师抓住课题《行路难》中“难”字贯穿全文始终,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李白当时的“难”与“不难”间密切的关联,获得了独有的感悟;联想到自己平时总是实施“一解题,二释词,二译句,四总结的单调模式着实汗颜,总是以一张嘴一支笔单调乏味的讲述和板书垄断课堂,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生生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从而造成绝大多数学生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诗歌,不懂得欣赏诗歌,领略诗歌的魅力的困境。
教育心理学31个常考知识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2.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做了许多实验研究,积累了大星关于动物和人的学习材料,提出了一些学习心理的定律.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4.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5.心理发展的动力:①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已有的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②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6.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其发展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
7.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8.皮亚杰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一-同化和适应。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记忆)②前运算阶段2~ 7岁(自我中心性)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运算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守恒)④形式运算阶段(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10.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道德活动、道德关系的看法和态度。
它是在道德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发展较晚。
11.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五六岁)是前道德判断时期②第二阶段(七八岁)是他律道德发展时期③第三阶段(九岁以后)是自律道德发展时期。
12.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理论:把道德观念的发展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种水平。
13.准备状态: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于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
14.学习的概念:①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
柯勒的顿悟学习论
柯勒的顿悟学习论【琢玉匠人】顿悟,是指谓顿然领悟,幡然醒悟。
沃尔夫冈.柯勒(Wolfgang.Kohler 1887-196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韦特海默、考夫卡),也是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灵长类行为研究的先驱。
1887年柯勒出生于爱沙尼亚,父母都是德国人,父亲是校长,他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柯勒除了对科学感兴趣,他也喜爱音乐、钢琴和户外运动。
曾先后就读于杜宾根大学、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在柏林大学期间师从斯图姆夫,写成了有关心理声学的论文。
1909 年获柏林大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应聘于法兰克福大学。
在著名物理学家M.普朗克指导下,他接受了相当深入的训练。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他强调主张心理学必须和物理学结为联盟。
在这里,他和K.考夫卡成为同事,并在1910年和M.韦特海默相识,并承诺和考夫卡一起做他研究似动现象实验的助手和被试,从此三人合作继续研究,终于建立了格式塔心理学派。
1913年,柯勒接受普鲁士科学院的邀请,到南非加那利群岛的西班牙属地特内里费岛研究黑猩猩的学习。
在他到达6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致使他在那儿滞留7 年之久,在此期间他根据对黑猩猩的实验研究结果,于1917年出版《人猿的智慧》,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性著作。
1920 年回到德国,1922 年在柏林大学继任斯图姆夫的职务,并一直工作到1934 年。
自此柯勒建立勒他的心理学学术地位,也标志勒格式塔心理学思想被正式承认。
1934年,他接受了詹姆斯的邀请去哈佛大学讲学,由于他一直和纳粹政权有冲突,为反对纳粹写信给柏林的报纸批评政府,在讲学结束后即因厌恶德国纳粹政权,当即决定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担任斯沃莫尔学院心理学教授。
1946 年获得美国国籍。
1947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6 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1959 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67年病逝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
柯勒指出,所谓的格式塔是指任何一种把情景看作成被分离的整体。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认知理论
⼀、格式塔⼼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格式塔⼼理学是1912年创⽴于德国柏林⼤学的⼀个⼼理学派别,其创始⼈是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魏特海默早年从事似动现象和⼈类知觉的研究,最早提出格式塔⼼理学的基本观点。
苛勒对⿊猩猩的学习进⾏了⼤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学习的顿悟说。
考夫卡则是格式塔⼼理学宣传者,使格式塔⼼理学理论更加系统化。
格式塔⼼理学的基本思想是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理学,主张⼈的知觉、观念或⼼理内容具有整体性,不能分解为各⾃独⽴的元素。
⼼理具有整体的性质,不是各元素性质的相加之和。
格式塔⼼理学主张“⼼物同型说”,认为⼈的内⼼存在着许多与外界事物相应的同型物,这就是格式塔。
对于每⼀个客观事物,在⼈的内⼼都有⼀个相应的格式塔。
格式塔(Gestalt)是“形状”和“形式”的同义词,可以理解为⼀种⼼理的模式。
格式塔具有⾃我组织和⾃我完善的功能,具有⼀种使⾃⾝趋于完整的活动倾向。
当客观外界的某⼀事物呈现在我们感官⾯前时,内⼼就有⼀个格式塔与之对应。
当内⼼的格式塔与客观事物不相符时,格式塔就出现“缺陷”,这时格式塔就表现出弥补本⾝缺陷的活动倾向,活动的结果使格式塔本⾝达到完善化或形成良好的“完形”。
基于这种观点,格式塔⼼理学家们认为,所谓学习过程就是⾯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经过积极的组织,从⽽形成⼀个格式塔的过程。
格式塔⼼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是苛勒于1913~1917年间在西班⽛加那群岛的腾涅⽴夫岛上通过对⿊猩猩的⼤量学习实验⽽提出的。
