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中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的异同
中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的异同不一样的月亮:当李白遇上莎翁文/ 浦江客中秋节是少不了咏月的,从古到今,月亮在咱中国文化中是举足轻重的。
历代诗人笔下,出现了大量咏月明篇佳作,赋予月亮的美名、代称和雅号竟多达110多种。
中国的文人对月亮的赞美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文学作品中对月亮描写的词语散落在数不清的诗歌和文章之中,大多遣词优美,简直俯拾皆是,举不胜举。
据统计,在《唐诗三百首》中,月亮意象出现了90余次,超过日、星、云、风等自然意象。
尤其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在他现存的900多首诗里,咏月和咏及月的诗竟高达330首!李白是一个浪漫神奇的化身。
他的人生,他的作品,与充满浪漫色彩的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他怀念童年之时,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古朗月行》;他表现游子浓浓思乡之情,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静夜思》;他表现征夫思妇眷念之情,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子夜吴歌》;他表现对友人思念之情,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至于李白描写超逸柔媚月色的诗篇,更是举不胜举。
李白笔下的月景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构织出的月光世界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然而,与李白相隔将近八百多年的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在他不少描写月亮的作品,却有些“另类”,有些“亵渎神明”。
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罗密欧:“姑娘,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它的银光涂染着这些果树的梢端,我发誓——”朱丽叶:“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的变化是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
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
”这样描写月亮,在中国人看来,简直是在亵渎神明了。
其实,如莎士比亚这样的对月描写,在西方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
譬如雪莱诗歌《下弦月》中写道:“仿佛一位苍白、瘦削、垂危的少妇,/轻掩着朦胧的面纱,踉踉跄跄移步,/在她萎靡不振的头脑虚弱、迷惘、游移不定的神志引导下,踱出了闺房,/月亮升起在东方黝黑的天边,/形体不辨的白茫茫一片。
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之浅析
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之浅析日月是古代诗人们常用的意象,在中英诗歌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意蕴。
日月作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元素,不仅是时间的象征,更是诗意的载体,通过对日月的描绘和运用,诗人们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深刻的生命哲理。
本文将从中英诗歌中日和月的意象入手,探讨其在诗歌中的意义和表现形式。
中文诗歌中的日月意象中国古代诗歌中,日月意象常常被用来抒发情怀和表达理想。
在诗歌中,日常被赋予正面的意义,常常被视为希望和光明的象征。
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表达了诗人思念远方的心情,日光下的长江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对远方的思念。
而在《赠别》中,杜甫写道:“青青河边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用“青青”和“郁郁”形容河边的草和园中的柳,突出了阳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象。
而月则常代表忧郁和哀伤的情感,在《静夜思》中,李白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用明月作为思乡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月夜忆舍弟》中,孟浩然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作为思乡的象征,明亮的月光常常与故乡联系在一起,唤起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在现代诗歌中,日月的意象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诗人通过对日月的描绘和运用,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心情。
现代诗人舒婷在《夜宴》中写道:“乍低明月影,初食三更肴。
”通过对明月的描绘,展现了宴会的喜庆气氛。
而在北岛的《泪光》中,日月成为了表达人生沉浮的意象:“这个世界不会有笑的天空,除非地上没有哭的人。
”日月的循环变化与人生的起伏变化相对应,体现了北岛深沉的人生观。
在席慕蓉的《有关月亮的记忆》中,月亮成为了寄托思念的象征:“那时候最爱的,是一个女孩和她的眼泪,和由她拼成的月亮。
”月亮在诗人心中变得柔软而浪漫,承载着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英文诗歌中的日月意象在英文诗歌中,日月意象同样被广泛运用,并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美感。
中西诗歌中月亮意象对比
浅析中西诗歌中月亮意象对比摘要:古往今来,在中西诗歌里, 月亮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
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
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国诗歌往往借月抒写离情和忧患意识,而西方诗歌则通常借月表达爱情与赞颂热情。
关键词:中西诗歌;月亮意象;审美内涵中图分类号: 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一、相通之处(一)孤独情愫寂寥的天空,离地面是那么高远,不可企及。
高空,是天凉如水;地面,则万籁俱寂。
所有的白日里的喧闹都不复存在了! 只有那轮明月,高挂在树梢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放射出如银的光辉,洒落人间,呈现出一派静谧、安详和神秘的氛围。
此景此情,令中西诗人不禁脱口而出:“孤月!”在中西古典诗歌中,对月吟唱着一支同名的歌:孤独之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传递着李白无法言说的孤独。
”杜甫发出了“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江汉》) 的感慨。
明月随人,人月同孤,月的超尘绝俗正与人的洁身自好、傲岸不屈一样令人起敬。
对月之孤,西方诗人似乎更有恻隐之心,情调更为伤感,缺乏中国诗人“人月一体”式的超脱感。
雪莱就曾在《宇宙的漂泊者们》一诗中,将星、月、风列为宇宙的漂泊者,将月亮描绘成一个“形容憔悴”、“在天空跋涉、无家可归”流浪者形象。
而在另一首《致月亮》中更以沉重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这般苍白,/ 莫非倦于攀登苍穹,凝望大地? / 形单影只,成年漂泊,而周遭的星星又和你身世迥异? / 莫非倦于盈亏,像一只抑郁的眸子,/ 什么也不配消受你坚贞的凝视?”诗人把月亮当做自己的知心朋友,对她永恒的孤独和忧伤寄予无限的关心和同情。
诗人笔下的“月”鹤立鸡群、境遇不佳,却仍然执著于现实,这一意象正是诗人不合流俗,欲遗世独立而不成的矛盾心理的写照。
正如孤月的清新出尘是一种美,诗人愤世嫉俗,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也未尝不是一种人格的美。
