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赏析
名词解释曹禺的四大戏剧
![名词解释曹禺的四大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d8a5fd9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5.png)
名词解释曹禺的四大戏剧曹禺,中国现代戏剧大师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既承继了中国传统戏剧的优秀品质,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先进理论和表现技巧。
曹禺的四大戏剧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无疑是他最重要的艺术遗产之一,堪称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雷雨》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以独特的手法呈现了激烈的家庭和社会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异化现象。
故事情节简单而真实,通过对于人性的深刻追问,以及对于传统禁锢与解放的思考,使得《雷雨》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日出》是曹禺创作的另一部杰作,它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和人道主义精神。
该剧以农村为背景,展现了封建制度下农民的困境和奋斗。
通过对主人公宋天荫的塑造和命运的描绘,曹禺巧妙地传达了他对于正义与平等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关怀。
《原野》是曹禺在195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度和厚重感的作品。
该剧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中国抗战时期农村人民为了生存和自由所进行的斗争。
曹禺通过对人物的精细刻画以及对战争的描写,展现了生活艰苦、苦难磨砺下的人性光辉与希望。
《北京人》是曹禺创作的最后一部剧作,也是他个人的“心灵自述”。
该剧以“北京人”为主题,通过对于北京市井生活的细致描绘,呈现了曹禺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化的深度思考。
尽管剧情简洁,但《北京人》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向观众们展示了曹禺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思考与呼吁。
曹禺的四大戏剧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具备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他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功地展现了中国现代戏剧的独特魅力。
这些作品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度的思想内涵,为中国戏剧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曹禺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艺术表达,将个体的命运与社会的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国戏剧文化注入了新的力量。
他的四大戏剧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至今仍然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和推崇。
《北京人》读后感
![《北京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941157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8.png)
《北京人》读后感《北京人》是柴静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通过描述北京市民的真实生活,展现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变化和社会风貌。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北京城市的深厚情感和对人性的思考,也深入了解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
首先,我被书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所感动。
作者以真实的生活例子,讲述了一位位普通北京市民的故事。
这些人物形象既有生活在市中心繁华地带的白领阶层,也有生活在老旧胡同的居民,他们各自承载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他们中的一些人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们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积极拼搏,对于自己心中的“北京梦”孜孜不倦;而另一些人则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他们承受着种种压力和失落,却仍然坚守在这个城市里,为生活和未来奋斗。
他们的生活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不同人生轨迹下的人性光辉。
此外,书中还呈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历史悠久,发展迅速。
从过去的老胡同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从传统的文化遗产到现代化的国际都市,这座城市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北京市展现出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创新力,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然而,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书中对于这些问题的揭示和思考,使我更加理解了城市的发展并对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深刻感受到书中洋溢的人文关怀。
书中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北京市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心理困惑和道德选择。
她呼吁人们保持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底线,并倡导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
这种关怀和呼唤让我产生了对于社会责任的思考,也激发了我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愿望。
总的来说,读完《北京人》,我对于这座城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北京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变化,更勾勒出了忠于初心的北京市民形象。
同时,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人文关怀也引发了我对于社会问题的深思。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获得了阅读的愉悦,更加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社会意识。
第七单元 曹禺与《北京人》备课资料-word文档
![第七单元 曹禺与《北京人》备课资料-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4f5594d011ca300a6c390e9.png)
