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鉴赏与曲式分析报告报告材料报告材料

合集下载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编辑本段乐曲概述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

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10张)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编辑本段乐曲赏析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

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

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

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

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

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技术分析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技术分析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技术分析作者:李海冰来源:《艺海》2011年第04期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2.16-1827.3.26)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也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代表性人物,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贝多芬一生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到晚年时已经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沟通。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贝多芬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到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贝多芬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和理想,通过自己的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了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在音乐表现上,贝多芬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地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是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同时又开辟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道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性人物,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贝多芬在自己短短的五十七年生涯里,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贝多芬为“乐圣”。

一、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特征和主要作品贝多芬的音乐风格鲜明而独特,在他的作品中,热烈激昂、振奋人心的斗争音调表现的十分突出,这与贝多芬坚强的个性及其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意识是紧密相联的。

贝多芬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革命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创作。

他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渴望全人类的解放,并把这些思想与观点作为音乐创作的基本内容,在作品中体现出革命的斗争精神与人民的愿望。

体会贝多芬的“悲怆”——《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的曲式及其音乐性探究

体会贝多芬的“悲怆”——《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的曲式及其音乐性探究

I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体会贝多芬的“悲怆”——《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的曲式及其音乐性探究黄新羽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摘要:贝多芬在1799年出版了一首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奏鸣曲之一的作品《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这个曲子也被称为《悲怆奏鸣曲》,为何这首曲子如此出色,到底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又为什么贝多芬在自己的青年时代,蒸蒸日上的年龄会创作一首名为“悲怆”的钢琴奏鸣曲,本篇文章将会围绕这些问题对《悲怆奏鸣曲》进行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悲怆乐圣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4-0069-04一、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1775年左右,4岁的贝多芬被父亲逼着学习钢琴、小提琴,其父愚蠢地想用强制性手段将他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1792年贝多芬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定居在奥地利维也纳。

1799年,霍夫敏斯托于年底将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予以出版,也就是本文要着重介绍的《悲怆奏鸣曲》,此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如歌似地慢板,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

该作品阐述了贝多芬二十八九岁时对于生活的记录,很多人说这首奏鸣曲像一本日记,讲述着贝多芬坎坷的身世与顽强的意志。

在笔者看来,这部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更像是一件完美艺术品,甚至每个乐章单独来看都足以让每一位音乐家学习,这是他为人类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作品分析(—-)第一乐章“Grave”要研究第一乐章,就要从全曲的第一个表情记号开始,那便是"Grave”一庄板。

许多贝多芬的曲子在出版时都是没有名字,也缺乏表情记号的,许多名字都是由出版商所起,然而《悲怆奏鸣曲》独特就独特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

浅谈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

浅谈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

浅谈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作者:陈斯妍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11期【摘要】贝多芬的第八钢琴奏鸣曲也是众人熟知的《悲怆》,献给李希诺夫斯基伯爵。

作者将此钢琴奏鸣曲命名为《悲怆》。

由这个小标题,可以大致看出这首奏鸣曲的主要音乐风格,但其音乐特色与构思如何,还需要具体分析。

贝多芬音乐的整体音乐构思、主题、动机等等,都值得深究,甚至他的每一段旋律,都扣人心弦。

本文结合自身对音乐的分析以及演奏的经验,对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音乐分析;贝多芬;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1-0079-01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的钢琴家、指挥家、音乐家,是古典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也是浪漫乐派的创始人。

第八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作品的巅峰之作,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一、整体艺术特色第八钢琴协奏曲共有三个乐章,本文着重对第一乐章进行分析。

《悲怆》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分三个层次来表达作者自己的情绪,首先是活泼、富有活力的主题构思;其次是推动力调式的大量运用,使得音乐走向流畅、旋律优美,也体现了音乐部分的主体特点;最后是音乐的整体织体结构,以及新颖的整体布局,使得音乐丝丝入扣,并在音乐开始时就抓住听众的耳朵,再加上音乐整体的阴郁基调,使得听众感同身受,不可自拔。

这也是《悲怆》的独特魅力所在。

(一)别出心裁的引子引子是一个二段曲式,c小调,共10小节。

在10小节内,充斥着斗争与挣扎。

主体动机一开始便占据主导,与两个模进交相辉映,并且使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在这里作曲家已经将自己的情绪埋了一个伏笔。

