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修复技术理论.doc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环境生态工程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以国内外生态修复基础理论为依据,以河流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修复及城市修补为基本内容。
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前沿动态、理解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二、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前沿动态、理解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具备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
三、先修课程生态学基础恢复生态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修复及城市修补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修复及城市修补的基本技术方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和专题分析讨论。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生态修复的定义与特点;(2)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4)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2.重、难点提示(1)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河流生态系统修复(4学时)1.教学内容(1)河流生态系统评价;(2)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原理及目标;(3)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方法;(4)小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5)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实例。
2.重、难点提示(1)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原理及目标;(2)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方法。
第三章湿地生态系统修复(4学时)1.教学内容(1)湿地的概念与类型;(2)湿地的结构与功能;(3)湿地生态修复原理及目标;(4)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方法;(5)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检测与评价;(6)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实例。
水环境修复总结
水环境修复总结1、水环境承载能力:在一定水域,在水体功能能够继续保持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系统的条件下,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2.空间异质性:生态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可以理解为空间斑块和梯度的总和3、地下水: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土)层空隙中各种不同形式水的统称4.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接受过多的营养物质,如氮和磷,导致湖泊和其他水体生产力异常增加的过程5、污染生态效应:污染物进入水环境后,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某些影响,这种表现在生态系统中的响应即为污染生态效应6.水文循环:水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无休止的运动7、空气吹脱:在一定压力条件下,将压缩空气注入受污染区域,将溶解在地下水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上的化合物以及阻塞在土壤空隙中的化合物驱赶出来8.湖滨带:湖水和流域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过渡带9、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10、隔水层: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水的数量微不足道的岩层11.水体季节性分层:由于水体传热不均匀,在水深较大的湖泊和水库中出现季节性温度分层12、承压水: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13.饱和渗流:饱和区的潜水和承压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14、湖泊:地面上洼地积水形成比较宽广的水域15、河流廊道:指与河流联系紧密的河岸带和洪泛区等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植物、动物及其内部的河溪网络16.景观破碎化:景观中生态系统之间的各种功能联系被破坏或连接程度降低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污染生态效应:污染物进入水环境后,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某些影响,这种表现在生态系统中的反应是污染的生态效应。
潜水:饱和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的水渗流:地下水在岩土空隙中的运动现象经典生物操纵:即通过去除食浮游生物者或添加食鱼动物降低浮游生物食性鱼的数量,使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增加和体形增大,从而提高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效率,降低浮游植物的数量非经典生物操纵法:通过控制凶猛的鱼类和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鲢鱼和鳙鱼),直接放牧蓝藻水华的生物操纵方法水体季节性分层影响因素:气温和太阳辐射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污染物迁移扩散,积累和分布受湖泊风生环流的控制。
基于近自然理念的生态湿地修复策略研究——以罗江区周家坝湿地修复为例
基于近自然理念的生态湿地修复策略研究——以罗江区周家坝湿地修复为例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过度开发严重威胁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和破坏。
传统的修复措施破坏了湿地的自然结构,干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净化功能,导致湿地景观的消失、植被的消减。
如何最少干扰的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和重建生态景观,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本文以即将实施的罗江周家坝生态湿地修复工程为例,探讨近自然生态湿地修复的策略,旨在为我国生态湿地的保护和整治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近自然;生态湿地;修复;罗江引言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的“绿肺”,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忽视了湿地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导致很多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和破坏,失去了原有的生机和活力。
因此,生态湿地的近自然修复已经不仅仅是解决湿地的自身问题,而更多的是实现整个区域乃至更远范围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 生态湿地修复的必要性1.1 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3]。