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备课资料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教学目标】1.了解曹禺“诗化戏剧”的艺术特征2.认识戏剧人物性格的展示与戏剧主题思想的关系3.理解曹禺关于《北京人》是喜剧的说明,从而拓宽学生对于喜剧类型的认识教学设想一、启发学生认识《北京人》的独特性比如,与本教材所选的其他剧目相比,《北京人》的舞台指示对于物质环境的设计与描述是最详尽的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戏剧、莫里哀戏剧对于戏剧行动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都非常简洁到了易卜生、契诃夫的戏剧里,舞台指示对于环境的描写开始花较多的笔墨,但《北京人》的舞台指示不仅在篇幅上超过了它的戏剧先辈,而且对于音响效果的诗意营造,也是前无古人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第三幕第一景愫方与曾瑞贞的那一大段精彩戏剧对白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这段戏一直是在一个特殊的音响背景下进行的──“由远远城墙上断续送来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在凄凉的空气中寂寞地荡漾”从曹禺写出的富于情感色彩与诗意情调的舞台指示里,让同学们感受到曹禺的诗化戏剧的美质,同时也感受到《北京人》的独特戏剧风格二、曹禺的上演最多、也最为人知的剧作是《雷雨》,可以让同学把《北京人》与《雷雨》作一番比较剧作者在《北京人》中已经不像在《雷雨》里那样刻意地追求戏剧场景的险峻与浓烈了;再联系曹禺在谈《北京人》时也暗示过的“契诃夫影响”,把《北京人》与契诃夫的《三姐妹》也作一番对照,理解为什么人们乐于把这两部剧作相提并论,而且认为曹禺的借鉴是创造性的借鉴,诚如曹禺自己所说:“不是照搬模仿,而是融入,结合在这种融入结合之中,化出中国自己的风格,化出作家自己的风格,总之,是引出新的创造来”三、《北京人》的独特性还表现在愫方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性上研究者们都认为愫方是曹禺笔下最美的一个女性形象然而,这个人物也有其明显的“弱点”──她性格上有逆来顺受的软弱性,不过曹禺把这种“软弱性”又表现为人性的至善今天的人们会如何看待愫方的这种分明经受过封建家庭束缚的性格呢?这是个可以探讨的问题又如,该如何评价愫方在第三幕第一景里对曾瑞贞的那段由衷的倾诉:“他(即曾文清)走了,他的父亲我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我可以替他照料……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但终归要让学生们相信:愫方最后的毅然与瑞贞一起出走是可信的,愫方这个近于理想主义的女性形象是可信、可亲、可敬的赏析举隅一、《北京人》的喜剧底蕴在戏剧评论界,曾有一种相当流行的看法,以为《北京人》是一出“凭吊往昔”的悲剧曹禺却用明确的语言说明他写的是一出礼赞青春的喜剧他说:“有人曾说《北京人》是作者唱出的一首低回婉转的挽歌,是缠绵悱恻的悲剧,是对封建社会唱的一首天鹅之歌这些说法我都不同意我觉得《北京人》是一个喜剧……我觉得喜剧是多种多样的……我说《北京人》是喜剧,因为剧中人物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继续活下去,并找到了出路,这难道不是喜剧吗?”曹禺认为喜剧有多种样式有莫里哀的喜剧样式,但这并不是惟一的样式曹禺把《北京人》的喜剧性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喜剧性相提并论,他说:“我觉得《北京人》是一个喜剧,正如我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喜剧一样,《罗》剧中不少人死了,但却给人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气息,所以是喜剧”因此,要理解《北京人》的喜剧性,主要并不是着眼于剧中的像江泰这样的曾有喜剧性性格特征的人物,而是应该着眼于全剧的“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气息”的精神升华我们要认清貌似悲剧的喜剧底蕴比如瑞贞与曾霆的协议离婚,表面看来是让人感伤的事件(曾霆毕竟也是个品性不错的男孩儿呀),但仔细一想,他们的离异给他们都带来了重新生活的可能再如,曾文清的死,乍一看来也是件悲伤事,但实际上这正是曹禺所说的“剧中人物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继续活下去,并找到了出路”的喜剧性底蕴,因此曾文清的死也不啻是一个“人间喜剧”尽管《北京人》的调子有些忧郁,但曹禺说这种忧郁的调子是他“对那个时代的感觉”,并不影响整个剧本蕴含的生气勃勃的青春气息曹禺对于《北京人》是个喜剧这一观点的坚持,有助于我们找准对这个剧本思想意蕴作整体把握的角度与其说《北京人》是对旧的、沉沦中的昨日的“北京人”的一曲挽歌,毋宁说是对于新的、成长中的明日的“北京人”的一首赞歌剧本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黑暗,但更反衬出了勇敢地从这个封建泥潭中挣脱出来的新的青春生命的光焰因此,《北京人》里占主导地位的情绪是淡淡的欣喜,是深蕴的乐观主义二、《北京人》中的新人形象《北京人》的乐观主义的高潮是瑞贞与愫方的最终离家出走,这对应着全剧的最后一句舞台指示──“远远传来两声尖锐的火车汽笛声”她们乘火车上哪儿去了呢?曹禺后来说:“我清楚地懂得她们逃到什么地方去了,那就是延安但是,我没有点明”这就是《北京人》中的新人的形象高度瑞贞是最早觉悟的她受的是新式教育,容易接近革命思潮在戏开幕之后,她已经下定了走出这个封建家庭的决心她的戏剧行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劝说愫方与她一起出走愫方是曹禺笔下最美的一位女性形象,在这个形象里注入了他的极大的精力与情感(曹禺承认在愫方的形象里有他妻子方瑞的影子)曹禺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愫方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见过她的人第一个印象便是她的‘哀静’苍白的脸上恍若一片明静的秋水,里面莹然可见清深藻丽的河床,她的心灵是深深埋着丰富的宝藏的在心地坦白人的眼前那丰富的宝藏也坦白无余地流露出来,从不加一点修饰她时常幽郁地望着天,诗画驱不走眼底的沉滞像整日笼罩在一片迷离的秋雾里,谁也猜不着她心底压抑着多少苦痛与哀怨……她温厚而慷慨,时常忘却自己的幸福和健康,抚爱着和她同样不幸的人们然而她并不懦弱,她的固执在她的无尽的耐性中时常倔强地表露出来”仅仅用“善良”二字来形容愫方的好心肠还不够,至少要在“善良”前面加个“太”字她太善良了,以至于会这样真情投入地去爱那个不成器的曾文清,会那样逆来顺受地去照拂那个虚伪而暴戾的曾皓,这些我们不一定能认同的愫方的行为,却又是她那真诚忘我与以德报怨的美德的一个反映,她的似乎是有局限性的地方反倒显示她的博大因此,《北京人》一剧导演蔡骧当年在对愫方作形象分析的时候,说了这样的话:“你不能不承认,即使你不同意她的生活态度,却不能不赞扬她的善良品质”而曹禺说得更明确:“人都说愫方傻,她怎么能爱上文清这个‘废物’?她不是傻,是她心地晶莹如玉,是她忘记了自己”然而,美丽善良的心灵是最容易接近真理的阳光的愫方终于也觉醒了,而愫方的觉醒,使这样生长在黑暗山谷中的幽兰吐露出沁人心肺的芳香三、关于诗化戏剧如果把《北京人》与《雷雨》《日出》等剧相比较,评论者们都会指出,《北京人》有更高的文学性曹禺在谈论《北京人》的时候,说了一句很值得注意的话:“现实主义的东西,不可能那么现实”我的理解是曹禺在这里说到了戏剧的诗化的可能《北京人》第一幕里北京猿人黑影的出现就是一个曹禺自己提及的实例:“曹禺同志谈到古人论诗,说诗有‘赋、比、兴’就《北京人》里猿人的黑影出现的情节论,这种安排就好比是起了诗中的‘兴’的作用”《北京人》中有不少具体的、具象的东西是可以为抽象提供可能的,从剧本开头的“鸽哨声”到剧本结尾的“火车汽笛声”,这里蕴含着接近于诗的象征意味而《北京人》中最令人难忘的音响效果当是第三幕第一景的“号声”请看曹禺是如何在舞台指示里对它形容的:“在苍茫的尘雾里传来城墙上还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这来自遥远,孤独的角声,打在人的心坎上说不出的熨帖而又凄凉,像一个多情的幽灵独自追念着那不可唤回的渺若烟云的以往,又是惋惜,又是哀伤,那样充满了怨望和依恋,在薄塞的空气中不住地振抖”就是在这“像一个多情的幽灵”般的“号声”的声响背景下,曾瑞贞和愫方进行了心贴心的交谈──愫方……(忽然扬头,望着外面)你听,这远远吹的是什么?曾瑞贞(看出她不肯再谈下去)城墙边上吹的号愫方(眼里涌出了泪光)是啊,听着是凄凉啊!(猛然热烈地抓着瑞贞的手,低声)可瑞贞,我现在突然觉得真快乐呀!(抚摸自己的胸)这心好暖哪!真好像春天来了一样(兴奋地)活着不就是这个调子吗?我们活着就是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啊!(感动地流下泪)叫你想想忍不住要哭,想想又忍不住要笑啊!这一场戏是《北京人》里的华彩乐章和《雷雨》不同,《北京人》里最动人的戏剧场景,不是剑拔弩张的激烈冲突性场景,而是表现经过心灵碰撞之后心灵得到进一步升华的抒情性场景而决定着《北京人》的诗情基调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曹禺塑造的愫方这个永远向往着美的女性形象所以蔡骧导演有理由说:“如果《北京人》是诗,那么这首诗的灵魂是愫方”《北京人》是一出有点儿“契诃夫味道”的戏契诃夫戏剧给予曹禺的启发是,戏不必写得那样“张牙舞爪”,戏可以在平易中见深邃;戏不必写得那么“像戏”,戏可以散文化而曹禺的《北京人》,在做戏剧“散文化”的尝试中,达到了诗的境界探究与实践参考答案一、曹禺是怎样刻画“北京人”形象的?剧作者为什么要把几十万年前的“要爱就爱,要恨就恨”的“北京人”与像曾文清那样怯弱、无能的“北京人”对立起来?曹禺心目中的新的“北京人”是谁?曹禺在《北京人》第二幕中,通过人类学家袁任敢的一段台词,刻画了“北京人”的形象:“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他们整年尽着自己的性情,自由地活着,没有礼教来拘束,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阴险,没有陷害……”曹禺用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形象与曾文清那样的现代“北京人”对立起来,是要强调一个题旨:再也不能像曾文清似地浑浑噩噩地生活下去了!于是曹禺在剧中着力塑造了两个新的“北京人”──愫方和曾瑞贞──的形象,把全剧结尾在她们奔向光明的离家出走上二、对《北京人》的舞台指示中的音响效果作一番梳理,探寻一下它们的含义,比如,指出哪一些是属于生活气氛的烘托,哪一些是属于诗意的象征,哪一些是人物精神状态的外化等等第二幕开头那段舞台指示里“漫长的叫卖声”当属生活气氛的烘托,曾霆诵读“秋声赋”的声音和深巷传来的“木梆打更的声音”颇具诗意,而“水在壶里呻吟,像里面羁困着一个小人儿在哀哭”,便分明是人物精神状态的外化了但《北京人》里最有名的一个音响效果出现在第三幕第一景里──“室内一切渐渐隐入在昏暗的暮色里,乌鸦在窗外屋檐上叫两声又飞走了在瑞贞说话的当儿,由远远城墙上断续送来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在凄凉的空气中寂寞地荡漾,一直到闭幕”,这个一直延伸到闭幕的号声,既是生活气氛的烘托,又是人物精神状态的外化,而且不失为一种诗意的象征三、《北京人》公认是曹禺一出颇有点契诃夫戏剧味道的戏试着对照契诃夫《三姐妹》第四幕和曹禺《北京人》第三幕的相关段落,体会曹禺所追求的“寓深邃于平淡之中”的诗化戏剧的妙处曹禺在契诃夫的《三姐妹》里,体悟到了“秋天的忧郁”《北京人》里的时令也在秋天,其中也有“秋天的忧郁”特别是从第三幕“由远远城墙上断续送来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的舞台指示开始,到愫方与曾瑞贞的最后出走,剧情的悲喜剧因素的交织,达到了诗意盎然的程度──就如愫方说的:“听着是凄凉啊!