1-5小节、6-10小节不断采用模进、重复等创作手法,并在第10小节以属七和弦半终止,调性结构为开放性。

这就像一声叹息,为之后的音乐铺垫一种悲伤的情绪,也是为呈示部做准备。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第一篇: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曲式分析报告贺德恒 080109101 一,【贝多芬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二,【作品简介】贝多芬的c小调第8号钢琴奏鸣曲,作品13,别名《悲怆奏鸣曲》(Sonata Pathétique)。

《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9年,是贝多芬赠给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

作者最初命名为Grande Sonate Pathétique,意为“悲怆的大奏鸣曲”。

该作品分三个乐章,第一、三乐章为C小调。

第二乐章为降A大调。

《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出色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据说贝多芬在创作完成该作品时,他的父母不幸去世。

有人认为该作品是贝多芬前半生的写照。

三,【作品分析】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柔版(Adagio cantabile)bA大调此曲是一个常规的慢板乐章,是运用了回旋的曲式结构,其结构图示是:A+B+A'+C+A 属于二四拍较低等级的回旋曲式(两个插部)1,主要主题出现在1—16小节。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巴伦博伊姆演奏)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巴伦博伊姆演奏)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巴伦博伊姆演奏)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又名《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作于1798-1799年之间,呈献给卡尔·李希诺夫斯基公爵,李希诺夫斯基伯爵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与莫扎特有亲密交情,同时对于贝多芬,也很快就看出他的才华并积极给他援助。

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欢迎点赞分享,祝您欣赏愉快~】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又名《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作于1798-1799年之间,呈献给卡尔·李希诺夫斯基公爵,李希诺夫斯基伯爵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与莫扎特有亲密交情,同时对于贝多芬,也很快就看出他的才华并积极给他援助。

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欢迎点赞分享,祝您欣赏愉快~】
展开。

曲式与作品分析——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范本模板】

曲式与作品分析——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范本模板】

曲式与作品分析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目录背景介绍: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

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速度:Grave结构图示:呈示部一.旋律图示:主部连接部二.曲式结构三.旋律外形主部主部由两句构成,皆是先扬后抑的写法,所以是先上后下的走向。

连接部。

开头有两次向下的重复运动,中间部分上行较多,尾部再次下行,所以为抑扬抑的写法。

副部一从图上看,起音落音位置有所改变,大致为上扬的写法。

副部二先上后下,为先扬后抑的写法。

结束部先上后下,即先扬后抑。

四.音列主部连接部副部一副部二结束部五.音域分布主部主要分布在c1~c3之间,由于在c2~c3间上行后有下行,所以在此段区间音的分布较密。

连接部音域为#f~降e3,在c1~a2区间内分布较密。

副部一此部分包含了很多大跳,横跨多个区间,其中音在a1~降b2区间内分布较密. 副部二音域为g1~f3,其中在降e2~降e3区间内分布较密。

结束部结束部较短,音域从d1~降e3,在此音域的中间部分分布较密.六.骨架音主部起音:c1 落音:c2 重音:c1 f1 c2 f2 c3 e2 长音:c2 最高音:c3最低音:c1连接部起音:b1 落音:a 重音:g2 长音:g2 最高音:降e3 最低音:#f副部一起音:降B 落音:降b1 重音:降B 降b1 长音:降g2 f2 最高音:降b2 最低音:降A1副部二起音:降e2 落音:降b1 重音:降e2 降e3 降b1 长音:降e2 最高音: f3最低音:g1结束部起音:降e2 落音:d1 重音:降e2 降e3 降a1 降a2 长音:降e2 降e3 最高音:降e3 最低音:d1七.音程统计主部纯一度:2 连接作用小二度:17 级进大二度:6 级进增二度:4 级进大三度:6 级进间的缓冲纯四度:2 向下跳进纯八度:1 向下跳进连接部纯一度:2 长音后的连接小二度:29 辅助音,经过音,级进大二度:5 级进小三度:14 穿插于旋律向下的进行中大三度:4 穿插于旋律向下的进行中纯四度:9 穿插于旋律向下的进行中减五度:2 反向缓冲向下的进行动势纯五度:5 向上大跳小六度:1 开头时的向上大跳小七度:2 向上大跳大七度:1 向上大跳副部(1)纯一度:24 同音保持,用于缓冲小二度:28 级进大二度:38 经过音小三度:8 穿插于级进间纯四度:6 增强调性感纯五度:4 增强调性感增五度:1 增强和声的色彩感大六度:2 增强和声的色彩感小七度:5 跳进使用小九度:1 向上大跳入高音区大九度:2 向上大跳入高音区小十度:1 向上大跳入高音区纯十五度:4向上大跳入高音区小十七度:4向上大跳入高音区纯十八度:2向上大跳入高音区副部(2)纯一度:9 同音保持小二度:44 向上级进,经过音,辅助音大二度:31 经过音,辅助音减四度:2 增强和声的色彩感纯四度:1 增强调性感纯五度:1 增强调性感大六度:1 跳进小七度:1 大跳大十六度:1大跳结束部纯一度:1 连接前后句,有顶真的效用小二度:2 向上级进大二度:1 向上级进小三度:1 穿插于级进中大三度:1 穿插于级进中大七度:1 使调性不稳定纯八度:5 上下多次大跳,强调调性纯十五度:1八.音型模式音型名称作用比例八分音符最小值 1四分音符常用值 2二分音符常用值 4 .二分符点音符常用值 6全音符最大值8九.节奏模式节奏类型最大值最小值最高音最低音顺分—等分.c3 c1等分-逆分 c3 升f1逆分.b1 g2顺分—等分 g2 升f1顺分-等分降d1 降e3顺分降b2 d1等分降b a顺分.降g2 降d2顺分降e2等分降e3 降e2 十.主题旋律引子:主部主题:副部主题1:副部主题2:十一.分层结构引子:主部主题:副部主题1:副部主题2:十二.小结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鉴赏与曲式分析报告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鉴赏与曲式分析报告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第三乐章鉴赏及曲式分析报告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又被称作《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其戏剧性优美旋律,为世人所知。