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之浅析
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之浅析【摘要】在中英诗歌中,日和月作为常见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通过对日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月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了它们在中英诗歌中的差异和共同之处。
日象征着光明、热情和活力,而月象征着柔美、神秘和内省。
中英诗歌中对日和月的描写也展现出各自文化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
日和月作为文学意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诗人的表达和读者的感知。
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的比较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促进了两种文学形式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未来,我们可以继续探究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的发展方向,为文学创作和跨文化交流注入更多新意。
【关键词】中英诗歌、日、月、意象、象征意义、差异、共同之处、文化交流、发展方向1. 引言1.1 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之浅析在中英文诗歌中,日和月作为常见的意象经常出现,它们象征着不同的含义和情感。
日象征着光明、希望、活力、力量和生命的源泉,而月则代表着神秘、温柔、美丽、阴柔、思念和浪漫。
在诗歌中,日和月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等。
日在诗歌中往往被赋予积极的象征意义,比如“朝阳”象征希望和新生,“太阳”象征权力和力量,“阳光”象征温暖和生机。
在中英诗歌中,日的象征意义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在中国诗歌中,日常常被用来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厚谊,而在英国诗歌中,日则更多地被用来表达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中英诗歌中的日和月意象有着共同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日和月在中英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下诗人对自然、生命、人情的感悟和表达方式。
这也为中英文诗歌交流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可能性。
2. 正文2.1 日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在诗歌中,日常常被视为光明、希望、活力和力量的象征。
在中英诗歌中,日可以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的到来。
在中国古诗中,常常用“旭日东升”来形容希望或者新的起点。
与月亮有关的中外诗歌
与月亮有关的中外诗歌一、中国诗歌中的月亮。
- 原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解析:嘿呀,你看李白这诗写得那叫一个妙啊。
大晚上的,他睡在床上,迷迷糊糊瞅见床前一片白花花的月光,还以为是地上结了霜呢。
然后抬起头来,看到那又大又圆的月亮,这一下就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脑袋一耷拉就开始想家了。
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诗,把那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对家乡的思念,通过月亮这个意象表达得淋漓尽致。
月亮在这儿就像是一个触发器,一下子就把李白心里的思乡情绪给引爆了。
- 原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赏析:张九龄这诗可就更有意境了。
海上那月亮慢慢升起来了,他就想啊,在天涯海角的人这个时候都能看到这同一轮月亮呢。
这时候他要是想念情人了,就觉得这漫漫长夜真讨厌,一整晚都在相思。
他把蜡烛吹灭了,为啥呢?因为他怜惜那满屋子的月光啊。
然后披上衣服出去,结果露水把衣服都打湿了。
最后他想啊,这月光虽然美好,可是不能抓一把送给远方的情人啊,那没办法,只能回去睡觉,希望在梦里能和情人相会。
月亮在这里就成了连接他和情人之间情感的纽带,尽管两人相隔甚远,但是有月亮就好像有了一种共同的情感寄托。
二、外国诗歌中的月亮。
- 原诗(部分):“你又把幽谷密林,注满了雾光,你又把我的心灵,再一次解放;你用慰藉的目光,照我的园邸,就像知友的眼光,怜我的遭际。
”- 赏析:歌德笔下的月亮就像一个贴心的老朋友。
你看啊,月亮把幽谷和密林都弄上了雾蒙蒙的光,然后还能把诗人的心灵给解放了。
就好像诗人心里有啥不痛快的,一看到月亮那慰藉的目光照在自己的园邸上,就感觉月亮像个懂他的好朋友,可怜他的遭遇。
这月亮在外国诗歌里也有这种安抚人心的力量,就像个温柔的守护者一样。
- 原诗(部分):“你面容苍白是否已疲倦,在群星之中你独自行进;你不断盈亏,像心灵的创伤,你孤身漂泊,是否已厌倦。
今夜月明人尽望—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的主题意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中英诗歌中“月亮”意象的主题意义摘要:月亮,作为中英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之一,被古今中外的诗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意蕴。
本文对比了中英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主题在抒情表达上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从文化角度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神话传说,审美倾向以及哲学思想三个原因。
关键词:月亮意象;中英诗歌;文化差异一、引言意象作为诗人传达情感或思想的载体,是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
准确把握意象在诗歌中的内涵,有助于深刻理解诗歌意义。
在中英诗歌中,诗人对月亮这个意象情有独钟。
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月亮这个意象承载着无限丰富的情感和意蕴。
中西诗歌中月亮意象虽有相似之处,但却表达着极为不同的情感和意蕴,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心理。
二、中英诗歌“月亮”意象表达的相似之处1.意象色彩,客观一致首先,月亮随着季节变换而形成的不同含义的月意象,在中英诗歌中都表达出一定相同的意义“,明月”“ 新月”都代表着“ 幸福”“祥和”;而“ 残月”“ 淡月”因其形状的残缺,色彩的黯淡而常被诗人赋予了“ 落寞”“孤单”的色彩。
2.以月喻人,寄托情怀另外,在中英诗歌中,“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情蕴。
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被赋予的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情怀上有相通之处。
三、中英诗歌“月亮”意象表达的差异之处1.所表之情不同首先,中诗多表达一种悲伤离情和忧患意识,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如《望月怀远》这首诗是诗人张九龄远离故乡,望着海上的明月,感发出了一种思念远人的情感。
在诗人的笔下,月亮带来的不是温馨,而是凄凉与离情。
《春江花月夜》一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写春江美景,以及面对江月产生的感慨,继而写到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而英诗多以月烘托绝美爱情以及表达赞颂之情,与中诗不同,英诗表达的多是积极明快的色调。
诗人华兹华斯的《strange fits of passion have I known》是《露西组诗》之一,讲述了一次奇异的经历,骑马去露西住所路上所见的不同形态的月亮,以及周遭的景物变化,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和情感表达。