可瑞贞,我现在突然觉得真快乐呀!……活着不就是这个调子吗?我们活着就是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啊!”愫方对于曾文清的幻灭(所谓“天塌了”),从绝望中生发出新的希望戏里没有什么特别张扬的情绪表达,但读者与观众分别感受到了剧中人物的精神升华四、有戏剧表演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北京人》里选一些可供诵读的台词,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比如,男同学不妨带感情地诵读一下人类学家袁任敢的那一段关于“要爱就爱,要恨就恨”的“北京人”的台词;女同学则可以尝试着两人一组诵读第三幕中愫方和瑞贞的那段在“号声”伴奏下的抒情对白学生可自主进行参考资料一、曹禺谈《北京人》创作总是有现实生活依据的;但是,它又不是简单地按照现实那个样子去写创作也是复杂的,这其中有着许多似乎说不清楚的因素在起作用当你写作的时候,真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那些生活的印象,人物、场景、细节等等都汇入你的脑海之中,在化合,在融铸,在变化,是在创造新的形象、新的场景、新的意境我写《北京人》时,记忆不仅把我带到我的青年时代,而且带回到我的孩提时代那是非常奇怪的,不知怎么回事,那些童年的记忆就闯入我的构思之中譬如第三幕,愫方和瑞贞谈着知心话,在瑞贞说话的时候由远远城墙上断续传来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在凄凉的空气中寂寞地荡漾,一直到闭幕我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印象是有生活根据的在我六七岁的时候,父亲到宣化任镇守使我一个人非常寂寞,就常常走到城墙上坐着,经常听到那种单调的却又是非常凄凉的号声偌大的宣化城,我一个小孩子,知道自己没有了亲生的母亲,心情是十分悲凉的听到那号声似乎是在呜咽,在哭泣号声引起的是伤痛,是心灵的寂寞和孤独我写这一幕时,这种生活的印象和感受便进入形象思维之中,化入这场戏的意境和氛围之中它当然和我童年的生活有联系,但又不是我那时生活印象和感受的简单重现人们总爱问我,你剧中的人物是写的某某人吧?碰到这种发问,我总是不以为然我常说,我十分熟悉我剧中的人物,但这并不等于说我写的就是生活中熟悉的某个人《北京人》中的曾皓这个人物,就有我父亲的影子,但曾皓毕竟不是我父亲的再现我对我的父亲的感情也是很复杂的,我爱他,也恨他,又怜悯他他是很疼爱我的,他盼着我出国留学那时,家境逐渐欠佳,他就对我说:“为了你留学,我再出去奔一奔,赚点钱!”曾皓的台词也有类似的话,就是从我父亲那里借来的还有,曾皓发现文清还偷着抽大烟,于是便跪在文清面前,求他不要再抽了这个细节也取自我的父亲我父亲这个人总是望子成龙,他看我的大哥不争气,便恨他我大哥也抽鸦片烟有一次,我父亲对我说,“你哥哥又抽大烟了,我就给他跪下,求他!”像这些,我就说曾皓有我父亲的影子但是,我的家和曾家不大一样,我的父亲也和曾皓不一样曾家这个封建官宦的世家,曾经是炫耀几代、气象轩豁的望族,而如今却是家道衰微,内里蛀空,徒有其表了这个家庭,我是有生活依据的我认识这样一个家庭,它的老主人就颇有曾皓的遗老之风,原先在北平也是颇有名气的官宦人家,现在败下来了,手中还有点钱,便还摆着阔绰的架势,每天去中山公园吃茶聊天他家少爷、姑娘不少,外表看上去,都是知书明礼的,一到夜晚,少爷们就把家里的东西偷出去卖曾家的往宅,小花厅的格局,诸如装饰摆设,都和我认识的这一家有点关联,但是,又不全是这一家的《北京人》中的北平的秋天景象和生活习俗,我是根据剧情费了些思索的像白鸽的哨响,还有奶妈送给文清的鸽子,北京胡同里的水车的“吱妞妞”的声音,剃头师傅打着“唤头”的声响,我有的用来作为渲染刻画典型环境,有的就融入人物的创造至于思懿、愫方、文彩、瑞贞这些妇女形象,我记得曾经同你谈过,我很熟悉她们特别是像愫方这样秉性高洁的女性,她们不仅引起我的同情,而且使我打内心里尊敬她们中国妇女中那种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我是愿意用最美好的言词来赞美她们的,我觉得她们的内心世界太美了说到这里,还可以插入一段故事大概是1957年,中央广播电视剧团演《北京人》,周总理去看戏了散场后,他请剧团把第三场“天塌了”那场戏重演一遍总理看完后就问导演说,台词中“把好的送给别人,坏的留给自己”这句,是不是新给愫方加的?导演说,原来的本子上就有总理说,那就好在那黑暗的年代里,我就是这样理解愫方这些妇女的,我没有夸张人都说愫方傻,她怎么能爱上文清这个“废物”?她不是傻,是她心地晶莹如玉,是她忘记了自己只有“天塌了”,她才能改变她的看法她跟着瑞贞走了,毅然决然地走了,的确是“天塌了”她总是向往着美好的未来的,离开这个家,也说明她对美好的前途的憧憬和追求思懿这个人是招人恨的;她的性格虽然奸险,她也有她的难处她为人惹人嫌恶,但这个“家”是她支撑着生活的感受终于化为舞台形象,或者写到剧本里,是要经过许许多多的过滤、透视,经过蒸腾,或是说是发酵才能实现的这里,既有思想的,也有感情的、心理的因素在《北京人》中,我不只一次提到耗子我为什么会写耗子?曾皓老是把儿孙比作耗子:“活着要儿孙干什么哟,要这群像耗子似的儿孙干什么哟!”我在北方生活,也看到过耗子,印象不深抗战期间到了四川江安,江安的耗子好大哟,耗子成了灾我准备写历史剧《三人行》,把搜集来的资料放到抽屉里,想不到资料与一部分稿子被耗子啃啮成了碎片,那是费了不少心思得来的有一次,耗子竟然钻到我的棉袍子里,吓了我一跳因之,我就对耗子格外憎恶吴祖光同志为此曾写过一篇《鼠祟》,他说的是实情但是,一旦我把耗子写入《北京人》里,就不是我那时对耗子的憎恶所能概括的了,可以说,是那时对耗子的认识,对耗子的厌恶的一种延伸、升华它含蓄着更多的东西,但又不是直接说出来的你说耗子是象征什么隐喻什么,说什么都可以,那就任凭群众去联想了,也任凭评论家去分析了我写的时候,倒没有想得那么多我总觉得现实主义的东西,不可能那么现实在这个戏里,瑞贞觉悟了,愫方也觉醒了,我清楚地懂得她们逃到什么地方去了,那就是延安但是,我没有点明她们由袁任敢带到了天津,检查很严,又是在日本占领的地区这样写,不但要写到日本侵略军,当然把抗战也要连上了这么一个写法,戏就走了“神”,古老的感觉出不来,非抽掉不可这个戏的时代背景是抗战时期,但不能那样写,一写出那些具体的东西,这个戏的味道就不同了这点,我和有些人的主张是不大一样的现实主义当然要写时代,但不一定把那个时代的事都写进去写对时代的感觉,我很佩服我的师辈茅盾先生,时代感写得很准确,政治是个什么情况,经济是个什么情况,都写进去了这个戏是在四川江安写的,写的是北平要明写,袁任敢带瑞贞走,他是有路子的,他自己可能就是共产党人,或者是靠近党的人士,他装傻就是了甚至连江泰也知道瑞贞是接近共产党或进步人士的我不能这样写,我也不愿意这样写,更不能把这些都写个透底如果这样,我就觉得这样的戏失去了神韵说得明白些,戏就变了味,就丝毫没有个捉摸劲儿,也就没有“戏”了说到底,我的体会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路子,并不是说都按现实的样子去画去抄我还是那句话,现实主义的东西,不可能那么现实《北京人》里的瑞贞去的是延安,我没有指明但在我的剧本前面,我引了唐朝诗人王勃的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隐喻共产党的朋友们的那时,我已经见过周恩来同志了,他不单是作为一个长我一辈的南开学长,更是作为一个革命家来关心一个年青作者的从政治上指点着前进的方向,生活上也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国立剧专也有党的支部,当然是不公开的我知道谁是共产党员,我不说,我心中明白我的学生方琯德、梅朵等都是党员,他们每天都到我家里来从他们身上我受到启示和鼓舞,他们同我讨论着我的作品,那么坦诚那么友爱我总是怀念江安那些十分清苦但却充满令人温暖的师生情谊的生活我家的房东,他的大儿子和大儿媳,都是共产党人,都是我家里的常客我就生活在这些共产党人身边可以说,写《北京人》是党影响着我我曾说过,我喜爱契诃夫的戏剧,受过契诃夫的影响《日出》还不能说有契诃夫的影响,《北京人》是否有点味道呢?不敢说但我还是我契诃夫那种寓深邃于平淡之中的戏剧艺术,确曾使我叹服像他的《三姐妹》,每次读了都使我感动在苏联莫斯科艺术剧院,我看过演出,更迷恋着他的艺术但是,只能说是受点影响我以为学某某艺术家,学是学不像的契诃夫的戏剧,中国是演不出来的,就是演得出,也没有很多人看,学外国人的好的东西,是不知不觉的,是经过消化的不是照搬模仿,而是融入,结合在这种融入结合之中,化出中国自己的风格,化出作家自己的风格,总之,是引出新的创造来我说《北京人》受点影响,但我还是那句老话,我写作时,也没想到我是在学习那位大师(选自《曹禺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二、《北京人》导演杂记(蔡骧)一“诗”与“戏”我极爱《北京人》,认定这出戏是剧作家曹禺最成熟的作品1941年夏,当我终于得到排演机会,兴致勃勃地去向曹禺师请求同意时,他却劝我放弃这个打算他说《北京人》是出“关门戏”《北京人》是出“关门戏”?!──我觉得不太有把握了但我仍然坚持要排,老师扭不过我,只好同意此后几天我不断思索如何避免这种可怕的后果,不由得想起多年前曹禺师的。
[总结]《北京人》赏析
![[总结]《北京人》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0cec1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b.png)
《北京人》赏析《北京人》是曹禺先生写的第四部杰作。
剧本中的诗的语言和诗的情调以及剧作者透过剧情,对于生活所表达的强烈鲜明的爱憎,不仅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关注,更是对人的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的挖掘,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
只有在《北京人》中,才体现了曹禺“走向契可夫”的宿愿。
在曾家那间曾经煊赫一时、如今已显灰颓的小花厅里,生活被幽囚着。
一代人追忆昔日繁华,眼前只能等候死日的来临;另一代人痛心于少年时的错着,无可奈何地缅想那逝去的岁月和残破的梦境;再一代人则不甘心于死气沉沉的禁锢生活,抱着冲向新天地去的企望。