无论是内容,旋律,或者结构,都有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这首曲子技巧不难,所以被多数人所演奏。

此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

它的命名与贝多芬的后半生的感人肺腑且凄惨的生活无太多关系,因为它创作于贝多芬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此曲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注】此曲下文简称《悲怆》《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

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

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综合分析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作于1798年,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一个顶峰。

此曲也是这五首奏鸣曲中唯一由作曲家本人予以命名的乐曲1:“Grande sonata pathétique”。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Grave-Allegro引子(1-10小节,二段式)c小调是贝多芬上演悲剧的舞台,主题动机与二个模进如序幕般缓慢地升起,第一乐句(1-5)在第四小节达到下属和弦,形成高点并转入b E大调属七和弦而形成转调的完全终止。

第二乐句(5-10)叠入开始,是第一乐句的发展,微弱的主题动机上升音调的疑惑与试探回应于强烈的低声部下行肯定,从b E大调开始,经过D大调与c小调的离调模6处形成高点,急促的半音下行音流到达进在第9小节处形成阻碍终止,第10小节在K4属九和弦的九音上悬停,形成一个长长的叹息,为呈示部形成属准备。

引子体现出的情绪最吻合于贝多芬的题名“Pathétique”,高音部叹息性音调与暴烈的低音部回应在Grave的速度中展开,营造出沉痛而悲壮的气氛,展示了人性中与生俱来的纯粹的悲剧因素。

这个10小节的引子的无论在规模与内容上在贝多芬全部32首钢琴奏鸣曲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在形式上似乎独立于全曲,然而它所隐藏着的线索却是乐曲发展的萌芽与源泉。

呈示部(11-134)主部主题(11-27)结构为乐句+乐句的不完全重复,是引子中主题动机的扩展陈述,一扫引子中绝望与压抑之感,同样的材料使用加强的切分节奏,在左手定音鼓隆隆滚奏般的八度震音伴奏下,又显示出惊人的力量与精力,这是典型贝多芬气势的主题。

第一次结束在完全终止(19),第二次重复在半终止上结束(27)。

引子与主部主题的对比是贝多芬的创举,除了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这一对立的矛盾之外,又增加了引子与主部主题的对立,由此而扩大了音乐审美中的矛盾呈示的范畴,对奏鸣曲式内质对比的幅6的和声上,c小调属七分度进行了动态的扩展。

浅析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浅析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浅析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作者:张馨月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6期摘要:在贝多芬众多作品中,钢琴作品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作钢琴家的“新约全书”。

其中第八首又名《悲怆》,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作品,可以说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写照,同时也是他创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曲子突出了贝多芬同命运斗争及其超凡脱俗的人物个性。

作品共三个乐章,本文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方面入手,对此作品作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86-01一、创作背景《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创作于1798年,出版于1799年,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杰出的一首。

首次出版时贝多芬将其命名为《激情大奏鸣曲》,这个名字更易于理解,因为此作品除了引子外,几乎没有悲伤元素,反而让人感到激情、向上、与命运抗争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可以说是对作曲家人物个性的真实写照,作品至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