湿地恢复原则
湿地恢复原则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工程措施,对退化或受损的湿地进行修复和重建,恢复其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的过程。
以下是湿地恢复的一般原则:
1. 科学性原则:湿地恢复应该基于科学理论和技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过程,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确保恢复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2. 生态性原则:湿地恢复应该以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为目标,注重生态平衡和生态功能的恢复,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发展。
3. 系统性原则:湿地恢复应该考虑湿地生态系统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采取系统性的措施,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等因素,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
4. 适应性原则:湿地恢复应该根据不同的湿地类型、退化程度和环境条件,采取适应性的措施,因地制宜,确保恢复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5. 社会性原则:湿地恢复应该注重社会参与和利益共享,鼓励公众参与湿地保护和恢复,促进湿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湿地恢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科学、生态、系统、适应性和社会性等原则,采取综合措施,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整理)湿地修复技术理论
1.3湿地修复的概述1..31湿地恢复相关概念湿地恢复,是指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使之自然恢复的过程,也包括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湿地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改善水禽栖息地,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的容积,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洪水的功能,迁移湖泊河流中的富营养沉积物以及有毒物质以净化水质,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同时也有助于水质恢复。
目前的湿地恢复实践主要集中在沼泽、湖泊、河流及河缘湿地的恢复上。
1.3.2湿地恢复的理论基础1.3.2.1退化湿地恢复的基本模式受损害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一般可采用两种模式途径,详见图4一1,当生态系统受损害没有超负荷并且是可逆的情况下,干扰和压力被解除后,恢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发生。
如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场退化,在进行围栏保护,几年后草场即可恢复;另一种超负荷的,并发生不可逆变化,仅依靠自然过程是不能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必须辅助人工措施才能得以恢复。
1.3.2.2指导湿地恢复的主要理论(1)干扰理论当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引起功能减弱或丧失时就发生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引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的原因很多,干扰的作用是主要原因,干扰的结果上打破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形成破坏性波动和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系统的退化。
干扰分为自然干扰体系和人类干扰体系,任何一种自然环境因子只要对生命系统的作用强度超过正常强度,就可能造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动态干扰、气候干扰。
人类干扰的规模和强度远远超出了自然干扰,而且人类活动的干扰往往超出了湿地生态系统闭值,引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它是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
利用干扰理论指导湿地恢复与重建,首先要搞清楚湿地生态系统发展过程的机理,然后分析各种干扰形式及其强度对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特别是要注意某种干扰是正向干扰还是负向干扰,将会使湿地生态系统产生进展演替还是逆行演替。
生态水利河流湖泊生态治理理论及案例分析
生态水利河流湖泊生态治理理论及案例分析生态水利是一种综合运用生态学、水文学和水利学等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对水库、河流、湖泊等水域进行生态调控的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河流湖泊生态治理的目标是恢复和维持水域的自然生态平衡,保护和增进水体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水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生态水利河流湖泊生态治理的案例分析。
一、生态水利河流湖泊生态治理的理论基础1.生态系统恢复理论生态系统恢复理论是生态水利河流湖泊生态治理的核心理论之一、生态系统恢复是指在水力工程建设或人为活动造成生态系统破坏后,通过科学手段和技术措施,恢复、改善或再造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过程。
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原则包括原位修复、自然复建和仿生复制原则。
2.水环境保护理论水环境保护理论强调保护水体的生态功能和水质环境的稳定性。
通过构建合理的水源涵养区、湿地保护区和水生态保护区等,保护和修复水体的自洁能力,减少水体的污染负荷和水体的排放量,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3.水环境质量评价理论水环境质量评价是生态水利河流湖泊生态治理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对水体水质参数的测定、水质模型的建立和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应用,对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水质变化进行定量评价,为水体的生态调控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生态水利河流湖泊生态治理的案例分析1.青海湖生态治理青海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
由于农业、畜牧业和工业的影响,青海湖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和水体水质下降的问题。
为了保护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治理措施,包括湖岸防护林的建设、湖泊清淤和水体生态调控等。
通过这些措施,青海湖的水质得到了有效改善,湖泊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
2.三峡水库生态调控三峡水库是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为了保护和修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水生态恢复和调控措施。
其中包括推进河流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实施鱼类放流和濒危物种保护等。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以及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化。