可是生活的羁绊,却使这些可怜虫群集在这间小花厅里。
难道人们就不想迈出一步去呼吸一下清新空气,享一下人间幸福?不过冲出这一生活的重重障碍却需要无畏的勇气,要明白这一点,却也不是件易事。
剧作者真替他们感到气愤,他借学者袁任敢的话,对于这孱弱的一代人,痛加谴责。
袁任敢告诉大家“北京人”曾经如何生活,他说:“这是人类的祖先,这也是人类的希望。
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对比之下,像小耗子样生活着的人真该愧对祖先!但是剧作者却没有就此失望。
让卑怯者烂在土里,霉在屋里,让勇敢者跑出这囚笼似的小花厅走向宽广的生活去。
他对生活的信心也感染了我们,因此对曾皓、思懿、江泰、文彩之辈我们无所顾惜,而对文清、愫方、瑞贞、曾霆却寄以无限的同情。
愫方是《北京人》的主要人物也是曹禺笔下最美的一位女性形象。
曹禺是根据他死去的爱人方瑞来写愫方的,是用了全部的力量,也可以说是用他的心灵塑造成的。
她是很文静的,这点已融入愫方的性格之中。
她不像愫方那样的具有一种坚强的耐性,也没有愫方那么痛苦。
但方瑞的个性,是他写愫方的依据,他是把对她的感情、思恋都写进了愫方的形象里,他是想着方瑞而写愫方的。
没有方瑞,是写不出来愫方的。
曹禺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愫方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她是在封建束缚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式的善良妇女的化身。
雷雨话剧赏析
![雷雨话剧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b38b5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0.png)
雷雨话剧赏析雷雨话剧赏析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潜江。
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周朴园是《雷雨》的主人公,是剧中各种悲剧的根源。
作品以他为中心,安排了两条主要的线索:一是他与妻子蘩漪的冲突,以表现家庭内部的矛盾;一是他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以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这两条线索又通过侍萍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
周朴园是一个狠毒凶残的资本家,作者通过鲁大海之口,揭露了他血淋淋的发迹史: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他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工人,进而从每个工人的抚恤金中扣去300块钱。
周朴园更是一个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在家中,他的话就是法律,为了贯彻他的意志,不惜牺牲任何人的幸福。
他与蘩漪的关系,表面上是一种夫妻关系,实际上却完全是一种主仆关系,他需要蘩漪做的,只是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服从的榜样。
在第一幕他强迫蘩漪喝药的一场戏中,蘩漪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先是让小儿子周冲端着药去劝,看着周冲含泪的眼睛,蘩漪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留到晚上再喝。
可他仍不肯让步,又命令大儿子周萍去劝,并且要跪着劝,直到蘩漪认输方才罢手。
在他的眼中,根本没有蘩漪独立的人格和起码的尊严,他关心的也不是妻子的健康,而只是自己的意志。
《雷雨》赏析
![《雷雨》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c08027ba1aa8114431d944.png)
《雷雨》赏析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来跟大家分享的是曹禺的《雷雨》赏析,大家一起来分享下吧。
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潜江。
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周朴园是《雷雨》的主人公,是剧中各种悲剧的根源。
作品以他为中心,安排了两条主要的线索:一是他与妻子蘩漪的冲突,以表现家庭内部的矛盾;一是他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以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这两条线索又通过侍萍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
周朴园是一个狠毒凶残的资本家,作者通过鲁大海之口,揭露了他血淋淋的发迹史: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他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工人,进而从每个工人的抚恤金中扣去300块钱。
周朴园更是一个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在家中,他的话就是法律,为了贯彻他的意志,不惜牺牲任何人的幸福。
他与蘩漪的关系,表面上是一种夫妻关系,实际上却完全是一种主仆关系,他需要蘩漪做的,只是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服从的榜样”。
在“第一幕”他强迫蘩漪喝药的一场戏中,蘩漪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先是让小儿子周冲端着药去劝,看着周冲含泪的眼睛,蘩漪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留到晚上再喝。
可他仍不肯让步,又命令大儿子周萍去劝,并且要跪着劝,直到蘩漪认输方才罢手。
《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原文主题赏析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1286400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80.png)
《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原文主题赏析概要文学名作《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祖籍山东,1953年生于南京一个军人家庭,不久随家迁居北京。
1969年初中毕业到黑龙江军垦农场当农工,不久又到湖南当兵,1971年退伍回到北京在医院里当了5年护士,以后又当专职共青团干部。
“文革”动乱结束后,升学和创作这两个愿望深深地吸引着她,同时刚开始不久的婚姻生活遇到了危机,最后她不得不与丈夫分离。
这一生活波折对她以后的人生历程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加强了她从事文学创作的意志和毅力,而且渗入到她的作品的题材、主题、氛围中。
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考取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其间发表了《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疯狂的君子兰》等作品而蜚声文坛,同时也成为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并一度影响到她的毕业分配和作品的发表及出版。
1984年她与桑晔合作开始了口述实录文学《北京人》的创作,1985年初同时在五个文学期刊推出,她再次成为文坛上引人注目的人物。
这部作品使她在国外赢得了很大的文学声誉,外文译本多达8种。
而且,自《北京人》问世后,中国文坛逐渐兴起了有增无减的纪实文学热。
1985年她被分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当导演,依然致力于小说和散文创作。
《北京人》前后的创作曾一度打破自我感受的直接表露和抒发,在选择主题和表现题材上采取将自身置于作品之外的创作方法,但不久又推出像中篇小说《这次你演哪一半》(1988年)这样刻画女性自身矛盾心理和追寻生存方式的作品。
1988年10月去美国康乃尔大学当访问学者,其中有一时期在佐治亚大学学习和写作。
内容概要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经历了动荡的“文革”十年,曾到边远地区插队和劳动,受了不少磨难。
“他”一度在车站卖苦力,扛大件,做过“无业游民”;“她”也曾干过许多繁重的农活,当过工人。
1976年以后,他们回到了城市,并结了婚。
“他”希望“她”是个温顺、体贴的妻子,然而“她”却难以“驯化”,既要练习写作,又想升学继续读书,因此夫妇间不断发生争执和不快。
曹禺:话剧《雷雨》
![曹禺:话剧《雷雨》](https://img.taocdn.com/s3/m/a69233eaf61fb7360b4c6571.png)
曹禺:话剧《雷雨》剧作家曹禺从1929年开始酝酿人物、构思剧本,到1933年最终完成了《雷雨》的创作,次年发表。
前后用了五年时间。
虽然它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作者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
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
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
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确是才华横溢之作,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
首先,戏剧即冲突。