二、曲式结构(一)第一乐章“悲怆”开始了,以一个富于戏剧性的减七和弦进去,由强而突然转弱。

引子部分,自我精神与现实的压力所造就的矛盾冲突,伴随着痛苦、叹息与绝望,也暗示着对自由未来的幻想和希望。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积极的节奏不断运动,不可一世。

表现作者内心精神追求。

副部主题优美动人。

展开部分简练中蕴含了新的感情细节,可以听到悲惨的呼吸,急躁的冲动和钢铁般的意志。

结构:c小调,快板,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引子(1—10小节)富于主题性格,曲子一开始就阐明了动机,形成了充满悲怆情绪的庄板,贯穿全曲。

庄板缓慢的和弦沉着、深厚的表达内在的紧张度,节奏上也极具法兰西风格。

音乐的强弱对比、音量对比逐渐推进,使悲怆的情绪逐步加深。

呈示部(11—134小节):快板的进行以二分音符为单位,呈现出类似交响乐的华丽灿烂,节奏的精准度极高,没有丝毫的自由感。

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曲

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曲

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曲《悲怆》摘要: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是他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之作,也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这首曲子显示了贝多芬奏鸣曲由古典向浪漫风格的转变。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他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正是暴风雨般的年代,同时也是自由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由于生活经历,他青年时期那种充满活力、乐观的力量开始消退,逐渐陷入悲剧的情绪中。

《悲怆奏鸣曲》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富有独特的诗情魅力。

关键词:奏鸣曲;贝多芬;悲怆;创作背景;分析;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0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城市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德国双耳失聪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一生坎坷。

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的作品,为共同理想而呐喊。

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贝多芬自幼学习音乐,在其父亲的严格训练下,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大学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

1792年,定居维也纳,经过海顿的指引,艺术上进步飞快,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等。

贝多芬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世界钢琴曲文献中的瑰宝,在钢琴艺术史上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被尊为钢琴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钢琴八级曲目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

钢琴八级曲目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

钢琴八级曲目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是一首著名的音乐作品,它在音乐界具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首曲子进行分析:一、谱曲背景1. 作曲家介绍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由著名的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创作。

贝多芬是18世纪著名的德国音乐家,其作品被广泛认为是古典音乐的杰作,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曲目背景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中的一部分,整个作品共有四个乐章,分别为前奏曲、复变奏曲、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

这首曲子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许多钢琴家誉为经典之作。

二、曲目分析1. 音乐特点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复杂的和弦结构、丰富的旋律变化以及富有表现力的节奏变化。

这首曲子充满了浓厚的个性魅力和音乐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曲风风格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风风格属于浪漫主义音乐,其旋律优美动人,节奏变化多端,给人以强烈的音乐冲击力。

3. 难度分析这首曲子的演奏难度较大,需要钢琴演奏者具备较高的技巧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才能够演绎出其完美的艺术效果。

三、艺术价值1. 影响力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被广泛认为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其在音乐界影响深远,被誉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2. 艺术价值这首曲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深厚的内涵、丰富的表现力以及复杂的音乐结构使得它成为了钢琴演奏界的经典之作,受到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四、演奏技巧1. 音响效果在演奏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时,演奏者应当注重音响效果的烘托,使其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和音乐感染力。

2. 表现力演奏者在演奏这首曲子时要具备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注重对细节的处理、对旋律的处理以及对节奏的处理,使得曲子的每一个音符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表现。

3. 技艺要求演奏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钢琴演奏技巧,包括手型、手指力度、键盘控制等方面的要求都相对较高。

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曲

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曲

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曲《悲怆》摘要: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是他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之作,也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这首曲子显示了贝多芬奏鸣曲由古典向浪漫风格的转变。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他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正是暴风雨般的年代,同时也是自由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由于生活经历,他青年时期那种充满活力、乐观的力量开始消退,逐渐陷入悲剧的情绪中。

《悲怆奏鸣曲》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富有独特的诗情魅力。

关键词:奏鸣曲;贝多芬;悲怆;创作背景;分析;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 170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城市波恩, 1827 年 3月26 日逝世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德国双耳失聪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一生坎坷。

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的作品,为共同理想而呐喊。

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贝多芬自幼学习音乐,在其父亲的严格训练下,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大学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

1792 年,定居维也纳,经过海顿的指引,艺术上进步飞快,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等。

贝多芬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世界钢琴曲文献中的瑰宝,在钢琴艺术史上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被尊为钢琴的“新约全书” (“旧约全书”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曲