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之浅析
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之浅析【摘要】"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之浅析"是一篇旨在探讨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的文章。
在表现日意象部分,中英诗歌常常通过描绘日出、日落、晴天等方式来体现日的形象和意义。
而在描绘月意象方面,则更加注重月亮的阴晴圆缺和月光的神秘感。
在探讨日和月意象的意义时,中英诗歌常常将日和月视为象征性的元素,代表着时间、生命、变化等深刻的哲学意义。
最终,文章指出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的重要性,它们既是文学表达的重要元素,也是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的体现。
通过对日和月意象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英诗歌中的意象喻意和情感内核。
【关键词】中英诗歌、日、月、意象、表现、描绘、意义探讨、重要性1. 引言1.1 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之浅析在中英诗歌中,日和月作为两大自然元素,常常被用作象征意象,激发了诗人们的无限创造力。
日象征光明、温暖、生命和希望,而月则象征神秘、幽静、变化和诗意。
通过对日和月意象的运用,诗人们传达了对生活、情感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理解。
日和月作为常见的自然元素,在诗歌中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引领读者进入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
通过深入挖掘日和月意象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并从中获得启迪和感悟。
2. 正文2.1 中英诗歌中日意象的表现中英诗歌中日意象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在中国诗歌中,日常常象征着光明、希望和生命的力量。
在许多中国古诗中,日常被描绘为东升的圆圆太阳,照亮万物,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力量。
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就有“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这样的句子,表现出对日的赞美和渴望。
而在英国诗歌中,日的意象通常更为抽象和象征性。
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中,日常被描绘为启示者、启发者,代表着智慧、力量和启迪。
比如莎士比亚的sonnet 18 中就有“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这样的句子,将日与夏天联系在一起,表达出对日的赞美和美好的愿望。
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
“意象”之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①此时,“意”“象”尚未联用,“象”是用来表达意的,当“言”不能很好地表达他的“意”时,就设“象”来表达。
可见“象”是表意的一种很好的媒介。
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第一次把意、象连用:“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②这里的意象主要是指一种内在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情与景的融合,是一种“意”中之象,而且往往更偏重于意。
将意象看成是一种心理表象,是西方文艺理论家们对意象的理解。
西方文论中普遍使用意象(image)一词,是20世纪初的事。
“image”的词则源自拉丁语“imago”,“imago”是从古希腊语“eidolon”意译而来,原意为表象(representation)或是心的图像(mind picture)。
所谓表象,是我们过去所感知和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心理上的重现和回忆。
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意象:“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和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
”③这种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理解意象的还有“意象派”诗人庞德,文艺理论家理查兹以及哲学家康德等人。
庞德说:“‘意象’不是一种图象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不同的观念的联合’。
”③理查兹说:意象“是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
③综上所述,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就是融汇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人类同住一个地球,共同拥有一轮明月,中西方民族的人们都喜欢欣赏月亮。
起初月亮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客观物象,但由于文学的审美作用,它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情感色彩的文化载体,一个蕴涵丰富的艺术符号。
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之浅析
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之浅析诗歌中的意象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手法,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段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化的图像,使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而其中最常用的则是中日和月意象,这些意象在中英诗歌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今天我们来浅析这些意象的表现和文化内涵。
首先,中日和月意象在中文文化里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他们经常出现在文学、艺术中,象征着雅致、高贵、神秘之美。
在汉语中,“日”、“月”均有多种意涵,既有时间、光明、日常生活等意义,又涵盖了哲学、宇宙等领域,这就为诗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创作能力。
比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背后的文化内涵深远,诗人通过对月的描绘,既表现了夜的寂静,又喻示了生命的无常,同时还包含着传统的美学理念。
而在英语中,“sun”和“moon”同样是重要的意象,可以象征着光和暗、生命和死亡、智慧和神秘等,比如《暮光之城》中的月亮形象就充满了神秘、浪漫和危险性。
其次,中日和月意象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学观念和人类共同的美学追求。
在传统的中国诗歌中,日和月的形象承载了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和敬畏,象征着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高尚、典雅的精神追求。
而在英国文学中,“sun”和“moon”则呈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情趣,比如莎翁的诗剧和浪漫主义诗歌中展示了英国作家对自然、爱情和信仰的追求,而青春文学中的月初表达了年轻人的梦想、奋斗和爱情。
最后,中日和月意象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了互动和影响,丰富了文学创作和传承的层次和方式。
中文古典诗歌中的日和月意象为西方现代文学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潜在的丰富资源。