为了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环境科学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在环境科学领域,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保护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人类的努力,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本文将介绍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实践应用情况。
一、生态修复理论的基本概念1.1生态修复的定义生态修复是通过一系列的生态学方法,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等方面进行重建和恢复的过程。
生态修复强调的是在生态系统遭受损害时,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功能鲜活、物种丰富多样以及生态具有稳定性。
1.2生态修复理论的基本原则生态修复理论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灵活性原则:生态修复应该按照实际情况来选择有效的修复措施,即修复方法应该因地制宜,选择适用于局部情况的方法。
(2) 生态系统原则:生态修复应该侧重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特点,而不仅仅是针对个别生态组件的修复。
(3) 持续性原则:生态修复应该着重于实现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及对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1.3生态修复技术的分类生态修复技术常常被分为三类,即生物学修复技术、工程修复技术和社会心理修复技术。
(1) 生物学修复技术:一种主要通过种植植物、恢复草地、重建湿地等方式来恢复和改善受损生态环境的技术。
(2) 工程修复技术:一种主要通过土壤治理、植被覆盖、渗水控制等方式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技术。
(3) 社会心理修复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社会心理干预、环境信息宣传以及环境教育等方式来促进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理解,从而实现生态修复的目的。
二、生态修复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2.1水体生态修复水体是一个维系人类和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元素,但是随着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水质质量急剧下降,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导致水体生态系统的异常和病态化。
洪水脉冲理论——《湿地恢复学》第二章20141020
2.2.1洪水脉冲理论(1)洪水脉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洪水脉冲理论(Flood pulse concept)产生于1989年,是Junk等基于对亚马孙河和密西西比河湿地的长期观测数据,作为河流生态理论提出的。
并通过构建一个大型水文数据库预测河流湿地的动态变化。
随着人们对洪泛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的深入认识,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Puckridgr(1998)等提出识别水文变量的方法,并强调了水位变化对栖息地大小和特性的影响。
Tockner et al(2000)将洪水脉冲理论扩展到了温带地区,提出在温带地区除考虑洪水脉冲外,还需考虑温度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2003 年,Junk提出该理论可以作为大型河流—洪泛滩区系统的一般概念。
该理论不仅关注了洪水侧向漫溢产生的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生态过程,同时还关注水文情势特别是水位涨落过程对生物过程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洪水脉冲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综合的生态水文学方法,是研究复杂洪泛平原湿地生态过程的重要理论,可以作为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之一(董哲仁,2003,2006,2007ab)。
(2)洪水脉冲理论核心洪水脉冲是河流-洪泛滩区系统生物生存、生产力和交互作用的主要驱动力。
在大型原始热带河流-洪泛滩区系统,周期性的洪水脉冲可造成有机体的适应和对洪泛滩区的有效利用。
洪水水位涨落引起的生态过程,直接或间接影响河流-洪泛滩区系统的水生或陆生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种群密度,也会引发不同的行为特点,比如鸟类迁徙、鱼类洄游、涉禽的繁殖以及陆生无脊椎动物的繁殖和迁徙。
Jowett(1992, 1998)通过研究不同年龄的鲑鱼、无脊椎底栖生物对流量的不同需求来确定河流基流量和配水规律。
Beecher(1990)认为最小流量标准是基于多参数联合确定的,即历史流量变化、河道形态、水质、水生态系统类型,同时利用经验公式及模拟模型进行校正,最终由仲裁组给出建议,并指出河道流量需求也依赖下游状况、气候条件及水文参数。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1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1.1 地域性原则我国湿地分布广,涵盖了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各种类型的湿地。
因此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湿地类型、功能要求、经济基础等因素,制定适当的湿地生态恢复策略、指标体系和技术途径。
1.2 生态学原则生态学原则主要包括生态演替规律、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位原则等。
生态学原则要求根据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恢复,并根据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原理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使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处于最大利用和最优循环状态,达到水文、土壤、植被、生物同步和谐演进。
1.3 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退化湿地系统的生态恢复是一项技术复杂、时间漫长、耗资巨大的工作。
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部运行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恢复的后果以及最终生态演替方向进行准确的估计和把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这就要求对被恢复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论证,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还应尽力做到在最小风险、最小投资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效益。
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2 湿地生态恢复的目标湿地生态恢复的总体目标是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逐步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持续状态。
但对于不同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其侧重点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如下:(1)实现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的稳定性。
地表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和存在的载体,基底不稳定就不可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演替与发展。