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曲

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曲《悲怆》摘要: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是他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之作,也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这首曲子显示了贝多芬奏鸣曲由古典向浪漫风格的转变。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他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正是暴风雨般的年代,同时也是自由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由于生活经历,他青年时期那种充满活力、乐观的力量开始消退,逐渐陷入悲剧的情绪中。

《悲怆奏鸣曲》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富有独特的诗情魅力。

关键词:奏鸣曲;贝多芬;悲怆;创作背景;分析;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0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城市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德国双耳失聪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一生坎坷。

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的作品,为共同理想而呐喊。

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贝多芬自幼学习音乐,在其父亲的严格训练下,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大学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

1792年,定居维也纳,经过海顿的指引,艺术上进步飞快,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等。

贝多芬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世界钢琴曲文献中的瑰宝,在钢琴艺术史上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被尊为钢琴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贝多芬《c小调第八“悲怆”奏鸣曲》第一章演奏风格分析

贝多芬《c小调第八“悲怆”奏鸣曲》第一章演奏风格分析

贝多芬《c小调第八“悲怆”奏鸣曲》第一章演奏风格分析作者:马赫苒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2期【摘要】贝多芬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之一,其作品集中和汇聚体现海顿、莫扎特等音乐前辈光辉的艺术成果,是一个时代的先锋和艺术创造的先锋。

《c小调第八“悲怆”奏鸣曲》(以下简称《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巅峰代表曲目,其曲式风格别样,在主题的表现上积极向上,因此广为人们所赞誉和推崇。

本文先对《悲怆》奏鸣曲的创作背景进行了简单的阐述,随后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风格特点和演奏难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曲式结构;演奏风格一、贝多芬《悲怆》奏鸣曲创作背景贝多芬《悲怆》(Op.13)奏鸣曲是其钢琴奏鸣曲的巅峰之作,也可以说是贝多芬音乐艺术的最高成就。

该作品创作于1798年,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此曲创作于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此时的贝多芬正饱受耳疾困扰,内心充满了苦闷与对现实的不满,产生了反抗命运的情绪。

在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鼓舞和影响下,贝多芬坚定了信念,勇敢地向命运挑战。

“Granda sonate Pathetique”(“大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亲自命名的,顾名思义,这应该是一部充满了悲愤情绪的音乐作品。

《悲怆》作为贝多芬的经典之作,音调庄严、情绪激昂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解除痛苦、对幸福的苦心探求。

该曲一经问世后,就广为人们所喜爱,上至一些音乐大师,下到一些普通的音乐爱好者都对贝多芬的《悲怆》情有独钟,因此演奏这首《悲怆》乐曲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但是《悲怆》虽从谱面看上去感觉容易上手,其实在乐曲演奏中还有一些难度,为此在演奏的技巧上需要从音色处理和力度处理上有着完美的把握。

二、《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分析(一)贝多芬早期音乐特点贝多芬初期作品主要是指贝多芬来到维也纳以后10年(1802-1812年)里的艺术创作,在维也纳期间他最先是学习海顿和莫扎特的演奏方式,并且在创作上也受到海莫两位前辈相当多的影响,当然贝多芬并不是简单地模仿二位前辈的风格,在其最初的艺术创作中还是有许多独创之处,但由于其自身阅历和音乐造诣还有所欠缺,所以他当时的音乐风格缺乏一种振奋人心的激情。

贝多芬《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与演奏

贝多芬《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与演奏

贝多芬《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与演奏摘要:《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的杰作,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听到的曲目。

本文通过对该奏鸣曲进行分析,从理性的角度对音乐进行解读,以便演奏者能更好的把握作曲家的意图,做到准确的演绎。

关键词: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分析演奏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他体裁广泛、结构创新、技巧精湛的钢琴作品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于演奏者来说,贝多芬的钢琴作品难易皆有,可以贯穿学习道路的始终,是最好的学习范本: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可以满足各种欣赏需要,是听觉的盛宴:对于所有热爱生活的人来说,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是对生命的探讨,将音乐推向超越艺术价值的精神世界。

贝多芬《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99年,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杰出之作,具有明显的交响性与英雄性。

c小调是贝多芬在暴风雨般的激情乐章中最爱用的调性,这首曲子也是少有的贝多芬亲自命名的作品。

本曲由三个乐章组成,三个乐章之间的关联、承接比他以往的作品更加紧密,各乐章的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乐陆具有前后呼应、乐思统一的鲜明特点。