在现代诗歌中,日和月的形象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符号,被广泛使用和发挥。
比如瑞士诗人吉尔伯特·凯斯特内尔的《月亮和六便士》和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太阳树下,草坪上的死亡》都运用了中日和月意象,表现了不同的生命观和文化背景下的精神追求。
东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比较
东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比较东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比较查玉立摘要:人类共同拥有一轮明月,在不断认识、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斗争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月亮文化。
在东方,中国人写月亮是永恒的象征、永远的主题,是咏叹人世的短暂,是思念与孤独;日本人写月亮是人与月亮两小无猜、合二为一;在西方,欧洲的法国人眼里“月亮是一个忧愁的女人”与人是两分的。
本文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感受东西方多元文化中月亮文学欣赏的快乐,加深对月亮文学意象的理解,总结出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同”和“异”,并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从中可以发现东方如中国的月亮文学是偏于阴柔的,中国的月亮文学意象体现了一种宁静、思念、神秘、孤独,一种冲破封闭的向往、渴望;消极与积极的二重性,明显带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忠孝仁义”及东方佛教思想的影响痕迹。
西方的月亮文学意象如希腊的,体现了西方的价值观“自私”、“索取”;法国波特莱尔眼中的月亮是“人与月亮两分”的月亮,再现了西方人个性的独立、开放,“忧愁”中的张扬。
西方人受基督教文化影响,其率直、外露、刚直僵硬的文化品格,造就了西方的月亮文学是偏刚性的。
关键词:东方文学西方文学月亮意象比较人类同住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轮月亮,亿万年来人类在自身进化过程中,在不断改造和征服自然中,创造了灿烂的月亮文化。
从原始人关于月亮的种种神话,到当代人乘阿波罗登月揭开月球的面纱,月亮文学记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轨迹,承载了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幽思、离愁、欢乐与缠绵的精神经历。
同样一轮月亮,在古人与今人的文字里展现出认识上的不同;同样一轮月亮,在东方与西方文人笔下流露出各自内心对月亮感悟的差异。
本文拟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感受东西方多元文化中月亮文学欣赏的快乐,加深对月亮文学意象的理解,总结出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同”和“异”,并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东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喜欢欣赏月亮,先看看东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一)明月寄相思中国人对月亮特别看重,中国的月亮文学特别丰富,古往今来,中国关于月亮的诗就很多。
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_1
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在中西方诗歌里,“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
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
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西诗歌中月亮所代表的意象也有所不同。
从古到今,月亮在咱中国文化中是举足轻重的。
历代诗人笔下,出现了大量咏月明篇佳作,赋予月亮的美名、代称和雅号竟多达110多种。
中国的文人对月亮的赞美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文学作品中对月亮描写的词语散落在数不清的诗歌和文章之中,大多遣词优美,简直俯拾皆是,举不胜举。
据统计,在《唐诗三百首》中,月亮意象出现了90余次,超过日、星、云、风等自然意象。
尤其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在他现存的900多首诗里,咏月和咏及月的诗竟高达330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常常作为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是诗人宣泄内心悲苦的窗口。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传递着李白无法言说的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残月再现了杜甫颠沛漂泊的垂暮;“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落月承载着张继科举落第的悲伤;“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月魂描画出昭君远嫁边塞的苍凉。
相比之下,英语诗歌中的月亮形象要轻松、活泼、亲切得多.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鲍勃·图克的诗,《月亮,我的朋友》——My Friend, The MoonBob TuckerI see the moon with its round light,Is here again for fun tonight.It seeks its playmates on the ground,For in the sky no one's around.It sneaks its light down through the trees,It's moonbeams seem to light the breeze.And colors dance as cool winds blow,As it paints for us its famous glow.在这首诗中,月亮被描绘成天真可爱而又淘气贪玩的小孩子,因为天空中太寂寞,无人陪伴,便悄悄从树梢上溜下,到地面上寻找伙伴。
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之浅析
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之浅析中文诗歌中,日和月是最为普遍的意象之一。
拥有悠久文化的中国,对天文现象早已用诗歌来表达。
日与月不仅是我们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两个天体,也同时代表了人们对自然、哲学和宇宙的不同理解和感悟。
以下是关于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之浅析。
一、日日在中文诗歌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1. 旭日东升: 旭日象征新的开始、希望和光明。
李白的《将进酒》中便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九州生气恃风雷,而立志扶持明主,胜败论英雄,成败自有明天。
”中,他就唱道:“关山难越谁人唤,梦绕边声嘶。
天涯何处无芳草,全拼下载望断南飞雁。
汉家秦地月照沟,百二山人醉绝顶。
丹霞雄壮志凌云,工布江韵穿极盈。
”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
2. 暮色苍茫: 日落时,云彩和夜色交错在一起,背景变得布满紫色,黑色和灰色的表面,形成了一种空灵,超凡脱俗的氛围,令人沉思默想。
唐诗中,白居易的《夜泊牛渚怀古》表达了这种思绪:“滕王阁别业,岂在朝堂之上。
一去不复返,天涯路几许。
白发入、崔巍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3. 借光前行:在生活中“借光”一词可以指代利用其他人的光明来行进,即受他人赐予的力量,拓展了自己的世界。
在中文诗歌中,日光也有类似的象征义,代表着大自然的力量,以及一种引导和指引的能力。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即表达了这种意象:“日照香炉生紫烟,挨句下载遥看瀑布挂前川。
瀑布雨声侵夜月,夜月无人私语时。