在以⿊猩猩为被试的实验中,苛勒给⿊猩猩设置了许多问题情境。
其中有将⾹蕉挂在装⿊猩猩的笼顶上,笼内有两个⽊箱,⿊猩猩在任何⼀个⽊箱上都够不着⾹蕉,只有将两个⽊箱叠在⼀起,然后站在上边的⽊箱上才能取到⾹蕉。
还有⼀种情境是将⾹蕉放在笼外,笼内有两根短⽵杆,⽤任何⼀根⽵杆都够不着⾹蕉,只有将两根⽵杆连接起来,才能够到⾹蕉。
在多种类似的情境中,苛勒发现⿊猩猩在设法拿到⾹蕉时,不是像桑代克描述的那样进⾏尝试错误活动,⽽是对情境给予良好的观察,然后表现出对解决问题情境的领悟(insight)。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认知理论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认知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是1912年创立于德国柏林大学的一个心理学派别,其创始人是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魏特海默早年从事似动现象和人类知觉的研究,最早提出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苛勒对黑猩猩的学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学习的顿悟说。
考夫卡则是格式塔心理学宣传者,使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更加系统化。
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是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心理学,主张人的知觉、观念或心理内容具有整体性,不能分解为各自独立的元素。
心理具有整体的性质,不是各元素性质的相加之和。
格式塔心理学主张"心物同型说",认为人的内心存在着许多与外界事物相应的同型物,这就是格式塔。
对于每一个客观事物,在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相应的格式塔。
格式塔(Gestalt)是"形状"和"形式"的同义词,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的模式。
格式塔具有自我组织和自我完善的功能,具有一种使自身趋于完整的活动倾向。
当客观外界的某一事物呈现在我们感官面前时,内心就有一个格式塔与之对应。
当内心的格式塔与客观事物不相符时,格式塔就出现"缺陷",这时格式塔就表现出弥补本身缺陷的活动倾向,活动的结果使格式塔本身达到完善化或形成良好的"完形"。
基于这种观点,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所谓学习过程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一个格式塔的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是苛勒于1913~1917年间在西班牙加那群岛的腾涅立夫岛上通过对黑猩猩的大量学习实验而提出的。
在以黑猩猩为被试的实验中,苛勒给黑猩猩设置了许多问题情境。
其中有将香蕉挂在装黑猩猩的笼顶上,笼内有两个木箱,黑猩猩在任何一个木箱上都够不着香蕉,只有将两个木箱叠在一起,然后站在上边的木箱上才能取到香蕉。
还有一种情境是将香蕉放在笼外,笼内有两根短竹杆,用任何一根竹杆都够不着香蕉,只有将两根竹杆连接起来,才能够到香蕉。
2014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性效应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
2.依恋答: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两大因素,它主要是指从上代那里获得相似的遗传素质,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3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映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有两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
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环境时,叫做顺应。
10.儿童的社会化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的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2、条件刺激的泛化: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虞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
3、命题网络的形成:命题网络的形成是指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4、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是指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饿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
即前面教学内容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5、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1.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2.自发恢复: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
在一个为期7天的消退过程中,每天做3次消退试验,每后一次试验的唾液分泌量都少于前一次的,从而表现出消退。
但是当我们看相邻的两天时,却可以发现每后一天的第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总比前一天的最后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多,跟反弹似的,这种反弹现象就是自发恢复。
格式塔顿悟学习理论54页PPT
一、关于格式塔
•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 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 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 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 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 文“整体”的译音。
•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 义。
连续
通过找到非常微小的共性将两个不同的环连接成一个整体
成员特性律
三、顿悟学习理论与数学学习
• (一)利用心理完形激发学习动力
• 心理完形
• 人们在学习时。如果遇到问题,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个 “缺口”——一种心理不平衡状态,而人总是有最大限度 地追求内心平衡的倾向,即心理完形。
• “完形”并不是指对象的某种完整形状, 而是指知觉一件事物时感受到的有关于事 物的整体形像。这一知觉整体不是诸感觉 所获得的印象或信息的相加,不是象用砖 砌墙那样由要素叠加而成,而是无意识的 知觉活动依照自身的规律组织而成。
知觉重组 构造完形
若学习者看不清问题情境中的各种事物 间的关系,那么,他对事物的直觉还是处于 一种无意义的孤立状态
只有当他对情景进行了感受、领会、理 解这样的知觉重组过程,学习才会发生
通过对问题情景的内在性质有所顿悟 来解决问题,才可以避免不相干的大量随 机的、盲目的行动
如:“老师,我错了”
学习迁移原因是顿悟
(1)从学习结果看:学习是形成了新的完形,这 个完形是与新的情境相对应的,反映了情境中各 事物的联系与关系。
(2)从学习过程看:①学习是头脑里主动积极± 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这种组织的方式遵循鲴 的规律;②学习过程中知觉的组织是突然的 ·
完形倾向律
学习 = 知觉重组