其中第一乐章更是承载了全曲的主要内容,光辉的快板、调性为C小调,用奏呜曲式写成。

庄重缓慢的慢板引子由三组对比乐句一次次递进开始,连续的附点节奏、饱满的和弦似乎是痛苦的呻吟和无助的叹息。

经过一串快速音阶离调到c小调的Ⅲ级调bE大调上,紧接着又继续前一乐句的发展。

由八度在高音区奏出宽广柔和的旋律,表现出期望中光明的一面,短暂舒展过后马上用带有附点节奏的沉重和弦表现一种压力与威胁。

两种情绪多次对比出现,情绪也在痛苦与美好、理想与现实中转换。

一串迅速下行的半音阶之后,充满活力的呈示部快板开始了,主部主题的旋律声部以双音跳音的形态向上攀行,低音部则在持续音音型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定音鼓般的轰鸣,表现出一种势不可挡、勇于挑战悲惨命运的信心。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鉴赏与曲式分析报告报告材料报告材料.doc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鉴赏与曲式分析报告报告材料报告材料.doc
1801年,贝多芬在给韦该勒的信上写道:
“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
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敌人们
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可观! 在戏院里,我得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懂
得演员的说话。 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
实用标准文案
Ec
第三乐章c小调,4/4拍,快板的回旋奏鸣曲式。 这个乐章的主题与第一乐章
的副部主题有些相似之处。 它运用了大量的连线, 弹奏时在各乐句乐段的结束处
要适时地提起手腕,这样既能表现出乐句乐段的结束又能让手臂适时得到休息。
第1小节---17小节是整个乐章的主部主题, 弹奏时右手的主旋律该连的要连接好,切分音重音要突出;双手的节奏要均匀,不要忽快忽慢。装饰音要弹得轻巧
型、坚定有力的节奏、左手分解八度的主音持续音一出现就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
副部活泼、 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一和,感人动听。左手舞曲性的伴奏织体,充
满生气, 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欢乐的遥想:
活跃的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跳音, 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和
轻巧的三连音下行音调具有幻想的意味。
浓重低音与明快高音的色彩对比更增加了欢乐的气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
乐曲录音时, 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
名字了。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
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SonataPathetique”(悲怆大

贝多芬:F大调第八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F大调第八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F大调第八交响曲赏析F大调第八交响曲(Symphony No.8 in F major, Op.93),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93号,完成于1812年的10月。

贝多芬在第八交响曲的手稿上标注的日期是“1812年10月,于多瑙河上的林兹。

”这部交响曲贝多芬采用了明快的F大调,而在他其他交响作品中同样采用F大调的还有F大调第六交响曲,可见其风格也应该是清丽、自然、快乐的。

在篇幅上,该曲是九部作品中比较短小精悍的,似乎很不起眼,但是却也含有十分独到的特点。

1814年2月17日该曲在维也纳的舞会剧院首次演出,随后立即获得极大的成功,由于反应强烈,这次音乐会的全部节目几天后又重演一次。

首演时F大调第八交响曲被插在又一次上演的A大调第七交响曲和贝多芬的极受欢迎的《惠灵顿大捷》和《维多利亚之战》的中间。

当他的友人指出这新的第八不如其它作品受人欢迎时,贝多芬咆哮地说:“那是因为它比其他作品好得多!”与A大调第七交响曲比较起来F大调第八交响曲的整个织体更是无比地细腻,更为精致复杂。

在某些方面它更为大胆,尽管看起来它比较严谨。

虽然写作时贝多芬生活并不顺利,但该作品依然有着轻松愉快的风格。

其规模虽然短小,但精悍紧凑,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作曲技艺。

与贝多芬的一些其它作品(如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类似,该交响曲的末乐章分量最重。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乐章中,木管乐器演奏出固定的音型,被认为是模仿当时刚刚得到改进的节拍器的声音;并且在乐章最后还有一个玩笑般的“节拍器出故障”的乐段。

除此之外,也有其它部分被认为是音乐玩笑。

乐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富有生气的快板。

交响曲以一个十分可人的工整而对称的短小主题开始。

初听起来,它像是出自十八世纪晚期的那些写轻松愉快交响曲作家的创作室。

在这里,贝多芬好像又暂时地回到过去的洛可可式的雅致中去。

但这彬彬有礼的一躬还没有鞠完,他就忘掉身上的化装舞会服装,又拿出老样子,大摇大摆地走来。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巧分析——以《悲怆奏鸣曲》为例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巧分析——以《悲怆奏鸣曲》为例

16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2二、《悲怆奏鸣曲》的结构与艺术风格《悲怆奏鸣曲》(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Op.13),是贝多芬的一部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期间,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共分为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音乐特点。