《雷雨》的冲突设置在其自身的特色中起承转合达到极致。
《雷雨》的戏剧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时候。
其次,《雷雨》成功塑造了剧中人物。
如果一出戏没有令人难忘的人物,那么无论它的剧情冲突多么紧张激烈都不过是一时的热闹。
《雷雨》中的人物是丰满而复杂的。
《雷雨》具有一种诗意之美。
这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背诵,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升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味。
《雷雨》通过描写周、鲁两家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揭露了人性的多个角度。
无论是哪个角色,都有着其可悲可恨可叹的一面。
注:由于作品中有工人阶级和资本阶级的斗争,以及以资本阶级家庭为背景构建了这样一个悲剧故事,所以经常被人误解为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丑恶。
这不是曹禺先生的本意,请大家深刻解读。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内容20年代一个夏天,气候闷热逼人,室外没有阳光,天空昏暗,暴风雨即将来临。
高一下册雷雨剧本原文赏析
![高一下册雷雨剧本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1252f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db.png)
高一下册雷雨剧本原文赏析《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
曹禺的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家》、《明朗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
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
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在这八个人物中,最具性格特色的是周朴园和周蘩漪。
周繁漪:是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
资产阶级教育使她具有个性解放要扎她不甘心于无爱的婚姻的约束,敢于与周萍相爱,在夜深人静之时与恋人在封建家庭的“客厅”中演出“闹鬼”的把戏。
她不屈服于周朴园的“命令”,拒绝丈夫虚伪的体贴,拒绝喝药,拒绝成为“服从的榜样”。
她虽处封建家庭的深处;却能洞察其伪善、虚弱的本质,她以自己的怪戾控诉了这个“家庭”的罪恶。
但与封建思想的联系使她的反封建要求具有先天的不彻底性。
她虽能明察周朴园的罪恶与伪善,但却不能与之决裂,不能敢于走出家庭;到新的天地里寻找新生活。
她虽能明白周萍也在玩弄她,却仍然死守着这个“枯萎灵魂”。
希望有朝一日这个花花公子能把她带出家庭。
她受到周家父子两代人的蹂躏是她人生悲剧中最为惨重的部分,人伦的重压,反抗的乏力,环境的黑暗,使她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繁漪是个情感浓烈的女人,她的身上具有“原始的蛮性”——“爱起来是一把火,恨起来是一把刀”。
但偏偏一个情感/情欲浓烈的人遭受了超常的压抑,这就更加是能量蓄积起来了。
在这样的状态下,她的性格被扭曲,使她成为一个暴戾的女人。
当最后她身上或性格中蓄积的能量以非正常的状态爆发后,那么就会产生毁灭的力量,导致自己和他人死的死,亡的亡。
因此,她的性格具有爆发性,也具有毁灭性。
作者曹禺说,她是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女人”。
繁漪的悲剧充分揭示了中国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及其生活的罪恶,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被摧残的历史命运。
周朴园,是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家长的形象。
10 散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02(解析版)
![10 散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02(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90fcda6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d.png)
10 散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文学作品阅读课,老师选择了徐则臣的一篇散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①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
②在农业文明时代及其文学里,充满了此类坚实的叙述。
这种叙述基本上成立,田园牧歌式的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实安稳,血脉相关,此心安处是吾乡,仅仅是想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你都是笃定的。
中国有不少古话和俗语与此有关:出门靠墙,在家靠娘;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叶落归根,等等。
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
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土。
③但是今天,很多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家园也不能幸免。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正在失去家园,因为家园正在被迫失去它自己。
④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
祖先的坟墓在那里,父母至今生活在那里,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那里。
判断这世上的一切,我都会以家园为最初也是最终的参照;它是我判别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标尺。
但是这些年,我发现正在失去这些参照和这把标尺。
⑤从二十多岁的某一年开始,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发现它正在被简化。
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
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
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
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
“从来如此”不一定就对,但这制式的脸,肯定有问题。
⑥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拓展练习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拓展练习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https://img.taocdn.com/s3/m/0e86e6c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d0.png)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拓展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上第4课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北京人都把北京市百货大楼亲切地称为“大楼”。
北京人熟悉“大楼”。
20世纪50年代“大楼”开业时曾经拍了一部纪录片,北京市百货大楼展现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北京人喜欢“大楼”,几代人对这里都有着关于时尚的美好回忆。
不仅是北京人,在那个年代,外地人到了北京都会尽量挤出时间逛“大楼”。
从辽宁一个小城来到北京工作的夏先生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他小时候,邻居叔叔从北京市百货大楼买回一双皮鞋,每逢有人注意到叔叔的皮鞋,这位叔叔都会大声地告诉别人,这是从北京市百货大楼里买的!如今夏先生已是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高管,全家住到了北京。
虽然北京的高档商场很多,但夏先生每年拿到年终奖后,依然会到北京市百货大楼来购物,在他看来,把钱花在“大楼”放心,开心。
材料二:在北京市百货大楼一层有一个很安静的空间,这里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张秉贵纪念馆”,在城市最中心的地段中的最繁华的商场内为一个售货员建纪念馆,这在全世界可能也是独一份的。
当然,这里纪念的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营业员,他曾经在这个商场里工作30多年,接待400万人左右。
他不仅是全国劳模,而且做过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经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