这一点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中国湿地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大都属于改变系统基底类型的,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湿地的不可逆演替。
(2)恢复湿地良好的水状况,一是恢复湿地的水文条件;二是通过污染控制,改善湿地的水环境质量。
湿地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湿地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蓄水防洪、净化水质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许多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退化和丧失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生态修复工作逐渐受到重视。
而对湿地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是衡量修复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为后续的修复决策提供依据的重要环节。
一、湿地生态修复的目标和意义湿地生态修复的目标通常包括恢复湿地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等。
通过修复湿地,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地,促进物种的繁衍和生存;可以净化水体,减少水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可以调节气候,缓解洪涝灾害和干旱的影响;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休闲、旅游和教育的场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湿地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一)生态结构指标1、植被覆盖度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是生态修复的重要表现之一。
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和遥感技术来获取植被覆盖度的数据。
2、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修复前后湿地内动植物物种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和比较,可以评估修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土壤质量土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质量的改善对于生态修复至关重要。
可以检测土壤的肥力、酸碱度、质地等指标来评价土壤质量的变化。
(二)生态功能指标1、水质净化功能湿地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可以通过监测修复前后湿地进出水口的水质指标,如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总氮等,来评估湿地对水质的净化效果。
2、蓄水调洪功能湿地可以储存雨水,调节洪水流量。
可以通过测量湿地的蓄水容量、洪水流量的变化等指标来评估其蓄水调洪功能的恢复情况。
3、碳汇功能湿地是重要的碳库,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
可以通过测量湿地的植被碳储量、土壤有机碳含量等指标来评估其碳汇功能。
湿地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
1) 湿地的定义及特点
★ 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子。 湿地与陆生系统的分界在土壤分饱和范围的 边缘;而与深水系统的交界一般定为水深2m 约相当于挺水植物可以生长范围边界。
★ 水的来源(如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 潮汐和泛滥河流),水深,水流方式,以及 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
洪泽湖大闸蟹
西南地区湿地
泸 沽
湖
丽江
抚仙湖
华南地区湿地
台湾日月潭
内蒙古湿地 呼 伦 贝 尔 草 原
草原上的珍珠呼伦湖
科尔沁湿地
西北地区湿地
月牙泉
喀纳斯湖
青藏地区湿地ຫໍສະໝຸດ 羊卓雍湖纳木错首批被列入的7块国际重要湿地
1、扎龙自然保护区 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面积约
210000公顷。区内湿地主要有湖泊、沼泽、 湿草甸3种类型,芦苇沼泽面积最大。保护 区内有高等植物67科468种、鱼类9科46种、 鸟类48科260多种,而鹤类是本区的主要 保护对象,由以丹顶鹤、白枕鹤为主。
鹤舞向海
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
3、东寨港自然保护区
位于海南省琼山县,面积3337.6公顷,主 要保护对象是以红树林为主的北热带边缘河 口港湾和海岸滩涂生态系统及越冬鸟类栖息 地。东寨港有红树林植物26种,半红树林和 红树林伴生植物40种,占中国红树林植物种 类的90%;该地栖息的鸟类有159种,其中 列为中澳保护候鸟协定的鸟类有35种(名录 共有81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协定的有75 种。东寨港是许多国际性迁徙水禽的重要停 歇地和连接不同生物区界鸟类的重要环节。
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7、米埔和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
位于香港西北部,总面积1,500公顷。湿 地区内主要有鱼/虾池塘、潮间带滩涂(包 括咸水滩涂)、红树林潮间带滩涂等3种湿 地类型。湿地区内高等植物约190种、鱼类 约40种、鸟类约280种。主要保护对象为 鸟类及其栖息地。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湿地生态恢复是指因人类活动而受到破坏或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一系列的修复措施和技术手段,恢复湿地的自然功能和生态完整性。
湿地生态恢复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目标,具有一些特点,并且基于相关的修复理论和技术,通过确定恰当的修复方案来进行实施。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主要包括生态优先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是指在湿地恢复过程中,以保护和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为首要目标,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和破坏。
可行性原则是指恢复方案必须基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考虑,确保恢复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适当性原则是指湿地恢复方案和措施必须与该湿地的自然特征、地理条件和人为影响相适应,确保恢复效果能够持久。
可持续性原则是指湿地恢复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长期效益。
湿地生态恢复的目标主要包括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改善水资源管理和保障生态安全。
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是指通过恢复湿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过程,维护湿地中的濒危物种和生境,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是指通过修复湿地的水文、水质、土壤和植被等要素,使湿地恢复原有的水调节、净化和生物生境功能。
改善水资源管理是指通过修复湿地,改善水资源的储备、蓄积和净化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保障生态安全是指通过湿地恢复,保障区域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减少自然灾害风险和生态环境问题。
湿地生态恢复具有以下特点:多样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动态性。