半壕级石泉眼滴空,积翠萦斜青云里。
似时俯留赏,空锁楼中燕。
”二、月1. 长夜沉思: 月亮,尤其是圆月代表着夜晚的寂静和安详。
在唐代诗歌中,孟浩然的《夜泊牛渚怀古》就有所体现:“月黑见南楼,苍茫如遗世。
家临九江水,名岂文章著?”月圆之夜,人们总会感到宁静,思索生命和宇宙的本质,表达出阴柔美丽的气息。
2. 月之女神: 月代表了象征浪漫、柔美的女性之美。
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
“意象”之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①此时,“意”“象”尚未联用,“象”是用来表达意的,当“言”不能很好地表达他的“意”时,就设“象”来表达。
可见“象”是表意的一种很好的媒介。
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第一次把意、象连用:“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②这里的意象主要是指一种内在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情与景的融合,是一种“意”中之象,而且往往更偏重于意。
将意象看成是一种心理表象,是西方文艺理论家们对意象的理解。
西方文论中普遍使用意象(image)一词,是20世纪初的事。
“image”的词则源自拉丁语“imago”,“imago”是从古希腊语“eidolon”意译而来,原意为表象(representation)或是心的图像(mind picture)。
所谓表象,是我们过去所感知和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心理上的重现和回忆。
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意象:“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和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
”③这种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理解意象的还有“意象派”诗人庞德,文艺理论家理查兹以及哲学家康德等人。
庞德说:“‘意象’不是一种图象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不同的观念的联合’。
”③理查兹说:意象“是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
③综上所述,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就是融汇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人类同住一个地球,共同拥有一轮明月,中西方民族的人们都喜欢欣赏月亮。
起初月亮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客观物象,但由于文学的审美作用,它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情感色彩的文化载体,一个蕴涵丰富的艺术符号。
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之浅析
中英诗歌中日和月意象之浅析日月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在中英诗歌中更是如此。
日月作为时间的代表,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诗歌中常常被赋予象征性的意义。
本文将从中英诗歌中日和月的意象入手,对其进行浅析,探讨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现形式,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英诗歌中的日月意象。
一、日的意象在中英诗歌中,日往往象征着光明、温暖、生机和希望。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日常常被赋予积极向上的意义,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表达了远方的天边与夕阳的美丽。
在英国诗歌中,日也常常被用来象征希望和温暖,例如莎士比亚的 sonnet 18 中提到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中的“summer's day”便意味着充满阳光和温暖的日子。
日在诗歌中还常常与生命和活力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着“生而不有,为日河之清”之说,可见日在诗歌中与生命和清澈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在英国诗歌中,日也常常与活力和生命力联系在一起,如雪莱的《悼亡诗人》中“life, youth, and bloom”都与阳光和光明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日相比,月在中英诗歌中往往被赋予更多的情感色彩和诗意。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常常象征着清冷、孤寂、迷离和忧郁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迷茫。
在英国诗歌中,月也常常被赋予孤寂和忧郁的情感色彩,如弗洛斯特的《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中“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便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迷茫。
日月在中英诗歌中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既有着积极向上的一面,又有着凄美忧郁的一面。
通过对中英诗歌中日月意象的浅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也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中传达出的情感和境界。
中西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比较
在中西诗歌里, 在中西诗歌里,“月”是一个常 见的意象, 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 化情蕴。在中西诗人的笔下, 化情蕴。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 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 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 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 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中 西传统文化的差异, 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西诗歌中月 亮所代表的意向也有所差别。 亮所代表的意向也有所差别。
表达了诗人善自排 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 个性和情感。 个性和情感。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注: 译注: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全诗抒写孤寂凄冷之 情,寄托着诗人寥落 孤寂的身世之感。 孤寂的身世之感。
给上升的满月
歌德
你可知道,我多么难过, 你可知道,我多么难过, 请露出边缘,象星星窥望! 请露出边缘,象星星窥望! 证明我是被人爱着,即使爱人远在他乡。 证明我是被人爱着,即使爱人远在他乡。 升上来吧!更亮地照耀, 升上来吧!更亮地照耀,倾泻下无比壮丽 的清光! 的清光! 不管我的心痛苦地乱跳, 不管我的心痛苦地乱跳,我觉得今夜非常 幸福。 幸福。