张秉贵17岁开始当学徒,1955年到北京市百货大楼当售货员,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几十年的柜台生涯中,他始终全神贯注为人民服务,像“一团火”那样去接待各式各样的顾客,使每一个接触到他的人都感受到无比温暖。
他的“一抓准”“一口清”绝技,他创造的整套服务经验和服务艺术,至今为全国广大商业、服务业职工学习和称颂。
北京市百货大楼总经理周晴告诉记者,“一团火”精神已经成为王府井百货集团的企业精神,并在新的时代被注入了新的内涵:人文购物、人性服务,从软件到硬件,以顾客满意为宗旨。
周晴说,张秉贵成为著名的全国劳模后,注重言传身教,还为企业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劳动模范。
2024年苏教版选修语文上册月考试卷752
![2024年苏教版选修语文上册月考试卷752](https://img.taocdn.com/s3/m/b3b2b327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49.png)
2024年苏教版选修语文上册月考试卷75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下列对文中的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B. 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
C. 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
失怙,指死了母亲;失恃,指失去父亲。
D. 省:探望。
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下面对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此诗首二句登楼即景: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
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
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B. 三、四句反用典故。
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
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
王粲依刘表,寄人篱下。
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十分贴切。
C. 五、六句抒写志趣。
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
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头飘白发之日,身入扁舟。
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情怀。
D. 七、八句借助庄子寓言,自比为鹓雏,将猜忌者比为腐鼠。
不但表露他不汲汲于荣利的猖介品质,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A.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C. 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 不赂者以赂者丧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 在春秋战国时代,许多政治家和士人都充斥急功近利的情绪,他们提出了许多政治策略和措施都是短视的。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b54383020740be1e650e9a46.png)
第十七章 (1)在《雷雨》序中,曹禺声明他创作此剧时,“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
家庭和社会”;然而他同时又说,“《雷雨》对于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 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你如何理解这两种创作心理状态(或指向)及其 在剧作中的体现?
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
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
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 20 年代乡土小说的流派特征。
大致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间的承传关系。 (2)简评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及其文学史意义。 (3)简评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与创作实践。 (4)评析李金发的《弃妇》,并由此论述早期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及其在新诗艺术发展
中的价值。
第六章 (1)鲁迅在 30 年代曾这样评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
第二十四章 (1)简述 40 年代散文各式文体创作的概况。 (2)试评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艺术特色。 (3)试评张爱玲散文创作的艺术个性。
第二十五章 (1)概述新文学第三个十年戏剧文学创作的热点与主要趋向。 (2)简评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的热潮。 (3)为什么说《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艺术的丰碑?
第十四章 (1)简评 30 年代两大派别的诗歌竞存局面。 (2)比较评析前后期新月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倾向。 (3)结合具体的诗歌评析,论述戴望舒二三十年代诗歌观念与诗艺诗风的衍变。 (4)简析卞之琳的《距离的组织》。
2023届山东省新高考联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精细解析版
![2023届山东省新高考联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精细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3cc1f3e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1.png)
2023届山东省新高考联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这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
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
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性格形象,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
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形成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
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生活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格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
《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则与《国风》更为接近。
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伦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相;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性格。
曹禺剧作《北京人》解析
![曹禺剧作《北京人》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0a083f3968011ca300914d.png)
曹禺剧作《北京人》解析1、新的突破:以平实内敛的笔触描写封建大家庭的精神破产:在《北京人》中,曹禺再次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将笔触深入到封建大家庭内部腐朽陈滞的生活。
不过,与之前不同的是,他放弃了在《雷雨》中戏剧性地表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和封建家庭毁灭的方式,转而以平实内敛的手法关系了一个“极盛一时”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细腻地刻画了几代人命运的磨难与消耗,在彻底否定封建宗法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同时,从封建精神破产的角度对封建文化思想做了整体的剖析和批判,使《北京人》呈现出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更强烈的历史纵深感。
2、“北京人”的双重象征意义:一方面,它是以那名机器匠和袁氏父女为代表的理想中的“北京人”;另一方面,它又是以曾皓、文清为代表的现实中的“北京人”,以及瑞贞、愫方等处于转变中的一代。
如果说前一种“北京人”的性格特征表现为体格上的强健有力和精神上的自由无拘,那么这后一种则表现为体格上的软弱乏力和精神上的僵死禁锢。