完形倾向律:人们倾向于、尽可能地把 被知觉到的东西呈现一种最好的形式——完 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中的顿悟
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语文教学该如何尽显诗歌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心中的困惑直至今日在网络直播中逐渐
解开。
下面就两堂公开课谈谈自己浅见拙识。
诗歌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
因此鉴赏诗歌之前,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感情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尤其是授课者对作品中作者人生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等进行详细了解,这样不仅增加了知识的积累,而且有助于讲解诗歌内容时的生动性和故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璇老师,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全得益于她对李白生平经历有着充分地掌握。
因此,我感悟到教育者首先自己是个善于学习和积累的人。
古典诗歌富有韵律美,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而且能铢两悉称地曲达情绪的转变。
因此,诵读诗歌,增加文学积淀,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如此才能体现诗歌的情感跌宕,摇曳多姿之美。
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学生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既能
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能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那种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王老师课堂上的朗读也是精彩纷呈,但总觉得有些美中不足,可能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的缘故吧。
因此,我感悟到厚积薄发的力量源自于“十年磨一剑”。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艺术的语言。
古典诗歌中一字一句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雕词琢句之妙境,也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用语方面提供经验。
所以王老师抓住课题《行路难》中“难”字贯穿全文始终,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李白当时的“难”与“不难”间密切的关联,获得了独有的感悟;联想到自己平时总是实施“一解题,二释词,二译句,四总结的单调模式着实汗颜,总是以一张嘴一支笔单调乏味的讲述和板书垄断课堂,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生生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从而造成绝大多数学生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诗歌,不懂得欣赏诗歌,领略诗歌的魅力的困境。
此刻,我感悟到在诗词教学中,把握好语言教学至关重要。
古人有言曰:“立象以尽意”,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被注入了作者的浓郁的情思,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意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作家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在诗中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全诗中的意象应该是
统一的整体,决不可孤立,“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李白诗中“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冰塞川”“雪满山”看似无瓜葛,却恰是其当时人生真实际遇。
王老师形象深刻的剖析,使我感悟到诗歌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作者的心境与思想,切忌断章取义,抑或支离破碎的去分析。
古代诗歌,他们含蓄,意境优美;而现代诗歌直白,在字面上虽无生僻词语,读了以后有时却让人不知所云,就算是教师也难免会如堕入云雾之中。
面对这种情况,我时常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同时,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读诗歌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可能会大不相;再者,诗歌不是故事类的作品,难以唤起中学生的兴趣,因而,我们的教学一般采用匆匆而过。
那么如何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可能明了于众人的困惑,金戈老师上了这堂《轻叩诗歌之门》。
他的课堂恰如他所列举的诗人北岛一样睿智,这是一种平静的睿智,没有矫情和激动,没有喧哗和质疑,只有宁静的心灵和朴素的语言交相辉映,丝丝缕缕触及到了诗歌的真谛。
原来教授现代诗歌同样也是别有洞天的。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
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
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
金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地采用填充、选择替换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已或多或少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
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
因此,我感悟到诗歌教学应注重学生联想与想象的培养。
金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创造性的火花就时而迸发。
经过金老师的指引,学生都能有所发现并不时有精彩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对词句的理解,往往具体而深刻。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张扬,很好地尊重了学生对作品独特的个性化解读,甚至很好地引导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
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鼓励学生积极的,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诗歌尤其如此。
因此,我感悟到诗歌教学更应尊重学生独特阅读体验,切勿整齐划一。
以上所说,只是本人对两堂诗歌教学感触的粗浅论述,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作深入学习和探索。
总之,诗歌教学是一门艺术,诗歌教学方法的探索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育者能够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论,及时总结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努力探索新颖而切实可行的
教学方法,就一定会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诗词积累,提高诗歌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