译注: 译注: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溜来的月亮, 闭上窗户,拉起窗帘, 挡住那悄悄溜来的月亮, 她 的装束大像她以前—— 当我们的诗琴还未积上 岁月的 的装束大像她以前 尘埃, 还未刻在石碑之上。 尘埃,我们念到的名字 还未刻在石碑之上。 莫要去踏 去观望仙后座的模样, 沾了露水的草坪 去观望仙后座的模样, 还有大熊座和 小熊座, 以及猎户座的闪烁的形象; 闭门不出吧; 小熊座, 以及猎户座的闪烁的形象; 闭门不出吧;我 们曾被那番景色吸引, 当美好的东西仍末凋亡。 们曾被那番景色吸引, 当美好的东西仍末凋亡。 让午 夜的香气缠绵不逸。 切莫去拂除花束, 夜的香气缠绵不逸。 切莫去拂除花束, 唤醒那同样的 甜蜜情意, 那时节, 甜蜜情意, 像当年由香气向你我吹拂 那时节,生活就 像在欢笑, 爱情美好得如人们的描述! 像在欢笑, 爱情美好得如人们的描述! 在普通的亮着 囚禁起我的思想和双眼, 灯光的屋中 囚禁起我的思想和双眼, 让机械性的话语 制造出来, 让略黑的细节赤裸地呈现; 制造出来, 让略黑的细节赤裸地呈现; 人生初开的花 朵何等芬芳, 它结出的果实又何等辛酸! 朵何等芬芳, 它结出的果实又何等辛酸!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差异比较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差异比较引言月亮作为一种意象,是许多作者――中西方所青睐的对象,或许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朦胧感,而这种朦胧感是其自身所具备的――月光给人的感觉。
这种朦胧感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表现是不同的,在中国更多的是浪漫,而西方更多的是现实。
同一个意象截然不同的表达意思。
一、中国文学中特有的月亮意象(一)月亮是一种思念故乡与家人的独特意象中国人怀有一种“月亮情结”,是很多诗人在创作时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情结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原始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月亮是“家、故乡和祖国”的代名词,每当人们浪迹天涯漂泊在外思念亲人之时,月亮便成为其精神寄托,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
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圆月是家人团聚的象征,中秋佳节即使不能相聚也要“千里共婵娟”,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故乡”是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同的心理体验,而无形的思家是一种典型情绪,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尽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离不是太远,总还是可以给自己的心情一种安慰。
但如果相隔千山万水,那纵使是“望尽天涯路”,也依然是“举头望明月”,因为这样倒能使千里外的他乡游子产生一点“望乡之情”。
此时此刻的月亮正成为游子与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视线都交汇在月亮上,即便看不见彼此,但在心理上缩短了彼此间的地面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正如王维《杂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乡人不但带来了故乡的消息,而且还带来了游子所一直思念的家人身上的气息,比如乡音。
月夜思乡是美丽的,美到让人难以名状,美到让人潸然泪下,美到让人静默不语,自始至终都透露着一种美,尽管这种美是不同的:壮美、优美、凄美……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优美:“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中西有关月亮的诗词歌赋
中西有关月亮的诗词歌赋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月亮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自古以来,诗词歌赋就成为了表达人们对月亮美好感受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西有关月亮的诗词歌赋,领略其中的文化韵味。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古代的月亮诗词。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是人们心中的女神,代表着美好、纯洁和宁静。
在古诗中,月亮常常被用来表达思乡之情、怀人之意和失落感。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床前明月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他乡漂泊,夜深人静之时,抬头望月,低头思故乡,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无限思念。
除了表达思乡之情,中国古代的月亮诗词也经常表现出对月亮本身的赞美。
月亮在诗词中往往被形容为圆润、皎洁、明亮,寓意着光明、美好和圣洁。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月亮则更多地被用来表达浪漫、诗意和母爱等情感。
在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是月亮女神,她代表着月亮的美丽、宁谧和神秘。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月亮则经常被用来表达无辜、温柔和柔美的情感。
此外,在西方文化中,月亮还具有心理学上的意义。
人们常常将月亮与睡眠、情感和无意识联系在一起。
月亮的圆满、明亮和圆润形状,也被视为完美、完整和圆满的生活的象征。
此外,月亮还与基督教中与太阳相对的黑暗力量相对。
东西方文化的月亮诗词各具特色,都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的情感。
在阅读这些诗词时,我们可以体会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感受到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创造力的无穷魅力。
总之,月亮在诗词歌赋中,是中西文化间共同的文化符号。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诗词,还是西方文化的神话,都在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彼此间文化差异的尊重和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联想”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战略选择2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3 An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Errors in Junior High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4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5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谈《绝望的主妇》字幕翻译6 中式菜谱英译策略研究7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8 外国商标的中文翻译策略及其产品营销效应研究9 高中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策略10 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1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12 《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13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4 探析《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悲剧美15 论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16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17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18 An Analysis of Young Goodman Br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19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20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21 