3、《北京人》的艺术特点:《北京人》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人物之间不展现极端对立的矛盾,外在的戏剧动作比较平缓冲淡。
剧作由故事链串联起来,事件之间没有绵密的联系,只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家务琐事的闲谈中,融入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貌似平静的生活画面下涌动着性格和情感的较量,具有内敛而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达到了含蓄蕴藉又精巧隽永的审美境界。
《北京人》整体氛围的成功营造还有其他因素的参与。
简约凝练、世俗人生意味十足的戏剧语言、散发着浓厚老北京地方特色的舞台布景和大小道具,既增添了剧作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也处处点染出一个浸润在烂熟的文化氛围中,正在走向溃散的封建大家庭的沉沉暮气。
另外,剧中还有不乏意味的象征意象,像棺材、耗子等,突现了曾家弥漫的死亡颓败气息,而鸽子和“北京人”等意象,则以其复杂的内涵,有机地融入剧作表现的主题意蕴中。
可以说,就艺术的精致圆熟来说,《北京人》是曹禺剧作乃至中国现代话剧不可企及的高峰。
汪曾祺《寻常茶话》原文及赏析
![汪曾祺《寻常茶话》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401923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97.png)
汪曾祺《寻常茶话》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汪曾祺《寻常茶话》原文及赏析【导语】:寻常茶话是汪曾祺写的一篇散文,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吧寻常茶话袁鹰编《清风集》约稿。
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教育集团联盟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教育集团联盟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45b44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7.png)
南昌二十八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测试卷七年级(语文)说明:1.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激荡着国家情怀的行动,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邓稼先隐姓埋名扎根戈壁,鞠躬尽①,死而后已;闻一多怒斥特务,②,气冲斗.牛,声震天地;鲁迅先生展读书信至深宵,关爱青年,呕心沥血……他们把“小爱”升华为“大爱”,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幸福,用殷红的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信仰与追求。
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方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
1.(2分)文中填入横线①处的字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瘁dǒu B.粹dǒu C.瘁dòu D.粹dòu2.(2分)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A.酣畅淋漓 B.慷慨淋漓 C.鲜为人知 D.目不窥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江南三月,草长莺飞,这里有拂堤杨柳的明丽,有杏花春雨的恬静,有暖风徐来的惬意,有纸鸢摇曳的悠闲,也有______。
走进江南的春天,可以领略“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的意境,可以感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情怀()让我们去赏春吧,和大自然来一个拥抱!这是一个我们共同拥有的美好的季节,让我们去创造美、发现美、感悟美!3.(1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让我们去创造美、感悟美、发现美! B.让我们去发现美、创造美、感悟美!C.让我们去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 D.我们去创造美、感悟美、发现美!4.(1分)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A., B.! C.: D.。
5.(2分)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A.莺歌燕舞的热闹 B.忙碌的蜜蜂蝴蝶 C.四面花香扑鼻来 D.大燕小鸟乐开怀6.(2分)围绕“爱国”这一主题,同学们准备分类搜集爱国名言。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赏析举隅精品素材新人教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赏析举隅精品素材新人教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43afdbc5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12.png)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赏析举隅精品素材新人教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赏析举隅精品素材新人教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一、《北京人》的喜剧底蕴在戏剧评论界,曾有一种相当流行的看法,以为《北京人》是一出“凭吊往昔〞的悲剧。
曹禺却用明确的语言说明他写的是一出礼赞青春的喜剧。
他说:“有人曾说《北京人》是作者唱出的一首低回婉转的挽歌,是缠绵悱恻的悲剧,是对封建社会唱的一首天鹅之歌。
这些说法我都不同意.我觉得《北京人》是一个喜剧……我觉得喜剧是多种多样的……我说《北京人》是喜剧,因为剧中人物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继续活下去,并找到了出路,这难道不是喜剧吗?〞曹禺认为喜剧有多种样式.有莫里哀的喜剧样式,但这并不是惟一的样式.曹禺把《北京人》的喜剧性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喜剧性相提并论,他说:“我觉得《北京人》是一个喜剧,正如我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喜剧一样,《罗》剧中不少人死了,但却给人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气息,所以是喜剧。
〞因此,要理解《北京人》的喜剧性,主要并不是着眼于剧中的像江泰这样的曾有喜剧性性格特征的人物,而是应该着眼于全剧的“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气息〞的精神升华。
我们要认清貌似悲剧的喜剧底蕴。
比如瑞贞与曾霆的协议离婚,表面看来是让人感伤的事件〔曾霆毕竟也是个品性不错的男孩儿呀〕,但仔细一想,他们的离异给他们都带来了重新生活的可能.再如,曾文清的死,乍一看来也是件悲伤事,但实际上这正是曹禺所说的“剧中人物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继续活下去,并找到了出路〞的喜剧性底蕴,因此曾文清的死也不啻是一个“人间喜剧〞.尽管《北京人》的调子有些忧郁,但曹禺说这种忧郁的调子是他“对那个时代的感觉〞,并不影响整个剧本蕴含的生气勃勃的青春气息.曹禺对于《北京人》是个喜剧这一观点的坚持,有助于我们找准对这个剧本思想意蕴作整体把握的角度。
与其说《北京人》是对旧的、沉沦中的昨日的“北京人〞的一曲挽歌,毋宁说是对于新的、成长中的明日的“北京人〞的一首赞歌。
戏剧《北京人》赏析+阅读指导
![戏剧《北京人》赏析+阅读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97c5b22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5.png)
戏剧《北京人》赏析+阅读指导《北京人》赏析昨晚到今天,我一口气看完了曹禺成就最高的戏剧作品《北京人》。
曹禺在写《北京人》时,比《雷雨》、《日出》更具批判精神,《北京人》整篇以一个修了十年的棺材为主线,用棺材来诅咒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早晚要进棺材的。
他们在争抢着寿木。
而这个人世,需要更新的血液和生命。
戏剧的主要是讲:三十年代初,北京城里一个大户曾家,曾老太太弥留之际,为冲喜迎娶曾孙媳妇瑞贞,在迎新人进门时,老太太撒手归西,全家人乱成一团,办喜事变成了办丧事。
有三进大院子四合院的曾家已经家道败落,但仍挥霍维持着尴尬局面。
长孙文清是个颓废、整天无所事事的大少爷。
他不喜欢家里为他娶的妻子思懿,心里爱着寄居在他家的无依无靠的表妹愫方。
愫方寄人篱下,忍气吞声,像女仆一样整日劳作,虽然与大表哥有共同的爱好和感情,却又不敢表露出来,就这样还得忍受表嫂的冷言冷语。
孙媳妇思懿,明知丈夫另有心上人,可长房长孙媳妇的地位,使她掌管着家中的财权,她内外操持,拆东墙补西墙,硬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女婿江泰住在丈人家,他空有许多新思想,但一事无成,与曾家格格不入。
曾家的朋友、人类学家袁任敢带着女儿袁圆从国外归来,暂借住在曾家,为曾家带进了新的空气。
曾霆还是个孩子,被迫娶了瑞贞,他与袁圆玩得很开心,根本不懂夫妻之道。
最后,这个封建大家庭终于崩溃了,文清死了;愫方终于离开了这个家;曾霆与瑞贞离了婚,老太爷曾皓面对这一切,只有痛哭,他挽救不了封建家庭和封建社会灭亡的命运。