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结构,通过严密的对位与和声处理,展现了悲怆的情感基调。

第二乐章是一首如歌的慢板回旋曲,通过极富表现力的旋律、和声与节奏处理,体现了古典时期许多慢板乐章中富有表现力的慢板风格[2]。

第三乐章则是一首旋律优美、节奏紧凑的快板回旋曲,充满活力与激情。

(一)第一乐章:Grave-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 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开头的Grave 节奏缓慢、富有叙事性,为整个乐章的悲怆气氛奠定基调。

主题部分的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快速有力,表现了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其中的交响乐式的发展部分尤为出彩。

整个乐章充满了浓郁的悲怆情感,尤其是引子部分,音乐中充满了悲伤、渴望和忧郁的情绪。

(二)第二乐章:Adagio cantabile第二乐章是一首慢板回旋曲,是整部作品的亮点之一。

由一个悠扬优美的主题引出,通过巧妙的和声和节奏处理,呈现出如歌般的旋律,流畅、优美而具有感染力。

整个乐章的情感表现出了深深的思考和内省,旋律的优美与和声的巧妙处理,使得这个悲怆的乐章充满了温暖和安详的情感。

(三)第三乐章:Rondo:Allegro第三乐章是一首快板回旋曲,充满了活力与激情,旋律优美,节奏紧凑。

整个乐章以明快、轻松、欢快的情感结束了整部作品。

这个乐章中的主题非常明快,如流水般自由自在地流淌,表现出了贝多芬早期创作中积极的一面。

此外,快板回旋曲的特点也被充分体现出来,乐章中充满了各种重复的旋律,加上活泼的节奏,让整个乐章听起来非常生动、活泼。

贝多芬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何江雪
【期刊名称】《成才之路》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路德维西·冯·贝多芬,1776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的波恩,1827年3
月26日卒于维也纳。

由海顿和莫扎特创立并发展起来的维也纳占典主义形式与风格,在贝多芬的手里被极大地扩充和发展。

他将18世纪与19世纪、古典主义与
浪漫主义连接起来,将一个时代的理想融合于自己的音乐艺术之中。

贝多芬的名字,与崇高的信念、顽强不屈的意志、充满震撼力的音乐、为表达情感而不拘规范的气魄永远连在一起。

【总页数】1页(P64-64)
【作者】何江雪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四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2.论贝多芬《第八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的演奏
3.真正富有感情的戏剧场面——贝多芬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赏析
4.贝多芬钢琴作品戏剧化特色解析——以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
章为例5.情感的涌动与性格的统一:从昆体良的修辞概念诠释贝多芬《"悲怆"钢琴
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性格与情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第三乐章鉴赏及曲式分析报告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又被称作《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其戏剧性优美旋律,为世人所知。

无论是内容,旋律,或者结构,都有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这首曲子技巧不难,所以被多数人所演奏。

此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

它的命名与贝多芬的后半生的感人肺腑且凄惨的生活无太多关系,因为它创作于贝多芬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此曲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注】此曲下文简称《悲怆》
《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
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

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

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

在他的32部钢琴奏鸣曲中,只有这一部和op.81a“告别”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标题的。

二十八、九岁的贝多芬,正值青春年华,事业蒸蒸曰上,为什么要写上这么一个标题呢?罗曼·罗兰在他著名的《贝多芬传》中回答了我的疑问:“……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的身上之后就永远不再退隐。

1796年至1800年间,耳聋已开始它的酷刑。

”1801年,贝多芬在给韦该勒的信上写道:
“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

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

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

我的敌人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可观!……在戏院里,我得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员的说话。

……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卢塔克教我学习隐忍。

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悲怆”奏鸣曲本身和这封信,揭示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题目“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但音乐的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可以说是完美的音乐典范——它是日记式的生活状态的反映,而贝多芬在他的音乐声中告诉我们,他已超越了现实,摆脱了尘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胜
利者。

有人曾将这首奏鸣曲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指出在这两部作品中,存在着共同的“青春的哀伤感”。

可能人们是从这个标题出发,将它和当时德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相对应而作出这种结论的。

确实,在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在莫扎特的g小调第40交响曲中,都弥漫着类似的情绪。

但贝多芬毕竟有其独特的个性,实际上,他的作品中弥漫着的是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弥漫着一种对无限、对理想的渴望。

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肉体上和生活中的种种痛苦、恐惧、忍让、敬畏,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升华。

正如E·T·A·霍夫曼所说:“人的心在尘世之物中感悟超尘世之物。


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觉到了悲怆,感悟到了生命中自我的力量,他将这些写进了这部奏鸣曲,用音乐把我们带出生命的躯壳,导向那无垠的精神疆域,向我们的灵魂中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我的王国是在天空。