Diversification in Translation22 On Chinese-English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kopos Theory23 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24 On Paul’s S elf-development in Sons and Lovers25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2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及其作用27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自然主义28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29 浅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身份建构30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31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32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33 美国黑人英语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34 从花语的不同含义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35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36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37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38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39 论汉语缩略语的英译40 委婉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41 《紫色》后殖民语境中耐蒂的觉醒42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43 心理效应对后进生学习影响之探究44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45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46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47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幽默语48 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49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50 中西方酒文化对比分析51 中英问候语对比研究52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53 中美时间观文化对比研究54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海狼》两个译本55 从《灰姑娘》到《神谕女士》—浅谈反面母亲形象对子女成长的影响56 莎士比亚:男权神话的守望者—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主义解读57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58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5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60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61 Feasibility of Popularizing Bilingual Teaching62 《傲慢与偏见》中的对立与统一63 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64 英语广告语的语言特色分析65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66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67 《飘》中斯嘉丽的生活态度68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美两国幽默的特点69 如何增强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70 浅析苔丝之死71 从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72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73 《纯真年代》女性意识探析74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75 霍尔顿的人生之旅--《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存在主义解读76 国际快递公司的本土化战略77 文化商务交际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78 奥巴马演讲词中的委婉语研究79 英汉称谓语中的文化差异80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81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82 “It be adj for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制约研究83 目的论与对外传播翻译84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85 论《荆棘鸟》中德罗海达的寓意及其对命运的影响86 语言行为性别差异研究87 The Inharmonious Element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88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89 A Probe into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Neologisms90 探讨中英文化差异——以宗教习语翻译为案例91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92 分析女性语言特点在英语委婉语中的体现——以《绝望主妇》为例93 Growing Pains—A n Analysis of J. 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a Bildungsroman94 英语幽默语言的会话含义分析—以《老友记》为例95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96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97 中英习语之间差异的原因和用法98 从“硬汉”角度分析《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皮拉尔99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100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101 论旅游英语的语言学特征102 中美数字禁忌研究103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析104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105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106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幻灭107 心灵探索之旅——析《瓦尔登湖》的主题108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109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110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111 