老太爷最后连为自己修建了10年的棺材夜没有保住。
作者紧紧抓住“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一命题,通过曾皓等形象从“人”蜕变为“生命的空壳”这一悲剧内容,展开了对北京文化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文化的批判。
曾皓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他对棺材的珍视来完成的。
这位敬德公的后代,曾氏家族的家长,虽然也曾有过盛极一时的辉煌历史,可现在他惟一的挣扎,就是在棺材上刷上百道的油漆。
极端地讲究体面与排场,正是北京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
曹禺《雷雨》赏析【精选其它
![曹禺《雷雨》赏析【精选其它](https://img.taocdn.com/s3/m/7cc8c5d3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75.png)
曹禺《雷雨》赏析李集中学姚现章一、曹禺简介曹禺(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籍湖北潜江,1996年12月13日逝世。
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原名万家宝,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年快起它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5年4月《雷雨》首次在日本东京演出同年秋在国内上演;从此,《雷雨》成了最受群众欢迎的话剧之一,一直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二、《雷雨》的主题与情节四幕悲剧《雷雨》(另有一序幕和尾声),通过周、鲁两个家庭,8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描写了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
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
这部作品是一部“道德悲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
这部作品是部道德悲剧”——它从某种程度上揭示和批判了带有封建性的中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的虚伪性;它是一部“命运悲剧”——展现了不可把握的命运对人的控制;它是一部“性格悲剧”——揭示了人性和人的性格的弱点。
剧本以集中的时间(从一天的上午到午夜两点钟),集中的场景(周家的客厅和鲁家的住房),高度提炼了周鲁两家30年的旧恨新仇。
三、《雷雨》的人物和戏剧冲突30年前,周朴园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曾经勾引使女梅侍萍,后来为了要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她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门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曾家那间曾经煊赫一时、如今已显灰颓的小花厅里,生活被幽囚着。一代人追忆昔日繁华,眼前只能等候死日的来临;另一代人痛心于少年时的错着,无可奈何地缅想那逝去的岁月和残破的梦境;再一代人则不甘心于死气沉沉的禁锢生活,抱着冲向新天地去的企望。可是生活的羁绊,却使这些可怜虫群集在这间小花厅里。难道人们就不想迈出一步去呼吸一下清新空气,享一下人间幸福?不过冲出这一生活的重重障碍却需要无畏的勇气,要明白这一点,却也不是件易事。剧作者真替他们感到气愤,他借学者袁任敢的话,对于这孱弱的一代人,痛加谴责。袁任敢告诉大家“北京人”曾经如何生活,他说:“这是人类的祖先,这也是人类的希望。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对比之下,像小耗子样生活着的人真该愧对祖先!但是剧作者却没有就此失望。让卑怯者烂在土里,霉在屋里,让勇敢者跑出这囚笼似的小花厅走向宽广的生活去。他对生活的信心也感染了我们,因此对曾皓、思懿、江泰、文彩之辈我们无所顾惜,而对文清、愫方、瑞贞、曾霆却寄以无限的同情。
他时常“凝视出神“,但早已失去生命欲望,追求,活力,他甚至不会表现出刹那间的生之乐趣;但他对生活已经彻底“厌倦和失望”了,并且陷入无可救药的怯懦,颓废与 沉滞,懒散之中。因此,他“凝视出神”的前方,只是一片空白,沉默背后已空无一物。这是一个“精神上的瘫痪”者,他的灵魂里,不但失去了精神的追求,而且已经没有了精神的内容。尽管有着如此美丽的躯壳,却已经在事实上成为“行尸走肉”。这生命的“空洞”才是人的最可怕的堕落。
作者在理性上,在《北京人》中提出并暗示了一组“新人”形象,其中包括反抗性很强的瑞贞,无拘无束的袁圆,脚踏实地的袁任敢,还有并未出场的瑞贞的同学们以及吸引瑞贞投奔光明的革命者。但从感情上说,作者捧出的理想人物是愫方。愫方在生活中的态度很难为现代中国人所苟同。她知恩报恩、守本分、不强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她还“以德报怨”“逆来顺受”。后来更在这种自我道德完成中悟出了要“把好的送给别人,坏的留给自己”的人生哲学。所有这些,你都难以加以肯定或否定。你不能不承认,即使你不同意她的生活态度,却不能不赞扬她的善良品质。你自会觉得:这是一个有着自己的信念,有着精神追求的女人,尽管她活的痛苦,但她的生命是充实而丰富的。剧作者在第三幕第一景的戏中,含泪把愫方推到理想的峰巅,然后在“天塌了”的情节中使她的幻想破灭。她“出走”了。很显然,“破灭”了的是愫方对封建制度的错误认识,被否定的是愫方性格中的消极因素,而不是“理想”本身。愫方是带着她已升华了的形象出走的!美丽善良的心灵是最容易接近真理的阳光的。愫方终于也觉醒了,而愫方的觉醒,使这样生长在黑暗山谷中的幽兰吐露出沁人心肺的芳香。
愫方是《北京人》的主要人物也是曹禺笔下最美的一位女性形象。曹禺是根据他死去的爱人方瑞来写愫方的,是用了全部的力量,也可以说是用他的心灵塑造成的。她是很文静的,这点已融入愫方的性格之中。她不像愫方那样的具有一种坚强的耐性,也没有愫方那么痛苦。但方瑞的个性,是他写愫方的依据,他是把对她的感情、思恋都写进了愫方的形象里,他是想着方瑞而写愫方的。没有方瑞,是写不出来愫方的。
曹禺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愫方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她是在封建束缚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式的善良妇女的化身。她温柔、纯洁、真诚、富于同情心,多才多艺、情操高尚、吃苦、耐劳、勇敢、肯于自我牺牲,优美。读完剧本,掩卷抒怀,这些潜台词便源源而出。如果说《北京人》是诗,那么这首诗的灵魂是愫方。作家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她的心灵是深深地埋着丰富的宝藏的。”和她接触越多,读者越发现,这外表柔弱的女子,“并不懦弱”,“她的固执在她的无尽的耐性中时常倔强地表露出来”;在她的“异常的缄默”背后,是一个丰富的,博大的精神世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曹禺在他的男女主人公曾文清和愫芳身上发现了自觉于心灵的隔绝,又渴望心灵的沟通的两个灵魂的接近,这一对“知己”尽管“在相对无言的沉默中获得了哀惜和慰藉,却又生怕泄露出一丝消息,不忍互通款曲”。然而曹禺终于发现了在这“静默”的表象后面,隐藏着两个不同的灵魂:一个(愫芳)像真正的“人”那样得活着,她拥有博大而丰厚的爱与坚韧精神,一个(曾文清)作为人早已死去,只剩下“生命的躯壳”。但是剧作家却在结尾处表现了理想主义精神,愫芳和文清人生道路有着不同的结局:文清自杀了,愫芳却在经历了精神的轰毁之后走上了新路:到广大的“天涯”去寻找真正的“知己”。这正是:“人”与“生命的躯壳“都到自己应该去的地方。
他想飞出“牢笼”,可又缺乏勇气。他爱愫方,却又无力冲破封建宗法制度的桎梏,只能眼看着爱情被扼杀。他嫉妒袁先生,又无法直说,正是在这时,忧伤至极点的他也只能像个被抛弃的女人似的哀吟《钗头凤》。在他的性格中,善良与懒懒,温柔和胆怯,贵族的老爷性格与奴隶的屈从性格,在他身上互相冲突,互相渗透,而且互为条件,他的温柔和安静的性格因素,和懒惰性格因素交织在一起,使他的温柔既是美的,又是丑的,那是一种“让自己的背脊给别人爬的温柔”。他的整个生活被另一种东西毁坏了,他始终做着别人意志的奴隶。他抽着鸦片烟,从始至终发出几声慷懒的敷衍或是几句小声的不算抗议的抗议。然后再抽着鸦片烟慵懒地死去。作家用诗化的语言精彩而又生动地为人物画了像。懒惰
曾文清生长在北平的书香门第,下棋,赋诗,作画,很自然地在他的生活里占了很多的时间。寂寞时徘徊赋诗,心境恬淡时,独坐品茗,半生都在空洞的悠忽中度过。曾文清表象看起来“温文有礼”,“清奇飘逸”,他实在“只是一个生命的空壳”。他懒得要死,成天无所事事。守着家,吃、偷、拿、玩,是废物,典型的废物,像只耗子。曾文清身上也有曹禺大哥的影子。他那位大哥,是学法律的,抽鸦片烟,一辈子什么事也没做成。是一个士大夫家庭的子弟,染受了过度的腐烂的北平士大夫文化的结果。所以作为一种没落的贵族文化,他悠闲,雅致,却带有浓厚的寄生性,最能消磨人的生存意志,像曾文清陷入无可救药的怯懦一样,他的无处不在的颓废,沉滞,种种对生活的厌倦和失望甚至使曹文清懒于宣泄心中的苦痛。懒到他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懒到能使一个有眼的人,看得穿:“这只是一个生命的空壳”。
愫方的爱是深沉的,是博大而包容的,是欲说还休愁绪满头的爱,她是个在旧礼教里默默承受的孤独者,她像一块海绵,吸尽了生活的苦和累,却不挤出一滴眼泪来博取世人的同情,从某个程度上说,她是坚强并有韧性的,她无私包容的爱着一个也许并不值得她去爱的男人,但她的内心似乎并不是痛苦的,她甘愿为曾文清伺候他的父亲,照料他的孩子;保管他的字画,喂养他的鸽子,她甚至“连曾文清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他所不爱的也都还是亲近过他的!这是何其深刻的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