多样性指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恢复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因为湿地的类型和特征各异。
综合性指湿地恢复需要综合考虑水文、水质、土壤、植被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进行综合修复。
系统性指湿地恢复需要考虑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整体修复而非片面修复。
动态性指湿地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根据湿地的生态演替过程和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修复。
3-湿地修复与重建
二、河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河岸带生态系统的定义 河岸带生态系统位于河水与陆地交界处的两侧,其范 围包括河流廊道的高低水位之间以及从河流高水位至 被洪水影响的高地区域,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 系统的生态过渡区 。
河岸带生态系统的功能
河岸带的功能可以简化为河岸带的廊道、缓冲带 和护岸功能三大类 : 廊道功能(宽度) 增加物种种类的多样性(长期和暂时); 为相邻地区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提供场所; 为该地区物种提供安全地带或其他资源; 为生物提供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一、退化湿地的恢复基本概念
概念: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 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 的作用。
对系统的设计是针对其功能的,而不是结构。最初 的引种如果建群失败不等于整个工程的失败,关键 是看所设计的目标是不是正在完成。相反,引种导 致的外来种入侵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系统设计中,不用对湿地的地貌做强制的改变, 如笔直的水道、长方形的湿地形状等,效法自然才 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湿地的修复的目标
Mitsch(1996)比较了一块种了植物与一块不种植物的 湿地恢复过程,他发现在前3年两块湿地的功能差不多, 随后出现差异,但最终两块湿地的功能恢复的一样。他与 Odum(1989)均认为湿地具有自我恢复的功能,种植植 物只是加快了恢复过程,湿地恢复一般要15~20年。
7
自我设计与设计理论
5
次生演替理论
只要将受损生态系统的生境条件(对湿地而言最重要的是水 位)恢复至受损前的状态, 该系统的植被(乃至整个生物群落) 便可以循序地按照一定演替轨迹自动向前发展,直至恢复 至受损前水平。
生态重建和生态保育的理论和方法
生态重建和生态保育的理论和方法生态重建和生态保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扩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系统也受到破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重建和生态保育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生态重建和生态保育的理论和方法,并探讨其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生态重建的理论和方法生态重建是指通过人为干预和管理,恢复、建立、改良或改造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
其理论基础是生态学,通过生态学原理,构建一个能够满足生态系统需求的人造生态系统。
常见的生态重建对象包括湿地、森林、沙丘、土地等。
生态重建的方法包括移植、绿化、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
这些方法通过增加植被面积、改善生态环境等途径,实现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
二、生态保育的理论和方法生态保育是生态系统管理所关注的环节,其目的是保护现有生态系统和物种。
生态保育与生态重建之间的区别在于生态保育是一种动态管理方式,通过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改善,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多样性。
生态保育的方法主要包括野生动物保护、生态旅游、环保教育、生态农业等。
这些方法通过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维持其功能和均衡来进行。
三、生态重建和生态保育的应用生态重建和生态保育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等领域。
例如,在城市中,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增加绿地和公园的面积,并鼓励绿色交通,减少车辆排放等方式,达到减少城市压力,改善空气质量,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国家级公园中,生态重建和生态保育的方法也广泛地应用于保护濒危物种、保护生态系统和提高公园的游客质量。
例如,在云南的石林国家公园中,通过对风景大致的巡视和研究,对石林进行生态重建和保育,减少游客对石林的损害,保护当地的植物和动物资源。
四、生态重建和生态保育的未来发展方向生态重建和生态保育是一项持久的工作,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努力。
在未来,随着社会科技进步和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生态重建和生态保护将变得更为重要。
湿地修复目标
湿地修复目标
湿地修复的目标主要是恢复和维护湿地的生态功能,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具体来说,湿地修复的目标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湿地修复的首要目标是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使其能够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以及进行营养循环和能量流动。
保护水资源:湿地是重要的水源地,湿地修复的目标之一是保护和恢复湿地的水文环境,以确保水资源的供应。
改善环境质量:湿地具有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防止洪涝等环境功能,湿地修复的目标之一是改善环境质量。
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湿地修复的目标之一是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其能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
保护生物多样性: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湿地修复的目标之一是保护和恢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提升湿地监测监管能力水平:湿地修复的目标之一是提升湿地监测监管能力水平,以确保湿地修复的效果。
(完整版)河湖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 直接投加浮游动物控藻。 – 直接投加微生物溶解藻类和稳定浮游动物种群数量。
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
• 综合型的生物与生态修复技术
– 食藻虫引导的沉水植物修复技术:浮游动物放养+沉水植 物修复。
– 人工水草、阿克曼生态基等: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浮游动 物庇护、增值。
• 成因
– 无机氮磷含量升高,超过地表水(湖库)水质Ⅱ标准; – 气温高且相对稳定、水温适宜、光照充足; – 水体交换不畅,或缓流水体; – 湖(库)盆结构比较单一,缺少水草或湖(库)滨水带,水温及水化学参
数比较均质一致; – 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食物链(网)结构不完善,物质、能量和水产品
输出功能阻塞,导致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质不断积累、沉淀。 – 水体内及湖塘结构体内缺少足够的水生动物巢穴、产卵场或庇护所。特别
• 理论关系及过程