“我是替人类酿制醇醪的酒神。

是我给人以酒神上至高的热狂“我们这些精神上无限而生命有限的人,就是为了痛苦和欢乐而生的。

几乎可以这样说:最优秀的人物通过痛苦才能得到欢乐。


贝多芬在自己的痛苦中培育出精纯美丽的花朵,献给世人,解救世人,造福世人,他是人类的英雄,人类的普罗米修斯《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

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

第一小节严峻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级进
上行附点音符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

这个戏剧性动机是整个引子发展的核心: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鸣响,痛苦哀求的音调在高4度、高8度处反复模进出现,当曲调上行到高音"降A"时,一串下行的快速音型飘忽而过,使人仿佛听到轻轻的叹息。

在引子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且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爆发的涛涛怒潮作准备。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右手笔直上升的音型、坚定有力的节奏、左手分解八度的主音持续音一出现就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

副部活泼、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一和,感人动听。

左手舞曲性的伴奏织体,充满生气,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欢乐的遥想:活跃的上行跳音,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和轻巧的三连音下行音调具有幻想的意味。

浓重低音与明快高音的色彩对比更增加了欢乐的气氛。

它表现了厄运的幽灵无法阻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幸福理想的憧憬。

呈示部的结束部在降E大调上开始,以主部的材料变化写成,左右手连续不断的半音反向进行,掀起了更汹涌的反抗热潮。

这股音流从低到高、从弱到强,把主部的斗争情绪推向高潮。

整个呈示部在高潮出现的强劲和弦中结束。

展开部以引子的素材在g小调上开始,集中凝练的音乐形象,描绘了阴暗势力、残酷命运的威胁依然存在,受伤的心灵仍在隐隐作痛。

接着激昂奋进的上行音调在左手分解八度持续音衬托下与引子中哀求音调的轻吟形成对照:这两种冲突因素互相交替先在e小调上出现,又在D大调、g小调上重复。

接着,滚滚向前的分解和弦不断蠕动象远处传来的雷鸣,昂扬激进的音调反复插入与之交替,掀起一个个浪潮。

第一乐章的再现部一往无前、坚定有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奏出了胜利的凯歌,最后几个所向披靡的和弦宣告了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显示了人"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力量和气概。

就此次报告而言,主要放在第三乐章上,分析结构图示如下:
第三乐章c小调,4/4拍,快板的回旋奏鸣曲式。

这个乐章的主题与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有些相似之处。

它运用了大量的连线,弹奏时在各乐句乐段的结束处要适时地提起手腕,这样既能表现出乐句乐段的结束又能让手臂适时得到休息。

第1小节---17小节是整个乐章的主部主题,弹奏时右手的主旋律该连的要连接好,切分音重音要突出;双手的节奏要均匀,不要忽快忽慢。

装饰音要弹得轻巧些,表达出作曲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18小节—25小结是连接部,26小结---44小节为第一间插部。

弹奏第19小节——20小节、第23小节——24小节时手腕要跟着转起来,弹得轻巧连贯些。

从第33小节开始,突强音在左右手交替,双手要连接好,让人感觉到作曲家不稳定的心态。

第37小节——61小节是这个间插部的扩充,结束在c小调的属七和弦上。

第62小节——78小节是主部主题的完全再现,随后转入幽静而柔和的第二个间插部主题。

第98小节——106小节,左右手的音阶断音伴奏,增加了动力效果,把乐曲推向了高潮。

107小结---120小结出现了属准备,可谓是该乐章的点睛之笔,第121小节——170小节是主部主题和第一间插部的变化再现。

第129小节——132小节的主旋律换到左手声部低音,具有男性的浑厚特点。

从第134小节开始乐曲转为C 大调。

第171小节——182小节是主部主题的第三次再现,第183小节开始是第一间插部的缩短变化再现,也是乐曲的尾声。

它渐渐地带有激动的成份,充满斗争的力量,是音乐的另一个高潮。

第189小节——192小节右手的第一、三
拍重音和左手的第二、四拍要突出,形成对比。

第193小节——198小节是贝多芬作品结束前常有的写作方法,它的第二拍和第三拍上的sf要弹得很鲜明、果断,表现出贝多芬决定以不停息的精神去斗争的决心。

乐曲的第203——206小节转到降A大调上,仿佛是在思考人们应该怎样去面对苦难,面对深渊。

最后,乐曲结束在c小调上,它用坚定有力的主和弦给了自己一个肯定的、充满信心的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