从美国影视剧中浅析委婉语的语用功能112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113 走出迷茫,寻回丢失的信念——富兰克林给毕业者的条忠告114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15 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浅谈商标翻译的特点和方法116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117 《名利场》中蓓基夏普的女性主义118 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119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120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 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121 通过姚木兰和斯嘉丽形象的对比看中西文化的异同122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国内手机APP营销现状及其策略分析123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124 论词典在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有效利用125 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126 《红字》中对自由的求索127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汽车商标词的汉译128 论跨文化因素在跨国企业管理中的影响作用129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认知隐喻130 从心理学角度看霍尔顿的内心世界131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学英语口语教学132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133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134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135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歌曲汉译探究13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7 《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138 《紫颜色》中爱丽斯沃克妇女主义解读139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140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141 中美教育的比较及对比142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143 试论美国第二代女权主义144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145 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146 作为失败者的淑:双性同体视角147 斯佳丽的性格分析148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修辞分析149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150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分析151 世纪英国继承制度对婚姻的影响152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153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154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155 Growing Pains: An Analysis of the Hero in Catcher in the Rye156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157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158 比较分析《喜福会》与《日用家当》中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冲突159 《奥特兰托堡》和《弗兰肯斯坦》中哥特元素的比较研究160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161 英语委婉语及其语用学原则162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163 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64 浅谈商务英语句法特点及翻译技巧165 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语篇分析和阅读理解166 以颜色词为主题的英汉习语比较167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168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16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170 从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看《推销员之死》的现实意义171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172 论尤金•奥尼尔《毛猿》中的悲剧根源173 从《时时刻刻》看三种不同身份的女性与现实的抗争174 Impact of Latin on English V ocabulary175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176 分析《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177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178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179 文体学视觉下的英语商务信函的礼貌表现180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181 The Important Role of Body Language in American Daily Life182 合作原则视角下《飘》中的人物性格探析183 从金融危机看美国自由企业制度下的政府调节——浅析“美国政府接管两房”184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18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86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探析187 论托马斯•哈代《还乡》的悲剧效果188 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189 网络英语交际对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190 放弃完美选择缺失---对比分析王熙凤和郝思嘉191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192 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193 On Romanticism in Ode to the West Wind194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195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196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197 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时间观对比研究198 从两个H男孩的出走看美国历史的变迁199 动物词汇的英汉互译策略200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