– 污染水体自净过程或微生物处理技术过程产生的微生物增量,由水生态系统中 的原生动物、浮游动物消费掉,产生的无机氮、磷等营养盐由水生植物和藻类 所利用,大型水生动物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水生植物消费掉,人类通过捕 鱼和收割水草等行为将污染物物质溢出。
不同类型的直接曝气技术
固 定 式 的 直 接 曝 气
– 非经典理论:利用滤食性鱼类直接进行对浮游植物的进行操纵。如:放养鲢鳙鱼 及软体动物等。
• 生物集成技术与构建绿色健康的水生态系统理论 – 包括:湖滨带生态恢复、生物操纵、生态浮岛、生物孵化器,并与微量通气等技 术结合,以及人工科学的管理,提高生态系统的转化效率和水产品产出,增加生 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可以控制藻类暴发,使其在水体内的密度达到合理的限度, 从而即使水体营养丰富,也不会产生恶性循环和富营养化。
湿地的生态修复
湿地的生态修复1、引言2、湿地生态系统的种类及特点及修复理论基础3、湿地生态修复理论基础4、湿地生态修复的原则与目标5、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湿地生态修复环境工程072 毕顺超摘要: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
湿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泥炭、海盐等)、交通和旅游等资源,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对人类的影响巨大。
我国湿地面积广大,居世界第三,如何有效的利用湿地以及湿地的生态修复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湿地的特征、种类以及湿地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原则、目标和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湿地;生态修复;理论基础;修复技术;正文一、引言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
按拉姆萨尔(Ramsar)公约,湿地的定义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湿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泥炭、海盐等)、交通和旅游等资源,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
我国湿地面积约2.5×107平方米,仅次于加拿大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但是,由于人口膨胀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来自人类社会的巨大压力。
主要表现为城市污染物的排放(废水、垃圾)、农业面源污染、湿地盲目开垦、滥捕滥捞、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其结果造成河流断流、泥沙淤积、湖泊萎缩、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湿地生态工程研究进展及生态修复技术——以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98湿地生态工程研究进展及生态修复技术——以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吴倩摘要: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湿地对整个生态系统来说,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当下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于湿地的研究与保护也成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研究湿地生态系统进展及修复技术,对于湿地系统及人类自身都十分有益。
本文基于国内外对湿地相关的研究进展,通过理论及实地调查等方法。
研究了如何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使湿地能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自身作用,并在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
关键词:湿地生态工程;生态修复;赛里木湖选题背景。
群落的生态系统分为多种,湿地系统作为其中一种,在群落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较大的旅游观赏价值,对整个系统而言,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分、提供补给、保护生态环境,为整个系统发展起着平衡的作用,在众多生态系统中,体现出了巨大的优势。
我国具有丰韵的湿地生态资源,较全球而言,都有着较大的优势,但随着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威胁,面临破坏严重、面积减少、功能衰退等现实问题,人类活动的介入更是使得湿地“千疮百孔”,对于湿地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刻不容缓。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深入研究了湿地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其概念、分类、作用等,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湿地现状以及湿地破坏的原因,提出了湿地生态修复的一般技术路线及步骤,本文希望通过对赛里木湖湿地资源的分析,能够对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技术有更加深入透彻的了解,推动赛里木湖景区长足的发展,为湿地系统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路。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于湿地的研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从起初将其视为污水处理厂,再到人工湿地的建造,最后发展至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国外学者获取了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从Great Meadous水库开始,湿地是被视作污水处理厂,将生产生活废弃的污水集中在这里进行统一的污水处理,实现污水的二次净化,这时候湿地的作用体现在污水净化上;随着国外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湿地空间分布不均、处理效果不佳能现实因素,天然湿地的功能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实践
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实践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为了对抗这些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就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以及应用实践进行探讨。
一、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生态修复技术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特性和工作模式,恢复、重建受人类活动破坏或干扰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力恢复在生态系统构建时,首要考虑的是恢复生产力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其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和物种结构。
2.植物栖息地建设生态修复要比单纯的绿化工程更加复杂。
正确地种植和保护当地的植物,不仅可以恢复当地植物群落的生态平衡,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该区域的自然原貌。
3.土壤改善在生态修复工程中,土壤改善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养分的供应以及水的保存,可以大大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
4.水资源维护水资源是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修复工程中,水资源的维护也非常关键。
如修建湿地系统和增加水源等一系列措施,有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护。
二、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实践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野外生态修复野外生态修复是将生态修复理论应用于实际场景中,并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相关的修复工程。
这种方法通常包括生态植被修复、微型地域生态修复、土壤修复以及湿地修复等。
2.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化进程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主要元凶之一。
为了在城市中保持生态均衡,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城市生态修复的重点在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转换、城市绿地建设以及城市建筑和绿色空间的结合等。
3.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将生态修复技术用于特定工程中,以解决环境污染和破坏等问题。
此类工程通常包括生态水利工程、生态环保工程、生态旅游工程等等。
通过对特定工程的生态修复,不仅可以达到修复生态环境的目的,还能实现工程自身效益的最大化。
三、结语生态修复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环保工作的重要革新领域。
植物生态学汇报---园林植物在湿地修复中的应用
贡湖湾湿地公园
湖滨湿地植被生态修复
浮叶和沉水植物带
在 湖 滨 湿 地 高 程2. 0 m以上水域,尤其是高程 2. 5 m 以上的重点区域,通过 逐步恢复和优化配置浮叶植物进行植被修复。
沉水植被的恢复重建是水环境深度治理和生态恢复的核心,因此,沉水植被恢复重建 区的总体原则是: 先改善环境,后恢复沉水植物,营造一个稳定的草型湖滨生态系统。
贡湖湾湿地公园
水生植物配置模式
贡湖湾湿地公园
总结
贡湖湾湖滨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运用恢复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及生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 与技术,科学设定生态修复与重建目标,充分利用退圩还湖区域的地形地貌,通过对湖滨 湿地不同功能区与植被的生态修复,使湖滨岸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可 能地恢复到原有的或更高的水平,重塑了湖滨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方法
环境改善法
对一些导致植被退化的关键环境要素加以改善,如改善底泥、水源控制与 水质净化、水位调节以及对有害生物防控等方法改善环境状况,促使植被完成 恢复与重建。
这种恢复方法在环境得以改善后,植被自我修复,但恢复的强度较弱、速度缓慢, 具有不确定性。
对于植被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是灭绝的湿地而言,这种方法进行植被恢复和重建 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可以作为湿地植被恢复的前期工作。
贡湖湾湿地公园
湖滨湿地植被生态修复
乔灌草生态堤
在湖滨湿地局部不具备全演替系列植被营建的区域,通过营造生态林乔灌草生态 护堤,选择耐水湿的速生树种进行带状布置,地表上种植结缕草属草皮,建立适合立 地条件的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生态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湿地修复的概述1..31湿地恢复相关概念湿地恢复,是指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使之自然恢复的过程,也包括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湿地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改善水禽栖息地,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的容积,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洪水的功能,迁移湖泊河流中的富营养沉积物以及有毒物质以净化水质,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同时也有助于水质恢复。
目前的湿地恢复实践主要集中在沼泽、湖泊、河流及河缘湿地的恢复上。
1.3.2湿地恢复的理论基础1.3.2.1退化湿地恢复的基本模式受损害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一般可采用两种模式途径,详见图4一1,当生态系统受损害没有超负荷并且是可逆的情况下,干扰和压力被解除后,恢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发生。
如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场退化,在进行围栏保护,几年后草场即可恢复;另一种超负荷的,并发生不可逆变化,仅依靠自然过程是不能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必须辅助人工措施才能得以恢复。
1.3.2.2指导湿地恢复的主要理论(1)干扰理论当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引起功能减弱或丧失时就发生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引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的原因很多,干扰的作用是主要原因,干扰的结果上打破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形成破坏性波动和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系统的退化。
干扰分为自然干扰体系和人类干扰体系,任何一种自然环境因子只要对生命系统的作用强度超过正常强度,就可能造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动态干扰、气候干扰。
人类干扰的规模和强度远远超出了自然干扰,而且人类活动的干扰往往超出了湿地生态系统闭值,引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它是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
利用干扰理论指导湿地恢复与重建,首先要搞清楚湿地生态系统发展过程的机理,然后分析各种干扰形式及其强度对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特别是要注意某种干扰是正向干扰还是负向干扰,将会使湿地生态系统产生进展演替还是逆行演替。
在具体实践中,干扰理论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干扰是负向干扰而使湿地生态系统逆行演替的话,则在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中,就应该消除退化干扰因子,使湿地过程重返自然过程上来;另一方面,已经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如果自然恢复会要较长的时间,可以根据下向演替理论,人为地施加干扰使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历史进程的不同阶段中,也充分体现干扰理论的作用,人类对湿地的开垦使湿地退化,这是负向干扰,禁止对湿地的开垦实际上就是消除了退化干扰因子,使湿地重返自然过程上来。
(2)演替理论演替理论强调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有一定的演替序列,当自然和人为干扰没有超出系统的闭值时,干扰消除后系统可以按其演替序列继续演化。
如果干扰超出了系统的阂值,即使干扰消除系统也不会回到原来的演替序列,而是向新的顶极群落方向演化。
演替理论对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非湿地生态系统来讲,可以人为地创造条件改变其演化顶极使之向湿地生态系统方向演化,如湿地建造和国外湿地的“影子计划”,就是在原来非湿地地区通过人为干扰使之向湿地生态系统发展;二是对现有湿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开发利用)要进行一定的限制,否则会引起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3)HGM原理与方法为了确定我们对湿地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是否与我们的目的和目标一致,必然要对恢复和重建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多方面的监测并将监测数据与参照湿地对比以评价我们的工作有效性。
因此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内在地成为湿地恢复与重建的组成部分。
由于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特征的形成主要受限于水文地貌特征,一般认为,只要是恢复与重建中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与地貌情势恢复到与参照湿地相同或相似的状态,其功能就可能恢复到与参照湿地相同或相似的状态。
HGM方法是用来评估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一种快速方法,可以用3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来描述:湿地分类、湿地功能描述和参照湿地的应用。
HGM方法把湿地分为七大类(河流湿地、洼地、坡面湿地、河口湿地、湖泊湿地、矿质沼泽、有机质沼泽)每一类都有特殊的地貌环境、占主导地位的水源补给和水文动力状态,并由此而形成具有一定的湿地植被和湿地土壤的湿地类型。
湿地功能描述包括对构成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过程的确定或对特殊湿地类型功能的确定。
参照湿地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衡量尺度,通过它我们可以确定某种类型未受或基本未受干扰的湿地变量及与之相关的功能状况。
参照湿地使我们能够把湿地恢复与重建的有关变量和功能的参照标准确定在可持续的基础上。
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状况为我们提供了该湿地的有关变量和功能距离标准水平的差距,参照湿地与受损湿地有关变量和功能的对比对于湿地恢复与重建是十分必要的。
在对某区域的湿地地评价中,对3个组分进行多次重复是非常必要的,即要多次对监测湿地进行分类、功能描述并将监测数据与参照湿地进行对比以确定恢复与重建的进程与方向,一旦方向偏离就应该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1.3.3湿地恢复的原则在湿地恢复应该明确湿地恢复的目的,查明导致湿地退化因子的行为和效应。
湿地恢复中的最大困难是对驱动湿地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是什么以及是如何进行等缺乏了解。
湿地恢复的成功与否最好以湿地所具有的自然功能来评判。
(1)可行性原则:湿地恢复的可行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环境的可行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
通常情况下,湿地恢复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由现在的环境条件及空间范围所决定。
现实的环境状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其内部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尽管可以在湿地恢复过程中人为创造一些条件,但只能在退化湿地上加以引导,而不是强制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湿地恢复具有自然性和持续性。
例如,在温暖潮湿的气候下湿地自然恢复速度比较快,而在寒冷和干燥的气候条件下自然恢复的速度比较慢。
不同的环境状况湿地恢复花费的时间不同,有的甚至难以恢复。
另外有些湿地恢复的愿望是好的,设计也合理,但操作性很差,实际上是不可行的,因此全面评价可靠性是湿地恢复成功的保障。
(2)稀缺性和优先性原则:计划一个湿地恢复项目必须从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出发,应该具有针对性。
为充分保护区域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湿地功能,在制定恢复计划时应该全面了解区域或计划区湿地的广泛信息,了解该区域湿地的保护价值,了解它是否是高价值的保护区,是否是湿地的典型代表类型,是否是候鸟飞行固定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3)美学原则:湿地具有美学、旅游和科研价值。
许多湿地在其恢复研究中,特别注重对其美学的追求。
美学原则主要包括最大原则和健康原则,体现在湿地的清洁性、独特性、愉悦性、可观赏性等许多方面,美学是湿地价值的重要体现。
1.3.4湿地恢复的策略根据湿地类型不同,恢复的目的和目标不同,恢复指标体系与策略不同。
具体湿地类型恢复的策略见下表1.3一1湿地类型及其恢复策略。
就河流及河缘湿地来讲,面对不断的陆地化过程及其污染,恢复的目标应主要集中在洪水危害的减小及其水质的净化上,通过疏浚河道,河漫滩湿地再自然化,增加水流的持续性,防止侵蚀或沉积物进入等来控制陆地化,通过切断污染源以及加强非点源污染净化使河流水质得以恢复。
而对湖泊的恢复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湖泊是静水水体,尽管其面积不难恢复到先前水平,但其水质恢复要困难的多,其自净作用要比河流弱得多,仅仅切断污染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水体尤其是底泥中的毒物很难自行消除,不但要进行点源、非点源污染控制,还需要进行污水深度处理及其生物调控技术.1.3.5湿地恢复的关键技术湿地恢复的目标、策略不同,拟采用的关键技术也不同。
根据目前国内外对各类湿地恢复项目研究的进展来看,可概况出以下几项技术:水资源配置技术、废水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技术、光化学处理技术、氧化塘技术、点源非点源处理技术)、土地处理(包括湿地处理技术)技术、沉积物抽取技术、先锋物种引入技术、土壤种子库引入技术、生物技术(包括生物操纵、生物控制、生物收获等技术)、种群动态调控与行为控制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等。
1.3.6湿地恢复计划的制定湿地恢复计划的制定应该建立在以下内容的基础上,首先明确项目的恢复目标、恢复的湿地功能应达到目的标准,例如需确定湿地恢复的面积、水状况、植被盖度和结构、栖息地类型等所应该恢复的程度及指标;其次必须清楚计划恢复区的基本特点,如环境状况、干扰要素影响的基本特点; 第三是满足恢复目标的工程技术和生物方法;第四是时间安排和资金预算;最后是恢复项目长期管理的需求及其责任。
在恢复计划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恢复原则,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设计、风险评价及恢复指标体系等对策与方法进行全面规划研究。
13.7湿地恢复的合理性评价(1)生态合理性湿地恢复不但包括生态要素的恢复,也包括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要素包括土壤、水体、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则包括不同层次、不同尺度规模、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因此,恢复的生态合理性即是组成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恢复被损害的湿地到接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即重现系统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及有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直到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并健康发展,是生态合理性的最终体现。
(2)社会合理性社会合理性主要指公众对恢复湿地的认识状况及其对湿地恢复必要性的认识程度。
特别是目前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对各类型湿地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从质量和数量上均有明显的丧失,再加上许多湿地类型的市场失效性,公众对恢复湿地还没有形成强烈的意识。
因此,加强湿地保护宣传力度,尽快出台湿地立法,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是湿地恢复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合理性的重要体现。
(3)经济合理性经济合理性一方面指恢复项目的资金投放,另一方面是恢复后湿地的经济效益,即遵循投资最小效益最大的原则。